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PPT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25张PPT)
3、意义:
翻身农民送子参军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材料一:
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批斗地主
材料二:冀南、冀东、渤海地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均获得了大量土地
财使产农。村至的194土9年地6占月有,状解放况区发约生有了1亿根农本民性分变得化3.。75亿亩土地。
材料三: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各地 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组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 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群众在丈量土地
农民分到牲畜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 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傅作义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平津战役的胜利,使 华北全境基本解部 队
地点
歼敌 人数
辽沈战 1948、9 林彪 罗荣 东北人民
役
—11 桓
解放军
锦州 长春 沈阳
47万
140天歼灭和改编154万 淮海战
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于是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 大战役。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瓮中捉鳖
关门打狗
猛虎掏心
时间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70张PPT)
1947年8月,刘邓大军穿过人烟稀少、遍地积水的黄泛区。
②作用:威胁武汉、南京。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
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 东可取南京,可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
③影响: 揭开了人民解放 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重
点
南京 武汉
陈赓
陈谢兵团
陈毅
粟裕
陈粟主力 大 别 山 刘邓大军
三 路 大 军 挺 进 中 原
选项:A挺进中原B 重庆谈判 C 转战陕北 D进攻中原解
放区 E三大战役 F渡江战役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C
)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 东北全境( A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 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 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B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曾泽生:1938年率1085团参加了台儿庄会战。 1939年起任第
184师副师长、师长,第60军军长。1945年日本投降,率部到
越南受降。
1948年10月率第60军于长春起义,所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50军,任军长。 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军长。 1955年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
结果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4.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 A.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期间 B.进行战略反攻期间 C.三大战役期间 D.渡江战役胜利后
(2002年全国高考题)
5.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开辟的根据地是 A.鄂豫皖 C.豫陕鄂 B.豫皖苏 D.晋冀豫
(2005年江苏高考题)
材料分析
材料1: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 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 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 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 地。
激 励 永 远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 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 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复习提问:
• 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时间、作战方针和战果简表
时间
战略 反攻
1947年 6月底 1948年9月 ─ 11月
作战方针
主攻中原:“三军 配 合、两翼牵制”。 全 国性反攻。
战果
敌军被迫实 行重点防御 解放东北 全境
基本解放长江以 北的华东和中原 地区
战 略 决 战
辽 沈 淮 1948年11月 海 ─ 49年1月 平 1948年11月 津 ─ 49年1月
三.延伸拓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 据不包括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民主革命纲领和任务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四.点击高考
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2008年四川)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B.实行土地公有制 D.保留富农土地
解放战争(历史 PPT课件)
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 2、中共 时间: 1946年6月 标志: 向中原解放区进攻 战略: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术: 3、粉碎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主要作战方法:运动战
陕北: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 蟠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 山东:孟良崮战役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第三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美国
支持
国民党
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
(国民党)内战、独裁 三次电邀毛
斗争焦点
和平、民主(共产党) 前去谈判 政
重庆谈判
假和平
政治协商会议
谈判期间发动军事进攻 真内战 发动全面内战1946.6 发动重点进攻1947.春
治 斗 争
坚决回击 粉碎全面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
军 事 斗 争
中国近代后期及
现代史知识体系
世界历史.1945-1949(二战) 1.阶段特征:基本特征是: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国际正义力量对法西斯邪恶势力进行了正义的审 判,但对日本法西斯姑息迁就留下了后遗症;有史以 来最为重要权威最高的世界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诞 生;刷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以美 苏两分天下为突出特征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确 立;美苏推行全球霸权,在欧洲表现为冷战政策,在国 内表现为扶蒋反共.
原因 主攻 解放军的 战略反攻
1947年 中原地区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概况
华北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 西北解放军
意义
对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 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内线作战
内 线 : 解 放 区 战 略 防 御
解放石家庄 两区连成片
华北 聂荣臻
收 复 延 安 西北 全国性 东北 发 使 动敌 彭贺 大反攻 林罗 攻 孤 势立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PPT课件 人教版
重点精讲
1.解放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1)抗战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 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2)人民解放战争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必须满足 他们对土地的需求,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需要进行土地 改革。
2.中共为何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 (1)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当时国民党正重点进攻 陕北、山东,兵力分散。 (2)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进攻中原,可直接威胁国 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这 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3)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 略反攻,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的总形势。 (4)大别山是一个老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 于立足。
6.为什么说1949年国民党提出的和谈是一个骗局? (1)从阶级本质上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不会放弃其独 裁专制政策,更不会交出政权。 (2)从结果上看,双方举行了北平谈判,通过了《国 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命题视角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建国大业》受热评
3.战略决战首选东北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全国各大战场中,只有东北战场的兵力对比解放 军占优势。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敌军是撤是守, 举棋不定。 (3)东北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 的物资力量雄厚。 (4)歼灭东北敌军,既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 又可挥师入关,配合其他战场作战。
(2)土地改革总路线: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 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 封建性剥削 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 土地改革总 路线。 (3)土改的意义:使解放区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和 支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细节点拨“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中“挖蒋根”, 就是指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 制度。
一轮: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军事基础:粉碎全面、
三
个
重点进攻
物质基础:解放区的
基
础
土改
群众基础:国统区人民
第二条战线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 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 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 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 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 2 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 的事变。 ——毛泽东
国民党军
430万
兵力
375万 365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兵力
280万
195万
130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
是我 被不 国是 民被 党共 打产 倒党 的打 。倒 的 ,
说有哈 对理哈 了呀, 一!中 半但正 。只言 之
是什么原因
3、三大战役胜利原因
(1)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2)国统区的中共地下组织和革命群众 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4)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5)中共的正确领导
外 线 反 攻
中
原
国民党力量薄弱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刘伯承 邓小平
大 别 中山
原 鄂豫皖
两 翼 牵 制
西北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三 军 配 合
3、其他解放区的反攻
华北战场
(内线反攻)
西北战场
东北战场
4、意义: (1)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2)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 转折点; (3)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
三
个
重点进攻
物质基础:解放区的
基
础
土改
群众基础:国统区人民
第二条战线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 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 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 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 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 2 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 的事变。 ——毛泽东
国民党军
430万
兵力
375万 365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兵力
280万
195万
130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
是我 被不 国是 民被 党共 打产 倒党 的打 。倒 的 ,
说有哈 对理哈 了呀, 一!中 半但正 。只言 之
是什么原因
3、三大战役胜利原因
(1)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2)国统区的中共地下组织和革命群众 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4)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5)中共的正确领导
外 线 反 攻
中
原
国民党力量薄弱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刘伯承 邓小平
大 别 中山
原 鄂豫皖
两 翼 牵 制
西北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三 军 配 合
3、其他解放区的反攻
华北战场
(内线反攻)
西北战场
东北战场
4、意义: (1)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2)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 转折点; (3)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
①军事上:我军人数增加到280万人,装备 改善;国民党军队人数减少,士气低落,被 迫集中兵力进行重点防御,对东北是防是守 举棋不定。
②政治上:国民党遭到人民的反对,处境孤 立;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使后方巩固。
③经济上: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 个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 ,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 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 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 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 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胜利的原因
(1)战略决战的条件: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历史条件:
可能性: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 陷入孤立; 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 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阅读课本P59材料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 军,进行战略进攻; 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 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方向:中原地区 (4)时间:1947年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 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 建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 验,指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政权的道路。这标志我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了 农村。但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在中国推行 “城市中心”路线,致使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中严重失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我军造 成的失利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 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 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 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中心依然放在农村。
②政治上:国民党遭到人民的反对,处境孤 立;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使后方巩固。
③经济上: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 个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 ,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 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 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 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 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胜利的原因
(1)战略决战的条件: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历史条件:
可能性: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 陷入孤立; 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 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阅读课本P59材料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 军,进行战略进攻; 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 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方向:中原地区 (4)时间:1947年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 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 建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 验,指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政权的道路。这标志我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了 农村。但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在中国推行 “城市中心”路线,致使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中严重失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我军造 成的失利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 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 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 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中心依然放在农村。
第八单元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25张PPT)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张治中、 赫尔利、周恩来、王若飞在延安机场合影。
《双十协定》原稿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 1946年1月10日 代表: 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结果: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人民解放战争(1946.6~1951.5)
——蒋介石给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
国民党为什么要和谈?
(2)过程:为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毛 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3)结果:10月10日,国共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 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3.粉碎重点进攻
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 撤离延安
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 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取 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打退了 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经济危机:
材料一: 1946年5月,《大公报》的一名记者调查了上海主要行业的月平均工资,上海
——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
巧取豪夺,剥削压迫,民不聊生。 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政治危机:
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共同反蒋;召开伪“国大”,暴露独裁内战的 真面目。
第二条战线 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 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 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 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 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发生了高举“反饥饿、反内战”大旗的学生运动并迅速席卷全国, 在第二条战线上给国民党政府沉重打击。这两件事竟集中的发生在短短的五天内, 使国共双方在军事上和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一下子表面化和明朗化了,它所产生的 震撼力量格外强烈。也正是从5月下旬起,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已因局势的发展对 自己越来越不利而显得忧心忡忡,中国共产党却对局势的发展越来越有把握,开始 做出新的重大的战略部署。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精选优质课件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敌我双方力量发生逆 转;淮海战役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 区;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基本上消 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 胜利的基础。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 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把握决战时机,正确选定 决战方向,有利地保证胜利;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新课讲 授
土地改革
原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地制度的变革一直是中国民主革命
的基本任务之一;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坏直
接关系着中国革命的成败。
辽沈战役
B.
小学生读书心得(三):
读书让我快乐地成长
如果我是一棵小树,那么书就是灿烂的阳光,它照耀着我,让我快乐地成长; 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在书店,我购买了一本《杨红樱科学童话全集》。 不敢与古人同语,但允许我有同感。
4.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下列哪支队伍先
后参加过其中的两大战役( A )
A. 东北解放军
B. 华北解放军
C. 中原解放军
D. 华东解放军
5.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
条船只开始,到大片船只结束。”请问“大片船只”
指的是( D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次超过国民党。
国
淮海 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
共
结果: 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
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基本上消 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 胜利的基础。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 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把握决战时机,正确选定 决战方向,有利地保证胜利;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新课讲 授
土地改革
原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地制度的变革一直是中国民主革命
的基本任务之一;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坏直
接关系着中国革命的成败。
辽沈战役
B.
小学生读书心得(三):
读书让我快乐地成长
如果我是一棵小树,那么书就是灿烂的阳光,它照耀着我,让我快乐地成长; 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在书店,我购买了一本《杨红樱科学童话全集》。 不敢与古人同语,但允许我有同感。
4.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下列哪支队伍先
后参加过其中的两大战役( A )
A. 东北解放军
B. 华北解放军
C. 中原解放军
D. 华东解放军
5.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
条船只开始,到大片船只结束。”请问“大片船只”
指的是( D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次超过国民党。
国
淮海 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
共
结果: 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中共1947年《ຫໍສະໝຸດ 国土地法大纲》a28
• 回答: • ①比较材料1、2,指出材料2中的土地政策
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 ②比较材料2、3,指出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
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 ③比较材料3、4,指出材料4中的土地政策
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 ④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 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
1947年 全国土 地大会
农民在丈量土地,进行土地分 配
• 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 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 建剥削制度,发展农民生产的土地改革总 路线。
a
7
翻身 农民 踊跃 参军, 保卫 土地 革命 果实
老贫农分到了土地,喜气洋洋
a
8
• 标志:1947年6月,刘邓
大军越过黄河,千里跃进 大别山。
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一地区( ) • 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
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转 折点”是指( ) • 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 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
• 方向:中原地区。 • 情况:三军挺进中原,歼
灭大量敌人。
•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
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 折点。
a
毛泽东和朱德再 一起
9
刘伯 承登 上大 别山 的三 角峰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揭 刘邓大军开穿战过略无反人攻的序“幕黄泛区”
a
10
1947年199月47,年陈8月毅陈、赓粟、裕谢指富挥治华率东晋野翼战豫军野挺战进豫皖 军,强苏渡地黄区河。,图挺为进骑豫兵陕部鄂队边。地区。
• 回答: • ①比较材料1、2,指出材料2中的土地政策
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 ②比较材料2、3,指出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
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 ③比较材料3、4,指出材料4中的土地政策
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 ④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 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
1947年 全国土 地大会
农民在丈量土地,进行土地分 配
• 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 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 建剥削制度,发展农民生产的土地改革总 路线。
a
7
翻身 农民 踊跃 参军, 保卫 土地 革命 果实
老贫农分到了土地,喜气洋洋
a
8
• 标志:1947年6月,刘邓
大军越过黄河,千里跃进 大别山。
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一地区( ) • 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
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转 折点”是指( ) • 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 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
• 方向:中原地区。 • 情况:三军挺进中原,歼
灭大量敌人。
•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
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 折点。
a
毛泽东和朱德再 一起
9
刘伯 承登 上大 别山 的三 角峰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揭 刘邓大军开穿战过略无反人攻的序“幕黄泛区”
a
10
1947年199月47,年陈8月毅陈、赓粟、裕谢指富挥治华率东晋野翼战豫军野挺战进豫皖 军,强苏渡地黄区河。,图挺为进骑豫兵陕部鄂队边。地区。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原创精品]
二.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于何时?解放战
争第一年的形势如何?
1947年夏战略 反攻时机成熟
430 万人
373 万人 195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 争开始。在这一年间,解放区军民粉碎了 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在发 动内战时所依赖的优势,如军队数量多, 武器装备好等在人民军队的打击下,正在 一步步丧失。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国民党反 动派已陷入孤立的困境
1947年9月起,东北解放军先后发动秋、冬 季攻势,迅速占领东北广大地区
1948年4月22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
二.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解放军突进中原转入战略反攻
2.其他解放区军民的反攻
3.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意义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 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 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 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我军
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
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
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 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
作战,歼灭内线敌人, 收复失地。
内线作战:
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 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
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年9月---11月 歼敌47万余人 东北解放军
范汉杰 廖耀湘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沈阳市民欢庆东北全境解放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4、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如何理解?(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A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百万雄师占领南京
C.新中国成立前夕 D.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
质疑与反馈
试题精选
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回答1-2题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童彦凤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①变革或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②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④消灭土地私有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回答3-6
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A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百万雄师占领南京
C.新中国成立前夕 D.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
质疑与反馈
试题精选
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回答1-2题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童彦凤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①变革或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②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④消灭土地私有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回答3-6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课件
兵力收缩在东北、华北、中原、 西北五个战场;重点把守大城 解放区土改巩固了后方基地 市及重要交通线
知识链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
中考练兵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 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3、(09南京中考)图2这幅照片拍摄于1945
年,拍摄地最有可能是 A.重庆 B.南京 C.延安 D.西安 4、 [09兰州中考]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 了争取国内和平,揭露蒋介石的内战阴 谋,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 A.三大战役 B.重庆谈判 C.渡江战役 D.政治协商会议
知识链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条件: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人民解 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反攻两个阶段的作战,共歼敌 200多万。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国民党
兵力:430万↓360万, 一线作战170万
共产党
兵力:130万↑280万
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
士气高涨,战斗力大大提高
1)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2)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为天京, 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3)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4)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 5)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6)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标志着历时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
B
中考练兵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 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战经验
政治上集中统一的指挥与机断处置 相结合;对内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敌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并举。 军事上把握时机贯彻“执行有利决 战,避免不利决战”原则;选准决 战的首要方向和战役的首要目标;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
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援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 沈 1 6 0 万 1 3 8 0 0 副 6 7 5 0 辆 8 0 万 头 0 .7 亿 斤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 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 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 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 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共产党军事形势
国民党军事形势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役
胜利原因
一、中央毛泽东英明决策 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淮 海 1 5 0 万 3 0 .5 万 副 8 8 万 辆 6 3 0 0 头 4 .3 亿 斤
平 津 180 万 20000 副 40 万 辆 100 万 头 3 亿 斤
合 计 490 万
180 多 万 头 8 亿 斤
三大战役简况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条件 2.主攻方向
目的 展开 意义 3.其他地区 4.意义 二、战略决战
1.决战时机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胜利原因 4.经验总结 5.历史意义
1947年6月的国共双方
国民党:兵力减少(430到373万,可 机动的兵力尤少),士气低落,后 方不稳。 共产党:兵力增加(128到195万,可 机动的兵力大增),士气高昂,后 方稳固。
…… ——
年 线在力任军 外引打性本我 的 敌内和务第 线向到的任军 战 《 人线地是二 大国外反务第 略 解 ,作方:年 量民线攻是二 方 放 收战部以作 歼党去,:年 针 战 复,队一战 敌区,即举作 》争 失歼,部的 域将以行战
第 地灭继分部 ,战主全的 二 。内续主分 我在争力国基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