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复习资料
最新遥感地质学复习资料复习进程
1、遥感:不与目标接触,从远处用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与目标物相互间的关系。
2、遥感技术:把从不同遥感平台上,使用遥感传感器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其传输到地面加以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和监测的全过程。
3、遥感信息: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各种电子和光学遥感器, 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到的, 来自地面或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4、遥感地质学: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学科。
5、绝对黑体: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6、气溶胶: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直径千分之一微米到一百微米的固体、液体粒子。
7、大气窗口:不同电磁波段通过大气后衰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遥感所能够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
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
8、发射率:就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9、反射率:是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0、基尔霍夫定律:在任一给定温度下,辐射通量密度与吸收率之比对任何材料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黑体的辐射通量密度。
11、光谱反射率:是物体在特定波长上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13、光谱发射率:热辐射体的光谱辐射出射度与处于相同温度的黑体的光谱辐射出射度之比14、遥感系统:遥感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整个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技术体系,包括遥感实验、信息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5个部分15、传感器:又称遥感器,是收集和记录地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是信息获取的核心部件,如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仪等16、传感器的分辨率:指传感器区分自然特征相似或光谱特征相似的相邻地物的能力。
遥感地质期末考点
遥感地质学:遥感技术与地质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期中考点)(考点)紫外遥感:用摄影的方式探测目标的紫外波段。
(期中考点)可见光遥感:利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进行航空摄影。
(期中考点)红外遥感:用摄影的方式探测目标的红外波段。
(期中考点)多波段遥感: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同一目标物进行多波段同步成像。
(期中考点)微波遥感:遥感器工作波段选择在微波波段范围的遥感。
(期中考点)传(遥)感器:远距离感测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的仪器称~(期中考点)电磁波谱: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成图表,这个图表就称为~(期中考点)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期中考点)时间效应:指同一地点的相同地物,其波普特征会随时间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由于时间推移而导致的地物电磁波普特征的变化,称~空间效应:在同一时刻、同一类地物,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臵不同,其波普特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由于空间位臵不同导致同类地物自己波普特征的变化,叫做波普特征的空间效应。
灰阶(灰度):黑白像片上的色调,称~(期中考点)瞬时视场:扫描镜在某一位臵时,反射到探测器单元上的那一束光线的立体角所包含的地面面积。
(期中考点)遥感图像处理:以遥感图像为信息源,以地质应用为目标,按照确定的数学—物理—地质模型,通过地质、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方法所进行的地质遥感信息处理。
(期中考点)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部分组成?其功用是什么?(期中考点)遥感技术系统包括遥感器和运载工具、信息的接收与预处理及分析解译系统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遥感仪器可将地物电磁辐射信息集中,经过分光处理,获得所需的波段,扫描或摄影形成影像。
运作工具——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平台)。
第二部分是地面系统,即对遥感信息的接收、记录、预处理及储存系统,地面接收站的工具。
第三部分涉及图像处理及解译分析和应用。
遥感技术的特点是什么?(期中考点)⏹视域宽广:居高临下⏹信息丰富:多波段、综合信息⏹定时、定位观测⏹可以进行计算机处理,建立数据库遥感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期中考点)⏹对象:研究地表及地表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子辐射特征⏹内容: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子辐射特征以及分析、测试和应用遥感信息的地学提取的原理和方法遥感地学解译及成因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评估大气窗口:指地球大气对电磁波传输不产生强烈吸收作用的一些特定的电磁波段,即大气吸收相对弱的波段。
(完整word版)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一、影响岩性影像特征的主要因素(一)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因素(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因素1、岩石的颜色2、岩石的可溶性和粗糙度3、岩石的湿度4、岩石的透水性5、岩石抗侵蚀性(三)岩石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地形和水系类型因素(五)植被和表土覆盖情况①灰岩、白云岩风化后,残留的粘土层较薄,且重酸性,植物不甚发育②砂岩风化后形成砂土,多生长灌木和针树③页岩风化后形成粘土,植被发育,有利于阔叶树生长④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土壤贫瘠,加之含有较多的稀有元素,植被一般不发育⑤中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形成亚粘土或粘土,土壤肥沃,植物茂盛二、沉积岩的解译(一)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对于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风化面的颜色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以浅色矿物为主,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浅的岩石,其反射率偏高,色调较浅;以暗色和杂色矿物成分为主,三价铁胶结物较多,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深的岩石,其反射率偏低,色调较深。
(二)沉积岩的图形特征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征是成层性,具有层理,因而在各种遥感图像上,普遍呈现为条带状、条纹状。
即为深浅不同的色调、水系、地貌的直线形-曲线形的相似(平行)形条带。
(三)沉积岩岩性解译PDF三、岩浆岩的解译(一)岩浆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岩浆岩岩石的波谱特征有明显规律可循。
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暗色矿物多少浅色矿物少多岩石反射率低高像片上色调深浅黑色深灰灰浅灰灰白白(二)岩浆岩的图形特征侵入体的形态,主要有圆形、椭圆形、环形、似长方形、团块形、透镜状、串珠状、分枝状、不规则块状、脉状等。
时代较新的火山岩,由于火山机构保存比较完整,它们往往以醒目的图形:锥形、舌形、放射状、环状、桌状和平台状等类型展现在图像上。
熔岩面上还可见到绳状流动构造和纵向、横向冷却裂沟。
(三)岩浆岩岩性解译PDF 文四、变质岩的解译(一)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及其色调特征一般情况下,正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岩浆岩相近,副变质岩的波谱特征和色调特征与沉积岩和部分火山岩接近。
遥感地质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复习资料遥感地质复习资料遥感地质是地质学和遥感技术的结合,通过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地质信息,以加深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结构的认识。
在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中,遥感地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遥感地质技术和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遥感地质技术1. 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是遥感地质研究的基础数据,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获取地表的地貌、植被、水体等信息。
常用的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值解译和机器学习等。
目视解译是人眼直接观察影像,根据经验和知识进行解译;数值解译是利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数字处理和分析;机器学习则是通过训练算法,让计算机自动从影像中学习并进行解译。
2. 遥感地质图像处理:遥感地质图像处理是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和增强,以提取地质信息。
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特征提取等。
辐射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数字值转换为反射率或辐射亮度,以消除地表反射率的影响;几何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几何形状与地球表面对应起来,以消除地形和投影变形的影响;图像增强是通过增强对比度、色彩和细节等,使地质信息更加明显;特征提取是从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地质意义的特征,如岩性、构造等。
3. 遥感地质数据融合:遥感地质数据融合是将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地质信息。
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像元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等。
像元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像元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合后的像元值;特征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后的特征;决策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的分类结果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后的分类结果。
二、遥感地质复习资料1. 《遥感地质学导论》:这是一本介绍遥感地质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教材,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适用。
书中详细介绍了遥感地质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遥感地质的知识。
2. 《遥感地质学与矿产找矿》:这是一本介绍遥感地质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的专著,对于从事矿产勘探的人员来说非常有价值。
遥感地质学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学复习资料题型: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3分*5);简答题(50分);论述题(15分)。
(分值分配可能略有改动)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依据(根本出发点及物理基础);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和所处环境条件不同,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辐射特性。
所以根据遥感器所接收到的电磁波特征的差异识别不同的物体遥感技术的分类;(一)、根据电磁辐射源(遥感器探测、记录的地物电磁辐射能量来源)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1)、被动遥感:利用太阳等自然辐射源遥感器探测、记录地物反射或自身发射的电磁波信息以识别地物特性的遥感方式(如摄影)。
(2)、主动遥感:使用人工辐射源由遥感器主动地向目标物发射一定能量和一定波长电磁波, 然后再由遥感器探测、记录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一部分电磁波,以这种回波信息识别目标物的遥感方式(如雷达)。
(二)、根据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和航宇遥感。
(1)、地面RS:遥感器装在车、船或高塔等地面平台,或在地面上,由人工直接操作遥感器,对地面、地下或水下进行的遥感;(2)、航空RS:遥感器安装在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上,从空中对地面进行的遥感;(3)、航天RS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航天飞行器作为运载工具,从外层空间对地面进行的遥感;(4)、航宇:天体、天文观测等。
(三)、根据遥感器工作波长(1)、紫外RS:近紫外—摄影;(2)、可见光RS;(3)、红外RS;(4)、微波RS;(5)、多波段(多光谱/多谱)RS:利用多通道遥感器对同一地景进行多波段同步成像,遥感器每个通道探测、记录的电磁波波长不同(每个通道为一个一段波长范围的窄波谱带), 这些不同的波段可以从可见光到红外到微波。
3、遥感技术系统由哪四部分组成;(1)、遥感平台:放置遥感器的运载工具--飞机、人造卫星、气球、遥感车、飞艇等;(2)、遥感器:又称传感器,指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3)、信息接收与预处理系统:地面接收站接收从遥感器传送来的图像胶片或磁带数据并进行处理;(4)、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应用遥感资料(图像/ CCT / 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推断,按照遥感原理和专业知识原理,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将其编绘成文字资料或图件。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
1.遥感的定义: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子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动力状态的现代化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3.请简述遥感地质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遥感地质学是一门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边缘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地质体(如岩石、断裂)、地质现象(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研究内容包括遥感物理基础、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方法、遥感地质解译、遥感地学应用及研究进展等;任务是培养掌握21世纪遥感地质学知识的高级地质勘查专业人才,为地质科学研究、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察、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监测等工作服务。
4.遥感有何特点?:第一,大面积同步观测;第二,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观测;第三,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丰富的地表信息;第四,经济性;第五,对信息的获取只局限在有限的电磁波波段内,信息量和代表性不受到限制。
5.多普勒效应:由观察者和辐射源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地磁辐射的频率改变。
6.在真空中,电磁波速为3×108m/s。
已知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从约3.8×10-7m/s(紫色光)到7.6×10-7m/s的红光,计算其对应的频率范围。
解:紫色光频率:3×108/3.8×10-7=0.7895×1015(赫兹);红色光频率:3×108/7.6×10-7=0.3947×1015(赫兹)。
7.物体按其发射辐射特性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何特点?答: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黑体,它的发射辐射最大,发射率与波长无关;第二种是灰体,其发射率与波长无关,但它的发射辐射比黑体小;第三种是选择性辐射体,七发射率随波长而改变。
遥感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1.遥感(狭义):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3.遥感技术的特点:第一、大面积同步观测;第二、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观测;第三、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丰富的地表信息;第四、经济性;第五、对信息的获取只局限在有限的电磁波波段内,信息量和代表性不受到限制。
第二章4.遥感技术主要应用的波段: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画成的图表,称这个图表为电磁波谱。
6.电磁波谱各波段波长范围: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0.76-1000μm(监测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具有穿透力,发展潜力大)7.物体按其发射辐射的特性分为:黑体、灰体、选择性辐射体。
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
灰体:其发射率与波长无关,但它的发射辐射比黑体小。
选择性辐射体:其发射率随波长而改变,这是原子和分子的辐射吸收效果都比较强的物体(如水银灯)大气窗口:指地球大气对电磁波传输不产生强烈吸收作用的一些特定的电磁波段,即大气吸收相对弱的波段。
8.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用一曲线来表示,此曲线即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遥感地质学重点(1—9)
6/13/2021
12
小结
• 光机扫描图像、固体自扫描、高光谱图像 的特性;
• TM、MSS图像的波谱效应 • 固体自扫描成像的优势 • 理解成像波谱仪“谱像合一”的特性
要点回顾
• TM、MSS图像的波谱效应 • 固体自扫描成像的优势 • 理解成像波谱仪“谱像合一”的特性 • 微波遥感的优势 • 雷达图像的距离分辨率、方位分辨率 • 侧视雷达图像的地形畸变:透视收缩、叠
小结
1. (狭义)遥感的含义。 2. 遥感为什么可以探测识别地物? 3. 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体会在天上的感觉)。 4. 根据电磁辐射源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哪两类? 5. 根据工作平台,遥感如何分类? 6. 多波段(多光谱)遥感的含义。 7. 了解遥感的应用领域。 8. 了解遥感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9. 了解遥感及遥感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几何校正
6/13/2021
16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 思考题
1.什么是遥感图像处理? 2.光学图像处理的实质是什么? *3.植被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呈何种颜色, 为 什么? *4.什么是模拟图像?什么是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最 基本的数学特征是什么?如何将模拟图像数字化? *5.什么是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的实质是 什么?数字图像处理在算法上有哪些类型? *6.什么是比值图像?比值图像有何优点? 7.什么是图像融合处理? 8.非监督分类原理是什么?监督分类原理是什么?
6/13/2021
10
小结
• 不同种类遥感图像色调深浅的物理含义 • 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 垂直航空摄影 • 立体像对 • 中心投影及像点位移 • 了解立体视觉原理 • 了解光机扫描图像的空间特性:瞬时视场
6/13/2021
遥感地质学重点
遥感地质学重点遥感地质学重点第⼀章绪论1.遥感:在⼀定距离的空间,不与⽬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标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标物的属性及⽬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航宇遥感●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遥感(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µm)●可见光遥感(0.38—0.76µm)●红外遥感(0.76—1000µm)●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个窄波段来探测⽬标。
(3)按⼯作⽅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前者是由探测器主动向⽬标发射⼀定能量的电磁波,并接收⽬标的反射或散射信号。
后者是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与⾮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3.遥感的特点①⼤⾯积的同步观测-视域⼴;②时效性-定时、定位观测;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性-信息丰富,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然、⼈⽂信息。
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遥感,能提供超出⼈的视觉以外的地⾯信息;④经济性-效率⾼、速度快,精度⾼、成本低;⑤局限性-波段有限,电磁波特性的局限性;空间尺度的局限性;探测深度的局限性;应⽤领域的局限性。
第⼆章遥感物理基础1.电磁波及其特性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叫做电磁波。
①电磁波是横波②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③电磁波的⼏个主要参量:周期(T),频率(f),波长(λ)C=λf=λ/T(其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C=3×1010cm/s)④电磁波具有波粒⼆象性波动性主要表现为电磁波能产⽣⼲涉、衍射、偏振和散射(⾊散)现象;波长愈短,辐射的粒⼦特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波动特性愈明显。
2.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可见光波段0.38—0.76µ;红外波段0.76—1000µ,近红外波段0.76—3µ,中红外波段3—6µ,热红外波段6—15µ;微波波段0.1—100cm。
遥感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绪论1. 遥感过程2.遥感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3.遥感地质学研究对象及内容4.遥感地质学研究方法第二节数据源及反射率反演1. 数据源2. 反射率反演第三节遥感图像地质分析方法(1)基本概念(2)解译标志(3)解译的可变性与局限性(4)解译方法(5)解译原则(6)解译程序第四节主要地貌类型判译1.概述2.流水地貌解译3.海岸及湖泊地貌解译4.岩溶地貌解译5.冰川及冻土地貌解译6.风蚀地貌解译7.黄土地貌解译8.构造地貌9.遥感地貌分区第五节不良地质灾害1.滑坡解译2.泥石流解译3.崩塌解译4.岩堆解译第六节遥感图像岩性及地层解译(1)概述(2)岩浆岩解译(3)沉积岩解译(4)变质岩解译(5)遥感地层单位(6)小结第七节遥感图像构造解译(1)概述(2)岩层产状的判断及量测(3)褶皱构造判译(4)断裂构造判译第八节矿产资源勘查中的遥感技术(1)概述(2)沉积矿产勘查遥感应用(3)内生矿产遥感勘查方法第九节油气资源遥感第一节绪论思考问题(1)遥感的局限?(2)遥感地质学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遥感在地质上有什么用?1遥感过程(1)能源(2)在大气中传播:部分被大气中微粒(大气分子-CO2,O3,H2O等,气溶胶-水汽,烟)散射和吸收,能量衰减.----大气窗口(3)到达地表的能量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地表物质由生物、地质、水文、地貌等多因素组成,即自然和人文经济景观。
这些因素大小、形状、排列等随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波谱反映不同。
例如:植被和岩石。
(4)再次的大气传播。
地表反射或发射的能量,再次进入大气,能量再次衰减。
此时,能量包含不同地表特征波谱响应,大气效应对遥感影像影响大,不仅使遥感器接收的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而且散射产生的天空散射光使遥感影像反差降低,引起辐射,几何畸变,图像模糊等。
(5)遥感系统指不同遥感平台和遥感器组合。
(6)遥感图像产品。
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
两者转换:模数变换(A/D)或(D/A)(7)数据处理、分析与解译处理过程中非遥感数据的结合,即辅助数据,包括野外站点采集和调查数据,实验室数据,以及各种专题图如土壤、土地利用、水文、地貌、行政规划图等,各类统计资料,如人口统计,作物统计等。
遥感地质学
1遥感1.1狭义(空对地)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1.2广义:从远处探测和感知物体的技术。
2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3.1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是典型的横波。
3.2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5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φ=dW/dt,单位是W;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应该是各谱段辐射通量之和或辐射通亮的积分值)6辐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dφ/Ds,单位是W/M2,S为面积。
7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全部吸收、全部发射,发射率为18太阳常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处的垂直入射辐射通量密度。
9.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的百分比10反射波谱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11.中心投影地面上各地物点的投影光线都通过一个固定点,投射到投影面上形成的透视影像称中心投影12.像主点航空摄影机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称像主点13.像底点过投影中心的铅垂线与像平面的交点称像底点。
14.平均比例尺以各点的平均高程为起始面,并根据这个起始面计算出来的比例尺。
15.主比例尺由像主点航高计算出来的比例尺,它可以概略地代表该张航片的比例尺。
1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移动17.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质学中,将表征地质及地质现象遥感信息的影像特征18地质解译提取遥感地质信息的过程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20.数字图像直方图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一幅灰度范围为0-n(0-255)的数字图像像元灰度分布状态,横轴表示灰度级,纵轴表示某一灰度级(或范围)的像元个数占像元总数的百分比。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完整版
实用文档分通过波特性记录下来,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遥感: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术。
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析和接收波,再由传感器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主动遥感:指从遥感台上的人工辐射的测目而且可以根据赖太阳辐射,可以昼夜探工作,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
要其主优点是不依用,多微波波段和激光主动遥感一般使用的电磁波是同的不,主动选择电磁波的波长和发射方式。
束。
有的用连续波脉冲信号,也性。
判断地物的属信息,然后通过处理来据此接被动遥感:被动收自然辐射源发射电磁波工人如雷达,使用动遥感两种基本方式,前者遥感按电磁辐射源的性质不同分为主动遥感和被;)感、被动遥感分。
遥感类:按辐射源分(主动遥电磁辐射源;后者如摄影,使用太阳等自然辐射源、感台分(地面遥外(多波段));按遥感平波按电磁波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可见光-红摄像方式分(成像方式遥感);按成)遥感;按获取资料类别分(城乡方式遥感、非航空遥感、航天成像遥感)影成像遥感、扫描。
最小距的离两个相邻地物的够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影像上能识别:感多波段遥成步物进行同通道的传感器对地是称多光谱遥感,利用具有两个以上波谱又。
录和记干波谱段进行接收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分成若技像的一种遥感术,它将分测试、生发等)特性及其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地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①各类技④遥感解译与编图;与原理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②析与应用;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估计体具应用和实效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磁场洗发了涡旋涡发了旋电场,变化电场又振电磁波:当电磁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规传播收、散射射、衍射、干涉等、吸在荡在空间传播,电磁波传播中遵循波的反射、折使电磁振律。
种的一彩色影像单色合影像成为假色色合成:根据加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彩假彩色合成又称术。
色增强技彩平在水点投影于基准面的地面,由于地形起伏,任何高于或低理根像点位移:据中心投影的原平上地面成投影造,在,都有位置移动。
遥感地质学总结-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1.遥感地质学最新发展表如今那几个方面?答:遥感技术的新发展主要表如今: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数据●空间分辨率提高●光谱分辨率提高●时光分辨率提高●辐射分辨率的提高2〕成像光谱仪的问世及实际应用3〕主动式〔微波〕遥感的开展4〕高分辨率商业小型卫星和雷达卫星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5〕除了陆地卫星外,海洋卫星、大气卫星等各种目的卫星发射6〕掌握和发射技术和具备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越来越多7〕遥感应用更加广泛和不断深化,渗透到地表各个领域。
8〕定量遥感的开展和研究深入9〕不同平台不同系列卫星组合形成对地观测系统10〕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展与支持是遥感开展的又一发展和动向〔3S〕Google Earth问世,3S结合的成功典X,反映了遥感技术、表达了遥感技术。
2.遥感地学调查和研究主要工作想法和程序?每个阶段主要解决哪些问题?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主要步骤为:1〕资料准备阶段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挑选适宜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2〕初步解译阶段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想法,为全面解译奠定根底。
在室内初步解译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影像解译标准,为了保证解译标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发展解译区的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之前,需要制定野外调查方案与调查路线。
3〕野外调查阶段收集相关解译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填写各种卡片,室内解译标志的准确性检验,遥感图像室内外比照。
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验证图斑界限是否认位准确,并根据野外实际考察事情修正目标地物的分布界限GPS点的采集4〕详细解译阶段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野外调研根底上,遥感图像的再认识。
解译标志的修正,初步解译图像的修正。
5〕制图阶段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以专题图或遥感影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3.什么是遥感解译标志?什么是直接解译标志?什么是间接解译标志?不同地物在遥感影像上表现出各自的形状、大小、花纹、色调等,统称为影像特征。
《遥感地质》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遥感与遥感技术1.名词解释:1)遥感(广义和狭义)2)主动式遥感3)被动式遥感2. 简答:遥感技术的特点第二节遥感地质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1. 简答1)遥感地质学的性质2)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3)遥感地质学的研究目的4)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第三节遥感科学和遥感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前景1. 简答1)遥感地质的发展前景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第一节电磁波及电磁波谱1. 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描述电磁波的四个基本物理量。
2)电磁波的传播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其波长、强度、传播方向、偏振面会发生变化,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现象。
2. 判断1)当电磁辐射源向着观察者运动时,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
()2)电磁波实质是光子微粒流有规律的运动。
()3. 填空1)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其波动性和粒子性表现的程度不一样,较短波长的电磁波主要表现出__________;而长波电磁波则主要表现出____________。
4. 名词解释:电磁波谱第二节电磁辐射源1. 判断: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在一定温度下都具有发射电磁波的特性。
()2. 名词解释:辐射源3. 填空:自然辐射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 判断:主动遥感采用自然辐射源。
()5. 名词解释1) 辐射能量2) 辐射通量3) 辐射出射度4) 辐射照度5) 绝对黑体6. 简答:1) 黑体波谱辐射曲线的变化特点。
2) 简述维恩位移定律3) 简述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4) 简述基尔霍夫定律7. 判断:温度越高,黑体辐射的能量愈小,被遥感器记录的能量也愈小。
()8. 填空:________________是可见光及近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地球是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辐射源。
遥感地质学复习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狭义遥感是指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技术.2.遥感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空间特性: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光谱特性: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3)时相特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资料新颖,成图迅速,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3.遥感技术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1)遥感信息的收集系统2)遥感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系统3)遥感信息的分析和判读系统第二章1.根据物理学中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任何变化着的电场都将在它的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会在它的周围感应出变化的电场.这样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并向外传播过程,称为电磁波.2.电磁波特性1)波就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2)电磁波是一种交变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它是物质运动和能量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3)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电场强度(用E表示),磁场强度(用H表示)和传播方向(用x表示)是矢量,三者之间始终保持相互垂直的关系,所以说电磁波是一种横波.4)电磁波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反射,吸收和透射等现象)称为电磁辐射.5)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量子)性两方面的特征,也称"波粒二象性".3.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画成的图表,称这个图表为电磁波谱.4.紫外波段0.01—0.40可见光波段0.40—0.76它可分为: 紫色光0.40—0.43兰色光0.43—0.47青色光0.47—0.50绿色光0.50—0.56黄色光0.56—0.59橙色光0.59—0.62红色光0.62—0.76红外波段0.76—1000(1mm)它可分为:近红外波段0.76—3.0(反射红外)中红外波段3.0—6(热红外)远红外波段6—15(热红外)超远红外波段15—1000(热红外)微波波段1mm—1m它可分为:毫米波1—10mm厘米波1—10cm分米波0.1—1m5. 遥感的辐射源可以分为自然电磁辐射源和人工电磁辐射源两类.自然界中最大的两个辐射源是太阳和地球.太阳辐射的特点:1) 太阳辐射覆盖了很宽的波长范围.2) 太阳辐射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0.4-0.76之间的可见光波段.它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50%(将近一半),所以太阳辐射一般称为短波辐射.3) 太阳辐射主要由太阳大气辐射所构成,在射出太阳大气后,已有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太阳大气(主要是氢(H2)和氮(N2))所吸收,使太阳辐射能量受到一部分损失.4) 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宇宙空间到达地球表面(约1.5×108km)(即1.5亿公里),全程时间500秒.5) 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所以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大的衰减.地球的电磁辐射的特点:地球辐射可分为两个部分:短波(0.3-2.5),主要是反射信息(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它只能在白天接收太阳的辐射能.另一部分是长波(6以上)主要是发射信息(热辐射),它既能在白天发射也能在夜间发射.太阳和地球辐射的电磁波谱可得出三个结论:1) 当时,传感器接收的信息是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它包括可见光,近红外与近紫外的能量,且以可见光的能量为主.地球自身的热辐射极弱.2) 当时,传感器接收的信息是地物发射的长波辐射(热辐射)能量为主,峰值波长在9-10处,故以远红外为主.发射信息,白天,夜晚均可接收.3)当在3-6时,即中红外波段位置时,太阳与地球的热辐射均不能忽视,所以在进行红外遥感时摄影时间常选择在清晨时分,目的是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6. 大气的散射作用电磁波通过不均匀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散射.对遥感来说,散射使部分辐射能由于改变辐射方向,干扰了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造成影像的模糊,影响遥感资料的判读.散射作用可分为三种:1) 由较小的大气分子引起的.当微粒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即,所引起的散射称瑞利散射.2) 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是当微粒直径与波长相差不大,即时,所引起的散射3) 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时,所发生的散射称为非选择性散射.7. 太阳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使得能够穿透大气的辐射,局限在某些波长范围内.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目前,已知的大气窗口有:P37页可摄影窗口:0.3~1.3,全部反射光谱,90%透过.包括:部分紫外波段,0.30~0.40,70%透过.全部可见光波段,0.40~0.76,95%透过.部分近红外波段,0.76~1.3,80%透过.近红外窗口:1.5~2.4,90%透过,可区分蚀变岩石.包括两个小窗口:1.5~1.752.1~2.4.中红外窗口:3.5~5.5,反射和发射并存.包括两个小窗口(反射和发射混合光谱):3.5~4.24.6~5远红外窗口:8~14,发射电磁波,热辐射.微波窗口:0.5cm~300cm8. 自然界中的任何地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特性.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这些特性称为地物的光谱特性9. 电磁辐射中反射的类型(1)镜面反射:电磁波投射在光滑的平面上,其反射方向遵循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具高度方向性.(2)漫反射:又称散射,朗伯反射.电磁波投射在较粗糙的表面上,反射方向朝向四面八方,且强度相近.(3)混合反射:这是介于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两者之间的一种反射.电磁波投射在不大光滑的表面上时,在波的入射方向和镜面反射方向上都产生反射波,其它方向很弱.10. 反射率:地物反射电磁波能力的大小,一般用反射率表示.地物的反射率是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其数值用百分率表示.地物的反射率大小与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以及地物表面的颜色和粗糙度等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当入射电磁波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传感器记录的亮度值也大,在黑白遥感图象上色调就浅.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传感器记录的亮度值就小,在黑白遥感图象上色调就深.这些色调的差异就是遥感图象目视判读的基本出发点.11. 亮度系数:航空遥感技术中常用亮度系数表示地物反射电磁波的能力的大小.其含义是指在相同照度条件下,物体表面的亮度与理想的纯白色全反射表面的亮度之比.12.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叫做地物的反射光谱.按地物的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称为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13. 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水体的反射率,除镜面反射方向外,在各个波段内都较低,一般在3%左右.清水的反射率一般在可见光部分为4~5%,在0.6(橙光)处下降至2~3%,到0.75以后的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吸收体.混浊水的反射波谱曲线随着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而增高.教材P136页图6-4(新教材P237图7.15)是清澈湖水和混浊泥水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植被的反射光谱特性:植被是地面分布最广的地物之一,植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又大,所有植物由于叶绿素含量和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各自具有特殊的光谱效应,因而植被在遥感图象上较易识别,并且成为指示自然环境(如气候,水分等)的最好标志.岩石的反射光谱特性:大多数岩石是一种以上矿物的集合体,岩石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波谱特性十分复杂,难于直接用它来鉴别岩石.但岩石的波谱特征却能反映它的基本物质成分和结构特点,是识别和区分岩类的重要依据.岩浆岩的波谱特性和色调超基性,基性岩浆岩的反射系数低,在航片上色调呈深灰色至黑色;中性岩浆岩反射系数中等,在像片上呈灰色调;酸性岩浆岩反射系数偏高,在航片上呈浅灰至灰白色调.随着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其反射系数也有所不同沉积岩的波谱特性和色调沉积岩的反射率都不高,反射率随岩石本色的加深而降低,而岩石本色主要与杂质成分(Fe2+,Fe3+,C有机质等)的含量有关.变质岩的波谱特性和色调一般情况下,正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形成)的波谱特性和色调与岩浆岩相近,副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波谱特性和色调与沉积岩相近.但决定变质岩波谱特性的主要是矿物成分.由浅色矿物组成的岩石,如石英岩,大理岩,混合花岗岩等,反射率偏高,在航片上色调较浅;暗色矿物含量较高的岩石如黑云母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反射率偏低,在航片上色调较深.14.土壤的波谱特征:不同质地的土壤,其波谱反射率是不同的.a.粉砂的反射波谱曲线整体都高.b.腐植土最低,反射率在0.1(10%)左右.c.基岩上风化残积物因颗粒较细,反射波谱特征与基岩相似,干燥的残积物的反射率要比基岩高;较湿润的残积物,其反射率比湿润的基岩还要低,说明反射率与含水分的多少密切相关.土壤中波谱的亮度系数还与土壤的理化参数(盐分类型,含量,碱化度等)有关.15. 发射率是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即地物单位面积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度下的黑体的辐射出射度(即黑体单位面积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黑的比值,用表示,即=W/W黑(W黑)16. 黑体辐射: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能量完全吸收并具有最大的发射系数的物体.即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其吸收系数恒等于1.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在研究密闭的真空容器内,物体间只能通过辐射形式交换能量的实验中发现:在同一温度下,各个不同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辐(发)射出的能量W与吸收率之比值,对于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该比值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无关,只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能量W黑.它的数学表达式为:W/=W黑也可写成: =W/W黑由前式=W/W黑,可得.即物体的吸收率与发射率相等.(如果物体不吸收某波长的电磁辐射,也就不发射该波长的电磁波)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1)黑体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发射光谱.(2)在每一给定的温度下,黑体的光谱辐射通量都有一个极大值.(3)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辐射通量迅速增高,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斯蒂芬(Stefen)—玻尔兹曼定律该定律证明了黑体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向半球空间辐射的总能量(即黑体总辐射通量密度,单位为)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该定律只适用于绝对黑体,对于一般物体则需加以修正后才能适用.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和斯蒂芬(Stefen)—玻尔兹曼定律可以导出一般物体发射热辐射的能量为:为发射率.或为吸收率.上式表明,一般地物的热辐射能量与该地物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及该地物的发射率成正比,所以只要地物有微小的温度差异,就会引起较显著的变化.只要地物的发射率不同,温度相同的两种地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辐射特性.因而上述地物热辐射特性构成了热红外遥感的理论基础.17.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光谱.第三章1 .影像的形成成像过程与一般照相机相同.即通过快门瞬间曝光,将镜头收集到的地物反射光线(波长在0.3~0.9)直接在感光胶片上感光,形成负像潜影,然后经显影,定影技术处理,得到像片底片;再经过底片接触晒印及显影,定影处理,获得与地面地物亮度一致的(正像)像片,即航空像片.感光度:感光度是指感光材料对光线作用的敏感程度或感光快慢程度.反差即黑白差,即黑白像片(胶片)中明亮与阴暗部分亮度的差别.反差系数是指影像上表现出的反差与原景物反差的比值,用r表示.感光材料分辨率是指感光材料对景物细微部分的表现能力.常用1毫米内能够看清楚多少黑白相间的平行线对数来表示,单位为线对/毫米.2. 主光轴的概念:指航摄仪中透过镜头中心并垂直像平面(焦平面)的投影线.主垂线的概念:指通过镜头中心的地面铅垂线.像主点是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像底点主垂线与像平面的交点.3. 为了使相邻像片的地物能相互衔接以及满足立体观察的需要,相邻像片间需要有一定的重叠称航向重叠.航向重叠一般应达到60%,至少不小于53%,山区要提高到70%,具有这种重叠关系的两张像片又称为"像对".相邻航线之间的像片也要有一定的重叠,这种重叠称为旁向重叠,一般应为30~15%.这种重叠是为了防止遗漏摄影面积.4.彩红外摄影的特点彩色红外摄影虽然也是感受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0.4~1.3),但它错动了一个相位.即绿光感光之后变为兰色,红光感光之后变为绿色,近红外感光后变为红色.彩红外片与彩色像片比较,在色调,明暗度和饱和度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彩色片上植被呈绿色,而在彩红外片上却呈红色.由于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长,受大气散射的影响小,穿透力强,因此彩红外片的色彩要鲜艳得多.5 所谓中心投影,就是空间任意点或直线均通过一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影到一平面(投影平面)上而形成的透视关系.垂直投影的物体影像是通过互相平行的光线投影到与光想垂直的平面上的.中心投影成像特征:对中心投影而言,点的像还是点;直线的像一般仍是直线,只有空间中的直线,其延长线(指投影光线)通过投影中心时,该直线的像才是一个点.空间曲线的像一般仍为曲线,但若是空间曲线在一个平面上,而该平面又通过投影中心时,它的像则成为直线.中心投影和垂直投影的区别:1) 投影距离的影响不同――垂直投影,构像比例尺与投影距离无关,而中心投影,则随投影距离(航高)的变化, 点在两投影面上的投影位置不同,投影的比例尺也不同.航片的比例尺取决于航高(物距)和焦距(像距).2) 投影面倾斜的影响不同――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对于中心投影,投影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斜的.3) 地形起伏的影响――地形起伏对垂直投影没有影响,而在中心投影中,同一铅垂线上的不同高程点,在像平面上就会引起投影差.当然,若地面平坦时,中心投影和垂直投影的成果是相同的,这种航片与平面地图一样.6 像片比例尺在地图上某一线段与地面相应线段的长度之比,称为该地图的比例尺.但在航空像片上,这种说法就不一定正确(成立),因为在航片上地形常常有起伏.在这些像片上高出或低于起始面的地物点在像片上的像点位置,与平面上的位置比较产生了位移,这种因地形起伏而引起的像点位移也称投影误差(或称投影差).投影差规律1) 投影差大小与像点距离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即距离像主点愈远,投影差愈大.2) 投影差大小与高差成正比,高差愈大,投影差也愈大3) 投影差与航高成反比,即航高愈高,投影差愈小.7 航空像片的目视判读是凭借人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立体镜,放大镜)对航空像片进行量测和分析,以获得所需的地面信息的过程.航空像片的目视判读效果,取决于航空像片的质量和判读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判读经验.一般说来,专业知识越丰富,判读经验越多,对判读地区越熟悉的人,判读效果就越好.8.人们最常使用的判读标志有:形态(大小和形状),色调,阴影和纹理图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形态和色调.9.本影是指地物本身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阴暗部分的影像.落影是光线斜照时,在地面上出现的物体的投落阴影10.直接判读标志:地物种类,规模大小,物质结构及像片比例尺的差异间接判读标志: 水系,植被,地貌和土壤等(1)水系推断如树枝状水系大都出现在构造简单,产状平缓,地形坡度不大,或岩性较为均一的地区.根据水系密度的差异可以推断水系流经区透水性的好坏及岩性的差异.又如利用地貌的高低起伏和差异风化,可以推断岩石的类型,软硬程度,断层的发育等.又如根据植被的分布可推断地质构造情况,在干旱地区植物往往沿富水的断裂破碎带生长发育.(2)土壤推断根据土壤的颜色,成分,结构可以推断下覆基岩的特性.一些蚀变岩石和矿化露头上的残积土壤,往往以其特殊的色彩与背景呈较明显的对比.(3)人类活动的推断人类活动标志也可作间接判读,识别人类活动与采矿有关,如小煤窑的出露点往往显示煤系地层的走向.第四章假彩色像片:彩红外像片上的地物所呈现出的颜色一般与实际地物的色彩不相同,这种像片的彩色称假彩色像片热红外航空图像是探测地物发射红外辐射能量变化的图像热红外图像实质上是地表辐射温度的分布图.瞬时视场角(2θ):辐射仪在—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红外扫描仪是一种光机扫描装置.通过旋转扫描镜,在垂直于航线方向上对地面进行扫描.当飞机朝前飞行时,可以通过调整速率对地面进行逐行连续扫描.探测器将来自地面的每个地面分辨单元的红外辐射信息转变成电信号,再经电子系统的放大处理,最后记录在磁带上,也可以同时记录在胶片上而获得扫描图像.热红外图象的特征:(一)几何特征1. 投影性质:属于动态多中心投影.2. 比例尺:图象的边缘部分比例尺比中央小.3. 地面分辨率:热红外图像的地面分辨率主要取决于扫描仪瞬时视场角的大小(为一常数),航高和扫描角.4. 几何畸变光谱分辨力:热红外图象的光谱分辨力是指区分地物发射光谱特征中微小差异的能力.温度分辨力:它是指能区分地面微小温度差异的能力.热红外图象的判读标志:1. 色调标志色调是热红外图象判读的重要依据.浅色代表强辐射体,说明其表面温度高,又称暖色调;暗色代表弱辐射体,说明其表面温度低,又称冷色调.2. 形态标志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热红外扫描图象上的地物形态轮廓很模糊,而且形状大小也与实际地物不完全相同,特别是那些温度较高的地物会在图象上产生比原物体大许多倍的影像—称热3. 阴影特征阴影有两种:光阴影和热阴影.可见光图象上的阴影是光阴影.一旦太阳落山,光阴影也就立即消失.热红外图象上的阴影是热阴影.侧视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侧视雷达S在飞机(或卫星)飞行时间内向垂直于航线的方向发射一个很窄的波束,这个波束在航迹向上很窄,在距离向上很宽,覆盖了地面上一个很窄的条带.飞机在飞行时不断发射这样的波束,并不断接收地面窄带上的各种地物的反射信号,于是由这些波束扫视地面一条带状区域,形成图中的成像带.(了解)机载侧视雷达的成像系统有两种类型:真实孔径雷达系统和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侧视雷达图象的特征侧视雷达图象的地面分辨率.1. 距离分辨率距离分辨率越小,表示其分辨率越高.从式中看出,距离分辨率与下面两个因素有关:(1)与脉冲的关系.要提高距离分辨率就必须减小脉冲宽度,(但脉冲宽度过小,能量太弱,作用距离减小,不利于探测目标.为提高距离分辨率,目前一般采用脉冲压缩技术来提高距离分辨率.)(2)与俯角的关系.在照射方向靠近航迹一侧(称近射程)和远离航迹一侧(称远射程)相比,由于俯角的不同,距离分辨率也不同.(二)几何特征它的投影性质为旋转斜距投影1. 距离畸变飞行器的各种运动,如歪斜,偏转,倾斜及速度和高度的变化等也会引起距离(包括斜距和平距)的变化,即距离畸变.2. 透视收缩雷达波辐射到地面上斜坡的时间长短,决定了斜坡在雷达图象上的长短.所有面向雷达的斜坡,其雷达图象长度都比实际长度短,这种现象称为雷达的透视收缩,3. 雷达叠掩( 一些坡度很大的目标,如陡峭的山峰等,(如上图c),在大俯角情况下,顶部比底部离雷达天线近,顶部先于底部成像,产生目标倒置的视觉效果,这种现象称为雷达叠掩(或称顶底位移).雷达叠掩多出现在近距离端,后坡不会产生叠掩)4. 雷达阴影( 雷达波沿直线传播,当受到高大目标阻挡时,目标背面将有雷达波照射不到的盲区,因此不会有回波返回雷达,在图象的相应位置形成黑色调的盲区,这种暗区称为雷达阴影.)侧视雷达图象上色调深浅反映了地物后向散射回波的强弱,回波愈强的图象上色调愈浅,回波愈弱的图象上色调愈深.影响侧视雷达色调特征的因素:1. 地物表面的粗糙度.地物表面的粗糙度是影响侧视雷达图象色调最重要的因素.2. 雷达波束的照射俯角(也可以从入射角角度出发讨论.)皮克和奥立佛的判据还表明,雷达波束照射俯角的大小也是影响地物散射特性的一个因素,俯角不同,回波信号强度也不同.3. 雷达波长和极化性质.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长下的回波有很大不同.一般波长短,图象分辨率高,但穿透能力差.波长越长,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但图象分辨率差.4. 地物的物理电学性质地物的导电率,复介电常数(指各种物质的导电性和反射率的表现)等物理电学特性也对色调有影响.表5-1 陆地卫星系列的发射时间卫星传感器发射时间退役时间备注Landsat-1MSS,RBV1972年7月1978年Landsat-2MSS,RBV1975年1月1982年2月Landsat-3MSS,RBV1978年3月1983年9月Landsat-4MSS,TM1982年7月Landsat-5MSS,TM1984年3月Landsat-6ETM1993年10月发射失败,未进入预定轨道,掉入海洋Landsat-7ETM+1999年4月多光谱扫描仪波段划分: 多光谱扫描仪简称MSS,它把来自地面上的电磁波辐射(反射或发射)分成四个波段进行记录,分别命名为:波段4(MSS—1) 0.5—0.6波段5(MSS—2) 0.6—0.7波段6(MSS—3) 0.7—0.8波段7(MSS—4) 0.8—1.1表5-2 TM图象的性质波段光谱范围(微米)光谱性质地面分辨率(米)。
遥感期末复习(DOC)
《遥感地质学》期末复习第一章1.遥感: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地质学: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
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3.遥感分类:按平台分;按工作方式分;按波段分;按成像方式分;按应用领域分。
4.遥感地质学的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电磁辐射与地质体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基础之上的。
5.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
6.遥感地质学研究内容:(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7.遥感技术系统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和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8.遥感技术特点:(1)视域广阔 (宏观概略性);(2)直观可视信息丰富(资料多样性);(3)客观真实(纪实性);(4)定时定位观测(重复性);(5)资料的可处理性。
9.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3高”:高波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2)“3多”:多平台、多遥感器、多时相。
第二章10.电磁辐射:是电磁波通过空间或媒质传递能量的物理现象,即电磁能量以波的形式发射的过程。
包括发射、反射、折射、透射等。
11.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方面的特征。
波动性就是它的时空周期性,可以用波长、速度周期和频率来表征,它主要表现为电磁波有干涉、衍射、偏振、散射等现象。
粒子性是指电磁波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流组成的。
电磁波实质上是光子微粒流的有规律运动,主要表现为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
桂林理工大学遥感地质学考试重点
桂林理工大学遥感地质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遥感定义概念:它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动力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运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主动遥感:指传感器带有能发射讯号(电磁波)的辐射源,能主动发射电磁波,同时接收目标物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以此所进行的探测。
被动遥感:指传感器无辐射源,仅利用传感器被动的接收来自地物反射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的电磁辐射或自身发出的电磁辐射,而进行的探测。
遥感地质学定义: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辐射和反射电磁波影像信息获取,探测研究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辐射特性,以此为依据开展地质应用的技术学科。
1、请简述遥感地质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答:遥感地质学的性质是一门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如岩石、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
研究内容包括遥感物理基础、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方法、遥感地质解译、遥感地学应用及研究新进展等。
任务是培养掌握21世纪遥感地质学知识的高级地质勘查专业人才,为地质科学研究、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监测等工作服务。
2、遥感有何特点?请作简单解释。
答:第一,大面积同步观测;第二,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观测;第三,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丰富的地表信息;第四,经济性----;第五,对信息的获取只局限在有限的电磁波波段内,信息量和代表性不受到限制。
第二章1、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交变电磁场。
遥感地质期末复习
2、直接解译标志:在遥感图像上能直接见到的形状、 大小、色调、阴影、花纹等影像特征。
3、间接解译标志:需要通过分析,判别才能识别地质 体和地质现象存在,才能推断其性质的影像特征
第五章 遥感地质解译标志
4、岩层三角面:在遥感图像上同一倾斜岩层地表露头 线上的最高点(山脊点)与相邻两个最低点(沟谷点) 相连结所成的假想三角形平面。三角面的产状可以代表 岩层的产状,它是在遥感图象上判断岩层产状的最佳标 志。
第五章 遥感地质解译标志
8、遥感地学调查和研究主要工作方法和程序?每个阶段主要解决 哪些问题?
1)准备阶段:资料准备阶段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 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阶段 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
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3)野外调查阶段 收集相关解译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填写各种卡片 室内解译标志的准确性检验,遥感图像室内外对比。包括检验专题
第三章 遥感图像特征
4、多波段效应:不同波段图像识别和区分地物的能力 不同,具有各自的波段效应。
可见光波段主要反映地物的颜色和亮度差别 近红外波段可反映氧化铁、粘土矿物及其它含OH-矿物、
碳酸盐岩、土壤湿度等特征 热红外波段除反映地面辐射温度进而揭示地物的热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习题>
1.遥感和遥感地质学的定义是什么?
2.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哪些组成部分?
3.什么是遥感信息?
4.为什么遥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电磁辐射信息识别地物属性?
5.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6.针对不同的电磁辐射源,相应的遥感方式是什么?
7.什么是多波段遥感?
8.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习题>
1.发射率(比辐射率)的定义是什么?
2.黑体和黑色物体有何区别?
3.由《遥感地质学》P4图1-3,说明太阳光谱的光谱分布及能量分布特点。
4.大地辐射的能量来源主要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波长区?
5.大气对电磁辐射有哪些影响?对遥感有何影响?
6.大气中气体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有什么特点? H2O↑、CO2、O3的主要吸收带有哪些?
7.什么叫大气窗口?表列常用大气窗口及其应用条件、成像方式、成像遥感器。
8.什么是地物波谱特性?什么是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如何表示?
9.试分析《遥感地质学》P9图1-7植物、图1-8水体的反射波谱曲线。
10.何谓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
11.什么是原色光?什么是三原色光和三原色光原理?
12.什么是间色光?什么是三原间色光?
13.什么是补色光?三对典型互补色光是什么?
14.彩色三要素是什么?
15.简述色光混合的方法及主要的应用领域。
16.消色与彩色如何互相转化?
<第三章习题>
⒈什么是成像遥感技术系统?其主要组成是什么?
⒉什么是太阳同步轨道?资源遥感卫星为什么多采用太阳同步轨道?
⒊遥感器的基本组成包括哪四个分系统?
⒋什么是成像遥感器?其基本收集元件有哪些?主要探测元件是什么?
⒌遥感器的遥感能力以哪些特性参数进行衡量?它们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⒍什么是摄影方式遥感器?主要的优缺点是什么?
⒎典型的摄影方式遥感器有哪些类型?
⒏光机扫描遥感器如何完成地面覆盖?
⒐简述固体自扫描遥感器的成像过程?
⒑成像波谱仪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⒒什么是后向散射回波?
⒓成像雷达图像影像色调深浅与什么关系密切?具体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⒔成像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如何进行描述?
⒕根据什么原理、采用什么技术实现在轨道高度获取高分辨率雷达图像?
⒖遥感图像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⒗各种遥感影像的灰度或色彩的波谱意义是什么?
⒘什么是中心投影?
⒙什么是像点位移?像点位移的规律是什么?
⒚影响黑白全色、黑白红外、多波段像片色调,天然彩色、红外彩色像片色彩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
⒛根据胶片结构、成色原理、和波谱特性,分析植被在天然彩色及红外彩色像片上的色彩。
21.光机扫描遥感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2.什么是瞬时视场(IFOV)?为什么MSS图像的瞬时视场为79×79m2,而像元为57×79m2 ?
23.图像像元的意义是什么?
24.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多波段效应?
25.根据MSS、TM各波段的工作波长、地物的波谱特性,分析水体和植被在MSS5与TM3、MSS7与TM4影像上的色调特征。
26.白天和夜间热图像上水体的色调特征各是什么?为什么?
27.光阴影、热阴影、雷达阴影有何区别?
28.什么是热图像的温度分辨率?
29.HRV与MSS相比其成像特点主要有哪些不同?
30.HRV图像的地面分辨率各是多少?其决定因素是什么?
31.雷达图像沿距离向多用何种显示方式?为什么?
32.为什么雷达图像上山脉前坡影像比后坡亮?
<第四章习题>
1.什么是遥感图像处理?
2.光学图像处理的实质是什么?
3.植被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呈何种颜色,为什么?
4.什么是数字图像?如何将模拟图像数字化?数字图像最基本的数学特征是什么?
5.什么是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的实质是什么?
6.什么是比值图像?比值图像有何优点?
7.什么是图像融合处理?
8.非监督分类原理是什么?监督分类原理是什么?
<第五章习题>
1.什么是遥感图像解译?
2.什么是地质解译标志?具体的解译标志主要有哪些?
3.地质解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直接解译标志与间接解译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5.什么是解译标志的可变性?怎样应对?
6.各种黑白遥感图像其影像灰度的涵义是什么?
7.现有一幅遥感图像,你准备怎样提取其中的地质信息?
<第六章习题>
1.如何识别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影像特征差异?
2.酸性岩浆岩和基性岩浆岩的区别?
3.南方碳酸盐的典型影像特征有哪些?
4.如何看变质岩的影像特征?
<第七章习题>
1.岩层三角面?
2.如何根据岩层三角面判断岩层产状?
3.褶皱判别标志?
4.断裂判别标志?
5.褶皱和断裂性质判别依据?
<第八章习题>
1.沉积型矿产的解译重点应是?
2.蚀变信息在影像上是什么特征?该如何提取?
3.如何理解矿产预测的多元分析方法?
4.从遥感图像上能提取内生矿床的哪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