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及政策

产业结构及政策

金融政策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多元 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支持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人才政策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 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智力
支持。
06 区域产业布局与协同发展
区域产业布局现状及问题
产业布局不均衡
部分地区过于依赖某一产业,导致产业布局不均衡,风险较高。
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
部分地区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 费。
政,支持 协同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
建立推进机制
成立专门的推进机构,负责协同发展 的规划、协调、监督和评估工作。
加强资金保障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协同发展和产业 布局优化项目。
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协同发展和 产业布局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02 产业政策体系
产业政策目标与原则
目标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 业素质和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 量发展。
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创 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相协调,开放 合作与自主可控相平衡。
产业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工具
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环保 等多种政策工具,以及产业规划、产 业布局、产业技术、产业组织等综合 性政策措施。
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前工业化时期
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 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
工业化初期
轻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重 工业开始起步,产业结构
逐渐向工业化转型。
工业化中期
重工业得到加速发展, 成为主导产业,同时服 务业也开始迅速发展。
工业化后期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成为主导产业,传统工
业逐渐衰退。
当前产业结构特点
THANKS FOR WATCHING

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 策建议
基本内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面临着农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挑战。 与此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为了应对这一形势, 中国需要积极发展碳汇农业,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发 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在农业领域,碳汇是指通过农业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 进而减缓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农业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 用物资的投入,以及农业机械的动力消耗等。为了发展碳汇农业,我们需要采取 以下关键路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结合中国农业特点及实际情况,采用生命周期评估方 法(LCA)对不同农业活动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同时,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 数据,对农田、草地、林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汇进行监测和估算。
根据估算结果,中国农业源碳汇总量为3.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种植业 碳汇量最大,占总量的73.6%,畜牧业占18.5%,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占7.9%。
谢谢观看
并分析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农业源碳汇估算
农业源碳汇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等自然生物过程吸收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物组织中或土壤中的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 候变化第三次国家通报》,中国农业源碳汇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居民 生活用能等部分。
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碳汇合作和谈判,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提高中国农业源碳汇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林业碳汇作为一种有效的应对手段,越 来越受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林业国家之一,研究其林业碳汇的潜力和发展 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首先介绍中国林业碳汇的概念、现状和发展前景,

产业政策研讨会专题 产业政策大家谈:总结、反思与展望

产业政策研讨会专题 产业政策大家谈:总结、反思与展望

产业政策研讨会专题  产业政策大家谈:总结、反思与展望导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产业层面而言,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随之出现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失衡等严峻的挑战;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出口增速放缓,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悄然发生正在迫切地敦促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是决策者、知识界和产业界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为促进产业政策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增强学界、政界和业界在产业政策上的思想沟通,同时也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真知灼见,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于2016年8月21-22日在上海共同举办了“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研讨会。

昨天,我们推出了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汤学敏梳理的林毅夫教授演讲实录。

今天,我们继续推出汤学敏对研讨会上五场圆桌会议与三场论文报告的观察总结。

一、产业政策的总结与反思(一)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孙明春博士从市场的角度谈了产业政策对行业企业产生的影响,市场机制在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赵昌文部长谈论了中国产业政策的四个特点,分别是:一、中国产业政策的范围广、产业数量多、上下重复左右重复;二、介入程度深、行政色彩浓、项目本位;三、部门权利清晰,责任模糊;四、政府套利,企业套利现象严重。

(三)中国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赵昌文部长总结了中国产业政策值得反思的三个方面,分别是:一、产业政策目标短期化、功利化、多元化;二、产业政策的工具僵化、固化;三、产业政策存在盲目化、趋同化、异化等问题。

赵昌文部长做了产业政策与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的演讲。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其概括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与新结构经济学中的观点持同,同样认为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政府,对于有效的政府的考量可以通过三个维度进行,分别为:政府的职能范围与力量强度、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和有为干部。

市场环境下的产业政策

市场环境下的产业政策

市场环境下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特定产业进行引导和扶持的行为。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合理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对于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市场环境的角度探讨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并分析市场环境对产业政策的影响。

一、市场环境对产业政策的影响市场环境是指产业所处的各种外部因素。

市场环境因地区、行业、国家的不同而各异。

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对产业政策起到的作用,有利于政府科学决策和正确施策。

1. 市场需求情况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消费者的偏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政府调整产业政策,提前布局和发展相关产业。

2. 市场竞争情况市场竞争是调动企业创新活力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政府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竞争力的变化,为不同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 行业供给状况行业供给是决定产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政府需了解各行业的供给情况,合理调控产业结构,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减少低效产能的存在。

4. 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政策法规、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等。

政府需要密切关注来自国内外的政策调整、经济形势变化、贸易壁垒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使产业能够适应变化与挑战。

二、市场环境下的产业政策制定1. 宏观政策定位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政府应明确政策目标和定位,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发展需求、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国际间的竞争态势。

通过明确政策方向和目标,可以有效引导产业的合理发展。

2. 针对性政策措施针对不同行业和产业链环节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资金扶持、技术创新推广等多种方式,为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市场机制导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当遵循市场规则,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产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会。

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管,确保市场环境的稳定和公正。

产业扶持政策的效果评价与优化策略

产业扶持政策的效果评价与优化策略

产业扶持政策的效果评价与优化策略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任务之一。

为了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力图促进各个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然而,政策施行一段时间后,产业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不仅给政府带来了压力,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对于产业扶持政策的效果评价和优化策略,对于促进产业发展的长足进步至关重要。

一、产业扶持政策的现实1、我国产业扶持政策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其中包括了一些积极的促进措施,如优惠税收、补贴、土地、人才等等。

这些政策以一些特殊的优惠方式来鼓励企业参与产业发展,增加企业投资和创新动力,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由于政策制定缺乏经验和基础,手段并不够合理,加上政策落实和执行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导致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产业无法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

2、产业扶持政策的面临的问题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是具有一定复杂度和系统性的,其面临着政策设计和实施方面的诸多挑战:(1)政策目标不明确、完整。

亟待通过产业发展规划和整体考虑来明确产业扶持政策的目标和意义,从而制定完整的支持政策和公平的标准。

(2)产业扶持政策的电子商务还远远没有体系化。

此外,政府部门存在缺少统一的信息化监管平台,导致各地执行难度大。

(3)政策执行效率和执行环节还存在几个难题,比如政策信息透明度不够、银行贷款缓慢或执行力度不足等等。

二、产业扶持政策的评价1、政策执行成效评估指标政策执行成效评估是衡量政策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定量地分析政策执行的好坏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有以下指标可以考虑:(1)投资增长率(2)行业发展状况(3)科技进步及创新能力(4)企业生产效率(5)消费需求的变化及对政策的反馈(6)政策实施的成本2、政策执行成效评估的方法政策执行成效评估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用,如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现场访谈等,其中还可以使用建模技术、运动全部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制定评估标准和模型等。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镇银行作为服务农村地区、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重要金融力量,其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如资金来源受限、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概述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明确其发展困境的具体表现。

接着,从政策环境、内部管理、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分析村镇银行发展困境的成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

本文还将对政策建议的实施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估,以期为我国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首家试点以来,已走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截至目前,村镇银行数量稳步增长,分布范围逐步扩大,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填补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空白,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村镇银行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村镇银行在资本实力、风险控制、技术支撑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和服务模式与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不完全契合,导致业务开展难度加大。

监管政策、市场竞争以及内部管理等因素也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构成了制约。

具体来说,村镇银行在资金来源、业务拓展、风险防控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存款规模有限,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存在困难。

受限于业务范围和地域限制,村镇银行在拓展贷款业务时也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村镇银行在风险防控和合规经营方面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中国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中国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中国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体系构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中国需要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问题,并分析其重要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1. 产业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性产业政策效果评估是对于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能够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指导政策的调整和改进。

在中国,产业政策的实施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政策实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影响因素的交织复杂性,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 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估方法和指标必须基于客观、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准确反映政策实施的效果。

(2)全面性原则:评估体系应该考虑到政策的各个方面和多个维度,以全面了解政策的整体效果。

(3)实用性原则:评估结果必须对政府决策和政策调整具有实际指导作用,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准确有效的决策依据。

(4)灵活性原则:评估体系需要根据不同产业和政策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异,以适应政策需求的差异性和动态变化。

3. 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体系的构成要素(1)评估目标:明确政策实施的目标,例如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以指导评估的方向和内容。

(2)评估指标:选取客观可衡量的指标,包括经济指标、产业指标、社会指标等,用于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成效。

(3)评估方法:选择适当的方法论和数据分析技术,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以科学分析和评价政策的效果。

(4)评估机构:建立专业的评估机构或组织,负责产业政策效果评估工作,提供科学、客观和独立的评估结果。

4. 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1)加强数据支撑:产业政策效果评估需要大量的实证数据支撑,未来应加强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产业政策效果评估

产业政策效果评估

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它的目的是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然而,产业政策的效果并非一成不变的,需要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主要依据政策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1. 宏观经济指标评估:通过分析GDP增长、就业率、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评估产业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评估:评估产业政策对特定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效果,通过分析相关指标如产值、产量、市场占有率等。

3. 企业创新能力评估:评估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通过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指标进行评估。

4. 市场竞争评估:评估产业政策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通过市场份额、企业数量等指标进行评估。

5. 社会效益评估:评估产业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就业机会增加、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效果。

二、产业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意义产业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政府决策者和企业运营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调整政策措施。

以下是评估的重要意义:1. 政策调整的依据:通过评估可以了解产业政策的实际效果,有助于政府决策者对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资源配置的优化:通过评估可以了解产业政策的效果,帮助政府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避免资源浪费。

3. 创新能力提升的推动:通过评估可以了解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政府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4. 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通过评估可以了解产业政策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帮助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措施,推动市场竞争的公平与活力。

5. 社会效益的提升:通过评估可以了解产业政策对社会的影响,有助于政府合理调整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报告一、引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由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和新兴产品所组成的产业群体。

这些产业有着较高的创新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1.产业景气度截至目前,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产业景气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24年的9.9%提高到2024年的15.4%。

这显示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2.技术创新能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国家在新兴产业领域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建立了众多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和支持,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3.发展模式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

一方面,传统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积极拓展新兴产业领域,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新兴企业和初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迅速崛起并成为新的行业引领者。

此外,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规模,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市场不成熟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市场不成熟的问题。

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还不够清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市场监测和预测,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和指导,帮助企业把握发展机遇。

2.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依赖进口,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

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与实践经验分享

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与实践经验分享

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与实践经验分享第1章环境友好型产业概述 (3)1.1 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定义与特点 (3)1.1.1 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产业注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3)1.1.2 资源循环利用:通过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

(4)1.1.3 生态效益显著:环境友好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4)1.1.4 创新能力强:环境友好型产业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

(4)1.2 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1.2.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环境友好型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4)1.2.2 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为环境友好型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4)1.2.3 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手段,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4)1.2.4 国际合作日益紧密:环境友好型产业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国际间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4)1.3 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的重要性 (4)1.3.1 引导产业绿色发展:产业政策可以引导企业向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

(4)1.3.2 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政策手段,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

(4)1.3.3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有助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4)1.3.4 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支持,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4)第2章国际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与实践 (4)2.1 发达国家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分析 (5)2.1.1 欧洲国家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 (5)2.1.2 美国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 (5)2.1.3 日本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 (5)2.2 发展中国家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特点 (5)2.2.1 中国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 (5)2.2.2 印度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 (5)2.2.3 巴西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 (5)2.3 国际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经验借鉴 (5)2.3.1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5)2.3.2 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 (6)2.3.3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6)2.3.4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6)第3章我国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框架 (6)3.1 我国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发展历程 (6)3.1.1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6)3.1.2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6)3.1.3 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 (6)3.2 我国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体系构建 (6)3.2.1 政策法规体系 (6)3.2.2 政策工具体系 (6)3.2.3 政策实施体系 (7)3.3 我国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目标与措施 (7)3.3.1 政策目标 (7)3.3.2 政策措施 (7)第4章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与实践 (7)4.1 绿色产业概述 (7)4.2 绿色产业政策支持措施 (7)4.3 绿色产业发展实践案例 (8)第5章清洁能源产业政策与实践 (8)5.1 清洁能源产业概述 (8)5.2 清洁能源产业政策支持措施 (8)5.3 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实践案例 (9)第6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与实践 (9)6.1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概述 (9)6.2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支持措施 (10)6.2.1 政策法规支持 (10)6.2.2 经济激励政策 (10)6.2.3 技术创新支持 (10)6.2.4 国际合作与交流 (10)6.3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实践案例 (10)6.3.1 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 (10)6.3.2 生物质能源利用 (10)6.3.3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10)6.3.4 城市矿产开发利用 (11)第7章环保产业发展政策与实践 (11)7.1 环保产业概述 (11)7.2 环保产业政策支持措施 (11)7.2.1 法律法规支持 (11)7.2.2 政策扶持 (11)7.2.3 市场准入与监管 (11)7.2.4 人才培养与交流 (11)7.3 环保产业发展实践案例 (11)7.3.1 案例一:某城市水处理项目 (11)7.3.2 案例二:某地区大气治理项目 (12)7.3.3 案例三:某省固废处理项目 (12)第8章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与实践 (12)8.1 低碳经济概述 (12)8.2 低碳经济政策支持措施 (12)8.2.1 政策引导 (12)8.2.2 财政支持 (12)8.2.3 技术创新 (13)8.2.4 市场机制 (13)8.3 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案例 (13)8.3.1 国内案例 (13)8.3.2 国际案例 (13)第9章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与实践 (13)9.1 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创新概述 (13)9.2 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措施 (14)9.3 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创新实践案例 (14)第10章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实施与监管 (14)10.1 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实施机制 (14)10.1.1 政策制定 (15)10.1.2 政策执行 (15)10.1.3 政策评估 (15)10.2 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监管体系 (15)10.2.1 监管机构 (15)10.2.2 监管手段 (15)10.2.3 监管制度 (15)10.3 提高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效果的措施建议 (15)10.3.1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认知度 (15)10.3.2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绿色发展 (15)10.3.3 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政策执行到位 (15)10.3.4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提高环境友好型产业竞争力 (15)10.3.5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借鉴先进经验 (15)10.3.6 定期开展政策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体系 (15)第1章环境友好型产业概述1.1 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定义与特点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指在生产、服务和消费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健康的一类产业。

《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摘要)

《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摘要)

《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摘要)TAG:中国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报告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共同发布《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介绍了我国工业总体发展情况,对重点行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析,深入解读了具体产业政策,并对“十一五”产业发展和政策进行了回顾,对“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演进趋势进行了系统性展望。

《报告》对于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研究,全面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深入理解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以下为《报告》部分内容。

一、发展评估:中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提升《报告》指出,当前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要素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进入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这要求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全面协调推进。

工业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05~2009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提升,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6.60%。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工业发展指数有所下降,而2009年则回升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

2005~2009年,工业发展定基指数虽有波动,但总体增长态势明显。

2006年和2007年,定基指数分别为116.3和129.1,呈现出线性增长的发展趋势。

2008年和2009年指数小幅波动,分别为126.6和129.1。

从环比计算的工业发展指数来看,2006年和2007年的环比指数分别为116.3和111.0,保持了连续上涨的势头。

但2008年环比指数明显下降,仅为98.1。

《报告》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冲击。

从各维度(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工业增长)指标的变化情况看,2008年工业增长指数和生产效率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工业增长指标降低33%,其中,生产效率指标指数下降的原因是产能不足。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中国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的政策。

从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下将从特点评估和政策调整建议两个方面来评述中国产业政策。

首先,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之一是发展导向。

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始终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强调实施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的产业政策。

例如,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其次,中国产业政策注重区域协调。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的国家,不同省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因此,中国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会兼顾不同地区的差异,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

例如,发达地区更注重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培育,中西部地区更注重产业转型和升级,东北地区更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就业。

第三,中国产业政策注重市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中国的产业政策逐渐转向市场化。

政府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发展。

政府的角色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补齐市场短板和设置发展存量、控制产业过热等,鼓励创新和竞争,提高市场效率。

最后,中国产业政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绿色发展。

一方面,政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向转型。

另一方面,政府鼓励发展绿色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针对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与评估,以下是一些建议: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衔接。

虽然中国的产业政策已经有了市场化的特点,但仍存在政府过多介入和干预的问题。

政府需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降低政策的扭曲性,提高市场效率。

其次,政府应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产业政策研究报告

产业政策研究报告

产业政策研究报告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业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促进特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现代经济中,产业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都纷纷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本报告旨在分析产业政策的研究现状,总结不同国家的产业政策措施,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1.2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1.分析产业政策的定义、特点及发展趋势;2.比较不同国家的产业政策措施,评估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3.探讨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研究产业政策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趋势。

其次,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产业政策措施,评估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2. 产业政策的定义和特点2.1 定义产业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促进特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产业政策旨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

2.2 特点产业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长期性:产业政策是长期的、系统的政策措施,其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长期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产业政策涵盖了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等多个领域,以全面推动特定产业的发展。

•有针对性:产业政策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发展。

•适应性:产业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和产业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3. 不同国家的产业政策措施及其影响3.1 美国的产业政策美国一直以来都重视产业政策,其主要的产业政策措施包括:•科技创新扶持: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科技创新。

•市场开放:美国采取开放的市场政策,鼓励外资进入,促进产业的国际化。

产业经济学与产业政策

产业经济学与产业政策

产业经济学与产业政策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企业和产业的运作机制和规律。

而产业政策则是指政府为促进和引导产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产业经济学和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产业经济学和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产业内部的企业行为和产业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供需关系:产业经济学研究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揭示产业内部企业数量、规模和定价的决策规律。

2.市场结构:产业经济学研究不同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包括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市场形态。

3.企业行为:产业经济学关注企业的生产、投资、创新和营销等行为,研究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竞争策略。

4.创新和技术进步:产业经济学研究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如何通过创新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

二、产业政策的作用和目标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主要作用如下:1.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推动投资、创新和改革等措施,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2.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3.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实施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等措施,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产业政策的落地实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三、产业经济学与产业政策的关联产业经济学为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1.理论支持: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为产业政策提供了基础和指导,通过对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的研究,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政策导向:产业政策借鉴和应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来引导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3.评估指标:产业经济学提供了评估产业发展状况和效果的指标和方法,为政策的效果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估

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估

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估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调控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经济政策的制定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经济政策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显得十分必要。

一、经济政策分析1.1 定义与目的经济政策分析是指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背景、目标、实施过程、效果以及对经济主体和社会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经济政策,通过对政策的分析,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实现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1.2 方法与内容经济政策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模型建立等,以全面掌握政策的内外在关系。

其内容主要包括政策的背景、目标与原则、实施措施与路径、效果与评估等方面。

另外,宏观、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也是经济政策分析的重要工具。

二、经济政策评估2.1 定义与意义经济政策评估是指对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行客观的、全面的、科学的评价。

其目的是了解政策的推动力度、目标实现度、效益与副作用等方面的情况,为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2.2 评估方法经济政策评估的方法多样,包括数据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

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政策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此外,利用财务分析、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方法也是经济政策评估的常用手段。

2.3 评估内容经济政策评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政策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环境效果等方面。

具体评估内容根据政策的特点而异,但评估的核心在于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政策效果的取得、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三、案例分析:中国大陆的扶贫政策中国大陆的扶贫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此政策的分析与评估有助于了解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1 政策背景与目标中国的扶贫政策背景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中国的产业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工业导向到如今的更加市场导向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调整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

下面将对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建议。

首先,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之一是政府主导。

在中国,政府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引导投资来促进产业发展。

这种政府主导模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起步阶段。

然而,过度依赖政府可能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过度干预市场的问题。

因此,政府应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提供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推动市场化。

其次,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之二是行业重点发展。

由于资源和经济条件有限,中国政府通常会选择重点发展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这种集中促进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该行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但也可能会导致其他行业的发展滞后,缺乏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不同行业的研究和评估,避免过于集中于少数行业,并通过提供支持和鼓励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第三,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之三是创新引领。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性。

政府大力支持研发和科技创新,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然而,目前中国的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较弱,与国内经济规模和科技水平不相匹配。

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第四,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之四是生态环保导向。

随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促进了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监管不严的问题。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对环保企业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产业结构政策的条件、背景及其特点

产业结构政策的条件、背景及其特点

产业结构政策的条件、背景及其特点一、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条件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并取得成效的。

这些条件可以分为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

一般条件是指各国都有可能存在的条件,特殊条件是指一个国家特有的条件。

首先是经济条件,包括:第一,具备市场经济基本要素。

早已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并崇尚自由竞争机制的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自不必说,就是具有政府统治经济传统的日本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中实施产业政策的。

(注:众所周知,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也有不同的模式,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点在于各种市场经济要素是否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至少在理论和观念上对市场经济体制有共同的认同感。

)尽管由于政府的强力干预,使其市场机制经常受到扭曲,但是这个框架中具备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独立经营的企业、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金融体系、市场中介组织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这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根本不同的。

第二,经济基础和产业竞争力相对薄弱。

如上所述,实施产业结构政策固然有弥补市场缺陷的原因,但是前提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竞争力相对薄弱,根本目的或者是基于提高本国的产业竞争力,或者是基于赶超先进国家。

美国历史上两次振兴制造业、德国早期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日本历史上多次“产业振兴”、后起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不平衡发展战略,都是在其经济基础和产业竞争力比较薄弱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第三,产业结构很不均衡。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么是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殖民统治遗留的产业结构畸形,要么是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需要不断地按照客观需要的产业关联和产业协调来调整失衡的产业结构,实施所谓“适应性”的产业结构政策。

我国以往的产业结构政策多数是在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经济发展的“产业瓶颈”,是一种“补缺式”的产业政策。

第四,经济相对封闭。

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定产业的发展受国际经济影响较小,可以相对独立地发展某些产业而不必多虑国际社会可能的报复。

产业政策讲课文档

产业政策讲课文档
信息不全、不充分和不对称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2 比较优势理论 3 结构转换理论 4 规模经济理论
第7页,共44页。
四 产业政策的手段类型 1.直接干预---包括政府以配额制、许可证制、审批制、政府直接投资经营等方
式。
2.间接诱导---主要是指通过提供行政指导、信息服务、税收减免、 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关税保护、出口退税等方式 。
第3页,共44页。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发展政策
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幼稚产业扶持政策 衰退产业调整政策
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直接规则政策 中小企业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外贸政策
产业金融政策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第4页,共44页。
二 产业政策性质与特点
1 客观性——遵循产业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2 有序性和动态性——产业发展呈现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的有序变动
具体国情相适应
第5页,共44页。
7 供给导向性——产业政策是着眼于供给能力的提高和供给结构的改善 8 市场功能弥补性——产业政策是弥补市场功能的不足,而不是对市场功能的
排斥和取代
第6页,共44页。
三、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1 “市场失灵”理论 垄断会导致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的供给也存在市场失灵
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产业政策
第1页,共44页。
优选产业政策
第2页,共44页。
第一节 产业政策概述
一 产业政策的概念与体系 1 产业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各种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的实质是针对产业活动出现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而进行的 政策性干预 2 产业政策体系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 策构成

报告中的政策评估与分析

报告中的政策评估与分析

报告中的政策评估与分析一、政策评估与分析的概念与意义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价,以提供决策者进行政策调整或改进的依据。

政策分析则是对政策形成、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1.政策评估的概念与目的政策评估旨在对政策措施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以及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以判定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政策分析的概念与作用政策分析是对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在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帮助决策者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政策方案。

二、政策评估与分析的方法与技巧政策评估与分析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定性与定量方法的运用政策评估既需要运用定性方法对政策目标、政策内容等进行分析和解释,又需要运用定量方法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测度和评估,以综合考虑政策的全面性和可行性。

2.案例研究与对比分析通过对各种政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供政策改进的建议和方向。

3.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运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考虑各方利益,提升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接受度。

三、政策评估与分析的重点及问题政策评估与分析的重点和问题取决于具体的政策内容和目标,但可以从多个维度对政策进行评估和分析,以全面了解政策效果和问题。

1.经济效益的评估与分析评估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对GDP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分析政策对各行业和产业的促进程度,以及对投资和创新的支持程度。

2.社会效益的评估与分析评估政策对社会公平、社会福利、社会风险等方面的影响,分析政策对不同人群和社会群体的包容性和可行性,以及政策对社会治理的促进作用。

3.环境效益的评估与分析评估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影响,分析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度,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项安波文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产业政策在中国备受重视,政府出台大量产业政策,形成了庞大复杂、比较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运用产业政策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山于产业政策时间上的阶段性、空间上的差异性、主体上的层次性、成效测度上的模糊性,使如何看待及未来如何调整中国的产业政策,多年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产业政策体系复杂性的体现之一是其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除政策文件以外,还有法令、条例、措施、规划、计划、纲要、指南、U 录、管理办法和通知等形式。

其中比较重要或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央政府发布的正式政策(与此相当棋至层级更高的产业政策表现方式还有法律和党的工作报告;这两种国家意志的体现有时也非常具体,对涉及到的产业影响巨大)、中央部门发布的正式政策、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发布的正式政策、部门决议、会议决议、领导书面批示与口头指示及专项检查、专项整顿等七种,具有“政策边界模糊、覆盖面过广”、“行为方式不规,直接干预市场”、“选择性明显”等特征。

(-)规模化导向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重视支持大企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保护和扶持在位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

如1993年提出对国企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主要措施包括兼并破产、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行大公司战略等;1997年“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改革战略,一些地方和部门出于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考虑,出现了行政力量主导、推动国企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

21世纪以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实施重点产业部门大企业集团战略、提高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容。

实施这类政策的理山往往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提高市场集中度,避免过度竞争”等。

其理论依据一般是“市场失灵”、“经济发展、赶超需要”等。

相关政策部门往往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确定项LI审批或核准条件时,偏向于在位大型企业,对新进入中小企业发展进行限制。

虽然一些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企业平均规模及专业化协作水平因此而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并未改变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主要原因在于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不协调。

如中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一直将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作为主要LI标,而忽视了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作用在于“协调竞争秩序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抑制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和防止过度竞争上世纪80年代,虽然当时的经济工作重点还是促进供不应求产业发展,但中国产业政策同时也在控制或限制一些产业的发展。

如1981年“十二个不准”, 限制纺织、汽车、电视机等12个“重复建设行业”发展,1983年提出“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增速”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抑制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成为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H标之一。

2004年以来,抑制产能过剩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容。

对被列入产能过剩行列的行业,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U;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不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L1, 一律不得通过企业债、IP0等方式进行融资等。

(三)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鉴于中国绝大部分产业的集中度很低,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提高集中度。

“十一五”期间,政府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

近年来,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到“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毫无例外地提出了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在这种政策环境及其导向下,一些地方政府以《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及一些部门性产业政策作为促进所辖区域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依据,以“优化资源配置,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组织优化整合”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导致一些地区部分行业格局岀现重大改变, 争议颇大。

特别是在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一些不尊重企业独立法人主体地位、不尊重产权、不尊重企业意愿等一些不规的做法,引起诸多批评。

(四)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中国的产业技术政策既是产业政策的组成部分,乂是技术政策的组成部分,儿乎涉及所有产业,因此也可看作是整个国家的技术政策,其重点随产业发展及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

虽然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有所不同,但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创造有利于技术进步的环境、完善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法律法规体系,鼓励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始终是中国产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容。

(五)多部门联合行动及综合性行政干预措施中国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以行政性直接干预措施为主,且这些行政性干预措施往往是综合性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有时与质量管理、投资管理、环保、国土、金融甚至公检法等部门采取联合行动。

这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实际上往往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往往配以问责制,能较好调动多个相关部门,综合应用产业、金融、土地和环保政策,因而确实能形成强大合力,对相关行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市场格局乃至一些企业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六)常常对微观经济进行直接行政干预中国的产业政策也强调利用市场机制,但讣划经济的强大惯性、国家干预主义的影响、部门利益和寻租动机等,使其具有过于强烈直接干预市场的特征。

具体表现为产业政策儿乎覆盖国民经济全部大类行业,针对单个行业的产业政策数量显著增加,政策容更细化、政策措施更具体;市场准入、项口审批、供地审批、贷款的行政核准、LI录指导、强制性淘汰落后产能等行政性直接干预措施进一步被强化。

如产业结构政策或其实施细则依然会釆用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将资源配置(抽离)到政府指定优先邙R制)发展的产业部门:产业组织政策以行政手段为主,以“关停并转”等强制性行政措施作为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手段;产业技术政策很具体地对特定技术、工艺进行选择性扶持等。

广泛地直接干预市场、以政府选择代替市场机制和限制竞争,导致产业结构、重点企业、技术路线等有时并非由市场主体自身行为决定,而是政府主导形成。

(七)产业政策体系的多层级性中国产业政策在体系上是多层级的,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在其辖域)均可制定、实施影响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产业政策制定主体关系上的层级属性并不意味着产业政策一定统一。

实际上,不同主体的层次性、利益和LI标上的不一致性,常常导致产业政策的扭曲或选择性解读。

产业政策体系的多层级和产业政策多主体的性质,使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多个行为主体的影响与制约,利益关系复杂。

这往往也导致政策效果难如人意,其至事与愿违。

中国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在对中国产业政策效果的评价中,大多数研究结果都倾向于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的作用和效果有限,只有部分产业政策在特定时期和阶段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许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反而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棋至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结构政策和组织政策常常难以实现预定U标在实践中,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以确定"某一时期需要大力扶持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或者引导退出的衰落产业”为重点工作。

实际上,政府过去基本上没能成功预测和规划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或预测时点发生重大偏差,如上世纪90年代确定的四大支柱产业至今也难以说已发挥支柱作用;而在21世纪初被确认为支柱产业的房产地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且因该行业本身的复杂属性使政府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而相较于“主导产业的扶植和培育” 及“衰退产业的援助和调整”,产业结构政策在“幼稚产业的保护和扶植”方面尤显不足。

产业组织政策既未能有效支持优势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形成国际竞争力,乂未能有效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以保持经济活力和满足就业需求。

可以说,产业组织政策的两个重要口标都未达到。

此外,对政府高度关注的产能过剩问题, 也存在诸多争议。

治理产能过剩政策对一些部门长期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的判断有待商榷,对超越环保等功能性监管之外限制投资、强制退岀是否合理也存在诸多不同看法。

政府判断常被市场所证伪以及上述一些明显的缺陷或问题,导致学界和业界对中国产业政策普遍认为“产业政策效果不佳”、“产业组织政策常常是错误的”、“产业结构政策只收到局部和阶段性成效”。

(二)对产业和对企业的扶持措施效果不佳中国产业政策覆盖围之广、容之细致、体系之完整,干预力度之大、程度之深、手段之直接,在全球围也属罕见。

但多年实践下来,成效却难如人意。

以早在“七五”计划就被确立为“重要支柱产业”并一直以来倍受产业政策持续关注的汽车产业为例,曾经获得“三大三小”等政策扶持的一些企业已经衰落,而一些被抑制的新企业却发展起来了。

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偏离了当时的政策设计,产业组织政策基本失败(“多散低乱”问题依然存在)、产业技术政策收效棋微(被认为是“市场换技术”政策最失败的案例)、产业保护政策利小于弊(未能建立自生能力,没有带来应有经济效应,没有达到预期LI 的)。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一些备受产业政策关注的行业,如多年以来困扰钢铁企业的创新能力弱、缺乏战略供应链管理能力等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扶大抑小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中国产业政策显性的规模化导向加上隐性的所有制歧视,导致资源过多地流向效率并不具优势的国有大企业;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不仅难以得到支持,反而受到诸多制约。

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扭曲导致产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与扭曲。

山于集中资源支持在位大企业,使一些企业岀现“虚胖”等大企业病症状和浮华行为。

中小企业和新进入企业,特别是很具活力的民营中小企业常面临所谓的''次国民待遇”。

产业政策的规模化导向另一个后果是带来了企业战略的规模化导向:中国企业一般倾向于外延式扩快速做大以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而相对忽视涵式做强,对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等方面的关注和投入相对不足等,加剧了经济效率受损和创新动力弱化等问题。

规模经济应该是竞争的结果,集中过程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

我们的产业政策不仅很难纠正资源配置中的市场缺陷,反而加剧了扭曲;不仅未能协调好竞争秩序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反而往往加剧了市场结构的失衡和市场行为的失。

(四)未能避免因集中度低和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U标之一是“提高集中度,避免过度竞争”,但实际上很难避免政府非常在意的山于集中度太低和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

如强调“提高集中度”的钢铁和汽车等产业政策最后都难以达到预设LI标。

“追求规模经济、限制新企业进入以减少资源浪费”的做法成效不佳,并导致了企业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弱化。

由于直接干预,产业政策抑制了市场竞争学习机制和筛选机制发挥作用,不仅难以避免因集中度低和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效率损失。

此外,地方和部门利益是影响产业政策实施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