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次平衡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三次平衡”的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基于“三次平衡”的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置思 想, 建立P R模 型对朝 阳市区水资源承栽能力进行分析计算 , 出适合 当地人 水和谐发展 的推 荐方案。 S 给
【 关键词】三次平衡; 水资源; 承载能力 【 中图分类号】T 22 V 1. 2 水 资源 承载能 力是 指在某 一具 体的 发展 阶段 下 , 以可 预 见 的技术 、 济和 社会 发展 水 平为 依据 , 可持续 发 展 经 以 为原则 , 以维 护 生态 环境 良性 发展 为 前提 , 在水 资 源合 理 配 置和 高效利用 的条件 下 , 区域 社会经 济发 展 的最 大人 口 容 量I “ 。水 资源配 置方案 不同 , 承载能 力亦不 相同 , 里 其 这 确 定的水 资源承 载能力 是指 相对极 大供水 量 、 相对 极高 节 水水 平 和相对极 大发展 规模 , 维护生 态环境 良性 发展 的 并
调水量及 其 合理 分配 问题 , 为制定调 水下 程规划 方案提 供
1 4
3应用 实例
31朝 阳 市 2 卷 23 ) 08 2 第 6 9期
3 . 3基于“ 三次平衡” 配置的水资源承 载能力分析 本次研 究选择 了考虑朝 阳市 区的经济 发展情况 ( 情景 I) 和考 虑朝 阳市 区加凌钢 和燕 山湖 电厂( 情景 Ⅱ) 种情 两 景下社会经 济和人 口增长高 、 、 3 方案 , 种情 景进行 中 低 个 9 社会经济发腱 , 口增长和需水预测 , 人 建立 P R模型进行水 S 资源承载能 力计算 。通过综合考虑不 同配 置方案的l 丁程投
20 年第 l 期( 2 卷 23 ) 08 2 第 6 9期
[ 文章编号 】02 02 (08 l—0 l一o 10 - 6420 )2 03 2
东北水利水电
1 3

基于三次平衡理论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基于三次平衡理论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2 .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H y d r o p o w e r P l a n n i n g a n d D e s i g n G e n e r a l 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 1 0 0 1 2 0,C h i n a )
L I U J i n h u a , W ANG Da n g x i a n , NI Ho n g z h e n ,F U Yi c h e n g ,L I ANG L i l i
( 1 . C 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H y d r o p o w e r R e s e a r c h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8 ,C h i n a ;
能力。
关 键词 :三 次 平衡 理 论 ;水 资源承 载能 力 ;黄 河 流域
中 图分 类 号 :T V 2 1 1 . 1 文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 0 8 6 0 ( 2 0 1 3 ) 0 6 — 0 0 1 7 0 5
Tr i p l e - b a l a nc e t he o r y ba s e d a na l ys i s o n wa t e r r e s o ur c e s c a r r y i n g c a pa c i t y o f Ye l l o w Ri v e r Ba si n
水利水 电技术
第4 4卷
2 0 1 3年第 6期
基 于三 次 平 衡 理 论 的 黄 河流 域 水 资 源 承 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力 分析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及方法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及方法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及方法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一个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模型及方法。

一、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概述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中,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主要包括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质量、水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协同等方面。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及其潜在的发展风险,以便为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

二、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及方法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模型及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灰色关联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是一种通过灰色相关性来推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的方法。

通过把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其他因素进行关联,计算它们之间的关联度,以推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大小。

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它的预测结果有一定的误差。

2. 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是结合多个评价指标来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方法。

常用的综合评价模型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权重联合分析法等。

这种方法能够考虑到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分析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大小。

但需要对不同指标进行量化,数据选择和计算方法需要严谨。

3. 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的模型,通过模拟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变化过程,揭示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该模型可以随机应变、适应风险,并能够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但该方法需要大量数据作为输入,并且建模过程繁琐。

三、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应用案例广州市是中国南方城市,人口密度大,水资源紧缺。

2014年,广州市政府委托相关机构开展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评估广州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的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存在压力,主要表现为:1)供需矛盾严重;2)水资源质量降低;3)水生态环境破坏。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也是自然界中一种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

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与挑战。

因此,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合理分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水资源承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水资源管理与决策当中。

该指标可以量化地反映某一地区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承受能力,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供需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某一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能力与实际需求的匹配程度,评估其水资源承载能力。

供需对比分析的关键在于准确测算出水资源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各种来源的水资源。

同时,还要综合考虑供水设施的状况和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水资源供需状况。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持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不受严重损害,并使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该分析主要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措施以及水污染治理等因素,从而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3.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水资源脆弱性是指水资源系统对变化的敏感程度和抵抗能力。

通过分析水资源系统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干扰、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程度,可以评估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

这对于制定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策略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水资源系统的崩溃和灾害。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应用领域广泛。

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政策。

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方面,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和农民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可以为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灾害预防和应对方面,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规避水资源灾害,减少灾害损失。

水资源承载力讲解

水资源承载力讲解
10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3、复杂系统分析法 主要包括系统动力学法、多目标分析法、动态模拟递推法、
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全口 径层次化评价方法。
此类方法相对前两类方法较为复杂,建立的模型需要考虑 的因素更为全面,数据量大,更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经济、 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但是在参变量选 择、求解方法等问题上存在一定难度。
3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以上观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 从水资源开发容量或水资源开发规模方面定义; 从水资源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角度定义。 不同点:前者从水资源系统出发,后者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出发 进行描述。 相同点: 指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体是水资源系统,承载的客体是社会经
济系统;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 侧重区域水资源量可支持的人口数量和工农业生产活动强度。
该二元模式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控制 因素,同时也是很多水问题的症结所在。
5
水资源承载力—特点
有限性
a.一定区域内可获得的水资源量有限; b.水环境容量有限; c. 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水资源利用效率有限。
动态性
a.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水资源承载力不同; b.水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动态的。
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7
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资源等方面: 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程度; 生产力水平;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科学技术; 人口和劳动力; 政策、法规、市场等因素及其他资源潜力。
8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1、经验估算法 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常规趋势法和供需平衡法。 依据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给决策者提出一个近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一、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评价变得愈发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对一定时间内降水、蒸发散和径流等各项水量指标的测量,计算地区水平衡量、可利用量和缺水量,从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质平衡法水质平衡法是从水质角度出发,以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及其污染情况,进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预测能力。

3.经济模型法经济模型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因素结合起来,在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考虑水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1.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宝贵。

该研究以水量平衡法为基础,补充了水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2.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将经济模型法、生态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节约措施。

3.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短缺的规模和程度,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以水质平衡法为基础,考虑了地下水水质的多样性、污染情况和深度等因素,评价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节约用水、监测管控和治理根源等对策建议。

关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分析

关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分析

关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分析一、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内涵空间均衡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水定需,根据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超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十六字方针中“空间均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开发强调必须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二是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针对水利工作,要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条件相匹配。

本文认为水资源空间均衡内涵可理解为:第一,水资源空间均衡是由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空间分布间在时间、空间上相协调相匹配的双重水资源供需平衡;为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必须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限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区域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的需水总量不能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人口、空间均衡,可从供与需两个方面进行双向调节,来实现区域水资源供给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相适应,进而达到空间均衡的状态。

第二,水资源空间均衡是由低向高不断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为了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能够通过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最终实现高水平的水资源空间均衡;均衡水平的高低可以用国土空间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用水安全的保证程度的差异性等来反映。

第三,在供用水节约高效、需求刚性合理的前提下,把握人口、经济、水资源的平衡点推动发展,达到人口与水资源、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共同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

可见,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崭新且具有典型复杂性的广阔研究领域,影响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国家未来水网建设、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分析识别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分析识别旨在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系统的测度指标,识别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系统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不同因素时空演变及分布特征、空间均衡测度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讲解

水资源承载力讲解

率、人均用水量; 2.生态环境系统:林草
覆盖率、COD浓度、生态需水率;3.社会经 济系统: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人 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粮食 占有量、用水效益。 水资源利用率、缺水率、灌溉率、降水量、
16 价指标影响因素
影响 因素
行评价,对不同情景方案进行比较。
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青海水资源承载
侧重区域水资源量可支持的人口数量和工农业生产活动强度。
4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 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存在及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我们应在 该复合系统的耦合机理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 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在人口增加、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我国于二十世纪80年 代开始研究水资源承载力。 1985年,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研究组率先提出水资源承
载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在满
足维护生态环境用水要求后,所能支撑的工农业最大产值和人 口数量。 后来,施雅风、许有鹏、冯尚友等对其定义做过小幅度修 改,但都忽略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因素。
王学全
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因素权重分配 人均占有水量、径流深、生态用水率7个评 方面重点考虑生态
影响
因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大体分为两类,这两类都是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出发,但选取角度不同:
将水资源支撑(支持、维系)的对象作为评价指标; 另一类是将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要素作为评价指标。
3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以上观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 从水资源开发容量或水资源开发规模方面定义; 从水资源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角度定义。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配置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配置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配置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是水资源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水资源科学是研究水资源的形成、运动、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揭示水资源供给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些规律和关系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需求的科学。

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规律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关系问题属于应用理论研究的范畴。

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合理配置是应用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承载能力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一个承载体能够在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可以承受的最大外力或荷载。

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第一是所承受的力来自于承载体以外,第二是承载体本身不遭受破坏。

目前,在许多科学领域广泛运用承载能力的观念,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可持续性。

例如,在生态学中,对环境承载能力的定义是某个特定的环境在没有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可以供养的最大数目的个体或居住者。

在土地资源科学中,对土地承载能力的定义是在保证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所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水资源承载能力也应当符合上述两个概念。

问题是外力是什么?从逻辑上讲,既可以是人口总量,生物总量,也可以是经济总量,但绝对不是水资源可利用量本身。

水资源不遭受破坏与可持续利用在概念上是等同的。

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可以定义为: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某个国家或区域的水资源可以持续支撑的人口总量(生物总量)和/或经济总量。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利用量与人均年综合用水量的比值。

要分析计算水资源承载能力,需要先确定水资源可利用量和人均年综合用水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通过工程措施可以获取并利用的一次性水量。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环境承载力则是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为主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概述2.1 水资源概述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水源供给,而世界上可利用的淡水却非常有限。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淡水短缺问题。

2.2 环境承载力概述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系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能够容纳并稳定维持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的能量、物质和信息流量,并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3.1 水资源分析3.1.1 水资源量与分布全球水资源总量巨大,但可利用水资源却非常有限。

各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地区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3.1.2 水质状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污染物对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水污染不仅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也限制了可利用的水资源量。

3.2 环境承载力分析3.2.1 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但随着人类活动增加,生态系统面临破坏和威胁。

3.2.2 社会经济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物质和空间等自然资源,并产生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

如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将导致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四、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4.1 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水资源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便综合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常用的指标包括水资源总量、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水资源量等。

4.2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两个方面的因素。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


1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首先对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 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综 合评判矩阵对其承载能力做出多因素综合评价。 由于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对主观产生的“离散” 过程进行综合处理的方法,它取大舍小的运算法 则会遗失大量的有用信息,使模型的信息利用率 低。实际运用中,当区域评价因素越多,遗失的 有用信息会越多,信息利用率也就越低,误判的 可能性就越大。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区域水资 源承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一种采用统计方法,选择单项和多 项指标来反映某一区域水资源现状和阈值的简捷 方法。例如,在实际研究中可以用区域水资源人 均占有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大概判断区域水 资源承载能力的现状与潜力。大量研究经验认为, 当某个区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于 500m³ ,水 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 70%时,将会带来严重的社 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这些指标基本上可以简 便直观的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状况,因此 综合指标法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 法也存在提出问题的精度和深度不够具体的缺点。


生态内涵: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生态内涵主要 表现在水资源所承载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 的极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不超过这种极 限为前提。
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水资源系统本身特性 水资源系统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体,区 域水资源的本身特性如水资源量、水质和 开发利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可利用 水资源的数量,也就是说,水资源系统的 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关键,因此,水资 源承载能力的大小首先是由水资源系统本 身所能提供的水资源可利用数量决定的。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分析 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它较好的克服了模糊综合 评判法的缺陷,能够在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原则 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其本质是运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众多的指标中,找出少数 几个综合性指标,来反映原来指标所反映的主要 信息(绝大比例的方差),使问题简化;其优点 在于不需要人为赋以权重,确保各指标间彼此独 立,克服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主观赋权的随意 性问题,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比较科学和客 观的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综述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综述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综述摘要:水资源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近年来被摆到突出重要的地位。

为定性定量的评价地区水资源丰裕程度,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愈加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主要计算方法,并分别介绍了这些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

随着我国近些年社会经济各方面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我国水资源的质与量是否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地区水资源供需是否平衡成为当代一个主要议题。

国内外关于承载力有长时间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公地”概念和我国战国时代“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行为准则[1]。

近现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而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反映水资源安全状况,作为评价地区发展适宜性的指标。

国务院在2012年印发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加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从严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要求。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为近些年承载力研究的热点问题。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国外起步较早,国内研究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但依旧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目前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三类,即经验公式法、综合评价法和系统分析法[1]。

经验公式法基于水资源供需平衡理论,预测分析未来产水及用水的发展趋势,较为常用的包括常规趋势法、指标计算法等;综合评价法研究较多的包括综合指标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系统分析法主要包括系统动力学法、控制目标反推模型法等。

此外还包括水足迹法、BP 神经网络法等。

以下对上述方法中应用较多的几种进行综述。

常规趋势法常规趋势法通常选取单个指标或多个指标,通过统计分析计算,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和未来可承载阈值。

[2]。

该方法关注某一承载因素的线性发展趋势,通过估计承载因素的潜力来评估和预测现状。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概括为:某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区域性、动态性、有限性、模糊性和可增强型等特点。

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既反映了水资源系统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力,也与社会经济系统开发水资源系统的深度有关。

它的大小取决于区域自然环境、水资源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承载驱动力大小等方面。

分析方法有供需平衡分析法、背景分析法、综合指标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及动态模拟递推算法等。

关键词:承载能力;内涵;特点;水资源中图分类号:P64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36-02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是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则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1]。

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我国许多学者在土地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有两个主要热点问题:其一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对象。

水资源的承载对象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

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水资源问题,其承载对象不同。

其二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形势。

目前水资源的承载形势有水资源开发规模论和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两类。

前者认为通过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使得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后者认为,水资源的最大开发规模相对水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而言,范围要小得多,含义也不尽相同,更为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

▪ 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意义
1.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助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2.水资源承 载力规划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3.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 助于保护生态环境;4.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 展;5.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6.水资源 承载力规划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
▪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应用与案例
1.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可以应用于不同区域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 2.以某城市为例,通过模型评估该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实现水资源的 合理配置。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
▪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发展趋势与挑战
1.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未来发展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模型的精 度和可靠性。 2.同时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保障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结果的有效应用。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的启示
1.总结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2.分析未来水资源形势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3.探讨如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与国家政策、区域 发展计划等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提出未来研究方 向和建议,包括完善评估方法、加强规划实施力度、加强跨界 合作等。
▪ 水资源承载力供需平衡
1.介绍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概念,解释其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重要 性。 2.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经济、环 境等因素。 3.介绍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要措施,如节水、调水、污水 处理等。
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方法
▪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1.定义水环境承载力评估,解释其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重要性。 2.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质、水生生物、水域面积等因素。 3.介绍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收集、模型建立、结果分析等。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环境承载力则是指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的能力。

本文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揭示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引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1. 引言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

2. 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满足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所需要的可用水量。

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水资源供需分析通过分析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可以评估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供水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水资源供需平衡,从而判断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主要通过分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水资源的再生能力等因素,以判断该区域的水资源是否能够持续利用。

2.3 水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以及水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水质监测、水生态系统评估等手段,可以综合评价该区域的水环境质量,为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提供依据。

3. 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所能够容纳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的能力。

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通过对土壤质量、空气质量、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的评估,可以判断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评价其环境承载能力。

3.2 资源利用评价资源利用评价主要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剩余量,以及资源利用的效率,来评估该区域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

3.3 气候变化评价气候变化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形势及战略对策分析

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形势及战略对策分析

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形势及战略对策分析一、问题与形势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以及土地等其他资源要素不匹配,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天然来水与用水需求过程不匹配,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大,水资源安全保障相较世界其他国家更具复杂性、长期性、严峻性和紧迫性。

(一)存在问题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水资源调配与供水保障基础设施体系,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经济社会长期较快发展,但现状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与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水资源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稀缺的水资源和不利的演变形势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100m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格局很不匹配,北方地区以占全国19%的水资源量,支撑64%的国土面积、60%的耕地和46%的人口。

全国年平均缺水量约500亿m³,可持续的水资源供给与高质量需求不适配,全国70%以上的城市群、90%以上的能源基地、60%以上的粮食主产区位于水资源紧缺地区,其中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已严重超载或临界超载。

水资源情势演变呈现出不利态势。

依据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初步成果,水资源短缺并且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海河区、黄河区和辽河区等水资源衰减突出。

2001—2016年系列与1956—2000年系列相比,西辽河、乌力吉木仁河、滦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等流域的河川径流量减少超过30%,水资源紧缺形势进一步加剧。

2.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经济总量对有限的水资源构成巨大压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体来看,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会带来用水需求的刚性增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保持农业农村用水持续稳定,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退减挤占生态用水提高生态用水标准。

微谈水资源配置与承载能力

微谈水资源配置与承载能力

微谈水资源配置与承载能力摘要:水资源配置是水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水资源合理配置尤其强调水质水量的同步协调配置,对区域内水功能区划实际运作和水资源保护具有重大决策作用。

要对水资源系统进行概化,在空间上进行子区划分时要充分考虑水功能划情况,并尽可能地与水功能区的划分相一致。

关键词:水资源配置管理承载力一、概述水资源配置是当今水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按照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源在各区域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

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逐步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国民经济体系。

控制用水总量,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水排放,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水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着重强调水资源配置需要考虑水量分配的时间过程,强调水资源量与质的统一管理,以及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联合优化。

二、如何优化配置水资源对于湿润地区,缺水机制与干旱半干旱地区大不相同。

因此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应考虑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特点,认清水量分配的时空过程,强调水资源量与质的统一规划管理。

四川省多年平均降雨量978.8毫米,降雨较丰沛,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单位面积年产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均匀性。

产水量特点,东部盆地腹部小于盆周,盆西大于盆东,西部总体上从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向两岸高山递增。

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是西部高山小于东部盆地,盆地西缘小于盆地腹部和东部山地。

以最大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作为相对变幅,变幅最小的岷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安宁河上游和青衣江,比值在1.4-2.0之间;其次是金沙江,长江南岸地区及盆西缘山麓,2.0-3.0,变幅较大的渠江、涪江、沱江中下游以及嘉陵江,6.0-10.0,个别站甚至更大。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分析[摘要]: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当前的一些研究拓展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水资源同其他资源空间配置的共同承载力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动态演变的研究、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及水资源承载力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以推动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 0395 -01 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是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提出来的。

是指在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以维护生态环境和水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通过对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的最大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序上和区域上的涵义。

不同的空间尺度,相同水资源量的承载力是不同的,如在青藏高寒区和东南暖湿区相同数量水的承载力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是一个将来的概念,具有特定的时间内涵,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会发生变化,进而水资源承载力发生变化。

(2)社会经济内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经济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类开发水资源的经济技术能力、社会各行业的用水水平、社会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社会的用水结构等方面,因此,可以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经济技术水平等社会手段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3)持续内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表示区域水资源持续供给社会体系的能力,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是持续利用。

需水量零增长的概念提出后,更加证明了这一思想,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水资源的约束而必然会导致需水量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水资源承载力的增长是持续的,只是这时增长的形式不以资源量增加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出现技术进步型承载力增长。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则动态性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及其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及其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及其应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考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1.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主要是指单一土地所能承担的最大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的数量。

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土地的类型、水资源的供需、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2.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是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有些地区面临着缺水的问题。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地区所能提供的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3.能源资源承载能力能源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在使用中会造成环境问题。

能源资源承载能力是指能源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可供使用的最大数量和质量。

因此,为了保持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能源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

4.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个地区环境容纳和消化污染物的能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因此,需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保持生态平衡。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应用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蓝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规划土地使用、公共设施和交通运输等因素时需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综合考虑城市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2.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仅与城市的规划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有关。

经济活动对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资源的需求会对资源的承载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经济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保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平衡。

3.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保护生态系统不受污染和损害的一种方式。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
从社会经济学与环境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界定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即水资源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是 在确定的社会经济状况下,环境系统中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最 大可供给量。(王莉芳、李怡,2007年) 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以流域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相 互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流域水资源系统能够支撑的最大人口数 量及社会经济规模。(冯发林,2007年) 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 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袁伟、楼章华, 2008年) 某一区域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 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维持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 力。(陈南祥、班培莉,2008年)
水资源承载能力综述
Wei wei
1 /41


1 水资源规划概述 2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 3 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 4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性 5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 6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研究内容 7 国内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状况 8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9 发展趋势
2 /41
1 水资源规划概述
3 /41
2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
2.1承载力及承载能力的概念
• 承载力(Bearing Capacity),原为力学中的一个指标,是指物体 不产生明显破坏时的极限荷载,是静态的,无交互的。人们在研究 区域系统时候,常借用这一概念来描述区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最大 承受能力。 • 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是力学中的承载力这一概念的延 伸和发展,最早明确地被使用于生态学中衡量某一特定区域维持某 一物种最大个数的潜力,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如著名的草原 “鼠口”问题,“狼群问题等。对多种生物的研究历史表明,任何 物种的生存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开始增长缓慢,环境条件 好时增长较快,数量急剧增长,当到达一定的数目时,由于环境的 制约,种群出现大量死亡导致数量大量下降,重新回到新的平衡。 • 从承载力和承载能力的细微差别可以看出承载能力在研究过程 中由静态向动态,无交互向相互影响的转变过程。之后承载能力被 广泛使用于环境或生态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研究。随着 资源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的不断加剧,承载能力的概念和理论 被应用于资源科学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 第3期2006年9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Journal of C 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 wer Research Vol 14 No 13September,2006收稿日期:2006-03-30作者简介:谢新民(1963-),男,山东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配置、实时监控管理和初始水权分配等方面研究。

E -mail:xiexm@i 文章编号:1672-3031(2006)03-0191-05基于三次平衡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谢新民1,甘泓1,李洪尧2,高树文2(1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44;21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吉林长春 130022)摘要: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基本特性;在水资源/三次平衡0配置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和构建了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压力-状态-响应0模型及其表征指标体系,最后结合东辽河流域实际进行了应用,获得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系列成果。

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思路、模型方法是可行的,可供其他流域或地区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承载能力;承载主题;承载客体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1 问题的提出水资源属自然资源,其承载能力属于资源承载能力范畴。

由于水资源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特殊资源,它对经济、社会和生态与环境的支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复杂的。

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应从系统的角度,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正确分析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而提出的。

因此,无论从基本概念还是评价指标体系[1],无不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一些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也是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其承载主体和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主体为水资源系统本身,其水量的多少和水质的好坏及其时空分布将直接影响到承载能力的大小;客体包括水资源所直接支撑的、与水有直接联系的被支撑对象,如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

因此,分析和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时,需要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水资源配置对承载能力的影响[1~3]。

目前,水资源承载能力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内涵、特性和影响因素等也在广泛的讨论中,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方法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之中[3~7]。

由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和内容尚缺乏科学的界定,在表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上也缺乏统一的认识,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 D)所提出的/不存在独一无二的指标体系,而适宜的指标体系取决于指标特定用途和用户的不同需求0,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所具有的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压力-状态-响应0(PSR)模型及其表征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水资源/三次平衡0的配置思想[8,9],并结合东辽河流域的具体特点,分析和研究基于优化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给出东辽河流域不同水平年、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系列成果,为东辽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2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特性通过分析和归纳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3~7],笔者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应定义为:在具体历史基于三次平衡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谢新民甘泓李洪尧高树文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通过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规模。

这一概念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资源承载力0的概念相吻合。

为了深刻理解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和归纳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几个基本特性如下。

(1)动态性。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体和客体都呈动态化。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资源循环演化规律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而伴随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其支撑和承载能力也相应发生变化;同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得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承载能力。

分析和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特性,主要是为实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2)相对极限性。

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最大的特性,即可能的最大承载指标。

随着历史阶段的变更,水资源承载能力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因此,凡是涉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必须指明相应的时间断面,即是哪一发展阶段或时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当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人类采取最合理的配置方式,使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达到最大支撑能力,此时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达到极限理论值。

(3)可增强性。

水资源承载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愈来愈强烈的影响。

因此,人类在开发出新水源的同时,能不断地提高单位水的利用效率。

这种特性,要求人类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采取节水、调整产业结构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4)多样性。

即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人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紧密的经贸关系弥补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能力的不足,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不必完全依靠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自己的消费产品。

因此,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目前,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方法可大致归纳为三类:(1)经验估算法)))背景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定额趋势预测法;(2)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综合指标法、模糊评价方法、主成因分析法;(3)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多目标决策方法等。

在系统分析各类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和基本特性,结合国际上常用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构建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压力-状态-响应0(PSR)模型(见图1),并建立表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类指标、水资源类指标、生态环境类指标,而每类指标都包含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

其中压力指标用以表征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模式;状态指标用以表征水资源承载能力主客体各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用以表征政策的选择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响应。

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水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针对多种可利用水源在区域之间、用水部门之间进行合理调配。

水资源配置方案不同,其承载能力亦不相同。

但这里需要确定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极大供水量、极高节水水平、极大发展规模,并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和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等为条件的承载能力。

水资源/三次平衡0的配置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为立足于现状开发利用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即一次平衡;其二为基于保持现有调水工程规模不变并充分考虑节水、治污和挖潜等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即二次平衡;其三为考虑新修调水工程后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即三次平衡。

基于/三次平衡0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程序框图,见图2。

在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水资源配置格局后,可得到水资源在不同资源分配条件下的承载能力评价指标。

在此基础上,满足面向生态环境的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并实现水资源公平、高效和可持续¹用水需求、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压力;º信息传递;»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调控响应;¼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制约图1 /压力-状态-响应0模型框图图2 基于/三次平衡0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程序框图利用。

当供水不足时应向高效用水地区或行业倾斜,力求达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对极限性。

4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与分析根据水资源/三次平衡0的配置思想,利用所构建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PSR 模型,分别计算和评价基于不同水资源配置方案下的东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获得了不同水平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系列成果。

其中基于/一次平衡0配置的东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是立足于现状开发利用模式下水资源对未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规模,即所谓零方案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基于三次平衡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谢新民 甘泓 李洪尧 高树文基于三次平衡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谢新民甘泓李洪尧高树文基于三次平衡配置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谢新民甘泓李洪尧高树文基于/二次平衡0配置的东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次平衡0配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节水、治污和挖潜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对未来经济社会的最大支撑规模;基于/三次平衡0配置的东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二次平衡0配置的基础上,考虑新建调水工程条件下水资源对未来经济社会的最大支撑规模。

其中部分主要成果见表1。

通过系列成果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基于当地水资源无论采取基本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产业结构调整和挖潜等综合措施,还是采取强化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产业结构调整和挖潜等综合措施,均无法解决东辽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良性生态环境的缺水问题。

因此,将其强化节水配置方案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作为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推荐成果,即:2010年可承载人口235136万人、工业增加值77177亿元、农业灌溉面积24146万hm2,超载人口16119万人,超载工业增加值5135亿元、超载农业灌溉面积1168万hm2;2020年可承载人口235136万人、工业增加值186123亿元、农业灌溉面积25166万hm2,超载人口37112万人,超载工业增加值29137亿元、超载农业灌溉面积4105万hm2;2030年可承载人口241145万人、工业增加值283198亿元、农业灌溉面积26152万hm2,超载人口57115万人,超载工业增加值67121亿元、超载农业灌溉面积6128万hm2。

当采取外调水时,如果不采取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产业结构调整和挖潜等综合措施,仍无法满足东辽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只有采取基本节水和强化节水措施,才能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但是强化节水的费用较高,当地经济很难承受。

考虑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性和相对极限性,在/三次平衡0配置中将基本节水配置方案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作为基于外调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推荐成果,即:2010年可承载人口251155万人,工业增加值83112亿元、农业灌溉面积26114万hm2,2020年可承载人口272148万人,工业增加值215160亿元、农业灌溉面积29170万hm2,2030年可承载人口29816万人,工业增加值3511198亿元、农业灌溉面积32180万hm2,此时水资源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良性生态环境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