振动波动习题课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_波动及课后习题

大学物理_波动及课后习题


A 2
2 0 3
取 S点为坐标 原点,以
波的传播方向为 x 轴正方向。
2) 在 x 轴上任取一点 P, OP = x ,
y
o s
x
u
P
x
由于 P点相位落后
S点的时间为—— 于是得到波的表达式为 :
x 2 y 8 10 cos[ (t ) ]m u 3
2
结论:
(1) 质元并未“随波逐流”
波的传播不是媒质质元的传播
(2) “上游”的质元依次带动“下游”的质元振动 (3) 某时刻某质元的振动状态将在较晚时刻 t T /于“下游”某处出现 4 ---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
(4) 同相点----质元的振动状态相同
t T / 4 t 5T / 4 t T / 2
x


p
x
4m
s
D
x y 0.05 cos[3(t ) ](SI ) 2 3
x D 4m 代入波方程,得到 D点的
振动方程:
y D 0.05 cos[3(t 2) ](SI ) 3
(2). 以 S 点左方7m处的 O 点为坐标原点, 取 x 轴正方向向右,写出波方程及 D 点的 振动方程。 u
x / cm
0 0
5 yo cos( t ) 3
5 x y cos[ (t )] 3 10
方法2: 将波形倒退
6
得出 t 0 波形,再写方程! …..
0 0
20.2 解:应用时间落后法,
可得
ξ 0 0.1 x x
x 0.1 y 0.05sin[1.0 4.0(t )] 0.8 0.05sin[(4.0t 5 x 0.5)] 0.05sin[ (4.0t 5 x 0.5)] 0.05sin(4.0t 5 x 2.64)

振动与波习题课

振动与波习题课

b
c
O
a
.
b
c X t
a 0
b

2
3 c 2
10.如图(a)为t=0时的波形曲线,经0.5s后波形变为(b) 求(1)波动方程 Y (a) (b) u
(2)P点的振动方程
解:O处的振动方程为 0.1
yo A cos(t )
由图得A=0.1 =/2 =4m
( 2k 1) 2 2 1 1 2 ( 2k 1) 4 r1 [ ] 2 ( 2k 1) 2 ( 2k 1)
Y
u=0.08m/s P . 0.02
X yo A cos(t ) -0.04 0.04 P点的振动方程 2 1 T u 0.08 令x=0.02 u 2 2 3 4 y P 0.04 cos(4t ) T 2 x y 0.04 cos[4 ( t ) ] 0.08 2
A A A 2 A1 A2 cos( 2 1 ) A1 sin 1 A2 sin 2 tg A1 cos 1 A2 cos 2 2 1 B.同方向不同频率:拍 拍频为:
A. 同方向同频率:
2 1 2 2
C.两个相互垂直同频率的振动:椭圆 D.两个相互垂直不同频率的振动:李萨如图 5.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
u 0.84m / s 取 /3
故得波动方程为
17 / 3
O a b
u
X
x y 0.1cos[7 ( t ) ]( m ) 0.84 3
13.题中图a表示一水平轻绳,左端D为振动器,右端 固定于B点。t0时刻振动器激起的简谐波传到O点。其 波形如图b所示。已知OB=2.4m,u=0.8m/s. 求:(1) 以为计时零点,写出O点的谐振动方程;(2)取O 点 为原点,写出向右传播的波动方程;(3)若B 处有 半波损失,写出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不计能量损失)。 2 D O 解:(1)由 B u 2 2 y(cm) 得 u 80 4 40 4

振动和波动习题课(改)

振动和波动习题课(改)

x)
yBP
Acos[ t
2
(30 x)]
l
两波同频率,同振幅,同方向振动,所以相干静止的点满足:
(t 2 x) [t 2 (30 x)]
l
l
(2k 1)
k 0,1,2,...
化简后 30 2x kl
30 2x kl O x
X
因为: l u 4m
x 15 k 2
1
3
x 3 102 sin(4t 1 ) (SI)
2
6
画出两振动的旋转矢量图,并求合振动的振动
方程.
x1
5
102
cos(4t
1 3
)
x2
3
102
sin(4t
1 6
)
3
102
cos(4t
1 6
1 2
)
3 102 cos(4t 2 ) 3
x x1 x2
1
2 102 cos(4t 1 )
7.一简谐振动曲线如图所示,试由图确
定在t=2s时刻质点的位移为
,速
度为

t=2s, x=0
Vm
A
2 A
T
3
102
8.已知两个简谐振动 曲线如图所示,
X1的位相比X2的位相
A) 落后 1
2
C) 落后
B) 超前 1 √
2
D) 超前
9.一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如图,求此振动的 周期。
解: =/3+ /2=5/6 t=5= 5/6 = /6
2
之间)
(1)2 1 2k k 0,1,2,
A A1 A2 振动加强; 此时有= 1= 2
A1

振动和波Word

振动和波Word

振动和波习题课Ⅰ教学基本要求振动和波动1.掌握描述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特别是相位)及各量间的关系。

2.理解旋转矢量法。

3.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4.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

5.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理解波形图线。

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6.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

理解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相位差和波程差分析、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7.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

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8.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在波源或观察者单独相对介质运动,且运动方向沿二者连线的情况下,能用多普勒频移公式进行计算。

9.了解电磁波的性质。

Ⅱ内容提要一、振动1.简谐振动的定义:恢复力F=-kx微分方程d2x/d t2+ω2x=0运动方程x=A cos(ωt+ϕ0)弹簧振子ω=(k/m)1/2,单摆ω=(g/l)1/2,复摆ω=(mgh/J)1/2;2.描述谐振动的物理量:(1)固有量:固有频率ω,周期T,频率ν其关系为ω=2π/T=2πνν=1/T(2)非固有量,振幅A: A=(x02+v02/ω2)1/2 位相ϕ: ϕ=ωt+ϕ0 初位相ϕ0: tanϕ0=-v0/(ω x0)(再结合另一三角函数定出ϕ0);3.旋转矢量法(略);4.谐振动能量:E k=E sin2(ωt+ϕ0) E p=E cos2(ωt+ϕ0) E=E k+ E p5.谐振动的合成:(1)同方向同频率两谐振动的合成A=[A12+A22+2A1A2cos(ϕ20-ϕ10)]1/2tgϕ0=(A1sinϕ10+A2sinϕ20)/(A1cosϕ10+A2cosϕ20) (再结合另一三角函数定出ϕ0)拍∆ω<<ω1拍频∆ν=|ν2-ν1|(2)相互垂直振动的合成ω1=ω2时为椭圆方程:x2/A12+y2/A22- 2(x/A1)(y/A2)cos(ϕ20-ϕ10)=sin2(ϕ20-ϕ10)ω1与ω2成简单整数比时成李萨如图形二、波动1.机械波的产生的条件:(1)波源,(2)媒质.机械波的传播实质是相位(或振动状态)的传播,质量并不迁移;2.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长λ,频率ν,周期T,波速.u其关系为T=1/ν=λ/u u=λ/T=λν3.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y=A cos[ω(t-x/u)+ϕ0]=A cos[2π(t/T-x/λ)+ϕ0]=A cos[2π(νt-x/λ)+ϕ0]4.平均能量密度w=ρA2ω2/2,能流密度(波的强度) I=w u=ρA2ω2u/25.惠更斯原理(略);6.波的叠加原理:独立性,叠加性;7.波的干涉(1)相干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位相差恒定。

振动与波动习题课

振动与波动习题课
A
(1) B处质元的振动动能减小 处质元的振动动能减小, 则其弹性势能必增大; 则其弹性势能必增大 错 答:质元的振动动能和弹 质元的振动动能和弹 性势能是同相位的 ,同 时增大,同时减少. 时增大,同时减少.
B
o
C
x
(2) A处质元回到平衡位置的过程中 它把自己的能量 处质元回到平衡位置的过程中,它把自己的能量 传给相邻的质元,其能量逐渐减小 其能量逐渐减小; 传给相邻的质元 其能量逐渐减小 错 在平衡位置质元的振动动能和弹性势能是最大, 答:在平衡位置质元的振动动能和弹性势能是最大,所 质元回到平衡位置的过程中能量应该逐渐增大 能量应该逐渐增大. 以A处质元回到平衡位置的过程中能量应该逐渐增大.
关于干涉条件的讨论
y1 = A1 cos( ω t + 10
y2 = A2 cos( ω t + 20
P点的合振动为 点的合振动为
2π r1
2π r2
λ
)
注意: 为正值! 注意:r1, r2为正值! P
r1
λ
)
S1 r2 S2
y = y1 + y2 = A cos( ω t + 0 )
2 1 2
波动学基础
教学要求
1 . 掌握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 掌握由质点 掌握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掌握由质点 的谐振动方程或某时刻的简谐波波形曲线等已知条件建 立简谐波波动方程的方法. 立简谐波波动方程的方法 2 .理解波长,周期,频率,波速等概念的含意 并掌 理解波长, 理解波长 周期,频率,波速等概念的含意,并掌 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理解波的干涉现象 掌握波的相干条件 能运用相位 理解波的干涉现象.掌握波的相干条件 理解波的干涉现象 掌握波的相干条件.能运用相位 差或波程差来确定相干波叠加后加强或减弱的条件. 差或波程差来确定相干波叠加后加强或减弱的条件 4 .理解驻波的特性及其形成条件 了解驻波与行波的 理解驻波的特性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与行波的 理解驻波的特性及其形成条件 区别. 区别 5 .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以及能流,能流密度等概念 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以及能流, 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以及能流 能流密度等概念. 6.掌握多普勒效应 6.掌握多普勒效应

振动与波动习题课修

振动与波动习题课修
4 4
A = 5 / cos α = 5 2 cm
2
πt 3π t= 0 t= 2 s (1) x = 5 2 × 10 cos( )( SI ) 4 4 3 π 2 (2) v = ω A sin = 5 2 × 10 sin( π ) 4 4 = 3 . 93 × 10 2 m / s
v A1
O X O
v A1
X O
A2
v A1
X
v A2
反相 同相
振动2比振动 超前 振动 比振动1超前 比振动
四、谐振动的合成 1。同方向、同频率的谐振动的合成: 。同方向、同频率的谐振动的合成:
A=
2 A12 + A2 + 2 A1 A2 cos( 2 1
A1 sin 1 + A2 sin 2 tg = A1 cos 1 + A2 cos 2
v0 tg = ω x0
两同频率的谐振动在任意时刻的相位差: 两同频率的谐振动在任意时刻的相位差:
= 2 1
振动2比振动1超前 > 0 LLLLL 落后 < 0 = = 2 kπ ( k = 0 ,1L ) 振动2和振动1同相 = ( 2 k + 1 )π ( k = 0 ,1L ) LLL反相
8. 一系统作简谐振动,周期为 ,以余弦函数 一系统作简谐振动,周期为T,
1 表达振动时,初相位为零。 表达振动时,初相位为零。在 0 ≤ t ≤ T范围 2 T/8或3T/8 时动能和势能相等 系统在t=_________时动能和势能相等。 时动能和势能相等。 内,系统在
解: x = Acosωt
x = 2cos(ωt + )
O t=0
5 Vm = ωA = 5 ω = 2 5 π x = 2cos( t )cm 2 2

大学物理振动波动例题习题

大学物理振动波动例题习题

振动波动一、例题(一)振动1。

证明单摆是简谐振动,给出振动周期及圆频率.2. 一质点沿x 轴作简谐运动,振幅为12cm,周期为2s 。

当t = 0时, 位移为6cm ,且向x 轴正方向运动。

求: (1) 振动表达式;(2) t = 0.5s 时,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3)如果在某时刻质点位于x =—0.6cm ,且向x 轴负方向运动,求从该位置回到平衡位置所需要的时间。

3。

已知两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方程分别为:x 1= 0.05cos (10 t + 0.75π) 20.06cos(100.25)(SI)x t π=+求:(1)合振动的初相及振幅.(2)若有另一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x 3 = 0。

07cos (10 t +ϕ 3 ), 则当ϕ 3为多少时 x 1 + x 3 的振幅最大?又ϕ 3为多少时 x 2 + x 3的振幅最小?(二)波动1. 平面简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振幅为2 cm ,频率为 50 Hz ,波速为 200 m/s.在t = 0时,x = 0处的质点正在平衡位置向y 轴正方向运动,求:(1)波动方程(2)x = 4 m 处媒质质点振动的表达式及该点在t = 2 s 时的振动速度。

2. 一平面简谐波以速度m/s 8.0=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已知原点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求:(1)原点的振动表达式;(2)波动表达式;(3)同一时刻相距m 1的两点之间的位相差.3. 两相干波源S 1和S 2的振动方程分别是1cos y A t ω=和2cos(/2)y A t ωπ=+.S 1距P 点3个波长,S 2距P 点21/4个波长。

求:两波在P 点引起的合振动振幅。

4。

沿X 轴传播的平面简谐波方程为:310cos[200(t )]200x y π-=- ,隔开两种媒质的反射界面A 与坐标原点O 相距2。

25m ,反射波振幅无变化,反射处为固定端,求反射波的方程.二、习题课(一)振动1. 一质点在x 轴上作简谐振动,振辐A = 4 cm,周期T = 2 s ,其平衡位置取作坐标原点.若t = 0时刻质点第一次通过x = -2 cm 处,且向x 轴负方向运动,则O 2.25m Ax t O A/2 -A x 1 x 2 质点第二次通过x = -2 cm 处的时刻为[ ](A) 1 s (B) (2/3) s (C ) (4/3) s (D ) 2 s2.已知某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则此简谐振动的振动方程为(A ) ⎪⎭⎫ ⎝⎛+=3232cos 2ππt x ;(B ) ⎪⎭⎫ ⎝⎛-=332cos 2ππt x ;(C) ⎪⎭⎫ ⎝⎛+=3234cos 2ππt x ;(D ) ⎪⎭⎫ ⎝⎛-=334cos 2ππt x 。

大学物理(第四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波动(2020年7月整理).pdf

大学物理(第四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波动(2020年7月整理).pdf

第十四章波动14-1 一横波再沿绳子传播时得波动方程为[]x m t s m y )()5.2(cos )20.0(11−−−=ππ。

(1)求波得振幅、波速、频率及波长;(2)求绳上质点振动时得最大速度;(3)分别画出t=1s 和t=2s 时得波形,并指出波峰和波谷。

画出x=1.0m 处质点得振动曲线并讨论其与波形图得不同。

14-1 ()[]x m t s m y )(5.2cos )20.0(11−−−=ππ分析(1)已知波动方程(又称波函数)求波动的特征量(波速u 、频率ν、振幅A 及彼长 等),通常采用比较法。

将已知的波动方程按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 ⎝⎛=0cos ϕωu x t A y 书写,然后通过比较确定各特征量(式中前“-”、“+”的选取分别对应波沿x 轴正向和负向传播)。

比较法思路清晰、求解简便,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

(2)讨论波动问题,要理解振动物理量与波动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例如区分质点的振动速度与波速的不同,振动速度是质点的运动速度,即dt dy v =;而波速是波线上质点运动状态的传播速度(也称相位的传播速度、波形的传播速度或能量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

介质不变,彼速保持恒定。

(3)将不同时刻的t 值代人已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不同时刻的波形方程)(x y y =,从而作出波形图。

而将确定的x 值代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该位置处质点的运动方程)(t y y =,从而作出振动图。

解(1)将已知波动方程表示为()()[]115.25.2cos )20.0(−−⋅−=s m x t s m y π 与一般表达式()[]0cos ϕω+−=u x t A y 比较,可得0,5.2,20.001=⋅==−ϕs m u m A则 m v u Hz v 0.2,25.12====λπω(2)绳上质点的振动速度()()()[]1115.25.2sin 5.0−−−⋅−⋅−==s m x t s s m dt dy v ππ 则1max 57.1−⋅=s m v(3) t=1s 和 t =2s 时的波形方程分别为()[]x m m y 115.2cos )20.0(−−=ππ()[]x m m y 125cos )20.0(−−=ππ波形图如图14-1(a )所示。

大学物理[下册]波动习题课

大学物理[下册]波动习题课


将沿oy轴的负方向运动. 0 / 3
y
(
x,
t)
Acos[(t x ) u
0.1cos[500(t
0 ] x / 5000)


/
3]m
o
A/2 y
(2)在距原点7.5m处质点的运动方程.
y 0.1cos[500t 13 /12]m
t=0时该点的振动速度
15-5 波源作简谐运动,周期为0.02s,若该振动以100m.s-1的速度沿直 线传播,设t=0时,波源处的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求:(1)距波 源15.0m和5.0m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和初相;(2)距波源分别为16.0m和 17.0m的两质点间的相位差.
解: (1)由题意知:T=0.02s,u=100m.s-1,可得
解: (1)已知波动方程为 y 0.20cos2.50t xm
与一般表达式 y Acos(t x / u) 0
比较,得 A 0.20m,u 2.5m s1, 0 0 / 2 1.25HZ u / 2.0m
(2)绳上的质点振动速度
15-9波动的能量与那些物理量有关?比较波动的能量与 简谐运动的能量.
从波的能量密度公式可知 w A22 sin 2 t x / u
波动的能量不但与体积有关,且与,A,,u.
波动的能量与简谐运动的能量有显著的不同,在简谐 运动系统中,动能和势能有/2的相位差,系统的机械 能是守恒的.在波动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是同相位 的,对任何体积元来说,系统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
15-11波的干涉的产生条件是什么?若两波源所发出的波的 振动方向相同,频率不同,则它们在空间叠加时,加强和减弱 是否稳定?

大学物理振动和波习题课

大学物理振动和波习题课

12、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周期为 T。质点由平衡
位置向X轴正方向运动时,由平衡位置到二分之一 最大位移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为( )。
A T 4 B T 1 C 2 T 6 D T 8
解:令简谐振动为 xA si n t
则当 xA2 时, si n t0.5
Acos2(t 1) T2
Acos2T(t 13)
.
7.图中所示为两个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若以余弦函数表 示这两个振动的合成结果,则合振动的方程为
xx1x2 0.04cos(t)
x (m)
0.08
O
-0.04
1
x1 t (s)
2 x2
.
8 如果在固定端 x0处反射的反射波方程式是
y2 Aco2stx
设反射波无能量损失,则入射波的方程式是( ) 形成的驻波的表达式是( )。
y1OAcos2vt y2OA cos2vt
形成的驻入 波射 为波 :方 程 y1Acos 2 t x
y y 1 y 2 A c 2 ot s2 x A c 2 ot s2 x
得:
S
wu
1 A22u
2
3.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
惠更斯原理:
波阵面上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发出球面子波的 新波源,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下一时刻的波阵面。
波的叠加原理:
当几列波在介质中某点相遇时,该质点的
振动位移等于各列波单独传播时在该点引起位 移的矢量和。
.
4.波的干涉: 相干条件: 振动方向相同
频率相同
1.机械波
产生的条件: 波源和弹性介质
描述波动的特征量: 波速、波长、波的周期、频率
2.平面简谐波
波函数 yAcos(tux)

第十章 波动习题课与讨论课(十)

第十章 波动习题课与讨论课(十)

x x -3 y = Acosω t - +ϕ = 4.0×10 cos240π t - (m) 30 15 u
10-11
有一平面简谐波在空间传播。 有一平面简谐波在空间传播 。 已知在波线上
的运动规律为: 某点 B 的运动规律为:
(2)距原点 距原点7.5m处质点的运动方程 t=0 该点的振动速度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 距原点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
13π y7.5 = 0.10cos500πt + (m) 12
13π d y -1 v= = 40.6m⋅ s = −50π sin 12 d t t =0
D
u
)
y
O
y
x
π
O
(a)
均为零; ( A)均为零;
(b)
π
均为- (C)均为- ; 2
t
(D) 与- ; (E) 与 。 - 2 2 2 2
π
π
(B)均为 ; 2
π
π
10
机械波的表达式为: 10-2 机械波的表达式为:y=0.05cos(6πt+0.06πx) (m), 则 (
C)
( A) 波长为 m (B)波速为 m⋅ s-1; 100 ; 10 1 (C) 周期为 s;(D) 波沿 轴正方向传播 x ; 3
y = Acos(ωt + ϕ)
就图(a)、 、 给出的三种坐标取法 给出的三种坐标取法, 就图 、(b)、(c)给出的三种坐标取法,分别列出波动 方程。并用这三个方程来描述与 相距为b 方程。并用这三个方程来描述与B 相距为 的 P点的运 点的运 动规律。 动规律。
y
u
u

振动波动习题课资料

振动波动习题课资料

h x01
=k
k
= mg
M x0
x02
m
k 碰撞是完全弹性的,所以:
Mxo
m 2gh = (m + M)v 0
得:
v
0
=
m (m
2gh + M)
结束 返回
x 0 = mg k
v
0
=
m (m
2gh + M)
A=
ω x02
+
v02
2
=
mg 2 2ghm 2 (m + M) k + (m + M) 2k
振动波动习题课
15-15 一质量为M的盘子系于竖直悬
挂的轻弹簧下端,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 现有
一质量为m的物体自离盘 h 高处自由落下掉
在盘上,没有反弹,以物体掉在盘上的瞬时
作为计时起点,求盘子
的振动表式。(取物体
掉在盘子后的平衡位置
为坐标原点,位移以
向下为正,)
m
h
M
结束 返回
解:设盘子挂在弹簧下的静平衡位置为x01
1 3
s
yP = 0 vP 0
π
相位为 2
由式(1)
π 3
0π.2x0+
π
3
=
π
2
结束 目录
得到:
x
p=
70 3
=23.3cm
P点的振动方程
yP=0.10 cos πt

6
m
结束 目录
[ 例3 ] 设波源(在原点O)的振动方程为:
y = Acosω t
它向墙面方向传播经反射后形成驻波。
求:驻波方程,波节及波腹的位置。

振动和波习题课

振动和波习题课

20000 5 2 S 1.6 10 J / m s 2 4 10000
10)入射波方程为y1=Acos2 (t/T+x/ ),在自由 端x=0处发生反射后形成驻波,设反射后波的强度 不变,则反射波方程为 ,在x=2/3处 质点合振动的振幅为 。
自由端:在反射点没有半波损失。
波动
1.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描述平面简谐波 的各物理量及各量间的关系;掌握由已知质点 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 法;能运用波形图线分析和解决问题。 2.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密度概念。 3.了解电磁波的性质。 4.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 干条件。能运用相位差和波程差分析、确定相 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或减弱的条件。 5.理解驻波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能确定波腹和 波节的位置。 6.能用多普勒频移公式计算。
振动练习
1)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当其偏离平衡位置 的位移大小为振幅的1/4时,其动能为振动总能量的 [E ] (A)7/16
(B)9/16
(C)11/16
(D)13/16
(E)15/16
1 2 2 2 E k m A si n (t 0 ) 2 1 m 2 ( A2 x 2 ) 2
(D)1:1:2
1 1 1 弹簧的串并联: 串联时等效劲度系数 k k1 k 2
并联时等效劲度系数 k k1 k2
4)用余弦函数描述一简谐振动,速度V与时间t的 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则振动初位相为[ A ] ( A) / 6 (B) /3 (C) /2 (D) 2/3 (E) 5/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振动
1.掌握描述简谐振动的各物理量,特别是相位, 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掌握位移-时间曲线, 掌握旋转矢量法。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 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 义;能比较同频率的不同谐振动的相位差。 2.掌握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能建立一维简谐 振动(弹簧振子、单摆、复摆等)的微分方程。 3.掌握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规 律;了解拍和拍频;了解相互垂直、同频率的 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情况。

振动与波动习题课

振动与波动习题课
[C]
2.一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图中所示为
t =T /4 时的波形曲线。若振动以余弦函数
表示,且次提各点振动的初相取 到
之间的值,则:
(A)0点的初位相为 0= 0; (B)1点的初位相为 1= /2; (C)2点的初位相为 2= (D)3点的初位相为 3= /2;
频率为
(A)nS
(B)u uvRns
(C)uuvRnS ;
(D) u
u
vRnS
[B]
13.两列完全相同的平面简谐波相向而行 形成驻波。以下几种说法中为驻波所特有 的特征是: (A)有些质元总是静止不动; (B)迭加后各质点振动相位依次落后; (C)波节两侧的质元振动位相相反; (D)质元的振动能与势能之和不守恒。
(A) 1/2 ; (C) 1/3;
(B) 1/5; (D) 2/3.
[A]
13.两偏振片堆叠在一起,一束自然光垂 直入射其上时没有光线透过。当其中一偏 振片慢慢转动180 °时透射光强度发生的 变化为:
(A)光强单调增加; (B)光强先增加,后有减小至零; (C)光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 (D)光强先增加,然后减小,再增加再 减小至零。
[B]
20.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若已知光在
某时刻的波阵面为 S,则 S 的前方某点 P 的光强度决定于波阵面 S 上所在面积元发 出的子波各自传到 P 点的
(A)振动振幅之和; (B)光强之和; (C)振动振幅之和的平方; (D)振动的相干叠加。
[D]
21.一束光是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混合光, 让它垂直通过一偏振片。若以此入射光束 为轴旋转偏振片,测得透射光强度最大值 是最小值的 5 倍,那么入射光束中自然光 与线偏振光的光强比值为

振动和波习题课

振动和波习题课

习题:1. 下面关于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同一种声波在水中传播时的波长要比空气中传播时的波长要大B.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及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C. 声波不论在什么介质中传播都是纵波D. 声波可以发生反射,也可以发生干涉和衍射2. 右图,两单摆的摆长相同,平衡时两球刚好接触,现将摆球A 向左拉开一小角度后释放,相碰后,两球分开各自做简谐振动。

以m A ,m B 分别代表A ,B 的质量,则: ( )A. 如果m A >m B ,下一次碰撞将发生在平衡位置的右侧。

B. 如果m A <m B ,下一次碰撞将发生在平衡位置的左侧。

C. 无论两球的质量之比是多少,下一次碰撞都不可能在平衡位置的右侧。

D. 无论两球的质量之比是多少,下一次碰撞都不可能在平衡位置的左侧。

3. 单摆的摆长为L ,最大摆角为θ(θ>5º),摆球的质量为m ,摆球由最大位移向平衡位置运动过程中:( ) A. 重力的冲量为gL m 2π B. 合力的冲量为gL m )cos 1(θπ-C. 合力的冲量为)cos 1(2θ-gL mD. 合力的冲量为gL m2π 4.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M 、N 两个质点,相距3.0米。

(小于一个波长)右图为这两个质点的振动图象。

其中实线为M 质点的振动图象,虚线为N 质点的振动图象,则这列波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可能为( )A. 向右传播,v =3米/秒B. 向右传播,v =1米/秒C. 向左传播,v =3米/秒D. 向左传播,v =1米/秒5. 水平弹簧振子的振动图线如图7所示,弹簧振子在1.0s 时的弹性势能是0.40J ,若振子的质量是0.20kg ,则振子在4.0s 时的速度大小是 ;方向是 ;加速度的大小是 。

6. 轻质线绳od的悬点与一单摆的悬点o´相靠近,且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如右图所示。

在悬线上穿着一个小球B,它可沿悬线滑动,将单摆的摆球A由偏角小于5º处释放,与此同时将B球由悬点o释放,当A第一次通过它的平衡位置时,正好与滑行中的B球相碰,求B球与悬线之间的摩擦力与B球所受重力之比。

波动习题课

波动习题课

n2 ib = tan n21 = tan n1
9
3、反射光与折射光的相位变化 、 1)、折射光永无相移 2)、反射光的相位变化 )、折射光永无相移 )、 )、反射光的相位变化 )、 (1)外反射:n1<n2 , i1>i2 (2)内反射:n1>n2 , i1<i2 )外反射: )内反射:
δs
δs
E(r , t ) = E0 cos(kx x + ky y + kz z −ωt + ϕ0 )
= E0 cos[2π (
λ λ ~ E(r) = E0 exp[i(k ⋅ r +ϕ0 )]
cosα
x z − ) +ϕ0 ] λ T
1
cosγ
3、球面波的波函数(发散): 、球面波的波函数(发散): E0 E(r, t ) = cos(kr −ωt +ϕ0 ) r
6
4、偏振片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偏振片对不同偏振 、偏振片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态的光强响应 1)、自然光 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变为线偏光。 )、自然光 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变为线偏光。 )、 In 旋转偏振片: 光强不变 光强: 光强: 旋转偏振片: I= 2)、线偏振光 2 )、线偏振光 )、 线偏光通过偏振片后,仍为线偏光。 线偏光通过偏振片后,仍为线偏光。 透射光的光强
14
一、波的数学描述及求波的时空周期、频率、角频率、 波的数学描述及求波的时空周期、频率、角频率、 波长、波速; 波长、波速;求某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 作业题: 单色点光源S经透镜 成像于光轴上方P点 经透镜L成像于光轴上方 作业题:2.11 单色点光源 经透镜 成像于光轴上方 点, 然后继续传播。 点与光轴距离为 点与光轴距离为a,已知距离D, ´ 然后继续传播。P点与光轴距离为 ,已知距离 ,D´,求 xy和x ´ y ´两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 两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 和 x′ x p

《振动习题》课件

《振动习题》课件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学习建议
课后复习,巩固知识
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定期进行习题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展望未来
课件在振动工程领域的应用 前景
课件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 用
振动习题PPT课件的未来发 展趋势
课件在振动工程领域的创新 和突破
汇报人:
动态图表应用:数据分析、 报告展示、教学演示等
公式推导
振动方程:描述 振动系统的运动 规律
振动频率:描述 振动系统的振动 频率
振动幅值:描述 振动系统的振动 幅度
振动相位:描述 振动系统的振动 相位
实例解析
实例1:单自由度振动系统 实例2:多自由度振动系统 实例3:振动系统的响应分析 实例4:振动系统的控制与优化
振动分类
自由振动: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共振:物体在特定频率下产生的振动
受迫振动: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自激振动:物体在自身激励作用下的振 动
阻尼振动:物体在阻尼作用下的振动
非线性振动:物体在非线性作用下的振 动
振动方程建立
建立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和胡克定律推导
振动方程的解:包括自由振 动和受迫振动
动画演示
动画类型:包括 文字、图片、视 频等
动画效果:包括 缩放、旋转、平 移等
动画时间:根据 内容需要调整动 画时间
动画顺序:按照 逻辑顺序进行动 画演示
动态图表
动态图表类型:折线图、柱 状图、饼图、散点图等
动态图表制作:使用Excel、 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
动态图表:可以展示数据随 时间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
汇报人:
目录
课件背景
振动习题PPT课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振动原理而设计的 课件内容涵盖了振动的基本概念、振动方程、振动分析方法等 课件采用了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如动画、视频、音频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课件还提供了大量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振动与波习题课

振动与波习题课

6、简谐振动的合成: 简谐振动的合成: 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v A2
ϕ2 ϕ ϕ1
v A
v A1
x1
x (t ) = x1 (t ) + x2 (t )
= A cos(ωt + ϕ )
o
合成结果仍为同频率的简谐运动
x2
x
x
A=
2 A12 + A2 + 2 A1 A2 cos( ϕ 2 − ϕ 1 )
2π (r2 − r1 ) = ±2kπ k = 0,1,2,3,.....
λ 相消干涉: 相消干涉:∆ϕ = (ϕ20 − ϕ10 ) − 2π (r2 − r1 ) = ±(2k + 1)π k = 0,1,2,3,..... λ
相位、相位差和初相位的求法: 相位、相位差和初相位的求法:
解析法和 常用方法为解析法 旋转矢量法。 常用方法为解析法和旋转矢量法。 1、由已知的初条件求初相位: 、由已知的初条件求初相位: 已知初位置的大小、正负以及初速度的正负。 ①已知初位置的大小、正负以及初速度的正负。 A [例1]已知某质点振动的初位置 y0 = 且v0 > 0 。 例 已知某质点振动的初位置 2 y = A cos( ω t + ϕ )
A1 sin ϕ 1 + A2 sin ϕ 2 ϕ = arctg A1 cos ϕ 1 + A2 cos ϕ 2
机械波: 二、机械波:
1、产生的条件:波源及弹性媒质。 产生的条件:波源及弹性媒质。 2、描述波的物理量: 、描述波的物理量: 波长: 波传播时, 在同一波线上两个相邻的相位差为2 波长 波传播时 在同一波线上两个相邻的相位差为 π 的 质元之间的距离 ( λ )。 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的时间( 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的时间(T )。 频率:单位时间内波动传播距离中所包含的完整波长的数目(ν)。 频率:单位时间内波动传播距离中所包含的完整波长的数目 。 波速: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波速。( 。(u 波速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波速。( ) 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r2
2
*
r1
y S2 = A 2 cos ( ω t + j2 )
. P
y1 y2
P点振动方程: y 1 = A1 cos ( ω t + j1 y 2 = A 2 cos ( ω t +j 2 P点的合振动方程: ω t +j ) yp = A cos (
A =
πr 1 ) 2
l 2 πr 2 ) l
s1
*
2
s
r2
*
r1
A 1 + A 2 + 2 A 1 A 2 cosΔΦ
2 2
Δ Φ =j
. P
y1 y2
tg j =
A 1 sin ( j1
A 1 cos (j1
2 πr1
2 πr1
l
)+ A 2 sin(j2
2 πr2
2 πr2
l
) )
l
)+ A 2 cos(j 2
o
2、写出波动方程: ω y A t cos ( = 正向传播 反向传播 波动方程的 其他形式:
x ) j u + x y = A cos ω ( t u ) + j t x y = A cos 2π ( T l ) + j x y = A cos 2π ( t l ) + j
y = A cos ω ( t kx + j )
A j j 若 2 π 合振动加强 1 = 2k A2 A = A2+ A1 A1 A2 若 j 2 j 1 = (2k+1) π 合振动减弱 A1 A = A2 A1 A
一般情况:
j 2 j1 k
| A1 A2 | A | A1 A2 |
A2
A
x 1 = A 1cos (ω t + j 1) x 2 = A 2 cos (ω t + j 2 )
合成后仍为一谐振动:
x = x 1 + x 2 = A cos (ω t + j )
A A A 2 A1 A2 cos(j 2 j1 )
2 1 2 2
A1 sin j1 A2 sin j 2 j arctg A1 cos j1 A2 cos j 2
A1
五、波动 1.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2.机械波的分类
波源 和 媒质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3.周期、频率、波长、波速之间的关系
l
u=
T
1 = T
u = l
频率和周期只决定于波源,和媒质无关。
六、波动方程
y x
u
x B ω t +j ) 1、写出波源的振动方程: y0= A cos (
3、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y = A cos ω ( t 1). x = x 1 (常数)
x ) j u +
y o
x 1 ω y = A cos ( t u )+j t
表示 x1 处质点 的振动方程
t = t 1 (常数) y = A cos ω ( t 1 2) . y o x
x )+j u
表示在 t 1 时刻的波形
3) t 与 x 都发生变化
y
O
.
y1 y x x´
.
ut
t
x ´= x + uΔ t
这表示相应于位移y1的相位,向前传播了 uΔ t的距离。
任意两点间的位相差: y u x2
o
x1
A
B
x
x 1 ω yA = A cos ( t u )+j x yB= A cos ω ( t u 2 ) + j x2 x1 2 j ( ) ( x2 x1 ) u u l
0.25
0.50
t(s)
t 9T /12
例3.已知一质点作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如图 所示,试写出该质点的振动方程。 解: 由图知
A 10cm 2 j 3 5 / 3 5

1 1 3 2 2 2 2 2 Ek m A sin ( t ) m A (J ) 4 2 4 4 2 3 1 1 2 2 2 2 2 E p m A cos ( t ) m A (J ) 2 4 4 4 2 3 1 2 2 E m A (J ) 2 2
2
例2.一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 A = 5 cm,初始 时刻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并向正方向运动,经 0.25 s 后,质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试写 出质点的振动方程,并作出振动曲线。 解: 由图知,初相 j 2 4 t = 0.25 s 圆频率 t 0.25
振动方程
x 10 cos(5 t )(cm) 4

加速度
x 10 cos(5 t ) 5 2(cm) 4 v 50 sin(5 t ) 25 2 (cm / s) 4
2

a 250 cos(5 t ) 125 2 2 (cm / s) 4 合力 F ma 25 2 2 ( N )
x
x 5cos(4 t )(cm) 2

t=0
x 5cos(4 t )(cm) 2
x x
t 3T /12 t 4T /12 t 2T /12 t T /12 t 5T /12
t 6T /12
t 7T /12

t=0
t 8T /12
t 11T /12 t 10T /12
波动方程
原点振动方程
应用:求波动方程 1. 已知传播路径上某点的振动方程,求波动方程。 2. 已知传播路径上某点的振动曲线,求波动方程。 3. 已知某时刻的波形曲线,求波动方程。
解题思路:
某时刻的波形曲线
t 0 时的波形曲线
原点的振动方程
波动方程
波动能量和振动能量的同异点 波动能量 振动能量
动能、势能周期性变化 动能、势能周期性变化
动能、势能同时一样大 动能最大时,势能最小 、一样小。 反之也是。 动能、势能的相位是相 动能、势能的相位是反 向的。 同的。 机械能不守恒,能量是 机械能是守恒的。能量 传递的。 值是一个常量的。
七、 波的干涉
相干波源:若有两个波源,它们的振动 方向平行、频率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 称这两波源为相干波源。 s1 * 波源振动方程: y S1= A 1cos ( ω t +j 1 )
单摆
d m l 2 m g sin dt
2

f
当 sin 时
结论
g 0 l
在角位移很小的时候,单摆的 振动是简谐振动。
mg
角频率、振动的周期分别为:
g 0 l
2 l T 2 0 g
单摆
二、简谐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ω t +j ) 简谐振动的位置 x = A cos ( ω t +j) 简谐振动的速度 v = Aω sin ( 简谐振动的加速度 a = 三、 简谐振动的能量
Ek
A
Ep
A
1 2 E kA 2
o
三、 简谐振动的能量
1 2 1 2 2 2 E mv m A sin ( t j ) 动能: k 2 2 1 2 1 势能: E p kx m 2 A2 cos 2 ( t j ) 2 2
1 1 2 2 2 机械能: E Ek E p m A kA 2 2
A j j 若 2 π 合振动加强 1 = 2k A2 A = A2+ A1 A1 A2 若 j 2 j 1 = (2k+1) π 合振动减弱 A1 A = A2 A1 A
A A A 2 A1 A2 cos(j 2 j1 )
2 1 2 2
A1 sin j1 A2 sin j 2 j arctg A1 cos j1 A2 cos j 2

例1.已知一质点(m = 20 kg)的振动方程为
x 10cos(5 t 0.25 )(cm)
求:1.振幅、周期、频率和初相;2. t = 0.2 s 时质 点的位置、速度和质点所受合力;3. t = 0.1 s 时 质点的相位、振动动能、势能和总能量。
3 t = 0.1 s 时 5 0.1 4 4
已知坐标原点O点的振动方程为:
y A cos t j
x 时间延迟法 t u y A x y A cos[ (t ) j ] j O x u
相位落后法 j
u
x
P
*
2
l 2 y A cos[t x j]
x
2 A l

l
x
l
应用
1.已知波动方程,求振幅、周期、频率、波 长以及波传播路径上各点的振动速度、相位、 运动方向等量。 2.已知波传播路径上某点的振动曲线(或振 动方程)以及波长(或波速),求波动方 程。
3. 已知某时刻的波形图和波速,求波动方程。
应用:求波动方程 1. 已知传播路径上某点的振动方程,求波动方程。 解题思路: a.写出坐标原点的振动方程
x b.用 (t ) 替换方程中的 t ——时间延迟法 u x y A cos[ (t ) j ] 2 u x ——相位落后法 或在相位项中
y A cos t j
l
y A cos[t
2
l
x j]
应用:求波动方程 1. 已知传播路径上某点的振动方程,求波动方程。 2. 已知传播路径上某点的振动曲线,求波动方程。 解题思路: 任意点振动曲线 任意点振动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