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热点专题八 能力型创新问题
中考数学创新型试题能力培养的途径
b : “ 满 足 斜 边 和 一 条 直 角 边 对 应 相 等 的 两 个 直 角 三 角 形 全等 ” , 类 似 地 你 可 以得 到 “ 满足斜边 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 比 例 的两 个 直 角 三 角 形 相 似 ” . 请 结 合 下 列 所 给 图 形 ,写 出 已 。 知, 并 完 成 说 理过 程.
一
心. 要 求 在 图 上 保 留 画 图痕 迹 , 写 出 画法 . “ 坚持数学应用 ” 是 新 课 程 倡 导 的 基本 理 念 。 也 是 中考 命 题 的 新趋 势. 近 几 年 中考 应 用 题 的 编拟 联 系 实 际 . 更 加 重 视 语 言简 洁 , 方法 熟悉 , 所涉 及的都 是数 学基本 内容 、 思 想 和 方 法. 突 出 了对 数 学 思 想 、 方 法 和 实 践 能 力 的 考 查. 二、 结合 命 题 方 法 。 渗 透 创 新 思 维 的 培 养 1 . 类 比发 现 命 题 : 学 习“ 图形的相似 ” 后. 我 们 可 以借 助 探 索 两 个 直 角 三 角 形 全 等 的 条件 所 获 得 的 经 验 , 继 续 探 索 两 个 直 角 三 角 形 相似 的条 件 . a : “ 对于两个直角 三角形 , 满 足一边一锐角对应 相等 , 或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 等” , 类 似 地 你 可 以得 到“ 满足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 或 两 直 角 边 对 应 成 比例 . 两 个 直
角三角形相似” .
1 . 基 本 思 想 和活 动 经 验 的 考 查 教室里放有一台饮水机( 如 图) , 饮水机上有两个放水管. 课 间 同学 们 依 次 到 饮 水 机 前用 茶 杯 接 水 . 假 设 接 水 过 程 中水 不发生泼洒 , 每名 同学 所 接 的水 量 都 是 相 等 的 . 两 个 放水 管 同 时 打开 时 , 它 们 的 流量 相 同. 放 水 时 … 、 先 打开 一个水 管 , 过 一会 儿 , 再打 1 8
中考数学创新题型复习总结指要-
中考数学创新题型复习指要新仟年伊始,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以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标志,数学教育迎来了它的新时代。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宗旨,要求学生要有探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如何以新标准考察学生?各地的中考试题都作了大胆尝试,以下尝试对新试题的测试的改革思路做出分析,谨供考生参考。
一.开放题型的引入“开放型”试题是指试题的条件、结论、解题依据、和方法四个要素中缺少一个或两个要素的命题。
例如:1.同学们知道:只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你如何处理和安排这三个条件,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请你模仿方案(1),写出方案(2)、(3)、(4)。
解:设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方案(1):若这角的对边恰好是这两边中的大边,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方案(2):方案(3):方案(4):2.请写出一个含1这个根且增根为2的分式方程。
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P的纵坐标是横坐标的3倍,请写出过点P的一次函数解析式(至少三个)。
4.老师给出一个函数y=f(x),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指出这个函数的一个性质:甲:函数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乙:函数图象经过第一象限;丙: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丁:当x<2时,y>0。
已知这四位同学叙述都正确,请构造出满足上述所有性质的一个函数是。
5.在四边形ABCD中,给出下列条件:①AB∥CD,②AD=BC,③∠B=∠D,以其中两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结论,用“如果……,那么……。
”的形式,写出一个真命题是。
6.小红同学编拟了这样一个数学命题:“如果在四边形ABCD中,AB=CD、AC=BD,那么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若你认为这个命题的结论成立,请予以证明;若这个命题的结论不一定成立,请画图举出反例予以说明。
二.归纳法的渗透利用归纳法,通过观察、猜想、推理,总结规律,得到结论,以考察学生的观察、创新能力。
中考数学热点专题复习
从热点专题八能力型创新问题【考点聚焦】能力型创新问题已成为近年中考中较难题或压轴题的主要方向,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热点透视】热点1:探索性问题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探索性问题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之中,在数学中则更为普遍.初中数学中的“探索发现”型试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题设或未给出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命题,它不像传统的解答题或证明题,在条件和结论给出的情景中只需进行由因导果或由果索因的工作,而定格于“条件———演绎———结论”这样一个封闭的模式之中,而是必须利用题设大胆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或由条件去探索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结论去探索未给予的条件;或去探索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发现所形成的客观规律.例1(2008荆门)将两块全等的含30角的三角尺如图1摆放在一起,设较短直角边长为1.(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说出你的结论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2,将Rt△BCD沿射线BD方向平移到Rt△B C D的位置,四边形ABC D11111是平行四边形吗?说出你的结论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Rt BCD沿射线BD方向平移的过程中,当点B的移动距离为________时,四边形ABC D为矩形,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点B的移动距离为11______时,四边形ABC D为菱形,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图3、图4用于探究)11解:(1)是,此时AB平行且等于CD,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是,在平移过程中,始终保持AB平行且等于C D,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11形是平行四边形.(3)33,此时∠ABC=90,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13,此时点D与点B重合,AC⊥BD,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111点评:条件探索型———结论明确,而需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例2(2008郴州)如图5,矩形纸片ABCD的边长分别为a、b(a<b).将纸片任(意翻折(如图6),折痕为PQ.P在BC上),使顶点C落在四边形APCD内一点C',PC'的延长线交直线AD于M,再将纸片的另一部分翻折,使A落在直线PM上一点A',且A'M所在直线与PM所在直线重合(如图7)折痕为MN.(1)猜想两折痕PQ,MN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若∠Q PC的角度在每次翻折的过程中保持不变,则每次翻折后,两折痕PQ,MN 间的距离有何变化?请说明理由.(3)若∠QPC的角度在每次翻折的过程中都为45(如图8),每次翻折后,非重叠部分的四边形MC'QD,及四边形BPA'N的周长与a、b有何关系,为什么?解:(1)PQ∥MN.∵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且M在AD直线上,则有AM∥BC,∴∠AMP=∠MPC,由翻折可得:∠MPQ=∠CPQ=1∠MPC,21∠NMP=∠AMN=∠AMP,∴∠MPQ=∠NMP,2故PQ∥MN.(2)两折痕PQ,MN间的距离不变,过P作PH⊥MN,则PH=PM sin∠PMH,∵∠QPC的角度不变,∴∠C'PC的角度也不变,则所有的PM都是平行的.又∵AD∥B C,∴所有的PM都是相等的,又∵∠PMH=∠QPC,故PH的长不变.令 y = 0 ,即 - 30) 0) -(3)当 ∠QPC = 45 时,四边形 PCQC ' 是正方形,四边形 C 'QDM 是矩形.∵ C 'Q = CQ , C 'Q + QD = a ,∴矩形 C 'QDM 的周长为 2a .同理可得矩形 BPA 'N 的周长为 2a ,所以两个四边形的周长都为 2a ,与 b 无关. 点评:结论探索型———给定条件但无明确结论或结论不惟一,而需探索发现与之相应 的结论的题目.例 3 (2008 岳阳)如图 10,抛物线 y = -3 2x 2 - 3x + 3 交 x 3 3轴于 A 、B 两点,交 y 轴于点C,顶点为 D .(1)求 A 、B 、C 的坐标.(△2)把 ABC 绕 AB 的中点 M 旋转180 ,得到四边形 AEBC :①求 E 点坐标.②试判断四边形 AE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试探索:在直线 BC 上是否存在一点 P ,使得△P AD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请求出 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 y = - 3 2 3x 2 - x + 3 ,3 3令 x = 0 ,得 y = 3 .2 3x 2 -x + 3 = 0 , 33x 2 + 2 x - 3 = 0 ,∴ x = 1 , x = -3 .1 2∴ 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 A(-3, , B(1, , C (0,3) .(2)① E (-2, 3) ;②四边形 AEBC 是矩形.理由:四边形 AEBC 是平行四边形,且 ∠ACB = 90 .求得A'(3,3),D -1,3⎪⎭过A',D的直线为y=3⎛3,103⎪⎪⎛3,103⎪⎪(3)存在.P -77⎫.⎝⎭作出点A关于BC的对称点A',连结A'D与直线BC交于点P.则点P是使△P AD周长最小的点.⎛43⎫2.⎝33x+,62过B,C的直线为y=-3x+3.两直线的交点为P -77⎫.⎝⎭点评:存在探索型———在一定的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热点2:开放性问题开放性试题重在开发思维,促进创新,提高数学素养,所以是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热点考题.观察、实验、猜想、论证是科学思维方法,是新课标思维能力新添的内容,学习中应重视并应用.例4(2008福州)如图11,直线AC∥BD,连结AB,直线AC、BD及线段AB 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结P 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解:(1)解法一:如图12(1).延长BP交直线AC于点E.∵AC∥BD,∴∠PEA=∠PBD.∵∠APB=∠PAE+∠PEA,∴∠APB=∠PAC+∠PBD.解法二:如图12(2).过点P作FP∥AC,∴∠PAC=∠APF.+P+A P∵AC∥BD,∴FP∥B D,∴∠FPB=∠PBD.∴∠APB=∠APF+∠FPB=∠PAC+∠PBD.解法三:如图12(3).∵AC∥BD,∴∠CAB+∠ABD=180,即∠PAC+∠P AB+∠PBA+∠PBD=180.又∠APB+∠PBA+∠P AB=180,∴∠APB=∠PAC+∠PBD.(2)不成立.(3)(a)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右侧时,结论是∠PBD=∠PAC+∠APB.(b)当动点P在射线BA上,结论是∠P B D=∠P A C∠A,或∠P A C=∠P B D∠或∠APB=0,∠PAC=∠PBD(任写一个即可).(c)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左侧时,结论是∠PAC=∠APB+∠PBD.选择(a)证明:如图12(4),连结P A,连结PB交AC于M.∵AC∥BD,∴∠PMC=∠PBD.又∵∠PMC=∠P AM+∠APM,∴∠PBD=∠PAC+∠APB.选择(b)证明:如图12(5).∵点P在射线BA上,∴∠APB=0.∵AC∥BD,∴∠PBD=∠PAC.∴∠PBD=∠PAC+∠APB或∠PAC=∠PBD+∠APB或∠APB=0,直线 y = 2 x + 1 的交点 P 的坐标 (1的解 ⎨., 就是方程组 ⎨y = -2 x + 2(2)用阴影表示 ⎨ x ≤ -2 x + 2 所围成的区域. ≥ 0⎩y = 2 x + 1 y = 3 (1)用作图象的方法求出方程组 ⎨的解.∠PAC = ∠PBD .选择(c )证明:如图 12(6).连结 P A ,连结 PB 交 AC 于 F . ∵ AC ∥ BD ,∴ ∠PFA = ∠PBD . ∵ ∠PAC = ∠APF + ∠PFA , ∴ ∠PAC = ∠APB + ∠FBD .点评:本题由点 P 的位置的改变,让同学们探究由此而引起的三个角之间的变化,将分类思想的考查融入在探索、猜想过程中.热点 3:阅读理解型问题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频频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的一类新题型,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和创新意识,此类题目能够帮助考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想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中考的热点题目之一,今后的中考试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例 5 阅读:我们知道,在数轴上,x = 1 表示一个点.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x = 1表示一条直线;我们还知道,以二元一次方程 2 x - y + 1 = 0 的所有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形就是一次函数 y = 2 x + 1 的图象,它也是一条直线,如图13(1)可以得出:直线x = 1 与⎧ x = 1 ⎧ x = 1⎩ ⎩在直角坐标系中, x ≤ 1 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 x = 1 以及它左侧的部分,如图 13(2);y ≤ 2 x + 1也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 y = 2 x + 1 以及它下方的部分,如图 13(3).回答下列问题:在直角坐标系(13(3))中,⎧ x = -2⎩⎧ x ≥ -2 ⎪⎪ y6)则 ⎨⎧ x = -2 y =6 ⎩ y = -2 x + 2根据题意得: ⎨⎧ x = 2 y x 1+ y 1 = 90 ⨯ 2 ⎧解:(1)如图 14 所示,在坐标系中分别作出直线 x = -2 和直线 y = -2 x + 2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是 P(-2, .⎩ .⎧ x = -2是方程组 ⎨的解.(2)如图 14 阴影所示.点评:通过阅读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我们要明白两点:方程组的解与两直线交点坐标的 关系;不等式组的解在坐标中区域的表示方法.热点 4:方案设计型问题近年一些省市的中考数学题中涌现了立意活泼、设计新颖、富有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 力的题目.这类命题综合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能与初中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联结.例 6 (2008 茂名)已知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同方向从同一地点 A 出发行驶.(1)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 2 倍,甲车走了 90 千米后立即返回与乙车相遇,相遇时乙 车走了 1 小时.求甲、乙两车的速度;(2)假设甲、乙每辆车最多只能带200 升汽油,每升汽油可以行驶 10 千米,途中不能 再加油,但两车可以互相借用对方的油,若两车都必须沿原路返回到出发点A ,请你设计一 种方案使甲车尽可能地远离出发点 A ,并求出甲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解:(1)设甲,乙两车速度分别是 x 千米/时和 y 千米/时,⎩ ,解之得: ⎨ x = 120 ⎩ y = 60.即甲、乙两车速度分别是 120 千米/时、60 千米/时.(2)方案一:设甲汽车尽可能地远离出发点 A 行驶了 x 千米,乙汽车行驶了 y 千米,⎧⎪ x + y ≤ 200 ⨯1(2) 则 ⎨ ∴ 2 x ≤ 200 ⨯10 ⨯ 3 即 x ≤ 3000 .⎪⎩ x - y ≤ 200 ⨯10即甲、乙一起行驶到离 A 点 500 千米处,然后甲向乙借油 50 升,乙不再前进,甲再前 进 1 000 千米返回到乙停止处,再向乙借油 50 升,最后一同返回到 A 点,此时,甲车行驶 了共 3 000 千米.方案二:(画图法) 如图:此时,甲车行驶了500⨯2+1000⨯2=3000(千米).方案三:先把乙车的油均分4份,每份50升.当甲乙一同前往,用了50升时,甲向乙借油50升,乙停止不动,甲继续前行,当用了100升油后返回,到乙停处又用了100升油,此时甲没有油了,再向乙借油50升,一同返回到A点.此时,甲车行驶了50⨯10⨯2+100⨯10⨯2=3000(千米).点评:此类题目往往要求所设计的问题中出现路程最短、运费最少、效率最高等词语,解题时常常与函数、方程联系在一起.例7(2008福州)为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决定对一块正方形的空地进行种植花草,现向学生征集设计图案.图案要求只能用圆弧在正方形内加以设计,使正方形和所画的圆弧构成的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种植花草部分用阴影表示.请你在图15(3)、图15(4)、图15(5)中画出三种不同的的设计图案.提示:在两个图案中,只有半径变化而圆心不变的图案属于同一种,例如:图15(1)、图15(2)只能算一种.解:答案不惟一,如图16:点评:几何图形的分割与设计在中考中经常出现,有时是根据面积相等来分割,有时是根据线段间的关系来分割,有时根据其它的某些条件来分割,做此类题一般用尺规作图.【考题预测】1.观察算式:1=12;1+3=4=22;1+3+5=9=32;1+3+5+7=16=42;1+3+5+7+9=25=52;……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n为正整数):9+11+13+15++(2n-1)=________.x2-x-交x轴于A,B两点,顶点为D.以B A为直2.将图17(1)所示的正六边形进行分割得到图17(2),再将图17(2)中最小的某一个正六边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得到图17(3),再将图17(3)中最小的某一个正六边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则第n个图形中,共有________个正六边形.3.如图18,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O APB沿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08次,点P依次落在点P,P,P,P,,P12342008的位置,则P2008的横坐标x2008=________.4.如图19,设抛物线y=113424径作半圆,圆心为M,半圆交y轴负半轴于C.(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2)将△A CB绕圆心M顺时针旋转180,得到△A PB,如图20.求点P的坐标;(3)有一动点Q在线段AB上运动,△QCD的周长在不断变化时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5.青青商场经销甲、乙两种商品,甲种商品每件进价15元,售价20元;乙种商品每件进价35元,售价45元.(1)若该商场同时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100件恰好用去2700元,求能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各多少件?(2)该商场为使甲、乙两种商品共100件的总利润(利润=售价-进价)不少于750元,且不超过760元,请你帮助该商场设计相应的进货方案;(3)在“五·一”黄金周期间,该商场对甲、乙两种商品进行如下优惠促销活动:打折前一次性购物总金额不超过300元超过300元且不超过400元超过400元优惠措施不优惠售价打九折售价打八折按上述优惠条件,若小王第一天只购买甲种商品一次性付款200元,第二天只购买乙种商品打折后一次性付款324元,那么这两天他在该商场购买甲、乙两种商品一共多少件?(通过计算求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结果)6.已知一元二次方程a x2-2bx+c=0的两个根满足x-x=2,且a,b,c分12别是△ABC的∠A,∠B,∠C的对边.若a=c,求∠B的度数.小敏解得此题的正确答案“∠B=120”后,思考以下问题,请你帮助解答.(1)若在原题中,将方程改为ax2-3bx+c=0,要得到∠B=120,而条件“a=c”不变,那么对应条件中的x-x的值作怎样的改变?并说明理由.12(2)若在原题中,将方程改为ax2-nbx+c=0(n为正整数,n≥2),要得到∠B=120,而条件“a=c”不变,那么条件中的x-x的值应改为多少(不必说明理12由)?。
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创新、开放与探究型问题
中考冲刺:创新、开放与探究型问题【中考展望】所谓开放探索型问题指的是有些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或解决方法不确定或不唯一,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索,从而确定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个、多个或所有答案)或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由于开放探究型问题对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通常这类题目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与探索,结论开放和探索,条件与结论都开放与探索及方案设计、命题组合型、问题开放型等.【方法点拨】由于开放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唯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典型例题】类型一、探索规律例1.如图,△ABC面积为1,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BC,CA至点A1,B1,C1,使A1B=AB,C1B=CB,C1A=CA,顺次连接A1,B1,C1,得到△A1B1C1.第二次操作:分别延长A1B1,B1C1,C1A1至点A2,B2,C2,使A2B1=A1B1,B2C1=B1C1,C2A1=C1A1,顺次连接A2,B2,C2,得到△A2B2C2,…按此规律,要使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超过2014,最少经过()次操作.A.7 B.6 C.5 D.4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1A2A3,△A4A5A5,△A7A8A9,…,△A3n﹣2A3n﹣1A3n(n为正整数)均为等边三角形,它们的边长依次为2,4,6,…,2n,顶点A3,A6,A9,…,A3n均在y轴上,点O是所有等边三角形的中心,则点A2016的坐标为 .类型二、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三角形ABC的顶点A的坐标为(2,2).(1)若底边BC在x轴上,请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点B、点C的坐标:;(2)若底边BC的两端点分别在x轴、y轴上,请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点B、点C的坐标: .举一反三:【变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三角形ABC的顶点A的坐标为(2,2).(1)若底边BC在x轴上,请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点B,点C的坐标:________________;设点B,点C的坐标分别为(m,0),(n,0),你认为m,n应满足怎样的条件?(2)若底边BC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y轴上,请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点B,点C的坐标:______________;设点B,点C的坐标分别为(m,0),(0,n),你认为m,n应满足怎样的条件?类型三、条件和结论都开放的问题例3.如图(1),四边形ABCD中,AD与BC不平行,现给出三个条件:①∠CAB=∠DBA,②AC=BD,③AD=BC.请你从上述三个条件中选择两个条件,使得加上这两个条件后能够推出ABCD是等腰梯形,并加以证明(只需证明一种情况).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CD是一张矩形纸片,AD=BC=1,AB=CD=5.在矩形ABCD的边AB上取一点M,在CD上取一点N,将纸片沿MN折叠,使MB与DN交于点K,得到△MNK.(1)若∠1=70°,求∠MNK的度数.(2)△MNK的面积能否小于12?若能,求出此时∠1的度数;若不能,试说明理由.(3)如何折叠能够使△MNK的面积最大?请你利用备用图探究可能出现的情况,求出最大值.(备用图)类型四、动态探究型例4.如图1,将三角板放在正方形ABCD上,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E与正方形ABCD的顶点A重合,三角板的一边交CD于点F.另一边交CB的延长线于点G.(1)求证:EF=EG;(2)如图2,移动三角板,使顶点E始终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将(2)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且使三角板的一边经过点B,其他条件不变,若AB=a、BC=b,求EFEG的值.【思路点拨】(1)由∠GEB+∠BEF=90°,∠DEF+∠BEF=90°,可得∠DEF=∠GEB,又由正方形的性质,可利用SAS证得Rt△FED≌Rt△GEB,则问题得证;(2)首先点E分别作BC、C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H、I,然后利用SAS证得Rt△FEI≌Rt△GEH,则问题得证;(3)首先过点E分别作BC、C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易证EM∥AB,EN∥AD,则可证得△CEN∽△CAD,△CEM∽△CAB,又由有两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相似,证得△GME∽△FN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答案.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如图(a),在Rt△ACB中,∠C=90°,AC=4cm,BC=3cm,点P由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点Q由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连接PQ.若设运动的时间为t(s)(0<t<2),解答下列问题:(1)当t为何值时,PQ∥BC?(2)设△AQP的面积为y(cm2),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线段PQ恰好把Rt△ACB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如图(b),连接PC,并把△POC沿QC翻折,得到四边形PQP′C,那么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PQP′C为菱形?若存在,求出此时菱形的边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举一反三:【变式2】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连接AD,AE. ①AB=AC;②AD=AE;③BD=CE.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直接作答);(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ED CBA类型五、创新型例5.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解答问题:从A B C ,,三张卡片中选两张,有三种不同选法,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从3个元素中选取2个元素组合,记作2332C 321⨯==⨯.一般地,从m 个元素中选取n 个元素组合,记作:(1)(1)C (1)321n m m m m n n n --+=-⨯⨯⨯例从7个元素中选5个元素,共有5776543C 2154321⨯⨯⨯⨯==⨯⨯⨯⨯种不同的选法.问题:从某学习小组10人中选取3人参加活动,不同的选法共有 种.【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图形都是由同样大小的小圆圈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其中第①个图形中一共有1个空心小圆圈,第②个图形中一共有6个空心小圆圈,第③个图形中一共有13个空心小圆圈,…,按此规律排列,则第⑦个图形中空心圆圈的个数为()A.61 B.63 C.76 D.782.如图,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B=3,AC=4,D为斜边BC中点,第1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 重合,折痕与AD交与点P1;设P1D的中点为D1,第2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1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P2;设P2D1的中点为D2,第3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2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P3;…;设P n﹣1D n﹣2的中点为D n﹣1,第n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 n﹣1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P n(n>2),则AP6的长为()A.512532⨯B.69352⨯C.614532⨯D.711352⨯3.下面两个多位数1248624…、6248624…,都是按照如下方法得到的:将第一位数字乘以2,若积为一位数,将其写在第2位上,若积为两位数,则将其个位数字写在第2位.对第2位数字再进行如上操作得到第3位数字……,后面的每一位数字都是由前一位数字进行如上操作得到的.当第1位数字是3时,仍按如上操作得到一个多位数,则这个多位数前100位的所有数字之和是( ) A.495 B.497 C.501 D.5034.如图,一个3×2的矩形(即长为3,宽为2)可以用两种不同方式分割成3或6个边长是正整数的小正方形,即:小正方形的个数最多是6个,最少是3个.(1)一个5×2的矩形用不同的方式分割后,小正方形的个数可以是 个,最少是 个; (2)一个7×2的矩形用不同的方式分割后,小正方形的个数最多是 个,最少是 个; (3)一个(2n+1)×2的矩形用不同的方式分割后,小正方形的个数最多是 个;最少是 个.(n 是正整数)5. 一园林设计师要使用长度为4L 的材料建造如图1所示的花圃,该花圃是由四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扇环面组成,每个扇环面如图2所示,它是以点O 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弧和延长后通过O 点的两条直线段围成,为使得绿化效果最佳,还须使得扇环面积最大.(1)使图①花圃面积为最大时R -r 的值为 ,以及此时花圃面积为 ,其中R 、r 分别为大圆和小圆的半径;(2)若L =160 m ,r =10 m ,使图面积为最大时的θ值为 .6.如图所示,已知△ABC 的面积1ABC S =△,在图(a)中,若11112AA BB CC AB BC CA ===,则11114A B C S =△; 在图(b)中,若22213AA BB CC AB BC CA ===,则222A B C 13S =△;在图(c),若33314AA BB CC AB BC CA ===,则333716A B C S =△.…按此规律,若88819AA BB CC AB BC CA ===,则888A B C S =△________.7.(2016•丹东模拟)已知,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点D不与点B、C重合),∠BAC=90°,AB=AC,∠DAE=90°,AD=AE,连接CE.(l)如图1,当点D在线段BC上时,求证:①BD⊥CE,②CE=BC﹣CD;(2)如图2,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CE、BC、CD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3)如图3,当点O在线段BC的反向延长线上时,且点A、E分别在直线BC的两侧,点F是DE的中点,连接AF、CF,其他条件不变,请判断△AC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8.如图(a)、(b)、(c),在△ABC中,分别以AB,AC为边,向△ABC外作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BE,CD相交于点O.(1)①如图(a),求证:△ADC≌△ABE;②探究:图(a)中,∠BOC=________;图(b)中,∠BOC=________;图(c)中,∠BOC=________;(2)如图(d),已知:AB,AD是以AB为边向△ABC外所作正n边形的一组邻边;AC,AE是以AC为边向△ABC外所作正n边形的一组邻边.BE,CD的延长相交于点O.①猜想:图(d)中,∠BOC=________________;(用含n的式子表示)②根据图(d)证明你的猜想.9. 如图(a),梯形ABCD中,AD∥BC,∠ABC=90°, AD=9,BC=12,AB=a,在线段BC上任取一点P(P 不与B,C重合),连接DP,作射线.PE⊥DP,PE与直线AB交于点E.(1)试确定CP=3时,点E的位置;(2)若设CP=x(x>0),BE=y(y>0),试写出y关于自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3)若在线段BC上能找到不同的两点P1,P2,使按上述作法得到的点E都与点A重合,试求出此时a的取值范围.10. 点A,B分别是两条平行线m,n上任意两点,在直线n上找一点C,使BC=k·AB.连接AC,在直线AC上任取一点E,作∠BEF=∠ABC,EF交直线m于点F.(1)如图(a),当k=1时,探究线段EF与EB的关系,并加以说明;说明:①如果你经过反复探索没有解决问题,请写出探索过程(要求至少写三步);②在完成①之后,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添加的条件限定为∠ABC为特殊角),在图(b)中补全图形,完成证明.(2)如图(c),若∠ABC=90°,k≠l,探究线段EF与EB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创新题讲解教案
初中数学创新题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创新题的基本解题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创新题的定义和特点2. 创新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3. 典型例题解析4. 课堂练习和总结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创新题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创新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强调创新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创新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创新题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白创新题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
2. 讲解创新题的常见解题方法,如转换法、归纳法、构造法等。
3. 通过具体例题,演示解题过程,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三、典型例题解析(15分钟)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和解题。
2. 引导学生参与解题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解题的乐趣。
3. 通过例题解析,让学生加深对创新题解题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设计一些与讲解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指导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强调创新题解题技巧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多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创新题解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创新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对创新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2018年中考数学河北专版专题突破方案课件 专题八 创新学习型问题
专题八┃创新学习型问题
|针对训练| 1.给出一种运算:对于函数 y=xn,规定 y′=nxn-1.例如: 若函数 y=x4,则有 y′=4x3.已知函数 y=x3,则方程 y′=12 的解 是( B ) A.x1=4,x2=-4 B.x1=2,x2=-2 C.x1=x2=0 D.x1=2 3,x2=-2 3
专题八┃创新学习型问题
3 2 1 6 3 (3)F(15)= ,F(26)= ,F(37)= ,F(48)= = ,F(59) 5 13 37 8 4 1 3 3 2 1 1 = .∵ > > > > , 59 4 5 13 37 59 3 ∴在(2)所得的“吉祥数”中,F(t)的最大值是 . 4
专题八┃创新学习型问题
例题分层分析 (1)已知 m=n2(n 为正整数),找出 m 的最佳分解,确定 出 F(m)的值即可; (2)设交换 t 的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为 t′, 则 t′=10y+x, 根据“吉祥数”的定义确定出 x 与 y 的关系式, 进而求出所求即可; (3)根据最佳分解分别求出各“吉祥数”的 F(t),进而确定 出 F(t)的最大值即可.
专题八┃创新学习型问题
[解析] ①由 x2+2x-8=0,得(x+4)(x-2)=0,解得 x1=-4, x2=2. ∵x1≠2x2 且 x2≠2x1,∴方程 x2+2x-8=0 不是倍根方程.故 ①错误; ②关于 x 的方程 x2+ax+2=0 是倍根方程,∴设 x2=2x1,则 x1x2=2x12=2,∴x1=± 1. 当 x1=1 时,x2=2,当 x1=-1 时,x2=-2,∴x1+x2=-a =± 3,∴a=± 3,故②正确; ③关于 x 的方程 ax2-6ax+c=0(a≠0)是倍根方程,∴方程的 其中一个根是另一个根的 2 倍. ∵抛物线 y=ax2-6ax+c 的对称轴是直线 x=3,∴抛物线 y =ax2-6ax+c 与 x 轴的交点的坐标是(2,0)和(4,0),故③正确;
中考数学创新题型大集合
y
1 O 1
x
5、 【探究】 如图 1, 点 N m ,n
是抛物线 y1 4 x 2 1 上的任意一点,l 是过点 0,2 且
1
与 x 轴平行的直线,过点 N 作直线 NH⊥l,垂足为 H. ①计算: m=0 时,NH= ; m=4 时,NO= . ②猜想: m 取任意值时,NO NH(填“>”、“=”或“<”). 【定义】我们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定点 F 和一条直线 l(点 F 不在直线 l 上)距离相等 的点的集合叫做抛物线,其中点 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 l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如图 1 中 的点 O 即为抛物线 y1 的“焦点”, 直线 l: y 2 即为抛物线 y1 的“准线”.可以发现“焦点”F 在抛物 线的对称轴上. 【应用】 (1)如图 2,“焦点”为 F(-4,-1)、“准线”为 l 的抛物线 y2
创新题型
1、给出如下规定:两个图形 G1 和 G2,点 P 为 G1 上任一点,点 Q 为 G2 上任一点,如果 线段 PQ 的长度存在最小值,就称该最小值为两个图形 G1 和 G2 之间的距离. 在平面直角坐 标系 xOy 中,O 为坐标原点. 2 ,3 ) 和 (1) 点 A 的坐标为 A(1,0) ,则点 B(2,3) 和射线 OA 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点 C ( 射线 OA 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2)如果直线 y=x 和双曲线 y 研究) (3)点 E 的坐标为(1, 3 ),将射线 OE 绕原点 O 逆时针旋转 60,得到射线 OF,在坐标 平面内所有和射线 OE,OF 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记为图形 M. ①请在图 2 中画出图形 M,并描述图形 M 的组成部分; (若涉及平面中某个区域时可 以用阴影表示) ②将射线 OE,OF 组成的图形记为图形 W,抛物线 y x 2 2 与图形 M 的公共部 分记为图形 N,请直接写出图形 W 和图形 N 之间的距离.
2019年河北省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练习)题型突破08 创新学习型问题
|类型2| 方法学习型问题
例 2 [2017·临沂] 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 Z8-3①,AC,BD 是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若∠ACB=∠ACD= ∠ABD=∠ADB=60°,则线段 BC,CD,AC 三者之间有何等量关系?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思路:如图②,延长 CB 到点 E,使 BE=CD,连接 AE,证得△ ABE≌△ADC,从而 容易证明△ ACE 是等边三角形,故 AC=CE,所以 AC=BC+CD.
A.Q(3,240°)
B.Q(3,-120°)
C.Q(3,600°)
D.Q(3,-500°)
图Z8-1
8
|类型1| 新定义型问题
[答案]D [解析] 因为点 P 与点 Q 关于点 O 成中心对称,故点 P 只需再旋转 180°或 180°的整数倍就得到点 Q.则 P(3,60°)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180°得到 Q(3,240°)或 P(3,6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180°得到 Q(3,-120°); Q(3,240°)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360°后回到原位置,故还可表示为 Q(3,600°)或 Q(3,-120°)按顺时针方向再 旋转 360°后回到原位置,故还可表示为 Q(3,-480°),故 Q(3,-500°)是错误的.
都是正整数,∴
������ ������
= =
16,或
������ ������
= =
25,或
������ ������
= =
34,或
������ ������
= =
43,或
������ ������
= =
52,或
������ ������
= =
6, 1.
中考冲刺:创新、开放与探究型问题--知识讲解(基础)
中考冲刺:创新、开放与探究型问题—知识讲解(基础)【中考展望】所谓开放探索型问题指的是有些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或解决方法不确定或不唯一,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索,从而确定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个、多个或所有答案)或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由于开放探究型问题对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通常这类题目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与探索,结论开放和探索,条件与结论都开放与探索及方案设计、命题组合型、问题开放型等.【方法点拨】由于开放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唯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典型例题】类型一、探究规律1.观察下列各式:222211⨯=+,333322⨯=+,444433⨯=+,555544⨯=+,…想一想,什么样的两数之积等于这两数之和?设n表示正整数,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思路点拨】所给各式中的两个数中,一个是分数,一个是整数,且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1,分子与整数相等,因此得出规律.【答案与解析】所给各式中的两个数中,一个是分数,一个是整数,且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1,分子与整数相等,因此得到规律:11(1)(1)n nn nn n+++=++(n为正整数)【总结升华】这个规律是否正确呢?可将等式左右两边分别化简,即能得出结论.对于“数字规律”的观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以及变量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将规律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举一反三:【变式】一根绳子,弯曲成如图(a)所示的形状,当用剪刀像图(b)那样沿虚线a把绳子剪断时,绳子被剪为5段;当用剪刀像图(c)那样沿虚线b(b∥a)把绳子再剪一次时,绳子被剪为9段,当用剪刀在虚线a,b之间把绳子再剪(n-2)次(剪刀的方向与a平行),这样一共剪n次时,绳子的段数是________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答案】首先,在剪0次时,有1段绳子;其次,每剪一次,绳子上多出4个断口,即绳子的段数增加4段,剪n次之后绳子的段数多出4n段.故剪n次时,绳子的段数是4n+1(n为正整数).类型二、条件开放型2.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矩形,O是它的中心,E,F是对角线AC上的点.(1)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DEC≌△BFA(请你填上能使结论成立的一个条件);(2)证明你的结论.【思路点拨】(1)已知了一边AD=BC,和一角(AD∥BC,∠DAC=∠BCA)相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SAS、ASA 等,只要符合这些条件的都可以.(2)按照(1)中的条件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证明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AE=CF;(OE=OF;DE⊥AC,BF⊥AC;DE∥BF等等)(2)以AE=CF为例.∵四边形ABCD是矩形,∴AB =CD ,AB ∥CD ,∠DCE =∠BAF . 又∵AE =CF .∴AC -AE =AC -CF .∴AF =CE ,∴△DEG ≌△BAF . 【总结升华】这是一道探索条件、补充条件的开放型试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从结论出发,由果寻因,逆向推理,探寻出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有时也采取把可能产生结论的条件一一列出,逐个分析考察. 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创新、开放与探究型问题 例1】【变式】如图,飞机沿水平方向(A ,B 两点所在直线)飞行,前方有一座高山,为了避免飞机飞行过低,就必须测量山顶M 到飞行路线AB 的距离MN .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飞行距离(因安全因素,飞机不能飞到山顶的正上方N 处才测飞行距离),请设计一个求距离MN 的方案,要求: (1)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 (2)用测出的数据写出求距离MN 的步骤.【答案】解: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方案设计合理,可参照给分⑴如图,测出飞机在A 处对山顶的俯角为α,测出飞机在B 处对山顶的俯角为β,测出AB 的距离为d ,连接AM ,BM .⑵第一步,在AMN Rt ∆中,AN MN =αtan∴αtan MNAN =; 第二步,在BMN Rt ∆中,BNMN=βtan ∴βtan MN BN =;其中BN d AN +=,解得αββαtan tan tan tan -⋅⋅=d MN .类型三、结论开放型3.已知:如图(a),Rt △ABC ≌Rt △ADE ,∠ABC =∠ADE =90°,试以图中标有字母的点为端点,连接两条线段,如果你所连接的两条线段满足相等、垂直或平行关系中的一种,那么请你把它写出来并证明.【思路点拨】此题需分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相等CD=BE,第二种垂直AF⊥BD,第三种是平行DB∥CE.首先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分别进行证明即可.【答案与解析】解:可以写出的结论有:CD=BE,DB∥CE,AF⊥BD,AF⊥CE等.(1)如图(b),连接CD,BE,得CD=BE.证明:∵△ABC≌△ADE,∴AB=AD,AC=AE.又∠CAB=∠EAD,∴∠CAD=∠E1AB.∴△ADC≌△ABE.∴CD=BE.(2)如图(c),连接DB,CE,得DB∥CE.证明:∵△ABC≌△ADE,∴AD=AB.∴∠ADB=∠ABD.∵∠ABC=∠ADE,∴∠BDF=∠FBD.由AC=AE可得∠ACE=∠AEC.∵∠ACB=∠AED,∴∠FCE=∠FEC.∵∠BDF+∠FBD=∠FCE+∠FEC,∴∠FCE=∠DBF.∴DB∥CE.(3)如图(d),连接DB,AF,得AF⊥BD.∵△ABC≌△ADE,∴AD=AB,∠ABC=∠ADE=90°.又∵AF=AF,∴△ADF≌△ABF.∴∠DAF=∠BAF.∴AF⊥BD.(4)如图(e),连接CE、AF,得AF⊥CE.同(3)得∠DAF=∠BAF.可得∠CAF=∠EAF.∴AF⊥BD.【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要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定理进行熟练掌握、反复利用,达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创新、开放与探究型问题例2】【变式】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P为边BC延长线上的一点,E为DP的中点,DP的垂直平分线交边DC于M,交边AB的延长线于N.当CP=6时,EM与EN 的比值是多少?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过E作直线平行于BC交DC,AB分别于F,G,如图2,则可得:DF DEFC EP=,因为DE EP=,所以DF FC=.可求出EF和EG的值,进而可求得EM与EN的比值.(1) 请按照小明的思路写出求解过程.(2) 小东又对此题作了进一步探究,得出了DP MN=的结论.你认为小东的这个结论正确吗?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过E作直线平行于BC交DC,AB分别于点F,G,则DF DEFC EP=,EM EFEN EG=,12GF BC==.∵DE EP =,∴DF FC =.∴116322EF CP ==⨯=,12315EG GF EF =+=+=. ∴31155EM EF EN EG ===. (2)证明:作MH ∥BC 交AB 于点H ,则MH CB CD ==,90MHN ∠=︒. ∵1809090DCP ∠=︒-︒=︒, ∴DCP MHN ∠=∠.∵90MNH CMN DME CDP ∠=∠=∠=︒-∠,90DPC CDP ∠=︒-∠, ∴DPC MNH ∠=∠.∴DPC MNH ∆≅∆. ∴DP MN =.类型四、动态探究型4.如图所示,AB ,AC 分别是⊙O 的直径和弦,D 为劣弧AC 上一点,DE ⊥AB 于点H ,交⊙O 于点E ,交AC 于点F ,P 为.ED 的延长线一点.(1)当△PCF 满足什么条件时,PC 与⊙O 相切?为什么?(2)点D 在劣弧AC 的什么位置时,才能使AD 2=DE ·DF ?为什么?【思路点拨】(1)连接OC .要使PC 与⊙O 相切,则只需∠PCO =90°即可.由∠OCA =∠OAC ,∠PFC =∠AFH ,即可寻找出△PCF 所要满足的条件;(2)要使AD 2=DE ·DF,即AD DFDE AD=,也就是要使△DAF ∽△DEA ,这样问题就较容易解决了. 【答案与解析】解: (1)当PC =PF(或∠PCF =∠PFC ,或△PCF 是等边三角形)时,PC 与⊙O 相切.证明:连接OC .∵PC =PF ,∴∠PCF =∠PFC .∴∠PCO =∠PCF+∠OCA =∠PFC+∠OAC =∠AFH+∠OAC =90°. ∴PC 与⊙O 相切.(2)当点D 是AC 的中点时,AD 2=DE ·DF .连接AE ,∵AD CD =,∴∠DAF =∠DEA .又∴∠ADF =∠EDA . ∴△DAF ∽△DEA . ∴AD DF DE AD=,∴AD 2=DE ·DF . 【总结升华】本题是探索条件半开放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常从要获得的结论出发来探求该结论成立的条件.如第(1)小题中,若要PC 与⊙O 相切,则我们需要怎样的条件;第(2)小题也是如此.类型五、创新型5.认真观察图3的4个图中阴影部分构成的图案,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这四个图案都具有的两个共同特征.特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在图4中设计出你心中最美丽的图案,使它也具备你所写出的上述特征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答案与解析】图4图3(1)特征1:都是轴对称图形;特征2:都是中心对称图形;特征3:这些图形的面积都等于4个单位面积等.(2)满足条件的图形有很多,只要画正确一个,就可以得满分.图5【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够写出一种符合要求的情景即可,该题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但是学生必须通过前四个图形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依照此规律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美妙图形.为大家整理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非常感谢大家的下载,以后会为大家提供更多实用的资料。
中考中常见的创新能力培养题
常见的创新能力培养题型探析透视近年中考创新能力型试题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对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较高要求。
这几年的中考试题已经由单纯的知识叠加型转化为知识、方法和能力综合型,尤其加强了创新能力型试题。
创新能力型试题是数学试题的精华部分,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突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最近几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新题型。
一、开放型试题开放型试题又分为:(1)条件开放:给出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根据结论联想所需要的不同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知识去解决问题。
(2)过程开放:解决问题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维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
(3)结论开放: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
(4)策略开放:给出一些条件,利用条件设计出最优方案。
例:已知a是整数,且0〈a〈10,请找出一个a=____,使方程1-12ax=-5的解是偶数。
这就是结论开放的试题。
引入开放性题目,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展开思路,放开思想去发散,去发现,去创新,在总复习时要进行专题训练。
二、寻找规律型试题要求我们根据事物的表象,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找出规律解决问题。
例:古希腊数学家把数1、3、6、10、15、21……,叫做三角形数,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则第24个三角形数与第22个三角形数的差为______。
三、图表、图像信息试题根据图表、图像来获取信息并能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正确做出判断,迅速果断地做出决策。
例:某种产品的年产量不超过1000吨,该产品的年产量(单位:吨)与费用(单位:万元)之间函数的图像顶点在原点的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所示);该产品的年销售量(单位:吨)与销售单价(单位:万元/吨)之间函数的图像是线段(如图所示)。
例谈中考数学创新型试题
开放探 究 型创新 题是指 条件 不完备 ,或结论 不 明确 ,或 答
. 案 不唯 一 ,给学 生留有 较大 探索 空 间的题 型.这 一 问题 复 杂多 是数学 语言 的教 学” 数学 阅读 型创 新题是 培养学生 准确地将 生 活语 言和数学 语言相 互转化 ,用数 学知识 解决 实际 问题 ,能 使 变 、形 式新 、解 法 活 、综合 性强 、知识 覆盖 面广 ,是 一类 考查
运动 到点 曰的过程 中,C E的长度 出现 了两种 变化 ,先 小后 大 , 说 明理 由 .
其 次用极 限 法思考 , 当点 D运 动到 点 B 时, 出现 D E∥B C,即
C 无 最 大 值 ,所 以选 B E .
分 析 :( )当 t 1时 ,说 明 点 E 1 = 、
G分 别在 A B、 B C、
思维 能力 和实践操作能力 ,用直觉思维 正确地判 断出答案 . 二、类比、归纳猜想型创新题
此 小题 要 分 两 种 情 况 讨 论 :
① 当点 F在 B C边 上 ,E、G分 别在 A B、C D边上 时 。s: 类 比是 将解题 方法 、式子结 构 、运 算法则 、问题 结论 等引 8 2 +4 0 ( ≤ t 2 ; t一3 t 8 0 ≤ ) 伸 、推广 或迁移 ,由已知探索 未知 ,由旧知探索新 知 ,有 利于 ② 当点 F在 C D边上 ,E、G分别在 A B、C 边上 时 ,J:一 D s
培养 学生的创新 思维. 纳是从 若干特殊现 象中总结 出一般规 律. 8 +3 ( 归 2 2<t 4 ; ≤ ) 这 两种推理 能有 效锻炼 学生 的创 造性 思维 ,培养学 生 的创 造精 ( )由于点 F在矩 形的边 B 3 C上移动 ( 0≤ t 2 ,要使 以 ≤ )
中考创新题型
中考创新题近年来,创新型数学试题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通过以创新意识为立意,命制创新型试题来检验考生的创新意识。
即对新颖的信息、情境的设问,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分析、处理信息,综合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中考数学命题通过设计创新型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一、开放问题题型开放问题题型:条件开放,答案开放,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近年有的模拟题有出现不是唯一答案的题目,但是由于这类型的题目在批改方面比较困难,所以出现的频率不高。
例1、请写出一个含这个根且增根为的分式方程________;例2、老师给出一个函数,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指出这个函数的一个性质:甲:函数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乙:函数图象经过第一象限;丙:当x<0 时,随x的增大而减小;丁:当x>4 时,随x的增大而增大;已知这四位同学叙述都正确,请构造出满足上述所有性质的一个函数是________;【解析】答案开放性强,没有统一的参考答案。
二、定义理解题型定义理解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重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策略】 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二、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
例1.(2011毕节地区,18,3分)对于两个不相等的实数a 、b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如下,*0a ba b a b a b+=+(>)﹣,如:323*2532+==﹣, 那么6*(5*4)= .【分析】:本题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5*4的值,再求出6*(5*4)的值即可求出结果. 【解】:∵*0a ba b a b a b+=+(>)﹣, ∴5*4=5454+﹣=3, ∴6*(5*4)=6*3, =6363+﹣, =1.故答案为:1.【评注】:本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运算,在解题时要先明确新的运算表示的含义是本题的关键.例2.(2010重庆江津区,15,4分)我们定义ab ad bc cd=-,例如错误!未指定书签。
数学中考创新题型选择题汇总
数学中考创新题型选择题汇总题目1:若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2,求数列的第n项a_n的表达式。
题目2: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2,求该等差数列的首项a_1和公差d。
题目3: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2,求该等比数列的首项a_1和公比q。
题目4:若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3,求数列的第n项a_n的表达式。
题目5: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3,求该等差数列的首项a_1和公差d。
题目6: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3,求该等比数列的首项a_1和公比q。
题目7:若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4,求数列的第n项a_n的表达式。
题目8: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4,求该等差数列的首项a_1和公差d。
题目9: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4,求该等比数列的首项a_1和公比q。
题目10:若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5,求数列的第n项a_n的表达式。
题目11: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5,求该等差数列的首项a_1和公差d。
题目12: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5,求该等比数列的首项a_1和公比q。
题目13:若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6,求数列的第n项a_n的表达式。
题目14: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6,求该等差数列的首项a_1和公差d。
题目15: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6,求该等比数列的首项a_1和公比q。
题目16:若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7,求数列的第n项a_n的表达式。
题目17: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S_n = n^7,求该等差数列的首项a_1和公差d。
中考数学 热点专题八 能力型创新问题
热点专题八 能力型创新问题【考点聚焦】能力型创新问题已成为近年中考中较难题或压轴题的主要方向,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热点透视】热点1:探索性问题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探索性问题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之中,在数学中则更为普遍.初中数学中的“探索发现”型试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题设或未给出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命题,它不像传统的解答题或证明题,在条件和结论给出的情景中只需进行由因导果或由果索因的工作,从而定格于“条件———演绎———结论”这样一个封闭的模式之中,而是必须利用题设大胆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或由条件去探索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结论去探索未给予的条件;或去探索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发现所形成的客观规律.例1 (2008荆门)将两块全等的含30角的三角尺如图1摆放在一起,设较短直角边长为1.(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吗?说出你的结论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将Rt △BCD 沿射线BD 方向平移到111Rt B C D △的位置,四边形11ABC D 是平行四边形吗?说出你的结论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Rt △BCD 沿射线BD 方向平移的过程中,当点B 的移动距离为________时,四边形11ABC D 为矩形,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点B 的移动距离为______时,四边形11ABC D 为菱形,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图3、图4用于探究) 解:(1)是,此时AB 平行且等于CD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是,在平移过程中,始终保持AB 平行且等于11C D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此时190ABC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D与点1B 重合,11AC BD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点评:条件探索型———结论明确,而需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例2 (2008郴州)如图5,矩形纸片ABCD 的边长分别为a 、b (a b <).将纸片任意翻折(如图6),折痕为PQ .(P 在BC 上),使顶点C 落在四边形APCD 内一点C ',PC '的延长线交直线AD 于M ,再将纸片的另一部分翻折,使A 落在直线PM 上一点A ',且A M '所在直线与PM 所在直线重合(如图7)折痕为MN .(1)猜想两折痕PQ MN ,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若Q P C ∠的角度在每次翻折的过程中保持不变,则每次翻折后,两折痕PQ MN ,间的距离有何变化?请说明理由.(3)若QPC ∠的角度在每次翻折的过程中都为45(如图8),每次翻折后,非重叠部分的四边形MC QD ',及四边形BPA N '的周长与a 、b 有何关系,为什么? 解:(1)PQ MN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且M 在AD 直线上,则有AM BC ∥, ∴AMP MPC ∠=∠,由翻折可得:12MPQ CPQ MPC ∠=∠=∠, 12N M P A M N A M P∠=∠=∠,∴MPQ NMP ∠=∠, 故PQ MN ∥.(2)两折痕PQ ,MN 间的距离不变,过P 作PH MN ⊥,则sin PH PM PMH =∠ , ∵QPC ∠的角度不变,∴C PC '∠的角度也不变, 则所有的PM 都是平行的.又∵AD BC ∥,∴所有的PM 都是相等的, 又∵PMH QPC ∠=∠, 故PH 的长不变.(3)当45QPC ∠=时,四边形PCQC '是正方形, 四边形C QDM '是矩形. ∵C Q CQ '=,C Q QD a '+=, ∴矩形C QDM '的周长为2a .同理可得矩形BPA N '的周长为2a ,所以两个四边形的周长都为2a ,与b 无关. 点评:结论探索型———给定条件但无明确结论或结论不惟一,而需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的题目.例3 (2008岳阳)如图10,抛物线23y x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点C,顶点为D . (1)求A 、B 、C 的坐标.(2)把△ABC 绕AB 的中点M 旋转180,得到四边形AEBC :①求E 点坐标.②试判断四边形AE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试探索:在直线BC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PAD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请求出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233y x x =--+令0x =,得y =.令0y =,即2033x x --+=, 2230x x +-=, ∴11x =,23x =-.∴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30)A -,,(10)B ,,(0C .(2)①(2E -,; ②四边形AEBC 是矩形.理由:四边形AEBC 是平行四边形,且90ACB ∠=.(3)存在.37P ⎛- ⎝⎭. 作出点A 关于BC 的对称点A ',连结A D '与直线BC 交于点P .则点P 是使PAD △周长最小的点.求得(3A ',1D ⎛- ⎝⎭.过A ',D 的直线为62y x =+,过B C ,的直线为y =+两直线的交点为37P ⎛- ⎝⎭. 点评:存在探索型———在一定的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热点2:开放性问题开放性试题重在开发思维,促进创新,提高数学素养,所以是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热点考题.观察、实验、猜想、论证是科学思维方法,是新课标思维能力新添的内容,学习中应重视并应用.例4 (2008福州)如图11,直线AC BD ∥,连结AB ,直线AC 、BD 及线段AB 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 落在某个部分时,连结PA PB ,,构成PAC ∠、APB ∠、PBD ∠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 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 PAC PBD ∠=∠+∠;(2)当动点P 落在第②部分时,APB PAC PBD ∠=∠+∠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当动点P 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 ∠、APB ∠、PBD ∠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 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解:(1)解法一:如图12(1).延长BP 交直线AC 于点E .∵AC BD ∥, ∴PEA PBD ∠=∠.∵APB PAE PEA ∠=∠+∠, ∴APB PAC PBD ∠=∠+∠. 解法二:如图12(2).过点P 作FP AC ∥,∴PAC APF ∠=∠.∵AC BD ∥,∴FP BD ∥,∴FPB PBD ∠=∠. ∴APB APF FPB PAC PBD ∠=∠+∠=∠+∠. 解法三:如图12(3).∵AC BD ∥,∴180CAB ABD ∠+∠=, 即180PAC PAB PBA PBD ∠+∠+∠+∠= . 又180APB PBA PAB ∠+∠+∠=, ∴APB PAC PBD ∠=∠+∠.(2)不成立.(3)(a )当动点P 在射线BA 的右侧时, 结论是PBD PAC APB ∠=∠+∠.(b )当动点P 在射线BA 上,结论是P B D P A C A P ∠=∠+∠,或P A C P B D A P ∠=∠+∠或0APB ∠= ,PAC PBD ∠=∠(任写一个即可). (c )当动点P 在射线BA 的左侧时, 结论是PAC APB PBD ∠=∠+∠.选择(a )证明:如图12(4),连结PA ,连结PB 交AC 于M . ∵AC BD ∥,∴PMC PBD ∠=∠. 又∵PMC PAM APM ∠=∠+∠, ∴PBD PAC APB ∠=∠+∠.选择(b )证明:如图12(5).∵点P 在射线BA 上,∴0APB ∠=. ∵AC BD ∥,∴PBD PAC ∠=∠.∴PBD PAC APB ∠=∠+∠或PAC PBD APB ∠=∠+∠或0APB ∠=,PAC PBD ∠=∠.选择(c )证明:如图12(6). 连结PA ,连结PB 交AC 于F . ∵AC BD ∥,∴PFA PBD ∠=∠. ∵PAC APF PFA ∠=∠+∠, ∴PAC APB FBD ∠=∠+∠.点评:本题由点P 的位置的改变,让同学们探究由此而引起的三个角之间的变化,将分类思想的考查融入在探索、猜想过程中. 热点3:阅读理解型问题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频频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的一类新题型,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此类题目能够帮助考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想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中考的热点题目之一,今后的中考试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例5 阅读:我们知道,在数轴上,1x =表示一个点.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x =表示一条直线;我们还知道,以二元一次方程210x y -+=的所有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形就是一次函数21y x =+的图象,它也是一条直线,如图13(1)可以得出:直线1x =与直线21y x =+的交点P 的坐标(13),就是方程组121x y x =⎧⎨=+⎩的解13x y =⎧⎨=⎩. 在直角坐标系中,1x ≤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1x =以及它左侧的部分,如图13(2);21y x +≤也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21y x =+以及它下方的部分,如图13(3).回答下列问题:在直角坐标系(13(3))中,(1)用作图象的方法求出方程组222x y x =-⎧⎨=-+⎩的解.(2)用阴影表示2220x x x y -⎧⎪-+⎨⎪⎩≥≤≥所围成的区域.解:(1)如图14所示,在坐标系中分别作出直线2x =-和直线22y x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是(26)P -,.则26x y =-⎧⎨=⎩.是方程组222x y x =-⎧⎨=-+⎩的解.(2)如图14阴影所示.点评:通过阅读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我们要明白两点:方程组的解与两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不等式组的解在坐标中区域的表示方法. 热点4:方案设计型问题近年一些省市的中考数学题中涌现了立意活泼、设计新颖、富有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题目.这类命题综合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能与初中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联结.例6 (2008茂名)已知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同方向从同一地点A 出发行驶.(1)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2倍,甲车走了90千米后立即返回与乙车相遇,相遇时乙车走了1小时.求甲、乙两车的速度;(2)假设甲、乙每辆车最多只能带200升汽油,每升汽油可以行驶10千米,途中不能再加油,但两车可以互相借用对方的油,若两车都必须沿原路返回到出发点A ,请你设计一种方案使甲车尽可能地远离出发点A ,并求出甲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解:(1)设甲,乙两车速度分别是x 千米/时和y 千米/时,根据题意得:211902x yx y =⎧⎨+=⨯⎩,解之得:12060x y =⎧⎨=⎩.即甲、乙两车速度分别是120千米/时、60千米/时.(2)方案一:设甲汽车尽可能地远离出发点A 行驶了x 千米,乙汽车行驶了y 千米,则()2001220010x y x y +⨯⎧⎪⎨-⨯⎪⎩≤≤∴2200103x ⨯⨯≤即3000x ≤. 即甲、乙一起行驶到离A 点500千米处,然后甲向乙借油50升,乙不再前进,甲再前进1 000千米返回到乙停止处,再向乙借油50升,最后一同返回到A 点,此时,甲车行驶了共3 000千米.方案二:(画图法) 如图:此时,甲车行驶了5002100023000⨯+⨯=(千米).方案三:先把乙车的油均分4份,每份50升.当甲乙一同前往,用了50升时,甲向乙借油50升,乙停止不动,甲继续前行,当用了100升油后返回,到乙停处又用了100升油,此时甲没有油了,再向乙借油50升,一同返回到A 点.此时,甲车行驶了501021*********⨯⨯+⨯⨯=(千米).点评:此类题目往往要求所设计的问题中出现路程最短、运费最少、效率最高等词语,解题时常常与函数、方程联系在一起.例7 (2008福州)为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决定对一块正方形的空地进行种植花草,现向学生征集设计图案.图案要求只能用圆弧在正方形内加以设计,使正方形和所画的圆弧构成的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种植花草部分用阴影表示.请你在图15(3)、图15(4)、图15(5)中画出三种不同的的设计图案.提示:在两个图案中,只有半径变化而圆心不变的图案属于同一种,例如:图15(1)、图15(2)只能算一种.解:答案不惟一,如图16:点评:几何图形的分割与设计在中考中经常出现,有时是根据面积相等来分割,有时是根据线段间的关系来分割,有时根据其它的某些条件来分割,做此类题一般用尺规作图. 【考题预测】 1.观察算式: 211=;21342+==;213593++==;21357164+++==; 213579255++++==;……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n 为正整数):9111315(21)n +++++-= ________.2.将图17(1)所示的正六边形进行分割得到图17(2),再将图17(2)中最小的某一个正六边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得到图17(3),再将图17(3)中最小的某一个正六边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则第n 个图形中,共有________个正六边形.3.如图18,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OAPB 沿x 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 008次,点P 依次落在点12342008P P P P P ,,,,,的位置,则2008P 的横坐标2008x =________.4.如图19,设抛物线2113424y x x =--交x 轴于A B ,两点,顶点为D .以BA 为直径作半圆,圆心为M ,半圆交y 轴负半轴于C .(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2)将ACB △绕圆心M 顺时针旋转180,得到APB △,如图20.求点P 的坐标;(3)有一动点Q 在线段AB 上运动,QCD △的周长在不断变化时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5.青青商场经销甲、乙两种商品,甲种商品每件进价15元,售价20元;乙种商品每件进价35元,售价45元.(1)若该商场同时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100件恰好用去2 700元,求能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各多少件?(2)该商场为使甲、乙两种商品共100件的总利润(利润=售价-进价)不少于750元,且不超过760元,请你帮助该商场设计相应的进货方案;(3)在“五·一”黄金周期间,该商场对甲、乙两种商品进行如下优惠促销活动:按上述优惠条件,若小王第一天只购买甲种商品一次性付款200元,第二天只购买乙种商品打折后一次性付款324元,那么这两天他在该商场购买甲、乙两种商品一共多少件?(通过计算求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结果)6.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0ax c +=的两个根满足12x x -=,且a ,b ,c 分别是ABC △的∠A ,∠B ,∠C 的对边.若a c =,求∠B 的度数.小敏解得此题的正确答案“120B ∠=”后,思考以下问题,请你帮助解答.(1)若在原题中,将方程改为20ax c +=,要得到120B ∠=,而条件“a c =”不变,那么对应条件中的12x x -的值作怎样的改变?并说明理由.(2)若在原题中,将方程改为20ax c +=(n 为正整数,2n ≥),要得到120B ∠= ,而条件“a c =”不变,那么条件中的12x x -的值应改为多少(不必说明理由)?。
九年级数学创新题型
九年级数学创新题型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九年级数学创新题型:
1. 探究题:探究函数图像的性质,例如对称性、单调性、极值点等,以及这些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开放题:题目给出一定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例如,给定一个几何图形,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解答。
3. 跨学科题: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设计数学题目,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4. 实际应用题: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例如建筑、环保、经济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团队合作题: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题目,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实际项目。
6. 数学建模题: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预测未来趋势、优化资源配置等。
7. 数学文化题:结合数学历史和数学文化来设计题目,例如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生平、探究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等。
8. 创新题:设计一些形式新颖、思路独特的题目,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数学游戏并制定游戏规则,或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数学定理的正确性等。
希望这些创新题型能够启发你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数学创新题的类型及特征
数学创新题的类型及特征
数学创新题是一种数学问题,它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以创新的方式进行解答。
数学创新题的类型:
1. 抽象思维题:要求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推理出问题的结果,比如推导数学公式等。
2. 推理推断题: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推理出问题的结果。
3. 创造性设计题: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按照规定的要求,设计出新的数学模型、方法等。
4. 模拟实验题: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按照规定的要求,对实际情况进行模拟,从而得出结论。
数学创新题的特征:
1. 具有创新性:数学创新题要求学生以创新的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而不是简单地模仿题目中给出的答案。
2. 具有挑战性:数学创新题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3. 具有实用性:数学创新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解决方案。
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冲刺:创新、开放与探究型问题--知识讲解(基础)
中考冲刺:创新、开放与探究型问题—知识讲解(基础)【中考展望】所谓开放探索型问题指的是有些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或解决方法不确定或不唯一,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索,从而确定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个、多个或所有答案)或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由于开放探究型问题对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通常这类题目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与探索,结论开放和探索,条件与结论都开放与探索及方案设计、命题组合型、问题开放型等.【方法点拨】由于开放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唯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典型例题】类型一、探究规律1.观察下列各式:222211⨯=+,333322⨯=+,444433⨯=+,555544⨯=+,…想一想,什么样的两数之积等于这两数之和?设n表示正整数,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思路点拨】所给各式中的两个数中,一个是分数,一个是整数,且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1,分子与整数相等,因此得出规律.【答案与解析】所给各式中的两个数中,一个是分数,一个是整数,且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1,分子与整数相等,因此得到规律:11(1)(1)n nn nn n+++=++g(n为正整数)【总结升华】这个规律是否正确呢?可将等式左右两边分别化简,即能得出结论.对于“数字规律”的观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以及变量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将规律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举一反三:【变式】一根绳子,弯曲成如图(a)所示的形状,当用剪刀像图(b)那样沿虚线a把绳子剪断时,绳子被剪为5段;当用剪刀像图(c)那样沿虚线b(b∥a)把绳子再剪一次时,绳子被剪为9段,当用剪刀在虚线a,b之间把绳子再剪(n-2)次(剪刀的方向与a平行),这样一共剪n次时,绳子的段数是________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答案】首先,在剪0次时,有1段绳子;其次,每剪一次,绳子上多出4个断口,即绳子的段数增加4段,剪n次之后绳子的段数多出4n段.故剪n次时,绳子的段数是4n+1(n为正整数).类型二、条件开放型2.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矩形,O是它的中心,E,F是对角线AC上的点.(1)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DEC≌△BFA(请你填上能使结论成立的一个条件);(2)证明你的结论.【思路点拨】(1)已知了一边AD=BC,和一角(AD∥BC,∠DAC=∠BCA)相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SAS、ASA 等,只要符合这些条件的都可以.(2)按照(1)中的条件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证明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AE=CF;(OE=OF;DE⊥AC,BF⊥AC;DE∥BF等等)(2)以AE=CF为例.∵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AB∥CD,∠DCE=∠BAF.又∵AE =CF .∴AC -AE =AC -CF .∴AF =CE ,∴△DEG ≌△BAF .【总结升华】这是一道探索条件、补充条件的开放型试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从结论出发,由果寻因,逆向推理,探寻出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有时也采取把可能产生结论的条件一一列出,逐个分析考察.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飞机沿水平方向(A ,B 两点所在直线)飞行,前方有一座高山,为了避免飞机飞行过低,就必须测量山顶M 到飞行路线AB 的距离MN .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飞行距离(因安全因素,飞机不能飞到山顶的正上方N 处才测飞行距离),请设计一个求距离MN 的方案,要求:(1)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2)用测出的数据写出求距离MN 的步骤.【答案】解: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方案设计合理,可参照给分⑴如图,测出飞机在A 处对山顶的俯角为α,测出飞机在B 处对山顶的俯角为β,测出AB 的距离为d ,连接AM ,BM .⑵第一步,在AMN Rt ∆中,AN MN =αtan∴αtan MN AN =; 第二步,在BMN Rt ∆中,BNMN =βtan ∴βtanMN BN =; 其中BN d AN +=,解得αββαtan tan tan tan -⋅⋅=d MN .类型三、结论开放型 3.已知:如图(a),Rt △ABC ≌Rt △ADE ,∠ABC =∠ADE =90°,试以图中标有字母的点为端点,连接两条线段,如果你所连接的两条线段满足相等、垂直或平行关系中的一种,那么请你把它写出来并证明.【思路点拨】此题需分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相等CD=BE,第二种垂直AF⊥BD,第三种是平行DB∥CE.首先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分别进行证明即可.【答案与解析】解:可以写出的结论有:CD=BE,DB∥CE,AF⊥BD,AF⊥CE等.(1)如图(b),连接CD,BE,得CD=BE.证明:∵△ABC≌△ADE,∴AB=AD,AC=AE.又∠CAB=∠EAD,∴∠CAD=∠E1AB.∴△ADC≌△ABE.∴CD=BE.(2)如图(c),连接DB,CE,得DB∥CE.证明:∵△ABC≌△ADE,∴AD=AB.∴∠ADB=∠ABD.∵∠ABC=∠ADE,∴∠BDF=∠FBD.由AC=AE可得∠ACE=∠AEC.∵∠ACB=∠AED,∴∠FCE=∠FEC.∵∠BDF+∠FBD=∠FCE+∠FEC,∴∠FCE=∠DBF.∴DB∥CE.(3)如图(d),连接DB,AF,得AF⊥BD.∵△ABC≌△ADE,∴AD=AB,∠ABC=∠ADE=90°.又∵AF=AF,∴△ADF≌△ABF.∴∠DAF=∠BAF.∴AF⊥BD.(4)如图(e),连接CE、AF,得AF⊥CE.同(3)得∠DAF=∠BAF.可得∠CAF=∠EAF.∴AF⊥BD.【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要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定理进行熟练掌握、反复利用,达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创新、开放与探究型问题例2】【变式】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P为边BC延长线上的一点,E为DP的中点,DP的垂直平分线交边DC于M,交边AB的延长线于N.当CP=6时,EM与EN 的比值是多少?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过E作直线平行于BC交DC,AB分别于F,G,如图2,则可得:DF DEFC EP=,因为DE EP=,所以DF FC=.可求出EF和EG的值,进而可求得EM与EN的比值.(1) 请按照小明的思路写出求解过程.(2) 小东又对此题作了进一步探究,得出了DP MN=的结论.你认为小东的这个结论正确吗?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过E作直线平行于BC交DC,AB分别于点F,G,则DF DEFC EP=,EM EFEN EG=,12GF BC==.∵DE EP =,∴DF FC =. ∴116322EF CP ==⨯=,12315EG GF EF =+=+=. ∴31155EM EF EN EG ===. (2)证明:作MH ∥BC 交AB 于点H ,则MH CB CD ==,90MHN ∠=︒.∵1809090DCP ∠=︒-︒=︒,∴DCP MHN ∠=∠.∵90MNH CMN DME CDP ∠=∠=∠=︒-∠,90DPC CDP ∠=︒-∠,∴DPC MNH ∠=∠.∴DPC MNH ∆≅∆.∴DP MN =.类型四、动态探究型 4.如图所示,AB ,AC 分别是⊙O 的直径和弦,D 为劣弧»AC 上一点,DE ⊥AB 于点H ,交⊙O 于点E ,交AC 于点F ,P 为.ED 的延长线一点.(1)当△PCF 满足什么条件时,PC 与⊙O 相切?为什么?(2)点D 在劣弧»AC 的什么位置时,才能使AD 2=DE ·DF ?为什么? 【思路点拨】(1)连接OC .要使PC 与⊙O 相切,则只需∠PCO =90°即可.由∠OCA =∠OAC ,∠PFC =∠AFH ,即可寻找出△PCF 所要满足的条件;(2)要使AD 2=DE ·DF,即AD DF DE AD=,也就是要使△DAF ∽△DEA ,这样问题就较容易解决了. 【答案与解析】解: (1)当PC =PF(或∠PCF =∠PFC ,或△PCF 是等边三角形)时,PC 与⊙O 相切.证明:连接OC .∵PC =PF ,∴∠PCF =∠PFC .∴∠PCO =∠PCF+∠OCA =∠PFC+∠OAC =∠AFH+∠OAC =90°.∴PC 与⊙O 相切.(2)当点D 是»AC 的中点时,AD 2=DE ·DF . 连接AE ,∵»»AD CD =,∴∠DAF =∠DEA . 又∴∠ADF =∠EDA .∴△DAF ∽△DEA .∴AD DF DE AD=,∴AD 2=DE ·DF . 【总结升华】本题是探索条件半开放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常从要获得的结论出发来探求该结论成立的条件.如第(1)小题中,若要PC 与⊙O 相切,则我们需要怎样的条件;第(2)小题也是如此.类型五、创新型5.认真观察图3的4个图中阴影部分构成的图案,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这四个图案都具有的两个共同特征.特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在图4中设计出你心中最美丽的图案,使它也具备你所写出的上述特征【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答案与解析】图4 图3(1)特征1:都是轴对称图形;特征2:都是中心对称图形;特征3:这些图形的面积都等于4个单位面积等.(2)满足条件的图形有很多,只要画正确一个,就可以得满分.图5【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够写出一种符合要求的情景即可,该题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但是学生必须通过前四个图形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依照此规律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美妙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专题八 能力型创新问题【考点聚焦】能力型创新问题已成为近年中考中较难题或压轴题的主要方向,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热点透视】 热点1:探索性问题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探索性问题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之中,在数学中则更为普遍.初中数学中的“探索发现”型试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题设或未给出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命题,它不像传统的解答题或证明题,在条件和结论给出的情景中只需进行由因导果或由果索因的工作,从而定格于“条件———演绎———结论”这样一个封闭的模式之中,而是必须利用题设大胆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或由条件去探索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结论去探索未给予的条件;或去探索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发现所形成的客观规律.例1 (2008荆门)将两块全等的含30角的三角尺如图1摆放在一起,设较短直角边长为1.(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吗?说出你的结论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2,将Rt △BCD 沿射线BD 方向平移到111Rt B C D △的位置,四边形11ABC D 是平行四边形吗?说出你的结论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Rt △BCD 沿射线BD 方向平移的过程中,当点B 的移动距离为________时,四边形11ABC D 为矩形,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点B 的移动距离为______时,四边形11ABC D 为菱形,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图3、图4用于探究)解:(1)是,此时AB 平行且等于CD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是,在平移过程中,始终保持AB 平行且等于11C D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190ABC ∠=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D与点1B 重合,11AC BD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点评:条件探索型———结论明确,而需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例2 (2008郴州)如图5,矩形纸片ABCD 的边长分别为a 、b (a b <).将纸片任意翻折(如图6),折痕为PQ .(P 在BC 上),使顶点C 落在四边形APCD 内一点C ',PC '的延长线交直线AD 于M ,再将纸片的另一部分翻折,使A 落在直线PM 上一点A ',且A M '所在直线与PM 所在直线重合(如图7)折痕为MN .(1)猜想两折痕PQ MN ,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若QPC ∠的角度在每次翻折的过程中保持不变,则每次翻折后,两折痕PQ MN ,间的距离有何变化?请说明理由.(3)若QPC ∠的角度在每次翻折的过程中都为45(如图8),每次翻折后,非重叠部分的四边形MC QD ',及四边形BPA N '的周长与a 、b 有何关系,为什么?解:(1)PQ MN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且M 在AD 直线上,则有AM BC ∥, ∴AMP MPC ∠=∠,由翻折可得:12MPQ CPQ MPC ∠=∠=∠, 12N M PA M N A M P ∠=∠=∠,∴MPQ NMP ∠=∠,故PQ MN ∥.(2)两折痕PQ ,MN 间的距离不变,过P 作PH MN ⊥,则sin PH PM PMH =∠, ∵QPC ∠的角度不变,∴C PC '∠的角度也不变, 则所有的PM 都是平行的.又∵AD BC ∥,∴所有的PM 都是相等的, 又∵PMH QPC ∠=∠, 故PH 的长不变. (3)当45QPC ∠= 时,四边形PCQC '是正方形, 四边形C QDM '是矩形. ∵C Q CQ '=,C Q QD a '+=, ∴矩形C QDM '的周长为2a .同理可得矩形BPA N '的周长为2a ,所以两个四边形的周长都为2a ,与b 无关.点评:结论探索型———给定条件但无明确结论或结论不惟一,而需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的题目.例3 (2008岳阳)如图10,抛物线23y x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点C,顶点为D . (1)求A 、B 、C 的坐标.(2)把△ABC 绕AB 的中点M 旋转180,得到四边形AEBC : ①求E 点坐标.②试判断四边形AE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试探索:在直线BC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P AD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请求出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2y x x =令0x =,得y =令0y =,即20x x =, 2230x x +-=, ∴11x =,23x =-.∴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30)A -,,(10)B ,,(0C .(2)①(2E -;②四边形AEBC 是矩形.理由:四边形AEBC 是平行四边形,且90ACB ∠= .(3)存在.37P ⎛- ⎝⎭. 作出点A 关于BC 的对称点A ',连结A D '与直线BC 交于点P . 则点P 是使PAD △周长最小的点.求得(3A ',13D ⎛- ⎝⎭,.过A ',D 的直线为y x =过B C ,的直线为y =两直线的交点为37P ⎛- ⎝⎭. 点评:存在探索型———在一定的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 热点2:开放性问题开放性试题重在开发思维,促进创新,提高数学素养,所以是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热点考题.观察、实验、猜想、论证是科学思维方法,是新课标思维能力新添的内容,学习中应重视并应用.例4 (2008福州)如图11,直线AC BD ∥,连结AB ,直线AC 、BD 及线段AB 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 落在某个部分时,连结PA PB ,,构成PAC ∠、APB ∠、PBD ∠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 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 PAC PBD ∠=∠+∠;(2)当动点P 落在第②部分时,APB PAC PBD ∠=∠+∠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3)当动点P 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 ∠、APB ∠、PBD ∠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 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解:(1)解法一:如图12(1).延长BP 交直线AC 于点E .∵AC BD ∥,∴PEA PBD ∠=∠. ∵APB PAE PEA ∠=∠+∠, ∴APB PAC PBD ∠=∠+∠. 解法二:如图12(2).过点P 作FP AC ∥,∴PAC APF ∠=∠. ∵AC BD ∥,∴FP BD ∥,∴FPB PBD ∠=∠. ∴APB APF FPB PAC PBD ∠=∠+∠=∠+∠. 解法三:如图12(3).∵AC BD ∥,∴180CAB ABD ∠+∠= , 即180PAC PAB PBA PBD ∠+∠+∠+∠=. 又180APB PBA PAB ∠+∠+∠=, ∴APB PAC PBD ∠=∠+∠.(2)不成立.(3)(a )当动点P 在射线BA 的右侧时, 结论是PBD PAC APB ∠=∠+∠.(b )当动点P 在射线BA 上,结论是PBD PAC APB ∠=∠+∠,或PAC PBD APB ∠=∠+∠或0APB ∠= ,PAC PBD ∠=∠(任写一个即可).(c )当动点P 在射线BA 的左侧时, 结论是PAC APB PBD ∠=∠+∠.选择(a )证明:如图12(4),连结PA ,连结PB 交AC 于M . ∵AC BD ∥,∴PMC PBD ∠=∠. 又∵PMC PAM APM ∠=∠+∠, ∴PBD PAC APB ∠=∠+∠. 选择(b )证明:如图12(5). ∵点P 在射线BA 上,∴0APB ∠= . ∵AC BD ∥,∴PBD PAC ∠=∠.∴PBD PAC APB ∠=∠+∠或PAC PBD APB ∠=∠+∠或0APB ∠= ,PAC PBD ∠=∠. 选择(c )证明:如图12(6). 连结PA ,连结PB 交AC 于F . ∵AC BD ∥,∴PFA PBD ∠=∠. ∵PAC APF PFA ∠=∠+∠, ∴PAC APB FBD ∠=∠+∠.点评:本题由点P 的位置的改变,让同学们探究由此而引起的三个角之间的变化,将分类思想的考查融入在探索、猜想过程中. 热点3:阅读理解型问题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频频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的一类新题型,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此类题目能够帮助考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想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中考的热点题目之一,今后的中考试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例5 阅读:我们知道,在数轴上,1x =表示一个点.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x =表示一条直线;我们还知道,以二元一次方程210x y -+=的所有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形就是一次函数21y x =+的图象,它也是一条直线,如图13(1)可以得出:直线1x =与直线21y x =+的交点P 的坐标(13),就是方程组121x y x =⎧⎨=+⎩的解13x y =⎧⎨=⎩.在直角坐标系中,1x ≤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1x =以及它左侧的部分,如图13(2);21y x +≤也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21y x =+以及它下方的部分,如图13(3).回答下列问题:在直角坐标系(13(3))中,(1)用作图象的方法求出方程组222x y x =-⎧⎨=-+⎩的解.(2)用阴影表示2220x x x y -⎧⎪-+⎨⎪⎩≥≤≥所围成的区域.解:(1)如图14所示,在坐标系中分别作出直线2x =-和直线22y x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是(26)P -,.则26x y =-⎧⎨=⎩.是方程组222x y x =-⎧⎨=-+⎩的解.(2)如图14阴影所示.点评:通过阅读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我们要明白两点:方程组的解与两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不等式组的解在坐标中区域的表示方法. 热点4:方案设计型问题近年一些省市的中考数学题中涌现了立意活泼、设计新颖、富有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题目.这类命题综合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能与初中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联结.例6 (2008茂名)已知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同方向从同一地点A 出发行驶.(1)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2倍,甲车走了90千米后立即返回与乙车相遇,相遇时乙车走了1小时.求甲、乙两车的速度;(2)假设甲、乙每辆车最多只能带200升汽油,每升汽油可以行驶10千米,途中不能再加油,但两车可以互相借用对方的油,若两车都必须沿原路返回到出发点A ,请你设计一种方案使甲车尽可能地远离出发点A ,并求出甲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解:(1)设甲,乙两车速度分别是x 千米/时和y 千米/时,根据题意得:211902x yx y =⎧⎨+=⨯⎩,解之得:12060x y =⎧⎨=⎩.即甲、乙两车速度分别是120千米/时、60千米/时.(2)方案一:设甲汽车尽可能地远离出发点A 行驶了x 千米,乙汽车行驶了y 千米,则()2001220010x y x y +⨯⎧⎪⎨-⨯⎪⎩≤≤∴2200103x ⨯⨯≤即3000x ≤. 即甲、乙一起行驶到离A 点500千米处,然后甲向乙借油50升,乙不再前进,甲再前进1 000千米返回到乙停止处,再向乙借油50升,最后一同返回到A 点,此时,甲车行驶了共3 000千米. 方案二:(画图法) 如图:此时,甲车行驶了5002100023000⨯+⨯=(千米).方案三:先把乙车的油均分4份,每份50升.当甲乙一同前往,用了50升时,甲向乙借油50升,乙停止不动,甲继续前行,当用了100升油后返回,到乙停处又用了100升油,此时甲没有油了,再向乙借油50升,一同返回到A 点.此时,甲车行驶了501021*********⨯⨯+⨯⨯=(千米).点评:此类题目往往要求所设计的问题中出现路程最短、运费最少、效率最高等词语,解题时常常与函数、方程联系在一起.例7 (2008福州)为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决定对一块正方形的空地进行种植花草,现向学生征集设计图案.图案要求只能用圆弧在正方形内加以设计,使正方形和所画的圆弧构成的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种植花草部分用阴影表示.请你在图15(3)、图15(4)、图15(5)中画出三种不同的的设计图案.提示:在两个图案中,只有半径变化而圆心不变的图案属于同一种,例如:图15(1)、图15(2)只能算一种.解:答案不惟一,如图16:点评:几何图形的分割与设计在中考中经常出现,有时是根据面积相等来分割,有时是根据线段间的关系来分割,有时根据其它的某些条件来分割,做此类题一般用尺规作图. 【考题预测】 1.观察算式: 211=;21342+==;213593++==;21357164+++==; 213579255++++==;……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n 为正整数):9111315(21)n +++++-= ________.2.将图17(1)所示的正六边形进行分割得到图17(2),再将图17(2)中最小的某一个正六边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得到图17(3),再将图17(3)中最小的某一个正六边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则第n 个图形中,共有________个正六边形.3.如图18,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OAPB 沿x 轴正方向连续翻转 2 008次,点P 依次落在点12342008P P P P P ,,,,,的位置,则2008P 的横坐标2008x =________.4.如图19,设抛物线2113424y x x =--交x 轴于A B ,两点,顶点为D .以BA 为直径作半圆,圆心为M ,半圆交y 轴负半轴于C . (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2)将ACB △绕圆心M 顺时针旋转180 ,得到APB △,如图20.求点P 的坐标;(3)有一动点Q 在线段AB 上运动,QCD △的周长在不断变化时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5.青青商场经销甲、乙两种商品,甲种商品每件进价15元,售价20元;乙种商品每件进价35元,售价45元.(1)若该商场同时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100件恰好用去2 700元,求能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各多少件?(2)该商场为使甲、乙两种商品共100件的总利润(利润=售价-进价)不少于750元,且不超过760元,请你帮助该商场设计相应的进货方案;(3)在“五·一”黄金周期间,该商场对甲、乙两种商品进行如下优惠促销活动:按上述优惠条件,若小王第一天只购买甲种商品一次性付款200元,第二天只购买乙种商品打折后一次性付款324元,那么这两天他在该商场购买甲、乙两种商品一共多少件?(通过计算求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结果)6.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0ax c +=的两个根满足12x x -=a ,b ,c 分别是ABC △的第11页 共11页 ∠A ,∠B ,∠C 的对边.若a c =,求∠B 的度数.小敏解得此题的正确答案“120B ∠= ”后,思考以下问题,请你帮助解答.(1)若在原题中,将方程改为20ax c +=,要得到120B ∠= ,而条件“a c =”不变,那么对应条件中的12x x -的值作怎样的改变?并说明理由.(2)若在原题中,将方程改为20ax c +=(n 为正整数,2n ≥),要得到120B ∠= ,而条件“a c =”不变,那么条件中的12x x -的值应改为多少(不必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