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探析

93文学评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更多关注女性尤其是母亲的生存状态,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母亲形象。
文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小说中母亲形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和探析,从这个时期母亲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及时代变化等方面来探究母亲的形象。
一、理想化、诗化的母亲形象在郁达夫的作品《血泪》中,母亲是拯救人类苦难的英雄形象,这是在理想化、诗化前提下塑造出来的美好母亲形象。
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游子因饥饿而晕倒在江边时,其脑海中浮现出如下母亲形象:“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块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简短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母亲”柔情、慈爱的形象。
在鲁迅的作品《补天》中,母亲是有着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形象,母亲不仅崇高伟大而且活力四射,她敢于为民请命。
探究这一时期理想型母亲形象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新思想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觉醒,因此在内心深处对理想母亲有了渴求、盼望和呼唤。
此时母亲是国人于无助、痛苦、彷徨、迷茫、觉醒时寄托安全感的港湾和依靠的力量。
从现实较深层面挖掘,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作家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与他们的理想有落差时,当他们困顿迷茫,甚至苦闷时,母亲这一光辉形象便横空出世,由此母亲便成了作家们诗化情感中永远的童话王国。
此外在女性作家作品中母亲的形象还具有模糊性,林丹娅曾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讲道:以“母亲的名义书写无名的自己”,母亲在某些女性作品中成为一种载体,这其实是作家社会使命感的体现,在这类作品中,母亲是慈爱、温柔、圣洁的化身,但这一形象是抽象的,而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知的真实母亲形象。
如冰心《超人》中的圣母形象,是主人公寄托情感的载体,石评梅《母亲》则是她青春苦闷的载体。
以上作品中对母亲的描写,完全远离甚至脱离了母亲喜怒哀乐这一复杂情感的视野,因而母亲形象具有模糊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实这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作品关于女性文学创作的的必经之路。
关于“母亲”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

关于“母亲”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在当今社会,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并反映着社会现实。
其中,“母亲”这一角色在媒介中的形象建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母亲”在媒介中的形象特征、研究方法、发现与分析以及启示与展望。
在媒介中,“母亲”的形象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母亲在媒介中的身份多样,既可以作为照顾者的角色出现,也可以扮演教导者、支持者等角色。
母亲在媒介中的形象表现形式既有文字、图片,也有视频、音频等。
媒介中的母亲形象往往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既保留了传统母爱的本质,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
针对“母亲”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采用文献回顾、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文献回顾可以梳理出“母亲”形象建构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案例分析则可以深入探讨个别母亲形象建构的实践和经验;问卷调查则可以大范围地收集受众对于母亲形象的认知和感受。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媒介中的母亲形象建构存在着以下变化:从传统的温柔、慈爱、奉献的形象向更为多元立体的形象转变;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母亲形象建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同时,受众对于母亲形象的认知和反应也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
媒介中的母亲形象建构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需要认识到母亲形象建构的多样性,避免将母亲形象简单地归纳为单一的模式;我们需要母亲形象建构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观念;我们需要受众对于母亲形象的反应,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媒介中的母亲形象建构提供参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可以进一步比较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母亲形象建构的特点和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可以新媒体对于母亲形象建构的影响,探讨新媒体如何改变母亲形象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可以开展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以便更准确地揭示母亲形象建构的现状和问题。
赏析散文母亲

赏析散文母亲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
母亲的可爱、无私和伟大,总是让人感动不已。
散文《母亲》就是一篇赞美母爱的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篇散文。
《母亲》这篇散文的作者是鲁迅。
他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揭示了母爱的深沉和无私。
文章以“母亲”的形象为中心展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这个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首先,文章通过对母亲的外貌特点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母亲的形象。
例如:“她过去的美丽的黑发斑白了,两鬓已经有了丝丝的灰。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母亲的年迈和岁月的流逝,也体会到了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所做出的牺牲和付出。
接着,作者通过对母亲优秀品质的赞美,进一步突显了母亲的伟大。
例如,“她那温柔的目光,那深长的沟,那慈和的面容……。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母亲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彰显了母亲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宽容。
她不计较得失,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通过将自己在外地求学的日子描写出来,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他用细腻动人的文字再现了母亲照顾他的场景,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同时,这也再次强调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母爱是伟大的,她像大地一样包容着我们,给予我们力量和温暖。
散文《母亲》用鲁迅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母亲的伟大形象,激发着人们对母亲无尽的敬爱与感激。
在赏析这篇散文时,读者可以通过细读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母亲的外貌特点、善良和无私的品质,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来感受和思考母亲的伟大。
同时,可以对比自身与母亲的关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思考如何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总之,《母亲》这篇散文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文字,刻画出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宽广与深沉。
通过赏析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母爱,同时,也激励我们向母亲学习,将母爱传承下去。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支持者和守护者,她们的伟大和无私将永远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
论当代国产电影的母亲形象嬗变与主题跃迁

论当代国产电影的母亲形象嬗变与主题跃迁论当代国产电影的母亲形象嬗变与主题跃迁引言:母亲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的基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母亲形象一直被赋予着尊贵和伟大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电影艺术也呈现出了新的变革和转变。
本文将从当代国产电影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代国产电影中的母亲形象的嬗变与主题跃迁。
一、传统母亲形象的嬗变传统中国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常常被描绘为贤良淑德的模范,她们以自己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构筑起了一个稳定的家庭和和谐的社会。
例如,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的祥林嫂,她以她的孝顺和坚韧的精神扮演着一个充满母爱的角色。
她的形象成为了传统母亲形象的典范,而这种形象又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母亲形象逐渐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当代女性开始摆脱传统束缚,追求个人独立和自主。
这种变革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反映,母亲形象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
二、当代母亲形象的多样性当前中国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角色定位,而是更加多元化和真实。
电影《后来的我们》中的周冬雨饰演的张一鸣的母亲,在影片中展现出了一个独立自由、坚定而又有责任感的现代母亲形象。
她不同于传统母亲形象中的柔顺贤良,而是充满自我追求和个性魅力。
在电影《小时代》系列中,黄圣依扮演的许愿展现了一个职场母亲的形象。
她在事业上有着追求和自己的意愿,同时也尽力照顾和关心自己的孩子。
这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代母亲形象的多样性和现实性。
三、母性主题跃迁的探讨除了母亲形象的多样性外,当代国产电影中的母性主题也得到了跃迁和呈现出新的表现方式。
传统电影中的母性主题通常强调母爱的伟大和儿女之间的亲情。
而当代国产电影中的母性主题更加深入地探讨了母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电影《如果我可以重新爱你》中,殷桃扮演的赵丽娟生下一个唇腭裂的孩子,面对儿子和社会的偏见,在父亲的不理解和丈夫的反对下,她坚定地守护着孩子,最终在坚持和努力下成功圆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母亲是每个人的起点,她们用无私的爱和辛勤的付出,为孩子们构筑了一个温暖的家园。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常常被描绘得充满智慧、坚强和慈爱。
她们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为下一代树立了榜样,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常常被描写成一个智慧的化身。
母亲是家庭的中心,她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明智的引导者,她们用自己的智慧指引着孩子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比如,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少女三姐的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为孩子们传授生活的智慧和道理。
通过母亲的教诲,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困难。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坚强的象征。
母亲们经常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付出,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母亲田小娥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女性,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工作,为家庭奋斗。
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支持着孩子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时期。
母亲的坚强不仅给予了孩子们力量,也使他们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和成功。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慈爱的象征。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们用自己的爱包容着孩子们的一切。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老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她用自己的爱和关怀,支撑着儿子的生活。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但母亲的爱却始终如一,给予了儿子力量和勇气。
母亲的慈爱不仅是对孩子们的关怀,也是对整个家庭的支持和守护。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被描绘成智慧的引导者,坚强的支撑者和慈爱的守护者。
母亲的形象不仅代表了母爱的伟大,也象征了家庭的力量和温暖。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母亲的形象都是值得我们敬重和珍视的。
让我们一起向所有的母亲致敬,感谢她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现代主义视域下《喧哗与骚动》中的母亲形象

在 这 部 小说 中 . 作 者 成 功 塑 造 了几位 有 血 有 肉的 美 国
南 方女 性 形 象 本 文在 了解 现 代 美 国 南方 女 性 形 象的
基础上 . 重 点 探 讨 故 事 中的 主要 人 物 : 康 普 森 夫人 、 凯 杀 在 所 有 女 性 的 眼 中 . 性欲是可 耻的 . 贞 操 高 于 一 蒂、 黑人 保 姆 迪 尔 西 以 及 树 所 折 射 的 母 亲 意 象 . 以 期
2
存 在 在 这 个 不 公 平 的社 会 里 受 社 会 和传 统 道 德 观 念 的 制 约 和影 响 . 她们 绝 对 服 从 于男 性 . 不 敢 奢 望 有 任 何的个人需求 . 一 切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都 被 忽 视 甚 至 扼
切 而在贵族们的眼里“ 南 方 土 地 上 可 爱 的 妇女 . 她 们
渐 走 向没 落 但是 。 在 他 的创 作 中 . 却 依 然 充 满 了 对 过 的总 和 ” [ 1 1 1 9 8 过 去 的不 幸 影 响 着 今 天 的 生 活 , 过 去 的 辉 煌 同样 影 响 着 今 天 的 生 活 在 他 的 笔 下 . “ 旧 南 方 被 美化成令人销魂的极乐世界” 。 [ 2 1 4 2 但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美 国南 部 地 区的 人 们 过 着 无 忧 无 虑 、 人 人 平 等 的 天 堂 般 而 又 纯 洁 的 血 统 。当 凯 蒂被 丈 夫 抛 弃 后 . 康 普 生 夫 人 许凯蒂和女J L 4 , 昆 丁见 面 . 甚 至 不 让 家里 人 提 到凯 蒂
付 出我 们 的心 和 生 命 ” [ 3 ] 1 8 9 从表 面上 看 . 南 方 社会 的
福 克 纳 .全 名 威 廉 . 卡斯 伯 特 ・ 福克 纳 ( Wi l l i a m 男 人 对 妇 女 展 示 的 是 一 种 绅 士形 象 . 他 们 似 乎 非 常 关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母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话题,自古以来,有很多文学家都塑造出了独特的母亲形象,但大多是以慈祥仁厚为主。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女性的心理、意识也较之以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對母亲形象的刻画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对此,下面就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现代文学;母亲形象前言自古以来,母亲都是作家写作的主要主题,母亲是人们最亲近的人,在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各有特色。
在五四运动后,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有很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对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全面理解现代文学作品有极大的帮助。
1.充满诗化情感的理想型母亲形象郁达夫是现代文坛中十分著名的一位诗人,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描述大多是美好的,这与作者希望用母爱来拯救人生苦难有极大的关联。
如在郁达夫的《血泪》中,一位游子在饥寒交迫下,晕倒在江边,他想到了自己在儿时母亲喂他吃米糕的画面“当时我睡在母亲的怀里...把一口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简单的几句话将慈祥、无私的母亲形象刻画出来。
游子在人生困顿时,以母爱为精神支柱,对自身进行鼓励。
这样的母亲形象刻画,赋予了其良温馨娴静的诗意。
在现代文学家中,对理想型母亲形象进行塑造的还有鲁迅,如在《补天》中,母亲具有崇高的精神、强大的意志,体现了五四运动下人民思想的逐步开化及对理想中母亲形象的渴望,这样的母亲形象散发着圣洁的光辉,能让人感觉无限温暖。
在中国传统中,一直都有严父慈母的形象,母亲慈祥、温柔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最完美的人性代表。
在文学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刻画更是赋予了母亲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的力量,支撑了无数彷徨的岁月。
与男性作者相比较,女性作者在描述母亲形象时更加贴切,如石评梅在《母亲》中这样写道“为了你,我才眷恋着故乡,母怀是我永久依凭的柱梁”这种情感描述的十分真实,由于母亲的存在,对故乡更加眷恋,也更加思念母亲。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作者:胡雪双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3期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母爱是永恒的话题。
自古以来,不少文学大家都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母亲形象,大多是慈祥仁厚的,而时至现代,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演变,处于大环境中的女性的心理与意识也随之变化,或顽固或觉醒,作为母亲的这一部分人也得到了作家们的关注,由此,现代的一大批新的母亲形象被描绘出来,相较之前的千篇一律,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关键词:母亲形象封建礼教母爱觉醒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8-02母亲自古以来就是作家写作的重要主题,母亲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是母亲的形象各具特色,不同的时代也塑造了不同的母亲形象,母亲作为独立的“人”的形象出现在五四运动之后,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母亲的形象也就在历史上被划分出了不同的阶段,同时母亲作为一个独特的主体被中国现代作家进行了不同的塑造,收录在不同的现代文学作品中。
本文就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作出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主要分成了如下三类:一、充满诗化情感的理想型母亲形象现代文坛中有一位男作家郁达夫,作品中通过母亲来表达母爱可以拯救人生苦难的思想,因此他笔下也出现了许多美好的母亲形象。
他的作品《血泪》中一位游子饥寒交迫晕倒在江边时想到的是儿时母亲怀抱他喂他吃米糕的画面:“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口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寥寥数语描绘出了一个慈祥无私的母亲形象,通过游子一系列变化表达出母爱是人生困顿时期的精神支柱,可以鼓舞失意落魄的人走出困境,这一主题下的母亲就拥有美好伟大的理想型形象,充满着温馨娴静的诗意。
对理想型母亲形象进行塑造的还有鲁迅,《补天》中的母亲拥有着强大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表现了在“五四”时期新思想冲击下,人民思想的逐步开化和对理想中的母亲强烈渴望的心态。
这样的母亲是伟大并散发着圣洁光辉的,是可以使人感受到无限温暖甚至发挥出超乎寻常的力量的形象。
对中国现代苦难母亲形象的人性审视

母性圣像膜拜与人性残缺
完美的人性在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 协调、共生共荣。可是从人类以男权为中心的 文化传统形成以来,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 “母性”就被赋予了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 慈宽厚这样的社会人格。特别是在中国,母性
!--./0123145 46 "27489 #13/.2.: $4.;9
既承担着生儿育女的本性角色,又承担着社会 的伦理责任,因而,“母爱”被视为人生的最 大完满。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下,中国人心目中 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崇母倾向,尤其是对苦难中 的圣母形象,人们更加顶礼膜拜,作家们也为 它谱写了一首首赞美诗。但是,这些母性又被 置于受支配的附属地位,她们是以丧失自我的 !"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
对中国现代文学苦难母亲形象的人性审视
"闵建国 ! 河南开封大学,河南 开封 "#$%%" &
摘
要:中国现代作家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深受父权制度压迫的苦难母亲形象。在她们身上,复活了一种人
性的视点,苦难母亲的形象从而成为人性善恶形态的独特写照。它构成了新的母性概念,使母亲的形象由此变得 丰满立体,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复杂的人性内涵。 关键词:母性书写 人性审视 文化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 ’(()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心理需求。她对儿媳冷酷嘲讽,恶毒逼压,强 烈排挤,使儿媳忍受不了而慢性自杀。尤其是 在劈杀女儿的婚恋时,她那疯子般的审视和残 忍,简直令人惊骇。女儿近三十岁才与一留学 生恋爱。当曹七巧发现女儿恋爱后不再郁郁寡 欢,“时时微笑着”,沉浸在喜悦之中,她那 所谓的母爱扭曲变形为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 的忌妒。于是她百般挖苦、讥讽、阻止、破坏 女儿的幸福,人性中的“恶”发挥到了极致。 张爱玲面对复杂多变的人性,以她那“独 到的个体美学眼光,表达出对人性冷静、超然 的理解”。她从人性的立场上对母性中龌龊与 异化的着意揭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之 最。这一独特的表现角度,乍看起来似嫌凄 冷、阴郁、偏激,让人不悦,但细细品味,则 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她是通过对传统母爱的 癫狂式的逃离与反抗,对女性命运作了更为深 刻、内在的质询和探索,实现了对“五四”以 来的母性话语的反讽与消解。 《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形象也是被情 欲压抑而扭曲了人性的母性。在三仙姑这一母 亲世界里,母女情感淡薄,缺乏身为人母的责 任感。母性中最动人的情感,诸如关怀、自我 牺牲、仁慈等是不存在的。一切关于母性的所 谓伟大、圣洁之说显得非常虚妄与伪饰,母性 神话已面目斑驳且荒唐可笑。 三仙姑原本是一个漂亮、活泼、多情而有 魅力的姑娘,可是与于福结婚后没有爱情的孤 寂郁闷的家庭生活,使她倍感压抑,难以忍 受,本来健全的人性遭到了摧残。而摧残的结 果最终导致她性格中善的成分逐渐消失,恶的 成分逐渐滋长,并对 “性爱”产生变态的敏 感,母性中最基本的人性成分被隐没。而她那 久被压抑的情欲最终也以病态的方式在对女儿 婚姻的干涉中得到实现。三仙姑得知女儿小芹 和小二黑自由恋爱后,极力反对女儿和小二黑 的婚事,并急忙给小芹另找对象,迫不及待想 把女儿嫁出去。她这样做有着不可告人的目 的:在三仙姑看来,小二黑“好像鲜果”,如 果女儿和小二黑结了婚,“就没了自己的份 儿”。这种恶性膨胀的情欲摧折了母女之间的
浅议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浅议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作者:虎轶飞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05期摘要:中国现代文学中从“五四”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母亲的刻画也逐渐变化,大致经过了被期待、被神话的母亲、被奴役被漠视的母亲、觉悟中坚强起来的母亲等几类形象,母亲形象也经历了从神化走向现实性再走向人性的演变。
它是现代文学正趋于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女性、母亲走向成熟的表现。
关键词:母亲形象母性现代文学“母亲”这个概念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哪一个人的母亲的具体的形象或特征。
它对于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都是相同的,它在所有人的概念中都是自我生命的守护者,是感到和谐、温暖的对象。
以母爱为标志的母亲在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中都成了我们生命所渴求的理想境界。
因此,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
一、现代文学中被期待、被神话的母亲形象“五四”时期以冰心为代表的一些作家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高举“爱与美”的旗帜,着重表现母亲高尚、圣洁、美好、充满诗意的情感世界而塑造的理想母亲形象。
冰心笔下的母亲,全身弥漫着爱的光辉。
她慈祥、善良、爱自己的孩子,她圣洁、完美、像天使在人间。
这些爱的化身的母亲,以崇高伟大的母爱,唤醒了人生迷途仿徨消沉的现代青年,拨开笼罩在他们心头对人间爱的怀疑的阴云,给他们以心灵的温暖和人生的指引。
这一类母亲和母爱,同时又是理想的,完美的。
作者完全是把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人格的理想典型,来加以再现的。
她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人性的象征。
因此,由这样的母亲所给予的爱,就不是世态炎凉的现存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世俗之爱所能比拟的,她是温暖的化身,灾难的庇护者,是无私的奉献和不断的自我牺牲,是现实人生中唯一不带势力的爱,甚至诚与永恒,并“不因着万物毁灭而变更”。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这样的母亲和母爱,笼罩着神性的光辉,它己经超越了母性传统中只限于亲子之爱的狭隘母性,因为爱自己的儿女而推及天下的儿女,因为爱自己的母亲而推及天下的母亲。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母亲形象的分析
2、独立自主型母亲形象:这类母亲形象追求独立、勇敢,努力为自己的生活 和家庭争取权利。例如,萧红《生死场》中的王婆和张爱玲《小团圆》中的九莉。
母亲形象的分析
3、革命型母亲形象:这类母亲形象充满了革命精神,她们不畏艰难,为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例如,刘心武《班主任》中的谢慧琴和茹志鹃《百合花》中 的新媳妇。
基本内容
《有客来兮》中那位克己奉公、坚韧不拔的母亲;毕淑敏的《幸福的尺度》 中那位理性、智慧的母亲……这些母亲形象既代表着作家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也寄托了她们对母爱的崇敬与向往。
基本内容
人物描写是女作家塑造母亲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母亲的 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生活习惯等得以呈现。例如,铁凝的《永远有多远》中的 母亲,她平凡却又非凡,她关心每一个家庭成员,却总是忽视自己。她的一生充 满了奉献,她的爱如潺潺流水,永无止境。
基本内容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意义。它们提醒我们 现代社会中母爱的异化现象,反思我们对待母亲和子女的态度。只有当我们理解 并尊重母爱的本质时,才能更好地关爱我们的家人和亲人。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这 个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 一系列变革和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和意义也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这些母亲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理 解和尊重母亲的新视角。
基本内容
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与时代、 文化、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母爱在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通过更深入的研究 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现实生活中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教案八、多角度剖析母亲形象: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多姿多彩

教案八、多角度剖析母亲形象: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多姿多彩。
一、温柔贤惠的母亲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
这样的母亲,常常是一个家的风景线,为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温馨和幸福。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周淑怡就是一个典型的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
她虽然在家庭中处于次要地位,但她始终用她那温暖的笑容和慈爱的话语关怀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给孩子们带来了莫大的精神安慰和鼓舞。
再比如,莫泊桑的《小妇人》中,妈妈玛米便是一个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
她不仅教育子女要有爱心、有耐心,而且还时刻关心着子女的成长和进步,从不想让孩子们吃亏。
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代表了对家庭的无限热爱和关注,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亲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爱与和谐之情。
二、坚强果敢的母亲除了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之外,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
这样的母亲,常常是家庭中最坚强的支柱,她们不仅要兼顾家庭和工作,还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但是她们都能够顽强的战胜困难,克服失败,永远是家庭中的中流砥柱,英勇而又坚定。
例如,鲁迅的《药》中,母亲便是一个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
她不顾自己的身体和病痛,为了家庭的生计,默默地忍受着贫困和艰辛。
她不仅劳作挣钱,还时常拿出来慷慨解囊,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表现了做一个善良而又坚强的人所需要的品质。
坚强果敢的母亲形象,代表了母亲和女性的魅力,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母亲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女性的自力更生与坚韧不拔。
三、自由独立的母亲自由独立的母亲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
这样的母亲,不仅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善于独立思考和决策。
她们不当墙头草,敢于独立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方向。
例如,刘震云的《黄金时代》中,母亲便是一个自由独立的母亲形象。
她不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而且还善于自力更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她教育子女要自由独立,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这样才能在更加辽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翱翔。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对现在的启示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深刻的形象,其中包括母亲这一形象。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无疑是不同寻常的,它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更承载了作者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关怀。
通过对鲁迅笔下母亲形象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更可以从中汲取对当下社会和人性的启示。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给予了我们对母爱的全新理解。
母亲一直被传统社会视为温柔、慈祥、全心全意地奉献给孩子的形象,但在鲁迅的作品中,母亲形象却展现出了另一面。
例如在《药》中,鲁迅笔下的母亲不再是柔弱的母亲形象,她以坚定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
这种形象的塑造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另一种力量,她们并不止是柔弱的受害者,更是渴望改变命运,发挥自己力量的主体。
这种对母爱的全新解读,让我们重新审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也给予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鲁迅的作品中,母亲形象往往与社会的黑暗面紧密相连。
她们常常承受着社会不公和苦难,用自己的坚强和顽强,为家庭带来一丝希望。
例如在《药》中,母亲不得不靠卖掉自己的头发换药为孩子治病,这无疑揭露了社会底层人民生存困难的现实。
在《记忆》中,鲁迅笔下的母亲甚至为了抚养孩子而不得不沦为世俗卑微的妓女。
通过这些作品,鲁迅呈现出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社会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和挣扎。
母亲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对母爱的赞美,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也从另一个角度启示了我们对于人性的认识。
母亲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是复杂的,既有着伟大和崇高的一面,也有着弱小和自卑的一面。
例如在《母亲》中,母亲在为了儿子卖掉最后的一点财产后,面对着儿子的非议和误会,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无疑是母爱与自我尊严之间的一次较量。
这种复杂的母亲形象告诉我们,人性是多维的,不应该简单地用善恶来评判。
即使在主题略为乏味的古代注释家中,鲁迅先生仍能写出内容故事感人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母亲的无私、伟大的精神。
我的母亲鲁迅赏析批注

我的母亲鲁迅赏析批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
其中,他的母亲对他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本文将以鲁迅的母亲为切入点,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和批注。
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的母亲在他作品中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他以母亲的形象出现,描述了她的顽强和坚毅。
母亲是一个在困境中坚强生存的女性,她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鲁迅和他的兄弟姐妹,同时也承受了丈夫的暴虐和家庭的压力。
在这个作品中,鲁迅通过母亲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的命运和她们所承受的痛苦。
在《呐喊》中,鲁迅的母亲也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母亲是一个传统的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她对儿子的过分溺爱和对传统礼教的奉行,使得狂人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在这个作品中,鲁迅通过母亲的形象,对传统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母亲的爱与痛苦。
除了小说之外,鲁迅的散文中也经常出现母亲的形象。
在《故乡》中,鲁迅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描述了母亲在他心中的形象。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性,她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儿子的深厚的爱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这个作品中,鲁迅通过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鲁迅作品中母亲形象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对母亲的描绘是充满了深情和敬意的。
在他的作品中,母亲是一个坚强、善良、勤劳的女性形象,她承受了生活的苦难,同时也给予了儿子深厚的爱和关怀。
这种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怀和思考。
在鲁迅的作品中,母亲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对个体生活的关怀和表达,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母亲这一形象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压力,以及她所承受的痛苦和坚韧,都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和意象。
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描绘,鲁迅不仅仅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深情眷恋,更是在对社会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论当代女性文学中的母爱主题

论当代女性文学中的母爱主题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当代女性文学中的母爱主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极具深刻意义和情感共鸣的话题。
我的母亲老舍读后感

我的母亲老舍读后感题目:母亲——老舍读后感导语:《母亲》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老舍所写的一部小说,通过对在战争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三代人的命运的描述,展现了母亲对家庭的坚守与付出,以及对家庭冷漠与不负责任的社会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作品主题三个方面来展开对《母亲》的读后感。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母亲》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善良、坚强和无私。
在困苦的生活中,母亲无私地奉献自己,牺牲个人幸福,承受着一切压力和痛苦。
她用自己的血汗努力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并为他们的将来付出一切努力。
她的伟大与牺牲精神感动着读者的心灵。
同时,其他人物的形象也各具特点,如送秧儿、洗衣妇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写照,他们对生活无奈,却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生活在无尽的艰辛中,他们的人性和团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情节发展的紧凑:《母亲》的情节发展紧凑、扣人心弦。
作品以女主人公送秧儿的经历为引子,通过她的一连串经历展开全方位描写,带领读者进入全书的世界中。
女主人公不断面对着各种磨难和不公正的待遇,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庭的坚守,以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断努力着,为使儿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整个故事情节凝聚了无数人物的命运,在塑造女主人公的同时也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底层的生活样貌。
三、作品的主题浓厚:《母亲》的主题是家庭的温暖和感人,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击。
母亲的无私奉献、坚强勇敢和家庭观念的强烈是这部小说的主旋律。
母亲用执着的眼光看待家庭,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时刻为儿女着想,牺牲自己的幸福。
与此同时,作品中也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等,对于这些现象作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通过作品,读者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下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心灵世界,以及他们对待困境的勇敢和积极。
浅析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论文提纲

浅析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
一、当代女性诗歌中母亲形象由崇高到被彻底解构的过程也是女性
意识由朦胧到觉醒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本文以舒婷、翟永明、唐亚平、尹丽川等女性诗人的诗歌为线索,浅析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
二、母亲形象从“圣化”到“俗化”的流变
(一)传统作者笔下的“圣母”形象
(二)第二代诗人眼里被拔高的母亲形象
(三)第三代诗人对母亲的反叛和反思
1.翟永明对母亲的质疑
2.唐亚平对母亲的还原
(四)网络时代女性诗歌中的“世俗”母亲形象
三、“女人就是女人”
四、从以上论述中大致可以看出当代女性诗歌中母亲形象的流变,从归依传统的光辉母亲形象到反思母亲质疑母亲,再到对母亲的彻底反叛和重构,实际上暗含了女性意识从朦胧到觉醒到爆发的发展轨迹,呈现出女性自我寻找,自我确证的趋势。
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

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一、充满诗化情感或理想型的母亲形象鲁迅在他的作品《补天》中塑造了一个美丽明亮、崇高伟大而有充满活力的母亲形象.理想型母亲了表达了五四"时期,受新思想的冲击,人们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因此对理想母亲有了热切盼望和呼唤。
母亲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人性的象惲,慈母形象,母女深情的书写爱的光辉,更是人类于无助、彷徨时得以寄托的安全感和依靠的力量。
在郁达夫的笔下,以表现母爱拯救人类苦难的思想,也频频出现了美好的母亲形象,即把母亲形象进行神化和理想化的书写。
他所书写的《血泪》中的游子,由于饥饿不支晕倒在江边时,在脑海中浮现的是母亲的形象: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块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在这里,作家只言片语就表达了母亲温暖而慈祥的形象在困顿时的精神支柱作用,即便饥饿,那种感觉也能够使心灵得到宁静和温馨,并诗意地存在着。
而五四女作家大力歌颂的母亲,更接近现实。
如石评梅在创作《母亲》时,就表达了她在佳节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为了你,我才眷恋着故乡,母爱是我永久依凭的柱梁。
从现实层面上来说,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女子们,当她们内心深处感到现实的艰难困顿时,母亲始终是她们诗化情感中永远的童话王国。
二、被深深损害的奴隶母亲形象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乡土文学的出现,面对奴隶型的母亲,使人们将关注的眼光投向现实人生,在当时的黑暗封建意识毒害下,中国的母亲在现实中所处的悲惨痈苦境地。
这一时间,作家们开始追求对母亲真实处境,即奴隶地位的叙述.真实地演绎了旧社会底层母亲不仅要忍受极大物质贫困,还要忍受精神和情感上摧残,表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苦难母亲形象.但即便是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母亲们的身上仍闪耀着伟大的母性光辉,不管她们如何卑微、愚昧、麻木,但母亲们爱孩子。
面对孩子,母亲们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甚至可以牺牲自我,并在她们卑微生命中依然充满了母性关怀。
下面通过几个方面探讨来表现这些为奴隶的母亲形象(一)被漠视的母爱中国有句老话,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它真切地说明了孩子与母亲在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密,说出了儿女对于母亲的重要性。
现代戏中的母亲形象分析——以《山村母亲》《土炕上的女人》《挑山女人》为例

046《名家名作》·评论现代戏中的母亲形象分析—以《山村母亲》《土炕上的女人》《挑山女人》为例姚 瑶[摘 要]在戏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文艺作品中涌现出一批与之前或相同或不同的母亲形象,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补充了戏曲文学传统中相关叙事的某些不足,同时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戏曲现代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可能。
母亲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其形象内涵已经从传统的家庭领域内部的一种伦理角色逐步演变为带有公共领域意味的社会文化符号象征。
因此,以《山村母亲》《土炕上的女人》《挑山女人》为例,对戏曲现代戏中的母亲形象做一番梳理,希望能探讨其发展中的文化语境及其形象价值。
[关 键 词]戏曲现代戏;母亲形象;《山村母亲》;《土炕上的女人》;《挑山女人》纵观国内外的文艺作品,对于母亲形象的赞美是其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中华文化中早在诗经时代就开始了对母亲形象塑造的尝试。
但提起具体的母亲形象,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叙述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总是处于神圣、母性的一极,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和为游子缝制身上衣的慈母。
而在中国古典戏曲的领域中,母亲形象在剧中以主角出现的情况较少,大多数情况处于配角位置。
母亲唱词、念白少有浓墨重彩,大多也只是零星点缀。
总体而言,母亲形象在戏曲文本中基本上都是起辅助作用,凸显的只是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功能而没有明显的个人特征。
从这一维度上来说,母亲复杂多义的本质属性与在戏曲叙事传统中单一的形象塑造似乎有着比较深刻的矛盾。
戏曲文本在近几十年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与之前或相同或不同的母亲形象。
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补充了戏曲文学传统中相关叙事的某些不足,同时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戏曲现代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可能。
母亲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其形象内涵一直随社会文化场域的变化而处于演变之中——她已经从单纯家庭内部的一种伦理角色逐步走向了带有公共领域意味的社会文化符号象征。
因此,本文尝试以《山村母亲》《土炕上的女人》《挑山女人》为例,对新时期戏曲现代戏中的母亲形象做一番梳理,探讨其发展中的文化语境及其形象价值。
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以胡适、老舍、丰子恺同题散文为例

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以胡适、老舍、
丰子恺同题散文为例
席扬;温左琴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问题,一直以来是教师教与
学生学的难点。
其难点既表现为现代文学作品话语属性之于日常生活同一性而形成的“平庸性”,也表现为审美意蕴存在方式和解读方式相比于古典或域外文学作品解读的差异性。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席扬;温左琴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双峰并峙,各显其妍——茅盾、胡适同题散文《我的母亲》比较赏析兼及现代文
化名人与母亲 [J], 张俊刚;陈芬尧
2.人物散文的“点面”式文本解读方法——以老舍《我的母亲》为例 [J], 李凌君
3."平静"与"不平静"中散射出的人生况味--漫谈丰子恺、朱自清的同题散文《儿女》[J], 何霄燕
4.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李叔同形象——以夏丐尊、丰子恺、叶圣陶散文为例 [J], 赵
萍;刘浪
5.朱自清、丰子恺同题散文《儿女》的比较与借鉴 [J], 胡赤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作者:席扬温左琴来源:《语文建设》2014年第08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问题,一直以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点。
其难点既表现为现代文学作品话语属性之于日常生活同一性而形成的“平庸性”,也表现为审美意蕴存在方式和解读方式相比于古典或域外文学作品解读的差异性。
显然,设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陌生化”状态,是解决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现代作家“同题作品”的并置解析,从而形成“陌生化”情景,并在此情景中呈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与多维启示性。
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有很多是以母亲为描写对象的。
甚至可以这样说,几乎现代每个作家都以不同的题材或体裁式样描写或塑造过母亲形象。
有的以回忆录的方式写出;有的在自己某些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身上把母亲的经历熔铸进去,或在某个女性身上投射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有的则是把母亲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用真实的散文文体加以表现。
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单是以“我的母亲”为题的同题散文就有六七篇之多。
这是一个过去没有多少人注意而确实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
在中国古代,作家笔下直接写母亲的篇章是极少的,这与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和男权文化有关。
母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角色早已有之,但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来看,关于母亲的“角色意识”却长期缺失。
传统的“五伦”没有母子、母女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母亲”社会文化角色的体认和子女对于母亲存在价值的认识,应当说是现代性知识的一部分。
这种意识的觉醒与普遍化,可以看作是与中国自晚清以后开始的日益深入的现代化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认识的基础,我们可以说,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意把母亲作为审美的描写对象,与上述这种意识的觉醒大有关系,甚至是直接的关系。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作家笔下会出现集中而浓情地描写母亲形象的文学现象了。
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视野和理解,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认为现代作家以母亲为对象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歌颂性的情感取向;价值生发的道德领域和家庭生活范畴;母性与女性的双重视点的交叉;回忆性的叙述(多是在母亲离世后所写,有选择、想象、生发、升华等);经典作品的作者,都有着“寡母抚孤”的生活经历;作品格调全部定位于严肃、严正,绝少幽默、游戏或其他的闲逸笔墨。
胡适、老舍、丰子恺三位作家的同题散文作品《我的母亲》,鲜明地体现了上文所述的“共性特征”。
这些同题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写法的差异——在对象同一的情形下,具体表现为内容的选择和表现方式的斟酌。
从这些差异性的细节思考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东西,比如:如何提炼生活?如何使写出来的东西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如何把创作者的感情通过描写对象的具体言行展示表达出来?如何做到让母亲既是活生生的“这一个”形象,又具有超越性意味,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财富?下面我们解读这三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同题散文《我的母亲》,以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写于母亲去世之后。
胡适与母亲的关系非常特殊——这种特殊来源于胡适父母的特殊婚姻状况和他母亲在一个大家族中的特殊位置及其遭遇。
这些应该说决定了胡适书写母亲时的选择。
很明显,胡适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了“母亲与家族”“母亲与我”两个范畴中。
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从内容上看主要写了两点:一是“教子”,二是“治家”。
如何书写“教子”与“治家”?这里体现了作者的用心。
写“教子”基于一个“严”字——严格、严厉甚至严苛。
一是母亲要求儿子以勤戒懒。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以至于“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二是母亲责己宽人。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母亲何以如此?是因为特殊处境中的母亲,对自己唯一的儿子——也是唯一的孩子,怀有极高的期待。
在这种期待里面,含有对自我命运改变的希望,含有对亡夫个人声誉以及家族声望的珍重,也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赌气的成分在里面,而这一沉重又悲壮的期待又是与她的“寡母”身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写“治家”则突出“难”。
一难难在做人难——年纪轻轻就不得不成为当家的长辈。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
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
”以至于“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不肯去”,“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打发一点钱。
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二难难在胡家大小所有人都时不时地给她气受,她又不得不忍气吞声。
“败子”之外,当家的寡母,还要面对“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大嫂和“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二嫂。
“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
”“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
我母亲只装作没听见。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
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
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
”三难难在维持家庭和谐,维护胡氏家族的面子。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这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四难难在她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以及带来的痛苦。
“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
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
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
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
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
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
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
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
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
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
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五难难在要克服这些困难,唯有克己忍耐,为难自己。
这种种的“难过”,都是与她的“后母”身份联系在一起的。
以上解释的是胡适的《我的母亲》描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描写两个问题。
简而言之,“教子”之“严”,集中于两个细节的刻画——一是对胡适读书的督促;二是对胡适的调皮罚跪。
“治家”之“难”,则是细致描写了母亲与大嫂、二嫂之间的冲突。
老舍的《我的母亲》,与胡适的作品相比较,则是集中描写母亲的“苦”与“忍”。
由于老舍的小说家身份和他作为旗人后裔等因素的影响,在对母亲的刻画上采用了不同的结构与表现方式。
总体来看,作者在结构上以母亲为中心,描写了她的一生,而对其一生的描写,则紧紧围绕母亲的“苦”与“忍”展开。
具体来看,老舍在文中集中写了母亲一生所受的六种“苦”。
第一,出生于偏僻山区的贫苦农家——出身之苦。
“母亲生在农家”,“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做活”。
第二,小小年纪便出嫁,嫁得早并且孩子生得多——生育之苦。
“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
”第三,丈夫早死,守寡挣扎——寡居之苦。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第四,含辛茹苦抚养五个孩子几十年——抚孤之苦。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都已出了阁。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第五,当家立户、社会应酬的尴尬与窘迫——交往应酬之苦。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
”第六,变态且长寿的恶姑子长年累月的折磨——亲情变异之苦。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姑母时常闹脾气。
她单在鸡蛋里头找骨头。
她是我家中的阎王。
”老舍描写母亲之苦,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忍”——忍受、忍耐、忍让、忍气吞声直至坚忍。
忍受贫穷、寡居、多子带来的艰辛,忍耐因经济拮据常失面子的痛苦,忍让变态恶姑子的精神与言说暴力,坚忍着走向没有希望的未来,然而却是坚韧地有尊严有体面地“活着”。
“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她最会吃亏。
”“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活出了一位落魄的旗人女性的品性与高贵:清洁爱美、做人规矩、宽容好客、乐善好施、心态平和而又坚韧不屈。
丰子恺的散文《我的母亲》,是把母亲视为伟大的精神象征。
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个特写镜头:“她口角里显出慈爱的笑容,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
”正是因为如此写法,不仅使得这个细节具有了浓郁的象征意味,而且使得整个作品的描写具有了象征性。
为了凸显母亲作为“伟大的精神象征”这一主旨,作者在具体描写上抓取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几个重要关节点。
这些一生中具有转折意味的关头,母亲“慈爱的笑容”与“严肃的光辉”给予儿子巨大的影响。
四岁时,祖母去世,父亲消极隐遁,一家老小、家务外事一肩担起。
九岁时,父亲去世,悲痛中母亲挽救了突遭横祸的家庭。
十七岁时,“我”离乡远方求学,母亲对“我”诫告、勉励、教训或责备。
二十二岁毕业,母亲像贤主一样招待“我”,又像良师一样教训“我”。
三十岁,“我”离职回乡著述奉母,她依然如此——不过却是老了!三十三岁,老母去世,留给“我”的是“慈爱的笑容”与“严肃的光辉”。
短短不到两千字,竟有十处重复着“慈爱的笑容”与“严肃的光辉”。
这篇作品在丰子恺的散文创作中十分独特,既没有幽默,也没有刺世之喻,而是满篇严正。
写法中有明显的小说笔法。
显然,对于学生而言,能够领悟文学作品的“美”的存在,这只是第一步,而更重要的是体味“美”的呈现及其在不同作家笔下各富特性的呈现方式。
这种能力的获得,无论是对于阅读还是写作,都将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