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版教案 选修《史记》选读: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淮阴侯列传》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事件。
2. 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2. 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史记·淮阴侯列传》2. 参考资料:关于韩信的历史文献、相关论文和评论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淮阴侯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韩信的一生及其相关历史事件。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重点分析《淮阴侯列传》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5.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介绍与韩信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刘邦、项羽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人物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淮阴侯列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淮阴侯列传》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淮阴侯列传【2】
淮阴侯列传(2)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重点: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教学难点: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想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布置预习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2、自己疏通文章,找出必修教材里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在本文的落实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司马迁的身世经历中甘愿受宫刑,然后卑贱屈辱的苟活着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加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
因为屈辱地受胯下之辱而青史留名的人物是谁?他为什么会这样?要想了解真相,我们就来研读《淮阴侯列传》吧。
二、介绍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6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解析
淮阴侯列传题韩信庙[宋]钱若水筑坛拜处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已深。
隆准若知同鸟喙,将军应有五湖心。
【内容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歌的容量很大,区区二十八个字,简直涵盖了一部《淮阴侯列传》。
开头两句说,汉王刘邦虽然筑拜将坛,拜韩信为大将,对他极度重用,但是,韩信已经遭到深深的疑忌。
三、四两句说:若知道刘邦和勾践一样,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狠心屠戮功臣,韩信(将军)应该像范蠡那样早早地离开。
隆准,高鼻子,指刘邦;鸟喙,指勾践(越王长颈鸟喙);五湖心,指急流勇退之心。
诗中通过用典、述史、刻画、议论等多种手段,把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讲得条理分明,有理有据。
我们可以从中悟解咏史诗的作法。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爨.(cuàn) 喋.血(dié) 馈.粮(kuì) 辎.重(zī) 裨.将(pí) 晨炊蓐.食(rù) 拊.循(fǔ) 绐.(dà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晨炊蓐食(“蓐”同“褥”)(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3)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4)亦已罢极(“罢”同“疲”)(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6)上怒曰:“亨之。
”(“亨”同“烹”)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食⎩⎪⎪⎨⎪⎪⎧常从人寄食.饮(名词,读shí,可吃之物)大丈夫不能自食.(动词,读sì,自食,指自己养活自己)今日破赵会食.(动词,读shí,会食,集合用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吃)平生衣取蔽寒,食.取裹腹(名词,食物)月盈则食.(动词,同“蚀”,亏缺) (2)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动词,讨厌)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动词,吃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满足) (3)差⎩⎨⎧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名词,参差)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名词,差错,错误)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名词,差别)差.强人意(副词,略微)(4)置⎩⎪⎨⎪⎧置.之亡地而后存(动词,放,安放)高帝曰:“置.之。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第18课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
第18课淮阴侯列传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
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
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
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
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
会因此招来大祸。
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
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往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
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积聚木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
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千古悲剧第一人。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苏教版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学案3
第三课时一、探讨问题1.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再结合全文,看看韩信还有哪些性格特点?2.司马迁在《淮阴列传》的“太史公曰”中,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费尽心思,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
仔细阅读后略作分析。
3.司马迁在叙事中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下面是《淮阴侯列传》中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与“登坛拜将”的片段,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4.试根据上一题的引文,分析萧何了解、赏识韩信的原因5.《史记》中有不少内容或词句,成为后人常用的典故或成语,如传为蒲松龄所作的一副对联是:“有志者,事竞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本是《史记》中关于项羽巨鹿之战、勾践发愤自励的典故,但后来和“有志者,事竟成”一样,都成为人们习惯使用的成语。
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1《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淮阴侯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苏教版高二选修的一篇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历史巨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和内容特点等;2. 理解《淮阴侯列传》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项羽、刘邦、韩信等;3. 能够分析《淮阴侯列传》中的主题及其意义,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研究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在于深入剖析《淮阴侯列传》中所包含的主题和意义;2.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文献的阅读方法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内容;2. 讨论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3. 研究式教学,通过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古代历史,提高其研究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与《淮阴侯列传》相关的史书和文献,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2. 导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中活动: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知识竞赛等;4. 课后作业:根据学习情况和课程需要,布置不同的作业,如读书笔记、论文、调研等。
五、教学资源1. 本篇课文:《淮阴侯列传》;2. 相关史书和文献:《史记》、《汉书》等;3. 互联网资源:历史博客、学术论文网站等;4. 多媒体教学资源:历史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听课记录、学生课堂笔记、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2. 通过学生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进行评估;3. 整理、归纳和总结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 第19课 淮阴侯列传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安君,儒者也。 成安君是一介儒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3)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 如今又用张耳辅助,计划要夺取赵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为为我禽? 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坚营勿与战。 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知其不用。 派去的人了解到广武君的计策没被采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小心。 今义:____________
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名词作动词,给饭吃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攻下 (2)议欲下赵: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挖沟;筑墙 (3)足下深沟高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率领 (4)如我能将几何: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向东 (5)欲东下井陉击赵: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6)师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 (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8)英俊乌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9)乃晨炊蓐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史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3、学习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刻画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2、通过预习、朗读,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分享成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韩信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从而学会树立信念,并为之努力;同时要懂得开阔胸襟,学会信任.【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2.了解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角度【教学难点】字词整理【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文章1-—4节,梳理字词,能翻译这四节2、在韩信早期的三件事件中发掘其性格特点一、导语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史记》之《淮阴侯列传》二、理清文章字音井陉xíng 阏与è yǔ爨cuàn宿sù饱传飧sūn 畏恶wù鞅鞅yàng三、文章第一段字词解析四、文章第二节字词梳理五、文章第三节字词梳理(1)研读文本13节,这部分介绍的是韩信落魄时候的三个小故事分别为他们拟小标题明确:寄食遭拒漂母赐饭胯下之辱(2)这三个小故事分别展现了韩信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寄食遭拒-—“怒,竟绝去”—-“怒”,自尊受到伤害后怨恨,又没有办法去责问别人;“竟绝去",自尊而倔强。
漂母赐饭—-“必有以重报”,——是他为人义气,知恩欲报的人性,二是既说这话,已经显露出他欲出人头地的内心志向,有自信,有抱负。
胯下之辱——“孰视之”—-心理的冷静,能屈能伸,成大业的忍性,可以看出他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对周围人的描绘一方面用世俗人的眼光反面衬托,还显示出其人与众不同。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淮阴侯列传【4】
淮阴侯列传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
难点重点: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课时课型:3课时。
文本研习。
韩信受漂母之饭,忍胯下之辱;投项,不用,投刘,几死。
无奈亡去,幸遇“萧何月下追韩信”,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为用,遂为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
“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
汉并天下,皆信力也。
”(黄震《黄氏日抄》)事实证明,没有韩信就没有刘家王朝!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禁满腔悲愤;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更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而深思。
司马迁为韩信作传,是为了表彰他佐汉破楚的历史功绩:“楚人迫我京索(把我军困在京、索之间),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见《太史公自序》)而对他一再上当,最后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结局,表示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隐约表示愤慨和厌恶一、学习1—2段:早年屈辱1、难句疏解。
(1)始为(还是)布衣时,贫(很穷。
贫:缺吃少穿;穷:不得志、不显贵。
两者不同。
)无行(品德),不得(能够)推择(推举选择)为吏。
(2)常(通“尝”,曾经)数从(跟随到)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之,乃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
意思是“于是一大早作好饭,在床上吃了饭”)。
(3)有一母见信饥,饭(名作动,给……饭吃)信,竟(动词,到……终了)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有以”就是“有所以”,与“无以”相对,这里可译为“有机会”“有条件”)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献)食,岂望报乎!”。
高二语文苏教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9课淮阴侯列传Word含答案
第19课淮阴侯列传《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写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读者都为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
课文截取了韩信一生中三个典型的片断:贫贱的早年、大显身手的青壮年、悲惨的人生结局。
学习本文,最主要的是能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尤其是悲惨的人生结局中读出点什么、悟出点什么,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在叙事中细节很有表现力,且蕴含深沉、丰富的情感。
读此文千万不可忽略这一表达特点。
一、人物名片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熟谙兵法,灵活用兵,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最后吕后与萧何定计,诱韩信至长乐宫,以勾结陈豨谋反的罪名杀之,并诛灭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二、文化常识古代的“十二时”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出一种特殊的纪时法——“十二时”,它把一昼夜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叫“时辰”。
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它们正好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这样就形成了别称,如“夜半”又叫“子夜”。
古人习惯上每天吃两顿饭,其中,“食时”是古人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时到9时,早饭叫“餐”;“晡时”是第二顿饭之时,指每天的15时到17时,晚饭叫“飧”。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乃晨炊蓐食蓐同褥;床褥(2)俯出袴下,蒲伏①袴同胯;两腿间②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3)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①能同乃;竟然②罢同疲;疲劳(4)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同蔽;隐蔽(5)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倍同背;背靠,背向(6)居常鞅鞅鞅鞅同怏怏;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7)人言公之畔畔同叛;反叛(8)上怒曰:“亨之。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选修)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掌握《淮阴侯列传》 中的重点字词和语 法现象
理解《淮阴侯列传》 所表达的思想和情 感
了解《史记》的文 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淮阴侯列传》,了解韩信的生平和事迹 掌握《史记》选读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阅读技巧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地位 结合实际,探讨《史记》选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导入新课(5分钟) 讲解背景知识(10分钟) 讲解课文内容(30分钟)
课堂互动(10分钟)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背诵《淮阴侯列传》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淮阴侯韩信的历史背景和故事 写一篇关于《淮阴侯列传》的读后感
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背景和重点
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并接受检 查
作业布置: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按时完成,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作业时间:课后一周内完成 作业提交:将作业提交至指定邮箱或在线平台
教学内容方面:对《史 记》选读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和反思
● 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及《淮阴侯列传》的背景和意义
● 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 讲解重点难点: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
●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增强课堂互动性 以下是用户提供的信息和标题: 我正在写一份主题为“《史记》选读——《淮 阴侯列传》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选修)”的PPT,现在准备介绍“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请帮我生成“课堂小结”为标题的内容 课堂 小结
语文:《淮阴侯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
夏说()阚与()后爨((二)通假字I.亭长妻患之,乃晨炊寿食3.俯出褥下,蒲伏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7.出、背水陈9.兵法右倍山陵人言公之畔《淮阴侯列传》导学案(东山二中陈贵武)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2、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3、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习重、难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2、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读一读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兀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隆之战,背水为阵,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记一记(一)语音商贾()暮食()胯下()井隆()革山()蒯通())裨将()传殖()陈獐()2.于是信孰视之4.虏魏王,禽夏说6.从间道革山而望赵军8.东乡坐,西乡对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12.上怒FI:“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文本研习阅读课文1-3段,完成以下练习(一)理解实词,虚词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厚食。
饭信,竟漂数十日吾必有以重报母(二)翻译句子#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2、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3、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重点: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教学难点: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设想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史记》选读的《淮阴侯列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刘邦的形象分析和历史背景的探索都有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我也发现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学生们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尝试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如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史记》选读之《淮阴侯列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评价一个人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淮阴侯列传》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史记》中人物评价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理解: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用法理解困难,如“短小精悍”、“善骑射”等词语的含义。
-历史背景融入:学生可能难以将历史背景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理解刘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人物评价的思辨能力:学生需要跳出传统的善恶评价,从多角度分析和评价刘邦这一历史人物,这对于他们的思辨能力是一个挑战。
最后,我认为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方便我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相信我们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枯燥,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教学难点、现代语言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善骑射”中的“善”字在古代的含义,以及这一技能在当时的军事和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苏教版语文高二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课时:2课时“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1.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必修中是认识、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教学过程:导入: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一、作者、《史记》《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全书有五部分组成: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六专题《淮阴侯列传》含答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专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课文不算难懂,选文较长,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
课堂以自学练习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做问题探讨。
另外,这个节选安排得不好,删去的内容非常影响对人物的理解,教学中宜补充。
专题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本文目标:了解《淮阴侯列传》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疏通课文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淮阴侯列传》,本文是其中的节选,这个节选的部分不太好,节选的文字影响对人物的理解,学习中,我们将给大家补充出删去的部分。
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韩信出身于平民百姓,开始投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后被刘邦的谋臣萧何追到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克,建功赫赫.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在楚汉战争胶着状态下,有一个士人蒯通建议他不必再帮刘邦,与楚汉鼎立三足,可他没有听,胜利后,刘邦突然袭击,解除他的兵权,后来又以谋反罪将他逮捕,几乎杀头,最后与一庄反案牵连,而被吕后诱杀.三、朗读并翻译1、第1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行,品行)又不能治生商贾-—(治生,谋生;商贾,做买卖)常从人寄食饮—-(寄,寄靠)不为具食——(具,准备)(2)指名翻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第一课时教案
知识与能力:1、了解韩信的一生
2、积累1-3节的实词,了解1-3节的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事件入手,在事件的开展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尤其是抓住细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韩信早年落魄时的自尊、自信、坚忍。
教学重点:1、积累1-3节的实词,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韩信早年的'落魄了解其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点拨教学法、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
2、自己疏通文章,找出文本1-3节里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导入:
1、由刘邦对“汉初三杰”的论述,指出韩信在楚汉相争中的地位;
二、韩信简介:
1、由韩信墓前对联入手;
2、简介韩信。
三、请学生答复:本文的构造
早年落魄井陉之战韩信之死史官论赞
四、学生自由朗读1-3节,结合注解,能根本上译出文章,教师落实字词和特殊句式。
问题探究:
1、三个小故事可以概括为?反映了韩信早年怎样的性格?
2、如何理解韩信所受的胯下之辱?
3、三个故事的结局?
五、总结:
六:学生做练习,教师讲解。
七:布置作业:
板书:
《淮阴侯列传》
怒绝亭长自尊
漂母饭信自信
胯下受辱坚忍
朱红。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简介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后因李陵一案致罪下狱,受宫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三、文题讲解《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
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侯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
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阏与井陉樵苏若虽长大(二)、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
俯出袴下,蒲伏。
•
(三)、文章结构
• 1-3 早年屈辱
• 4-7 井陉之战
• 8 被贬之后
• 9-10 谋反被诛
• 11 史官论赞
四、研读文本1----3节
难句疏解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1、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
(二)、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
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
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
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
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
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
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
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
一般多赞成“陷害说”。
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
”“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
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
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
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
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
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
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
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
”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
但这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七、研读文本11节
1、诵读论赞。
2、难句疏解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多多益善
5、逐鹿中原
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