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教案14-15
初中化学第15课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第15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稳定与不稳定的概念;2. 掌握物质稳定与不稳定的表现形式;3. 能够分析和预测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稳定与不稳定的概念;2. 物质稳定与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1. 能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预测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物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是否稳定,并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稳定与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物质的稳定与不稳定的概念和相应的表现形式;2. 通过实例讲解不同物质的稳定性,如金属的氧化、有机物的腐烂等。
三、实验(20分钟)1.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氧化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让学生亲自实践并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2.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稳定与不稳定的原因。
四、讨论(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稳定性与外界条件的关系,如温度、压力、光照等因素对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测物质的稳定与不稳定性?物质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物质的稳定与不稳定的理解,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物质的稳定性。
七、板书设计物质的稳定与不稳定- 定义- 表现形式- 影响因素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物质的稳定与不稳定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并结合生活实例深入探讨物质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化学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教学分析
初中化学教案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和分类方法。
2.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规律。
3.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在周期表中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和分类方法。
2.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规律。
教学难点:1.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周期规律。
2.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相关教学资料和课外参考书籍。
3.足够数量的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周期表的形式和介绍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引入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主题。
二、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方法(15分钟)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和周期性规律。
3.说明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
三、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20分钟)1.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探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
2.让学生根据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进行分类和比较,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规律性。
四、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10分钟)1.介绍元素周期表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对化学科学的意义和作用。
五、练习和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元素周期表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分类和规律等内容。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案例讲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说课全册教案
初中化学说课全册教案以下是一份初中化学说课全册教案范本:
教学内容:初中化学全册教学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
3.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物质的基本概念
2.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3.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等
教学难点: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示例教学、实验教学、讨论教学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单元:物质的基本概念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3.物质的变化形式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反应实验
3.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三单元:物质的量
1.摩尔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化学计算
第四单元: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1.常见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构
3.物质的变化规律
教学评价:1.定期测试
2.课堂讨论
3.实验报告
教学反馈:1.及时总结
2.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目标,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初中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们在化学学习中能够认真对待,积极思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愿我们共同努力,实现美好的未来!。
初中化学教案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教案教材分析
教材名称:《初中化学》
教材内容概述:
《初中化学》是一套针对初中学生编写的化学教材,涵盖了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方
法和应用技术等内容。
教材以生活实例和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实际
问题出发,探索化学知识的奥秘。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
兴趣和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结构:
《初中化学》共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中心概念展开讲解,涵盖了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方法等内容。
每个单元包括
重点知识点、相关实验、思考题以及综合练习等板块,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教学特点:
1. 实践性强: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
化学知识;
2. 生动有趣: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结合生活实例和趣味性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案例教学:教材中引入大量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
的解决问题能力;
4. 知识扩展:教材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理解知识点背后的原
理和应用。
总结:
《初中化学》作为一套初中化学教材,具有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表现形式和体现实践性的
教学特点。
通过该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材分析和总体设想教案
初中化学教材分析和总体设想教案在初中化学教材中,通常会包括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酸碱中和、化学能量、化学材料等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了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学生建立化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基础。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抽象的化学概念和理论往往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来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化学世界的奥秘。
总体设想教案范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规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方法和化学实验技能。
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介绍;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规律;3.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和周期规律;4.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方法和化学实验技能。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由来和发展历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习: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和实验操作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拓展:通过讨论和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方法和化学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知识面。
5.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并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拓展化学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这样设计的教案范本,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教案14-15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教案(2014—2015年学年度第1学期)教师姓名:王兴高授课班级: 11化本、11应化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二○一四年九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教案首页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任课教师王兴高职称副教授所在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总学时36 理论学时18 实践学时18 课程学分 2 课程性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授课地点普通教室(普通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师/实验室等)授课班级11化本、11应化学生人数95课程地位与作用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
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总体目标1、能认识和理解教材。
2、掌握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3、学会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选用教材、参考书目及多媒体课件教材《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参考书《中学化学教材全解》(高中)、《化学教学论》是否使用多媒体是课程总体设计(包括章节学时分配、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第一章(4学时)讲授法、讨论法第二章(4学时)讲授法、讨论法第三章(4 学时)讲授法、事例法第四章(4学时)讲练法、讨论法第五章(2学时)讲练法第六章(2学时)讲授法第七章(学时)讲授法、讨论法第八章(4学时)讲授法、讨论法、事例法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考试:70%,平时作业及考勤:30%备注:1、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2、此页是针对整个课程而言的,放在教案首页。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章节教案首页章节第一章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分析学时 6 班级11化本、11应化时间第一周至第二周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化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2、掌握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课堂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作业与思考题思考题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何异同?注: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或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高中化学14节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14节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和平衡化学式的写法3. 能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解答相关问题教学重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和平衡化学式的写法教学难点:1. 平衡化学式的写法2. 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解答相关问题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2. 教学PPT3. 实验材料和器材:反应试剂、试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和平衡化学式的写法。
二、讲解(30分钟)1.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通过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 平衡化学式的写法:根据氧化数的变化和原子数守恒法则,按照“先氧化数,再平衡原子数”的原则写出平衡化学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教师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反应发生的氧化还原性质,并尝试写出平衡化学式。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和平衡化学式的写法。
2. 学生讨论和交流在解答问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下节课复习和准备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和平衡化学式的写法展开,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第十四课教案
初中化学第十四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如何计算和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化学反应速率受温度、浓度、压力等因素影响的理解。
3. 如何通过实验测定反应速率。
教学难点:1. 理解反应速率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计时器等。
2. 实验步骤和操作说明。
3. PPT课件和教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实验视频或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引起学生对反应速率的兴趣。
二、讲解反应速率的概念(10分钟)1. 引入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义。
2. 分析反应速率受温度、浓度、压力等因素影响的原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制定实验计划和步骤。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定反应速率。
3.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反应速率。
四、总结和讨论(10分钟)1. 整理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和反应速率计算方法。
2. 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且解释实验结果。
3. 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反应速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实验教学的形式,使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观察化学反应,加深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高中化学选修15节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15节教案
课题: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复习与总结
教学目标:
1. 复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等;
2. 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和重要应用,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复习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5分钟)
1. 复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碳链命名、官能团命名等;
2. 复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包括键的种类、键的极性等。
二、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和应用(20分钟)
1. 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总结有机化学的重要特点;
2. 分析有机化学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应用,如合成有机化合物、药物合成等。
三、案例分析与实例演练(25分钟)
1. 给出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让学生分析其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
2.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和解答问题,加深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小结与反思(10分钟)
1. 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要牢固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反馈:
教师在课后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初中化学第十四课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 能够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正确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化学奥秘的热情。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反应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 如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教学难点:1. 复杂反应类型的识别和判断。
2. 理解不同类型反应的化学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挂图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准备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有哪些基本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1. 化合反应:讲解化合反应的定义、特点,展示典型例子。
2. 分解反应:讲解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展示典型例子。
3. 置换反应:讲解置换反应的定义、特点,展示典型例子。
4. 复分解反应: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展示典型例子。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二、新课讲解1. 复杂反应类型的识别和判断:讲解复杂反应类型的识别方法和判断技巧。
初中化学14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14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的定义,了解溶液的产生过程。
2.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3.掌握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4.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导电性、导热性、溶解热等。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和产生过程。
2.溶解度的概念及因素影响。
3.浓度的计算方法。
4.溶液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1.了解浓度计算方法。
2.掌握溶液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实验演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引入溶液的概念。
2.讲解:讲解溶液的定义、产生过程、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浓度的计算方法。
3.实验: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产生过程。
4.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浓度计算练习,巩固知识点。
5.讨论:讨论溶液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导电性、导热性、溶解热等现象背后的原理。
6.总结:总结溶液的产生和性质,强调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相关习题。
2.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理解溶液的概念和产生过程,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浓度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溶液性质的认识。
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14节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14节讲解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深入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1. 核心概念解读:教师将对本节的核心概念进行详细解读,确保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准确无误。
2.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现象或实验案例,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 互动探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
4. 实验操作:安排相关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化学反应和原理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在课程的教师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知识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 实验式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新知:系统地讲解新课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3. 案例分析:选取生动的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解。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关键点和难点,确保学生掌握核心内容。
6.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巩固知识。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作业检查:通过检查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小测验:适时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参考。
教学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哪些教学方法有效,哪些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化学第14课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第14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种化学反应速率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形象地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教科书。
2. 实验器材:烧杯、实验管、钟表、加热板等。
3. 教学课件:包含化学反应速率相关内容的PPT。
4.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并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及运用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
4. 化学反应速率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活和工业的重要性。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中,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应用的示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总结,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相关实验和案例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
初中化学第14课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第14课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性质;2. 掌握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区别;3. 能够辨别金属和非金属;4. 能够简单解释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反应规律。
【教学重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区别,以及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反应规律。
【教学难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辨别。
【教学准备】学生教材、实验器材(如锌片、铜片、盐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金属和非金属的实物,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出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
二、讲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区别(10分钟)1. 介绍金属的性质:良好的导电性、良好的导热性、有光泽、延展性好、韧性好等;2. 介绍非金属的性质:大多数为固体、质脆易碎、不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3. 引导学生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差异。
三、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实验(15分钟)1. 实验一:用盐酸分别测试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
2. 实验二:用打火机分别烧一根铁条和一根非金属棒(如木棍)。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
四、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规律(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性质,分析它们之间的反应规律;2. 讲解金属与非金属发生反应的原理,并举例说明。
五、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金属和非金属的特点及区别,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加深对金属和非金属的理解。
【板书设计】金属与非金属1. 性质差异金属:导电性好、导热性好、韧性好非金属:易碎、不良导电、不良导热2. 反应规律金属与非金属皆可发生反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应用领域;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金属和非金属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实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辨金属和非金属,并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反应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第十四课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第十四课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区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学难点】
1. 区分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化学反应的差别;
2. 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过程。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2. 实验材料:铁丝、银氢氧化钠溶液等;
3. 教学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
2. 介绍: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 实验:进行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4. 深入理解:通过讨论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5. 拓展: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多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课堂活动】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2. 实验观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3. 问题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特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例子,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初中化学14单元教案下册
初中化学14单元教案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释和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应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反应容器、试管、分析天平等。
2.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氯化铵等。
3. PPT课件:化学反应速率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展示实验视频或图片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呈现教学内容(15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介绍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反应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并让学生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四、相关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讨论(10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并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反应速率的重要性和应用。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内容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的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应用。
在引入新知识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教案14-15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教案(2014—2015年学年度第1学期)教师姓名:王兴高授课班级: 11化本、11应化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二○一四年九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教案首页备注:1、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2、此页是针对整个课程而言的,放在教案首页。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章节教案首页注: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或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分析第一节化学课程标准概述一、我国大陆的化学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组成。
二、我国香港和台湾的化学课程标准(自学)第二节化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一、化学课程的初立二、课程标准的诞生及发展1913年3月,民国政府公布《中学校课程标准》,我国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普通中学课程标准。
1923年,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纲要颁布。
1952年,《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第一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P6,资料卡片)第三节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一、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一)组成结构(二)课程模块(三)内容标准(四)目标要求(五)评价方式(六)教学方式(七)教师角色《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章节教案首页注: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或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二章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第一节化学教材概述一、教材和化学教材的概念广义:狭义:二、化学教材的教学特性(一)化学教材的引导性(二)化学教材的基础性(三)化学教材的生动性(四)化学教材的历史性三、化学教材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一)化学知识点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二)化学方程式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三)图表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四)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第二节国内高中化学教材的比较和评价一、国内三种主流教材的比较和评价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二、国内新旧化学教材的比较和评价1、化学课程价值取向比较2、教学目标比较3、教材编写逻辑比较4、教材选择内容比较5、教材与实践结合程度比较第三节化学教材编写相关建议及发展趋势一、化学教材编写应注意的原则1、要符合化学课程标准2、能够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3、难易度对中学生具有普遍性4、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需要注意各本教材的衔接程度6、要重视“以人为本”二、化学教材编写的问题1、如何确立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2、如何确立化学知识点的选择3、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实验4、如何选择合适的习题三、国内化学教材的发展趋势《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章节教案首页注: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或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4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学内容:1.教材引言 2.化学实验安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化学科学(教材引言部分)2.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3.了解一些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过程与方法学会正确的化学实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实验安全的重要性,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
2.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法学法创设情景→复习回顾→引导自学导学案式教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树立实验安全意识,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难点: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前准备:安排时间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引言观看光盘情景材料1、2完成导学案“自主预习”教学过程引言: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更高层次的飞跃和延续,初中化学是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和跳板。
请同学们回顾思考: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自然科学?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看法:老师解说: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过渡:化学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呢?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说: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科学大会上全世界的科学家发表共同宣言说:化学是自然科学王冠上的明珠。
由此可见,化学如此重要,如此神奇,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拉开学习高中化学的序幕吧!请同学们自学引言。
(如果已经自学引言,可进入下一阶段)教师点拨:引言的第一自然段:介绍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自然科学,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哪10 / 1些问题?2、3自然段介绍化学的实用价值和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4自然段说明化学抽象而不神秘、神奇而又平凡。
第5自然段介绍学习化学的方法。
最后6、7自然段介绍化学课程的结构和特征。
播放录像(用媒体让学生观看情景材料一,进一步认识化学的特征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已经观看,可以省去)过渡:通过自学引言,观看录像我们认识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因此让我们“从实验学化学”开始吧!展示课题: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引导:为了顺利的完成化学实验,保证实验成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回顾初中化学知识,请阐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实验安全的一些具体问题。
初中化学第14课教案
初中化学第14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及溶解度的概念。
2. 能够说明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测试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4. 能够利用溶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溶解过程及溶解度的概念。
2. 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难点:1. 能够解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测试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硫酸铜、糖、盐、水等。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温度计等。
课件、教材、教学实验指导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引入观察溶解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二、讲解1. 物质的溶解过程:简要解释物质的溶解过程,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溶解定义及示意图。
2. 溶解度的概念: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部分物质可以溶解,部分不能溶解。
3. 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通过举例,说明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三、实验操作1. 实验1:测试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将硫酸铜、糖、盐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2. 实验2:观察溶解的热效应。
将盐加入水中搅拌后,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四、讨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共同总结物质的溶解性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解答疑问。
五、实践应用通过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拓展知识面。
六、课堂检测编写几道相关题目,对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做一篇知识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从实验中理解溶解的热效应。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教案(2014—2015年学年度第1学期)教师姓名:王兴高授课班级: 11化本、11应化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二○一四年九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教案首页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任课教师王兴高职称副教授所在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总学时36 理论学时18 实践学时18 课程学分 2 课程性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授课地点普通教室(普通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师/实验室等)授课班级11化本、11应化学生人数95课程地位与作用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
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总体目标1、能认识和理解教材。
2、掌握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3、学会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选用教材、参考书目及多媒体课件教材《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参考书《中学化学教材全解》(高中)、《化学教学论》是否使用多媒体是课程总体设计(包括章节学时分配、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第一章(4学时)讲授法、讨论法第二章(4学时)讲授法、讨论法第三章(4 学时)讲授法、事例法第四章(4学时)讲练法、讨论法第五章(2学时)讲练法第六章(2学时)讲授法第七章(学时)讲授法、讨论法第八章(4学时)讲授法、讨论法、事例法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考试:70%,平时作业及考勤:30%备注:1、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2、此页是针对整个课程而言的,放在教案首页。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章节教案首页章节第一章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分析学时 6 班级11化本、11应化时间第一周至第二周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化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2、掌握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课堂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作业与思考题思考题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何异同?注: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或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分析第一节化学课程标准概述一、我国大陆的化学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组成。
二、我国香港和台湾的化学课程标准(自学)第二节化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一、化学课程的初立二、课程标准的诞生及发展1913年3月,民国政府公布《中学校课程标准》,我国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普通中学课程标准。
1923年,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纲要颁布。
1952年,《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第一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P6,资料卡片)第三节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一、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一)组成结构(二)课程模块(三)内容标准(四)目标要求(五)评价方式(六)教学方式(七)教师角色《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章节教案首页章节第二章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学时 4 班级11化本、11应化时间第三周至第四周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国内高中化学教材的比较和评价2、理解化学教材编写相关建议及发展趋势教学重点与难点化学教材编写相关建议及发展趋势课堂教学方法1、讲授法2、事例法作业与思考题思考题化学教材编写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注: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或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二章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第一节化学教材概述一、教材和化学教材的概念广义:狭义:二、化学教材的教学特性(一)化学教材的引导性(二)化学教材的基础性(三)化学教材的生动性(四)化学教材的历史性三、化学教材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一)化学知识点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二)化学方程式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三)图表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四)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第二节国内高中化学教材的比较和评价一、国内三种主流教材的比较和评价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二、国内新旧化学教材的比较和评价1、化学课程价值取向比较2、教学目标比较3、教材编写逻辑比较4、教材选择内容比较5、教材与实践结合程度比较第三节化学教材编写相关建议及发展趋势一、化学教材编写应注意的原则1、要符合化学课程标准2、能够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3、难易度对中学生具有普遍性4、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需要注意各本教材的衔接程度6、要重视“以人为本”二、化学教材编写的问题1、如何确立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2、如何确立化学知识点的选择3、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实验4、如何选择合适的习题三、国内化学教材的发展趋势《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章节教案首页章节第三章国内外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改革的趋势学时 6 班级11化本、11应化时间第五周至第六周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国外化学课程改革的历程2、理解我国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改革趋势3、了解国内外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趋势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国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改革趋势课堂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作业与思考题思考题我国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改革趋势是什么?注: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或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三章国内外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改革的趋势第一节国外化学课程改革的历程一、美国化学课程改革二、英国化学课程改革三、日本化学课程改革第二节我国化学课程与教材改革一、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的化学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一)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发展(二)教学大纲指导下的化学教材二、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化学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一)课程标准的诞生(二)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化学教材三、我国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改革趋势第三节国内外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趋势一、化学“教育目标”的改革趋势二、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三、化学“学习方式”的改革趋势四、化学“教学评价”的改革趋势《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章节教案首页章节第四章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与人教版教材模块分析学时 6 班级11化本、11应化时间第七周至第八周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容和目标标准2、理解新教材体现的主要改革理念3、掌握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重点与难点新教材体现的主要改革理念课堂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作业与思考题思考题如何理解新教材体现的主要改革理念注: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或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四章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与人教版教材模块分析第一节化学新课程理念概述一、高中化学课程设计思路P60,图4-1二、新课程理念的内容1、提高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宗旨2、培养学习兴趣——化学学习的前提3、关注全体学生,突出个性差异——素质教育的要求4、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新课程的价值取向5、体验科学探究——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6、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素质教育的检验标准三、课程目标标准(P62)四、课程内容标准(P62)五、新课程的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教科书编写建议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第二节新教材体现的主要改革理念一、课程目标理念三维目标。
二、课程结构理念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教学方式理念1、尊重和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2、把握各个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还教学方式第三节高中化学新教材一、人教版必修模块原则:1、强调基础性2、显现时代性3、体现选择性(一)人教版必修1模块1、内容体系框架P48表3-22、课程内容特点(1)突出实验对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实验的重视(2)强调科学的学习方法(3)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集中性(4)突显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理念(二)人教版必修2模块1、内容体系框架P48表3-22、课程内容特点(1)各章节内容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利于知识系统的建构和逻辑思维的培养(2)注重与其他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过度性质(3)以元素为主线学习化合物的相关性质,体现了新课程元素观的理念(4)教学内容注重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二、人教版选修模块(自学)(一)人教版选修一《化学与生活》1、内容体系框架选修1课程设置见表3-22、课程内容特点(1)实用性。
化学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2)价值性。
选修一涉及很多与人类、健康相关化学知识以及环境相关的问题。
(3)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知识呈现方式。
(二)人教版选修二《化学与技术》1、内容体系框架选修2课程设置见表3-22、课程内容特点(1)体现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
(2)具有实用性、创新性和基础性(3)注重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三)人教版选修三《物质结构和性质》1、内容体系框架选修3课程设置见表3-22、课程内容特点(1)注重化学基础教育,培养化学学科的逻辑思维(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枯燥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3)增强动手能力-----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四)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1、内容体系框架选修4课程设置见表3-22、课程内容特点(1)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逻辑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编写内容。
(2)重视理论,立足基础。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五)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1、内容体系框架选修5课程设置见表3-22、课程内容特点(1)知识结构安排合理。
(2)插图和表格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栏目设置别出心裁(六)人教版选修6《实验化学》1、内容体系框架选修6课程设置见表3-22、课程内容特点(1)立足基础性(2)体现时代性(3)突出探究性(4)强调安全性,注重绿色化(5)优化实验的教育功能《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章节教案首页章节第五章化学知识分类与教材分析学时 6 班级11化本、11应化时间第九周至第十一周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化学必修教材中知识的分类2、理解化学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分析及教学建议3、掌握化学教材中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及教学建议教学重点与难点化学教材中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及教学建议课堂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作业与思考题思考题1、如何理解化学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分析及教学建议?2、化学教材中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及教学建议有何实践意义?注: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或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五章化学知识分类与教材分析第一节化学必修教材中知识的分类一、人教版必修1知识划分二、人教版必修2知识划分第二节化学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化学用语的教材分析(一)化学用语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二)化学用语在化学教材中的编排体系(三)化学用语知识的教学建议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材分析(一)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二)化学基本概念的系统和分类(三)胡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建议三、化学基本理论的教材分析(一)化学基本理论在化学教学的意义(二)化学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编排特点(三)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建议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材分析(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教学的意义(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编排特点(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建议第三节化学教材中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及教学建议一、程序性知识学习(一)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1、陈述化阶段2、转化阶段3、自动化阶段(二)程序性知识学习目标二、程序性知识的教材分析(一)化学教材的程序性知识分析1、程序性知识的教材分布统计2、化学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分析(二)化学教材的程序性知识的类型1、概念程序性知识2、试验程序性知识3、习题程序性知识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分析(一)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措施分析(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分析四、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建议(一)诗词帮助学生记忆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1、对示范的动作技能或认知操作进行任务分析2、选择适当的示范方式,创造学习环境3、按照顺序逐一示范分解的动作或操作,同时给予语言讲解4、合理使用练习好反馈5、提供重复示范和演练(二)视频动画辅助程序性实验教学1、程序性知识在化学概念即规则中教学过程分析2、程序性知识在化学试验中的教学过程分析(三)探究教学更有利于程序性知识教学《中学化学教材分析》课程章节教案首页章节第六章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时 6 班级11化本、11应化时间第十六周至第十八周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化学课程资源的含义、特点、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