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渊

合集下载

鼻科病证:鼻渊的诊疗

鼻科病证:鼻渊的诊疗

鼻科病证:鼻渊的诊疗鼻渊多因六淫侵袭,热邪壅盛,蒸灼鼻窍,或脏腑虚损,邪滞鼻窦所致,以鼻塞、浊涕量多、鼻道有脓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有急性与慢性之分,相当于西医化脓性鼻窦炎。

[历史沿革]鼻渊病名及其定义最早见于《内经》。

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

隋、唐时期医著对本病论述较少。

宋、金、元时期仍多从胆热主论辨治,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如《严氏济生方•鼻门》所制苍耳子散,被历代医家认为是治鼻渊要药,一直沿用至今。

元•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鼻•》卷十说:“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

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

浊涕者,乃《素问》所谓胆移热于脑,故辛^鼻渊是也,宜防风、甘菊之属,须以清浊别冷热。

”明代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论述观点颇多,治疗方法亦多。

如虞按《医学正传》卷五说:“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日鼻渊,此为外寒束内热之证也。

《原病式》日肺热则出涕是也。

”提出了“外寒束内热”的观点。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

脑崩臭秽,是下虚J'提出了“脑受风热”、“下虚”的观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脑漏》卷三说:“《经》云:胆移热于脑为鼻渊。

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

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之汁,是火能消物,脑有所伤也。

治法先宜清肃上焦气道,继以镇坠心火,补养水源,此其大略耳。

”对鼻渊的治法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

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治以蕾香汤主之,天麻饼子调之,亦可渐愈。

如日久虚眩不已,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以滋化源始愈。

鼻渊的中医治疗概述

鼻渊的中医治疗概述

鼻渊的中医治疗概述讨论古今医家对鼻渊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的认识,提供临床思路,提高鼻渊的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鼻渊;病因病机;中医治法鼻渊属于西医“鼻窦炎”范畴,是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常见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属难治病之一,主要以流脓涕、鼻塞、头痛为主要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多为实证、热证,起病急,病程短,症状较重,与急性鼻一鼻窦炎相类似。

1 古代医家对鼻渊的认识“鼻渊”一词最早现在《内经》有记载,《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其中“渊” 即渊深之意,形容涕量多,同时《素问·玄机原病式》:“涕唾稠浊者,火热极甚,销烁致之然”说明了胆热与热邪袭肺都是导致鼻渊的病因,后世医家都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并且完善了鼻渊的病因病机,例如,明代的虞搏《医学正传》[1]中提到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会出现鼻塞,流清涕或浊涕,说明了风寒袭肺也会导致鼻渊。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证》:“此证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邪,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2],说明肥甘厚腻及燥热之物亦可导致鼻渊。

《医醇感义·卷三》:“阳邪外烁,肝火内潘,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3],进一步总结了肝胆火热也是导致鼻渊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认为鼻渊的病因病机主要有风寒袭肺,风热袭肺,还有肝胆湿热等,同时对临床表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古代医家对鼻渊的治疗古代医家在提出鼻渊病因病机后,对于鼻渊的治法也有了更深一步介绍。

例如《圣济总录·卷一一六》中针对胆腑郁热型鼻渊创建了前胡汤方,鸡苏丸等,名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卷六十五》针对风寒侵袭郁而化热而创立了奇藿授香丸配合补中益气汤。

《济生方》记载的苍耳子散等,在现临床应用中收效显著,沿用至今。

古代医家以内服法为主的同时,配合外治法主要有吹鼻,塞鼻,针灸。

鼻渊

鼻渊
编辑本段如何诊断鼻渊
鼻渊的诊断要点大体有以下几点: 1.有感冒、急性鼻炎等病史。 2.以大量粘液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急鼻渊有发热及全身不适。 3.急鼻渊发病迅速,病程较短,若治疗不彻底,则迁延为慢鼻渊。慢鼻渊病程较长。 4.鼻腔检查 可见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地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5.鼻窦X线摄片 有阳性表现,有助诊断。 6.CT扫描 可更清楚地观察窦壁是否受损及窦腔粘膜病变的程度。 7.鼻窦超声波检查 主要用于上颌窦、额窦的检查,可发现窦腔内积液、息肉或肿瘤。 8.应注意与鼻窒(鼻炎)相鉴别。
编辑本段症状
①肺经风热型鼻渊。证见鼻流黄涕或粘白量多,嗅觉减退,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多,舌红,苔微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散热、通窍,方用苍耳子散。 ②胆经郁热型鼻渊 。证见鼻流浊涕 ,黄稠如脓样,嗅觉差,头痛,发热,口苦咽干,耳鸣,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胆泻热,利湿通窍,方用龙胆泻肝汤等。 ③脾经湿热型鼻渊。证见鼻流黄涕,浊而量多,鼻塞,嗅觉减退,头晕头重,胸腔胀闷,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脾除湿,方用加味四苓散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气厥论》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鼻渊者,浊涕流不止也”,说明人们早就认识到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本病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而以青少年多见。相当于西医学之化脓性鼻窦炎。鼻窦是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的总称,各窦均有开口且与鼻腔相通。它们既可以单独发生病变,也可多个或全部出现炎症,通称为鼻窦炎。本病有急鼻渊(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和慢鼻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两种类型,而以后者更为常见。
编辑本段预防
鼻渊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多发病,轻则仅给患者带来局部不适,重者可作为邪毒之源而引发邻近组织及全身病变,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在临床上应积极治疗,而在平时更要注意预防。 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2.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而使身体抗病能力下降。 3.积极治疗邻近组织器官病变,如扁桃体炎等,对急鼻渊也应积极、及时地治疗,以免迁延日久转为慢性或发生其他变证。 4.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戒除烟酒,少食辛辣刺激之品,患病期间更应注意。 5.夏日炎炎,人们常喜欢游泳以消除暑热,但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或游泳后用力擤鼻,均可使污水进入鼻窦内而引发疾病,应加注意。 6.因鼻出血而行填塞止血时,填塞物不可留置过久,否则不仅可引起局部刺激或污染,也会妨碍窦口通气引流而诱发本病。 7.注意清洁鼻腔,去除积留的鼻涕,保持鼻道通畅。还要注意擤鼻的方法,鼻腔有分泌物而鼻塞重时忌用力擤鼻,以免邪毒逆入耳窍,导致耳窍疾病。 8.积极防治牙病,可减少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发病。

鼻渊_精品文档

鼻渊_精品文档

25
(四) 脾胃湿热
主证:涕黄浊而量多,从鼻腔上方,涓涓 流出,鼻塞重而持续,嗅觉消失,鼻腔内红 肿,并有胀痛,尤以肿胀更甚。全身症状可 见头晕、头重、头痛较剧,体倦,脘胁胀闷, 食欲不振,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 或滑数。
2023/11/5
26
治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方药:甘露消毒丹或黄芩滑石汤加减。方 中以黄芩、滑石、木通清热利湿,茯苓、 猪苓、大腹皮、白蔻仁化湿祛浊,行气 醒脾。若热重者,加黄连、大黄、石膏 以助清泄脾胃之热;鼻塞甚者,加白芷、 辛荑花、薄荷,以芳香通窍。亦可选用 加味四苓散或加减。
若鼻涕脓稠量多者,可酌加陈皮、半夏、 枳壳、瓜蒌等
若鼻塞甚者,可酌加苍耳子、辛夷
若涕中带血者,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 等。
2023/11/5
31
二、外治法
1.滴鼻:
2.吹鼻:
3.超声雾化吸入:
4.物理疗法:配合热敷,超短波或红外线 等物理治疗,促进炎症吸收。
5.上颌窦穿刺冲洗:既可用于诊断,也可 用于治疗
2023/11/5
21
㈡ 胆腑郁热
主证: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量多,从鼻腔上方流 下,有臭味,嗅觉差,鼻内肌膜肿胀,尤以红赤为甚。 头痛剧烈,眉间及面颌部叩压疼痛明显,全身并有发热, 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急躁易怒,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胆腑郁热之证。
2023/11/5
22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若鼻塞甚者,加苍耳子、白芷、鹅不食草,以芳
急性鼻窦炎:多与细菌感染有关
慢性鼻窦炎:与细菌感染、免疫力 低下、变态反应等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3/11/5
5
王德鉴等在《实用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中提出:

鼻渊11

鼻渊11

5、阴虚邪恋型(慢性鼻窦炎伴萎缩性鼻炎) 阴虚邪恋型(慢性鼻窦炎伴萎缩性鼻炎) 主症:鼻腔干燥、堵塞感、鼻涕量少色黄、 主症:鼻腔干燥、堵塞感、鼻涕量少色黄、浊涕后 头额昏痛,咽干咽痒、干咳少痰。 溢,头额昏痛,咽干咽痒、干咳少痰。检查见鼻腔 干红,有少许粘黄鼻涕,鼻甲不大,咽红少津, 干红,有少许粘黄鼻涕,鼻甲不大,咽红少津,舌 红少苔,脉细数。 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阴虚津亏,虚火上炎,灼液为痰,积留窦窍。 分析:阴虚津亏,虚火上炎,灼液为痰,积留窦窍。 治则:养阴升津, 治则:养阴升津,活血逐涕 组方:粉葛、沙参、石斛、炙桑皮——润肺养阴升 组方:粉葛、沙参、石斛、炙桑皮——润肺养阴升 津 桔梗、杏仁、浙贝母——润肺化痰 桔梗、杏仁、浙贝母——润肺化痰 白芷、川芎、当归、蔓荆子、(粉葛)——活 、(粉葛 白芷、川芎、当归、蔓荆子、(粉葛)——活 血行气通窍 银花、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 银花、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 甘草——调和诸药 调和诸药。 甘草——调和诸药。
前组鼻窦 上颌窦 开口于中鼻道 额窦 开口于中鼻道 鼻窦 前组筛窦 开口于中鼻道 后组鼻窦 后组筛窦 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开口于上鼻道
鼻窦通过自然开口与鼻腔相通, 鼻窦通过自然开口与鼻腔相通, 进行空气交换, 进行空气交换,鼻窦粘膜表面 与鼻腔一样, 与鼻腔一样,都是假复层柱状 纤毛上皮。 纤毛上皮。纤毛的主要摆动方 向是由窦底部向窦口方向, 向是由窦底部向窦口方向,通 过纤毛运动, 过纤毛运动,排除窦腔的分泌 物和代谢产物。 物和代谢产物。
鼻 渊
耳鼻喉科教研室
郭兆刚
鼻 渊 概 念 鼻渊 鼻 鼻 鼻
鼻 鼻 胆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鼻渊者浊涕 下不止也。
一、概述 鼻窦炎是鼻窦腔内的化脓感 染性疾病。中医教材中称为“鼻 染性疾病。中医教材中称为“ 渊”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鼻渊

鼻渊

写在课前的话鼻衄,血从鼻窍流出之意,即鼻中出血。

是多种疾病常见的症状。

轻者涕中带血,重则危及生命。

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

病因也有多种,临床应注意分析。

本节通过介绍二者的概念、病因、基本症状、辨证论治、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旨在使大家全面了解这两个疾病,指导临床的治疗。

什么是鼻衄、鼻渊?它们的基本症状是什么?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如何进行鉴别诊断?如何进行治疗?【鼻衄】一、概念鼻衄,血从鼻窍流出之意,即鼻中出血。

是多种疾病常见的症状。

轻者涕中带血,重则危及生命。

二、病因病理鼻衄的病因很多,有局部因素,也有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包括鼻黏膜的干燥、出血性鼻息肉、鼻腔血管瘤,全身因素包括血小板减少症等。

本节讨论的鼻衄只讨论脏腑功能失调即所谓内因引起的鼻出血。

1、肺经热盛如果外感风邪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肺热化火,邪热循经上扰,上壅鼻窍,则可以伤及脉络,血液溢出于鼻中而为鼻衄。

《外科正宗》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也。

”2、胃热炽盛如果肺经素有积热,患者嗜食肥甘厚腻,或暴饮烈酒,过食辛辣之物,都可以导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足阳明之经上炎,损伤鼻中经络,血随热涌,而为鼻衄。

3、肝火上逆由于患者肝志不遂,或暴怒伤肝,都可导致肝气郁结不疏,久郁化火,肝火上逆,血随火动,循经蒸迫鼻窍、脉络,导致血液外溢,而为鼻衄。

4、肝肾阴虚由于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导致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于清窍而为鼻衄。

5、脾不统血患者久病不愈,忧思劳损,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则脾失统血的功能,导致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血脱离脉道,渗溢于鼻,出现鼻衄。

三、诊断1、血自鼻孔流出。

2、轻者涕中带血,重则口鼻血涌出。

3、寻找出血点——鼻黏膜及鼻咽部。

重点检查鼻黏膜及鼻咽部,鼻黏膜检查从前皮镜就可以看到,鼻咽部检查需要通过鼻内窥镜,主要检查后鼻孔鼻底的黏膜,看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点。

中西医:慢性鼻渊的诊疗

中西医:慢性鼻渊的诊疗

中西医:慢性鼻渊的诊疗慢性鼻渊是指急性鼻渊病程迁延,脏腑虚损,邪滞鼻窦所致,以鼻塞,鼻流脓涕,嗅觉减退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鼻病。

古代有脑漏、脑崩、脑渗、脑泻等别称。

本病相当于西医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古代有关鼻渊以及脑漏、脑崩、脑渗、脑泻等文献资料多指慢性鼻渊。

其病机多从虚、实、寒、热认识。

其属实、属热者,如胆移热于脑,或脑受风热,或湿热、火热上蒸等,见急性鼻渊所论。

其病属虚、属寒者,如《景岳全书》卷27谓:“其有脑泻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症。

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

”清.陈士铎《辨证录》卷3说:“夫脑漏者即鼻渊也,原有寒热二症,不止胆热而成也............... 盖涕臭者热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

热属实热,寒属虚寒。

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2说:“鼻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当别寒热................................ 涕清不臭觉腥者,属虚寒,用八味地黄丸加川苜、升麻、苍耳子,所以用肾药者,脑属肾也。

”但古人所论鼻渊因于寒者,有时也可能是指今之鼻.孰。

[病因病理]1.肺胃郁热熏鼻:反复感受风寒、风热,致肺与阳明积热,循经上干,蒸腐鼻窦肌膜。

2.胆热熏鼻:邪热内蕴,传于胆腑,疏泄失常,邪热循经上犯窦窍为病。

3.脾虚湿邪滞鼻.:脾胃亏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久滞鼻窍为患。

4.肺虚邪滞鼻窍:肺气亏虚,失于清肃,邪毒滞留窦窍。

5.阳虚寒凝鼻窍:肾阳不足,督脉虚寒,湿浊不化,寒湿浊邪滞留窦窍。

西医认为本病主要属鼻窦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未彻底治愈,病程迁延所致。

其病因及致病菌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相似,亦与特应性体质有关。

本病亦可呈慢性起病(如牙源性上颌窦炎)。

本病病理改变可分为水肿浸润型、浸润型和浸润纤维型。

[临床表现与诊断]1.病史:多有急性鼻渊病史,病程在3个月以上。

2.症状⑴多涕,呈脓性或粘脓性。

鼻渊

鼻渊

鼻渊摘要:从《黄帝内经》对鼻渊病机的描述“胆移热于脑”的认识鼻渊。

分别从鼻渊病名、病机及“胆移热于脑”机理来分析鼻渊,为治疗鼻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胆移热于脑鼻渊土湿胃逆黄帝内经鼻渊是耳鼻喉科临床的常见病, 临床见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

西医的急、慢性鼻窦炎都可作为参考。

病名鼻渊首见于《黄帝内经》, 因鼻流浊涕、量多不止而得名`。

渊”的概念是“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

《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 则辛频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辛頞鼻渊”的“辛”有“辛辣' 、`劳苦' 、`悲苦”等义, “頞”是鼻梁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頞,鼻茎也。

”结合鼻渊的临床特征,胆移热于脑, 则会出现前额酸痛、鼻流浊涕、量多不止的症状。

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五官乃清空之窍, 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上。

五官诸窍,喜清喜空,有赖于人体清阳之气上升营养, 才能维持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提出鼻渊与胆有关,笔者认为肺与肝为相克的关系,肺虚则肝木反克于肺金,木火刑金,肝与胆相表里,木火太旺则伤及清虚之脏,“胆移热于脑”出于鼻且木有升发之性,故涕从鼻出,多而不止,不能为肺气所收敛,鼻渊之病成也。

《灵枢·脉度》篇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肺开窍于鼻,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所致。

肺司卫气而主降,宗气在胸, 乃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 出入鼻窍。

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 肺逆则宗气阻而鼻塞。

若肺金不清, 则不能化水, 停于胸隔,则凝郁于胸隔而痰生, 停于鼻窍, 则熏蒸于鼻窍而涕化。

肺气初逆, 则涕清,迟而肺气埋郁,清化为浊, 则滞塞而胶粘。

迟而浊郁陈腐, 白化为黄, 则臭败而秽恶。

是所谓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病案举例鼻窦炎(鼻渊)患者, 男, 8 岁, 于2013 年10 月来诊。

主诉1前因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咳嗽, 口服多种感冒药治疗, 无效,之后间断出现鼻流黄涕, 量多,咳嗽咳痰,痰黄易咳,不思饮食, 大便粘腻,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鼻渊

鼻渊

鼻渊(急、慢性鼻窦炎)诊疗方案(2013年)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分,实证起病急,病程短;虚证病程长,缠绵难愈。

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或淡红,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涕。

前额部、颌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红肿及压痛。

鼻窦X线或CT检查常显示鼻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可见液平面。

(4)本病需与鼻窒及鼻真菌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1)全身症状:急性鼻窦炎伴有烦躁不安、畏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及嗜睡等症,在儿童较为多见。

慢性的伴随症状多不明显或较轻,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局部症状:鼻塞为常见症状之一。

流涕多是主要症状。

嗅觉障碍常表现为嗅觉减退或嗅觉缺失。

患者常感到局部沉重、痛感,多在低头、咳嗽、用力蹬等使头部静脉压增高时,或情绪激动时加重。

视觉障碍。

(3)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或肥厚,钩突肥大、泡状中甲、中鼻甲反向弯曲、鼻中隔高位重度弯曲压迫中鼻甲导致中鼻甲水肿或息肉样变,中鼻道狭窄或完全阻塞。

脓性分泌物积聚于鼻道内,色黄或灰白色,粘性、脓性或粘脓性,量不定。

(4)急性鼻窦炎可有局部压痛和叩痛,受累鼻窦窦壁处明显。

(5)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变鼻窦的范围、解剖学致病因素,鼻腔鼻窦黏膜病变程度等。

(二)证侯诊断1.肺经风热: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过度疲劳,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邪壅肺系,肺失清肃,邪聚鼻窍而为病。

鼻渊

鼻渊

1、鼻渊(按:鼻渊俗名脑漏,鼻中不断流水、流脓,或脓中带血)。

用水苏叶、麦站科、川芎、桑白皮、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焙),等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人参汤送下。

2、鼻渊(鼻孔里常流清涕)。

用乌爹泥末吹进鼻孔。

3、鼻渊的治疗便方。

用大蒜切片贴足心。

4、再方。

和藕节、芎焙过,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关下。

5、鼻渊脓血。

用贝子烧研,每服二钱,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6、鼻渊流涕。

用苍耳子(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

7、辛夷释名:辛、侯桃、房木、木笔、迎春(按:本吕为木兰的干燥花蕾)。

主治:鼻渊、鼻塞。

用辛夷研末,加麝香少许,以葱白蘸入鼻中,几次即见效。

蜂蜜外治鼻臭[用料]生蜂蜜。

[制用法]先用温开水将鼻腔结痂洗净,再以棉签蘸生蜂蜜涂鼻腔患处,每日1次,至鼻腔无痛痒,无分泌物结痂,嗅觉恢复为止。

[功效]清热解毒。

用治鼻臭(萎缩性鼻炎)还有1、鼻渊(按:鼻渊俗名脑漏,鼻中不断流水、流脓,或脓中带血)。

用水苏叶、麦站科、川芎、桑白皮、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焙),等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人参汤送下。

2、鼻渊(鼻孔里常流清涕)。

用乌爹泥末吹进鼻孔。

3、鼻渊的治疗便方。

用大蒜切片贴足心。

4、再方。

和藕节、芎焙过,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关下。

5、鼻渊脓血。

用贝子烧研,每服二钱,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6、鼻渊流涕。

用苍耳子(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

7、辛夷释名:辛、侯桃、房木、木笔、迎春(按:本吕为木兰的干燥花蕾)。

主治:鼻渊、鼻塞。

用辛夷研末,加麝香少许,以葱白蘸入鼻中,几次即见效。

对'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的认识

对'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的认识

对'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的认识鼻渊以鼻塞、脓涕不止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头痛及嗅觉减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鼻渊'首见于《黄帝内经》,'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蠛。

'胆为中精之府,胆气通于脑,脑下通頞,頞下通鼻,胆经有热,常上犯于脑,脑经頞下犯鼻,即形成鼻渊,浊涕不止。

鼻渊在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证热证之鼻渊,多为急病,称为急鼻渊;寒证虚证之鼻渊,多为久病,故称为慢鼻渊。

胆为刚脏,易化热化火,若平素饮酒厚味,湿热蕴积,或邪热壅盛内伤于肝,肝胆火热易致急鼻渊。

本文主要分析'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在鼻渊中的认识与发展,为中医药治疗鼻渊提供思路。

1'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思想的来源及发展1.1 鼻渊的最早记载:鼻渊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记载:'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蠛'[1]。

其中'渊'即深渊之意,形容涕量多、涕流时间长。

王冰言:'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辛頞鼻渊'的'辛'有'辛辣''劳苦'之义;'頞'鼻梁之意。

《说文解字》解释'頞,鼻茎也'。

胆气通于脑,胆经有热,常上犯于脑,脑经頞下犯鼻,即形成鼻渊,浊涕不止。

因此,'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这一理论最早奠定了'胆热'为鼻渊病因病机的基础,认识到鼻渊的病位在胆、脑。

后代医家对鼻渊的认识,多在这一基础上加以论述和发展。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思想对治疗鼻渊起着指导性作用。

1.2 隋代对鼻渊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隋代《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论述鼻病时提出,'肺主气而通于鼻,而气为阳,诸阳之气,上荣头面,若气虚受风冷,风冷客于头脑,即其气不和,令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即不闻香臭。

鼻渊通窍的功能主治

鼻渊通窍的功能主治

鼻渊通窍的功能主治1. 缓解鼻塞•鼻渊通窍药物可以帮助缓解鼻塞。

它们通过作用于鼻腔内的血管,收缩血管,减少充血和肿胀,从而减轻鼻塞的症状。

•鼻渊通窍药物还可以减少鼻腔分泌物的产生,从而减少鼻塞的感觉。

•使用鼻渊通窍药物可以迅速缓解鼻塞,恢复鼻腔的通气功能。

2. 缓解鼻炎症状•鼻渊通窍药物对于缓解鼻炎症状非常有效。

它们可以减少鼻腔内血管的充血和肿胀,从而减轻鼻炎引起的鼻涕、打喷嚏和鼻痒等症状。

•鼻渊通窍药物还可以减少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反应导致的过多的分泌物产生。

•使用鼻渊通窍药物可以迅速缓解鼻炎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鼻腔功能。

3. 减轻鼻窦炎症状•鼻窦炎是鼻腔和鼻窦内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鼻渊通窍药物可以减轻鼻窦炎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呼吸和减轻疼痛感。

•鼻渊通窍药物可以通过减少鼻腔和鼻窦内血管的充血,减少分泌物的产生,减轻鼻窦炎引起的堵塞感和压力感。

•使用鼻渊通窍药物可以有效改善鼻窦炎的症状,促进鼻窦的排气和减轻病情。

4. 预防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过敏原引起的鼻腔炎症。

鼻渊通窍药物可以起到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鼻渊通窍药物可以通过减少过敏反应引起的鼻腔充血和分泌物的产生,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

•使用鼻渊通窍药物可以减少过敏性鼻炎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增强鼻腔免疫力•鼻渊通窍药物可以通过减少鼻腔内炎症的产生,增强鼻腔免疫力。

•鼻渊通窍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鼻腔对细菌和病毒的防御能力。

•使用鼻渊通窍药物可以减少鼻腔感染的发生,提高鼻腔的健康水平。

总结鼻渊通窍药物在缓解鼻塞、鼻炎和鼻窦炎的症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收缩血管、减少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鼻腔通气和减轻症状。

此外,鼻渊通窍药物还可以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并增强鼻腔的免疫力。

对于患有鼻塞、鼻炎和鼻窦炎等症状的患者来说,鼻渊通窍药物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身症状:全身可伴发热恶寒,周身不适,食欲不振, 口渴,便秘等。
不同鼻窦病变,其头痛部位有所不同: 急性上颌窦炎:前额部痛或上颌窦区疼痛 急性额窦炎:定时性前额部疼痛 急性蝶窦炎:头痛以枕部、头顶、额及颞部
急性筛窦炎:常觉内眦及鼻根部疼痛
2020/1/18
13
2)慢性迁延者: 有鼻渊反复发作病史
鼻涕粘稠或黄或白而量多,鼻塞时轻时 重,嗅觉不灵,或感头重胀痛不适。
2020/1/18
21
㈡ 胆腑郁热
主证: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量多,从鼻腔上方流 下,有臭味,嗅觉差,鼻内肌膜肿胀,尤以红赤为甚。 头痛剧烈,眉间及面颌部叩压疼痛明显,全身并有发热, 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急躁易怒,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胆腑郁热之证。
2020/1/18
22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若鼻塞甚者,加苍耳子、白芷、鹅不食草,以芳
25
(四) 脾胃湿热
主证:涕黄浊而量多,从鼻腔上方,涓涓 流出,鼻塞重而持续,嗅觉消失,鼻腔内红 肿,并有胀痛,尤以肿胀更甚。全身症状可 见头晕、头重、头痛较剧,体倦,脘胁胀闷, 食欲不振,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 或滑数。
2020/1/18
26
治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方药:甘露消毒丹或黄芩滑石汤加减。方 中以黄芩、滑石、木通清热利湿,茯苓、 猪苓、大腹皮、白蔻仁化湿祛浊,行气 醒脾。若热重者,加黄连、大黄、石膏 以助清泄脾胃之热;鼻塞甚者,加白芷、 辛荑花、薄荷,以芳香通窍。亦可选用 加味四苓散或加减。
2020/1/18
15
(二)慢性迁延者 1)鼻腔检查:鼻粘膜呈慢性充血,鼻甲肿胀
湿润,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裂、 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性分泌物。
2 ) X线鼻窦拍片:X线鼻窦照片常显示窦 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有时可见液平面或 鼻肉阴影等。必要时可行鼻窦CT或MRI(磁共 振成象)检查。
治法:补益脾胃,益气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或托里消毒散加减。
若鼻涕脓稠量多者,可酌加陈皮、半夏、 枳壳、瓜蒌等
若鼻塞甚者,可酌加苍耳子、辛夷
若涕中带血者,治法
1.滴鼻:
2.吹鼻:
3.超声雾化吸入:
4.物理疗法:配合热敷,超短波或红外线 等物理治疗,促进炎症吸收。
头痛,咳嗽,痰少而黄稠,咽痛,口渴。
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2020/1/18
24
治法:清宣肺脏,泻热通窍
方药:方可选用泻白散加黄芩,栀子。
若鼻塞,咳嗽痰多者,可酌加杏仁, 紫苑,冬花等
若鼻塞,涕多者,可酌加半夏,陈 皮,苍耳子,辛夷等
若鼻涕脓稠,带血者,可酌加白茅 根,仙鹤草,茜草等
2020/1/18
若鼻涕多者,可酌加半夏、陈皮、薏苡仁等
若喷嚏、流清涕者,可酌加黄芪、白术、防风 等
2020/1/18
29
(六) 脾气虚弱
主证:鼻涕白粘或黄稠,量多,嗅觉减 退,鼻塞较重。腹胀便溏,脘腹胀满, 肢困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头昏 重,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弱。
2020/1/18
30
急性鼻窦炎:多与细菌感染有关
慢性鼻窦炎:与细菌感染、免疫力 低下、变态反应等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0/1/18
5
王德鉴等在《实用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中提出:
急性鼻窦炎——多属实证鼻渊范畴
慢性鼻窦炎——多属虚证鼻渊范畴
2020/1/18
6
2020/1/18
7
前组鼻窦: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
鼻渊迁延日久,患者往往精神萎靡,失眠健忘, 食欲不振。由于脓涕流入咽部,可引起虚火喉痹, 虚火乳蛾,帘珠喉痹等。鼻渊因擤鼻不当,可导 致耳闭、脓耳
2020/1/18
35
2020/1/18
1
鼻渊
[概述]
鼻渊:是指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所致的以 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临床上 常伴有头痛(或头昏头重)、鼻塞、嗅觉减退等 症状
2020/1/18
2
耳鼻喉科的常见、多发病。有资料显 示:发病率为12%,在鼻部疾病中的发 病率为23.5%,并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常游泳、跳水、飞行者多发,寒冷季 节较多发,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区别
后组鼻窦:后组筛窦和蝶窦。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2020/1/18
8
额窦开口 筛泡 上鼻甲
上颌窦开

中鼻甲残端
鼻泪管开口
下鼻甲残端
2020/1/18
9
鼻渊
急性起病者多由于体质偏弱,加上生活起居
失常,寒暖不调,受凉受湿或过度疲劳之后, 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属肺、脾、胆(肝)之 实证热证
慢性迁延者多由于急性起病之后,体质虚弱,
失于调理,致使反复发作,或因治疗不彻底, 迁延失治,邪气久羁而成。临床上,多见于肺 脾之虚损为主
2020/1/18
10
[病因病机]
一、外邪袭肺
二、胆腑郁热
《济生方·鼻门》说:“热留胆腑,邪移于脑,遂致鼻渊,鼻渊者,
浊涕下不止也,
,故得之气厥也”
三、肺经蕴热
《辨证录·卷4》谓:“人有鼻塞不通,浊涕稠粘,已经数年……谁 知是肺经郁火不宣”
至于全身的症状,无急性的明显,较常 见的为记忆力衰退和思想不集中。
2020/1/18
14
体征:
(一)急性起病者:
1.鼻窦相对应的部位红肿及压痛 2.鼻腔检查: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和中鼻道粘膜 为甚,鼻腔内有大量粘脓或脓性鼻涕。用1%麻黄素收缩鼻粘膜 或擤出鼻腔大部分鼻涕后观察中鼻道和嗅裂,前组鼻窦炎可见中 鼻道有粘脓或脓性分泌物。后组鼻窦炎者则见于嗅裂有脓性涕引 流。 3.鼻窦X线检查: 4.上颌窦穿刺冲洗或体位引流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烟酒。 4.对本病应积极、及时治疗,以免使急性转为慢性,
迁延日久难愈,或变生它病。 5.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积极治疗邻近
器官的疾病。 6.注意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粉尘多者,应带口罩。
2020/1/18
34
[预后及转归]
急性起病的鼻渊如能及时得到恰当治疗,预 后良好。如治疗不彻底,可迁延日久。脓涕下流 咽部,可引起风热喉痹,风热乳蛾等,若擤鼻方 法不当,则可引起脓耳。若治疗不当,邪毒传入 于脑,蒙蔽心窍,则可出现热入心包之危重症候
3 )鼻窦穿刺冲洗:多用于上颌窦,通过穿 刺冲洗以了解窦内脓液之性质、量、有无恶臭 等,分泌物可行脓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2020/1/18
16
2020/1/18
17
引流:

中鼻道有脓, 哪组鼻窦炎?
嗅沟有脓, 哪组鼻窦炎?
2020/1/18
右鼻腔前面观
18
[辨证论治]
治疗思路 本病以“通 排 补”为治疗之大法。 即芳香通窍,祛痰排脓,补益肺脾
2020/1/18
3
病名与别名:“渊”即渊深之义。形容鼻 涕量之多,流涕时间之久。
鼻 渊 之 名 语 出 《 内 经 》——“ 胆 移 热 于 脑,则辛頞(é)鼻渊,鼻渊者,浊涕下 不止也”
又名“脑漏”、“脑渗”、“脑泻”、 “脑崩”、“历脑”、“控脑痧”等
2020/1/18
4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其中:
四、脾胃湿热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曰:“此症多由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 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
2020/1/18
11
五、肺气虚寒
《灵枢·本神篇》谓:“肺气虚,则鼻塞不 利少气”。
六、脾气虚弱
2020/1/18
12
[临床诊断]
1. 病史 2. 主要症状:
1)急性起病者: 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较剧
2020/1/18
27
(五)肺气虚寒
主证:鼻塞或重或轻,鼻涕粘白,稍遇风 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 嗅觉减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 苍白,自汗畏寒,头昏,头胀,咳嗽痰 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2020/1/18
28
治法:温补肺脏,益气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若头额冷痛,可酌加羌活、白芷、川芎等;若 畏寒肢冷、遇寒加重者,可酌加防风、桂枝等
2020/1/18
19
[辨证论治] 一、分型治疗
(一)外邪袭肺
主证: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 减退,头痛。
可兼有发热畏风,汗出,咳嗽,痰多,头 额、眉棱、颌面部疼痛。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浮数
2020/1/18
20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或苍耳子散加黄芩、 菊花、葛根、连翘。方中以苍耳子散辛 散风邪,芳香通窍,黄芩、菊花、连翘、 葛根清热解毒,使风热之邪得以从表解
香通窍。 若肝胆火热壅盛,头痛剧烈,急躁易怒,便秘尿
赤者,可用当归龙荟丸加减,以清泻肝胆之火。 或奇授藿香丸,用木通、茵陈煎水送服。奇授 藿香丸中以藿香芳香行气,辟浊化湿,猪胆苦 寒,入胆经除胆热,配以木通、茵陈以清利胆 经湿热。
2020/1/18
23
(三) 肺经蕴热 主证:鼻塞,涕粘稠色白、黄稠,不易 擤出,或涕中带血,头昏痛,嗅觉减退, 或咳嗽痰稠, 头额或眉棱骨疼痛。
5.上颌窦穿刺冲洗:既可用于诊断,也可 用于治疗
6. 鼻窦置换疗法
7. 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经保守治疗 无效者可考虑采用手术方法
2020/1/18
32
2020/1/18
33
[护理与预防] 1.清洁鼻腔,去除积留的鼻涕,保持鼻道通畅。 2.注意擤息方法:鼻塞甚者,不可强行擤鼻,以免
邪毒进入耳窍,导致耳窍疾病。 3.适当休息,注意营养,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