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型问题》初三数学
运动型问题-中考数学综合专题训练试题
第三节 运动型问题近几年来,运动型问题常常被列为中考的压轴问题.动点问题属于运动型问题,这类问题就是在三角形、矩形、梯形等一些几何图形上,设计一个或几个动点,并对这些点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间的特殊关系等进行研究考察.问题常常集几何、代数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有较强的综合性.,中考重难点突破)动点类【例1】(梅州中考)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C =5 cm ,∠BAC =60°,动点M 从点B 出发,在BA 边上以2 cm /s 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C 出发,在CB 边上以3cm /s 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0≤t≤5),连接MN.(1)若BM =BN ,求t 的值;(2)若△MBN 与△ABC 相似,求t 的值;(3)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ACNM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解析】(1)由已知条件得出AB =10,BC =5 3.由题意知:BM =2t ,CN =3t ,BN =53-3t ,由BM =BN 得2t =53-3t ,解方程即可;(2)分两种情况:当△MBN∽△ABC 时,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出比例式,即可得出t 的值;②当△NBM∽△ABC 时,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出比例式,即可得出t 的值;(3)过M 作MD⊥BC 于点D ,则MD∥AC,证出△BMD∽△BAC,得出比例式求出MD =t ,四边形ACNM 的面积y =△ABC 的面积-△BMN 的面积,得出y 是t 的二次函数,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出结果.【答案】解:(1)∵在Rt △ABC 中,∠ACB =90°,AC =5,∠BAC =60°, ∴AB =10,BC =53,BN =53-3t , 由BM =BN 得2t =53-3t , 解得t =532+3=103-15;(2)①当△MBN∽△ABC 时, ∴MB AB =BN BC ,即2t 10=53-3t 53,解得t =52; ②当△NBM∽△ABC 时,∴NB AB =BM BC ,即53-3t 10=2t 53,解得t =157.∴当t =52或157 s 时,△MBN 与△ABC 相似;(3)过M 作MD⊥BC 于点D.∵∠MBD =∠A BC ,∠BDM =∠BCA=90°, ∴△BMD ∽△BAC , ∴MD AC =BM AB ,∴MD 5=2t 10, ∴MD =t.设四边形ACNM 的面积为y.∴y =S △ABC -S △BMN =12AC ·BC -12BN ·MD=12×5×53-12(53-3t )·t =32t 2-532t +2532=32⎝ ⎛⎭⎪⎫t -522+7583. ∴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当t =52时,y 的值最小.此时,y 最小=7583.1.(2016遵义升学三模)如图,P ,Q 分别是等边△ABC 的AB 和AC 边延长线上的两动点,点P 由B 向A 匀速移动,同时点Q 以相同的速度由C 向AC 延长线方向移动,连接PQ 交BC 边于点D ,M 为AC 中点 ,连接PM ,已知AB =6.(1)若点P ,Q 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设点P 运动时间为x ,△APM 的面积为y ,试求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2)当时间x 为何值时,△APM 为直角三角形?(3)当时间x 为何值时,△PQM 面积最大?并求此时y 的值. 解:(1)∵y=12×(6-x)×332,∴y =-334x +932;(2)在Rt △APM 中,当PM⊥AC 时,则x =0, 当PM⊥AB 时,∠AMP =30°,AP =12AM =32,∴x =6-32=92;(3)S △PQM =12·(3+x)·32(6-x),=-34(x +3)(x -6), 当x =-3+62=32时,△PQM 的面积最大,此时y =2738. 2.(汇川升学一模)如图,二次函数y =ax 2+bx +c(a≠0)的图象与x 轴交于A(3,0),B(-1,0)两点,与y 轴相交于点C(0,-4).(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若点P ,Q 同时从A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沿AB ,AC 边运动,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①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在x 轴上是否存在点E ,使得以A ,E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E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②当P ,Q 运动到t s 时,△APQ 沿PQ 翻折,点A 恰好落在抛物线上D 点处,请直接写出t 的值及D 点的坐标.,备用图)解:(1)∵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3,0),B(-1,0),C(0,-4), ∴⎩⎪⎨⎪⎧9a +3b +c =0,a -b +c =0,c =-4,解得⎩⎪⎨⎪⎧a =43,b =-83,c =-4.∴y =43x 2-83x -4;(2)①存在.如答图,过点Q 作QD⊥OA 于D ,此时QD∥OC. ∵A(3,0),B(-1,0), C(0,4),O(0,0), ∴A B =4,OA =3,OC =4, ∴AC =5.∵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停止运动,AB =4, ∴AQ =4.∵Q D ∥OC ,∴QD OC =AD AO =AQAC ,∴QD 4=AD 3=45, ∴QD =165,AD =125.ⅰ作AQ 的垂直平分线,交AO 于E ,此时AE =EQ ,即△AEQ 为等腰三角形,设AE =x ,则EQ =x ,DE =AD -AE =|125-x|,∴在Rt △EDQ 中,⎝ ⎛⎭⎪⎫125-x 2+⎝ ⎛⎭⎪⎫1652=x 2,解得x =103.∴OA -AE =3-103=-13,∴E ⎝ ⎛⎭⎪⎫-13,0;ⅱ以Q 为圆心,AQ 长为半径画圆,交x 轴于E ,此时QE =QA =4, ∵ED =AD =125,∴AE =245,∴OA -AE =3-245=-95,∴E ⎝ ⎛⎭⎪⎫-95,0; ⅲ当AE =AQ =4时,当E 在A 点左边时, ∵OA -AE =3-4=-1,∴E(-1,0). 当E 点在A 点右边时,∵OA +AE =3+4=7,∴E(7,0).综上所述,E 点坐标为⎝ ⎛⎭⎪⎫-13,0或⎝ ⎛⎭⎪⎫-95,0或(-1,0)或(7,0);②t =14564,D 点坐标为⎝ ⎛⎭⎪⎫-58,-2916.动线类【例2】(青岛中考)已知:如图,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且AC =12 cm ,BD =16 cm .点P 从点B 出发,沿BA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 cm /s ;同时,直线EF 从点D 出发,沿DB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 /s ,EF ⊥BD ,且与AD ,BD ,CD 分别交于点E ,Q ,F ;当直线EF 停止运动时,点P 也停止运动.连接PF ,设运动时间为t(s )(0<t <8).解答下列问题:(1)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APFD 是平行四边形?(2)设四边形APFE 的面积为y(cm 2),求y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性质;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答案】解:(1)∵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B ∥CD ,AC ⊥BD ,OA =OC =12AC =6,OB =OD =12BD =8.在Rt △AOB 中,AB =62+82=10. ∵EF ⊥BD ,∴EF ∥AC ,∴△DFQ ∽△DCO , ∴DF DC =QD OD ,即DF 10=t 8,∴DF =54t. ∵四边形APFD 是平行四边形, ∴AP =DF.即10-t =54t ,解得t =409,∴当t =409 s 时,四边形APFD 是平行四边形;(2)过点C 作CG⊥AB 于点G. ∵S 菱形ABCD =AB·CG=12AC ·BD ,即10·CG=12×12×16,∴CG =485,∴S 梯形APFD =12(AP +DF)·CG=12(10-t +54t )·485=65t +48. ∵△DFQ ∽△DCO ,∴QD OD =QF OC ,即t 8=QF 6,∴QF =34t. 同理,EQ =34t ,∴EF =QF +EQ =32t ,∴S △EFD =12EF ·QD =12×32t ×t =34t 2,∴y =S 梯形APFD -S △EFD =⎝ ⎛⎭⎪⎫65t +48-34t 2=-34t 2+65t +48.【规律总结】解决运动问题需要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以静制动,抓住其中的特殊位置或特殊图形,通过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等思想方法解决问题.3.(红花岗中考)如图,已知⊙O 的直径AB =4,点P 是直径AB 左侧半圆上的动点,过点P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点C ,PC 与⊙O 交于点D ,连接PA ,PB ,且∠APC =∠BAP,设PC 的长为x(2<x <4).(1)若直线l过点A,判断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x=2.5时,在线段AP上是否存在一个点M,使得△AOM与△ABP相似.若存在,求出AM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当x为何值时,PD·CD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解:(1)直线l与⊙O相切.理由如下:∵∠APC=∠BAP∴AB∥CP.∵PC⊥AC,∴BA⊥CA.∵AB为⊙O的直径,∴直线l与⊙O相切;(2)存在.当AM=102或4105时,△AOM与△ABP相似;(3)过O作OE⊥PD,垂足为E.∵PD是⊙O的弦,OE⊥PD,∴PE=ED.又∵∠CEO=∠ECA=∠OAC=90°,∴四边形OACE为矩形,∴CE=OA=2.又∵PC=x,∴PE=ED=PC-CE=x-2,PD=2(x-2),∴CD=PC-PD=x-2(x-2)=4-x,∴PD·CD=2(x-2)·(4-x)=-2x2+12x-16=-2(x-3)2+2,∵2<x<4,∴当x=3时,PD·CD的值最大,最大值是2.4.(湖州中考)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2+bx+c(b,c为常数)的图象经过点A(3,1),点C(0,4),顶点为点M,过点A作AB∥x轴,交y轴于点D,交该二次函数图象于点B,连接BC.(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点M的坐标;(2)若将该二次函数图象向下平移m(m>0)个单位长度,使平移后得到的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落在△ABC的内部(不包括△ABC的边界),求m的取值范围;(3)点P是直线AC上的动点,若点P,点C,点M所构成的三角形与△BC D相似,请直接写出所有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解答过程)解:(1)把点A(3,1),点C(0,4)代入二次函数y=-x2+bx+c得⎩⎪⎨⎪⎧-32+3b +c =1,c =4,解得⎩⎪⎨⎪⎧b =2,c =4, ∴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 =-x 2+2x +4,配方得y =-(x -1)2+5,∴点M 坐标为(1,5);(2)设直线AC 解析式为y =kx +b ,把点A(3,1),点C(0,4)代入,得⎩⎪⎨⎪⎧3k +b =1,b =4,解得⎩⎪⎨⎪⎧k =-1,c =4,∴直线AC 解析式为y =-x +4.如图所示,对称轴直线x =1与△ABC 两边分别交于点E ,点F , 把x =1代入直线AC 解析式y =-x +4, 解得y =3,则点E 坐标为(1,3),点F 坐标为(1,1), ∴1<5-m <3,解得2<m <4;(3)所有符合题意的点P 坐标有4个,分别为P 1⎝ ⎛⎭⎪⎫13,113,P 2⎝ ⎛⎭⎪⎫-13,133,P 3(3,1),P 4(-3,7)。
中考数学专项训练--运动型问题
中考数学专项训练--运动型问题近几年来,运动型问题常常被列为中考的压轴问题.动点问题属于运动型问题,这类问题就是在三角形、矩形、梯形等一些几何图形上,设计一个或几个动点,并对这些点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间的特殊关系等进行研究考察.问题常常集几何、代数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有较强的综合性.动点类【例1】(梅州中考)如图,在Rt△ABC中,∠ACB=90°,AC=5 cm,∠BAC=60°,动点M从点B出发,在BA边上以2 cm/s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C出发,在CB边上以3cm/s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0≤t≤5),连接MN.(1)若BM=BN,求t的值;(2)若△MBN与△ABC相似,求t的值;(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CNM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解析】(1)由已知条件得出AB=10,BC=5 3.由题意知:BM=2t,CN=3t,BN=3-3t,由BM=BN得2t=53-3t,解方程即可;(2)分两种情况:当△MBN∽△ABC 时,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出比例式,即可得出t的值;②当△NBM∽△ABC时,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出比例式,即可得出t的值;(3)过M作MD⊥BC于点D,则MD∥AC,证出△BMD∽△BAC,得出比例式求出MD=t,四边形ACNM的面积y=△ABC的面积-△BMN的面积,得出y是t的二次函数,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出结果.【答案】解:(1)∵在Rt△ABC中,∠ACB=90°,AC=5,∠BAC=60°,∴AB=10,BC=53,BN=53-3t,由BM=BN得2t=53-3t,解得t=532+3=103-15;(2)①当△MBN∽△ABC时,∴MBAB=BNBC,即2t10=53-3t53,解得t=52;②当△NBM∽△ABC时,∴NBAB=BMBC,即53-3t10=2t53,解得t=157.∴当t=52或157s时,△MBN与△ABC相似;(3)过M作MD⊥BC于点D.∵∠MBD=∠ABC,∠BDM=∠BCA=90°,∴△BMD∽△BAC,∴MDAC=BMAB,∴MD5=2t10,∴MD=t.设四边形ACNM的面积为y.∴y=S△ABC -S△BMN=12AC·BC-12BN·MD=12×5×53-12(53-3t)·t=32t2-532t+2532=32⎝⎛⎭⎪⎫t-522+7583.∴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当t=52时,y的值最小.此时,y最小=7583.1.(2016遵义升学三模)如图,P,Q分别是等边△ABC的AB和AC边延长线上的两动点,点P由B向A匀速移动,同时点Q以相同的速度由C向AC延长线方向移动,连接PQ交BC边于点D,M为AC中点,连接PM,已知AB=6.(1)若点P,Q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设点P运动时间为x,△APM的面积为y,试求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当时间x为何值时,△APM为直角三角形?(3)当时间x为何值时,△PQM面积最大?并求此时y的值.解:(1)∵y=12×(6-x)×332,∴y =-334x +932;(2)在Rt △APM 中,当PM⊥AC 时,则x =0, 当PM⊥AB 时,∠AMP =30°,AP =12AM =32,∴x =6-32=92;(3)S △PQM =12·(3+x)·32(6-x),=-34(x +3)(x -6), 当x =-3+62=32时,△PQM 的面积最大,此时y =2738. 2.(汇川升学一模)如图,二次函数y =ax 2+bx +c(a≠0)的图象与x 轴交于A(3,0),B(-1,0)两点,与y 轴相交于点C(0,-4).(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若点P ,Q 同时从A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沿AB ,AC 边运动,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①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在x 轴上是否存在点E ,使得以A ,E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E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②当P ,Q 运动到t s 时,△APQ 沿PQ 翻折,点A 恰好落在抛物线上D 点处,请直接写出t 的值及D 点的坐标.,备用图)解:(1)∵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3,0),B(-1,0),C(0,-4),∴⎩⎨⎧9a +3b +c =0,a -b +c =0,c =-4,解得⎩⎪⎨⎪⎧a =43,b =-83,c =-4.∴y =43x 2-83x -4;(2)①存在.如答图,过点Q 作QD⊥OA 于D ,此时QD∥OC.∵A(3,0),B(-1,0), C(0,4),O(0,0), ∴A B =4,OA =3,OC =4, ∴AC =5.∵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停止运动,AB =4, ∴AQ =4. ∵Q D ∥OC ,∴QD OC =AD AO =AQ AC, ∴QD 4=AD 3=45, ∴QD =165,AD =125. ⅰ作AQ 的垂直平分线,交AO 于E ,此时AE =EQ ,即△AEQ 为等腰三角形,设AE =x ,则EQ =x ,DE =AD -AE =|125-x|,∴在Rt △EDQ 中,⎝ ⎛⎭⎪⎫125-x 2+⎝ ⎛⎭⎪⎫1652=x 2,解得x =103.∴OA -AE =3-103=-13,∴E ⎝ ⎛⎭⎪⎫-13,0; ⅱ以Q 为圆心,AQ 长为半径画圆,交x 轴于E ,此时QE =QA =4, ∵ED =AD =125,∴AE =245,∴OA -AE =3-245=-95,∴E ⎝ ⎛⎭⎪⎫-95,0; ⅲ当AE =AQ =4时,当E 在A 点左边时, ∵OA -AE =3-4=-1,∴E(-1,0). 当E 点在A 点右边时,∵OA +AE =3+4=7,∴E(7,0).综上所述,E 点坐标为⎝ ⎛⎭⎪⎫-13,0或⎝ ⎛⎭⎪⎫-95,0或(-1,0)或(7,0);②t =14564,D 点坐标为⎝⎛⎭⎪⎫-58,-2916.动线类【例2】(青岛中考)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12cm,BD=16 cm.点P从点B出发,沿BA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 cm/s;同时,直线EF从点D出发,沿DB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 cm/s,EF⊥BD,且与AD,BD,CD分别交于点E,Q,F;当直线EF停止运动时,点P也停止运动.连接PF,设运动时间为t(s)(0<t<8).解答下列问题:(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PFD是平行四边形?(2)设四边形APFE的面积为y(cm2),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解析】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性质;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答案】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D,AC⊥BD,OA=OC=12AC=6,OB=OD=12BD=8.在Rt△AOB中,AB=62+82=10.∵EF⊥BD,∴EF∥AC,∴△DFQ∽△DCO,∴DFDC=QDOD,即DF10=t8,∴DF=54t.∵四边形APFD是平行四边形,∴AP=DF.即10-t=54t,解得t=409,∴当t=409s时,四边形APFD是平行四边形;(2)过点C作CG⊥AB于点G.∵S菱形ABCD =AB·CG=12AC·BD,即10·CG=12×12×16,∴CG=485,∴S梯形APFD =12(AP+DF)·CG=12(10-t+54t)·485=65t+48.∵△DFQ ∽△DCO ,∴QD OD =QF OC, 即t 8=QF 6,∴QF =34t. 同理,EQ =34t ,∴EF =QF +EQ =32t ,∴S △EFD =12EF ·QD =12×32t ×t =34t 2,∴y =S 梯形APFD -S △EFD =⎝ ⎛⎭⎪⎫65t +48-34t 2=-34t 2+65t +48.【规律总结】解决运动问题需要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以静制动,抓住其中的特殊位置或特殊图形,通过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等思想方法解决问题.3.(红花岗中考)如图,已知⊙O 的直径AB =4,点P 是直径AB 左侧半圆上的动点,过点P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点C ,PC 与⊙O 交于点D ,连接PA ,PB ,且∠APC=∠BAP,设PC 的长为x(2<x <4).(1)若直线l过点A,判断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x=2.5时,在线段AP上是否存在一个点M,使得△AOM与△ABP相似.若存在,求出AM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当x为何值时,PD·CD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解:(1)直线l与⊙O相切.理由如下:∵∠APC=∠BAP∴AB∥CP.∵PC⊥AC,∴BA⊥CA.∵AB为⊙O的直径,∴直线l与⊙O相切;(2)存在.当AM=102或4105时,△AOM与△ABP相似;(3)过O作OE⊥PD,垂足为E.∵PD是⊙O的弦,OE⊥PD,∴PE=ED.又∵∠CEO=∠ECA=∠OAC=90°,∴四边形OACE为矩形,∴CE=OA=2.又∵PC=x,∴PE=ED=PC-CE=x-2,PD=2(x-2),∴CD =PC -PD =x -2(x -2)=4-x ,∴PD ·CD =2(x -2)·(4-x)=-2x 2+12x -16=-2(x -3)2+2,∵2<x <4,∴当x =3时,PD ·CD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2.4.(湖州中考)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 =-x 2+bx +c(b ,c 为常数)的图象经过点A(3,1),点C(0,4),顶点为点M ,过点A 作AB∥x 轴,交y 轴于点D ,交该二次函数图象于点B ,连接BC.(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点M 的坐标;(2)若将该二次函数图象向下平移m(m>0)个单位长度,使平移后得到的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落在△ABC 的内部(不包括△ABC 的边界),求m 的取值范围;(3)点P 是直线AC 上的动点,若点P ,点C ,点M 所构成的三角形与△BCD 相似,请直接写出所有点P 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解答过程)解:(1)把点A(3,1),点C(0,4)代入二次函数y =-x 2+bx +c 得⎩⎨⎧-32+3b +c =1,c =4,解得⎩⎨⎧b =2,c =4, ∴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 =-x 2+2x +4,配方得y =-(x -1)2+5,∴点M 坐标为(1,5);(2)设直线AC 解析式为y =kx +b ,把点A(3,1),点C(0,4)代入,得⎩⎨⎧3k +b =1,b =4,解得⎩⎨⎧k =-1,c =4,∴直线AC 解析式为y =-x +4.如图所示,对称轴直线x =1与△ABC 两边分别交于点E ,点F ,把x =1代入直线AC 解析式y =-x +4,解得y =3,则点E 坐标为(1,3),点F 坐标为(1,1),∴1<5-m <3,解得2<m <4;(3)所有符合题意的点P 坐标有4个,分别为P 1⎝ ⎛⎭⎪⎫13,113,P 2⎝ ⎛⎭⎪⎫-13,133,P 3(3,1),P 4(-3,7)。
河北中考数学专题七 运动型问题
题型突破
题型一 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常分为单动点问题和双动点问题,一般是探索某个几何图形中一个 或几个点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等量关系或变量关系、图形的特殊状 态、图形之间的特殊关系等.解题时必须关注动点的运动方向、范围(直线、 射线、线段)和速度,以便确定是否需要分类讨论.
∴ 6 t+t=6,
5
解得t= 30 .
11
故当t= 1310 时,点Q与点D重合.
(2)当☉Q经过A点时,如图,OQ=OA-QA=4.
∴t= 14 =4,
∴PA=4,BP=AB-PA=6. 过点P作PE⊥OB于点E,☉P与OB相交于点F、G,连接PF,
∵OA⊥OB,∴PE∥OA.
∴△PEB∽△AOB,∴ PE = BP ,
名师点拨 本题中的运动情况属于动线问题,求解的关键是将运动问题转化 为静止问题,即(1)根据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
①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找出S△DPQ=-2x2+6x+ 72 ;②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找
出S△DPQ=-2x2+4(t+2)x-2t2-8t.
题型三 动图问题
9 4
代入y=mx+n,
得
7
2
1m 2 m
n
n
7 4 9 4
,
解得
,
m 1,
n
5. 4
∴直线PQ的表达式为y=-x+ 5 .
4
如图,过点D作DE∥y轴交直线PQ于点E,设点D(x,-x2+2x+3),则点E x,x
初三数学中考专题复习之运动型问题2
初三数学中考专题复习之运动型问题九峰实验学校庄凤娣教学目标:1、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动点的运动”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运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的方法,力求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3、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教学难点: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数学“动点型问题”关键.练习: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
直线l经过O、C两点,点A的坐标(8,0),B(11,4 ),动点P在线段OA上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Q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B→C的方向向点C运动,过点P作PM⊥X轴,与折线O —C—B相交于点M. 当P、Q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t>0), △MPQ的面积为S.(1)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直线l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2)试求点Q与点M相遇前S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3) 试求题(2)中当t 为何值时,S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考点伸展:①第(2)题中,M、Q从相遇到运动结束,S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②随着P、Q两点的运动,当点M在线段CB上运动时,设PM的延长线与直线l相交于点N,试探究:当t为何值时,△ QMN等腰△?请直接写出t的值.2、 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A 的坐标为(3,0),第一象限内点P 在直线y=2x 上,∠PAO =45°.(1) 求点P 的坐标;(2) 如果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P 、O 、A 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图象的顶点坐标M ;(3) 如果将第(2)小题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向上或向下平移,使它的顶点落在直线y=2x 上的点Q 处,求△A PM 与△A PQ 的面积之比.考点伸展:在第(2)题的抛物线上,点N 是直线AP 上方的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当△A PN 的面积最大时,点N 的位置在哪里?思考题:如图,△ABC 中,∠C=90°, AC =6, tan B = 34,D 是BC 边的中点,E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作 ∠DEF=90°, EF 交射线BC 于点F ,设BE =x, △BED 的面积为y.(1)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2)如果以线段BC 为直径的圆与以线段AE 为直径的圆相切,求线段BE 的长;(3) 如果以B 、E 、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ED 相似,求△BED 的面积.x yO A D · C B AD E F CB ·。
中考专题复习——运动型问题
初三数学中考专题复习——运动型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点,线,图形的运动找出特殊点,线,图形,根据特殊点的特殊图形求解.2.问题解决目标掌握住不变的量,利用已知条件,学会将条件转化,作辅助线,理解题意,构建特殊图形,利用图形的性质求未知量.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数学活动的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动点,线,图形的运动找出特殊点,线,图形,根据特殊点的特殊图形求解.难点:掌握住不变的量,利用已知条件,学会将条件转化,作辅助线,理解题意,构建特殊图形,利用图形的性质求未知量.三.学情分析初三年级的学生即便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对于解决动态问题的能力还是能力不足,尤其较为复杂的动态问题。
有必要对几类动态问题进行训练.四.教学过程所谓“运动型问题”是探究几何图形(点、直线、三角形、四边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与图形相关的某些量(如角度、线段、周长、面积及相关的关系)的变化或其中存在的函数关系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中考热身】1.(2013无锡18).已知点D与点A(8,0),B(0,6),C(a,-a)是一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则CD长的最小值为 .2.(2016无锡17).如图,已知□OABC的顶点A、C分别在直线x=1和x=4上,O是坐标原点,则对角线OB长的最小值为.【精讲点拨】例1. 问题1:在△ABC 中,∠B =90°,BC =12cm ,AB =6cm ,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1cm /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cm /s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几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8cm 2?思考1:P 、Q 两点在运动过程中,△PBQ 能否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思考2:△PBQ 能否与△ABC 相似? 如果能,请你求出时间t 的取值.问题2:如图,在△ABC 中,∠B =90°,BC =12cm ,AB =6cm ,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1cm /s 的速度移动(不与B 点重合),动直线QD 从AB 开始以2cm /s 速度向上平行移动,并且分别与BC 、AC 交于Q 、D 点,连结DP ,设动点P 与动直线QD 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 秒,(1)试判断四边形BPDQ 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2)设四边形BPDQ 的面积是S ,求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3)求t 为何值时,四边形BPDQ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CB A问题3:如图,在△ABC 中,∠B =90°,BC =12cm ,AB =6cm ,若⊙Q,圆心Q 从点B 以2cm/s 的速度向点C 运动,你会想到什么?例2.如图,己知Rt ABC V 的直角边AC 与Rt DEF V 的直角边DF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60AC =cm , 45BC =cm , 6DE =cm , 8EF =cm .现将点C 与点F 重合,再以4 cm /s 的速度沿CA 方向移动DEF V ;同时,点P 从点A 出发,以5 cm /s 的速度沿AB 方向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s ).以点P 为圆心,3t (cm )长为半径的⊙P 与AB 相交于点M 、N .当点F 与点A 重合时,DEF V 与点P 同时停止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1)连接ME ,当//ME AC 时,t = s ;(2)连接NF ,当NF 平分DE 时,求t 的值;(3)是否存在⊙P 与Rt DEF V 的两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同时相切的时刻?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课堂小结1.解题思路:在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运动型”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2.解题方法:对于图形运动型试题,要注意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图形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并特别关注一些不变的量,不变的关系或特殊关系,善于化动为静,由特殊情形(特殊点、特殊值、特殊位置、特殊图形等)逐步过渡到一般情形,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加以解决.当一个问题是确定有关图形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建立函数模型或不等式模型求解;当确定图形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或者一些特殊的值时,通常建立方程模型去求解.。
专题六 运动型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
宇轩图书
专 题 强 化 训 练
首页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OABC 的两 边分别在 x 轴和 y 轴上,OA=8 2 cm,OC=8 cm, 现有两动点 P,Q 分别从 O,C 两点同时出发,P 在 线段 OA 上沿 OA 方向以每秒 2 cm 的速度匀速运 动,Q 在线段 CO 上沿 CO 方向以每秒 1 cm 的速度 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 秒. (1)用 t 的式子表示△OPQ 的面积 S; (2)求证:四边形 OPBQ 的面积是一个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下一页
宇轩图书
考 题 类 型 展 示
首页
【正确解答】(1)∵二次函数y=ax2+bx+c的 图象经过点C(0,-3),∴c=-3. 将点A(3,0),B(2,-3)代入y=a2+bx+c得
0=9a+3b-3, -3=4a+2b-3.
解得:a=1,b=-2. ∴y=x2-2x-3. 配方得:y=(x-1)2-4,所以对称轴为x=1.
上一页
下一页
宇轩图书
专 题 强 化 训 练
首页
3.如图,点G,D,C在直线a上,点E,F,A,B在直线b上, 且a∥b,Rt△GEF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出发,沿直线b向右匀速运 动,直到EG与BC重合,运动过程中Rt△GEF与矩形ABCD重合部 分的面积(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大致是( )
上一页
下一页
A.(0,0) 1 1 C.(- ,- ) 2 2
B.(
2 2 ,- ) 2 2 2 2 ,- ) 2 2
D.(-
上一页
下一页宇轩图书源自专 题 强 化 训 练首页
解析:点到直线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故过点A作AP⊥BP.设P 点的坐标为(x,y),因为在直线y=x上,所以x=y,即∠AOP= 45° ,所以直角△APO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过点P作PE⊥OA于E, 1 1 1 易知PE=OE= ,又P点在第三象限,故P点坐标为(- ,- ). 2 2 2 答案:C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运动型问题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数学学案
运动型问题【题型特征】用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变化规律的问题称为运动型问题,此类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个元素(如点、线段、角等)或整个几何图形按某种规律运动,图形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互相依存、和谐统一,体现了数学中“变”与“不变”、“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思想,渗透了分类讨论、转化化归、数形结合、函数方程等重要的数学思想,综合性较强.运动型试题主要类型:(1)点的运动(单点运动、双点运动);(2)线的运动(线段或直线的运动);(3)形的运动(三角形运动、四边形运动、圆的运动等).【解题策略】解决运动型试题需要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图形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并特别关注一些不变量和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解决点动型问题,一是要搞清在点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哪些图形(如线段、三角形等)随之运动变化,并在点运动在相对静止的瞬间,寻找变量的关系.二是要运用好相应的几何知识.三是要结合具体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达到解题目的.线动实质就是点动,即点动带动线动,进而还会产生面动,因而线动型几何问题可以通过转化成点动型问题来求解.解决线动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图形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从运动变化得到图形的特殊位置,进而探索出一般的结论或者从中获得解题启示.解决形动类问题,一是要抓住几何图形在运动过程中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这一特性,充分利用不变量来解决问题;二是要运用特殊到一般的关系,探究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三是要运用类比转化的方法探究相同运动状态下的共同性质,这种方法能够使得问题解决的过程更加简捷,结论更加准确.类型一点的运动典例1(2015·某某)如图(1),AB是☉O的直径,点C在AB的延长线上,AB=4,BC=2,P是☉O上半部分的一个动点,连接OP,CP.(1)求△OPC的最大面积;(2)求∠OCP的最大度数;(3)如图(2),延长PO交☉O于点D,连接DB,当CP=DB时,求证:CP是☉O的切线.(1)(2)【全解】 (1)∵AB=4,∴OB=2,OC=OB+BC=4.在△OPC中,设OC边上的高为h,∴当h最大时,S△OPC取得最大值.观察图形,当OP⊥OC时,h最大,如图(1)所示: (1)此时h=半径=2,S△OPC=22=4.∴△OPC的最大面积为4.(2)当PC与☉O相切时,∠OCP最大.如图(2)所示: (2)∴∠OCP=30°.∴∠OCP的最大度数为30°.(3)如图(3),连接AP,BP.(3)∴∠A=∠D=∠APD=∠ABD.∵=,∴=.∴AP=BD.∵CP=DB,∴AP=CP.∴∠A=∠C.∴∠A=∠D=∠APD=∠ABD=∠C.在△ODB与△BPC中,∴△ODB≌△BPC(SAS).∴∠D=∠BPC.∵PD是直径,∴∠DBP=90°.∴∠D+∠BPD=90°.∴∠BPC+∠BPD=90°.∴DP⊥PC.∵DP经过圆心,∴PC是☉O的切线.【技法梳理】本题是一道单质点的运动问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作出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在△OPC中,底边OC长度固定,因此只要OC边上高最大,则△OPC的面积最大;观察图形,当OP⊥OC时满足要求;(2)PC与☉O相切时,∠OCP的度数最大,根据切线的性质即可求得;(3)连接AP,BP通过△ODB≌△BPC可求得DP⊥PC,从而求得PC是☉O的切线.举一反三1.(2015·某某某某)如图,在Rt△ABC中,∠ACB=90°,AC=8,BC=6,CD⊥AB于点D.点P从点D 出发,沿线段DC向点C运动,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A向点A运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点P运动到C时,两点都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CD的长.(2)设△C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确定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S△CPQ∶S△ABC=9∶100?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当t为何值时,△CPQ为等腰三角形?(第1题)【小结】解题要点是(1)明确动点的运动过程;(2)明确运动过程中,各组成线段、三角形之间的关系;(3)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避免漏解.类型二线的运动典例2(2015·某某)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点D,BC=10cm,AD=8cm.点P从点B出发,在线段BC上以每秒3cm的速度向点C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垂直于AD的直线m从底边BC 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DA方向匀速平移,分别交AB,AC,AD于点E,F,H,当点P到达点C 时,点P与直线m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备用图(1)当t=2时,连接DE,DF,求证:四边形AEDF为菱形.(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PEF的面积存在最大值,当△PEF的面积最大时,求线段BP 的长.(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PEF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刻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 (1)如图(1)所示,利用菱形的定义证明;(2)如图(2)所示,首先求出△PEF的面积的表达式,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3)如图(3)(4)(5)所示,分三种情形,需要分类讨论,分别求解.【全解】 (1)当t=2时,DH=AH=4,则H为AD的中点,如图(1)所示.(1)∵EF⊥AD,∴EF为AD的垂直平分线.∴AE=DE,AF=DF.∵AB=AC,AD⊥BC于点D,∴AD⊥BC,∠B=∠C.∴EF∥BC.∴∠AEF=∠B,∠AFE=∠C.∴∠AEF=∠AFE.∴AE=AF.∴AE=AF=DE=DF,即四边形AEDF为菱形.(2)如图(2)所示,由(1)知EF∥BC,(2)∴当t=2秒时,S△PEF存在最大值,最大值为10,此时BP=3t=6.(3)存在.理由如下:①若点E为直角顶点,如图(3)所示,(3)此时PE∥AD,PE=DH=2t,BP=3t.∵PE∥AD,此比例式不成立,故此种情形不存在.②若点F为直角顶点,如图(4)所示,(4)此时PF∥AD,PF=DH=2t,BP=3t,CP=10-3t.∵PF∥AD,.③若点P为直角顶点,如图(5)所示.(5)过点E作EM⊥BC于点M,过点F作FN⊥BC于点N,则EM=FN=DH=2t,EM∥FN∥AD.∵EM∥AD,【技法梳理】这是一道“线平移型”动态问题,涉及动点与动线两种运动类型.第(1)问考查了菱形的定义;第(2)问考查了相似三角形、图形面积及二次函数的极值;第(3)问考查了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解方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举一反三2.(2015·某某某某)如图,直线AB与x轴相交于点A(-4,0),与y轴相交于点B(0,3),点P 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直线AB向点B移动.同时,将直线以每秒0.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上平移,交OA于点C,交OB于点D,设运动时间为t(0<t<5)秒.(1)证明: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ACDP总是平行四边形;(2)当t取何值时,四边形ACDP为菱形?请指出此时以点D为圆心、OD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第2题)【小结】这是一道“线运动型”的动态几何问题,线段的运动往往带动的是一个图形大小的变化(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问题常以求图形面积的最值,或者探究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特殊位置的形式出现.解决此类问题时,一是要选择适当的求图形面积的方法.若是规则图形,可以直接选择面积公式计算;若是不规则图形,一般情况下选择割补法,通过“割补”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解决;二是要根据线段的运动变化过程,探究其他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有效的方法就是画出线段变化过程中的几个不同位置的图形,确定线段运动变化的不同阶段,从而判断随之而动的其他图形的一般位置和特殊位置.类型三面的运动典例3(2015·某某某某)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0,-6),点B(6,0).Rt△CDE中,∠CDE=90°,CD=4,DE=4,直角边CD在y轴上,且点C与点A重合.Rt△CDE沿y轴正方向平行移动,当点C运动到点O时停止运动.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2),当Rt△CDE运动到点D与点O重合时,设CE交AB于点M,求∠BME的度数.(2)如图(3),在Rt△CDE的运动过程中,当CE经过点B时,求BC的长.(3)在Rt△CDE的运动过程中,设AC=h,△OAB与△CDE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写出S与h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求出面积S的最大值.(1)(2)(3)【全解】 (1)如图(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0,-6),点B(6,0).∴OA=OB.∴∠OAB=45°.∵∠CDE=90°,CD=4,DE=4,∴∠OCE=60°.∴∠CMA=∠OCE-∠OAB=60°-45°=15°.∴∠BME=∠CMA=15°.(2)如图(2),(2)∵∠CDE=90°,CD=4,DE=4,∴∠OBC=∠DEC=30°.∵OB=6,∴BC=4.(3)①h≤2时,如图(3),作MN⊥y轴交y轴于点N,作MF⊥DE交DE于点F,且OE交AB于点k.(3)∵CD=4,DE=4,AC=h,AN=NM,∴=4-FM,AN=MN=4+h-FM.∵△CMN∽△CED,【技法梳理】本题是一道面平移型动态问题.综合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外角定理,难度较大.对于第(3)题这类有关于动态问题,需要分类讨论,以防漏解有一定的难度.(1)如图(1),由对顶角的定义知,∠BME=∠CMA,所以欲求∠BME的度数,需求∠CMA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外角定理进行解答即可;(2)如图(2),通过解直角△BOC来求BC的长度;(3)需要分类讨论:①h≤2时,如图(4),作MN⊥y轴交y轴于点N,作MF⊥DE交DE于点F,S=S △EDC-S△EFM;②当h≥2时,如图(3),S=S△OBC.举一反三3.(2015·某某某某)如图(1),在Rt△ABC中,∠ACB=90°,AB=10,BC=6,扇形纸片DOE的顶点O与边AB的中点重合,OD交BC于点F,OE经过点C,且∠DOE=∠B.(1)证明△COF是等腰三角形,并求出CF的长;(2)将扇形纸片DOE绕点O逆时针旋转,OD,OE与边AC分别交于点M,N(如图(2)),当CM的长是多少时,△OMN与△BCO相似?(1)(2)备用图【小结】解决运动型问题时,一是要搞清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哪些图形(如线段、三角形等)不改变、那些图形随之变化,即确定运动变化过程中图形中的变与不变,充分利用不变量来解决问题;二是要运用好相应的几何知识;三是要结合具体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达到解题目的.对于几何图形的运动的动态几何题,一是要抓住几何图形在运动过程中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这一特性;二是要运用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探究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三是要运用类比转化的方法探究相同运动状态下的共同性质,这种方法能够使得问题解决的过程更加简洁,结论更加准确.1.(2015·某某某某)如图,在Rt△ABC中,∠BAC=90°,AB=AC=16cm,AD为BC边上的高.动点P 从点A出发,沿A→D方向以cm/s的速度向点D运动.设△ABP的面积为S1,矩形PDFE的面积为S2,运动时间为t秒(0<t<8),则t=秒时,S1=2S2.(第1题)(第2题)类型二3.(2015·某某某某)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OB=8,∠ABO=90°,∠yOC=45°,射线O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行移动,当射线OC经过点B时停止运动,设平行移动x 秒后,射线OC扫过Rt△ABO的面积为y.(1)求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当x=3秒时,射线OC平行移动到O'C',与OA相交于点G,如图(2),求经过G,O,B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3)现有一动点P在(2)中的抛物线上,试问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三角形POB的面积S=8的情况?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第3题)4.(2015·某某某某)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小明进行了模拟雷达雪描实验.如图,表盘是△ABC,其中AB=AC,∠BAC=120°,在点A处有一束红外光线AP,从AB开始,绕点A逆时针匀速旋转,每秒钟旋转15°,到达AC后立即以相同的旋转速度返回A,B,到达后立即重复上述旋转过程.小明通过实验发现,光线从AB处开始旋转计时,旋转1秒,时光线AP交BC于点M,BM的长为(20-20)cm.(1)求AB的长.(2)从AB处旋转开始计时,若旋转6秒,此时AP与BC边交点在什么位置?若旋转2015秒,此时AP与BC边交点在什么位置?并说明理由.(第4题)类型三5.(2015·某某某某)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半径为2的☉P的圆心P的坐标为(-3,0),将☉P沿x轴正方向平移,使☉P与y轴相切,则平移的距离为().(第5题)A.1B.1或5C.3D.56.(2015·某某某某)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B=AC,直线MN过点A且MN∥BC,过点B为一锐角顶点作Rt△BDE,∠BDE=90°,且点D在直线MN上(不与点A重合),如图(1),DE与AC交于点P,易证:BD=DP.(无需写证明过程)(1)在图(2)中,DE与CA延长线交于点P,BD=DP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在图(3)中,DE与AC延长线交于点P,BD与DP是否相等?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无需证明.(1)(2)(3)(第6题)参考答案【真题精讲】1.(1)如图(1),(第1题(1))∵∠ACB=90°,AC=8,BC=6,∴AB=10.∵CD⊥AB,∴线段CD的长为4.8.(2)①过点P作PH⊥AC,垂足为H,如图(2)所示.(第1题(2))由题可知DP=t,CQ=t.则CP=4.8-t.∵∠ACB=∠CDB=90°,∴∠HCP=90°-∠DCB=∠B.∵PH⊥AC,∴∠CHP=90°.∴∠CHP=∠ACB.∴△CHP∽△BCA.整理,得5t2-24t+27=0.即(5t-9)(t-3)=0.③若QC=QP,过点Q作QE⊥CP,垂足为E,如图(3)所示.(第1题(3))∴C(-0.8t,0),OC=0.8t.∴在Rt△OCD中,CD===t.∵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直线AB向点B移动t(0<t<5)秒, ∴AP=t.∴AP=CD=t.∴AP∥CD.∵AP∥CD,AP=CD=t,∴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ACDP总是平行四边形.∵A(-4,0),B(0,3),∴OA=4,OB=3.∴在Rt△OAB中,AB==5.过点D作DE⊥AB于点E,则∠DEB=90°.(第2题)∵在△AOB和△DEB中,∠AOB=∠DEB=90°且∠OBA=∠EBD,∴△AOB∽△DEB.∴点D到直线AB的距离等于☉D的半径.∴以点D为圆心、OD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B相切.方法二:(在证明☉D与直线AB相切时,也可利用等积法...求得点D到直线AB的距离.) 设点D到直线AB的距离为d,则∴点D到直线AB的距离与☉D的半径相等,即d=r.∴以点D为圆心、OD长为半径的☉D与直线AB相切.方法三:(巧用“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连接AD,则AD是菱形ACDP的对角线,∴AD平分∠OAB.∵DO⊥AO,∴DO是点D到直线AO的距离.∴点D到直线AB的距离=点D到直线AO的距离(DO).∴以点D为圆心、OD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B相切.3.(1)∵∠ACB=90°,点O是AB的中点,∴OC=OB=OA=5.∴∠OCB=∠B,∠ACO=∠A.∵∠DOE=∠B,∴∠FOC=∠OCF.∴FC=FO.∴△COF是等腰三角形.过点F作FH⊥OC,垂足为H,如图(1),(第3题(1))∵FC=FO,FH⊥OC,(2)①若△OMN∽△BCO,如图(2),(第3题(2))则有∠NMO=∠OCB.∵∠OCB=∠B,∴∠NMO=∠B.∵∠A=∠A,∴△AOM∽△ACB.②若△OMN∽△BOC,如图(3), (第3题(3))则有∠MNO=∠OCB.∵∠OCB=∠B,∴∠MNO=∠B.∵∠ACO=∠A,∴△CON∽△ACB.过点M作MG⊥ON,垂足为G,如图(3), ∵∠MNO=∠B,∠MON=∠B,∴∠MNO=∠MON.∴MN=MO.∵MG⊥ON,即∠MGN=90°,【课后精练】1.62.-63.(1)∵AB=OB,∠ABO=90°,∴△AB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45°.∵∠yOC=45°,∴∠AOC=(90°-45°)+45°=90°.∴AO⊥CO.∵C'O'是CO平移得到,∴AO⊥C'O'.∴△OO'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射线OC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 ∴OO'=2x.∴其以OO'为底边的高为x.4.(1)如图(1),过A点作AD⊥BC,垂足为D. (第4题(1))∵∠BAC=120°,AB=AC,∴∠ABC=∠C=30°.令AB=2t cm..在Rt△AMD中,∵∠AMD=∠ABC+∠BAM=45°,∴MD=AD=t.∵BM=BD-MD.即t-t=20-20,解得t=20.∴AB=220=40cm.故AB的长为40cm.(2)如图(2),当光线旋转6秒,(第4题(2))设AP交BC于点N,此时∠BAN=15°6=90°.如图(3),设光线AP旋转2015秒后光线与BC的交点为Q.(第4题(3))由题意可知,光线从边AB开始到第一次回到AB处需82=16秒,而2015=12516+14,即AP旋转2015秒与旋转14秒时和BC的交点是同一个点Q.∴光线AP旋转2015秒后,与BC的交点Q在距5.B6.如图(1),过点D作DF⊥MN,交AB于点F, (第6题(1))则△A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A=DF.∵∠1+∠FDP=90°,∠FDP+∠2=90°,∴∠1=∠2.在△BDF与△PDA中,∴△BDF≌△PDA(ASA).∴BD=DP.(1)BD=DP成立.如图(2),过点D作DF⊥MN,交AB的延长线于点F,(第6题(2))则△A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A=DF.∵∠1+∠ADB=90°,∠ADB+∠2=90°,∴∠1=∠2.在△BDF与△PDA中,∴△BDF≌△PDA(ASA).∴BD=DP.(2)BD=DP.如图(3),过点D作DF⊥MN,交AB的延长线于点F, (第6题(3))则△A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A=DF.在△BDF与△PDA中,∴△BDF≌△PDA(ASA).∴BD=DP.。
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二篇 专题突破 专题十三 运动型问题课件
如图②所示,当点 P 运动 至 ON 上的任一点时,设其对 应的点 B 为 B1,连结 AP,AB1, B0B1.
∵AO⊥AB0,AP⊥AB1, ∴∠OAP=∠B0AB1, 又 ∵AB0 = AO·tan 30°, AB1 = AP·tan 30°, ∴AB0∶AO=AB1∶AP,
2 6. 如图①所示,设动点 P 在 O 点(起点)时,点 B 的
位置为 B0,动点 P 在 N 点(终点)时,点 B 的位置为 Bn,连结 B0Bn.
∵ AO⊥ AB0 , AN⊥ ABn, ∴∠ OAC=∠ B0 ABn. 又 ∵AB0=AO·tan 30°,ABn=AN·tan 30°,∴AB0∶AO =ABn∶AN=tan 30°,
(2013·台州)如图,已知 边长为 2 的正三角形 ABC 顶点 A 的坐标为(0,6),BC 的中点 D 在 y 轴上,且在点 A 下方,点 E 是边长为 2,中心在原点的正六 边形的一个顶点,把这个正六边 形绕中心旋转一周,在此过程中 DE 的最小值为( )
A.3 B.4- 3 C.4 D.6-2 3
【思路点拨】首先得到当点 E 旋转至 y 轴上时 DE 最小,设此时 E 的对应点为 E′,然后分别求出 AD, OE′的长,最后求得 DE′的长即可.
解析:如图,当点 E 旋转 至 y 轴上时 DE 最小,设此时 E 的对应点为 E′.
∵△ABC 是等边三角形,D 为 BC 的中点,
∴AD⊥BC. ∵AB = BC = 2 , ∴AD = AB·cos B= 3.
运动型问题-中考数学综合专题训练试题
, 备用图 )
2
解: (1) ∵二次函数 y= ax + bx+ c 的图象与 x 轴交于 A(3, 0) ,B( - 1, 0) , C(0 ,- 4) ,
9a+ 3b+ c= 0, ∴ a- b+c= 0, 解得
c=- 4,
4 a= 3,
8 b=- 3, c=- 4.
∴
y
=
4 x
2-
8
x
-
4
;
33
(1) 若 BM= BN,求 t 的值; (2) 若△ MBN与△ ABC相似,求 t 的值; (3) 当 t 为何值时,四边形 ACNM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
【解析】 (1) 由已知条件得出 AB= 10, BC= 5 3. 由题意知: BM= 2t , CN= 3t , BN= 5 3- 3t ,由 BM= BN
33 9 3 ∴ y=- 4 x+ 2 ; (2) 在 Rt△ APM中,当 PM⊥AC 时,则 x= 0,
13 当 PM⊥AB 时,∠ AMP= 30°, AP= 2AM= 2,
39 ∴ x= 6- 2= 2;
1
3
(3)S = △PQM 2· (3 +x) · 2 (6 - x) ,
3 =- 4 (x + 3)(x - 6) ,
面积-△ BMN的面积,得出 y 是 t 的二次函数,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出结果.
【答案】解: (1) ∵在 Rt△ ABC中,∠ ACB= 90°, AC= 5,∠ BAC= 60°,
∴ AB=10, BC=5 3,BN= 5 3- 3t , 由 BM= BN得 2t = 5 3 - 3t ,
53
1
9
综上所述, E 点坐标为 - 3, 0 或 - 5, 0 或 ( - 1, 0) 或 (7 , 0) ;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八 运动型问题
专题八 运动型问题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形类•相开单所关放• 击谓的性第“某题•此二第运些目处级三动.量编级型解(如问决辑角题这度母”类、版是问线探题段文究的、本周几关长样何键、图是式面形动积中(点及求、相静直关,线的灵、关三活系角运)形的用、变有四化关边或数形其学)中在知存运识在动解的变决函化问过数题程关.系中与的一图
(3)如图③• ,第当四级AB 和 DE 重合时,连接 CO 交半圆 O 于点 F,连接 DF 并延长交 CE 于点
G.
• 第五级
求证:CF2=CG·CE.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1击)解此:由处题编意辑可母得:版B文O=本4样cm式,t=42=2(s)
3 2 (c•2m)第解,•二:∴第如级A•三图D第级=四②A级,O连-接DOO=与(3切2点-H3),cm则 OH⊥AC,又∵∠A=45°,∴AO= 2OH=
y=34x.∵A• (第-•三4,第级四0)级,B(0,3),∴OA=4,OB=3,在 Rt△
AOB
• 第五级
中,由勾股定理,得
AB=5.∴sin∠BAO=35,tan∠DCO=34.作
PE⊥AO,∴∠PEA
=∠PEO=90°∵AP=t,∴PE=0.6t.∵OD=0.6t,∴PE=OD.∵∠BOC=90°,∴∠PEA
单[对击应训此练] 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3.(2015·深圳)如图①,水平放置一个三角板和一个量角器,三角板的边 AB 和量角器的
直径 DE 在一条直线上,AB=BC=6 cm,OD=3 cm,开始的时候 BD=1 cm,现在三角板以
2 •cm单/((s•12击的 ))第当 如速•此图二B度第②与处级三向,O编级右当重移辑A合动C母的.与时版半候文圆,相本求切三样时角式,板求运A动D的;时间;
中考数学复习 专题8 运动型问题数学课件
[对应训练] 3.(2015·深圳)如图①,水平放置一个三角板和一个量角器,三角板的边 AB 和量角器的 直径 DE 在一条直线上,AB=BC=6 cm,OD=3 cm,开始的时候 BD=1 cm,现在三角板以 2 cm/s 的速度向右移动. (1)当 B 与 O 重合的时候,求三角板运动的时间; (2)如图②,当 AC 与半圆相切时,求 AD; (3)如图③,当 AB 和 DE 重合时,连接 CO 交半圆 O 于点 F,连接 DF 并延长交 CE 于点 G,求证:CF2=CG·CE.
点 D 的坐标为(2,-1). (2)由▱OABC 得,CB∥OA,CB=OA=4.又∵C 点坐标为(-2,3),
∴B 点的坐标为(2,3).过点 B 作 BE⊥x 轴于点 E,由平移可知,点 C′在 BE 上,且 BC′=m.∴BE=3,OE=2,∴EA=OA-OE=2.∵C′B′∥x 轴
∴△BC′G∽△BEA,∴BBCE′=CE′AG,即m3 =C2′G,∴C′G=32m.由平移知
A.AE=12 cm C.当 0<t≤8 时,y=156t2
B.sin∠EBC=
7 4
D.当 t=9 时,△PBQ 是等腰三角形
线动问题
【例 2】 (2014·衡阳)如图,已知直线 AB 分别交 x 轴、y 轴于点 A(-4,0),B(0,3), 点 P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直线 AB 向点 B 移动,同时,将直线 y=34x 以每 秒 0.6 个单位的速度向上平移,分别交 AO,BO 于点 C,D,设运动时间为 t 秒(0<t<5).
第39讲-运动型问题
B为直角顶点.以D为直角顶点、以B为直角顶点的情况存在,此 时点Q的坐标分别是Q1(-2,0),Q2(6,-4).
第39讲┃ 运动型问题
【解题方法点析】 关于点运动的问题,一般根据图形变化,探索动点运动的特
第39讲┃ 运动型问题
探究三 面动型问题
例 3 如图 39-3①,在 Rt△ABC 中,∠A=90°,AB= AC,BC=4 2,另有一等腰梯形 DEFG(GF∥DE)的底边 DE 与 BC 重合,两腰分别落在 AB,AC 上,且 G,F 分别是 AB,AC 的中点.
第39讲┃ 运动型问题
操作:固定△ABC,将等腰梯形 DEFG 以每秒 1 个单位的 速度沿 BC 方向向右运动,直到点 D 与点 C 重合时停止.设运 动时间为 x 秒,运动后的等腰梯形为 DEF′G′(如图②).
哪几种可能情况?哪些情况存在?此时点Q的坐标是多少?
第39讲┃ 运动型问题
(1)由于A,B,C是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所以令抛物线解 析式中x或y为0即可求出A,B,C的坐标.
(2)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可知CD=MQ,根据这种数量 关系及位置关系可求出m的值为4.
(3)根据四边形CQMD是平行四边形可知DM CQ,由l∥y轴 及OP=12OB=4.可知△BPM∽△BOD,所以BBOP =BBMD =12,所以
(3)利用(2)中求得的 C 点坐标,怎样求平移后的直线的函 数关系式?
第39讲┃ 运动型问题
(1)将 B 点的纵坐标代入一次函数关系式,可求得 m=4, ∴B(4,2).将 B 点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可求得 y=8x, (2)△ABC 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3 个直角三角形的面 积=18,设 C 点坐标为x,8x,将△ABC 的面积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求得 x 的值,从而得 C 点坐标. (3)由于平移前后两条直线平行,故它们的斜率 k 相同且 都为 1,故可设平移后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y=x+b,点 C 在平移后的直线上,所以把 C 点坐标代入即可求得.
2024年中考数学总复习第一部分题型突破专题9运动型问题
BC2-BM2 =2 7 .∵BM =AB =CD,∠DEC=∠BCE ,
∴△BCM≌△CED(AAS),∴DE=MC=2 7 .如图 4,点 E
在边 CD 上时,∵BM=6,BC=8,∴MC=2 7 ,CN=8-
2 7 .∵∠BMC=∠CNE=∠BCD=90°,∴△BMC∽△CNE,
∴BM =MC ,∴EN=MC·CN =8 7-14 ,∴DE=EN=
2 -AF=6-1=5,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 AG 的长为 5 或 7;
(3)过点 A 作 AM⊥BC 于点 M,AN⊥CD 于点 N.
①当点 E 在线段 BM 上时,0<s≤8,设 EF=3x,则 BE=4x,
GH=EF=3x.a、若点 H 在点 C 的左侧,s+8≤10,即 0<s≤2,
如 图 4 , CH = BC - BH = 10四边形 AEFD 形状的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的特殊四边形是( A )
A.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 B.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C.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菱形 D.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2.如图,在菱形 ABCD 中,AB=10,sin B=35 ,点 E 从点 B 出发沿折线 B-C-D 向终点 D 运动.过点 E 作点 E 所在 的边(BC 或 CD)的垂线,交菱形其它的边于点 F,在 EF 的右 侧作矩形 EFGH.
=∠BDC,∴cos ∠ENC= 2 = 6 ,得 EN=10 ,∴DE=
EN 10
3
EN
=
10 3
.∵BM = AB = CD , MN = AD = BC ,
∴R t △B MN ≌R t △DCB (H L ),∴∠DBC=∠B N M ,
运动性问题的分类与解题思路
初中数学:运动性问题的分类与解题思路一、图形的平移:(一)、动点问题:1、题型特征:某点规定了运动的路线,确定了起点和终点,在其运动过程中,或在直线(线段)上,或在弧线(圆)上;从已知上看,多与特殊四边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和圆的知识内容,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有关;从结论上看,多有确定点的坐标、图形的形状及面积(三角形)和相关位置关系、以及运动时间与某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利用函数表达式确定最值问题等。
2、解题思路:(1)结合已知条件和图形特征善于全情说出相关的量和形;(2)善于根据结论的需要猜想可能的状况,由可能分析或验证解题的思路和方法;(3)把运动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静止的问题(利用点的特殊位置),解静论动;3、例题解析:例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点P是BC上不与点B、C重合的任意一点,连结AP,过点P作PQ⊥AP交DC于点Q,设BP的长为xcm,CQ的为ycm.(1)求点P在BC上运动的过程中y的最大值;(2)当y=1/4cm时,求x的值;分析:(1)变化的两量BP与CQ分处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存在关系必有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2)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y有最大值,可猜想点P的位置一定是特殊位置即线段BC的中点.例2、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动点D在线段BC上移动(不与点B,C重合),连接OD,过点D 作DE⊥OD,交边AB于点E ,连接OE.记CD的长为t.(1)当t = 1/3时,求直线DE的函数表达式;(2)如果记梯形COEB的面积为S,那么是否存在S的最大值?若存在,请求出这个最大值及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当OD2+DE2的算术平方根取最小值时,求点E的坐标.分析:(1)"数形"互相转化是主要思想,观察点D,E的位置可分别知它们的纵,横坐标,问题自然转化为求CD和AE(或BE)的长;(2)观察图形可发现两个特征,一是梯形COEB中唯一变化的量是底边BE;二是BE的变化是由线段CD的变化而引起;所以BE与CD必然存在关系即△OCD与△DBE一定存在相似.进而套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可得S与的函数关系式,利用函数关系式即可判定梯形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3)由图形观察可知,OD2+DE2的算术平方根就是OE2,OD2+DE2的算术平方根取最小值时,必有OE取最小值.观察图形可知OE在Rt△OAE中,OA边一定,所以必然有AE取最小值,也即Rt△OAE的面积最小,反之梯形COEB的面积最大,结合第(2)问可得结果.注:动点D运动产生最值时,其位置必然处在特殊位置,即线段CB的中点,可利用解中点的情况的值,判断你的解题思想或结果是否正确.(二)、动线问题:1、题型特征:规定了两个点在某图形中运动的路线,其中一点的运动制约着加另一点的运动,这两点的连线形成了线的运动;从已知中看,多和特殊的四边形、特殊的三角形内容以及函数的图象有关;从结论上看,多有确定点的坐标、图形的形状及面积(三角形)和相关位置关系、以及运动时间与面积间的函数表达式、利用函数表达式确定最值问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型问题”练习
1.如图,矩形ABCD 中,AB =8,AD =6,将矩形ABCD 在直线l 上按顺时针方向不滑动...
的每秒转动90°,转动3秒后停止,则顶点A 经过的路线长为 .
2.如图,已知⊙O 半径为5,弦AB 长为8,点P 为弦AB 上一动点,连结OP ,则线段OP
的最小长度是 .
3.如图,将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OAP 沿x 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08
次,点P 依次落在点P 1,P 2,P 3,…,P 2008的位置,则点P 2008的横坐标为 .
4.在矩形ABCD 中,AB =3,BC =4,点P 在BC 边上运动,连结DP ,过点A 作AE ⊥DP ,垂足为E ,设DP =x ,AE =y ,则能反映
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
5.挂钟分针的长为10cm ,经
过45分钟,它的针尖转过的弧长是 ( )
A .15π2cm
B .15πcm
C .75π2
cm D .75πcm 6.如图,在钝角三角形ABC 中,AB =6cm ,AC =12cm ,动点D 从A 点出发到B 点止,动
点E 从C 点出发到A 点止.点D 运动的速度为1cm/秒,
点E 运动的速度为2cm/秒.如果两点同时运动,那么当以点A 、D 、E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时,运动的时间是 ( ) A .3秒或4.8秒 B .3秒 C .4.5秒 D .4.5秒或4.8秒
7.如图,A 是半径为12cm 的⊙O 上的定点,动点P 从A 出发,以2πcm/s 的速度沿圆周逆
时针运动,当点P 回到A 地立即停止运动.
(1)如果∠POA =90°,求点P 运动的时间; (2)如果点B 是OA 延长线上的一点,AB =OA ,
那么当点P 运动的时间为2s 时,判断直线BP 与⊙O 的
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A .
B .
C .
D .
32
l 1A A A D C B A (第1题)
(第6题)
8.△ABC 中,∠C =90°,∠A =60°,AC =2cm .长为1cm 的线段MN 在△ABC 的边AB 上沿AB 方向以1cm/s 的速度向点B 运动(运
动前点M 与点A 重合).过M 、N 分别作AB 的垂线交直角边于P 、Q 两点,线段MN 运动的时间为t s . (1)若△AMP 的面积为y ,写出y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2)线段MN 运动过程中,四边形MNQP 有可能成为矩形吗?若有可能,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3)t 为何值时,以C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
9.如图,⊙O 的半径为1,正方形ABCD 顶点B 坐标为(5,0),顶点D 在⊙O 上运动.
(1)当点D 运动到与点A 、O 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试证
明直线CD 与⊙O 相切; (2)当直线CD 与⊙O 相切时,求CD 所在直线对应
的函数关系式; (3)设点D 的横坐标为x ,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S ,求S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0.如图1所示,直角梯形OABC 的顶点A 、C 分别在y 轴正半轴与x 轴负半轴上.过点B 、C 作直线l .将直线l 平移,平移后的直线l 与x 轴交于点D 与y 轴交于点E .
(1)将直线l 向右平移,设平移距离CD 为t (t ≥0),直角梯形OABC 被直线l 扫过的面积(图中阴影部份)为S ,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 OM 为线段,MN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NQ 为射线,N 点横坐标为4.
①求梯形上底AB 的长及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 ②当2<t <4时,求S 关于t 的
函数解析式; (2)在第(1)题的条件下,当
直线l 向左或向右平移时(包括l 与直线BC 重合),在直线..AB ..
上是否存在点P ,使△P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M Q
P
C
B A (第8题)
图2 (第10题)
参考答案:
1.12π 2.3 3.2008 4.C 5.B 6.A
7.(1)当∠POA =90°时,点P 运动的时间为3s 或9s .
(2)点P 运动的时间为2s 时,直线BP 与⊙O 相切.
8.(1)①当点P 在AC 上时,y =32t 2(0≤t ≤1);②当点P 在BC 上时,y =-36t 2+233
t (1<t ≤3).
(2)当t =34
s 时,四边形MNQP 为矩形. (3)当t =12s 或34
s 时,以C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 9.(1)因为A 、D 、O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DC =90° ,所以∠CDO =90°,所以CD 是⊙O 的切线.
(2)①当切点D 在第四象限时,OD 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 =-34
x ;②当切点在第二象限时,OD 所在直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 =-43
x. (3)正方形的面积S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 =13-5x .又∵D 点在圆上运动,∴-1≤x ≤1.∴ S 的最大值是18,最小值是8.
10.(1)①AB =2;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为12;
②当2<t <4时,直角梯形OABC 被直线l 扫过的面积S =-t 2+8t -4.
(2)存在点P ,使△P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满足条件的点P 有P 1(-12,4),P 2(-
4,4),P 3(-83
,4),P 4(4,4),P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