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数学考点专项复习教案3.doc
最新中考数学专项复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与位似
22
考法1
考法2
考法3
考法4
考法5
考法1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判定 例1(2017· 四川成都)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 图形的是( )
答案:D 解析:只有D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故D符合题意. 方法总结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使图形按照某条 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中心对称图形是要寻 找对称中心,使图形绕该点旋转180°后与原图形重合.
(1)画出△A1B1C,直接写出点A1,B1的坐标; (2)求在旋转过程中,△ABC所扫过的面积.
4
考题·初做诊断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二图形的旋转(高频)
概 念 要 素
性 质
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 图形的变换,叫做旋转 旋转中心、旋转角 、旋转方向(包括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 方向) (1)旋转前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 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 (3)确定旋转中心的方法 :任意两组对应点连线段的垂直平分 线 的交点即旋转中心
(1)请画出△ABC关于原点O对称的△A1B1C1; (2)请写出点B关于y轴对称的点B2的坐标,若将点B2向上平移h个单 位,使其落在△A1B1C1内部,指出h的取值范围.
21
考法·必研突破
命题点1
命题点2
命题点3
命题点4
解 (1)△A1B1C1如图所示; 4分 (2)点B2的坐标为(2,-1), 6分 由图可知,点B2到B1与A1C1的中点的距离分别为2,3.5, 所以h的取值范围为2<h<3.5. 8分
(1)在给定的网格中,以点O为位似中心,将线段AB放大为原来的2倍, 得到线段A1B1(点A,B的对应点分别为A1,B1),画出线段A1B1; (2)将线段A1B1,绕点B1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2B1,画出线段A2B1; (3)以A、A1、B1、A2为顶点的四边形AA1B1A2的面积是20 个平方 单位. 14
2017北京中考数学试卷
选择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3,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A. (-3, -2)B. (-3, 2)C. (3, 2)(正确答案)D. (2,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 3a + 2b = 5abB. a2 · a3 = a6C. (a2)3 = a6(正确答案)D. a6 ÷ a3 = a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 8B. 11C. 13(正确答案)D. 11或13函数y = -2x + 1与y轴的交点是:A. (1, 0)B. (0, 1)(正确答案)C. (-1, 0)D. (0, -1)下列四边形中,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是:A.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B.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C.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D.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梯形(正确答案)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 - 2x + m =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的值为:A. -1B. 0C. 1(正确答案)D. 2下列函数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A. y = 2xB. y = x2 (x > 0)C. y = 1/x (x > 0)D. y = -3x + 1(正确答案)已知圆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d,若直线l与圆相切,则:A. d > rB. d < rC. d = r(正确答案)D. d与r的关系不确定下列不等式组中,解集为x > 2的是:A. { x > 1, x > 3 }B. { x > 2, x < 4 }C. { x ≥ 2, x ≠ 3 }D. { x > 1, x ≥ 2 }(正确答案,因为当x同时满足x > 1和x ≥ 2时,解集为x > 2)。
中考数学专项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3)》练习(无答案) 浙教版(2021年整理)
2017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3)》练习(无答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3)》练习(无答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3)》练习(无答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03)一、选择题1.从一块正方形的木板上锯掉2m宽的长方形木条,剩下的面积是48m2,则原来这块木板的面积是()A.100m2B.64m2C.121m2D.144m22.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计划安排21场比赛,则参赛球队的个数是( )A.5个B.6个C.7个D.8个3.用一条长为40cm的绳子围成一个面积为acm2的长方形,a的值不可能为()A.20 B.40 C.100 D.120二、填空题4.如图,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长方形十字绣,它的长为120cm,宽为80cm,如果十字绣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6000cm2,则花边宽为.5.一块矩形菜地的面积是120m2,如果它的长减少2m,那么菜地就变成正方形,则原菜地的长是m.6.某小区2013年绿化面积为2000平方米,计划2015年绿化面积要达到2880平方米.如果每年绿化面积的增长率相同,那么这个增长率是.7.某商品经过连续两次降价,销售单价由原来的125元降到80元,则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8.如图,在Rt△ABC中,∠BAC=90°,AB=AC=16cm,AD为BC边上的高.动点P从点A出发,沿A→D方向以cm/s的速度向点D运动.设△ABP的面积为S1,矩形PDFE的面积为S2,运动时间为t秒(0<t<8),则t= 秒时,S1=2S2.三、解答题9.随着铁路客运量的不断增长,重庆火车北站越来越拥挤,为了满足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该火车站去年开始启动了扩建工程,其中某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所需时间比乙队单独完成所需时间多5个月,并且两队单独完成所需时间的乘积恰好等于两队单独完成所需时间之和的6倍.(1)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各需几个月?(2)若甲队每月的施工费为100万元,乙队每月的施工费比甲队多50万元.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为了缩短工期,拟安排甲、乙两队分工合作完成这项工程并且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与题干的不同,在完成这项工程中,甲队施工时间是乙队施工时间的2倍,那么,甲队最多施工几个月才能使工程款不超过1500万元?(甲、乙两队的施工时间按月取整数)10.小丽为校合唱队购买某种服装时,商店经理给出了如下优惠条件:如果一次性购买不超过10件,单价为80元;如果一次性购买多于10件,那么每增加1件,购买的所有服装的单价降低2元,但单价不得低于50元.按此优惠条件,小丽一次性购买这种服装付了1200元.请问她购买了多少件这种服装?1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64人患了流感.(1)求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2)如果不及时控制,第三轮将又有多少人被传染?12.电动自动车已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首选工具.据某市某品牌电动自行车经销商1至3月份统计,该品牌电动自行车1月份销售150辆,3月份销售216辆.(1)求该品牌电动自行车销售量的月均增长率;(2)若该品牌电动自行车的进价为2300元,售价为2800元,则该经销商1至3月共盈利多少元?13.某新建火车站站前广场需要绿化的面积为46000米2,施工队在绿化了22000米2后,将每天的工作量增加为原来的1.5倍,结果提前4天完成了该项绿化工程.(1)该项绿化工程原计划每天完成多少米2?(2)该项绿化工程中有一块长为20米,宽为8米的矩形空地,计划在其中修建两块相同的矩形绿地,它们的面积之和为56米2,两块绿地之间及周边留有宽度相等的人行通道(如图所示),问人行通道的宽度是多少米?14.某工厂一种产品2013年的产量是100万件,计划2015年产量达到121万件.假设2013年到2015年这种产品产量的年增长率相同.(1)求2013年到2015年这种产品产量的年增长率;(2)2014年这种产品的产量应达到多少万件?15.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烟花爆竹销售量逐年下降.咸宁市2011年销售烟花爆竹20万箱,到2013年烟花爆竹销售量为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小数除法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小数除法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小数除法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了人教新课标教材,这一节课主要复习了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
包括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小数,以及商不变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一节课中,小数点的处理和运算规则的理解是难点,同时也是重点。
学生们需要理解在小数除法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小数除法的概念,我准备了PPT和计算器等教具,同时也准备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我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小明有一瓶饮料,他想把它分成5份,每份是250毫升,那么他一共有多少毫升的饮料?”让学生们通过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我会讲解整数除以小数的概念,例如“25除以2.5等于多少?”同样,我会通过PPT和计算器展示计算过程,让学生们跟随我的讲解进行理解和记忆。
我会讲解商不变的性质,例如“2.5除以5等于0.5,那么5除以2.5等于多少?”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们理解商不变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下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以便学生们随时查阅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小明有一瓶饮料,他想把它分成5份,每份是250毫升,那么他一共有多少毫升的饮料?2. 2.5除以5等于多少?3. 25除以2.5等于多少?答案:1. 1250毫升2. 0.53. 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在小数除法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小数点的处理上。
在下一节课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小数除法的讲解,并通过更多的练习题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例如自己找一些小数除法的题目进行练习,或者和家人朋友一起讨论小数除法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复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2.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运算规则和方法。
2.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练习本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例子: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 讲解:通过PPT,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进行讲解和示例。
例子:(1)加法:1 + 2 = 3(2)减法:5 2 = 3(3)乘法:3 × 4 = 12(4)除法:12 ÷ 4 = 3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本上的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练习题:(1)2 + 3 =(2)7 4 =(3)5 × 6 =(4)24 ÷ 4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运算规则和方法进行解决,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例子: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如:小华买了2个苹果,又买了3个香蕉,请问小华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加法:1 + 2 = 3减法:5 2 = 3乘法:3 × 4 = 12除法:12 ÷ 4 = 3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完成练习本上的练习题。
2.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运算规则和方法进行解决,并写解题过程和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全等三角形之辅助线补全图形法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全等三角形(辅助线补全图形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解答题1.如图,ABC中,AC=BC,∠ACB=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过点B作BE∠AD,交AD延长线于点E,F为AB的中点,连接CF,交AD于点G,连接BG.(1)线段BE与线段AD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判断BE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分别交x轴、y轴于(,0) ,(0,)A aB b两点,且,a b满足2()|4|0a b a t,且0,t t>是常数,直线BD平分OBA∠,交x轴于点D.(1)若AB的中点为M,连接OM交BD于点N,求证:ON OD=;(2)如图2,过点A作AE BD⊥,垂足为E,猜想AE与BD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3.如图,在△ABC中,点D为边BC的中点,点E在△ABC内,AE平分∠BAC,CE∠AE点F在AB上,且BF=DE(1)求证:四边形BDEF是平行四边形(2)线段AB,BF,AC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4.已知,如图ABC∆中,AB AC=,90A∠=︒,ACB∠的平分线CD交AB于点E,90BDC∠=︒,求证:2CE BD=.5.在∠ABC 中,AB=AC ,将线段AC 绕着点C 逆时针旋转得到线段CD ,旋转角为α,且0180α<<,连接AD 、BD . (1)如图1,当∠BAC=100°,60α=时,∠CBD 的大小为_________; (2)如图2,当∠BAC=100°,20α=时,求∠CBD 的大小;(3)已知∠BAC 的大小为m (60120m <<),若∠CBD 的大小与(2)中的结果相同,请直接写出α的大小.6.(1)阅读理解:问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BD 平分ABC ∠,180A C ∠+∠=︒.求证:DA DC =. 思考:“角平分线+对角互补”可以通过“截长、补短”等构造全等去解决问题.方法1:在BC 上截取BM BA =,连接DM ,得到全等三角形,进而解决问题; 方法2:延长BA 到点N ,使得BN BC =,连接DN ,得到全等三角形,进而解决问题.结合图1,在方法1和方法2中任选一种....,添加辅助线并完成证明. (2)问题解决:如图2,在(1)的条件下,连接AC ,当60DAC ∠=︒时,探究线段AB ,BC ,B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问题拓展: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180A C ∠+∠=︒,DA DC =,过点D 作DE BC ⊥,垂足为点E ,请直接写出线段AB 、CE 、BC 之间的数量关系.参考答案:1.(1)BE =12AD ,见解析;(2)BE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见解析【解析】【分析】(1)延长BE 、AC 交于点H ,先证明△BAE ∠∠HAE ,得BE =HE =12BH ,再证明△BCH ∠∠ACD ,得BH =AD ,则BE =12AD ;(2)先证明CF 垂直平分AB ,则AG =BG ,再证明∠CAB =∠CBA =45°,则∠GAB =∠GBA =22.5°,于是∠EGB =∠GAB +∠GBA =45°,可证明△BE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详解】证:(1)BE =12AD ,理由如下:如图,延长BE 、AC 交于点H ,∠BE ∠AD ,∠∠AEB =∠AEH =90°,∠AD 平分∠BAC ,∠∠BAE =∠HAE ,在△BAE 和△HAE 中,AEB AEH AE AEBAE HAE ∠=∠⎧⎪=⎨⎪∠=∠⎩, ∠∠BAE ∠∠HAE (ASA ),∠BE =HE =12BH ,∠∠ACB =90°,∠∠BCH =180°﹣∠ACB =90°=∠ACD ,∠∠CBH =90°﹣∠H =∠CAD ,在△BCH 和△ACD 中,BCH ACD BC ACCBH CAD ∠=∠⎧⎪=⎨⎪∠=∠⎩, ∠∠BCH ∠∠ACD (ASA ),∠BH =AD ,∠BE =12AD . (2)△BE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AC =BC ,AF =BF ,∠CF ∠AB ,∠AG =BG ,∠∠GAB =∠GBA ,∠AC =BC ,∠ACB =90°,∠∠CAB =∠CBA =45°,∠∠GAB =12∠CAB =22.5°,∠∠GAB =∠GBA =22.5°, ∠∠EGB =∠GAB +∠GBA =45°,∠∠BEG =90°,∠∠EBG =∠EGB =45°,∠EG =EB ,∠∠BE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且掌握全等三角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是解题关键.2.(1)见解析;(2)2BD AE =,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已知条件可得AO BO =,进而得OBA OAB ∠=∠,由直线BD 平分OBA ∠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得BOM OAB ∠=∠,再由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分别求得,ODN OND ∠∠,根据角度的等量代换,即可得ODN OND ∠=∠,最后由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即可得证;(2)如图,延长AE 交y 轴于点C ,先证明BCE BAE △≌△,得AE EC =,再证明DOB COA ∠≌△,即可得2BD AC AE ==.【详解】(1)2()|4|0a b a t ,4a b t ∴==,AO BO ∴=,∴OBA OAB ∠=∠,直线BD 平分OBA ∠,ABD OBD ∴∠=∠,M 为AB 的中点,∴12OM AB BM AM ===, BOM OBA ∴∠=∠,OBA OAB ∠=∠,BOM OAB ∴∠=∠,OND OBD BOM ∠=∠+∠,ODN OAB ABD ∠=∠+∠,OND ODN ∴∠=∠,ON OD ∴=. (2)2BD AE =,证明:如图,延长AE 交y 轴于点C ,直线BD 平分OBA ∠,AE BD ⊥,ABD OBD ∴∠=∠,AEB CEB ∠=∠,又BE BE =,∴BCE BAE △≌△(ASA ),∴AE CE =1=2AC , AO BC ⊥,∴DOB COA ∠=∠,即90OAC OCA OCA CBE ∠+∠=∠+∠=︒, OAC OBD ∴∠=∠,又OB OA =,∴DOB COA ∠≌△(ASA ),2BD AC AE ∴==,即2BD AE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非负数之和为零,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中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定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等角对等边,熟练掌握以上知识,添加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3.(1)见解析;(2)1()2BF AB AC =-,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延长CE交AB于点G,证明AEG∆≅AEC∆,得E为中点,通过中位线证明DE// AB,结合BF=DE,证明BDEF是平行四边形(2)通过BDEF为平行四边形,证得BF=DE=12BG,再根据AEG∆≅AEC∆,得AC=AG,用AB-AG=BG,可证1()2BF AB AC=-【详解】(1)证明:延长CE交AB于点G∠AE⊥CE∠90AEG AEC︒∠=∠=在AEG∆和AEC∆GAE CAEAE AEAEG AEC∠=∠⎧⎪=⎨⎪∠=∠⎩∠AEG∆≅AEC∆∠GE=EC∠BD=CD∠DE为CGB∆的中位线∠DE//AB∠DE=BF∠四边形BDEF是平行四边形(2)1()2BF AB AC=-理由如下:∠四边形BDEF是平行四边形∠BF=DE∠D,E分别是BC,GC的中点∠BF=DE=12BG∠AEG∆≅AEC∆∠AG=ACBF=12(AB-AG)=12(AB-A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证明,中位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等综合性内容,作好适当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4.见解析.【解析】【分析】延长BD交CA的延长线于F,先证得∠ACE∠∠ABF,得出CE=BF;再证∠CBD∠∠CFD,得出BD=DF;由此得出结论即可.【详解】证明:如图,延长BD交CA的延长线于F,90BAC︒∠=90,90BAF BAC ACE AEC︒︒∴∠=∠=∠+∠=90BDC︒∠=90BDC FDC︒∴∠=∠=90ABF BED︒∴∠+∠=AEC BED∠=∠ACE ABF∴∠=∠AB AC=()ACE ABF ASA∴∆∆≌CE BF ∴=CD 平分ACB ∠ACD BCD ∴∠=∠CD CD =()CBD CFD ASA ∴∆∆≌12BD FD BF ∴== 12BD CE ∴= 2CE BD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作出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1)30°;(2)30°;(3)α为60︒或120m ︒-或240m ︒-.【解析】【分析】(1)由100BAC ∠=︒,AB AC =,可以确定40ABC ACB ∠=∠=︒,旋转角为α,60α=︒时ACD ∆是等边三角形,且AC AD AB CD ===,知道BAD ∠的度数,进而求得CBD ∠的大小;(2)由100BAC ∠=︒,AB AC =,可以确定40ABC ACB ∠=∠=︒,连接DF 、BF .AF FC AC ==,60FAC AFC ∠=∠=︒,20ACD ∠=︒,由20DCB ∠=︒案.依次证明DCB FCB ∆≅∆,DAB DAF ∆≅∆.利用角度相等可以得到答案.(3)结合(1)(2)的解题过程可以发现规律,ACD ∆是等边三角形时,CD 在ABC ∆内部时,CD 在ABC ∆外部时,求得答案.【详解】解:(1)解(1)∠AB AC =,100BAC ∠=︒,∠40ABC ∠=︒,∠AC CD =,60ACD α=∠=︒,∠ACD △为等边三角形,∠40BAD BAC DAC ∠=∠-∠=︒.又∠AD AC AB ==,∠ABD △为等腰三角形,∠180702BAD ABD ︒-∠∠==︒, ∠30CBD ABD ABC ∠=∠-∠=︒.(2)方法1:如图作等边AFC △,连接DF 、BF .AF FC AC ∴==,60FAC AFC ∠=∠=︒.100BAC ∠=︒,AB AC =,40ABC BCA ∴∠=∠=︒.20ACD ∠=︒,20DCB ∴∠=︒.20DCB FCB ∴∠=∠=︒.∠AC CD =,AC FC =,DC FC ∴=.∠ BC BC =,∠∴由∠∠∠,得DCB FCB ≅,DB BF ∴=,DBC FBC ∠=∠.100BAC ∠=︒,60FAC ∠=︒,40BAF ∴∠=︒.20ACD ∠=︒,AC CD =,80CAD ∴∠=︒.20DAF ∴∠=︒.20BAD FAD ∴∠=∠=︒.∠AB AC =,AC AF =,AB AF ∴=.∠AD AD =,∠∴由∠∠∠,得DAB DAF ≅.FD BD ∴=.FD BD FB ∴==.60DBF ∴∠=︒.30CBD ∴∠=︒.方法2 如下图所示,构造等边三角形ADE ,连接CE .∠在等腰三角形ACD 中,20ACD ∠=︒,∠80CAD CDA ∠=∠=︒,∠100BAC ∠=︒,∠20BAD ∠=︒.可证ACE DCE ≌.结合角度,可得20CAE CDE ∠=∠=︒,10ACE DCE ∠=∠=︒.在ADB △和ACE 中,20AB AC BAD CAE AD AE =⎧⎪∠=∠=︒⎨⎪=⎩,∠△≌△ADB AEC ,∠10ABD ACE ∠=∠=︒.∠40ABC ∠=︒,∠30CBD ABC ABD ∠=∠-∠=︒.方法3 如下图所示,平移CD 至AE ,连接ED ,EB ,则四边形ACDE 是平行四边形.∠AC DC =,∠四边形ACDE 是菱形,∠20AED ACD ∠=∠=︒,180EAC ACD ∠+∠=︒.∠160EAC ∠=︒,∠60EAB ∠=︒,∠ABE △是等边三角形,EBD △是等腰三角形,∠40BED ∠=︒,70EBD ∠=︒,∠10ABD ∠=︒.∠30CBD ABC ABD ∠=∠-∠=︒.(3)由(1)知道,若100BAC ∠=︒,60α=︒时,则30CBD ∠=︒;∠由(1)可知,设60α∠=︒时可得60BAD m ∠=-︒,902m ABC ACB ∠=∠=︒-, 19012022m ABD BAD ∠=︒-∠=︒-, 30CBD ABD ABC ∠=∠-∠=︒.∠由(2)可知,翻折BDC ∆到△1BD C ,则此时130CBD ∠=︒,60302m BCD ACB ∠=︒-∠=-︒, 190(30)12022m m ACB BCD ACB BCD m α∠=∠-∠=∠-∠=︒---︒=︒-, ∠以C 为圆心CD 为半径画圆弧交BD 的延长线于点2D ,连接2CD ,2303022m m CDD CBD BCD ∠=∠+∠=︒+-︒=, 221802180DCD CDD m ∠=︒-∠=︒-260240DCD m α∠=︒+∠=︒-.综上所述,α为60︒或120m ︒-或240m ︒-时,30CBD ∠=︒.【点睛】本题是一道几何结论探究题,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善于从探究特殊结论中归纳出一般性解题方法,并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解答一般性的问题,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6.(1)证明见解析;(2)AB BC BD +=;理由见解析;(3)2BC AB CE -=.【解析】【分析】(1)方法1:在BC 上截取BM BA =,连接DM ,得到全等三角形,进而解决问题;方法2:延长BA 到点N ,使得BN BC =,连接DN ,得到全等三角形,进而解决问题; (2)延长CB 到点P ,使BP BA =,连接AP ,证明ΔΔPAC BAD ≌,可得PC BD =,即PC BP BC AB BC =+=+(3)连接BD ,过点D 作DF AC ⊥于F ,证明ΔΔDFA DEC ≌,Rt ΔRt ΔBDF BDE ≌,进而根据2BC BE CE BA AF CE BA CE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方法1:在BC 上截BM BA =,连接DM ,如图.BD 平分ABC ∠,ABD CBD ∴∠=∠.在ΔABD 和ΔMBD 中,BD BD ABD MBD BA BM =⎧⎪∠=∠⎨⎪=⎩,ΔΔABD MBD ∴≌,A BMD ∴∠=∠,AD MD =.180BMD CMD ︒∠+∠=,180C A ︒∠+∠=.C CMD ∴∠=∠.DM DC ∴=,DA DC ∴=.方法2:延长BA 到点N ,使得BN BC =,连接DN ,如图.BD平分ABC∠,NBD CBD∴∠=∠.在ΔNBD和ΔCBD中,BD BDNBD CBDBN BC=⎧⎪∠=∠⎨⎪=⎩,ΔΔNBD CBD∴≌.BND C∴∠=∠,ND CD=.180NAD BAD︒∠+∠=,180C BAD︒∠+∠=.BND NAD∴∠=∠,DN DA∴=,DA DC∴=.(2)AB、BC、B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B BC BD+=.(或者:BD CB AB-=,BD AB CB-=).延长CB到点P,使BP BA=,连接AP,如图2所示.由(1)可知AD CD =,60DAC ︒∠=.ΔADC ∴为等边三角形.AC AD ∴=,60ADC ︒∠=.180BCD BAD ︒∠+∠=,36018060120ABC ︒︒︒︒∴∠=--=.18060PBA ABC ︒︒∴∠=-∠=.BP BA =,ΔABP ∴为等边三角形.60PAB ︒∴∠=,AB AP =.60DAC ︒∠=,PAB BAC DAC BAC ∴∠+∠=∠+∠,即PAC BAD ∠=∠.在ΔPAC 和ΔBAD 中,PA BA PAC BAD AC AD =⎧⎪∠=∠⎨⎪=⎩,ΔΔPAC BAD ∴≌. PC BD ∴=, PC BP BC AB BC =+=+,AB BC BD ∴+=.(3)AB ,CE ,BC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BC AB CE -=.(或者:2BC CE AB -=,2AB CE BC +=)解:连接BD ,过点D 作DF AC⊥于F ,如图3所示.180BAD C ︒∠+∠=,180BAD FAD ︒∠+∠=.FAD C ∴∠=∠.在ΔDFA 和ΔDEC 中,DFA DEC FAD C DA DC ∠=∠⎧⎪∠=∠⎨⎪=⎩,ΔΔDFA DEC ∴≌,DF DE ∴=,AF CE =.在Rt ΔBDF 和Rt ΔBDE 中,BD BD DF DE =⎧⎨=⎩, Rt ΔRt ΔBDF BDE ∴≌.BF BE ∴=,2BC BE CE BA AF CE BA CE ∴=+=++=+,2BC BA CE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正确的添加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4篇)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三数学复习五大方法初三新学期数学知识点一、圆的定义1、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一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二、圆的各元素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
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5、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角的边。
6、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圆周角的两边是弦。
7、弦心距:圆心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基本性质1、圆的对称性(1)圆是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
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为直角,它所对的弦是直径。
4、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两条弧、两个圆周角、两个圆心角、两条弦心距五对量中只要有一对量相等,其余四对量也分别相等。
5、夹在平行线间的两条弧相等。
6、设⊙O的半径为r,OP=d。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二)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
(表为:x0)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1/a(a1);B.1/a中,aC.0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中考数学【锐角三角函数】考点专项复习教案(含例题、习题、答案)
8.
cos 60°= 1 ,tan 30°=
2
,∴cos 60°-tan 30°≠0,
∴(cos 60°-tan 30°)0=1, 解:原式= 例7 分析
2 +1
3
十+2
2 =3 2 +1.
1 32
1 计算 2
-(π -3.14)0-|1-tan 60°|-
3. 3 +1+ 3 +2=10.
第二十八章
本章小结 小结 1 本章概述
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它们既是相似三角形及函数的继 续,也是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基础.本章知识首先从工作和生活中经常 遇到的问题人手, 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 进而学习解直角三角形,进一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只有掌握 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才能继续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和解斜三角形等知识, 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数形结合 思想,应牢固掌握. 小结 2 本章学习重难点 【本章重点】 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锐角三 角函数(sin A,cos A,tan A),知道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 值,会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章难点】 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边关系、边角关系来解 决实际问题. 【学习本章应注意的问题】 在本章的学习中,应正确掌握四种三角函数的定义,熟记特殊角 的三角函数值,要善于运用方程思想求直角三角形的某些未知元素, 会运用转化思想通过添加辅助线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 来求解, 会用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思想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 型,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tan 60°=
解:原式=8-1-
专题 3 锐角三角函数与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专题解读】 锐角三角函数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起来运用,考查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 8 如图 28-124 所示,在△ABC 中,AD 是 BC 边上的高,E 为 AC 边的中点,BC=14,AD=12,sin B =4.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能力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教学内容:涵盖初中数学的所有知识点,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与图像、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2、安排:按照中考数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使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结合历年中考真题进行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与评价1、教学过程:按照复习导入、精讲精练、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等环节进行。
每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2、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
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布置1、教学资源:选用优秀的数学教材、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料。
同时,邀请优秀的数学教师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
2、布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布置适量的作业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和活动,拓展数学视野。
六、总结与反思通过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的实施,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他们的数学素养、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有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的解题思路还不够开阔;有些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等。
【中考数学】中考数学解题策略大盘点(3)
【中考数学】中考数学解题策略大盘点(3)三、解题的常用方法3.化折为直化折为直:定点间的几条折线段在一条直线上时,其和最小。
另有: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小。
这里的“直”理解为“直线”或“垂直”。
注意:化折为直的前提是“几条连续折线在两个定点之间,或在定点与定线之间”,若不满足需先进行变换转化。
例13.(1)如图①,RtΔABC中,∠C=90°,AC=3,BC=4,点P是边上任意一点,则PC的最小值为.(2)如图②,矩形ABCD中,AB=3,BC=4,点M、点N分别在BD、BC上,求CM+MN的最小值.(3)如图③,矩形ABCD中,AB=3,BC=4,点E是AB边上一点,且AE=2,点F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把ΔBEF沿EF翻折,点B 的对应点为P点,连接AP、CP,四边形APCD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这个最小值及此时BF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问题(1)直接求点C到AB的距离。
问题(2)中折线CM、MN 居于轨迹线BD同侧,无法化直,所以要先把CM或MN翻折变换到另一侧,以便化直,这样转化为点到线的最短路径问题。
如下图,CM+MN=C′M+MN,C′N′即为其最小值,在ΔCC′N′中利用三角函数可求得为24/5×4/5=96/25。
同样可以把MN沿BD翻折至MN′,N′的轨迹即是把BC翻折后的BC′,转化为求C点到直线BC′的最短路径,即CH的长。
问题(3)中可先确定P点轨迹为以E为圆心以BE为半径的圆弧,把四边形APCD面积最小转化为ΔAPC面积最小,再转化为高PH最小,即求圆E到直线AC的最短路径,过E作AC的垂线,所得PH即为最小值,求得四边形APCD的面积最小值为15/2。
4.改斜归正改斜归正:由于坐标的本质是水平竖直方向的距离,所以坐标系中往往把斜向线段的关系转化为正向(水平竖直方向)线段的关系解决。
例14.抛物线y=0.5x2+1.5x-2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点P为抛物线在第三象限的一个动点,作PH⊥BC于H.(1)求PH的最大值;(2)若∠HPC=2∠ABC,求点P的横坐标.问题(1)中PH的长不易表示,可以作PN⊥x轴交BC于M,设P(x,0.5x2-1.5x-2),M(x,-0.5x-2),则PM=-0.5x2+x,PH=2√5/5PM,转化为求PM的最大值。
中考数学【代数式考点】专项复习教案(含例题、习题、答案)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小结小结1 本章内容概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整式和整式的加减.学习本章知识,要了解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的概念,会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会确定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以及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正确地进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会列出整式表示,从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由算术到代数的进步.小结2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同类项、整式的加减,难点是去括号与求值运算.小结3 本章学法点津1.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把数字和字母联系起来,从具体情境中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2.要注意对整式加减运算法则探索过程的理解,体会“数式的通性”.3.要注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发现,进而归纳总结规律,提高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自学意识.知识网络结构图b 项式成为同类项必须具备的条件,即⎧⎨⎩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同类项. 例2 计算:(7x 2+5x -3)-(5x 2-3x +2).解:原式=7x2+5x-3-5x2+3x-2=2x2+8x-5.方法本题考查整式的加减及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时注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只把系数相加减.题型二整式的求值例3 已知(a+2)2+|b+5|=0,求3a2b一[2a2b-(2ab-a2b)-4a2]-ab的值.分析:由平方与绝对值的非负性,得a=-2,b=-5.先化简,再代入求值.解:因为(a+2)2≥0,|b+5|≥0,且(a+2)2+|b+5|=0,所以a+2=0,且b+5=0.所以a=-2,b=-5.3a2b-[2a2b-(2ab-a2b)-4a2]-ab=3a2b-2a2b+2ab-a2b+4a2-ab=4a2+ab.把a=-2,b=-5代入4a2+ab,得原式=4×(-2)2+(-2)×(-5)=16+10=26.例4 已知2a2-3ab=23,4ab+b2=9,求整式8a2+3b2的值.解:因为2a2-3ab=23,所以8a2-12ab=92,所以12ab=8a2-92.因为4ab+b2=9,所以12ab+3b2=27,所以12ab=27-3b2.由此得8a2-92=27-3b2,即8a2+3b2=119.题型三整式的应用例5 图2-3-1是一个长方形试管架,在a cm 长的木条上钻了4个圆孔,每个孔的直径为2 cm ,则x 等于( )A.8a +cm B. 16a - cm C. 4a - cm D. 8a - cm第三个图案中正三角形的个数为:8=2×3+2;..,;第n 个图案中正三角形的个数为:2n +2. 答案:2n +2=⨯+⨯-=-=.3(1)13121212点拨把(a-b),(a+b)分别看做一个整体,直接合并同类项,而不是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例2 若a2+ab=20,ab-b2=-13,求a2+b2及a2+2ab-b2的值.分析:把a2+ab,ab-b2分别看做一个整体.解:∵a2+ab-(ab-b2)=a2+b2,∴a2+b2=20-(-13)=33.又∵(a2+ab)+(ab-b2)=a2+2ab-b2,∴a2+2ab-b2=20-13=7.点拨通过对已知条件相减或相加,得出待求的多项式,从而求出多项式的值.考查了学生的洞察能力.2 数形结合思想例3 如图2-3-3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分别用整式表示出图中S l,S2,S3,S4的面积,并表示出长方形ABCD的面积.解:S1=m(2m-n)=2m2-mn,S2=n(2m-n)=2mn-n2,S3=n2,S4=mn.S长方形ABCD=S1+S2+S3+S4=(2m2-mn)+(2mn-n2)+n2+mn=2m2-mn+2mn-n2+n2+mn=2 m2+2mn.中考热点聚焦考点1 单项式考点突破:单项式是整式中的基础知识,在中考中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解决此类问题要理解单项式的定义及单项式次数的含义.例1 (2011•柳州)单项式3x2y3的系数是3.考点:单项式。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全等三角形(X模型)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全等三角形(X模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填空题1.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E是AC上的一点,BE交AD于F,AC BF=,24DAC∠=︒,32EBC∠=︒,则ACB=∠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二、解答题2.问题背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4,AC=3,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则得到△ADC≌△EDB,小明证明△BED≌△CAD用到的判定定理是:(用字母表示);问题解决:小明发现: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请写出小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拓展应用: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ABE和△ACD,AB=AE,AC=AD,∠BAE=∠CAD=90°,M是BC中点,连接AM,DE.当AM=3时,求DE的长.3.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一点,E是AD的中点,过A点作BC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F,且AF=BD,连接BF.(1)求证:D是BC的中点(2)如果AB=AC,试判断四边形AFB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4.【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8AB=,6AC=,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 AD=,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______.(2)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点M在AB边上,点N在AC边上,若DM DN⊥,求证:BM CN MN+>.5.如图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D、E分别是AB及A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D CE=,连接DE交BC于点M.求让:MD ME=6.阅读下面材料【问题情境】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在△ABC中,若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请根据小明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A.SSS B.SAS C.AAS D.HL(2)由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求得AD长的取值范围是()A.6<AD<8B.6≤AD≤8C.1<AD<7D.1≤AD≤7【解后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一个三角形中.【灵活运用】如图△,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若EF=4,7.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已知:如图点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AB DC=说明:BAE D ∠=∠分析:说明两个角相等,常用的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观察本题中说明的两个角,它们既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而且们所在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说明BAE D∠=∠,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在提供两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如下:如图△过点C作//CF 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延长DE至点M,使ME DE=,连接BM.(1)请从以上两种辅助线中选择一种完成上题的说理过程.(2)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种数学思想?请写出一个._______________.(3)反思应用:如图,点B是AE的中点,BC BD⊥于点B.请类比(1)中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判断线段AC DE+与CD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8.如图,在ABC中,45ABC∠=,AD,BE分别为BC,AC边上的高,连接DE,过点D 作DF DE⊥与点F,G为BE中点,连接AF,DG.(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证:AF DF⊥;(2)如图2,请写出AF与DG之间的关系并证明.9.P为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Q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P A=CQ,连PQ交AC边于D.(1)证明:PD=DQ.(2)如图2,过P作PE△AC于E,若AB=6,求DE的长.10.【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_____.A.SSS B.SAS C.AAS D.HL(2)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A.6<AD<8B.6≤AD≤8C.1<AD<7D.1≤AD≤7【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求证:AC =BF.11.【问题情境】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12,AC=8,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BE.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依据是.A.SSS B.SAS C.AAS D.HL(2)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解后反思:题目中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可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初步运用】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若EF=3,EC=2,求线段BF的长.【灵活运用】如图3,在△ABC中,△A=90°,D为BC中点,DE△DF,DE交AB于点E,DF交AC 于点F,连接EF,试猜想线段BE、CF、EF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2.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E是线段AC上一点,F是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AF.点G是线段BE的中点,BN∥AC,BN与AG延长线交于点N.(1)若∠BAN=15°,求∠N;(2)若AE=CF,求证:2AG=AF.13.(1)【问题情境】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中线,若AB=10,AC=8,求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至点E,使DE=AD,连接BE.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依据是________.A.SSS B.SAS C.AAS D.ASA△.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后反思:题目中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可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之中.(2)【学会运用】如图△,AD是△ABC的中线,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AB, △BAC=△BCA, 求证:AE=2AD.14.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中,E 是线段AC 上一点,F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AF .点G 是线段BE 的中点,BNAC ,BN 与AG 延长线交于点N .(1)若15BAN ∠=︒,求N ∠; (2)若AE CF =,求证:2AG AF =.15.P 为等边△ABC 的边AB 上一点,Q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P A =CQ ,连PQ 交AC 边于D .(1)证明:PD =DQ .(2)如图2,过P 作PE △AC 于E ,若AB =6,求DE 的长.16.数学兴趣小组在活动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 中,AB 8=,AC 6=,D 是BC 的中点,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E ,使DE AD =,请补充完整证明“ADC △EDB ”的推理过程.()1求证:ADC △EDB证明: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 在ADC 和EDB 中AD ED(=已作),ADC EDB(∠∠=______),CD BD(=中点定义),ADC ∴△EDB(______),()2探究得出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等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问题解决】()3如图2,ABC 中,B 90∠=,AB 2=,AD 是ABC 的中线,CE BC ⊥,CE 4=,且ADE90∠=,求AE 的长.17.如图,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 是BC 的中点,点A 在DE 上,且△BAE=△CDE . 求证:AB=CD . 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要证AB=CD ,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18.如图,点P为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Q为BC延长线上一点,AP=CQ,PQ交AC于D,(1)求证:DP=DQ;(2)过P作PE△AC于E,若BC=4,求DE的长.19.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求证:AB=CD.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证明的两条线段,它们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它们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证AB=CD,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给出如下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请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对原题进行证明.参考答案:1.100°【解析】【分析】延长AD到M,使得DM=AD,连接BM,证△BDM△△CDA(SAS),得BM=AC=BF,△M=△DAC=24°,△C=△DBM,再证△BFM是等腰三角形,求出△MBF的度数,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延长AD到M,使得DM=AD,连接BM,如图所示:在△BDM和△CDA中,DM DABDM CDABD CD=⎧⎪∠=∠⎨⎪=⎩,△△BDM△△CDA(SAS),△BM=AC=BF,△M=△DAC=24°,△C=△DBM,△BF=AC,△BF=BM,△△M=△BFM=24°,△△MBF=180°-△M-△BFM=132°,△△EBC=32°,△△DBM=△MBF-△EBC=100°,△△C=△DBM=100°,故答案为:100°.【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问题背景:SAS;问题解决:完整过程见解析;拓展应用:DE=6.【解析】【分析】问题背景:先判断出BD=CD,由对顶角相等△BDE=△CDA,进而得出△ADC△△EDB (SAS);问题解决:先证明△ADC△△EDB(SAS),得出BE=AC=3,最后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拓展应用:如图2,延长AM到N,使得MN=AM,连接BN,同(1)的方法得出△BMN△△CMA(SAS),则BN=AC,进而判断出△ABN=△EAD,进而判断出△ABN△△EAD,得出AN=ED,即可求解.【详解】问题背景:如图1,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AD是△ABC的中线,△BD=CD,在△ADC和△EDB中,AD EDCDA BDECD BD=⎧⎪∠=∠⎨⎪=⎩,△△ADC△△EDB(SAS),故答案为:SAS;问题解决:如图1,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AD是△ABC的中线,△BD=CD,AD EDCDA BDECD BD=⎧⎪∠=∠⎨⎪=⎩,△△ADC△△EDB(SAS),△BE=AC,在△ABE中,AB﹣BE<AE<AB+BE,△AB=4,AC=3,△4﹣3<AE<4+3,即1<AE<7,△DE=AD,△AD=12AE,△12<AD<72;拓展应用:如图2,延长AM到N,使得MN=AM,连接BN,由问题背景知,△BMN△△CMA(SAS),△BN=AC,△CAM=△BNM,△AC//BN,△AC=AD,△BN=AD,△AC//BN,△△BAC+△ABN=180°,△△BAE=△CAD=90°,△△BAC+△EAD=180°,在△ABN 和△EAD 中,AB EA ABN EAD BN AD =⎧⎪∠=∠⎨⎪=⎩,△△ABN △△EAD (SAS ),△AN =DE ,△MN =AM ,△DE =AN =2AM ,△AM =3,△DE =6.【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补角的性质,掌握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3.(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分析】 (1)先由AF △BC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AFE =△DCE ,而E 是AD 中点,那么AE =DE ,△AEF =△DEC ,利用AAS 可证△AEF △△DEC ,那么有AF =DC ,又AF =BD ,从而有BD =CD ; (2)四边形AFBD 是矩形.由于AF 平行等于BD ,易得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又AB =AC ,BD =CD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可知AD △BC ,即△ADB =90°,那么可证四边形AFBD 是矩形.【详解】证明: (1)△AF △BC ,△△AFE =△DCE ,△E 是AD 的中点,△AE =DE ,△△AFE =△DCE , ∠AEF∠∠DEC ,AE =DE ,△△AEF △△DEC (AAS ),△AF =DC ,△AF =BD ,△BD =CD ,△D 是BC 的中点;(2)四边形AFBD 是矩形.理由: △AB =AC ,D 是BC 的中点,△AD △BC ,△△ADB =90°,△AF =BD ,过A 点作BC 的平行线交CE 的延长线于点F ,即AF △BC ,△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又△△ADB =90°,△四边形AFBD 是矩形.【点睛】本题利用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量代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矩形的判定等知识.4.(1)SAS ;(2)17AD <<;(3)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AD=DE ,△ADC=△BDE ,BD=DC 推出△ADC 和△EDB 全等即可;(2)根据全等得出BE=AC=6,AE=2AD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8-6<2AD <8+6,求出即可;(3)延长ND 至点E ,使DE DN =,连接BE 、ME ,证明BED △()SAS CND △,得到BE CN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答即可.【详解】(1)解:△在△ADC 和△EDB 中,AD DE ADC BDE BD CD =⎧⎪∠=∠⎨⎪=⎩,△△ADC△△EDB (SAS ),故答案为:SAS ;(2)解:△由(1)知:△ADC△△EDB ,△BE=AC=6,AE=2AD ,△在△ABE 中,AB=8,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8-6<2AD <8+6,△1<AD <7,故答案为:1<AD <7.(3)证明:延长ND 至点E ,使DE DN =,连接BE 、ME ,如图所示:△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 =.在BED 和CND △中,DE DN BDE CDN BD CD =⎧⎪∠=∠⎨⎪=⎩, △BED △()SAS CND △,△BE CN =,△DM DN ⊥,DE DN =,△ME MN =, 在BEM △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BM BE ME +>,△BM CN MN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5.见详解【解析】【分析】过点D作DE△AC,交BC于点E,根据等边三角形和平行线的性质得△MDE=△MEC,DE=CE,从而证明∆EMD≅∆CME,进而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过点D作DE△AC,交BC于点E,△ABC是等边三角形,△△B=△ACB=60°,△DE△AC,△△DEB=△ACB=60°,△MDE=△MEC,△BDE是等边三角形,△BD=DE,△BD CE=,△DE=CE,又△△EMD=△CME,△∆EMD≅∆CME,△MD ME=.【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6.(1)B;(2)C;应用:7.【解析】【分析】(1)由已知AD是△ABC的中线,和作图延长AD到点E,使DE=AD,CD=BD,△ADC=△EDB, AD=DE得到△ADC△△EDB(SAS) 即可,(2) 由△ADC△△EDB,则BE=AC=6,AE=2AD,AB=8,在ΔABE中,AB-BE<AE<AB+BE,即则2<2AD<14即可,【灵活运用】延长AD到G,使DG=AD,连接BG,由(1)知△ADC△△GDB,BG=AC=AE+EC=7△G=△DAC可以判定BG△AC,由△BFG=△AFE,得ΔGBF△ΔAEF,由性质BG BF AE EF.【详解】(1)由已知AD是△ABC的中线,和作图延长AD到点E,使DE=AD,CD=BD,△ADC=△EDB, AD=DE得到△ADC△△EDB(SAS)故选择:B,(2) 由△ADC△△EDB,则BE=AC=6,AE=2AD,AB=8,在ΔABE中,AB-BE<AE<AB+BE,即AB-BE=8-6=2,AB+BE=14,则2<2AD<14,1<AD<7故选择:C,灵活运用延长AD到G,使DG=AD,连接BG,由(1)知△ADC△△GDB,BG=AC=AE+EC=7,△G=△DAC,BG△AC,△BFG=△AFE,ΔGBF△ΔAEF,BG BF AE EF=, 744BF =, BF=7.【点睛】本题考查中线加倍问题,由中线加倍,利用SAS 推出三角形全等,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中的问题,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取值范围,由△ADC △△GDB ,△G=△DAC 可以判定BG△AC ,由△BFG=△AFE ,得ΔGBF△ΔAEF ,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7.(1)采用第一种方法,证明见解析(2)转化思想(3)AC+DE >CD ,证明见解析 【解析】【分析】(1)过点C 作//CF AB ,证明得到△ABE△△FCE ,得到BAE F ∠=∠,再根据AB DC =得到D F =∠∠,故可得到BAE D ∠=∠;(2)此题用到了转化思想;(3)过点E 作//EF AC ,证明得到△ABC△△EBF ,得到AC=EF,连接DF,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到CD=DF ,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EF DE +与DF 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可求解.【详解】(1)采用第一种方法,过点C 作//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CF AB△B ECF ∠=∠,BAE CFE ∠=∠又E 点是BC 中点,△BE=CE△△ABE△△FCE(AAS)△BAE F∠=∠,AB=CF,A,E,F在同一直线上,△AB DC=△D F=∠∠△BAED∠=∠;(2)此题用到了转化思想;故答案为:转化思想;(3)如图,过点E作//EF AC,同(1)理得到△ABC△△EBF,△AC=EF,BC=BF连接DF△BC BD⊥△△CDF是等腰三角形△CD=DF,在△DEF中,EF DE+>DF故AC+DE>C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8.(1)详见解析;(2)AF=2DG,且AF△DG,证明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 利用条件先△DAE△△DBF,从而得出△F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证明△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2) 延长DG至点M,使GM=DG,交AF于点H,连接BM,先证明△BGM△△EGD,再证明△BDM△△DAF即可推出.【详解】解:(1)证明:设BE与AD交于点H..如图,△AD,BE分别为BC,AC边上的高,△△BEA=△ADB=90°.△△ABC=45°,△△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BD.△△AHE=△BHD,△△DAC=△DBH.△△ADB=△FDE=90°,△△ADE=△BDF.△△DAE△△DBF.△BF=AE,DF=DE.△△F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FE=45°.△G为BE中点,△AE=EF.△△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FE=45°.△△AFD=90°,即AF△DF.(2)AF=2DG,且AF△DG.理由:延长DG至点M,使GM=DG,交AF于点H,连接BM,△点G为BE的中点,BG=GE.△△BGM△EGD,△△BGM△△EGD.△△MBE=△FED=45°,BM=DE.△△MBE=△EFD,BM=DF.△△DAC=△DBE,△△MBD=△MBE+△DBE=45°+△DBE.△△EFD=45°=△DBE+△BDF,△△BDF=45°-△DBE.△△ADE=△BDF,△△ADF=90°-△BDF=45°+△DBE=△MBD.△BD=AD,△△BDM△△DAF.△DM=AF=2DG,△FAD=△BDM.△△BDM+△MDA=90°,△△MDA+△FAD=90°.△△AHD=90°.△AF△DG.△AF=2DG,且AF△DG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性质.9.(1)证明见解析;(2)DE=3.【解析】【分析】(1)过点P作PF△BC交AC于点F;证出△APF也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P=PF=AF=CQ,由AAS证明△PDF△△QDC,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2)过P作PF△BC交AC于F.同(1)由AAS证明△PFD△△QCD,得出对应边相等FD=CD,证出AE+CD=DE12=AC,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如图1所示,点P作PF△BC交AC于点F.△△ABC是等边三角形,△△APF也是等边三角形,AP=PF=AF=CQ.△PF△BC,△△PFD=△DCQ.在△PDF和△QDC中,PDF QDCDFP QCDPF QC∠=∠⎧⎪∠=∠⎨⎪=⎩,△△PDF△△QDC(AAS),△PD=DQ;(2)如图2所示,过P作PF△BC交AC于F.△PF△BC,△ABC是等边三角形,△△PFD=△QCD,△APF是等边三角形,△AP=PF=AF.△PE△AC,△AE=EF.△AP=PF,AP=CQ,△PF=CQ.在△PFD和△QCD中,PDF QDCDFP QCDPF QC∠=∠⎧⎪∠=∠⎨⎪=⎩,△△PFD△△QCD(AAS),△FD=CD.△AE =EF ,△EF +FD =AE +CD ,△AE +CD =DE 12=AC . △AC =6,△DE =3.【点睛】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 )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 )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0.(1)B ;(2)C ;(3)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AD =DE ,△ADC =△BDE ,BD =DC 推出△ADC 和△EDB 全等即可;(2)根据全等得出BE =AC =6,AE =2AD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8﹣6<2AD <8+6,求出即可;(3)延长AD 到M ,使AD =DM ,连接BM ,根据SAS 证△ADC△△MDB ,推出BM =AC ,△CAD =△M ,根据AE =EF ,推出△CAD =△AFE =△BFD ,求出△BFD =△M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详解】(1)解:在△ADC 和△EDB 中AD DE ADC BDE BD CD =⎧⎪∠=∠⎨⎪=⎩,△△ADC△△EDB(SAS),故选B ;(2)解:如图:△由(1)知:△ADC△△EDB,△BE=AC=6,AE=2AD,△在△ABE中,AB=8,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8﹣6<2AD<8+6,△1<AD<7,故选C.(3)延长AD到M,使AD=DM,连接BM,△AD是△ABC中线,△CD=BD,△在△ADC和△MDB中DC DBADC MDBDA DM=⎧⎪∠=∠⎨⎪=⎩△△ADC△△MDB,△BM=AC,△CAD=△M,△AE=EF,△△CAD=△AFE,△△AFE =△BFD ,△△BFD =△CAD =△M ,△BF =BM =AC ,即AC =BF.【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11.(1)B ;(2)2<AD <10;【初步运用】BF =5;【灵活运用】BE 2+CF 2=EF 2,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答;(2)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计算;初步运用 延长AD 到M ,使AD =DM ,连接BM ,证明△ADC △△MDB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灵活运用 延长ED 到点G ,使DG =ED ,连结GF ,GC ,证明△DBE △△DCG ,得到BE =CG ,根据勾股定理解答.【详解】解:(1)在△ADC 和△EDB 中,BD=CD BDE=CDA ED=AD ⎧⎪∠∠⎨⎪⎩, △△ADC△△EDB (SAS ),故选B ;(2)△△ADC△△EDB ,△EB=AC=8,在△ABE 中,AB ﹣BE <AE <AB+BE ,△2<AD <10,故答案为2<AD <10;【初步运用】延长AD 到M ,使AD =DM ,连接BM ,△AE =EF .EF =3,△AC =5,△AD 是△ABC 中线,△CD =BD ,△在△ADC 和△MDB 中,BD=CD BDM=CDA DM=DA ⎧⎪∠∠⎨⎪⎩, △△ADC △△MDB ,△BM =AC ,△CAD =△M ,△AE =EF ,△△CAD =△AFE ,△△AFE =△BFD ,△△BFD =△CAD =△M ,△BF =BM =AC ,即BF =5;【灵活运用】线段BE 、CF 、EF 之间的等量关系为:BE 2+CF 2=EF 2.证明:如图3,延长ED 到点G ,使DG =ED ,连结GF ,GC ,△ED △DF ,△EF =GF ,△D 是BC 的中点,△BD =CD ,在△BDE 和△CDG 中, ED=GD BDE=CDG BD=CD ⎧⎪∠∠⎨⎪⎩,△△BDE△△CDG(SAS),△BE=CG,△△A=90°,△△B+△ACB=90°,△△BDE△△CDG,EF=GF,△BE=CG,△B=△GCD,△△GCD+△ACB=90°,即△GCF=90°,△Rt△CFG中,CF2+GC2=GF2,△BE2+CF2=EF2.【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2.(1)45°;(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BC=∠ACB=60°,由平行线的性质可知∠NBC=60°,进一步求出∠ABN=120°,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N的度数;(2)先证△NBG≌△AEG,得到AG=NG,AE=BN,再证△ABN≌△ACF,即可推出AF =2AG.【详解】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AC∥BN,∴∠NBC=∠ACB=60°,∴∠ABN=∠ABC+∠NBC=120°,∴在△ABN中,∠N=180°﹣∠ABN﹣∠BAN=180°﹣120°﹣15°=45°;(2)∵AC∥BN,∴∠N=∠GAE,∠NBG=∠AEG,又∵点G是线段BE的中点,∴BG=EG,∴△NBG≌△AEG(AAS),∴AG=NG,AE=BN,∵AE=CF,∴BN=CF,∵∠ACB=60°,∴∠ACF=180°﹣∠ACB=120°,∴∠ABN=∠ACF,又∵AB=AC,∴△ABN≌△ACF(SAS),∴AF=AN,AN,∵AG=NG=12∴AF=2AG.【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3.(1)△.B;△. 1<AD<9;(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答;△.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得AB−BE<AE<AB+BE,结合BE=AC可确定AE的取值范围,易得AD的取值范围;(2)首先延长AD至M,使DM=AD,先证明△ABD△△MCD,进而得出MC=AB,△B =△MCD,即可得出△ACM=△ACE,再证明△ACM△△ACE,即可证明结论.【详解】解:(1)△.在△ADC和△EDB中,BD CDBDE CDA DE AD⎧⎪∠∠⎨⎪⎩===,△△ADC△△EDB(SAS),故选B;△.△△ADC△△EDB,△BE=AC,△AB−BE<AE<AB+BE,△AB− AC<AE<AB+AC,即2<AE<18,△1<AD<9,故答案为1<AD<9;(2)延长AD至M,使DM=AD,△AD是△ABC的中线,△BD=CD,在△ABD和△MCD中,BD CDADB MDC AD DM⎧⎪∠∠⎨⎪⎩===,△△ABD△△MCD(SAS),△MC=AB,△B=△MCD,△AB=CE,△CM=CE,△△BAC=△BCA,△△B+△BAC=△ACB+△MCD,即△ACE=△ACM,在△ACE和△ACM中,AC ACACE ACM CM CE⎧⎪∠∠⎨⎪⎩===,△△ACM△△ACE(SAS),△AE=AM,△AM=2AD,△AE=2A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利用倍长中线得出辅助线是解题关键.14.(1)45°;(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BC=△ACB=60°,由平行线的性质可知△NBC=60°,进一步求出△ABN=120°,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N的度数;(2)先证△NBG△△AEG,得到AG=NG,AE=BN,再证△ABN△△ACF,即可推出AF=2AG.【详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AC△BN,△△NBC=△ACB=60°,△△ABN=△ABC+△NBC=120°,△在△ABN中,△N=180°-△ABN-△BAN=180°-120°-15°=45°;(2)△AC△BN,△△N=△GAE,△NBG=△AEG,又△点G是线段BE的中点,△BG=EG,△△NBG△△AEG(AAS),△AG=NG,AE=BN,△AE=CF,△BN=CF,△△ACB=60°,△△ACF=180°-△ACB=120°,△△ABN=△ACF,又△AB=AC,△△ABN△△ACF(SAS),△AF=AN,△AG=NG=12AN,△AF=2AG.【点睛】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5.(1)证明见解析;(2)DE=3.【解析】【分析】(1)过点P作PF△BC交AC于点F;证出△APF也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P=PF=AF=CQ,由AAS证明△PDF△△QDC,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2)过P作PF△BC交AC于F.同(1)由AAS证明△PFD△△QCD,得出对应边相等FD=CD,证出AE+CD=DE12=AC,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如图1所示,点P作PF△BC交AC于点F.△△ABC是等边三角形,△△APF也是等边三角形,AP=PF=AF=CQ.△PF△BC,△△PFD=△DCQ.在△PDF和△QDC中,PDF QDCDFP QCDPF QC∠∠∠∠=⎧⎪=⎨⎪=⎩,△△PDF△△QDC(AAS),△PD=DQ;(2)如图2所示,过P作PF△BC交AC于F.△PF△BC,△ABC是等边三角形,△△PFD=△QCD,△APF是等边三角形,△AP=PF=AF.△PE△AC,△AE=EF.△AP=PF,AP=CQ,△PF=CQ.在△PFD和△QCD中,PDF QDCDFP QCDPF QC∠∠∠∠=⎧⎪=⎨⎪=⎩,△△PFD△△QCD(AAS),△FD=CD.△AE=EF,△EF+FD=AE+CD,△AE+CD=DE 1 2=AC.△AC=6,△DE=3.【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6.()1见解析;()21<AD<7;()3AE=6.【解析】【分析】(1)延长AD到点E,使DE=AD,根据SAS定理证明△ADC△△EDB;(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计算;(3)延长AD交EC的延长线于F,证明△ABD△△FC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详解】()1延长AD到点E,使DE AD=,在ADC和EDB中,AD ED(=已作),ADC EDB(∠∠=对顶角相等),CD BD(=中点定义),ADC∴△()EDB SAS,故答案为对顶角相等,SAS ;()2ADC △EDB ,BE AC 6∴==,86AE 86-<<+,1AD 7∴<<,故答案为1AD 7<<;()3延长AD 交EC 的延长线于F ,AB BC ⊥,EF BC ⊥,ABD FCD ∠∠∴=,在ABD 和FCD 中,ABD FCD BD CDADB FDC ∠=∠⎧⎪=⎨⎪∠=∠⎩, ABD ∴△FCD , CF AB 2∴==,AD DF =,ADE 90∠=,AE EF ∴=,EF CE CF CE AB 426=+=+=+=,AE 6∴=.【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题关键是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17.见解析【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方法一:如图1中,作BF△DE于点F,CG△DE于点G,先证明△BFE△△CGE,得BF=CG,再证明△ABF△△DCG即可.方法二如图2中,: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先证明CF=CD,再证明△ABE△△FCE即可.证明:方法一:如图1中,作BF△DE于点F,CG△DE于点G.△△F=△CGE=90°,在△BFE和△CGE中,,△△BFE△△CGE .△BF=CG.在△ABF和△DCG中,,△△ABF△△DCG.△AB=CD.方法二如图2中,: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F=△BAE.又△△ABE=△D,△△F=△D.△CF=CD.在△ABE和△FCE中,,△△ABE△△FCE.△AB=CF.△AB=CD.18.(1)详见解析(2)ED=2【解析】【分析】(1)过P作PF△BQ,可得△APF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P=PF,再证△DCQ△△DFP,即可得PD=DQ;(2)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E=EF,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FD =CD,然后求出2DE=AC,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1)证明:如图,过点P作PF△BC,则△DPF=△Q,△△ABC为等边三角形,△△APF是等边三角形,△AP=PF,又△AP=CQ,△PF=CQ,在△DPF和△DQC中,DPF QPDF QDCPF CQ∠=∠⎧⎪∠=∠⎨⎪=⎩,△△DPF△△DQC(AAS),△DP=DQ;(2)△△P AF为等边三角形,PE△AC,可得AE=EF,由(1)知,△DPF△△DQC△FD=CD,△AC=AE+EF+FD+CD,△AC=2EF+2FD=2(EF+FD)=2ED,△AC=BC=4,△2ED=4,△ED=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出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19.【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方法一:作BF△DE于点F,CG△DE于点G,△△F=△CGE=90°.又△△BEF=△CEG,BE=CE,△△BFE△△CGE.△BF=CG.在△ABF和△DCG中,△△F=△DGC=90°,△BAE=△CDE,BF=CG,△△ABF△△DCG.△AB=CD.方法二: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F=△BAE.又△△ABE=△D,△△F=△D.△CF=CD.△△F=△BAE,△AEB=△FEC,BE=CE,△△ABE△△FCE.△AB=CF.△AB=CD.方法三:延长DE至点F,使EF=DE,又△BE=CE,△BEF=△CED,△△BEF△△CED.△BF=CD,△D=△F.又△△BAE=△D,△△BAE=△F.△AB=BF.△AB=CD.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阅读理解.。
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05 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要点及考点典型题型和解题思路
专题05 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要点】知识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有序数对概念: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 ,b)。
【注意】a、b的先后顺序对位置的影响。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原点重合的数轴,这样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两轴的定义: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通常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通常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两坐标轴交点为其原点。
坐标平面:坐标系所在的平面叫坐标平面。
象限的概念:x轴和y轴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分成四部分,每个部分称为象限。
按逆时针顺序依次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点的坐标:对于坐标轴内任意一点A,过点A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A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有序数对A(a,b)叫做点A的坐标,记作A(a,b)。
知识点二点的坐标的有关性质(考点)性质一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象限横坐标x纵坐标y第一象限正正第二象限负正第三象限负负第四象限正负性质二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1.x轴上的点,纵坐标等于0;2.y轴上的点,横坐标等于0;3.原点位置的点,横、纵坐标都为0. 性质三 象限角的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1.若点P (n m ,)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n m =,即横、纵坐标相等; 2.若点P (n m ,)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n m -=,即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性质四 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1.在与x 轴平行的直线上, 所有点的纵坐标相等;点A 、B 的纵坐标都等于m ;2.在与y 轴平行的直线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相等;点C 、D 的横坐标都等于n ;P ),(b a ,则 1.点P 到x 轴的距离为b ; 2.点P 到y 轴的距离为a ;3.点P 到原点O 的距离为PO = 22b a +XXX性质六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平移变化性质七 对称点的坐标1. 点P ),(n m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1n m P -, 即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2. 点P ),(n m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2n m P -, 即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3.点P ),(n m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3n m P --,即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小结:坐标轴上 点P (x ,y ) 连线平行于 坐标轴的点 点P (x ,y )在各象限 的坐标特点 象限角平分线上 的点 X 轴Y 轴原平行X 轴平行Y 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一、第二、XyP2P mm -nOXy P3Pnm -nOn -XyP1Pnn -mO【考查题型】考查题型一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解题思路】要确定位置坐标,需根据题目信息、明确行和列的实际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典例1.(2021·湖北宜昌市中考真题)小李、小王、小张、小谢原有位置如图(横为排、竖为列),小李在第2排第4列,小王在第3排第3列,小张在第4排第2列,小谢在第5排第4列.撤走第一排,仍按照原有确定位置的方法确定新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李现在位置为第1排第2列B .小张现在位置为第3排第2列C .小王现在位置为第2排第2列D .小谢现在位置为第4排第2列【答案】B【分析】由于撤走一排,则四人所在的列数不变、排数减一,据此逐项排除即可. 【详解】解:A. 小李现在位置为第1排第4列,故A 选项错误; B. 小张现在位置为第3排第2列,故B 选项正确; C. 小王现在位置为第2排第3列,故C 选项错误; D. 小谢现在位置为第4排第4列,故D 选项错误. 故选:B .变式1-1.(2018·广西柳州市中考模拟)初三(1)班的座位表如图所示,如果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且“过道也占一个位置”,例如小王所对应的坐标为(3,2),小芳的为(5,1),小明的为(10,2),那么小李所对应的坐标是( )点象限 象限 象限 象限 三象限 四象限 (x,0)(0,y)(0,0)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不同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不同x >0 y >0 x <0 y >0 x <0 y <0 x >0 y <0(m,m) (m,-m)A .(6,3)B .(6,4)C .(7,4)D .(8,4)【答案】C【详解】根据题意知小李所对应的坐标是(7,4).故选C.变式1-2.(2017·北京门头沟区一模)小军邀请小亮去他家做客,以下是他俩的对话: 小军:“你在公交总站下车后,往正前方直走400米,然后右转直走300米就到我家了” 小亮:“我是按照你说的走的,可是走到了邮局,不是你家…”小军:“你走到邮局,是因为你下公交车后朝向东方走的,应该朝向北方走才能到我家…” 根据两人的对话记录,从邮局出发走到小军家应( ) A .先向北直走700米,再向西走100米 B .先向北直走100米,再向西走700米 C .先向北直走300米,再向西走400米 D .先向北直走400米,再向西走300米 【答案】A【分析】根据对话画出图形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从邮局出发走到小军家应:向北直走700米,再向西直走100米.故选:A .考查题型二 求点的坐标典例2.(2021·天津中考真题)如图,四边形OBCD 是正方形,O ,D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0,0,()0,6,点C 在第一象限,则点C 的坐标是( )A .()6,3B .()3,6C .()0,6D .()6,6【答案】D【分析】利用O ,D 两点的坐标,求出OD 的长度,利用正方形的性质求出OB ,BC 的长度,进而得出C 点的坐标即可.【详解】解:∵O ,D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0,0,()0,6,∴OD =6,∵四边形OBCD 是正方形,∴OB ⊥BC ,OB =BC =6 ∴C 点的坐标为:()6,6, 故选:D .变式2-1.(2021·山东滨州市·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四象限内有一点M ,到x 轴的距离为4,到y 轴的距离为5,则点M 的坐标为( ) A .()4,5- B .(5,4)-C .(4,5)-D .(5,4)-【答案】D【分析】根据点到坐标轴的距离及点所在的象限解答即可. 【详解】设点M 的坐标为(x ,y ), ∵点M 到x 轴的距离为4, ∴4y =, ∴4y =±,∵点M 到y 轴的距离为5, ∴5x =, ∴5x =±,∵点M 在第四象限内, ∴x=5,y=-4,即点M 的坐标为(5,-4) 故选:D.变式2-2.(2021·湖北襄阳市模拟)如图,四边形ABCD 为菱形,点A 的坐标为()4,0,点C 的坐标为()4,4,点D 在y 轴上,则点B 的坐标为( )A .(4,2)B .(2,8)C .(8,4)D .(8,2)【答案】D【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D 的坐标(0,2),进而得出点B 的坐标即可. 【详解】连接AC ,BD ,AC 、BD 交于点E ,∵四边形ABCD 是菱形,OA =4,AC =4, ∴ED =OA =EB =4,AC =2EA =4, ∴BD =8,OD =EA =2 ∴点B 坐标为(8,2), 故选:D .变式2-3.(2021·广东二模)已知点2,24()P m m +-在x 轴上,则点Р的坐标是( ) A .()4,0 B .()0,8C .()4,0-D .()0,8-【答案】A【分析】根据点P 在x 轴上,即y=0,可得出m 的值,从而得出点P 的坐标. 【详解】解:∵点2,24()P m m +-在x 轴上, ∴240m -=,∴2m=;∴2224m+=+=,∴点P为:(4,0);故选:A.变式2-4.(2021·广西一模)点M(3,1)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3,1)B.(3,﹣1)C.(﹣3.﹣1)D.(1,3)【答案】A【分析】根据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可得答案.【详解】点M(3,1)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3,1),故选:A.考查题型三点的坐标的规律探索【解题思路】考查坐标的规律探索,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到坐标的变化规律.典例3.(2021·山东中考真题)如图,在单位为1的方格纸上,△A1A2A3,△A3A4A5,△A5A6A7,…,都是斜边在x轴上,斜边长分别为2,4,6,…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A1A2A3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1(2,0),A2(1,1),A3(0,0),则依图中所示规律,A2021的坐标为()A.(﹣1008,0)B.(﹣1006,0)C.(2,﹣504)D.(1,505)【答案】A【分析】观察图形可以看出A1﹣﹣A4;A5﹣﹣﹣A8;…每4个为一组,由于2021÷4=504…3,A2021在x 轴负半轴上,纵坐标为0,再根据横坐标变化找到规律即可解答.【详解】解:观察图形可以看出A1﹣﹣A4;A5﹣﹣﹣A8;…每4个为一组,∵2021÷4=504 (3)∴A2021在x轴负半轴上,纵坐标为0,∵A3、A7、A11的横坐标分别为0,﹣2,﹣4,∴A2021的横坐标为﹣(2021﹣3)×12=﹣1008.∴A 2021的坐标为(﹣1008,0). 故选A .变式3-1.(2021·山东菏泽市·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智能机器人接到的指令是:从原点O 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移动,每次移动1个单位长度,其移动路线如图所示,第一次移动到点1A ,第二次移动到点2A ……第n 次移动到点n A ,则点2019A 的坐标是( )A .()1010,0B .()1010,1C .()1009,0D .()1009,1【答案】C【分析】根据图象可得移动4次图象完成一个循环,从而可得出点2019A 的坐标. 【详解】()10,1A ,()21,1A ,()31,0A ,()42,0A ,()52,1A ,()63,1A ,…,201945043÷=⋅⋅⋅,所以2019A 的坐标为()50421,0⨯+, 则2019A 的坐标是()1009,0, 故选C .变式3-2.(2021·辽宁阜新市·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O 沿x 轴向右滚动到△AB 1C 1的位置,再到△A 1B 1C 2的位置……依次进行下去,若已知点A(4,0),B(0,3),则点C 100的坐标为( )A .121200,5⎛⎫ ⎪⎝⎭B .()600,0C .12600,5⎛⎫ ⎪⎝⎭D .()1200,0【答案】B【分析】根据三角形的滚动,可得出:每滚动3次为一个周期,点C 1,C 3,C 5,…在第一象限,点C 2,C 4,C 6,…在x 轴上,由点A ,B 的坐标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B 的长,进而可得出点C 2的横坐标,同理可得出点C 4,C 6的横坐标,根据点的横坐标的变化可找出变化规律“点C 2n 的横坐标为2n×6(n 为正整数)”,再代入2n=100即可求出结论.【详解】解:根据题意,可知:每滚动3次为一个周期,点C 1,C 3,C 5,…在第一象限,点C 2,C 4,C 6,…在x 轴上.∵A(4,0),B(0,3), ∴OA=4,OB=3,∴,∴点C 2的横坐标为4+5+3=12=2×6, 同理,可得出:点C 4的横坐标为4×6,点C 6的横坐标为6×6,…, ∴点C 2n 的横坐标为2n×6(n 为正整数), ∴点C 100的横坐标为100×6=600, ∴点C 100的坐标为(600,0). 故选:B .考查题型四 判断点的象限【解题思路】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需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典例4.(2021·湖南株洲市·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A a 在第二象限内,则a 的取值可以..是( ) A .1 B .32-C .43D .4或-4【答案】B【分析】根据第二象限内点的横坐标是负数,纵坐标是正数即可判断. 【详解】解:∵点(,2)A a 是第二象限内的点, ∴0a <,四个选项中符合题意的数是32-, 故选:B变式4-1.(2021·江苏扬州市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2,3P x +-所在的象限是(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答案】D【分析】直接利用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点分析得出答案.【详解】∵x 2+2>0,∴点P (x 2+2,−3)所在的象限是第四象限.故选:D .变式4-2.(2021·湖北黄冈市·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A a b -在第三象限,则点(,)B ab b -所在的象限是(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答案】A【分析】根据点(,)A a b -在第三象限,可得0a <,0b -<,进而判定出点B 横纵坐标的正负,即可解决.【详解】解:∵点(,)A a b -在第三象限,∴0a <,0b -<,∴0b >,∴0ab ->,∴点B 在第一象限,故选:A .变式4-4.(2021·湖南邵阳市·中考真题)已知0,0a b ab +>>,则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小手盖住的点的坐标可能是( )A .(),a bB .(),a b -C .(),a b --D .(),a b -【答案】B 【分析】根据0,0a b ab +>>,得出0,0a b >>,判断选项中的点所在的象限,即可得出答案.【详解】∵0,0a b ab +>>∴0,0a b >>选项A:(),a b 在第一象限选项B:(),a b -在第二象限选项C:(),a b --在第三象限选项D:(),a b -在第四象限小手盖住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故选:B考查题型五 点坐标的有关性质1.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1.(2017·四川中考模拟)如果点P(a -4,a)在y 轴上,则点P 的坐标是( )A .(4,0)B .(0,4)C .(-4,0)D .(0,-4)【答案】B【解析】由点P(a−4,a)在y 轴上,得a−4=0,解得a=4,P 的坐标为(0,4),故选B.2.(2018·广西柳州十二中中考模拟)点P (m +3,m +1)在x 轴上,则点P 坐标为()A .(0,﹣4)B .(4,0)C .(0,﹣2)D .(2,0)【答案】D【详解】解:∵点P (m+3,m+1)在x 轴上,∴y =0,∴m+1=0,解得:m =﹣1,∴m+3=﹣1+3=2,∴点P 的坐标为(2,0).故选:D .3.(2021·甘肃中考真题)已知点(224)P m m +,﹣在x 轴上,则点P 的坐标是( )A .(40),B .(04),C .40)(-,D .(0,4)-【答案】A【详解】 解:点224P m m +(,﹣)在x 轴上,240m ∴﹣=,解得:2m =,24m ∴+=,则点P 的坐标是:()4,0.故选:A .4.(2021·甘肃中考模拟)已知点P (m+2,2m ﹣4)在x 轴上,则点P 的坐标是( )A .(4,0)B .(0,4)C .(﹣4,0)D .(0,﹣4)【答案】A【详解】解:∵点P (m+2,2m ﹣4)在x 轴上,∴2m ﹣4=0,解得:m =2,∴m+2=4,则点P 的坐标是:(4,0).故选:A .5.(2021·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中考模拟)如果点P (m +3,m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 轴上,则m =() A .﹣1 B .﹣3 C .﹣2 D .0【答案】A【详解】由P (m +3,m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 轴上,得m +1=0.解得:m =﹣1,故选:A .2.象限角的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1.已知点A(-3+a,2a+9)在第二象限角平分线上,则a=_________【答案】-2【详解】∵点A在第二象限角平分线上∴它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则-3+a+2a+9=0解得a=-22.(2018·广西中考模拟)若点N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且点N到y轴的距离为2,则点N的坐标是( )A.(2,2) B.(-2,-2) C.(2,2)或(-2,-2) D.(-2,2)或(2,-2)【答案】C【解析】已知点M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点M到x轴的距离为2,所以点M到y轴的距离也为2.当点M 在第一象限时,点M的坐标为(2,2);点M在第三象限时,点M的坐标为(-2,-2).所以,点M的坐标为(2,2)或(-2,-2).故选C.3.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1.(2021·广西中考模拟)已知点A(a﹣2,2a+7),点B的坐标为(1,5),直线AB∥y轴,则a的值是()A.1 B.3 C.﹣1 D.5【答案】B【详解】解:∵AB∥y轴,∴点A横坐标与点A横坐标相同,为1,可得:a -2=1,a=3故选:B.2.(2018·天津中考模拟)如果直线AB平行于y轴,则点A,B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是()A.横坐标相等B.纵坐标相等C.横坐标的绝对值相等D.纵坐标的绝对值相等【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直线AB平行于y轴,∴点A,B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是横坐标相等.故选A.3.(2021·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中考模拟)已知点A(5,﹣2)与点B(x,y)在同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且B到y轴的距离等于4,那么点B是坐标是()A.(4,﹣2)或(﹣4,﹣2)B.(4,2)或(﹣4,2)C.(4,﹣2)或(﹣5,﹣2)D.(4,﹣2)或(﹣1,﹣2)【答案】A【详解】∵A(5,﹣2)与点B(x,y)在同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B的纵坐标y=﹣2,∵“B到y轴的距离等于4”,∴B的横坐标为4或﹣4.所以点B的坐标为(4,﹣2)或(﹣4,﹣2),故选A.4.(2021·江苏中考模拟)若线段AB∥x轴且AB=3,点A的坐标为(2,1),则点B的坐标为()A.(5,1)B.(﹣1,1)C.(5,1)或(﹣1,1)D.(2,4)或(2,﹣2)【答案】C【详解】∵AB∥x轴且AB=3,点A的坐标为(2,1)∴点B的坐标为(5,1)或(﹣1,1)5.(2018·江苏中考模拟)已知点M(﹣1,3),N(﹣3,3),则直线MN与x轴、y轴的位置关系分别为()A.相交,相交B.平行,平行C.垂直,平行D.平行,垂直【答案】D【详解】由题可知,M、N两点的纵坐标相等,所以直线MN与x轴平行,与y轴垂直相交.故选:D.4.点到坐标轴距离1.(2018·天津中考模拟)已知平面内不同的两点A (a +2,4)和B (3,2a +2)到x 轴的距离相等,则a 的值为( )A .﹣3B .﹣5C .1或﹣3D .1或﹣5【答案】A【解析】∵点A (a +2,4)和B (3,2a +2)到x 轴的距离相等,∴4=|2a +2|,a +2≠3,解得:a =−3,故选A .2.(2018·江苏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限内有一点M ,点M 到x 轴的距离为3,到y 轴的距离为4,则点M 的坐标是( )A .(3,4)-B .(4,3)-C .(4,3)-D .()3,4- 【答案】C【解析】由题意,得x=-4,y=3,即M 点的坐标是(-4,3),故选C .3.(2017·北京中考模拟)点P 是第二象限的点且到x 轴的距离为3、到y 轴的距离为4,则点P 的坐标是( ) A .(﹣3,4)B .( 3,﹣4)C .(﹣4,3)D .( 4,﹣3) 【答案】C【详解】由点且到x 轴的距离为3、到y 轴的距离为4,得|y|=3,|x|=4.由P 是第二象限的点,得x=-4,y=3.即点P 的坐标是(-4,3),故选C .4.(2012·江苏中考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3,4)到x 轴的距离为( )A.3 B.-3 C.4 D.-4【答案】C【详解】∵|4|=4,∴点P(-3,4)到x轴距离为4.故选C.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平移变化1.(2021·山东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1,﹣2)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则点A′的坐标是()A.(﹣1,1)B.(﹣1,﹣2)C.(﹣1,2)D.(1,2)【答案】A【解析】已知将点A(1,﹣2)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根据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向上平移纵坐标加可得点A′的横坐标为1﹣2=﹣1,纵坐标为﹣2+3=1,即A′的坐标为(﹣1,1).故选A.2.(2021·北京中考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4,-1),B(1,1)将线段AB 平移后得到线段A′B′,若点A′的坐标为(-2,2),则点B′的坐标为()A.(-5,4) B.(4,3) C.(-1,-2) D.(-2,-1)【答案】A【详解】∵点A(4,﹣1)向左平移6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A′(﹣2,2),∴点B(1,1)向左平移6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对应点B′的坐标为(﹣5,4).故选A.3.(2015·广西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x,y)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与点B(-3,2)重合,则点A的坐标是()A.(2,5) B.(-8,5) C.(-8,-1) D.(2,-1)【答案】D【解析】解:在坐标系中,点(﹣3,2)先向右平移5个单位得(2,2),再把(2,2)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的坐标为(2,﹣1),则A点的坐标为(2,﹣1).故选:D.4.(2016·四川中考真题)已知△ABC顶点坐标分别是A(0,6),B(﹣3,﹣3),C(1,0),将△ABC平移后顶点A的对应点A1的坐标是(4,10),则点B的对应点B1的坐标为()A.(7,1)B.B(1,7)C.(1,1)D.(2,1)【答案】C【解析】因为4-0=4,10-6=4,所以由点A到点A1的平移是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则点B的对应点1B的坐标为(1,1)故选C.5.(2018·武汉市东西湖区教育局中考模拟)在坐标系中,将点P( -2,1)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的坐标()A.(2,4)B.(1,5) C.(1,-3) D.(-5,5)【答案】B【详解】将点P( -2,1)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的坐标(1,5).故选B.6.对称点的坐标1.(2021·广东中考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2)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A.(1,2)B.(﹣1,﹣2)C.(﹣1,2)D.(﹣2,1)【答案】A【解析】点P(1,-2)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1,2),故选A.2.(2021·山东中考模拟)已知点P(a+1,2a﹣3)关于x轴的对称点在第二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是()A.﹣1<a<B.﹣<a<1 C.a<﹣1 D.a>【答案】C【详解】依题意得P点在第三象限,∴,解得:a <﹣1.故选C .3.(2014·广西中考真题)已知点A (a ,2013)与点B (2014,b )关于x 轴对称,则a+b 的值为( ) A .﹣1B .1C .2D .3 【答案】B【解析】关于x 轴对称的两个点的特点是,x 相同即横坐标,y 相反即纵坐标相反,故a=2014,b=-2013,故a+b=1 4.(2018·广西中考模拟)已知点P(a +l ,2a -3)关于x 轴的对称点在第一象限,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1<-B .31a 2-<<C .3a 12-<<D .3a 2> 【答案】B【解析】∵点P (a +1,2a -3)关于x 轴的对称点在第一象限,∴点P 在第四象限。
中考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考点专项复习教案(含例题、习题、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小结小结1 本章概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特别是垂直和平行关系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这一章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基本知识,是几何学习的重要阶段,要引起高度重视.教材在给出对顶角、邻补角、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的基础上又给出了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垂线的基本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最后给出平移的概念、性质以及利用平移绘制图案.小结2 本章学习重难点【本章重点】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掌握垂线、垂线段的概念;知道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以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本章难点】掌握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小结3 中考透视中考所考查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顶角、邻补角、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的理解,对顶角、邻补角以及垂线性质的应用,包括实际应用.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含义,能由线找出角、由角说出线.3. 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简单命题的证明.知识网络结构图专题总结及应用一、知识性专题专题1 有关基本图形的问题【专题解读】本章中主要考查数图形的个数问题,构造基本图形以及基本图形的组合,如平行线与角平分线的组合,平行线与平行线的组合等.例1 如图5-132所示,直线AB,CD,EF都经过点O,图中共有几对对顶角?分析数基本图形不能重复,不能遗漏.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有两对对顶角,图中有3组两条直线相交,故对顶角有2×3=6(对).解:共有6对对顶角.【解题策略】数图形个数及书写时,应注意顺序性,这样不易例2 如图5-133所示,图中共有几对同旁内角?分析我们知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共形成八个角,其中有两对同旁内角.图形中有两个“三线八角”,即CD,EF被GH所截,形成两对同旁内角,AB,EF被GH所截,又形成两对同旁内角,所以共有4对同旁内角.解:图中共有4对同旁内角.【解题策略】注意观察同旁内角的特点.例3 如图5-134所示,AB∥CD,P为AB,CD之间的一点,已知∠1=32°,∠2=25°,求∠BPC的度数.分析此图不是我们所学的“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需添加一些线(辅助线)把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基本图形.解:如图5-134所示,过点P作射线PN∥AB.因为AB∥CD(已知),所以PN∥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所以∠4=∠2=2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PN∥AB(已知),所以∠3=∠1=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PC=∠3+∠4=32°+25°=57°.【解题策略】构造基本图形就是将残缺的基本图AB所以GM∥HN(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题策略】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判定以及角平分线的综合应用.例5 如图5-136所示,已知AB∥CD,BC∥DE.试说明∠B=∠D.分析条件为直线平行,故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说明.解:因为AB∥CD(已知),所以∠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BC∥DE(已知),所以∠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解题策略】此题重点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例6 如图5-137所示,已知AB∥CD,G为AB上任一点,GE,GF分别交CD于E,F.试说明∠1+∠2+∠3=180°.分析要说明180°问题,想到了“平角”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两个知识点,故可用它们解决问题.解:因为AB∥CD(已知),所以∠4=∠2,∠3=∠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4+∠1+∠5=180°(平角定义),所以∠2+∠1+∠3=180°(等量代换).【解题策略】此题把说明∠2+∠1+∠3=180°转化为说明∠1+∠5+∠4=180°,应用等量代换解决了问题.例7 如图5-138所示,AB,DC相交于点O,OE,OF分别平分∠AOC,∠BOC.试说明OE⊥OF解:因为OE,OF分别平分∠AOC与∠BOC(已知),所以∠1=12∠AOC,∠2=12∠BOC(角平分线定义).所以∠1+∠2=12∠AOC+12∠BOC=12(∠AOC+∠BOC).又因为∠AOC+∠BOC=180°(邻补角定义),所以∠1+∠2=1×180°=90°,∠和°可说明∠1+∠2=90°.例9 如图5-140所示,在三角形ABC中,CD⊥AB于D,FG⊥AB于G,ED∥BC.试说明∠1=∠2.解:因为CD⊥AB,FG⊥AB(已知),所以∠CDB=∠FGB=90°(垂直定义),所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因为DE∥BC(已知),所以∠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1=∠2(等量代换).【解题策略】多次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说明∠1,∠2,∠3的关系.二、规律方法专题专题2 基本命题的计算与证明【专题解读】基本命题的计算与证明涉及的题型有(1)有关角的计算;(2)有关角相等的判定;(3)判定平行问题;(4)判定垂直问题;(5)判定共线问题.例10 如图5-141所示,已知∠4=70°,∠3=110°,∠1=46°,求∠2的度数.分析由∠3+∠4=180°,知AB∥CD,故∠2=180°-∠1.解:因为∠4=70°,∠3=110°(已知),所以∠4+∠3=180°,所以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所以∠2=180°-∠1=180°-46°=13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解题策略】此题考查由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直线平行,由两直线平行可行同旁内角互补,从而计算相关的角.例11 如图5-142所示,AB∥CD,EB∥DF.试说明∠1=∠2.解:因为AB∥CD(已知),所以∠1+∠3=∠2+∠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EB∥DF(已知),所以∠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1=∠2(等式性质).【解题策略】判定角相等的方法有:(1)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2)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3)对顶角相等;(4)角平分线定义;(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6)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例12 如图5-143所示,DF∥AC,∠1=∠2.试说明DE=AB.分析要说明DE∥AB,可说明∠1=∠A,而由DF∥AC,有∠2=∠A.又因为∠1=∠2,故有∠1=∠A,从而得出结论.解:因为DF∥AC(已知),所以∠2=∠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因为∠1=∠2(已知),所以∠1=∠A(等量代换),所以DE∥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题策略】判定平行的方法有:(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例13 如图5-144所示,∠1=∠2,CD∥EF.试说明EF⊥AB.分析要说明EF⊥AB,可说明∠2=90°,而由CD∥EF,可得∠1+∠2=180°,又∠1=∠2,所以有∠1=∠2=90°,从而得出结论.解:因为CD∥EF(已知),所以∠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因为∠1=∠2(已知),所以∠1=∠2=90°,所以EF⊥AB(垂直定义).【解题策略】判定垂直的方法有:(1)说明两条相交线的一个交角为90°;(2)说明邻补角相等;(3)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也必垂直于另一条.例14 如图5-145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OF平分∠BOD.试说明E,O,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分析要说明E,O,F三点共线,只需说明∠EOF=180°.解:因为AB,CD相交于点O(已知),所以∠AOC=∠BOD(对顶角相等).因为OE,OF分别平分∠AOC与∠BOD(已知),已知的.例15 如图5-146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OD平分∠AOE,且∠COA:∠AOD=7:2,求∠BOE的度数.分析欲求∠BOE,因为∠BOE与∠AOE互为邻补角,所以可先求∠AOE,而∠AOE=2∠AOD,所以只需求∠AOD即可,由已知条件可求得∠AOD.解:∵∠COA+∠AOD=180°,∠COA:∠AOD=7:2,∴∠COA=79×180°=140°,∠AOD=29×180°=40°.∵OD平分∠AOE,∴∠AOE=2∠AOD=2×40°=80°,∴∠BOE=180°-∠AOE=180°-80°=100°.【解题策略】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对顶角相等是在有关求角的大小的问题中常用的两个等量关系,要注意发现图形中的这两种角,它们常隐藏在直线条件的背后.2011中考真题相交线与平行线精选一、选择题1.(2011云南保山2,3分)如图,l1∥l2,∠1=120°,则∠2=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邻补角。
中考数学【四边形】考点专项复习教案(含例题、习题、答案)
第十九章四边形本章小结小结1 本章概述本章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它们的性质和判定解决一些计算问题和实际问题.同时,本章探索并了解了有关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相关知识.小结2 本章学习重难点【本章重点】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会灵活应用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梯形及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并会灵活运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性质,会应用它们解决一些计算及实际问题.【本章难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条件,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习本章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设立问题情境,主动探索和自觉总结四边形的相关性质,掌握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要熟识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掌握转化思想在本章中的应用,如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来解决.小结3 中考透视中考关于四边形的考题大多结合三角形知识进行考查,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线段相等及角相等的依据.另外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周长、对称性也常出现在中考题中,这类题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证明题,深刻理解和牢记多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是关键和前提.知识网络结构图专题总结及应用一、知识性专题专题1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及性质【专题解读】围绕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及性质进行命题.例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B.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C.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D.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矩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可以发现A,B,还.S,12212【解题策略】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当同底三角形的高相等式相同时,可以考虑由底的关系确定三角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例3如图19-126所示,ABCD是正方形,G是BC上一点,DE AG⊥于点F.⊥于点E,BF AG(1)求证△ABF ≌△DAE ;(2)求证DE EF FB =+.分析 (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证明全等的条件.(2)由全等和,DE AF AE BF ==,则问题可证.证明:(1)在正方形ABCD 中, ,90AB AD BAD =∠=∴1290∠+∠=.∵,DE AG ⊥∴2390∠+∠=,∴13∠=∠.又∵,B F A G⊥∴90,AFB DEA ∠=∠=∴△ABF ≌△DAE (AAS ).(2)由(1)可知△ABF ≌△DAE ,∴,,DE AF BF AE ==∴,DE AF AE EF BF EF ==+=+即DE EF FB =+.专题 2 平行四边形(含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专题解读】 围绕平行四边形(含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综合应用命题.例 4 如图19-127所示,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 沿着GF 折叠(F 在BC 边上,不与B ,C 重合),使得C 点落在矩形ABCD 的内部点E 处,FH平分BFE ∠,则GFH ∠的度数a 满足 ( )A.90°<a <180°B.a =90°C.0°<a <90°D.a 随关折痕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分析 利用矩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解答本题.由△GCF≌△GEF 得GFC EFG ∠=∠,又有E F HB ∠=∠,所以118090,2G F H ∠=⨯=所以90a =.答案:B所示,ABCD 的周长为1OE AC ⊥,交A B C D 的以2(㎝),因为O ,所以A E=,所以△DCE 的周长为8D C D E C E D C D E A E D C A D ++=++=+=(㎝). 答案:C二、规律方法专题专题3 构造中位线解决线段的倍分关系【专题解读】 题目中涉及12或2倍关系时,常常考虑构造中位线.例7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AD a BE =∥AC ,DE 交AC 的延长线于F 点,交BE 于E 点.(1)求证;DF FE =(2)若2,60,,AC FC ADC AC DC =∠=⊥求BE的长;(3)在(2)的条件下,求四边形ABED 的面积.证明:(1)如图19-129所示,延长DC 交BE 于点M ,∵BE ∥AC ,AB ∥DC ,∴四边形ABMC 是平行四边形.∴,CM AB DC ==∴C 为DM 的中点.∵BE ∥AC ,∴CF 是△DME 的中位线,∴DF FE =.解:(2)由(1)得CF 是△DME 的中位线,故2ME CF =.又∵2,AC CF =∴ME AC =.∵四边形ABMC 是平行四边形,∴BM AC =.∴222BE BM ME AC ===.又∵,60AC DC ADC ⊥∠=,∴在Rt △ADC 中,利用勾股定理得2AC a =.∴BE =.(3)可将四边形ABED 的面积分为梯形ABMD 和三角形DME两部分.在Rt △ADC 中利用勾股定理得2a DC =.由CF 为△DME 的中位线得2a CM DC ==. ∴a a DM OC CM a =+=+=.得ABCD2,AB BC M =是DC 的中点,,BE AD ⊥E 是垂足,求证3EMC DEM ∠=∠.分析 添加辅助线MN ,交BE 于F .N 为AB中点,由已知条件证得DEM EMN ∠=∠.由三角形中位数性质证得,,BF EF MF BE =⊥则1EMF ∠=∠,又由四边形BCMN 是菱形,证得12∠=∠,从而结论得证.证明:取AB 的中点N ,连接MN ,MB .MN 交EB 于F .因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 DC .又M ,N 分别是DC ,AB 的中点,所以DM AN ,MC NB ,即四边形ANMD 和四边形MNBC 都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DEM EMF ∠=∠.因为N 是AB 中点,NF ∥AE ,所以F 是BE 的中点.又BE AD ⊥,所以,1MF BE EMF ⊥∠=∠,因为MC=BC ,所以BCMN 是菱形,所以12∠=∠,即123EMC EMF DEM ∠=∠+∠+∠=∠.【解题策略】证明角的和、差、倍、分关系时,应依据题目的背景经观察分析后适当添加辅助线,把较大角分割成若干较小角,最终归结到证明两个角相等的途径上以解决问题.本题添加辅助线MN ,MB 后,利用菱形对角线性质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有关角相等,从而解决问题.专题5 有关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开方探索题【专题解读】 这类题分为条件开放、结论开放、条件和结论双开放三种类型.例9 如图19-131所示,在ABCD 中,E ,F 分别是边AD ,BC 的中点,AC 分别交BE ,DF 于点M ,N .给出下列结论:①△ABM ≌△CDN ;②1;3AM AC =③2;DN NF =④S △AMB 12= S △ABC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只填序号) ABCD ∴DE BF ∴BEDF 可得EAM NCF =∠又S △≌例10 某市要在一块块形状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空地上建造一个四边形花园,要求花园所占面积是ABCD面积的一半,并且四边形花园的四个顶点作为出入口,要求其分别在ABCD的四条边上,请你设计两种方案.方案(一):如图19-132(1)所示,两个出入口E,F已确定,请在图(1)上画出符合要求的四边形花园,并简要说明画法.方案(二):如图19-132(2)所示,一个出入口M已确定,请在图(2)上画出符合要求的梯形花园,并简要说明画法.解:方案(一)画法1:①过F作FH∥AB,交AD于点H.②在DC上作取一点G,连接,,,,EF FG GH HE则四边形EFGH 就是所要画的四边形,如图19-133(1)所示.画法2:①过F作FH∥AB,交AD于点H.②过E作EG∥AD,交DC于点G,连接,,,,EF FG GH HE则四边形EFGH就是所要画的四边形,如图19-133(2)所示.画法3:①在AD上取一点H,使DH CF.②在CD上任取一点G,连接EF,,,,FG GH HE则四边形EFGH 就是所要画的四边形,如图19-133(3)所示.方案(二)画法:①过M点作MP∥AB,交AD于点P.②在AB上取一点Q,连接PQ.③过M作MN∥PQ,交DC于点N,连接QM,PN,则四边形QMNP就是所要画的梯形,如图19-133(4)所示.三、思想方法专题专题7 转化思想【专题解读】本章中转化思想主要是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来处理.中,将该梯形折叠,∴【专题解读】本章主要体现在通过方程(组)、不等式(组)恒等变形等式代数方法解决有关图形计算的问题.例12 已知两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440°,且两多边形的边数之比为1:3,求它们的边数分别是多少.分析先设某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x,由多边表的内角和公式n-∙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2)180解:设其中边数较少的多边形边数是x,则另一个多边形边数是3x,由题意得(2)180(32)1801440==.x xx x-∙+-∙=,解得3,39答:它们的边数分别为3和9.2011中考真题精选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过点D作DE⊥BC,垂足为E,并延长DE至F,使EF=DE.连接BF、CD、AC.(1)求证:四边形ABFC是平行四边形;(2)如果DE2=BE•CE,求证四边形ABFC是矩形.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1)连接BD,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到AC=BD,再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B=FB,从而得到AC=BF,然后证得AC ∥BF,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判定平行四边形;(2)利用题目提供的等积式和两直角相等可以证得两直角三角形相似,得到对应角相等,从而得到直角来证明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解答:证明:(1)连接BD,∵梯形ABCD中,AD∥BC,AB=DC,∴AC=BD,∠ACB=∠DBC∵DE⊥BC,EF=DE,∴BD=BF,∠DBC=∠FBC,∴AC=BF,∠ACB=∠CBF∴AC∥BF,∴四边形ABFC是平行四边形;(2)∵DE2=BE•CE∴,∵∠DEB=∠DEC=90°,∴△BDE∽△DEC∴∠BDC=∠BFC=90°,∴四边形ABFC是矩形.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全等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是一道集合了好几个知识点的综合题,但题目的难度不算大.2.(2011四川广安,23,8分)如图5所示,在菱形ABCD中,∠ABC = 60°,DE ∥A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求证:DE =12BE .ED C B ACE BC 点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由此可以得出相等的线段,可实现线段的等量代换(转移),这就为证明线段相等或倍、分关系创造了条件.3. (2010重庆,24,10分)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DCB =45°,图CD =2,BD ⊥CD .过点C 作CE ⊥AB 于E ,交对角线BD 于F ,点G 为BC 中点,连接EG 、AF .(1)求EG 的长;(2)求证:CF =AB +AF .,,出∴∠DBC =45°=∠DCB ,∴BD =CD =2,在Rt △BDC 中BC 误!未找到引用源。
中考_实用的中考复习学习计划3篇
实用的中考复习学习计划3篇中考复习学习计划篇1一轮复习:数学的第一轮复习开始于寒假,复习主要内容为绝大部分中考大纲中要求的考点:三角形、四边形、圆、方程与不等式、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
题目选在中考及模拟考试中出现过的经典题目,或予以改编加工,其目的为回顾初中三年的知识点,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及解题方法。
目标为基础、中档题目零失分,在开学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二轮复习:春季班的前九次课为第二轮复习的时间,此轮复习以攻克各类常考专题为主,主要包括函数图象点的存在性专题、图形运动及变换专题、代数综合应用专题、几何变换专题及探究性题目专题、中考易错专题等等。
选题以能够凸显专题特点的题目为主、题目循序渐进,并附加高端模型的总结及解题思路的扩展,力争攻克第一次模拟考试。
三轮复习:第三轮复习将蕴含在春季班的后三讲进行,代数综合、几何综合以及代几综合将成为此轮复习的主要复习对象。
题目难度及形式参照北京市各区一模考试的题目进行编纂。
以剖析题目、联系知识、寻找模型和方法为主线进行压轴题目的分析与解答。
争取在二模考试中解决压轴题,获得高分或满分。
四轮复习:历经了一模和二模之后,第四轮复习便会悄然而至,此轮复习或以短期班的形式为呈现,通过对两轮复习多体现出来的中考趋势进行分析,并以此进行选题和预测中考。
所选题目同历年中考考察可能性较大的题目相同,以便最大程度的使学子适应新的中考趋势、做好考前的最后冲刺!基础巩固--专题攻克--压轴突破--趋势预测及查漏补缺,历经四轮复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知识体系由点及面、重点突出。
一轮复习对接开学测试,二轮复习对接一模考试,三轮复习对接二模考试,最后四轮冲刺复习目标中考!中考复习学习计划篇2首先,摸清中考到底考什么,怎么考。
认真研究《中考说明》。
他是航标灯,有了他就不会迷失方向。
《中考说明》对考试内容。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以及试题设计等作了详细说明,对中考复习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中考数学【图形知识初步】考点专项复习教案(含例题、习题、答案)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本章小结小结1 本章内容概览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多姿多彩的图形,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等有关的概念及其性质.其课标要求是:(1)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并进行计算.(2)理解角的概念,会比较角的大小,会进行角的度数的计算.(3)了解互余、互补的概念,理解它们的性质.小结2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线段和角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性质;难点是对平面图形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的理解.小结3 本章学法点津1.要通过直观感知,具体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区分图形,探索出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2.要注意多观察、多分析实物,勤动手操作、勤动脑联想,同时又要注意对图形语言的理解和符号语言的运用.3.要淡化概念识记、不能机械地套用公式模式,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4.要注重“简单说理”推理能力的培养,养成言之有据的良好习惯.知识网络结构图重点题型总结及应用题型一计算几何图形的数量1.数直线条数例1 已知n(n≥2)个点P1,P2,P3,…,P n在同一平面上,且其中没有任何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设S n表示过这n个点中的任意2个点所作的所有直线的条数,显然,S2=1,S3=3,S4=6,S6=10,…,由此推断,S n=.n n答案:(1)2点拨经过第一个点可以引出(n-1)条直线,经过第二个点可以新引出(n -2)条直线,经过第三个点可以新引出(n-3)条直线,…,所以n个点一共可以引出S n = (n -1)+(n -2)+(n -3)+ (1)(1)2n n -条直线.2.数线段条数例2 如图4—4—1所示,C 、D 为线段AB 上的任意两点,那么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6 握手次数 1 2+1=33+2+1=6 4+3+2+1=10 … 请你根据上面图表归纳出参加人数与握手次数之间关系的一般结论.分析:本题研究的是握手次数问题,但可以将此问题转化成研究平面上的点构成线段的条数问题.这里把每个人看作一个点,根据图表中的信息,通过探究推理可得到问题的答案.解:若有6人参加,则共握手15次.结论:若有n(n≥2,且n为整数)人参加,则共握手(n-1)+(n-点拨在截一个几何体之前应充分想象截面可能的形状,然后实际操作,在比较想象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的过程中,可以丰富我们的几何直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我们的空间观察能力.题型二两角互补、互余定义及其性质的应用例5 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是x°,则它的补角是(180-x)°.由题意,得180-x=4 x,解得x=36.所以这个角是36°.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补角定义的应用,数学中利用方程、转化思想,可将“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研究,从而简捷解决问题.例6 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2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是( ) A.30°B.60°C.90°D.150°解析:本题是对余角、补角的综合考查,先根据这个角的补角是120°,求出这个角是60°,再求出它的余角是30°.答案:A 例7 根据补角的定义和余角的定义可知,10°的角的补角是170°,余角是80°;15°的角的补角是165°,余角是75°;32°的角的补角是148°,余角是58°.…. 观察以上各组数据,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请用任意角α代替题中的10°、15°、32°的角来说明你的结论.解:结论为: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说明:设任意角是α(0<α<90°),α的补角是180°-α,α的余角是90°-α,则(180°-α)-(90°-α)=90°.题型三角的有关运算例8 如图4—4—3所示,AB和CD都是直线,∠AOE=90°,∠3°=∠FOD,∠1=27°20′,求∠2、∠3的度数.解:因为∠AOE=90°,所以∠2=90°-∠1=90°-27°20′=62°40′.(2)32°44′24″等于多少度?(3)计算:133°22′43″÷3.解:(1)因为0.12°=60′×0.12=7.2′,0.2′=60″×0.2=12″,所以54.12°=54°7′12″.(2)因为24″=(160)′×24=0.4′,44.4′=(160)°×44.4=0.74°,所以32°44′24″=32.74°.(3)133°22′43″÷3=(132°+82′)÷3+43″÷3=44°+82′÷3+43″÷3=44°+(81′+1′)÷3+43″÷3=44°+27′+1′÷3+43″÷3=44°+27′+103″÷3≈44°+27′+3″=44°27′3″.方法总结角的有关运算是指角的单位换算和角的加、减、乘、除运算.角度制的单位是60进制的,和计量时间的时、分、秒一样.加减时,要将度、分、秒分别相加、相减,分、秒逢60要进位,而相减不够时要借1作60;度、分、秒形式乘一个数时,要将度、分、秒分别乘这个数,分、秒逢60进位;度、分、秒形式除以一个数时,也是将度、分、秒分别除以这个数,不过要将高位的余数转化成低位,与原位上的数相加后再除以这个数.题型四钟表的时针与分针夹角问题例1115:25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构成的角是度.解析:起始时刻定为15:00(下午3点整时,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是90°),终止时刻为15:25,从图4—4—5中可以看出分针从12转到5用了25分钟,转了6°×25=150°,时针转了0.5°×25=12.5°,所以15:25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构成的角为150°-90°- 12.5°=47.5°. 答案:47.5点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选择恰当的起始时刻,注意时针和分针同时在运动,并牢记时针每分钟转=o .53060︒=0.5,分针每分钟转36060︒=6°. 题型五 图形的转化例12 下列图形中不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是( )解析:通过折叠验证四个选项,可得正确答案. 答案:C 点拨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是沿着立体图形的一些棱将它剪开,把立体图形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中,在同一直线上相邻的三个正方形中,首尾两个正方形是正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例13 如图4—4—6所示,将标号为A 、B 、C 、D 的正方形沿图中虚线剪开后,得到标号为P 、Q 、M 、N 的四组图形,试按照“哪个正方形剪开后得到哪组图形”的对应关系填空:A 与 对应;B 与 对应;C 与 对应;D 与 对应.解析:按照剪开的形状,找出对应的图形.答案:M,P,Q,N题型六方位角例14如图4—4—7所示,我海军的两艘军舰(分别在A、B两处)同时发现了一艘敌舰,其中A舰发现它在北偏东15°的方向上,B舰发现它在东北方向上,试画出这艘敌舰的位置(用字母C表示).解:如图4—4—8所示,分别以点A、点B为中心建立方位图,表示东北方向的射线BE与表示北偏东15°方向的射线AD的交点C 即为这艘敌舰的位置.点拨利用角度来描述方位,以正北、正南的方向为基准,先确定是北还是南,然后确定东、西方向,最后确定偏东(或西)的角度,注意东北方向是北偏东45°.思想方法归纳1.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就是对问题所给对象的条件、结论、图形等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将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注意分类时要做到按同一标准且不重不漏.例1 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使它等于3cm,求线段AC的长.解:本题分两种情况:如图4—4—9所示,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AC=AB+BC=8+3=11(crn);如图4—4—10所示,当点C在线段AB上时,AC=AB-BC=8—3=5(cm).所以线段AC的长为11 cm或5cm.例2 经过任意三点中的两点共可以画出的直线条数是( )A.1或3 B.3 C.2 D.1解析:这道题要分两种情况考虑:一是这三点都在一条直线上时,就只能画出一条直线;二是这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此时共可以画出三条直线.答案:A2.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线段、直线、角的重要性质也都是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的.例3 如图4—4—11所示放置的三角板,把三角板较长的直角边从水平状态开始,在平面上沿着直线BC滚动一周,求B点转动的角度.解:三角板转动的路线如图4—4—12所示.由图可知第一次转动90°,第二次转动120°,第三次没动,所以B点转动了210°.点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角的变化情况,因此,可根据题意画出从起点到终点转动一圈的示意图,然后根据图形就很容易确定出B点转动的角度了.3.转化思想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由陌生向熟悉转化,由复杂向简单转化,转化思想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始终.例4 将下列选项中的平面图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图4—4—13所示立体图形的是( )解析:分析立体图形可知,直线l应为初始旋转的直角梯形垂直于两底的腰所在直线.答案:B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同学们识别图形的能力.对于类似的图形识别问题我们要能从所给立体图形入手,分析形成它的基本图形,把复杂的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去认识、解决.中考热点聚焦考点1 线段考点突破:线段问题在中考题中一般难度不大,解题时要结合图形,认真分析,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例1 (2011广东佛山,12,3分)已知线段AB=6,若C为AB 中点,则AC=3.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分析由题意可知,线段AB=6,C为AB中点,所以,AC=BC,即AC=3;解答解:如图,线段AB=6,C为AB中点,∴AC=BC,∴AC=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牢记两点间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2011广西崇左,5,2分)在修建崇钦高速公路时,有时需要将弯曲的道路改直,依据是.考点: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分析:根据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答.解答:解:在修建崇钦高速公路时,有时需要将弯曲的道路改直,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答案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是基础题,比较简单.如图4—4—14所示,点A、B、C是直线l上的三个点,图中共有线段的条数是( )A.1 B.2 C.3解析:图中有线段AB、BC、AC.答案:C考点2 余角和补角考点突破:此类题在中考中的考查为基础性题目,一般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只要牢记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便能准确求解.例2 (2011清远,6,3分)已知∠α=35°,则∠α的余角是()A.35°B.55°C.65°D.145°考点:余角和补角.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度作答.解答:解:根据定义∠α的余角度数是90°﹣35°=55°.故选.点评:本题考查角互余的概念:和为90度的两个角互为余角.属于基础题,较简单.(2011•南通)已知∠α=20°,则∠α的余角等于70°.考点:余角和补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四年级上册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数加减法复习内容: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计算法则、简便算法。
2. 第二章:数的认识复习内容:整数的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整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3. 第三章:几何图形复习内容:平面图形的名称、特征、分类和计算。
4. 第四章:量的计量复习内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温度等计量单位及换算。
5. 第五章:方程与问题复习内容:方程的解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复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复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个体差异,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复习中取得进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2. 练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效果,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内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7. 第七章:统计与概率复习内容:统计图表的种类及特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概率的初步认识。
8. 第八章:解决问题与简易逻辑复习内容: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常见问题类型的解答方法、简易逻辑的运用。
9. 第九章:多边形的认识复习内容:多边形的定义、分类、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
10. 第十章:综合应用题复习内容:综合应用题的类型及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百日冲刺数学备考计划
中考百日冲刺数学备考计划一、中考数学百日冲刺备考的整体思路中考数学可是个重头戏呢,离中考就剩一百天啦,这就像一场百米冲刺,得好好计划一下数学的备考。
咱不能盲目地刷题或者干着急,得有个系统的思路。
这一百天呢,就像一场冒险之旅,要把数学这个大城堡各个角落都探索清楚。
先得把自己的底儿摸清楚,知道自己哪块强哪块弱,就像游戏里先了解自己的技能点一样。
然后呢,要针对薄弱的地方重点突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再就是要合理分配时间,可不能在一道难题上死磕到底,要给每个知识点都留出合适的时间去复习巩固,这就好比给每个小怪兽分配合理的战斗时间。
二、具体的备考行动1. 知识梳理把初中数学的所有知识点都过一遍,从代数到几何,从函数到方程。
就像整理自己的小宝藏一样,把那些定理、公式都重新找出来,看看有没有生锈的地方。
比如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几何中的勾股定理,这些可都是宝贝。
制作思维导图,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这就像是织一张大网,把那些零散的知识点都网住。
比如说把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联系起来,通过方程的根来理解函数与x轴的交点,这样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了。
2. 专项突破找出自己薄弱的专项,是几何证明题老是卡壳呢,还是函数的综合题总是做不对?如果是几何,那就多做一些经典的几何证明题,像证明三角形全等、相似的题目。
把那些辅助线的添加方法都总结出来,什么情况下该做平行线,什么情况下该连接对角线,都要心里有数。
对于函数题,要深入理解函数的性质。
像一次函数的斜率、截距的意义,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最值的求法。
多做一些函数与几何结合的题目,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3. 模拟考试按照中考的考试时间和题型,每周至少做一套模拟试卷。
就当是提前进入中考战场,感受那种紧张的氛围。
做完试卷后,认真分析自己的错题,看看是知识点没掌握好,还是解题方法不对。
把每次模拟考试都当成真正的中考,从填涂答题卡到书写规范,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比如说数学解答题,要写清楚解题步骤,不能只写个答案,因为步骤也是有分的呢。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3篇(初中数学试讲课件)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3篇(初中数学试讲课件)下面是整理的初中数学试讲教案3篇(初中数学试讲课件),供大家赏析。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1一、内容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小结小结1 本章内容概览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其课标要求是: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般步骤,初步认识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感受方程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2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难点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小结3 本章学法点津1.学好本章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和等式的两个性质,了解算术和代数的主导思想的区别及找准问题中的等量关系.2.在学习本章时,要深刻理解方程的思想,即未知量可以和已知量一起表示数量关系,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列方程,即建立数学模型.“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章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另外,要加强练习,巩固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学好它对于后续学习(其他的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网络结构图重点题型总结及应用题型一 灵活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把系数化为1.根据方程的特点,可灵活运用五个步骤,以简化运算.例1 解方程:1121(1)3232x x x ⎡⎤⎛⎫--=- ⎪⎢⎥⎣⎦⎝⎭. 分析:此题中括号外的系数是分数,小括号外的系数也是分数,这种类型的方程解法比较灵活,可以先去括号,再去分母;也可以先去分母,再去括号.解法1:去中括号,得()112113632x x x ⎛⎫--=- ⎪⎝⎭. 去小括号,得1112136633x x x -+=-.去分母,得2x - x +1=4 x -2.移项,得2 x - x -4 x =-2-1. 合并同类项,得-3 x =-3.系数化为1,得x =1.解法2:方程两边同乘6,得112(1)422x x x ⎡⎤⎛⎫--=- ⎪⎢⎥⎣⎦⎝⎭. 去中括号,得2x -(x -1)=4(x -12).去小括号,得2x - x +1=4 x -2.移项,得2 x - x -4 x =-2-1.合并同类项,得-3 x =-3.系数化为1,得x =1.点拨若方程中合有多层括号,则应按照分配律先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去括号,再去分母,但也有时先去分母,再去括号会更简便,这取决于所给方程的特点,因此解方程时,应灵活地选取方法,尽量使过程简单,而又不产生错误.例2 解方程:21101136x x ++-=. 分析:本题按照常规的解方程的步骤,应先去分母,但考虑本题特点,可把213x +拆成2133x +,把1016x +-拆成10166x --来解. 解:原方程可写成2133x +10166x --=1. 约分,移项,得25111.3336x x -=-+ 合并同类项,得-x =56.系数化为1,得x =-56. 评注本题采用的是“拆项法”,此方法比常规方法简便,但这种方法不是对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都适用,需要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题型二方程的解的应用例3关于x的方程2x-4=3m和x+2=m有相同的解,则m 的值是( )A.10 B.-8 C.-10 D.8解析:解方程2x-4=3m,得x=342m+.解方程x+2=m,得x=m-2.由两方程解相同,得342m+=m-2,解得m=-8.答案:B例4 已知y=3是6+14(m-y)=2y的解,那么关于x的方程2m(x -1)=(m+1)(3x-4)的解是多少?分析:把y=3代入第一个方程,使这个方程转化为关于m的方程,解出m的值,再代入第二个方程,求出x的值.解:y=3代入方程6+14(m-y)=2y,得6+14(m-3)=6.解得m=3.将m=3代入2m(x-1)=(m+1)(3x-4),得2×3(x-1)=(3+1)(3x-4).解得x=53.方法先利用第一个方程求出字母m的值,再把m值代入第二个方程解第二个方程,培养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题型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5一通讯员骑摩托车需要在规定时间,把文件送到某地,若每小时走 60千米,就早到12分钟;若每小时走50千米,则要迟到7分钟,求路程.分析:如果设规定时间为x 小时,当每小时走60千米时,则路程为601260x ⎛⎫- ⎪⎝⎭千米;当每小时走50千米时,则路程为50760x ⎛⎫+ ⎪⎝⎭千米.这时可用路程相等列出方程.解:设规定时间为x 小时,根据题意,得601260x ⎛⎫- ⎪⎝⎭=50760x ⎛⎫+ ⎪⎝⎭. 解得10760x =.所以路程为61260x ⎛⎫- ⎪⎝⎭=60×107126060⎛⎫- ⎪⎝⎭=95千米. 答:路程为95千米.例6 某校校长暑假将带领该校市级“三好学生”去北京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校长买全票一张,则其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包括校长在内全部按全票价的六折优惠”,若全票价为240元,(1)设学生数为x ,甲旅行社收费为y 甲,乙旅行社收费为y 乙,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2)当学生数是多少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一样?分析:(1)问分别用含x 的式子表示y 甲、y 乙. (2)问是当y 甲=y 乙时求x .解:(1)因为全票价为240元,所以半票价为120元,这样甲旅行社收费为y 甲=120x +240.又因为全票价为240元,所以全票价的60%为240×60=144(元),100这样乙旅行社收费为y乙=144x+144.(2)因为甲旅行社收费为y甲,乙旅行社收费为y乙,所以当两家旅行社收费一样时,即有方程120x+240=144x+144.解这个方程,得x=4.答:当学生数为4时,两家旅行社收费一样.例7某商场将彩电先按原价提高40%,然后在广告中写上“大酬宾,八折优惠”,结果每台彩电比原价多赚了270元,那么每台彩电原价是多少元?分析:假设每台彩电原价是x元,则提高40%后为(1+40%)x元,八折为(1+40%) x·80%元,也就是现售价为(1+40%) x·80%元.解:设每台彩电原价是x元,根据售价与原价之差等于270,列方程得x (1+40%)·80%-x=270,解得x=2 250.答:每台彩电原价是2 250元.例8某中学租用两辆汽车(设速度相同)同时送1名带队老师及7名九年级的学生到县城参加数学竞赛,每辆限坐4人(不包括司机).其中一辆小汽车在距离考场15千米的地方出现故障,此时离截止进考场的时间还有42分,这时唯一可利用的交通工具是另一辆小汽车,且这辆车的平均速度是60千米/时,人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上、下车时间忽略不计).(1)若小汽车送4人到达考场,然后再回到出故障处接其他人,请你通过计算说明他们能否在截止进考场的时间前到达考场;(2)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请你设计一种运送方案,使他们能在截止进考场的时间前到达考场,并通过计算说明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方案设计问题,解答时应注意分各种情况进行讨论.解:(1)1560×3=34(时)=45(分).因为45>42,所以不能在限定时间内到达考场.(2)方案:先将4人用车送到考场,另外4人同时步行前往考场,汽车到考场后返回到与另外4人的相遇处再载他们到考场.先将4人用车送到考场所需时间为1560=14(时)=15(分).14时另外4人步行了1.25千米,此时他们与考场的距离为15-1.25=13.75(千米).设汽车返回t(时)后与步行的4人相遇,则有5t+60t=13.75,解得t=2.7513.汽车由相遇点再去考场所需时间也是2.7513小时.所以用这一方案送这8人到考场共需15+2×2.7513×60≈40.4(分)<42(分).所以这8个人能在截止进考场的时间前赶到.题型四图表类应用题例9(1)七年级(1)班43人参加运土劳动,共有30根扁担,要安排多少人抬土,多少人挑土,可使扁担和人数相配不多不少?若设有x人挑土,填写下表:挑土抬土人数/人扁担/根即可知两个等量关系:挑土人数+抬土人数=43人,挑土用扁担数+抬土用扁担数=30根.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得x=,因此挑土人数为,抬土人数为.你能用其他方法计算这道题吗?(2)如果参加劳动的人数不变,扁担数为20根可以吗?为什么?分析:有x人挑土,则用扁担x根,剩余的(43-x)人抬土,需用扁担数为12(43-x)根,可列方程为x+12(43-x)=30,解得x=17,即有挑土人数为17,抬土人数为43-17=26.还可以利用“挑土人数+抬土人数=43人”列方程.解:(1)列表如下:挑土抬土人数/人x 43-x扁担/根x 12(43-x)x+12(43-x)=30;17;17;26.能.设挑土用x根扁担,则抬土用(30-x)根扁担,挑土用x人,抬土用2(30-x)人.根据题意,得x+2(30-x)=43.解得x =17.因此,挑土人数为17,抬土人数为2(30-17)=26.(2)不可以,因为若20根扁担用于挑土,则需20人<43人;若20根扁担用于抬土,则需40人<43人,因此,人员有剩余.所以参加劳动的人数不变,扁担数为20根不可以.点拨此题关键是如何利用人数与扁担数的关系列方程.由生活常识可知,挑土1人用l根扁担,抬土2人用l根扁担.例10下面是甲商场电脑产品的进货单,其中进价一栏被墨水污染,读了进货单后,请你求出这台电脑的进价.甲商场商品进货单电脑供货单位乙单位品名P4200 商品代码DN—63DT 商品所属电脑专柜标价 5 850元折扣八折利润210元分析:本题应先读懂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明确题目的条件和所求,此题等量关系为:售价-进价=利润.解:设这台电脑的进价为x元.根据题意,得5 850×0.8-x=210.解得x=4 470.答:这台电脑的进价为4 470元.注意商品打八折后的售价等于标价×0.8.思想方法归纳方程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主要培养同学们的运算能力、观察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主要解题思想方法如下:1.转化思想本部分内容在转化思想上的主要体现是利用方程的概念求代数式的值、巧解方程等.例1已知方程3x2-9x+m=0的一个解是1,则m的值为.分析:根据方程解的定义,把方程的解x=1代入方程成立,然后解关于m的方程即可.解:把x=1代入原方程,得3×12-9×1+m=0,解得m=6.答案:6方法解题依据是方程的定义,解题方法是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转化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例2 如果4x2+3x-5=kx2-20 x+20 k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k= ,方程的解是.解析:要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首先应先化为最简形式,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得(4-k) x2+23 x-5-20 k=0.由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知4-x=0,解得k=4.把k=4代入方程得23 x-85=0,解得x=8523.答案:4;x=8523技巧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应先化为最简形式,再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来判断.2.方程思想本部分内容方程思想的体现主要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出方程,得出答案.例3某中学甲、乙两班学生在开学时共有90人,如果从甲班转入乙班4人,结果甲班的学生人数是乙班的80%,问开学时两班各有学生多少人?解:设开学时甲班有x人,则乙班有(90-x)人,根据题意,得x-4=(90-x+4)×80%,5x-20=360-4x+16,即x=44,90-x=46.答:开学时甲班有44人,乙班有46人.点拨调配问题是:一方增多,另一方要减少,注意变化前后的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例4如图3-5-1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内部呈圆柱形的容器,内部底面积分别为80cm2、100 cm2,且甲容器装满水,乙容器是空的.若将甲中的水全部倒入乙中,则乙中的水位高度比原先甲的水位高度低了8 cm,则甲的容积为( )A.1 280 cm3B.2 560 cm3C.3 200 cm3D.4 000 cm3解析:设甲容器的高度为x cm,则乙容器中水的高度为(x-8)cm.根据两容器中水的体积不变可得80x=100(x-8).解得x=40.所以甲容器的容积为80×40=3 200(cm3).故选C.答案:C点拨在等积问题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但体积不变,根据体积相等列方程求解.中考热点聚焦考点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考点突破:在中考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考查,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已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求未知字母的值.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将解代入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关于未知字母的方程,从而求解.例1 (2010·江苏宿迁中考)已知5是关于x的方程3x-2a=7的解,则a的值为.解析:因为5是关于x的方程3x-2a=7的解,所以3×5-2a =7.所以a=4.答案:4例2 (20l0·湖南怀化中考)已知关于x的方程3x-2m=4的解是x=m,则m的值是.解析:把x=m代入3x-2m=4,得3m-2m=4,所以m=4.答案:4考点2 解一元一次方程考点突破: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方程与方程组的基础,是中考命题的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难度不大,只要牢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就能求出正确的解.例3 (2010·福建泉州中考)方程2x+8=0的解是.解析:由2x+8=0,2x=-8,得x=-4.答案:x=-4 考点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考点突破: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在中考中时常出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要明确已知量与未知量,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就能列出元一次方程,进而求解.一、选择题1.(2011山东日照,4,3分)某道路一侧原有路灯106盏,相邻两盏灯的距离为36米,现计划全部更换为新型的节能灯,且相邻两盏灯的距离变为70米,则需更换的新型节能灯有()A.54盏B.55盏C.56盏D.57盏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