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1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发电系统热力循环分析
ZHAO Decai1,2, QIN Zheng1,2, LIU Huimin1,2
(1. Shanghai Marine Diesel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201203, China; 2. Shanghai MicroPowers Co., Ltd., Shanghai 201203, China)
2018 年第 6 期 (总第 153 期)
201热力循环分析
赵德材 1,2,秦 政 1,2,刘惠民 1,2
(1. 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上海 201203;2. 上海齐耀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1203)
摘 要: 首先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 (S-CO2) 布雷顿简单回热循环系统,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系统效率更高的S-CO2布 雷顿再压缩循环系统。针对S-CO2布雷顿再压缩循环系统,在相关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S-CO2布雷顿再压缩循环热 力计算模型,并给出了进行热力参数分析时系统主要设备性能参数及状态点工况参数,然后详细研究了S-CO2布雷顿再 压缩循环系统初始状态参数、循环最高参数、叶轮机械效率及回热度、换热器设备压降、分流系数等参数对系统效率的
0 引言
超临界 CO2 (S-CO2) 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作为近 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前沿技术,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 广泛研究。相较于传统的蒸汽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在 同样的透平入口工质温度条件下,S-CO2 布雷顿发电系 统具有更高的循环效率[1];采用 S-CO2 作为闭式循环工 质,由于 S-CO2 密度大、传热性能优异,可在保证循 环效率的同时大幅提高发电系统的能量密度[2];闭式循 环可减小对环境的影响、水源的需求;可采用化石燃 料、核能、光热、余热等多种热源形式,因此 S-CO2 布雷顿循环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再压 缩布置的 S-CO2 布雷顿循环与采用简单回热布置的布 雷顿循环相比,可明显提高系统效率,
跨临界二氧化碳与超临界二氧化碳_概述及解释说明
跨临界二氧化碳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对跨临界二氧化碳与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综述和解释说明。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专用气体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重视。
而跨临界二氧化碳与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一种特殊气体,在各个领域都具备广泛的应用潜力,并日益受到关注。
1.2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其中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目标,给出了整体文章结构。
接下来我们将从概述、应用领域、优势与挑战以及结论这几方面对跨临界二氧化碳与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全面阐述。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读者对于跨临界二氧化碳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基本认知,并深入探讨其在工业、环境保护和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两种气体相较传统气体的优势和挑战,以期为未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以上为“1. 引言”部分内容,主要对本篇文章的概述、结构和目的进行了说明。
2. 跨临界二氧化碳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概述2.1 跨临界二氧化碳定义和特性跨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简称SC-CO2)是指在超过其临界温度(31.1摄氏度)和临界压力(73.8巴)的条件下,处于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状态。
它具有介于传统液体溶剂和气体之间的特性。
跨临界二氧化碳在高压条件下具有较低的粘度和高扩散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萃取剂,在许多领域应用广泛。
2.2 超临界二氧化碳定义和特性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简称S-CO2)是指在比其临界点更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存在的CO2状态。
超临界二氧化碳通常指代非常高压力和温度下的CO2,使其达到能够溶解物质,并表现出与液态相似的扩散性能。
与传统流体相比,S-CO2具有密度大、粘度小、热导率好、不易燃烧以及对环境无害等特点。
这些特性使得超临界二氧化碳成为一种重要的介质,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原理及新技术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CO 2作为制冷剂的应用历史•CO 2作为最早的制冷剂之一,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到1930年,80%的船舶采用CO 2制冷。
•但由于当时采用的CO 2亚临界循环制冷效率低,特别是当环境温度稍高时,CO 2的制冷能力急剧下降,且功耗增大。
•同时,以R12为代表的CFC 或氟氯烃制冷剂的出现,以其无毒、不可燃、不爆炸、无刺激性、适中的压力和较高的制冷效率等特点,很快取代了CO 2在安全制冷剂方面的位置。
•近年来,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日益突出,而CO 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提出,CO 2作为制冷剂开始重新得到重视•该循环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工质的吸、放热过程分别在亚临界区和超临界区进行。
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低于临界压力,蒸发温度也低于临界温度,循环的吸热过程仍在亚临界条件下进行,换热过程主要是依靠潜热来完成。
但是压缩机的排气压力高于临界压力,工质的冷凝过程与在亚临界状态下完全不同,换热过程依靠显热来完成。
CO作为制冷工质的优缺点2优点•良好的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具有与制冷循环和设备相适应的热物理性质•CO2优良的流动和传热特性•CO2制冷循环的压缩比较常规工质制冷循环低缺点•运行压力高•循环效率低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的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性能测试2•典型的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主要由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组成.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原理图和细图.图l 中: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被压缩成高压气态制冷剂(过程l 一2),经气体冷却器进行定压放热(过程2—3),然后经节流阀进行节流降压(过程3—4),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进行定压吸热(过程4一1),最后回到压缩机,从而完成一个循环.2•制冷循环增设回热器,可以减小节流损失、增大制冷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带回热器的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原理图和细图.两个循环性能对比分析•图5给出了两个循环COP随蒸发温度的变化.随着蒸发温度的增加,两个循环COP均呈增加趋势,蒸发温度越高,系统性能越优;•在整个蒸发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4.55%左右;•对于理想压缩机循环,系统性能要比实际循环性能高33.3%以上,但这种理想循环是不存在的.•图6给出了两个循环COP 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变化.•随着气体冷却器出门温度的增加,两个循环COP均呈下降趋势,温度越高,系统性能越差;•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5.23%左右.•两个循环COP 随压缩机排气温度的变化,见图7.•在排气温度变化范围内,相同对比条件下,带回热器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系统COP 要高于不带回热器循环,且带回热器单级循环排气温度要稍高些.•无论带回热器还是不带回热器循环,随着压缩机效率提高,系统COP 均变大,压缩机排气温度均有所降低,不带回热器循环降低幅度较大.•由图7还可以看出,两个单级循环都存在一个最优排气温度,使得在此温度下系统COP 最大,带回热器循环对应最优排气温度要高于不带回热器循环最优排气温度.结论•(1)在蒸发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约4.55%;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约5.23%;相同对比条件下,带回热器CO跨临界单级循环系统COP高于不2带回热器循环的,且带回热器单级循环最优排气温度稍高些.•(2)两种单级循环的制热量、制冷量、制热COP和制冷COP,均随压缩机排气压力增加存在极值;随冷却水流量、冷冻水流量以及冷冻水进口温度增加而增加,随冷却水进口温度增加而下降.•(3)相同测试工况下,带回热器循环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其中,制热量和制冷量分别比不带回热器的单级循环平均高约3.33%和5.35%,制热COP和制冷COP分别提高约11.36%和14.29%.CO2跨临界循环的应用前景与研究进展•1、汽车空调•2、热泵•3、食品冷藏•4、循环系统关键设备的研究进展•1、汽车空调•过去汽车空调中一般使用CFC12作为制冷工质,这使得汽车空调制冷剂的排放量在所有氟利昂的排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是一种新型的低温二氧化碳发电系统。
它采用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来代替传统的水蒸气发电系统中的水,从而提高了发电系统的效率。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中,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下被加热。
超临界状态是指二氧化碳被加热至其临界点以上的高温高压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二氧化碳具有非常高的密度和高度压缩性,因此可以在非常小的管道内流动。
在此循环中,加热器将超临界二氧化碳加热至高温,使其变成高压蒸汽。
接下来,高压蒸汽通过涡轮机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之后,二氧化碳蒸汽被冷却并压缩,然后再次进入加热器,循环往复。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相比传统的水蒸气发电系统具有明显的优点。
首先,它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降低了设备的运营成本。
其次,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和压缩性很高,因此可以使用较小的管道和设备。
最后,该系统使用的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因此可以更长时间地运营。
总之,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型发电系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二氧化碳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发电 循环
二氧化碳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发电循环布雷顿循环是一种经典的热力循环,常用于传统火力发电站中的蒸汽循环系统。
但是,布雷顿循环在传统火力发电中有较低的发电效率,且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二氧化碳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
二氧化碳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发电是利用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高压、高温)下的独特性质,将其作为工质来替代传统蒸汽循环中的水蒸汽。
具体的循环流程如下:1. 压缩: 二氧化碳从环境中吸入循环系统,经过压缩机进行高压压缩,使其达到超临界状态。
2. 加热: 经过高压泵将高压的二氧化碳送入加热系统,通过燃烧燃料(如煤、天然气等)产生的热能将二氧化碳加热至高温高压状态。
3. 膨胀: 加热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进入膨胀机,通过二氧化碳的膨胀来驱动涡轮发电机产生电能。
4. 冷却: 膨胀后的二氧化碳进入冷却系统,通过散热器将其冷却至合适温度,以便重新进入压缩机进行循环。
与传统的蒸汽循环相比,二氧化碳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发电具有以下优势:1. 高效率: 二氧化碳超临界态具有更高的热传导性能和扩散性能,从而可以提高循环系统的热效率和发电效率。
2. 低碳排放: 二氧化碳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发电中,将二氧化碳作为工质,可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
3. 较小体积: 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时密度较大,相比于水蒸汽,需要较小的回路体积,节省了布局空间。
4. 兼容性: 二氧化碳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发电可以与现有的火力发电站烟气净化系统结合,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降低了技术实施难度。
因此,二氧化碳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低碳的发电技术,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实践验证,以提高其商业化应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特性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候选堆型,超高温气冷堆和气冷快堆具有高安全性、高效率、用途广等特点,且均拟采用氦气作为反应堆直接循环工质。
由于氦气具有稳定、无毒、无感生放射性、热容大等特点,因此,目前世界上的气冷堆广泛使用氦气作为直接闭式Brayton循环的工质及反应堆的冷却剂。
但氦气循环需较高的循环最高温度(堆芯出口温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率,因此,对反应堆的结构材料、燃料元件材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氦气密度低、可压缩系数小等缺点,氦气循环叶轮机械的制造也产生了一定困难。
与氦气相比,CO2因其密度大,且易于压缩,CO2的临界温度为304.19K,比环境温度略高,临界压力为7.3773MPa,在运行工况下,可利用其实际气体的性质减少压缩功等,采用CO2作为工质的循环所需的温度不需太高即可与氦气循环具有相当的效率,因此,使用CO2作为气冷堆循环的工质具有广阔的潜力。
同时,CO2循环也被推荐使用于第4代核能系统中的钠冷快堆(SFR)和铅冷快堆(LFR)。
1. 二氧化碳动力循环(1)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与理想气体的Brayton循环类似,CO2的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如图1-1所示,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至2为CO2在压缩机中被压缩至循环最高压力的过程;2至3为CO2在回热器中的吸热过程;3至4为CO2在中间换热器从反应堆堆芯或热源的吸热过程;4至5为CO2在透平中的膨胀做功过程;5至6为CO2回热器中的回热过程;6至1为CO2的预冷过程。
其中,2至3及5至6的回热器的回热过程是Brayton循环的关键。
回热器的存在使得Brayton循环的热量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从而提高了循环的效率。
图1-1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受堆芯出口温度限制以及CO2工况下比热容变化较大的影响,CO2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的效率与氦气循环相比并不高。
由于CO2相对氦气较为活泼,高温下可与燃料元件和金属构件发生化学腐蚀,因此,在使用CO2作为冷却剂的气冷堆中存在工程约束条件,即CO2的工作温度不能超过670℃。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摘要:CO2是一种环保型的自然工质,它对臭氧层不产生任何破坏作用且具有较小的温室效应。
本文概述跨临界C02制冷循环的原理,提出几个影响该循环的技术关键。
介绍跨临界CO2循环的相关应用领域,指出CO2作为性能良好的自然工质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二氧化碳;制冷;跨临界循环引言由于制冷剂中氯原子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蒙特利尔协议》规定R12 等CFCS(氯氟碳)在制冷工质中被禁用,危害程度较小的R22 等HCFCS(氢氯氟碳)的禁用日期也一再提前。
目前已获应用的R134a,R410A,R407C 等HFCS (氢氟碳)仍是一类新的化学合成物,它们不仅制造成本昂贵,而且已被证明能产生较为严重的温室效应。
另外,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可能证明HFCS 在其它方面也有危害。
因此,在制冷系统中对地球生物圈中原来就有的“自然工质”进行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前沿课题之一。
二氧化碳(R744)目前被称作是一种被遗忘的制冷剂,它在19世纪被广泛地使用,从20世纪30年代后被冷落。
现在,大家认为:已经到了使用现代的高新技术重新利用二氧化碳的时候了。
1.CO2制冷二氧化碳基本上不会引起环境问题,它无毒不燃,具有氨和烃类制冷剂所不可及的一些优点。
另外它价廉,与一般的制冷设备和润滑系统都相容。
它可以高度压缩,因此可以利用先进设备及设计大大减小压缩机的体积和管道直径。
它在高压下良好的传热效果是该制冷剂的另一个优点。
总而言之,在满足制冷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可以大大降低设备的投资。
2.工作原理跨临界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是利用气体液化后可吸收蒸发(汽化)潜热的特性以达到制冷的目的。
跨临界系统由压缩机C ,气体冷却器G ,内部热交换器I,节流阀V ,蒸发器E 与储存器A组成封闭回路,以CO2为工作介质,气体工质在压缩机C 中升压至超临界压力P2,在T 一S 图上为过程1一2 ,然后进入气体冷却器G 中,被冷却介质(空气或冷却水)所冷却。
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输送模拟计算与分析
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输送模拟计算与分析摘要: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出发,比较了密度、运动粘度及质量热容随温度与压力的变化情况。
从而分析初出相对于液相和气相,二氧化碳处于超临界状态更有利于管道输送。
并对阿克气田分离出来的二氧化碳从水力、热力角度出发,应用Hysys和Pipephase软件对二氧化碳处于不同状态时的管道输送情况进行模拟,得到管输压降-管道长度、流体温度-管道长度、压降-管线倾角等变化曲线,上述得出的结论为实际工程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杂质一、前言二氧化碳作为第一大类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极大,稳定甚至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是有其必要性的。
二氧化碳输送系统是连接回收与永久储存地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常情况下,由于二氧化碳注入地点一般远离其回收地点,采用管道输送方式是最有效的输送方式[1]。
纯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输送时,其状态主要有气态、液态和超临界状态。
气态输送由于介质密度低、管输压降高、管道口径大,显然不利于管道输送[2]。
液态输送由于介质随着管输压力降低,容易进入气液两相区而导致摩阻增大,且介质注入管道需要二次加压,亦不利于管道输送。
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黏度小,比重低,管道输送沿程摩阻极小,消耗的动力相应也少,经济性好,而且超临渗透能力强,溶解性好等特点,这种物理性质上的变化使其更有利于管道输送。
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广泛采用的操作压力是7.4~21MPa[3],在此压力范围内,当温度超过30.95℃时,二氧化碳处于超临界状态。
本文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入手,运用Hysys油气加工模拟软件研究其在超临界状态时的变化情况,结合水力、热力计算并运用Pipephase油气管道软件,得出不同条件下输送二氧化碳的管道特性,从而起到指导生产实际的作用。
二、超临界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当压力高于7.37MPa,温度高于31.05℃的超临界流体状态[4]是指气体在高压下的分子形态变得和液体形态一样的紧密,具有很高的密度,但是像气体一样易于流动,适用于管道输送。
二氧化碳及其混合工质跨临界朗肯循环热力学研究
第52卷第1期2021年1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2No.1Jan.2021二氧化碳及其混合工质跨临界朗肯循环热力学研究谢昊源,杨雨缘,饶政华(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利用热力学仿真的方法,研究纯CO 2及其与R32,R1270,R290,R161,R152a ,R1234yf 和R1234ze 共7种有机工质组成的二元混合工质下循环的热效率和㶲效率。
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工质添加比上限为70%,超过该比例时回热器热侧出口温度过高,导致循环变为朗肯循环;大部分混合工质热效率随一级透平入口压力p 4增大而升高,其最佳再热入口压力p 5在10~13MPa 范围内;研究工质中,CO 2-R152a 的回热再热循环热效率和㶲效率最高,较纯CO 2循环分别提升16.16%和28.46%,这是因为其临界温度最高、临界压力最低导致系统做功更多、热损更少。
关键词:跨临界CO 2朗肯循环;混合工质;热力学模拟中图分类号:TK11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7207(2021)01-0160-08Thermodynamic research on transcritical rankine cycle usingCO 2and CO 2-based mixturesXIE Haoyuan,YANG Yuyuan,RAO Zhenghua(School of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Abstract:The thermodynamic simul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rmal/exergy efficiency of pure CO 2and its mixed working fluids composed of R32,R1270,R290,R161,R152a,R1234yf and R1234ze,which were organic working fluids.The results show the proportion of organic working fluids are 70%,because the outlet temperature of the hot side of the regenerator is too high when this ratio is exceeded,causing the cycle become Rankine cycle.Most of mixed working fluids increase the thermal efficienc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let pressure p 4,and the optimal inlet pressure p 5is in the range of 10−13MPa.Among the working fluids,CO 2-R152a has the highest thermal efficiency/exergy efficiency,which is 16.16%and 28.46%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ure CO 2cycle.This is because the highest critical temperature and the lowest critical pressure lead to more system work and less heat loss.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1.01.016收稿日期:2020−07−16;修回日期:2020−09−11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0622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0JJ4722)(Project(51606225)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Project(2020JJ4722)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nan Province)通信作者:饶政华,博士,副教授,从事太阳能热利用研究;E-mail :************.cn引用格式:谢昊源,杨雨缘,饶政华.二氧化碳及其混合工质跨临界朗肯循环热力学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2(1):160−167.Citation:XIE Haoyuan,YANG Yuyuan,RAO Zhenghua.Thermodynamic research on transcritical rankine cycle using CO 2and CO 2-based mixture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52(1):160−167.第1期谢昊源,等:二氧化碳及其混合工质跨临界朗肯循环热力学研究Key words:transcritical CO2Rankine cycle;mixed working fluids;thermodynamic simulation二氧化碳(CO2)具有无毒、不燃、热稳定性强、热性能优良等特点,可作为替代工质用于动力循环,在太阳能热发电、核能发电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氦动力循环的比较目前,世界上正在建设和研究的高温气冷堆都是使用He作为工质,这是因为He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化学相容性及热传导性。
但是,He作为工质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动力循环需要较高的温度、难于压缩等,给反应堆和换热部件的结构材料、叶轮机械的设计带来很多困难。
出于降低反应堆结构材料要求、减少技术难度、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等各方面的考虑,有学者进行了选取CO2作为循环工质的研究。
CO2虽然在稳定性、热传导性方面比He稍差,但CO2具有合适的临界参数,不需要很高的循环温度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率,且具有压缩性好、储量丰富等优点。
采用CO2作为循环工质可以降低循环温度和压缩功,从而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同时降低反应堆造价。
超临界CO2的闭式布雷顿循环被推荐在铅冷快堆及钠冷快堆中使用。
1. 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分析(1)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CO2与He在动力循环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气体性质随压力、温度的变化差别很大(表1-1)。
高压(7.5 MPa)环境中,CO2的导热系数λ、定压比热容c p和压缩因子z均与低压(0.1 MPa)下的参数有很大差异;在循环工况下,He循环可以视为理想气体循环,除密度外,其余参数变化不大。
动力循环的工况,CO2的工作参数在其临界点(7.377 MPa,31℃)附近;因此,CO2动力循环除与He 循环有相同的决定因素外,还取决于动力循环的不同实际工况,即超临界压力、跨临界压力及亚临界压力3种循环工况(图1-1)。
超临界循环:循环压力及温度均在临界参数以上;跨临界循环:循环高压侧压力高于临界压力,低压侧压力低于临界压力;亚临界压力循环:循环压力均低于临界压力,工作于气相区。
表1-1 CO2和He热物性比较(35℃)工质P/MPa ρ/kg·m-3 λ/W·(m·K)-1 C P/kJ·(kg·K)-1zCO2 7.5 277.6 0.03532 5.9306 0.4630.1 1.95 0.01497 0.828 0.879He 7.5 11.32 0.1604 5.198 1.0330.1 0.156 0.1571 5.198 0.999 (2)CO2简单循环与He循环的对比分析以英国改进型气冷堆(AGR)为例。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回收燃气轮机余热 实例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是一种新兴的能源回收技术,它可以用于回收燃气轮机的余热。
布雷顿循环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工质,在高温高压下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因此在能源回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结合实例,讨论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回收燃气轮机余热的技术原理、优势和挑战。
1. 技术原理1.1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是一种闭式循环系统,利用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来实现能量转换。
在超临界状态下,二氧化碳的密度较大,导致其压缩过程中产生较少的熵增,从而提高了循环的效率。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特性使其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相变,因此可以用于吸收和释放余热。
1.2 燃气轮机余热回收燃气轮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通常这些余热会被直接释放到大气中而造成能源的浪费。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可以将这些余热回收,通过高效的能量转换将其转化为电力或其他形式的有用能量。
2. 实例分析2.1 实例背景某工业厂区拥有多台燃气轮机,每台燃气轮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余热,而目前这些余热大部分被浪费掉。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厂区决定引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技术,对燃气轮机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2.2 实施方案首先对燃气轮机进行改造,将余热回收装置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相结合。
改造后,余热将被用来加热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高温高压的二氧化碳气流,然后通过涡轮机和发电机将其转化为电力。
该电力可以用于厂区自身的生产设备,也可以输送到电全球信息站。
2.3 技术效果经过实施,燃气轮机的余热得到了有效回收,与此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也实现了高效的能量转换。
通过实验数据的监测与统计,厂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不仅为厂区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成本,还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3. 优势和挑战3.1 优势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回收燃气轮机余热具有以下优势:- 高效能量转换: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特性,实现了高效能量转换,提高了能源回收的效率。
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值传递与热力循环
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值传递与热力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值传递与热力循环是一种新型的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具有极高的能源效率和环保性。
本文将从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基本特性和热值传递原理出发,详细阐述其热力循环过程和应用领域,并探讨其在未来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展望。
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指在临界点以上的高温高压下,二氧化碳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表现出类似气态和液态的混合物质,具有高密度、高扩散性、高可压缩性和高特性热容等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热值传递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工质,利用其高温高压的特性和强烈的对流传热效应,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传递和转换,从而提高系统的热效率和节能环保性。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热值传递原理可以通过热力循环过程来描述。
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力循环是一种基于Brayton循环原理的闭合式热力循环,其原理是通过一个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的二氧化碳压缩到高温高压的状态,然后将高温高压的二氧化碳加热,再通过一个膨胀机将高温高压的二氧化碳放松成低温低压的状态,最后将低温低压的二氧化碳冷却,再回到压缩机循环利用。
这一循环过程实现了机械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从而实现对燃料能源的高效利用。
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力循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目前,其主要应用于核电站余热利用、火力发电高温低效率的提升、航天航空动力系统、燃烧排放控制等领域。
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力循环在核电站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
传统核电站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浪费能源。
而通过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力循环技术,可以将这些余热转化为电力,发挥最大利用价值,提高核电站的能源效率。
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力循环技术在未来的能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展望。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需要采用更加环保、高效的能源转换和利用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力循环正是符合这一需求的新型能源技术,其节能环保性和高效能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有望成为未来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与增稠性能的综合性实验设计
实验技术与管理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第38卷第1期2021年1月Vol.38No.l Jan.2021ISS\1002-4956CbTir^2034/TDOI:10.16791/ki.sjg.2021.01.017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与增稠性能的综合性实验设计赵明伟,李阳,高明伟,张博涵,宋旭光,闫若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摘要:该文设讣r聚:甲基硅氧烷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和增稠性能实验,分别复配了不同浓度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助溶剂煤油体系.研究了其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和增稠规律。
结果显示:聚二甲基硅氧烷貝右校好的增稠效果.而助溶剂煤油"I■以有效降低聚:屮肚硅氧烷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用力该实验有助f学空r解二氧化碳相态的变化.提高学生对超临界流体的认识,显著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关键词:超临界二氣化碳;聚:甲基硅氧烷;煤油;溶解性能;增稠性能中图分类号: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956(2021)01-0078-04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design of solubility and thickeningproperties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ZHAO Mingwei,LI Yang,GAO Mingwci,ZHANG Bohan,SONG Xuguang,YAN Ruoqin(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Development,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Qingdao266580.China)Abstract:The experiment of solubility and thickcning properties of polydimethylsiloxane in supercritical carbondioxide is designed.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olydimethylsiloxane and cosolvent kerosene were compounded tostudy the solubility and thickening of supercritical carb o n dioxide.The results show that polydimethylsiloxane hasa good thickening efleet,and kerosen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issolving pressure of polydimethylsiloxane in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This experiment can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c of phase state of carbondioxide,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upercritical fluid,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ir experimental ability andlogical thinking ability.Key words: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polydimethylsiloxanc;kerosene;solubility;thickening property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条件F存在不同的相态.当温度大于31.1°C,压力高于7.38MPa时,二氧化碳将达到超临界状态⑴:超临界二氧化碳接近液体的密度,却有着近似于气体的黏度.其扩散系数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因而具有极强的溶解能力近年来.由于其表面张力低、扩散件好的特性.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分散介质逐渐被大众所重视㈢首先,超临收稿日期:2020-03-05基金项目:国家fl然科号:底金项11(51874337);国家科技重大l i 项(2017ZX05023003-003)作者简介:赵明fli(1984—).男.山东临沂.博匕.副教授.硕七生导师.主要从事胶体界面化学、釆油化学与提高采收率方面的研究.E-mail:*******************.cn 界二氧化碳的萃取、分离和清洗技术在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方兴未艾⑼;其次,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材料合成和剥离中的造粒技术也得到广泛认可同;此外.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圧裂液用于压裂也成为油气田开发中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5但目前超临界二氧化碳由于其低黏度严重影响了它的推广使用。
二氧化碳 超临界 管道
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的背景和重要性。
概述应该简要介绍读者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的定义和背景,以及其在能源领域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文章1.1 概述部分内容:引言1.1 概述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转运工具,用于将二氧化碳以超临界状态进行输送。
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可再生能源的迫切需求,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成为了一种有望满足能源需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技术。
二氧化碳超临界状态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粘度,使得其成为一种高效的工质用于能源转运。
此外,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还可以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通过将二氧化碳从排放源地输送至储存地点,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技术可以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大气中移除并储存起来,有效地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本文将重点探讨二氧化碳的特性以及超临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
同时,本文还将讨论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的应用前景和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技术,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并在未来的能源转运领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贡献。
(以上为示例内容,实际撰写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进行加工补充。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篇长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主要简要介绍了二氧化碳超临界管道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整体的阅读导引。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撰写的目标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为二氧化碳的特性和超临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两个小节。
在二氧化碳的特性部分,将详细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而在超临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部分,将探讨二氧化碳超临界状态的定义、特点、应用领域和优势等方面的内容。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摘要: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应用布雷顿循环能够使系统结构紧凑、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本文首先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的特点及布雷顿循环的优势,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研究进展和相应成果,最后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在能源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关键部件引言当二氧化碳达到临界条件时(温度31.1℃,压力7.38MPa),处于超临界状态。
将超临界二氧化碳用于布雷顿循环,具有以下优势:S-CO2工质黏性小,S-CO2布雷顿循环比其他常用的循环在较高的运行温度下具有相对更高的效率优势;S-CO2工质密度大,S-CO2布雷顿循环的系统结构紧凑,循环设备占用空间小;CO2极易获取,设备体积相对较小,且运行时损耗小,保证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使得S-CO2布雷顿循环的成本相对较小。
1 S-CO2布雷顿循环研究进展1.1国外研究美国、日本、韩国、捷克等国家均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
美国具有多家研究机构较长时间的研究基础,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研究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是最早开展S-CO2布雷顿循环的机构之一,其搭建了发电功率为124KW的简单布雷顿循环系统。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正致力于研发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进一步增大循环效率并增强实用性。
美国西南研究院(SWRI)进行了1MW 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设计研究,采用天然气燃烧作为热源,完成了实验系统的制造运行。
近年来,美国能源部资助科研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加快,并在2016 年投入巨资建设10 MW试验装置,表明美国整体技术成熟度水平已达到较高级别,距离商业化为期不远。
韩国能源研究所(KIER)自2103年起,先后搭建了两种不同的S-CO2布雷顿循环实验平台,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新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及控制策略
新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及控制策略摘要:近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清洁运行工质一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则成为了一种具有极大潜力的替代能源转换系统。
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一系列优势,使其在核反应堆、燃煤联合循环、太阳能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不断提高超临界二氧化布雷顿循环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并对其控制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控制策略1.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研究现状超临界二样化碳布雷顿循环由Feher于1967年首次提出,整个循环中,二氧化碳的运行温度和压力均在临界温度和严厉(7.39Mpa, 31.1°C)之上。
Angelion 在2004年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普通布雷顿循环系统的理论性能做了总结,分析了整个循环的设计点性能。
此后,Dostal在技术分析上提出了再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相比于简单的回热循环,再压缩循环能够提供更高的热利用效率,降低高压与低压CO2之间存在的热容差,降低“夹点”的影响。
后来,学者们相继提出了预压缩模型和部分冷却模型,均是为了改善换热器冷热流热用不同的问题,从而提高热效率。
美国研究S-CO2布雷顿循环最早,目前在科罗拉多州和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更有一套循环装置,大力推进S-CO2发电的商用化,日本正开发一套高温高压无污染的S-CO2循环机组,现阶段已完成燃气轮机的燃烧试验。
韩国、捷克等国家均开展了S-CO2布雷顿循环的设计及试验研究,但仍处于理论研究和试验的起步阶段。
我国对S-CO2布雷循环的研究不多,近年也相继开展对S-CO2作为工质进行发电的研究工作。
2.新型S-CO2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图一给出了新型S-CO2动力循环发电系统流程图。
新型S-CO2动力循环发电系统是在再压缩S-CO2布雷顿循环的基础上引入另一个热交换器和涡轮机,S-CO2在换热器1中被加热后进入高压透平做功,随后S-CO2工质不是直接进入回热器,而是再次进入换热器2进行二次加热,通过低压透平做功后进入回热器。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1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氦动力循环的比较之五兆芳芳创作目前,世界上正在扶植和研究的低温气冷堆都是使用He作为工质,这是因为He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化学相容性及热传导性.但是,He作为工质存在一些缺乏,例如动力循环需要较高的温度、难于压缩等,给反响堆和换热部件的结构资料、叶轮机械的设计带来良多困难.出于下降反响堆结构资料要求、削减技巧难度、提高反响堆的平安性与经济性等各方面的考虑,有学者进行了选取CO2作为循环工质的研究.CO2虽然在稳定性、热传导性方面比He稍差,但CO2具有适合的临界参数,不需要很高的循环温度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率,且具有压缩性好、储量丰厚等优点.采取CO2作为循环工质可以下降循环温度和压缩功,从而提高反响堆的平安性,同时下降反响堆造价.超临界CO2的闭式布雷顿循环被推荐在铅冷快堆及钠冷快堆中使用.(1)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CO2与He在动力循环中最大的不合点就是气体性质随压力、温度的变更不同很大(表1-1).高压(7.5 MPa)情况中,CO2的导热系数λ、定压比热容cp和压缩因子z均与低压(0.1 MPa)下的参数有很大差别;在循环工况下,He循环可以视为理想气体循环,除密度外,其余参数变更不大.动力循环的工况,CO2的任务参数在其临界点(7.377 MPa,31℃)邻近;因此,CO2动力循环除与He循环有相同的决定因素外,还取决于动力循环的不合实际工况,即超临界压力、跨临界压力及亚临界压力3种循环工况(图1-1).超临界循环:循环压力及温度均在临界参数以上;跨临界循环:循环高压侧压力高于临界压力,低压侧压力低于临界压力;亚临界压力循环:循环压力均低于临界压力,任务于气相区.表1-1 CO2和He热物性比较(35℃)工质P/MPaρ/kg·m-3λ/W·(m·K)-1CP/kJ·(kg·K)-1 zCO2He(2)CO2复杂循环与He循环的对比阐发以英国改良型气冷堆(AGR)为例.英国改良型气冷堆(AGR)实际运行时CO2温度高于670℃.考虑到CO2低温下与不锈钢资料化学不相容,因此循环最低温度守旧取为650℃,若要采取更高的循环温度,需要采取其他金属资料.CO2和He 动力循环在给定条件下计较的最优参数见表1- 2,温熵图见图1-1.其中He 循环的温熵图略有不合,采取2 个压缩机分级压缩.图1-1 CO2循环及He循环温熵图表1-2 CO2复杂循环与He循环比较从表1-2 可看出,CO2循环计较所需初参数比He 循环多出压力项.如前文所述,He 在循环工况下取决于温度,只需给定循环的温度规模便可计较出不合压力比(ε)下循环效率(η),而CO2的cp还取决于压力.给定超临界和跨临界压力CO2循环的最高压力(Pmax)是由于现有技巧条件的限制,守旧取为20 MPa.表2 中的所列的最高η是Pmax达到限定值的效率,并未达到实际计较的最大η.He 循环的Pmax为现有模块化低温气冷堆He 循环最高压力(7MPa).图1-2 辨别给出了表2 中所列初参数下η与ε关系.在所计较ε下,亚临界压力CO2循环与He循环相似,η随ε先增大到一个极大值点再迟缓下降.而超临界和跨临界循环,同样受到Pmax的限制,在计较ε下并未达到极大值.3 种CO2循环在相应限制条件下达到的最高η与温度条件几近相同情形下的He 循环相近.但是,这 3 种循环均低于He 在tmax=800℃下的η,且相同温度条件下,CO2循环达到最高η的ε要大于He 循环达到最高η的ε.图1-2 CO2复杂循环与He循环效率在气体汽轮机循环中,氦气透平带动压缩机,因此压缩机耗功也是存眷的问题.定义压缩功与膨胀功之比wc/wt为氦气透平做功前往率.从图1-3中可看出,CO2循环的wc/wt小;这是因为CO2的z <1,易于压缩,而He的z ≈1,较难压缩的缘故.He 循环tmax提高至800℃后,各压力比下的wc/wt 均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tmax=650℃下的CO2各循环.在CO2的3种循环中,超临界及跨临界压力循环的wc/wt显著变小;这是因为压缩进程在临界点邻近进行,而在临界点邻近,cp显著减小,导致z 减小,更容易于压缩;尤其是跨临界压力循环的wc/wt,比相同温度下He 循环几近小了一个量级.图1-3 CO2复杂循环与He循环氦气透平做功前往率从表1-2 还可看出,CO2循环单位质量的工质换热量均比He 循环要少,这意味着相同换热功率下CO2循环的质量流量m 较大(图1-4).这是由于CO2的cp较He 小,相同功率,工质温升不同不大的情况下,CO2循环需要更大的m.图1-4 热功率310MW时,质量流量与压力比关系但是,这其实不料味CO2循环没有优势.流体体积决定了做功和换热部件的尺寸大小,单位体积的做功量或换热量越大,相同功率下的做功换热部件体积越小,成本越低.CO2气体密度较大,因此各部件气体体积流量(V)较小(图1-5).图1-5热功率310MW时,氦气透平出口体积流量与压力比关系以堆芯换热功率310 MW为例,对表1-1中的2种循环进行计较,结果见表1-3.表1-3 CO2复杂循环与He循环比较从表1-3可以看出,相同热功率,在几近相同的温度条件下,CO2循环所消耗的压缩功远小于He 循环所需的压缩功.3种CO2循环所需要的V均小于同等温度条件下和较优工况下He循环的工质体积流量;这标明3种CO2循环中单位体积流量的CO2气体做功效力均优于2种条件下He循环单位体积He的换热做功效力.特别是对于CO2的超临界循环和跨临界循环,其工质的V几近与He循环相差一个量级,大大减小了做功部件的体积.从表1-3还可以看出,CO2流经叶轮机械前后的V变更远比He流经叶轮机械的V变更大;因此,CO2循环的叶轮机械进出口叶高变更比He循环的大.这些都是由于循环工况下CO2的密度比He大良多,因此虽然m大,但是V却远远小于He循环.2. 超临界CO2循环改良—超临界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二氧化碳超临界循环需采取多个回热器(若只采取1个回热器,由于回热器低压侧流体比热较小,换热时高压侧流体温升不敷,会导致换热器出现夹点),使热量得以更好利用.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示意图如图2-1所示,循环温熵图如图2-2所示.图2-1 二氧化碳再压缩示意图图2-2 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温熵图透平出口的二氧化碳流体先进入低温回热器进行放热(5至5'),落后入低温回热器(5'至6),尔后,一部分流体直接通往低温压缩机被压缩(6至2'),另一部分流体先冷却后(6至1)再进入压缩机压缩(1至2).然后,通太低温回热器回热(2至2')到与直接被低温压缩机压缩的流体相同的温度,混杂后一起再流经低温回热器(2'至3)、换热器(3至4),最后流入透平做功(4至5).(1)循环数学模型定义Brayton 循环压比ε=Pmax/Pmin 、温比τ=tmax/tmin.其中,P 为压力,t 为温度.假定经过预冷器的分流量为x (0≤x≤1),低温回热器的回热度αlrec 可暗示为:max min 65max min 22lrec )()()(''t mc h h t mc h h x p p ∆-=∆-=α(2-1)其中:max t ∆为高压侧或低压侧出入口温差最大值;h 为比焓,J/kg ;m 为质量流量,kg/s ;cp 为比定压热容,kJ/(kg·K). 低温回热器的回热度αhrec 暗示为:),(),(''''''2555525523t p h h h h t p h h h h hrec --=--=α (2-2)αhrec 与αlrec 的计较办法差别是由分流引起的.其中,回热器高压侧的出口温度须辨别满足条件t2+△t≤ t6≤t5'以及t2'+△t'≤ t5' ≤ t5,△t 与△t' 辨别为避免回热器内传热好转而设置的工程上所允许的最小温差,通常取为8℃.整个循环的效率η可暗示为:3416)(x 1h h h h ---=η(2-3) 式(2-3)是从能量损失角度来计较循环效率,可看出,采取分流设计,Brayton 循环释放到情况中未被利用的热量削减,热源吸收的热量也削减,因此,循环效率大幅提高.分流措施可在CO2超临界Brayton循环中使用是因CO2物性受任务情况下的压力、温度影响较大.在无分流回热时有:—C p,h △th = —C p,l△t1,下标h暗示回热器高压侧,l暗示低压侧.其中,—C p,h>—C p,l ,因此,流量相等的情况下导致△th<△t1,即进入堆芯的气体温度较低,在相同的ε、τ下,高压侧流经堆芯或换热器的流体需吸收较多的热量,下降了循环效率.而分流循环则是牺牲一部分功用于压缩流体,从而使流体回热后温度得到升高.相同条件下的循环在堆芯或换热器吸收的热量削减,同时预冷损失的热量下降,增加了循环效率.(2)超临界CO2动力循环优化阐发由数学模型可知,超临界CO2 Brayton再压缩循环的循环效率可暗示为:η=η(ϕ,ε,τ,η,ξ,κi)(2-4)其中:ϕ为初始点的工况;η为压气机和透平的等熵效率;ξ为各部件压力损失;κi为以下4个变量任选其二,即经过预冷器的流量份额x、低温回热器低压侧出口温度与高压侧入口(即回热器冷端)温度之差△t、低温回热器回热度αlrec 及低温回热器回热度αhrec.只要确定了以上参数,并包管回热器不出现传热好转现象,便可唯一确定超临界CO2 Brayton循环的效率.作为实际气体的循环,影响循环效率的参数较庞杂,有的参数并不是完全独立,选取有一定规模的限制.为简化讨论,选定二氧化碳超临界Brayton循环的最高参数辨别为压力20MPa、温度650℃,并作为计较初始点.英国AGR反响堆的运行,证实了CO2在670℃以下的平安性.循环其余各节点的压力、温度均在临界点参数之上.同时逆流换热器冷端温差越小,换热效果越好,但实际情况不克不及相等,因此,给定回热器冷端温差为8℃.对于图2-2所示的循环,情况温度、ε、τ、低温回热器冷端温差和压缩机等熵效率确定,t2、t6和t2’便可确定.在满足回热器不出现夹点和传热好转的情况下,当低温回热器低压侧出口温度t5’越接近高压侧入口温度t2’时,高压侧所互换的热量越多,t3越高.而x=(—C p,lrec,l/—C p,lrec,h)·(△t1/△th),—C p,lrec,h、△th=t2’-t2不变,随t5’的减小,—C p,lrec,l增大,△t1=t5’-t6减小,—C p,l /—C p,h的增幅小于△t1/△th的减幅.最终x减小到一极小值,此时低温回热器回热温度最高,从堆芯吸收热量最少,透平做功份额增加远大于压缩机耗功份额的增加,因此,在相同循环ε、τ下,x最小时对应的循环效率是所示循环的最佳循环效率,且不合的ε、τ对应不合的最小x和最佳循环效率.(3)压比对最佳循环效率的影响假定循环最低温度为35℃,随ε增大,压缩机进口工况向临界点靠近,使二氧化碳的比热产生较大变更.各ε对应的最小分流量及最佳效率如图2-3所示.从图2-3可看出,随循环ε的增大,各工况下的最佳循环效率先增加到最大值,然后减小.而最小分流量变更纪律却与效率几近相反.图2-3中左端取到了1个极限ε,这是因为回热器凹凸压侧二氧化碳的比热不同不太大,无需进行分流,不必采取再压缩循环,同时也可看出,此时的循环效率其实不高.右端的极限ε是包管该循环仍为超临界循环的压比.图2-3 压比对最佳循环效率和最小分流量的影响对应于各工况,分流量均能取到极小值.此时低温回热器高压侧流体经回热后,已达到满足限制条件的极限换热温升,再减小流量升低温度,易造成低温回热器出现夹点.当回热器低压侧流体越接近临界压力时,—C p,l /—C p,h 逐渐增大,且增长率越来越大(图2-4),而t5’的温度越接近t2’的温度,使得△t1/△th 减小,在最佳ε之后减小速率变慢.在εd t t hp C d h p c /),(1______1,∆∆•=0时出现x 的最小值,此ε下的循环效率也最高. 图2-4 压比对比热的影响(tmin=35℃)图2-5所示为对应最佳效率时低温回热器及低温回热器的回热度的变更.随ε增大,各最佳效率循环回热度均增加,但两回热度增大的速率不合,在最优ε之前,低温回热器的回热度曲线斜率较大,之后趋于平缓,而低温回热器回热度在最优ε之前增长较缓,之后增幅逐突变大.图2-5 压比对最佳循环效率下回热器回热度的影响 随ε变更,对应最佳效率下,流体最高回热温度迅速上升,超出最佳ε后趋于平缓(图2-6).最佳循环效率在某压比处达到最大值的原因是:在最佳ε前,回热后流体进入堆芯温度升高,使流体吸收热量削减,同时分流量减小使无法利用的热量比例削减,这两处对效率增加的奉献较分流导致压缩机做功增加所带来的损失大,效率上升.超出最佳ε后,温度上升迟缓,而循环最小分流量增大,使无法收受接管利用的热量比例增大,同时压缩机做功增多,效率下降.图2-6 各压比最佳效率下最高回热温度t3随压比ε的变更(4)温比对最佳循环效率的影响选定ε=2.45,改动低温压气机进口温度.给定压比下,理想气体的复杂回热Brayton 循环通常热效率随最低循环温度的减小而增大,但实际二氧化碳气体的循环却有不合,效率存在最优值.在某个温度以上时,效率随最低循环温度减小而增大,低于该温度后急速下降(图2-7).分流量x 的变更与效率的变更恰好相反.分流量在35℃左右出现变更的原理(图2-8)类似于前面有关压比接近临界点邻近的论述,εd t t h p C d h p c /),(1______1,∆∆•=0时,循环效率最大.图2-7 tmin 对最佳循环效率和分流量的影响图2-8 tmin变更对比热的影响(ε=2.45)低温回热器回热度随循环最低温度的上升,从最低值迅速增加到最大值,尔后迟缓下降,而低温回热器回热度先略有下降,然后逐渐升高,且较低温回热器所需的回热度低(图2-9).图2-9tmin对最佳循环效率下回热器回热度的影响最高回热温度先随循环最低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在x达最小值后减缓,超出最佳循环最低温度后,温度上升迟缓,而循环最小分流量增大使无法收受接管利用的热量比例增大,压缩机做功增多(图2-10).因此,循环效率在x最小处增长到极大值,然后减小.图2-10 最佳效率下最高回热温度t3随tmin的变更(5)△t及x对循环效率及回热度的影响选定ε=2.45,循环最低温度35℃来研究其他参数的影响.如图2-11所示,给定x,回热度、效率均随△t的变大而下降,因相同情况下,回热器温差越大,未被利用的热量多,必定导致效率和回热度的下降.在给定ε和τ下,分流量存在最小值,原因同前面阐发相同,随分流量的增大,效率下降.同时低温回热器回热度也逐渐下降,而低温回热器回热度却迟缓增加,这是因为对回热度有α= q/Q <1,即实际回热量q除以理论最大回热量Q,在冷端温度相同情况下,低温回热器传热量增大,回热度αlrec=(q+dq)/(Q+dq),低温回热器回热度增加;而低温回热器冷端温差变大(x的增加带来t5' 的升高),换热量削减,但理论最大换热量不变,回热度αlrec=(q-dq)/Q,所以低温回热度下降.图2-11 △t对循环效率和回热度的影响图2-12 x 对效率、回热度的影响(6)△t及αhrec对循环参数的影响按照当今紧凑式换热器技巧现状,回热度可达0.98,现守旧取αhrec=0.95.给定低温回热器回热度,随低温回热器冷端温差的增大,x在很小的规模内逐渐减小(图2-13),低温回热器的回热度也在减小.x的减小虽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回热度的下降使效率最终呈下降趋势,在给定低温回热器回热度的情况下,冷端温差增加1℃,约使效率下降0.05%.图2-13 △t变更对循环效率、αhrec及x的影响包管低温回热器冷端温差不变,随低温回热器回热度的增加,5' 点温度必定下降,因此,导致低温回热器低温流体换热量下降(图2-14),而须达到相同温度,只能削减x,同时导致低温回热器回热度下降,但降幅很小,所以,x减小带来的效率增加远大于低温回热器回热度下降带来的损失.因此,低温回热器冷端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随低温回热器回热度的增加,效率增加,且增加快率变大.同时,回热度只能在一定规模内变更,低于最低值时不需采取分流设计.图2-14 αhrec对循环效率、αhrec及x的影响(7)△t及αlrec对循环参数的影响若给定低温回热器的回热度αlrec=0.9,随冷端温差的增大,换热量必定增大,为使回热温度仍满足循环设计点,只能增大x,而低温回热器回热度的增大导致低温回热器冷端差的增大,从而导致低温回热器回热度的下降,因此循环效率下降(图2-15).图2-15 △t变更对循环效率、αlrec及x的影响若给定低温回热器冷端温差△t,随回热度的升高,低温流体进口温度上升,而低温流体换热后温度不克不及变更,这使x增加.同时,低温回热器换热量减小,其冷端温差变大,回热度减小,循环效率下降.同样,低温回热器回热度也在一定规模变更,低于最低值无需采取分流设计(图2-16).图2-16αlrec变更对循环效率、αlrec及x的影响给定循环最高压力和温度,在满足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循环达到最佳效率时的工况为:△t=8℃,Pmax=20MPa,tmax=650℃,Pmin=7.8MPa,tmin=34.36℃,以及该工况下低温回热度为0.95、0.977时的参数(表2-1).表2-1 最佳循环工况下的参数比较αhrecαlrec xη/%采取分流式设计的二氧化碳Brayton循环在较低的循环最低温度下可达较高的循环效率,与目前普遍研究的氦气循环在低温下达到的效率相当.采取分流措施避免夹点温差小的问题,改良了循环特性.二氧化碳循环的堆芯出口温度较低,包管了反响堆的平安性,同时效率不低于He透平循环,具有良好的成长前景,能用做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能量转换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氦动力循环的比较欧阳光明(2021.03.07)目前,世界上正在建设和研究的高温气冷堆都是使用He作为工质,这是因为He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化学相容性及热传导性。
但是,He作为工质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动力循环需要较高的温度、难于压缩等,给反应堆和换热部件的结构材料、叶轮机械的设计带来很多困难。
出于降低反应堆结构材料要求、减少技术难度、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等各方面的考虑,有学者进行了选取CO2作为循环工质的研究。
CO2虽然在稳定性、热传导性方面比He稍差,但CO2具有合适的临界参数,不需要很高的循环温度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率,且具有压缩性好、储量丰富等优点。
采用CO2作为循环工质可以降低循环温度和压缩功,从而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同时降低反应堆造价。
超临界CO2的闭式布雷顿循环被推荐在铅冷快堆及钠冷快堆中使用。
1.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分析(1)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CO2与He在动力循环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气体性质随压力、温度的变化差别很大(表1-1)。
高压(7.5 MPa)环境中,CO2的导热系数λ、定压比热容cp和压缩因子z均与低压(0.1 MPa)下的参数有很大差异;在循环工况下,He循环可以视为理想气体循环,除密度外,其余参数变化不大。
动力循环的工况,CO2的工作参数在其临界点(7.377 MPa,31℃)附近;因此,CO2动力循环除与He循环有相同的决定因素外,还取决于动力循环的不同实际工况,即超临界压力、跨临界压力及亚临界压力3种循环工况(图1-1)。
超临界循环:循环压力及温度均在临界参数以上;跨临界循环:循环高压侧压力高于临界压力,低压侧压力低于临界压力;亚临界压力循环:循环压力均低于临界压力,工作于气相区。
表1-1 CO2和He热物性比较(35℃)工质P/MPaρ/kg·m-3λ/W·(m·K)-1CP/kJ·(kg·K)-1 zCO27.5277.60.03532 5.93060.4630.1 1.950.014970.8280.879He7.511.320.1604 5.198 1.0330.10.1560.1571 5.1980.999(2)CO2简单循环与He循环的对比分析以英国改进型气冷堆(AGR)为例。
英国改进型气冷堆(AGR)实际运行时CO2温度高于670℃。
考虑到CO2高温下与不锈钢材料化学不相容,因此循环最高温度保守取为650℃,若要采用更高的循环温度,需要采用其他金属材料。
CO2和He 动力循环在给定条件下计算的最优参数见表1- 2,温熵图见图1-1。
其中He 循环的温熵图略有不同,采用2 个压缩机分级压缩。
图1-1 CO2循环及He循环温熵图表1-2 CO2简单循环与He循环比较从表1-2 可看出,CO2循环计算所需初参数比He 循环多出压力项。
如前文所述,He 在循环工况下取决于温度,只需给定循环的温度范围便可计算出不同压力比(ε)下循环效率(η),而CO2的cp还取决于压力。
给定超临界和跨临界压力CO2循环的最高压力(Pmax)是由于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保守取为20 MPa。
表2 中的所列的最高η是Pmax达到限定值的效率,并未达到实际计算的最大η。
He 循环的Pmax为现有模块化高温气冷堆He 循环最高压力(7MPa)。
图1-2 分别给出了表2 中所列初参数下η与ε关系。
在所计算ε下,亚临界压力CO2循环与He循环相似,η随ε先增大到一个极大值点再缓慢下降。
而超临界和跨临界循环,同样受到Pmax的限制,在计算ε下并未达到极大值。
3 种CO2循环在相应限制条件下达到的最高η与温度条件几乎相同情形下的He 循环相近。
但是,这3 种循环均低于He 在tmax=800℃下的η,且相同温度条件下,CO2循环达到最高η的ε要大于He 循环达到最高η的ε。
图1-2 CO2简单循环与He循环效率在气体汽轮机循环中,氦气透平带动压缩机,因此压缩机耗功也是关注的问题。
定义压缩功与膨胀功之比wc/wt为氦气透平做功返回率。
从图1-3中可看出,CO2循环的wc/wt小;这是因为CO2的z <1,易于压缩,而He的z ≈1,较难压缩的缘故。
He 循环tmax提高至800℃后,各压力比下的wc/wt均有所降低,但仍然高于tmax=650℃下的CO2各循环。
在CO2的3种循环中,超临界及跨临界压力循环的wc/wt显著变小;这是因为压缩过程在临界点附近进行,而在临界点附近,cp显著减小,导致z 减小,更易于压缩;尤其是跨临界压力循环的wc/wt,比相同温度下He 循环几乎小了一个量级。
图1-3 CO2简单循环与He循环氦气透平做功返回率从表1-2 还可看出,CO2循环单位质量的工质换热量均比He 循环要少,这意味着相同换热功率下CO2循环的质量流量m 较大(图1-4)。
这是由于CO2的cp较He 小,相同功率,工质温升差别不大的情况下,CO2循环需要更大的m。
图1-4 热功率310MW时,质量流量与压力比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CO2循环没有优势。
流体体积决定了做功和换热部件的尺寸大小,单位体积的做功量或换热量越大,相同功率下的做功换热部件体积越小,成本越低。
CO2气体密度较大,因此各部件气体体积流量(V)较小(图1-5)。
图1-5热功率310MW时,氦气透平出口体积流量与压力比关系以堆芯换热功率310 MW为例,对表1-1中的2种循环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3。
表1-3 CO2简单循环与He循环比较从表1-3可以看出,相同热功率,在几乎相同的温度条件下,CO2循环所消耗的压缩功远小于He 循环所需的压缩功。
3种CO2循环所需要的V均小于同等温度条件下和较优工况下He循环的工质体积流量;这表明3种CO2循环中单位体积流量的CO2气体做功能力均优于2种条件下He循环单位体积He的换热做功能力。
特别是对于CO2的超临界循环和跨临界循环,其工质的V几乎与He循环相差一个量级,大大减小了做功部件的体积。
从表1-3还可以看出,CO2流经叶轮机械前后的V变化远比He流经叶轮机械的V变化大;因此,CO2循环的叶轮机械进出口叶高变化比He循环的大。
这些都是由于循环工况下CO2的密度比He大很多,因此虽然m大,但是V却远远小于He循环。
2. 超临界CO2循环改进—超临界CO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二氧化碳超临界循环需采用多个回热器(若只采用1个回热器,由于回热器低压侧流体比热较小,换热时高压侧流体温升不够,会导致换热器出现夹点),使热量得以更好利用。
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示意图如图2-1所示,循环温熵图如图2-2所示。
图2-1 二氧化碳再压缩示意图图2-2 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温熵图透平出口的二氧化碳流体先进入高温回热器进行放热(5至5'),后进入低温回热器(5'至6),而后,一部分流体直接通往高温压缩机被压缩(6至2'),另一部分流体先冷却后(6至1)再进入压缩机压缩(1至2)。
然后,通过低温回热器回热(2至2')到与直接被高温压缩机压缩的流体相同的温度,混合后一起再流经高温回热器(2'至3)、换热器(3至4),最后流入透平做功(4至5)。
(1)循环数学模型定义Brayton循环压比ε=Pmax/Pmin、温比τ=tmax/tmin。
其中,P为压力,t为温度。
假设经过预冷器的分流量为x(0≤x≤1),低温回热器的回热度αlrec 可表示为:max min 65max min 22lrec )()()(''t mc h h t mc h h x p p ∆-=∆-=α(2-1)其中:max t ∆为高压侧或低压侧出入口温差最大值;h 为比焓,J/kg ;m 为质量流量,kg/s ;cp 为比定压热容,kJ/(kg·K)。
高温回热器的回热度αhrec 表示为:),(),(''''''2555525523t p h h h h t p h h h h hrec --=--=α (2-2)αhrec 与αlrec 的计算方法差异是由分流引起的。
其中,回热器高压侧的出口温度须分别满足条件t2+△t≤ t6≤t5'以及t2'+△t'≤ t5' ≤ t5,△t 与△t' 分别为避免回热器内传热恶化而设置的工程上所允许的最小温差,通常取为8℃。
整个循环的效率η可表示为:3416)(x 1h h h h ---=η(2-3) 式(2-3)是从能量损失角度来计算循环效率,可看出,采用分流设计,Brayton 循环释放到环境中未被利用的热量减少,热源吸收的热量也减少,因此,循环效率大幅提高。
分流措施可在CO2超临界Brayton 循环中使用是因CO2物性受工作环境下的压力、温度影响较大。
在无分流回热时有:—C p,h △th = —C p,l △t1,下标h 表示回热器高压侧,l 表示低压侧。
其中,—C p,h >—C p,l ,因此,流量相等的情况下导致△th <△t1,即进入堆芯的气体温度较低,在相同的ε、τ下,高压侧流经堆芯或换热器的流体需吸收较多的热量,降低了循环效率。
而分流循环则是牺牲一部分功用于压缩流体,从而使流体回热后温度得到升高。
相同条件下的循环在堆芯或换热器吸收的热量减少,同时预冷损失的热量降低,增加了循环效率。
(2)超临界CO2动力循环优化分析由数学模型可知,超临界CO2 Brayton再压缩循环的循环效率可表示为:η=η(ϕ,ε,τ,η,ξ,κi)(2-4)其中:ϕ为初始点的工况;η为压气机和透平的等熵效率;ξ为各部件压力损失;κi为以下4个变量任选其二,即经过预冷器的流量份额x、低温回热器低压侧出口温度与高压侧入口(即回热器冷端)温度之差△t、低温回热器回热度αlrec及高温回热器回热度αhrec。
只要确定了以上参数,并保证回热器不出现传热恶化现象,即可唯一确定超临界CO2 Brayton循环的效率。
作为实际气体的循环,影响循环效率的参数较复杂,有的参数并非完全独立,选取有一定范围的限制。
为简化讨论,选定二氧化碳超临界Brayton循环的最高参数分别为压力20MPa、温度650℃,并作为计算初始点。
英国AGR反应堆的运行,证实了CO2在670℃以下的安全性。
循环其余各节点的压力、温度均在临界点参数之上。
同时逆流换热器冷端温差越小,换热效果越好,但实际情况不能相等,因此,给定回热器冷端温差为8℃。
对于图2-2所示的循环,环境温度、ε、τ、低温回热器冷端温差和压缩机等熵效率确定,t2、t6和t2’即可确定。
在满足回热器不出现夹点和传热恶化的情况下,当高温回热器低压侧出口温度t5’越接近高压侧入口温度t2’时,高压侧所交换的热量越多,t3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