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代表性成果__地质灾害防治信息技术与监测预警

合集下载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取值方法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取值方法
第2 9卷
第 2期




V0 1 . 2 9 No . 2 Ap r . 2 0 1 5
2 0 1 5年 4月
G E0 S C I E NCE
岩 溶 隧 道 涌 突 水 灾 害 危 险 性 评 价 指 标 体 系及 量 化 取 值 方 法
杨艳娜 ,曹化平 ,许 模
6 1 0 0 5 9 6 1 0 0 3 1 )
YANG Ya n. n a , CAO Hu a . p i n g ,XU Mo ( 1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G e o h a z a r d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G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e n g d u S w h u a n 6 1 0 0 5 9 ,C h i n a ; 2 .C h i n a R a i l wa y E yu r a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r o u p C O . L T D,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6 1 0 0 3 1 ,C h i n a )
( 1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 实验室 ,四川 成都 2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 ,四川 成都
摘要 :深入分析 了岩溶 隧道施工过程 中涌突水灾 害的超前预 测预报 及风险评 价体 系的研究 现状 ,提 出了 国内外关 于岩

四川省8_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_成因与启示

四川省8_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_成因与启示

Journal of Eng i n eeri n 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10/18(5) 0596 13四川省8 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许 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摘 要 2010年8月12~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在5 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龙池镇诱发了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本次泥石流灾害表明:地震区和非地震区、震前和震后的泥石流在发育分布规律、启动条件、暴发规模、活动形式及其成灾方式和危害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别。

通过对8 13清平乡泥石流、映秀红椿沟泥石流以及龙池泥石流的基本分析,表明8 13泥石流具有群发性、突发性、破坏性、灾害链效应等特点,同时还具有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物源主要来自于汶川地震触发的崩滑堆积物、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拉槽!侵蚀等显著特征。

震区异常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极端气候所造成的局地短时强降雨是泥石流暴发的根本原因。

针对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暴发的新特点,应进一步加强对震区泥石流的防治,尤其是针对具有重大泥石流隐患的沟谷,一方面应提高设防标准,强化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预警,另一方面更应引入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理念,注重防! 治!结合;软! 硬!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治理!与管理!结合,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防范地质灾害。

关键词 8 13泥石流灾害 成因机理 群发性 灾害链效应 汶川地震区中图分类号:P642 2;TU43 文献标识码:AT HE13AUGUS T2010CATAS TROPHI C DEBRIS FLO W S I N SI CHUAN PRO V I NCE:C HARACTERISTI CS,GENETI C MEC HANIS M AND S UGGESTI ONSXU Q iang(S tate K 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 Preventi on and G eoenv i ron m ent P ro tecti 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 echno l ogy,Chengdu 610059) Abst ract Fr o m12to14o fAugust2010,heavy rain even ra i n stor m s dropped in part area of S ichuan prov ince,and catastr ophic debris flo w s w ere induced in Q i n gping to w n ofM ianzhu c ity,Y i n gx i u to w n ofW enchuan coun ty and Longch i to wn of Du jiangyan city.These to w ns are belonged to the worst hit areas o f the5 12W enchuan Eart h quake.The disasters w ere referred by the governm ent as the13August2010catastrophic debris flo w s i n Sichuan prov i n ce.The debr i s fl o w disasters de m onstrated that the debris fl o w s i n seis m ic zone or in none se is m ic zone,pre earthquake or post earthquake have si g n ificant d ifferences i n distribution,f o r m i n g conditions,scales,m oving styles as w ell as other disaster m odes and har m f u l n ess.In th is paper,firstl y,a brief i n troduction is g i v en to t h e8 13Q i n g pi n g,H ongchungou ofY ingx iu and Longchi debris flo w s.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 m a ti o n reasons o f the8 13cata stroph ic debris fl o w s,i n W 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are analyzed and summ arized and several reve lati o ns and sug gesti o ns to the preven ti o n o f the debris flo w s i n the disaster areas are put f o r w ard.The research resu lts sho w that the*收稿日期:2010-09-10;收到修改稿日期:2010-09-2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强震作用下斜坡失稳破坏机理与分布规律!(2008CB425801)、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 RT0812)、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自主研究课题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作者简介:许强,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治处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 ai:l xuq i ang_68@126.co m8 13debris fl o w s no t on ly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pr operties,sudden occurri n g features,destr uctiveness and hazard cha i n effec,t bu t a lso had the sign 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 f zonal d istri b uti o n along the se is m ic faults.The m a terials m ainly ca m e fro m rock slide deposits wh ich triggered by the W enchuan Earthquake.Do wn cutti n g w as the m a i n l y mov i n g m ode.Ex traordi n ary abundant l o ose so li d m ateri a ls and loca l short ti m e heavy ra i n fall by t h e ex tre m e cli m ate in t h e earthquake reg ion w ere t h e basic reasons o f the debris flo w occurrence.W it h regard to t h ese ne w character i s tics o f the debris flo w inW enchuan earthquake reg ion,the prevention m easures to the debris flo w s shou l d be strengthened,especia ll y those va ll e ys o f great debris flo w h i d den troub le.On the one hand,the standard o f the garrison shou l d be i m proved and the eng i n eering m anage m ent as w ell as spec ialty m on ito r shou l d be i n tensified.On t h e o ther hand,riskm anage m ent and contr o l ideal shou ld be br ought i n.The co m b i n ation of preventi o n and ad m inis tration,the co m b i n ation of soft and hard m easures,t h e co mb i n ation o f eng i n eering m easures and non eng i n eering m easures,and the co m binati o n of adm i n istration and m anage m ent are supposed to be focused on.W hat e lse,m ob ili zi n g t h e whole soc i e ty to prevent geo l o g ica l disasters a ll together.K ey w ords The ca tastrophic debris fl o w,Genetic m echanis m,H azar d cha i n effec,t W enchuan earthquake,Geo log ica l d isaster prevention1 引 言2010年8月12~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分析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分析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分析黄润秋【摘要】汶川地震过去3a了.3a来,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在关注同震地质灾害的同时,更对地震灾区今后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演化趋势、持续时间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因为震后连续3a,尤其是2010年,灾区地质灾害的频率和规模均出现较震前显著增大的现象.本文收集整理了震前和震后灾区地质灾害的数据资料,尤其研究了震后3a灾区重大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震后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范围.分析和研究结果认为,震后汶川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将持续20~25a;在这段时间内,地质灾害将以4~5a一个高峰为周期,呈震荡式的衰减下降,并最终恢复到震前的水平.震后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将出现在耿达-映秀、小鱼洞、红白-茶坪、擂鼓-陈家坝和青川东河口-窝前这5个地段上.%It was 3 years sinc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 lo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a great deal of work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of the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have published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Since the frequency and scale of increased markedly,especially in 2010, many researchers are beginning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occurrence roles, activity trends and duration of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rainfall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data pre-and post-earthquake,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ules of major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rainfalls in the last 3years in the Wenchuanearthquake area. Based on this ,the duration ,activity trends and high risk areas of geohzard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s were analyzed. The preliminary study results indicate geohazard activity in theWenchuan erathquake area will keep still intense in future 20-25 year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geohazard activity level appeared to decline in shock with the cycle of every four or five years. After that,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will be gradually stable. The high geohazards risk areas will b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especially in the sections of Genda-Yingxiu in Wenchuan county, Xiaoyudong in Pengzhou county, Hongbai, Shifang county-Chaping, Anxian county, Leigu-Chenjiaba in Beichuan county and Donghekou-Woqian in Qingchuan county.【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1(019)002【总页数】7页(P145-151)【关键词】后效应;汶川地震;地质灾害;活动性;发展趋势【作者】黄润秋【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TU43一次发生在地形复杂山区的强震会触发大量的同震滑坡、崩塌及其相关地质灾害;同时,由于强震对一定范围地质环境的强烈冲击,也将导致灾区范围内山体的松弛、震裂。

汶川震区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

汶川震区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

汶川震区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赵学宏;常鸣;黄翔超【摘要】On August 13,2010,16 debris flows broke out in Qingping, Mianzhu, Sichuan Province, including one super large (Wenjia Gully debris flow) ,one large (Zoumaling debris flow),nine medium and five small ones. The largest Wenjia Gully debris flow discharged solid material of the total amount up to 310×104 m3 from the channel,which buried most districts of Qingping. Those debris flows happened in the earthquake high intensity zone of Wenchuan, resulting from the earthquake and the rainfall. Thus research on the forming reasons of debris flows is significant for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we analyzed the reasons from the provenance, terrain and rainfall conditions,and th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movement features of the flows.%2010年8月13日凌晨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暴发了16条泥石流,其中1条特大型(文家沟泥石流),1条大型(走马岭沟泥石流),9条中型,5条小型.清平乡场镇暴发的文家沟泥石流规模最大,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总量达310×104 m3,文家沟泥石流将清平乡老场镇的大部分区段淤埋.由于这场泥石流灾害发生在汶川地震高烈度区,是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其形成原因,对于进一步认识强震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现场调查,从物源条件、地形条件、降雨条件分析了泥石流形成原因,并分析了泥石流成灾特征及成灾过程机制,以及泥石流运动特征等.【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1(009)005【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文家沟;泥石流;暴雨;汶川地震;动力学特征;滑坡;形成原因;防治对策【作者】赵学宏;常鸣;黄翔超【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1秒,四川省汝川龙门山断层发生8.0级,震源深度14 k m之极浅层大地震。

重大地灾防治路在何方重庆武隆“6·5”特大滑坡崩塌的阴影尚未离去

重大地灾防治路在何方重庆武隆“6·5”特大滑坡崩塌的阴影尚未离去

重大地灾防治路在何方重庆武隆“6·5”特大滑坡崩塌的阴影尚未离去重大地灾防治路在何方重庆武隆“6?5”特大滑坡崩塌的阴影尚未离去,贵州关岭“6?28”山体滑坡灾害就悄然降临。

汶川地震引发的高速碎屑流还让人心有余悸,甘肃舟曲等极端天气诱发的泥石流灾害又敲响了警钟。

地质灾害预报难度究竟有多大,地质灾害防治是否有规律可循,在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如何凸显科学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大作用,前不久,在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论坛”上,这些问题成为与会专家、代表关注的焦点。

武隆“6?5”、关岭“6?28”等罕见灾害,暴露地灾防治新难题对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预警预报,要尊重科学。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在论坛上强调,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机理极其复杂,影响和决定地质灾害险情灾情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时时都在变化,可能会形成非常多甚至无限多的灾情或险情,依靠现在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可能准确做出定时、定点的预测。

因此,科学的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十分必要,在侧重微观由表及里研究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侧重由里及表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层服务,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对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更有实际价值。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国际滑坡委员会副主席殷跃平提出,关岭地质灾害是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虽与2009年6月5日重庆武隆特大滑坡同属高速远程滑坡,但这起特大地质灾害来得更加隐蔽、突然,难以防范。

以前,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主要是采取房前屋后群防群治的模式,这起特大滑坡暴露了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一些新问题。

殷跃平说,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全国完成了覆盖山区丘陵的地质灾害调查,圈定了近20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但调查的深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的研究和控制地质灾害形成演化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远远不够。

去年夏天发生在大渡河流域等地的几起特大地质灾害和今年发生在关岭的罕见地质灾害,都充分反映了这一问题。

单体危岩崩塌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以四川省丹巴县危岩崩塌体为例

单体危岩崩塌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以四川省丹巴县危岩崩塌体为例

单体危岩崩塌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以四川省丹巴县危岩崩塌体为例许强;陈伟【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09(028)008【摘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危岩崩塌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丹巴县双拥路危岩崩塌体为例,提出了适用于单体危岩崩塌的风险评价方法.根据蒙特卡洛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编制了危岩崩塌体的稳定性可靠度分析程序,计算了不同工况下危岩失稳的概率.同时,考虑地面建筑物对落石的阻挡影响,利用专业软件模拟落石的运动轨迹,并根据研究区的地形地貌特点进一步确定了落石的影响范围.在野外调查和收集当地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承灾体的易损性研究,对资产的易损性进行了评价.根据危岩失稳的概率及承灾体的易损性分析,进一步得到不同工况下落石影响区内承灾体的经济损失水平,对危岩崩塌灾害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为危岩崩塌灾害影响区的城镇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和减灾防灾.【总页数】8页(P1039-1046)【作者】许强;陈伟【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相关文献】1.织金白岩村大旗山崩塌危岩带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J], 杨志勇;肖启发2.单体危岩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以贵州威宁县新发乡樊家岩为例 [J], 武中鹏;刘宏;董秀群;邓凯伦3.贵州省复合型地质灾害治理方案设计——以双山滑坡、危岩带崩塌项目为例 [J], 孔金龙4.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崩塌调查识别中的应用——以奉节县李子崖危岩为例 [J], 谭德军;王勇;任世聪5.基于离散元的危岩群体崩塌影响因素分析 [J], 纳曼·麦麦提;米红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指南-地质.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指南-地质.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指南*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新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同时也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以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覆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等二级学科博士点,并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拥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测试条件。

实验室是本学科领域国家和部门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向国内外开放,每年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受理国内外本领域研究人员的课题申请,并为他们提供开放研究基金和实验研究条件,以促进本学科发展和人才交流。

一、宗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的宗旨是:*本指南2007年制定1.从我国减灾防灾、保障经济活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家需求出发,密切配合国家、省部的重大基础性研究工作部署,加强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岩土工程等领域国际前沿和重要基础性理论研究,发展这些学科的理论,促进这些学科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2.加强实验室依托学科与数、理、力学、现代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促进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鼓励人才流动。

3.通过扩大开放,努力将实验室建成为本领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先进技术开发与推广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国家目标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4、开放基金的执行期限一般为1~2年。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实验室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组建成立以来,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实践,围绕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的总体需求,形成了以下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重大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互馈作用及灾害控制;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技术。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杂志期刊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杂志期刊
运营期间隧道洞口高陡边坡落石处理技术探讨
基于ABAQUS的软土蠕变模型二次开发研究
渭北塬区黄土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以韩城市城北村黄土滑坡为例
福州永泰旗山滑坡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云南省维西县白马洛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汶川地震对陕南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榆林市榆阳区地质灾害类型及活动特征
强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
磷矿矿山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
沿江公路泥石流与滑坡起动坡度分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杂志期刊基础信息
本刊为学术性期刊,季刊,主要刊登由地球内部动力和外动力以及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方面的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本刊论文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论文内容涵盖地质灾害、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诸多方面。
ISSN: 1006-4362
CN: 51-1467/P
邮发代号: 62-140
复合影响因子: 0.295
综合影响因子: 0.150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创刊时间:1990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刊名: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主办: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群发泥石流灾害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群发泥石流灾害

石流灾害就是其 中之一 。龙溪河 流域 在 2 1 0 0 0— 8—1 3遭遇 强降雨过程 , 流域 内共有 4 5处暴发泥石流 , 中 3 其 4处
沟谷泥石 流, 1 1处坡 面泥石流 , 泥石流 冲出总量共 34×1 造成大量泥 沙淤积在龙溪河下游河道 内, 段河床 3 0m , 该
55 . 亿元; 同时由于其群发性及链发性 , 危害范围波 及整个龙池镇 , 威胁资产达 63亿元 。沿龙溪河 .
河谷分 布 的绝 大多数房屋部分或全部被 泥石流掩埋 ,
收 稿 日期 ( ee e ae :0 1 1—1 ; 回 日期 ( ce t )2 1 — 7—1 。 R ci ddt) 2 1 —0 v 1改 A cpe :0 1 0 d l
河道 内的泥沙淤积受泥石流活动 、 主河道坡 度和 宽度 的控 制 , 道上半 段没有 泥沙淤 积 , 河 而下半段 有大量 泥沙 淤
积 。龙溪河河道 内淤积 的泥沙颗粒粒径受沿岸泥石流流域岩性的影响 , 粒径从龙溪河上游到下游 呈明显 的从大 到
小 的变化规律。龙溪河流域在遭遇较强降雨时还会暴发 泥石流灾 害 ; 汶川地震发震 断裂带 附近的 山区, 在 在暴 雨 激发下还有可能暴 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在雨季到来 时需要提高 警惕 , 预防地震次 生泥石流灾 害 , 别要提 防不 特 易被发现的小流域泥石 流灾害 , 做好 防灾预案和预警报工作 , 最大程度地减轻泥石 流灾 害。
池群发泥石流 以粘性泥石流为主 , 占总数的 8 . , 89% 而稀性 泥石流很少 , 仅占总数 的 1. 1 1% 。小规模 泥石流 占多
数, 达到总数的 6 .% ; 0 0 大规模泥石流很少 , 占总数 的 1 . % , 仅 1 1 其他为 中等规模泥石流 。泥石流 流域主要为小流

G318芒康-左贡沿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岩土工程评价

G318芒康-左贡沿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岩土工程评价

G318芒康-左贡沿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岩土工程评价古德章【摘要】结合G318芒康—左贡沿线段的工程地质条件,从滑坡、崩塌、泥石流、岩堆等方面,分析了该沿线段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区域,并对该段的岩土工程进行了评价,为灾害易发区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Combining with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conditions of G318 Mangkang-Zuogong highway line,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landslide,col-lapse,debris flow and talus,the thesis analyzes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types and distribution region,and evaluates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t the section,which has provided some guidance for disasters prevention.【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6(042)013【总页数】3页(P70-71,72)【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作者】古德章【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西藏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内有着复杂的地质背景[1,2]。

由于印度板块的不断向北俯冲,导致青藏高原持续抬升,特别是中新世以来强烈的地壳抬升和新构造运动,造就了世界上最年轻的、海拔最高的高原[3,4]。

西藏地区其独有的地质条件、岩石组合、地貌形态、气候特征,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因此西藏地区地质灾害十分发育[5]。

G318芒康—左贡段近东西向展布,东起芒康县,途经拉乌山、如美镇、觉巴山、难曲、阿总曲、东达山、当戛曲、玉曲等,终止于左贡县,全程约158 km。

成都理工大学芦山县地质实验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芦山县地质实验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芦山县地质实验报告从成都理工大学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通过全球地震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的预测模型以及仅利用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受芦山6.1级地震影响,主震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其中芦山县太平镇大部分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类型主要以崩塌为主。

宝兴县部分区域也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6月1日17时0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

同日17时3分,雅安市宝兴县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8公里。

而在5月20日,雅安市汉源县还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航拍雅安芦山县太平镇太平中学安置点。

安源摄此次芦山6.1级地震震中距2013年芦山7.0级地震震中约9公里。

主震区距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的双石-大川断裂2公里。

龙门山断裂带属逆冲推覆构造带,历史上地震活动强烈,1900年以来震中200千米范围内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1次,震级最大的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距离本次地震约83千米),空间距离最近的为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距离本次地震约9千米)。

专家提醒,位于2008年汶川地震区和2013年芦山地震区之间,是一个长约40公里至60公里处于高地应力状态的地震空区,具有发生中、强震的潜在危险性。

成都理工大学珠峰研究团队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震空区开展了持续研究。

2017年至2018年,团队在该区域监测到的地震数据显示,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7.0级地震主震区仍然处于应力调整阶段。

本次地震位于芦山7.0级地震的余震区。

两大地震之间以及芦山7.0级地震以南是地震空区,值得进一步关注。

雅安汉源4.8级地震以后,成都理工大学在龙门山南段地震空区布设了密集地震监测台阵,加强对地震空区的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期已研发了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芦山6.1级地震震后一小时内,快速做出分析预测。

则木河断裂带灾害效应及致灾模式研究

则木河断裂带灾害效应及致灾模式研究

则木河断裂带灾害效应及致灾模式研究冯文凯;杨强;杨星;谢吉尊;李长顺;周强【摘要】则木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的突起上,为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因其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强烈的地壳形变与断裂活动,从而具有地形复杂、构造强烈、地震活跃、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大箐断层在则木河断裂带次级断裂中活动速率最大,地处断陷河谷盆地和大箐梁子隆起区,且大箐梁子为1850年7.5级地震震中和断层枢纽运动中心,河谷保留冰川活动的遗迹,地质灾害发育,因此将大箐断层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良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现场调查,依据孕育地灾的地质背景条件,斜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和斜坡失稳的成因机制,将断裂致灾模式分为3大类,7亚类,共15种类型.大类的划分主要依据地质灾害的类型,亚类考虑灾害动力响应过程及斜坡失稳演化模式,是斜坡失稳破坏最显著的差异;小类的划分主要依据坡体的地质结构,是灾害失稳具体形式上的差异.本文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大箐断层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及致灾模式.【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8(026)004【总页数】12页(P939-950)【关键词】则木河断裂带;地质灾害;成因机制;致灾模式;大箐断层【作者】冯文凯;杨强;杨星;谢吉尊;李长顺;周强【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 410000;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00;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0 引言则木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和大凉山地块弧形过渡区,由北往南呈左阶错列发育李金堡断层、大箐断层、扯扯街断层、松新断层和大同断层,为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

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中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中的应用

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中的应用何朝阳;巨能攀;解明礼【摘要】我国川西地区近年来发生多次7.0级以上地震,诱发大量震裂山体.震裂山体有着高位隐蔽性特点,对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InSAR技术对于识别潜在崩滑地质灾害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采用InSAR技术与地表专业位移监测方法对杂谷脑河左岸进行地质灾害识别.研究结果表明:通过InSAR技术识别出该区域存在3处变形体,其中黄泥坝子滑坡在2017年8月10日产生整体滑动,西山村滑坡仍在蠕滑变形,裕丰岩变形体(疑似滑坡体)为蠕滑变形;通过地表专业位移监测结果,显示西山村滑坡变形趋势与In-SAR结果一致,验证了InSAR结果的合理性;西山村滑坡体失稳后堆积体运动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即加速滑移阶段、减速滑移阶段、渐进稳定阶段.【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8)001【总页数】8页(P32-39)【关键词】震裂山体;InSAR;GPS;疑似滑坡【作者】何朝阳;巨能攀;解明礼【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我国川西地区近年来发生了多次7.0级以上地震,不仅诱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同时诱发了大量山体开裂。

这类山体在再次地震与降雨作用下将会再次损伤,从而诱发崩滑地质灾害,因此开展这类地区滑坡监测与探测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地震之后山体失稳事件频繁发生,表现出明显的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

黄润秋统计汶川地震后崩滑地质灾害相关资料后认为汶川地震灾区高频地质灾害将持续20~25年[1]。

同时台湾集集地震以及关东大地震等强震区同样存在明显的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2-3]。

基于结果验证的信息量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

基于结果验证的信息量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

基于结果验证的信息量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范强;巨能攀;向喜琼;黄健【摘要】传统信息量法将所有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值进行综合,未对评价因子作优化选择,选择带有主观性。

鉴于此,采用结果验证对信息量法进行改进,选取工程岩组、断层、河流、道路、坡度、坡向、剖面曲率7个评价因子。

首先利用地质灾害编录数据与评价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单因子信息量,然后利用成功率曲线法评价单因子评价结果的模型拟合能力,按照模型拟合能力从高到低将单因子信息量排序,并依次进行总信息量试算,得到7组试算结果。

最后对7组试算结果进行模型拟合能力评价,确定AUC为前4的因子组合为最优的因子组合。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quantity model synthesizes all the evaluation factors without optimization, which is sub-jective. Therefore, the results validation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quantity model by selecting seven evaluation fac-tors, namely lithology, fault, stream, road, slope ratio, slope direction and profile curvature. Firstly, the geological logging data and the evaluation factors are employed to carry out an overlay analysis, so the information value of single factor is obtained. Sec-ondly, the success ratio curve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model fitting capacity of the single factor;the information quantity of evaluation factors a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fitting capacity, and seven sets of total information quantity are obtained by trial calculation. Finall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evaluated so as to provide an assessment to themodel fitting capacit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op 4 AUC factors is determined as the best.【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信息量法;结果验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开阳县【作者】范强;巨能攀;向喜琼;黄健【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贵州大学喀斯特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地质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大,且不易预测等特点,故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成为工程界关注的课题。

地质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上硬下软岩层斜坡坠落式崩塌运动过程分析

上硬下软岩层斜坡坠落式崩塌运动过程分析

上硬下软岩层斜坡坠落式崩塌运动过程分析胡才源;刘秀伟;李小玲【摘要】崩塌是我国贵州山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灾害,一般威胁到交通运行和居民的安全,多数发生在上硬下软地层中的特点.崩塌发生模式多为剪切-坠落式,以自由落体、斜坡运动、滚动-滑动的运动方式为主.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来计算崩塌的动能、落距,以此确定地质灾害的威胁范围和危害性.【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2(034)005【总页数】2页(P157-158)【关键词】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运动过程;威胁范围【作者】胡才源;刘秀伟;李小玲【作者单位】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贵阳550004;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贵阳550004;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1崩塌是危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斜坡体上脱离母岩瞬时失稳发生坠落、滚动等运动方式的地质灾害[1],运动过程与危岩体的力学结构、坡面的形态、坡度有关。

作者长期在贵州毕节一带工作,发现该区对崩塌的研究较少,对其威胁范围一般凭经验划取,为了能更好地确定崩塌地质灾害的威胁范围,提出更合理的防治措施[2-4]。

作者通过长期的工作总结发现,该区域崩塌发生地质条件一般是下伏岩层为软质岩组,即上硬下软的岩组特征,多为剪切-坠落式崩塌。

作者认为对崩塌的研究建立适用的理想物理模型[5]和实验模型[6],并运用指导实践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危岩体在受重力性疲劳破坏、控制结构面、大气降雨、震动等作用影响下,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

对于下伏岩层为软质岩,如龙潭组(P3l)、飞仙关组(T1f),其斜坡软质岩层常被深切割侵蚀,表层松散岩层重新分布,斜坡体坡度在两岩层接触面形成明显的陡缓差异。

根据坡面形状、运动学原理,危岩体的运动状态至上到下分为以下3种类型:危岩体在突然失稳坠落,见图1,在不与地表接触,发生的运动过程,遵循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初速度V0=0m·s-1;式中:V1为自由落体运动末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取9.8m·s-2,H为垂直位移,t为运动过程所消耗的时间。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坏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坏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坏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佚名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
【年(卷),期】2012(32)1
【摘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实验室的前身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成都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国家计委;国家教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1
【相关文献】
1.基于知识管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构知识库建设--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J], 龚蔚菁
2.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前线——记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许强团队 [J], 李多为;
3.构建天-空-地一体化体系详查地质灾害——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 [J], 郝哲
4.我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获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J],
5.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获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渡河双家坪古平推式滑坡堆积特征及形成机制

大渡河双家坪古平推式滑坡堆积特征及形成机制

大渡河双家坪古平推式滑坡堆积特征及形成机制赵勇;许模;郭健;康小兵;汪亚莉【摘要】大渡河沿岸分布的大量古滑坡堆积体,是流域内水电能源开发及山区城镇建设的重大隐患,双家坪古滑坡堆积体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2010年8月以来,随着瀑布沟电站库区水位升高淹没堆积体前缘,堆积体西侧区域地面及房屋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变形迹象.调查表明,出现变形的区域仅是一个古老滑坡堆积体的一部分.根据现场调查和钻探手段,从地貌、物质结构特征查明了该古滑坡堆积体的边界条件、各分区的堆积特征,认为该滑坡堆积体可分为4个区,其中A、C区为主要崩落堆积区,以大块石堆积为主,块石直径1~3m,甚至更大;B区为残留岩体堆积区,岩层保留原岩层序;D区为细颗粒物质堆积区.初步认为古滑坡堆积体为平推式滑动→推出悬空→重力折断→散落堆积→表生改造等过程的形成机制.【期刊名称】《山地学报》【年(卷),期】2015(033)001【总页数】7页(P58-64)【关键词】大渡河;滑坡堆积体;堆积特征;平推式滑动【作者】赵勇;许模;郭健;康小兵;汪亚莉【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大渡河是我国长江一条重要的支流,亦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1]。

调查表明,大渡河沿岸分布有大量的滑坡堆积体[2-3]。

它们的存在是流域水电能源开发以及山区城镇规划建设的巨大隐患,因此,开展对大渡河沿岸堆积体的识别发现、堆积特征研究、稳定性评价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位于石棉县城下游约10 km的双家坪滑坡堆积体就是一个古滑坡堆积体的典型案例。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调查研究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调查研究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调查研究余斌;马煜;吴雨夫【摘要】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地震灾区暴发了许多泥石流灾害,其中以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最为显著.文家沟原来不是泥石流沟,在汶川地震时由于滑坡形成的巨大的滑坡-碎屑流堆积体改变了文家沟的泥石流形成条件,在此后的3个雨季内,文家沟先后暴发了5次大规模和特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其中以8·13文家沟泥石流规模和危害最大.8·13文家沟泥石流暴发时的总降雨量为227mm,泥石流持续时间约2.5h,泥石流总量约310×104m3; 泥石流造成7人死亡, 5人失踪, 39人受伤, 479户农房被掩埋,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5次大规模和特大规模的泥石流以及洪水仅带走了16%的可以很容易形成泥石流的滑坡-碎屑流堆积物,文家沟如再遭遇较大降雨还会暴发泥石流.即使在今后的雨季中暴发几次规模如8·13泥石流一样大的特大规模泥石流,文家沟在较大降雨下仍然可能暴发泥石流灾害,因此对文家沟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018)006【总页数】10页(P827-836)【关键词】文家沟;泥石流;滑坡-碎屑流;地震;降雨【作者】余斌;马煜;吴雨夫【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57;P642.222010年 8月 13日凌晨零点 30分,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位于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塌绵远河上游幸福大桥后,将大桥整体推移到下游并堵塞老清平大桥,致使绵远河堵塞、水位抬高、河水改道。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型特征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型特征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型特征常鸣;窦向阳;范宣梅;姚成【摘要】汶川地震后暴雨诱发的泥石流不断增加,通过收集整理降雨资料,分析汶川震区不同地域泥石流暴发的激发雨强及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变化过程,揭示震区暴雨泥石流的激发雨型特征,为暴雨泥石流的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汶川震区的暴雨泥石流激发雨型可分为短期突然降雨型、中期持续降雨型和长期间断降雨型3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引发泥石流的激发雨强及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的不同.暴雨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体现为降雨导致流域内松散土体渗透、饱和及侵蚀移动的过程.激发雨型与激发雨强及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存在相关关系,短期突然降雨型的激发雨强最大,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最少;中期持续降雨型的激发雨强居中,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最多;长期间断降雨型的激发雨强最小,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居中.对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垮塌碎屑流进行验证,初步判定是由长期间断降雨型引发岩体抗剪强度降低而引起的.对不同激发雨型特征的研究能够为汶川震区泥石流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8(032)003【总页数】8页(P623-630)【关键词】暴雨泥石流;激发雨型;激发雨强;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作者】常鸣;窦向阳;范宣梅;姚成【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0 引言汶川地震区内最常见的次生地质灾害为暴雨泥石流,暴雨泥石流的出现频率及致灾规模与一次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很大关联[1-2]。

地震后泥石流暴发与降雨之间的关系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如何利用降雨激发雨强及累计降雨量预测预报泥石流的暴发则是广泛关注的焦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