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基础1

合集下载

第1章 热力学基础 -1

第1章 热力学基础 -1

系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足够长的时间, 系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足够长的时间,可观测到的 宏观性质都不随时间而变,此时系统的状态称为热力学 宏观性质都不随时间而变,此时系统的状态称为热力学 平衡态。 平衡态。 热力学平衡态应同时有: 热力学平衡态应同时有: 应同时有 ⑴热平衡:系统各部分T 相等;若不绝热,则T系统= T环境。 热平衡:系统各部分 相等;若不绝热, ⑵力平衡:系统各部分p 相等;边界不相对位移。 力平衡:系统各部分 相等;边界不相对位移。 ⑶相平衡:系统各相长时间共存,组成和数量不随时间而变。 相平衡:系统各相长时间共存,组成和数量不随时间而变。 化学平衡:系统组成不随时间改变。 ⑷化学平衡:系统组成不随时间改变。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这是从大量实践中 总结出的一个普遍规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又可表述为“ 总结出的一个普遍规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又可表述为“第一类 永动机”不可能造成。 永动机”不可能造成。 2.2 热力学能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2 状态与性质 状态: 系统所处的样子。用宏观性质描述系统的状态。 状态: 系统所处的样子。用宏观性质描述系统的状态。 描述系统的状态 性质:系统的热力学性质。系统的状态决定系统的宏观 性质:系统的热力学性质。系统的状态决定系统的宏观 热力学性质 决定 性质。 性质。 决 定
状态
描 述
性质
宏观性质分为两类: 宏观性质分为两类: 强度性质:与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无关, 强度性质:与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无关,无加和性 (如p,T 等) 广度性质:与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有关, 广度性质:与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有关,有加和性 (如n,V,等) V,等 若指定了物质的量,则成为强度性质, 若指定了物质的量,则成为强度性质, 如Vm= V/n。 。

热力学基础(1-2)

热力学基础(1-2)

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 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总是相同的。
P29 试由键能计算下列发应的焓变 CH3CH3(g) ② C(g) + 6H(g)
根据Hess定律: H ② = H ① + H ③ ∵ H ①=rH m, H ②=bH m(C-C, 6C-H), H ③=bH (C=C, 4C-H, H-H) ∴ rH m= bH m(C-C, 6C-H)-bH m(C=C, 4C-H, 反应物 产物 H-H)
反应进度必须对应具体的反应方程式。
3.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及其反应热(标准摩尔焓 变)关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H2(g)+O2(g) 2H2O(g) mol △ rHm 298 = -483.64kJ· -1
△ rHm 称为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标准状态: 气体:T,p = p =100kPa 液、固体:T,p 下,纯物质 溶液:溶质B,bB=b =1mol· -1 kg cB=c =1mol· -1 L
敞开体系:与环境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与环境无物质交换有能量交换。
隔离体系:与环境既无物质也无能量交换。
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状态(state):系统的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状态函数(state function):描述系统性质的物 理量。(p,V,T) 特点:① 状态一定,状态函数一定。 ② 状态变化,状态函数也随之而变(未 必所有状态函数都要变化)。
U 2 U1 U
热力学能变化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 变化途径无关。
2.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能量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它们之间可以相 互转化,而且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Q U1 W U2 U2 = U 1 + Q + W U2 - U 1 = Q + W

竞赛课件16:热力学基础(1)

竞赛课件16:热力学基础(1)
定的功率P下获得电热能,由此而导致的金属片绝对温度T随时间t的
增长关系为 T(t) T0 1 (t t0)1/4.其中T0、α、t0均为常量.求金属片热
容量Cp(T).(本题讨论内容,自然只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适用)
热容量定义
P t C p T
1
1
其中 T T0 1 t t t0 4 T0 1 t t0 4
运用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体积由V膨胀至V′,若通过压强不变
过程实现,对外做功W1、传递热量Q1、内能变化ΔU1;若通过温度不变的过程 实现,对外做功W2、传递热量Q2、内能变化ΔU2,则
A. W1>W2 Q1 <Q2 ΔU1 >ΔU2 B. W1>W2 Q1 >Q2 ΔU1 >ΔU2
C. W1<W2 Q1 =Q2 ΔU1 >ΔU2 D. W1=W2 Q1 >Q2 ΔU1 >ΔU2
活塞与上顶之间是抽成真空的.当打开活栓时容器1里的气体冲向容器2活塞下方,
于是此活塞开始上升(平衡时未及上顶),不计摩擦,计算当活栓打开且建
立平衡后气体的温度T,取
m nM
5
mg
1中活塞下气体压强为 S
由 mg V S
nRT0
h
nRT0 mg
1中活塞下气体内能为 E0
n
3 2
RT0
打开活栓重新平衡后 2中活塞下气体压强为
Q吸
27 16
p0V0
研究气柱摩尔热容随体积的变化
由过程中对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查阅
NR 5 T NC T pV 2
为得到C-V关系,由 3 V V NRT
NR T 3 V V V V 3 V V

第3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1

第3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1

c: 介质比热容, J.g-1.K-1 ;
m:介质的质量, g;
C: 量热计各部件总热容, J.K-1
“-” 号表示放热
2
恒压反应热 恒压过程中完成的化学反应称为恒压反应,其热效应
称恒压反应热Qp 。化学反应常在敞开容器(恒压)进行。 ΔU=Qp-W W = pΔV Qp=U2-U1+p(V2-V1) 由于恒压过程 Δp=0 即 p2=p1=p Qp =ΔU+W Qp=ΔU+pΔV
3
反应进度概念
• 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符号ξ,单位mol
• 任意反应: νA A+νB B = νG G+νH H ξ =[n0,B-nB] /νB =ΔnB/νB= [nG-n0,G] /νG=ΔnG/νG • 任一物质来表示反应进度,同一时刻得到的ξ值一致。 • 当ξ=1mol,表示各物质按计量方程的量进行完全反应 ξ=0mol ,表示反应开始时刻的反应进度。
Qp=U2-U1+p2V2-p1V1
=(U2+p2V2)-(U1+p1V1)
U,p,V 都是状态函数,其组合也必为状态函数,
热力学将 U + pV 定义为新的状态函数-焓,符号 H,
H = U + pV 所以 Qp = ΔH
在恒压反应过程中,体系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改变系
统的热焓
焓H ① 焓是系统的状态函数,其数值的大小只与始态和
同一生成物发生单纯的压强和体积变化,∴△U3 = 0, 则ΔH1 =ΔU2 +( p1V2—p1V1) ΔH1=ΔU2 + ΔnRT 得 Qp = QV + ΔnRT

局 限 性:讨论变化过程,没有时间概念,不能解决 变化的速度、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3H2+N2→2NH3 (△G<0,高温高压催化剂)

普通化学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普通化学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1 1 (91.8kJ mol-1 ) 30.6 kJ mol-1 Δr H Δ H m,2 3 r m 3
(3)
NH3 ( g )
Δr H m,3
3 1 H2 ( g) N2 ( g ) 2 2 1 1 (91.8 kJ mol-1 ) 45.9 kJ mol-1 Δ r H m 2 2
体系由始态到终态,状态发生了变化,则称体系经历 了一个热力学过程,简称过程。 在状态发生了变化过程中,若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温度
相等并且等于恒定的环境温度,称为“恒温过程”;同
样,若体系的始态和终态压力相等并且等于恒定的环境 压力,称为“恒压过程”;若体系的体积保持不变称为 “恒容过程”。若体系变化时和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 则称之为“绝热过程”。
“生成”之意。例如:
1 H 2 ( g ) O 2 ( g ) H 2 O(l ) 2
1 Δr H ( 298 .15 K) 285.8 kJ mol m
普通化学
1.3.2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
对任一个化学反应来说 dD eE gG hH 其反应物和生 成物的原子种类和个数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用同样 的单质来生成反应物和生成物,如图1.5所示。
与Q之和。
U Q W
(1.2)
式(1.2)为封闭体系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普通化学
1.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例1.1 设能量状态为U1的体系,体系输出200 J的热量,
Q 200 J
环境对体系做了350 J的功,求体系能量变化和终态能量U2。 解: 由题意
W 350 J
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
目 录

热力学基础1

热力学基础1

0.1kg水蒸气自120℃加热升温至140℃, 水蒸气自120℃加热升温至140℃ 例3. 0.1kg水蒸气自120℃加热升温至140℃,求等 体过程和等压过程各吸收了多少热量?内能各变化多 体过程和等压过程各吸收了多少热量? 各作了多少功? 少?各作了多少功? 解: 已知 M = 18×10−3 kg⋅ mol −1 CV ,m = 27⋅ 82J ⋅ mol −1⋅ k −1
系统内能的增量只与系统起始和终了状态有 关,与系统所经历的过程无关 .
二 热力学第一定律
Q = (E2 − E1) +W
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 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一部分使系统内能 增加, 增加,另一部分使系统对外做功 ——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讨论: 讨论:
Q = (E2 − E1) +W
C p, m =
PV =
dQp dT
m RT M
m W = ∫ dW = ∫ pdV = p(V2 −V1 ) = R(T2 − T1 ) V1 M m m ∆E = Qp −W = (Cp,m − R)(T2 −T1)= CV ,m (T2 −T1 ) M M
V2
C p,m − CV ,m = R
p
A*
2 1 *B
p
A*
2 1 *B
WA1B +QA1B =WA2B +QA2B
∆EAB = C
o
V
WA1B2A + QA1B2A = 0
∆E A1B 2 A = 0
o
V
理想气体内能 : 表征系统状态的单值函数 , 理想气体的内能仅是温度的函数 .
E = E (T )
一般气体: 一般气体:

热力学基础-1

热力学基础-1

dE CV ,mdT dW pdV RdT
dQp C p,mdT dE pdV
无穷小等压过程,ν摩尔理想气体 m
M dE CV ,mdT dW pdV RdT
dQp Cp,mdT dE pdV
摩尔热容比 C p,m CV ,m
等压过程三个量:
W p(V2 V1)
m M
2 ( p2,V ,T2 )
1 ( p1,V ,T1)
V
V
p
等 p1

降 压
p2
o
1( p1,V ,T1)
2( p2,V ,T2 )
V
V
QV
E1
E2
E1
QV
E2
二、等压过程 摩尔定压热容
特性 p 常量, 过程方程 VT 1 常量
功 W
V2 V1
pdV
p(V2
V1 )
m M
R(T2
T1)
1
2 d 2n
Z 2 d 2nv
2 d 2n 8kT m
第四章 热力学基础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 等值过程、绝热过程 3、 循环过程和卡诺循环 4、 热力学第二定律 5、 卡诺定理 6、 熵
§ 4-1 热力学第一定律
平衡态 状态参量
一、热力学过程
热力学系统由一个平衡态经历一系列中间态变 化到另一平衡态,这称为一个热力学过程。
内能:E
m M
CV ,m (T2
T1)
热量:Q
m M
C p,m (T2
T1)
p
p ( p,V1,T1) ( p,V2,T2 )
1
2
W
Cp,m 摩尔定压热容
o V1

热力学基础1

热力学基础1

物理学
第五版
平衡态 准静态过程 内能复习
二 内能
内能: 由热运动状态决定的一种能量。 内能是系统状态的单值函数。
内能是描述热力学系统状态的物理量。
对于理想气体
m i E RT M mol 2
---- 温度的单值函数 当状态变化时,内能的变化为
ΔE m i R(T2 T1 ) M mol 2
已知 等压膨胀过程 质量 m 1.25kg 摩尔质量 M 2810 kg mol 自由度
i5
38
3
-1
物理学
第五版
10-2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

m A p(V2 V1 ) R(T2 T1 ) M 1.25 8.31 1 371J 3 28 10
m E C V ,m T M
注意 (1)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 第一类永动机 是不可能制成的.
第一类永动机:即不从外界吸收能量, 而不断对外作功的机械。
(2)实验经验总结,适用于气、液、固,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1
物理学
第五版
10-1热量 功 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功转换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间接的, 内能是传递工具。
热功
系统吸热后,先使内能增加,再 通过降低内能对外作功。
2
V2
V
摩尔气体常量等于1mol理想气体在温度 升高1K时对外所做的功
30
物理学
第五版
10-2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
摩尔定压热容: mol 理想气体在等压 过程中吸收热量 dQ p ,温度升高 dT ,其 摩尔定压热容为:
C p,m dQp
dT
dQp C p,mdT dE pdV

第一章 热力学基础

第一章 热力学基础
例:分析系统在下面变化过程中的Q、W和ΔU。 1) 化学反应在绝热钢筒中进行; 2) 循环过程。
例: 一热力学系统在等温定容的条件下发生变 化时,放热15 kJ,同时做电功35 kJ,假 若系统在发生变化时,不做非体积功(其 它条件不变),计算系统能放出多少热。
例: 在101.3 kPa及298 K时,液态溴的气化热 为30.7 kJ/mol,计算该条件下1 mol溴完 全气化时系统热力学能的变化值。
p = ΣpB
如:组分气体B的物质的量为nB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
混合气体的体积为V
则它们的压力: pB = nBRT/V p = nRT/V
将两式相除,得
pB nB p =n
nB nΒιβλιοθήκη 则pB =nB p n
为组分气体B的摩尔分数
同温同容,气态物质的分压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
物质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水
热(heat):系统和环境之间因温度不同而传递 或交换的能量的形式。 用符号Q 表示。单位:J、kJ。
功(work) :除了热之外其它传递或交换的能量 形式。 用符号W 表示。单位:J、kJ。
热的本质:系统与环境间因内部粒子无序运动 强度不同而造成的能量传递。
热的正负符号规定:以系统为中心,系统 吸热,Q 为正值,系统放热,Q 为负值。
热是途径函数,不是状态函数。 • 热不仅与始末态有关,还与过程经历的具
体途径有关。 • 微量热记作δQ,一定量的热记作Q,而不
是ΔQ。
功是系注统意与: 环功境和间热因都内不部是粒状子态有函序运数动。而交换 的其能数量值。与变化途径有关。都是过程的产物。
功的符号规定:以系统为中心,环境对系统做 功,W为正值;系统对环境做功,W为负值。

1热工基础知识

1热工基础知识

ξ1、热工基础知识(一)、热力学基础1、温度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尺度,是物质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度量。

摄氏温标: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定为0℃,沸点定为100℃,在这个区域内划分100等分,每1等分为1度,单位为℃。

用t表示。

华氏温标: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定为320F,沸点定为2120F,在这个区域内划分180等分,每1等分为1度,单位为0F。

用t1表示。

t1=1.8t+32 (0F)绝对温标:又称热力学温标,每一度大小与摄氏温标相等,起点为物质内分子热运动完全停止时温度(-273.15℃),单位为K。

用T表示。

T=t+273.15(K)2、压力1 bar 巴 =100000 pa 帕斯卡=0.1MPa1 psi 磅/平方英寸=0.0703 kgf/cm21 kgf/cm2 千克力/平方厘米 =98000 pa 帕1 mm aq. 毫米水柱=9.8 pa 帕1 mm hg 毫米汞柱=133.28 pa 帕1 m H2O 米水柱=9800 pa 帕=0.1 kgf/cm2 千克力/平方厘米工程上常将1大气压(B)看成1个工程大气压或0.1MPa,即B=1kgf/cm2,或B=0.1MPa 表压:通过压力表读出的压力,为绝对压力减当地大气压。

真空度:压力比大气压低的程度。

真空度=B-绝对压力3、热能:分子热运动强度的度量,是依靠温差传递的能量。

用Q表示1kcal=4.1868kJ1 kcal/h 大卡/时=1.163 W 瓦1 kW千瓦=860 kcal/h 大卡/时1 btu/h 英制热量单位/时=0.293 W瓦4、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K所需要加入或放出的热量。

定压比热Cp:气体在加热或冷却时,如果保持压力不变,则其比热称为定压比热。

物体的吸(放)热量:Q=mCp(t2-t1)定容比热Cv :气体在加热或冷却时,如果保持体积不变,则其比热称为定容比热。

Cp>Cv绝热指数k:气体的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之比为气体的绝热压缩指数,k=Cp/Cv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mRTR:气体常数,8314/气体分子量,空气为287J/(kg.K)p:Pa,帕V:m3m:kgT:K等温过程,等压过程,等容过程绝热过程:气体状态发生变化时,与外界不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称为绝热过程。

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

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
返回主目录 返回主目录 返回次目录 返回次目录
4.相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并与其 它部分在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分称为 一相(phase)。
只含一个相的系统称为均相系统或单相系统。
例如:混合气体、NaCl水溶液、金刚石等。 相可以是纯物质或均匀的混合物组成。相和组分 不是一个概念。
2 状态与状态函数
热力学中是用体系的一系列性质来规定其状态(热力学平 衡态)。
状态:
描述一个体系的一系列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总和就称为 体系的状态。 如质量、温度、压力、体积、密度、组成、热力学能(U)、
焓(H)、熵(S)、吉布斯函数(G)等,当这些性质都有确定值 时,体系就处于一定的状态。
返回主目录 返回主目录 返回次目录 返回次目录
ξ =[n2(N2)-n1(N2)]/v(N2) =(2.0-3.0)/(-1) = 1(mol)
或ξ =[n2(H2)-n1(H2)]/v(H2)=(7.0-10.0)/(-3) = 1(mol)
或ξ=[n2(NH3)-n1(NH3)]/v(NH3)=(2.0-0)/(2)=1(mol) 可见,对于同一反应式,不论选用哪种物质表示反应进度均是 相同的。
热和功与过程紧密联系,没有过程就没有能量的传
递。热和功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热力学中功的分类 体积功 : 体系因体积变化抵抗外压所作的功。用-pΔV表示
非体积功:
除体积功外的所有功。如电功、机械功、表面功等.
返回主目录 返回主目录 返回次目录 返回次目录
2.2.2 内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能U :
2.3.1 化学反应热效应
封闭体系在不作非体积功(Wf = 0)的条件下,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示为: △U = Q + W = Q – P△V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1.计算下列体系热力学能的变化(ΔU )(1) 体系吸收了60kJ 的热,并对环境做了40kJ 的功。

(2) 体系放出了50kJ 的热和环境对体系做了70kJ 的功。

解:(1)Q = +60kJ W = -40kJ;ΔU = Q + W = +(60) + (-40) = +20KJ (2) Q = -50KJ W = +70KJΔU = Q + W = (-50) + 70 = +20KJ2.298K 时,在恒容量热计中测得1.00mol C 6H 6 (1)完全燃烧生成H 2O (1)和CO 2 (g )时,放热3263.9KJ 。

计算恒压下1.00mol C 6H 6 (1)完全燃烧时的反应热效应。

解:C 6H 6完全燃烧时的反应式:C 6H 6(l)+7.5O 2(g)=3H 2O (l)+6CO 2(g) 实验是在恒容条件下, 即 Q V=-3263.9KJ Δn=6-7.5= -1.5据Q p = Q V +ΔnRT = -3263.9 + (-1.5) × 8.314 × 298 × 10 -3 = -3267.6(KJ·mol -1) 3.在弹式量热计里燃烧氮化铌反应为: NbN (s) + 45O 2 (g) =21Nb 2O 5 (s) + 21N 2 (g)在298下测得热力学能的变化为-712.97KJ.mol -1,求此反应的焓变。

解:在弹式量热计里测量恒容反应热:Q V =ΔU = -712.97KJ·mol -1 Δn==21 - 45 = -43据Q p = Q V +ΔnRTQ p = H r ∆ = -712.97+(-43) × 8.314 × 298 × 10 –3 = -714.83(KJ·mol -1)4.已知反应: A + B = C + DΘ∆1H r = -40.0 KJ·mol -1 C + D = E Θ∆2H r = +60.0 KJ·mol -1试计算下列反应的Θ∆H r :(1)C + D = A + B (2)2C + 2D = 2A + 2B (3)A + B = E解:(1)Θ∆H r =-Θ∆1H r = +40.0 KJ·mol -1 (2) Θ∆H r =2(-Θ∆1H r )= +80.0 KJ·mol -1(3) Θ∆H r = Θ∆1H r + Θ∆2H r = (-40.0) + ( +60.0) = +20.0 (KJ·mol -1)5.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1)Fe 2O 3 (s) + 3CO(g) = 2Fe(s) +3CO 2(g) Θ∆1H r =-27.6 KJ·mol -1 (2)3 Fe 2O 3 (s) + CO(g) = 2Fe 3O 4(s) +CO 2(g) Θ∆2H r =-58.58 KJ·mol -1(3) Fe 3O 4 (s) + CO(g) = 3FeO(s) +CO 2(g) Θ∆3H r =+38.07 KJ·mol -1不查表计算下列反应的Θ∆H r : FeO (s) +CO (g) = Fe (s) +CO 2 (g) 解:[(1)×3-(2)-(3)×2]/6 为下式: FeO (s) +CO (g) = Fe (s) +CO 2 (g)Θ∆H r =[3Θ∆1H r -Θ∆2H r -2Θ∆3H r ]/6 =[3×(-27.6)-(-58.58)-2×(+38.07)]/6 = -16.73(KJ·mol -1) 6.已知: (1)Cu 2O (s)+21O 2 (g)=2CuO (s) Θ∆1H r =-143.7 KJ·mol -1; (2)CuO (s)+Cu (s)=Cu 2O (s) Θ∆2H r =-11.5 KJ·mol -1计算CuO (s)的标准生成热(Θ∆m f H )解:(1) + (2) 式得: CuO (s) +21O 2 (g) = CuO (s) 故标准生成热:Θ∆m f H = Θ∆1H r +Θ∆2H r = (-143.7)+( -11.5) =-155.2(KJ·mol -1)7. 已知:(1)MnO 2 (s) =MnO (s) +21O 2 (g) Θ∆1H r =+134.8 KJ·mol -1; (2)Mn (s)+ MnO 2 (s) = 2MnO (s) Θ∆2H r =-250.1KJ·mol -1计算MnO 2 (s)的Θ∆m f H 值。

物理化学第一章--化学热力学

物理化学第一章--化学热力学

Qp不是状态函数,而△H是状态函数的变化,
只有在等温、等压、不做其他功的条件下, 二者才相等。
通常用△H代表Qp(恒压反应热)。
2021/4/9
32
反应热:在等温非体积功为零的条件下,封闭系统中发
生某化学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所交换的热量称为该化学 反应的热效应,亦称为反应热。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及其反应热关系的化学反
2021/4/9
19
•有一封闭系统从状态1变化经a到状态2,又从 状态2经过b回到状态1,如果已知1-a-2过程 吸收热量为10kJ;2-b-1过程放出热量9kJ, 并且环境对系统所做功为8kJ,那么1-a-2过 程的做功为( )。
A.8kJ
B.7kJ
C.9kJ
D.6kJ
2021/4/9
20
• 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四种状态变 化中,哪些是可能实现的( )
2021/4/9
22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二节 焓、熵、G
2021/4/9
23
2021/4/9
24
2021/4/9
25
2021/4/9
26
2021/4/9
27
2021/4/9
28
• 鸡腿堡 441千卡 • 墨西哥鸡肉卷1个: 600千卡 34克脂肪 • 香辣鸡翅膀6个:471千卡 33克脂肪 • 上校鸡块3个: 340千卡 16克脂肪 • 薯条( 小): 205千卡 • 苹果派: 260千卡 • 奶昔: 360千卡 9克脂肪 • 蛋塔: 290千卡 13克脂肪
系统吸热: Q >0; 系统放热: Q <0。 系统对环境做功:W <0; 环境对系统做功:W > 0

第1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第1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44
喷管出口流速计算:
根据稳定流动开口系统能量方程:
1 2 q h c gz ws 2
简化得到:
c2 2(h1 h2 ) c12
喷管出口流速c2 ,取决于喷管入口压力p1与喷管 出口环境压力pb(背压)之比; 进出口压力之比越大,喷管出口流速越高。
45
喷管是一种能量转换部件,通过截面的变化把 系统的储存能变成动能(提高流速)。
第1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1-1 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过程 1-2 基本概念 1-3 热力学基本定律 1-4 热力过程与热力循环 1-5 热力学的工程应用
1
1-1 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过程
一、工程热力学
定义: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规律、 条件、方法,以及工程应用的一门学科。 燃料能源的利用方式: 燃料(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与热力学能相关的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都 具有方向性,如传热、自由膨胀等。 自发过程:能够自动进行,不需要附加条件; 非自发过程:自发过程的反方向过程,需要在 一定的附加条件才能进行;
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内容: 研究能量传递和转换的方向、条件与转换限度。为非自发过程。 在制冷循环中,通过消耗机械能,实现热量从低温 热源传导高温热源。消耗机械能就是附加条件。 能量转换分析:
热力学能组成:
内动能+内位能、化学能、原子能…..(内能)
一般不涉及化学、原子反应时: U= Uk+Up
比热力学能u:单位质量工质的热力学能:
u=U/m,kJ/kg
内动能Uk:主要取决于系统温度T; 内位能Up:主要取决于系统压力p。
25
(五)焓H
概念:流体的热力学能与推动功之和,kJ;

第一章热力学基础1-2

第一章热力学基础1-2

状态函数共同性质 (1)体系的状态一定,状态函数有确定 (1)体系的状态一定,状态函数有确定值。 体系的状态一定 函数有确 (2)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取决于体系的起始状态, (2)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取决于体系的起始状态,而与变 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取决于体系的起始状态 化过程无关。 代表体系的状态函数,体系由A 化过程无关。若Z代表体系的状态函数,体系由A态,改变 到B态。则△Z = Zb –Za Z (3)对于循环过程, (3)对于循环过程,状态函数的改变量为零 对于循环过程 (4)状态函数之间互为函数关系 (4)状态函数之间互为函数关系 状态函数的特性可描述为:异途同归, 状态函数的特性可描述为:异途同归, 值变相等;周而复始,数值还原。 值变相等;周而复始,数值还原。 状态函数在数学上具有全微分的性质。 状态函数在数学上具有全微分的性质。 全微分的性质
可逆过程(reversible process)
系统经过某一过程从状态(1)变到状态(2)之 后,如果能使体系和环境都恢复 体系和环境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 体系和环境都恢复 未留下任何永久性的变化,则该过程称为热力学 未留下任何永久性的变化 可逆过程。否则为不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
开放系统 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隔离系统 封闭系统 只有能量交换 无物质和能量交换
系统+环境=孤立系统 系统+环境=
2. 相
系统还有一种分类法:单相系统,多相系统 系统还有一种分类法:单相系统, 系统中任何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 系统中任何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 称为相。根据相的概念,系统可分为: 称为相。根据相的概念,系统可分为:
系统中相数、组分的确定 系统中相数、组分的确定 相数
气 相
H 2O( g ) + air

普通化学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上

普通化学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上
体系状态函数的两个明显特征:1.体系的状 态一定,各种状态函数的值就一定。2.体系的状 态发生变化时,体系的状态函数也随之改变,状 态函数的变化值只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 与变化的具体途径无关。
2019/9/20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上)
8
(3)过程和途径: 过程:体系状态发生的变化。 途径:完成过程的具体步骤。
3. 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像一般代数方程一样进行运算。
2019/9/20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上)
21
第三节 热化学定律
一、 盖斯(Gess)定律
在恒压或恒容条件下,任一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 步完成,其反应的热效应总是相同的。
反应物(始)
Qp = H
产物(终)
Qp 1 = H 1 过程1
中间产物
U = -240.3 kJ ·mol-1
2019/9/20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上)
17
1 反应的摩尔热力学能[变]
当生成物的温度与反应物的温度相同时, 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化学反 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在不做非体积功时,定容热等于系统热 力学能变:
QV = ΔU
2019/9/20
15
在恒压过程(不做其它功)中,体系与环境交换的热量全 部用来改变体系的焓。
注意以下几点:
1. H0 ,体系向环境放热; H0 ,体系向环境吸热;
C(s) + 2H2O(g) = CO(g) + H2(g) H=131.25KJ·mol-1 2. 焓与体系温度有关,而H几乎与温度无关,即温度对 H几乎无影响。
2019/9/20
第一章 化U1
U2
W
状态1(始) 体系对环境做了W的功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公式总结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公式总结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公式总结 1.体积功 We = -Pe △V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U = Q + W 3.n mol 理想气体的定温膨胀过程。

定温可逆时:Wmax=-Wmin=4.焓定义式 H = U + PV在封闭体系中,W ′= 0,体系发生一定容过程 Qv = △U在封闭体系中,W ′= 0,体系发生一定压过程 Qp = H2 – H1 = △H5.摩尔热容 Cm ( J ·K —1·mol —1 ):定容热容 CV(适用条件 :封闭体系、无相变、无化学变化、 W ′=0 定容过程适用对象 : 任意的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定压热容 Cp⎰=∆21,T T m p dTnC H (适用条件 :封闭体系、无相变、无化学变化、 W ′=0 的定压过程适用对象 : 任意的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单原子理想气体: Cv,m = 1.5R , Cp,m = 2.5R 双原子理想气体: Cv,m = 2。

5R , Cp,m = 3.5R 多原子理想气体: Cv,m = 3R , Cp ,m = 4RCp ,m = Cv ,m + R6。

理想气体热力学过程ΔU 、ΔH 、Q 、W 和ΔS 的总结7。

定义:△fHm θ(kJ ·mol —1)-- 标准摩尔生成焓△H —焓变; △rHm —反应的摩尔焓变 △rHm θ-298K 时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fHm θ(B)—298K 时物质B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cHm θ(B ) —298K 时物质B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8.热效应的计算1221ln ln P PnRT V V nRT =nCC m =⎰=∆21,T T m V dTnC U由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rH θm = ∑νB △fH θm ,B 由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rH θm = -∑νB △cH θm ,B 9.Kirchhoff (基尔霍夫) 方程△rHm (T2) = △rHm (T1) +如果 ΔCp 为常数,则 △rHm (T2) = △rHm (T1) + △Cp ( T2 - T1)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学与统计力学是相辅相成的。
热力学第零定律
热学中的平衡态与热平衡
在不受外界影响下, 系统的宏观性质 不随时间改变的 状态
两个系统热接触 各自达到共同的 平衡态
大量的实验事实说明热平衡有这样的规律:无论 有多少物体相互接触都能达到热平衡,即如果物 体A和处于确定状态的物体B热接触而处于热平衡 ,另有物体C和此物体B热接触而处于热平衡,那 么当A与B接触时也必定处于热平衡。这一热平衡 规律叫作热力学第零定律。
dp dV 0 p V
pdV Vdp 0 分离变量得
分离变量得
dp dV 0 p V
ln p ln V C
把γ看做常数,积分
pV C1
TV 1 C2

泊松公式
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RT 可得
P T
1

C3
这就是理想气体的绝热方程
dp pA ( ) a dV VA
等温线
V
绝热线比等温线陡些
4. 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过程
@非准静态绝热过程 Q 0 @气体向真空注入,不对外做功 @服从热力学第一定律
A0
(5)绝热自由膨胀----非准静态过程 ※ Q=0, A=0
E
T T
p1 2 p2
V V
5 7 8 ( 、 、) 3 5 6
(4)准静态绝热过程
(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过程)
特征
p
p1
1( p1,V1, T1 )
( p2 ,V2 ,T2 )
dQ 0
p2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2
dA dE
CV ,mdT
A E CV ,m (T1 T2 )
o
V1
dV
V2 V
绝热的汽缸壁和活塞
二.系统状态的描述 微观量:分子的质量、速度、动量、能量等。
在宏观上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和观察。
宏观量: 系统的温度、压强、体积等。
在宏观上能够直接进行测量和观察。
宏观量与微观量的关系:
宏观量与微观量的内在联系表现在大量分子杂乱无章
的热运动遵从一定的统计规律性。在实验中,所测 量到的宏观量只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平均值。
c a p 2 V b V
式中a、b、c 均为常量,试求该气体经一准静态 过程,体积由 V1 膨胀到 V2 时,气体对外界所做 的功。
解:由准静态过程中功的计算式
A pdV
V1
V2
V2
V1
a c 2 dV V b V

V2
V1
V2 a c dV dV 2 V1 V V b
pV C1

TV
1
C2
p
1
T

C3
绝热过程方程
C p,m CV ,m
3. 绝热线和等温线
p
pA
dpQ
T 常量
Q0
A
dpT
等温过程曲线的斜率
pV C
C B
dp pA ( )T dV VA
V
绝热过程曲线的斜率
o
VA
dV
VB
C pV
实线为绝热线,虚线为 等温线
3.2 气体动理论
§1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热力学系统 热力学研究的对象----热力学系统. 热力学系统以外的物体称为外界。
孤立系统:与外界既不交换物质又不交换能量的系统 封闭系统:与外界不交换物质但可交换能量的系统 开放系统:与外界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系统
例:若汽缸内气体为系统,其它为外界
热力学第一定律 Q E
对于一个元过程有

V2
V1
pdV
dQ dE pdV
i dQ RdT pdV 2
i dE RdT 2
例1. 求右图循环过程 理想气体对外做的功。
A 1.0110 ( J )
2
V /(10 3 m 3 )
例题2:已知 1 mol 的某种实际气体,在一定温 度下,其压强随体积变化的函数关系为
平衡态
平衡态是一个理想化模 型 在不受外界影响(即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 的交换)的条件下,无论初始状态如何,系统的宏 观性质在经充分长时间后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从微观上看,平衡态下系统内的分子仍在做 永不停息的热运动,只不过这时分子热运动的平 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而已。 实际上是一种热动平衡
①确定的规律性说明系统处于平衡态 ※平衡态的三个特点: 动态平衡、内部无质量能量的传递、涨落 ※系统状态的描述:宏观和微观 微观态与微观量 表征个别分子性质的物理量----微观量 如分子的质量m、直径 d 、速度 v、能量 等。 宏观态与状态参量:
p
1 2
O
3
V1
V2
V
p
1 2
解:(1)绝热过程中
T1V1 1 T3V3 1
O
3
T3 T1 V1 V3
V
0.4
1
V1
V2
300 0.1 119K
外界作功等于氧气对外作体积功的负值
A外 A氧 E CV ,mT
5 8.31 119 300 3.76 10 3 J 2
气体的状态参量(宏观):体积 V、压强 P、温度 T 一、体积V 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空间范围. [单位: m3] 二、压强P 气体作用于容器壁单位面积的垂直作用力. [单位:Pa] 1标准大气压:013105 Pa 1. 三、温度 T 宏观上,物体冷热程度的数值表示; 微观上反映系统内部大量分子作无规则剧烈运动程度 T t 273 .15
热学研究方法及内容
观察和实验的总结 每个微观粒子遵循的力学 定律+统计方法 宏观规律
热力学(宏观) 热力学第零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
优点:可靠、普遍。 缺点:未揭示微观本质。
统计力学(微观)
以气体分子运动论为例 介绍经典统计力学的基本概念。 优点:揭示了热现象的微观本质。 缺点:可靠性、普遍性差。
等体
V 恒量, 0 dV p R 恒 量 过程方程 T V
等压
p 恒量, 0 dp V R 恒 量 T p
等 温
特征
T 恒量, 0, E 0 dT
pV 恒量 RT

A p dV 0
i (Q )V E RT 2
( dV 0 )
② 理想气体状态与过程方程
平衡态:确定的 p ,V , T
pV RT
R 8.31J mol 1 K 1
p nkT
R 23 1 k 1.38 10 J K NA
N n V
气体分子数密度
理想气体状态与平衡过程(准静态过程)
pV R T
对于理想气体的无摩擦的准静态过程,如果系统对 外作功是通过体积的变化来实现的,则

Cp CV
CV R CV
R CV 1
R 1 A (T1 T2 ) ( p1V1 p2V2 ) 1 1
过程 等容
等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温 绝热
状态方程
过程方程
pV ν RT pV ν RT pV ν RT pV ν RT
p1 p2 T1 T2
V1 V2 T1 T2
p
p2
2
p
1
2
p
1
过程曲线 ( P V 图) p1
1
2
o
实例
V
o
V1
V2
o
V1
V2
C P CV R
CP i 2 CV i
迈耶公式
C p CV R
泊 松 系 数摩 尔 热 容 比: ( ) i C p 2 R R i 2 i CV i R 2
5 7 8 ( R、 R、 R ) 2 2 2
p1V1 p2V2

2 绝热过程方程推导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RT
对上式两边取微分 两式联立消去 dT
pdV Vdp RdT
pdV CV ,mdT
(CV ,m R) pdV CV ,mVdp 0
考虑到
C p,m CV ,m R
C p,m CV ,m
ΔE 0
dp 0
dT 0
等温
绝热 绝热自 由膨胀
V2 A ν RT ln V1
1 A ( p1V1 p 2V2 ) γ 1
dQ 0 dQ 0
dA 0
Δ E ν C V Δ T A
ΔE 0 ΔT 0
A0
非准静态过程
例6:一定量双原子刚性 分子的理想气体,经历如 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其中 为 ab 等温过程, bc 为等 压过程, ca 为等容过程。 已知 Vb 3Va 及 pa、Va ,求各过程吸收的热量。
V2 b 1 1 c ln a V V V1 b 1 2
重点
理想气体的等值过程 摩尔热容量
本节研究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理想气体等值过程中的应 用,即在等容过程(或称等体积过程)、等压过程、 及等温过程中的内能的增量 △E、气体对外界做的功 A 以及气体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Q 之间的关系。
三. 一般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基本原理:
1.一定量的气体是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的密度约 31019 个分子/cm3
2.分子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的热运动.
热运动的平均速率约 v = 400~500m/s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约109~1010 次/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