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哮喘PPT课件
合集下载
哮喘__精华版ppt课件
-
17
支气管哮喘的辅助检查
• (3) X线检查:正常 过度充气 并发症 • (4)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 (5) 动脉血气分析:注意二氧化碳分压 • (6)痰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 诱导痰中细胞
因子等的测定 • (7)血清ECP等
-
18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 通过典型的病史体征不难作出诊断,最好能作 肺功能检查
支气管哮喘
张掖博爱医院 赵伯元
-
1
支气管哮喘
• 全球1.5亿,我国1500万,美国1500万。 • 中国哮喘发病率0.5—1.0%,西藏0.11%,福建
2.03% • 许多国家和地区哮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
趋势。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与城市的生活环 境,氧化剂污染,被动吸烟有关,也与某些现 代生活方式有关,如儿童期感染性疾病的减少, 儿童肥胖的增多,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等。
-
2
支气管哮喘
约半数患者12岁以前起病,许多患者病
程长达十几年或几十年。美国一年在该 病的花费40亿美金。
-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变态反应学说 变应原进入患者体内,产生的IgE抗体吸附
在肥大细胞、嗜酸细胞表面,变应原再次进入 体内时与IgE抗体结合,刺激肥大细胞、嗜酸细 胞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 痉挛,导致速发相哮喘反应。
遂求诊本院。
10
-
11
哮喘的体征
• 肺部闻及哮鸣音是其特点 • 不能单纯根据哮鸣音的多少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 若患者就诊时没有哮鸣音也不能单纯据此排除
哮喘的诊断。
-
12
支气管哮喘的“三性”
• 喘息症状的反复发作性 发病时肺部哮鸣音的弥漫性 气道阻塞的可逆性
中医内科学喘证精品PPT课件
复习哮病
(一)选择题:A型题
1.哮病的主因是( )
A.B.外感风寒 C.饮食不节 D.情志失调 E.
2.哮病属寒邪外束,肺热内盛证时,治宜解表清里,最 佳选方是(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小青龙汤 B.C.越婢加术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小青龙加石膏汤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平时 .
(三)简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②.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实 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③.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④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喘》“治实者攻之即效,无 所难亦。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攻,其间 转折进退,良非易出。”
⑤.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 责在肾。”
每遇外感、情志、劳累诱发。
【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临床特征 :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
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为特征。
病史: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
诱发因素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辅助检查: 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常规、胸
部X线片、心电图等有助于诊断。
相关检查
外感: 1.外邪侵袭
内伤: 2.饮食不当
3.情志所伤
4.劳欲久病
(二)、病因病机概述
1.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 呼吸困难
肺失宣肃 喘证
2.饮食不当 肥甘生冷 嗜酒无度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 肺失宣肃 呼吸困难 喘证
3.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 肝郁气逆 横逆犯肺 肺失宣肃 呼吸困难 喘证
实喘在肺,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 肾,为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
(一)选择题:A型题
1.哮病的主因是( )
A.B.外感风寒 C.饮食不节 D.情志失调 E.
2.哮病属寒邪外束,肺热内盛证时,治宜解表清里,最 佳选方是(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小青龙汤 B.C.越婢加术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小青龙加石膏汤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平时 .
(三)简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②.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实 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③.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④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喘》“治实者攻之即效,无 所难亦。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攻,其间 转折进退,良非易出。”
⑤.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 责在肾。”
每遇外感、情志、劳累诱发。
【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临床特征 :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
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为特征。
病史: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
诱发因素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辅助检查: 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常规、胸
部X线片、心电图等有助于诊断。
相关检查
外感: 1.外邪侵袭
内伤: 2.饮食不当
3.情志所伤
4.劳欲久病
(二)、病因病机概述
1.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 呼吸困难
肺失宣肃 喘证
2.饮食不当 肥甘生冷 嗜酒无度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 肺失宣肃 呼吸困难 喘证
3.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 肝郁气逆 横逆犯肺 肺失宣肃 呼吸困难 喘证
实喘在肺,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 肾,为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
《中医内科学》哮病-ppt课件全文
哮病:为诱因引动宿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肺失肃降而成,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联系:哮病反复发作,可向肺胀转化。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①首辩已发、未发: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促,喉中哮鸣,伴咳嗽, 咯痰不利,甚则张口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不宁。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轻微的咳嗽、咯痰、呼 吸紧迫等;日久反复发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吸时喉间 哮鸣有声、自汗、畏风、神疲形衰、腰酸浮肿。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热痰——清化肃肺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平时应扶正治本
辨其阴阳 区别脏腑
寒热错杂——温清并施 阳虚——温补
阴虚——滋养 补肺 健脾 益肾
注意事项
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兼顾治疗,不可拘泥于攻邪。 注意治痰。 慎用辛散,汗出伤正,易致复发。 缓解期补益肺肾,可减轻或减少其发作。
(三)分型施治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 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
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 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 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 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 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
哮病
一概述:
(一)涵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 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原因是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 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从解剖角度看,由于 气道挛急所致。
联系:哮病反复发作,可向肺胀转化。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①首辩已发、未发: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促,喉中哮鸣,伴咳嗽, 咯痰不利,甚则张口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不宁。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轻微的咳嗽、咯痰、呼 吸紧迫等;日久反复发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吸时喉间 哮鸣有声、自汗、畏风、神疲形衰、腰酸浮肿。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热痰——清化肃肺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平时应扶正治本
辨其阴阳 区别脏腑
寒热错杂——温清并施 阳虚——温补
阴虚——滋养 补肺 健脾 益肾
注意事项
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兼顾治疗,不可拘泥于攻邪。 注意治痰。 慎用辛散,汗出伤正,易致复发。 缓解期补益肺肾,可减轻或减少其发作。
(三)分型施治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 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
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 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 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 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 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
哮病
一概述:
(一)涵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 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原因是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 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从解剖角度看,由于 气道挛急所致。
哮 喘 PPT课件
治则: 滋阴润肺,平降喘逆
肾兪、太溪—补肾以纳气归根,滋阴以生精化
髓,生津降火
关元—培补元气,强健体魄,以心肾阳虚:喘促短气,呼多吸少,气 不得续,畏寒肢冷,尿少浮肿,甚则喘急 烦躁,心悸神昧,冷汗淋漓,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 细或微弱而结代。
治疗方法
处方及方义:
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调理肺脏机能、止哮平喘 天突—降逆顺气、祛痰利肺 膻中—宽胸理气、舒展气机 孔最—肃肺化痰、降逆平喘 定喘—止哮平喘之经验效穴 丰隆—豁痰要穴
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1、寒饮伏肺(冷哮):遇寒触发,胸膈满
治则:补益心肾、温阳平喘
肾兪、气海、关元、心兪、内关—补益心气,
振奋元阳
西医治疗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1、支气管扩张剂 Β受体兴奋剂 茶碱 2、受体拮抗剂 抗组织胺药 抗胆碱药 其他受体拮抗剂 3、皮质类固醇
二、慢性缓解期治疗
小 结
是动则病,肺涨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
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若哮喘病久不愈,出现肺、肾两虚之征候,
肺经“少气不足以息”, 肾经“面如漆柴,饥不欲食,喝喝而喘,坐而
欲起,上气嗌干烦心,嗜卧,足下热,痿厥, 口热,舌干”
临床表现
根据有无过敏原和发病年龄的不同,临床
哮 喘
一、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方法
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
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点的过敏性病症。 哮—喉中痰鸣有声;喘—气短不足以息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男女老幼皆可发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 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骤变时多发 常见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 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
肾兪、太溪—补肾以纳气归根,滋阴以生精化
髓,生津降火
关元—培补元气,强健体魄,以心肾阳虚:喘促短气,呼多吸少,气 不得续,畏寒肢冷,尿少浮肿,甚则喘急 烦躁,心悸神昧,冷汗淋漓,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 细或微弱而结代。
治疗方法
处方及方义:
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调理肺脏机能、止哮平喘 天突—降逆顺气、祛痰利肺 膻中—宽胸理气、舒展气机 孔最—肃肺化痰、降逆平喘 定喘—止哮平喘之经验效穴 丰隆—豁痰要穴
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1、寒饮伏肺(冷哮):遇寒触发,胸膈满
治则:补益心肾、温阳平喘
肾兪、气海、关元、心兪、内关—补益心气,
振奋元阳
西医治疗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1、支气管扩张剂 Β受体兴奋剂 茶碱 2、受体拮抗剂 抗组织胺药 抗胆碱药 其他受体拮抗剂 3、皮质类固醇
二、慢性缓解期治疗
小 结
是动则病,肺涨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
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若哮喘病久不愈,出现肺、肾两虚之征候,
肺经“少气不足以息”, 肾经“面如漆柴,饥不欲食,喝喝而喘,坐而
欲起,上气嗌干烦心,嗜卧,足下热,痿厥, 口热,舌干”
临床表现
根据有无过敏原和发病年龄的不同,临床
哮 喘
一、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方法
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
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点的过敏性病症。 哮—喉中痰鸣有声;喘—气短不足以息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男女老幼皆可发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 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骤变时多发 常见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 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
《中医内科学哮喘》PPT课件
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肺气闭郁,不得宣畅。 痰色白、稀薄而多泡沫—痰从寒化为饮。 口不渴,或喜热饮—病因于寒,内无郁热。 形寒怕冷,面色青晦—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 天冷或受寒易发—外寒引动伏饮。 舌苔白滑,脉弦紧—寒痰内盛。 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3、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总数、N、E 血清IgE 肺功能:PEF 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
17.01.2020
辨证论治
17.01.2020
1、辨证要点 邪实 寒痰
热痰
或兼表证
正虚 肺、脾、肾(心)——阳(气) 虚
肺、肾——阴虚
2、辨证思路
明确哮证诊断后,应分清哮证属发作期或 是缓解期
发作期哮证应先辨清寒热 缓解期以虚证为主,需辨明肺、脾、肾之
哮病
17.01.2020
概述
1、定义 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特征: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
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17.01.2020
3、历史源流
《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17.01.2020
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为夙根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运输水精 肾不能蒸化水液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发病机理 痰气搏击,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证治汇补·哮病》“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17.01.2020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3、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总数、N、E 血清IgE 肺功能:PEF 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
17.01.2020
辨证论治
17.01.2020
1、辨证要点 邪实 寒痰
热痰
或兼表证
正虚 肺、脾、肾(心)——阳(气) 虚
肺、肾——阴虚
2、辨证思路
明确哮证诊断后,应分清哮证属发作期或 是缓解期
发作期哮证应先辨清寒热 缓解期以虚证为主,需辨明肺、脾、肾之
哮病
17.01.2020
概述
1、定义 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特征: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
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17.01.2020
3、历史源流
《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17.01.2020
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为夙根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运输水精 肾不能蒸化水液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发病机理 痰气搏击,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证治汇补·哮病》“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17.01.2020
哮喘ppt课件
14
哮喘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肺的俞穴 调理肺脏机能 中府-肺的募穴 止哮平喘 天突-降逆顺气、祛痰利肺 膻中-气会,宽胸理气、舒展气机 孔最-肺经郄穴,肃肺化痰、降逆平喘 定喘-止哮平喘的经验效穴 丰隆-豁痰要穴 诸穴合用可收降气化痰、止哮平喘之功。
15
哮喘
加减:寒饮伏肺:风门、太渊-疏风宣肺
三角缝合针,将“0”号羊肠线埋于穴下肌肉 层,每10~15天更换一次。 (3)方法2:常规消毒后,于穴位表皮局麻, 用9号腰穿针将羊肠线植入有关穴位。
20
哮喘
针灸穴位植 线疗法,属埋 线疗法的一种, 该法于穴位表 皮局麻后,利 用腰穿针将羊 肠线植入有关 穴位,以达到 治疗效果。
21
哮喘
☆ 穴位割治法:
过度劳累、情志失调 气机升降失常 3、发作期—实证—气阻痰壅,阻塞气道
缓解期—虚证—肺气耗损,累及脾肾
6
7
哮喘
四、临床表现 先兆症状:鼻咽发痒,咳嗽,喷嚏,胸闷等。 典型发作:突感胸闷,呼吸困难,喉中哮鸣,
呼气延长,不得平卧,烦躁,汗 出,甚则紫绀。 发作将停时:常咯出较多稀薄痰液,
痰热壅肺:大椎、曲池、太白-清化痰热
肺脾气虚:脾俞、足三里-培土生金
肺肾阴虚:肾俞、关元、太溪-滋肾益肺
心肾阳虚:心俞、肾俞、气海 补益心气、
关元、内关
振奋元阳
潮热盗汗:阴郄、复溜-滋阴敛汗
16
哮喘
操作: 1、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心俞等穴不可
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2、心肾阳虚气海、关元加灸; 3、顽固性哮喘可施行瘢痕灸。
治疗; ☆ 气候转变时应注意保暖; ☆ 过敏体质者,注意避免接触致敏源和进
哮喘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肺的俞穴 调理肺脏机能 中府-肺的募穴 止哮平喘 天突-降逆顺气、祛痰利肺 膻中-气会,宽胸理气、舒展气机 孔最-肺经郄穴,肃肺化痰、降逆平喘 定喘-止哮平喘的经验效穴 丰隆-豁痰要穴 诸穴合用可收降气化痰、止哮平喘之功。
15
哮喘
加减:寒饮伏肺:风门、太渊-疏风宣肺
三角缝合针,将“0”号羊肠线埋于穴下肌肉 层,每10~15天更换一次。 (3)方法2:常规消毒后,于穴位表皮局麻, 用9号腰穿针将羊肠线植入有关穴位。
20
哮喘
针灸穴位植 线疗法,属埋 线疗法的一种, 该法于穴位表 皮局麻后,利 用腰穿针将羊 肠线植入有关 穴位,以达到 治疗效果。
21
哮喘
☆ 穴位割治法:
过度劳累、情志失调 气机升降失常 3、发作期—实证—气阻痰壅,阻塞气道
缓解期—虚证—肺气耗损,累及脾肾
6
7
哮喘
四、临床表现 先兆症状:鼻咽发痒,咳嗽,喷嚏,胸闷等。 典型发作:突感胸闷,呼吸困难,喉中哮鸣,
呼气延长,不得平卧,烦躁,汗 出,甚则紫绀。 发作将停时:常咯出较多稀薄痰液,
痰热壅肺:大椎、曲池、太白-清化痰热
肺脾气虚:脾俞、足三里-培土生金
肺肾阴虚:肾俞、关元、太溪-滋肾益肺
心肾阳虚:心俞、肾俞、气海 补益心气、
关元、内关
振奋元阳
潮热盗汗:阴郄、复溜-滋阴敛汗
16
哮喘
操作: 1、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心俞等穴不可
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2、心肾阳虚气海、关元加灸; 3、顽固性哮喘可施行瘢痕灸。
治疗; ☆ 气候转变时应注意保暖; ☆ 过敏体质者,注意避免接触致敏源和进
最新中医内科学1.3哮病PPT课件
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病
相同: 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不同: 哮必兼喘 ,喘未必兼哮 ,
喘病
哮指声响言,
喘指气息言,
喉中哮鸣有声 , 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一种反复发作 的独立性疾病 。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 疾病的一个症状。
第二节 哮病的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临证参考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哮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2、熟练掌握哮病的分证论治; 3、了解哮病的预防调护、临证参考。
(三)病证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 性疾患 )
引起的哮喘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邪 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邪 蕴于肺,
或因吸人烟尘、花粉、 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壅阻肺气,气不布津 ,聚液生痰。
影响肺气的宣降,津液凝 聚,痰浊内生。
饮食 不当
过食生冷,寒饮内停, 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
释义: ①证候特征:呼吸困难、喉中哮鸣。 ②发作性—突然性、反复性、短暂性。 ③发作性说明次病可分为发作期、缓解期。 ④第一个句号后的话是对本病发作期临床表现的进一
步描述。 ⑤别名:哮吼。
定义
病名释义 : 哮:在《新华字典》中即“吼叫”的意思,如咆
哮。
这里的“哮”指声响言,一 种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不能 平卧的病证。
肺 肺不布津
痰(宿根)
宿痰伏肺 肺失宣肃
外感、饮食
肺失宣肃 痰随气动
呼吸困难
哮
七情、劳倦 气因痰阻 痰气搏击
喉中哮鸣
病
发作期
实哮:冷哮(寒痰)热哮(热痰) 虚哮:气虚(寒痰)阴虚(热痰)
中医内科学.哮病PPT课件
缓解期
肺 脾 气 虚 证 肺 肾 两 虚 证
(三)分型施治
1发作期 ①冷哮证 症状: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 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 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 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 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喉中哮鸣,呼吸急促, 胸膈烦闷,咳嗽,咯痰
哮病
肺
痰粘色黄,口干欲饮, 烦躁大便偏干,舌苔黄 舌尖边红
发热,恶寒,无汗, 身痛,舌苔白腻,脉紧
痰热
风寒
痰热壅肺,复感风寒, 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痰气搏击。 疏风散寒 清热化痰
宣肺平喘
解表散寒, 清化痰热 宣肺定喘。
麻黄干姜桂枝细辛 麻黄干姜细辛 半夏石膏
肾虚
虚火灼津 上壅于肺 阳虚水泛 上客于肺
(四)病机要点:
①病位:肺、与脾肾
②基本病机:肺失宣肃 痰气搏击 。
③病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 虚为主总属正虚邪实
(五)转归: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
年轻患者,可终止发作;中老年体弱患者,不
易根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寒包 热哮
饮食
痰阻气道 发作 搏击有声
迁 延 日 久
虚哮
病后(肺虚) 肺气耗损 气不布津
起居体虚(肾亏) 阴虚火旺灼津
阳虚水泛
缓解期
(三)二者概述
外邪侵袭 邪客于肺 肺 肺不布津 脾失健运 饮食不当 脾 水湿内停 肾不主水 痰(宿根) 宿痰伏肺 肺失宣肃
大病久病 禀赋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或气虚血瘀之象。 病机: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
17
哮病与支饮
联系:均有痰鸣气喘的症状。 区别:哮病呈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支饮 病情时重时轻,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
8
14.06.2020
.
3、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总数、N、E 血清IgE 肺功能:PEF 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
9
14.06.2020
.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邪实 寒痰 热痰 或兼表证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嗜食酸、咸或甘肥甜腻之类,积痰蒸热。 进食海膻发物
病后体虚
素质不强,易受邪侵。(幼稚天哮) 病后体弱,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
热胶固。
4
14.06.2020
.
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为夙根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运输水精 肾不能蒸化水液
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盛。
病机:痰热壅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14 方药:定喘汤、越婢14半.06.夏202汤0 加减。
.
寒包热哮
症状:喉中痰鸣如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 热壅肺, 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热蒸液为痰,痰 热胶结于肺。 烦躁,口渴,便干—痰热内郁。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风寒外束。 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滑弦紧—风寒夹有郁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
《诸病源候论》
《呷嗽候》
《圣济总录》《普济方》
上气、呷嗽
《丹溪心法》
“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3
《医学正传》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14”.06.2020
.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遏肺气,气布不津,聚液生痰。 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肺失宣降,津液停聚,痰浊内蕴。
间歇期以正虚为主 从实转虚 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灼伤肺肾之阴。 虚实互为因果 肺脾肾脏气虚弱,因虚生痰,因痰发病,
愈发愈虚。 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6
14.06.20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反复发作。
发病先兆: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
发时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则面 色苍白,唇甲青紫,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发病机理
痰气搏击,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证治汇补·哮病》“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 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5
14.06.2020
.
病理性质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病因于热(素体阴虚,痰从热化)——痰热——热哮 痰热内与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平时一如常人;病久正气亏虚,常有哮鸣,甚至大 发作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诱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
家族中有哮病史。
7
14.06.2020
.
2、病证鉴别
哮病与喘证
联系:哮必兼喘;哮病久延,可发展为痰喘。 区别:哮以声响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以气
息言,为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12
14.06.2020
.
3、证治分类 (发作期)
冷哮
症状: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阻,
壅塞气 道,肺失升降。
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肺气闭郁,不得宣畅。
痰色白、稀薄而多泡沫—痰从寒化为饮。
口不渴,或喜热饮—病因于寒,内无郁热。
形寒怕冷,面色青晦—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
哮病
1
14.06.2020
.
概述
1、定义
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特征: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
平卧
2、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2
14.06.2020
.
3、历史源流
《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 黄汤主之”
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15
14.06.2020
.
风痰哮
症状: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阻气道,肺气不降。 痰涎壅盛,喉如拽锯,咯痰粘腻难出,或白色泡沫
不爽—痰浊伏肺。 起病多急,常 忽来去,鼻、咽、耳发痒,喷嚏,鼻 塞,
天冷或受寒易发—外寒引动伏饮。
舌苔白滑,脉弦紧—寒痰内盛。
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
13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小青14龙.06汤.20加20减。
.
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 作——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热蒸液为痰, 痰热胶结于肺。
流涕,迅即发作—风邪引触,善行数变。 舌苔厚浊,脉滑实—痰浊之征。
病机: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16
14.06.2020
.
虚哮
症状:发作频繁——久病正虚。 发时喉中痰鸣如鼾——肺虚痰蕴。 声低,气短不足以息——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咳痰清稀——气不化津,津液成痰。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阴虚阳盛。 或咽干口渴,烦热——病久气阴不足,阴虚生热。 口唇、爪甲青紫——痰气瘀阻。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气阳或气阴不足之
正虚 肺、脾、肾(心)——阳(气)虚 肺、肾——阴虚
10
14.06.2020
.
2、辨证思路
明确哮证诊断后,应分清哮证属发作期或是缓解 期
发作期哮证应先辨清寒热 缓解期以虚证为主,需辨明肺、脾、肾之别
11
14.06.2020
.
3、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标。 发时(邪实)—攻邪—祛痰利气—寒痰—温化宣肺 —热痰—清化肃肺 —寒包火—温清并用 平时(正虚)—扶正—辨其阴阳—阴虚—滋养 — 阳虚—温补 —区别脏腑—补肺 —健脾 —益肾
17
哮病与支饮
联系:均有痰鸣气喘的症状。 区别:哮病呈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支饮 病情时重时轻,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
8
14.06.2020
.
3、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总数、N、E 血清IgE 肺功能:PEF 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
9
14.06.2020
.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邪实 寒痰 热痰 或兼表证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嗜食酸、咸或甘肥甜腻之类,积痰蒸热。 进食海膻发物
病后体虚
素质不强,易受邪侵。(幼稚天哮) 病后体弱,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
热胶固。
4
14.06.2020
.
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为夙根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运输水精 肾不能蒸化水液
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盛。
病机:痰热壅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14 方药:定喘汤、越婢14半.06.夏202汤0 加减。
.
寒包热哮
症状:喉中痰鸣如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 热壅肺, 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热蒸液为痰,痰 热胶结于肺。 烦躁,口渴,便干—痰热内郁。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风寒外束。 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滑弦紧—风寒夹有郁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
《诸病源候论》
《呷嗽候》
《圣济总录》《普济方》
上气、呷嗽
《丹溪心法》
“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3
《医学正传》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14”.06.2020
.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遏肺气,气布不津,聚液生痰。 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肺失宣降,津液停聚,痰浊内蕴。
间歇期以正虚为主 从实转虚 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灼伤肺肾之阴。 虚实互为因果 肺脾肾脏气虚弱,因虚生痰,因痰发病,
愈发愈虚。 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6
14.06.20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反复发作。
发病先兆: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
发时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则面 色苍白,唇甲青紫,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发病机理
痰气搏击,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证治汇补·哮病》“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 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5
14.06.2020
.
病理性质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病因于热(素体阴虚,痰从热化)——痰热——热哮 痰热内与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平时一如常人;病久正气亏虚,常有哮鸣,甚至大 发作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诱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
家族中有哮病史。
7
14.06.2020
.
2、病证鉴别
哮病与喘证
联系:哮必兼喘;哮病久延,可发展为痰喘。 区别:哮以声响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以气
息言,为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12
14.06.2020
.
3、证治分类 (发作期)
冷哮
症状: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阻,
壅塞气 道,肺失升降。
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肺气闭郁,不得宣畅。
痰色白、稀薄而多泡沫—痰从寒化为饮。
口不渴,或喜热饮—病因于寒,内无郁热。
形寒怕冷,面色青晦—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
哮病
1
14.06.2020
.
概述
1、定义
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特征: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
平卧
2、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2
14.06.2020
.
3、历史源流
《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 黄汤主之”
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15
14.06.2020
.
风痰哮
症状: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阻气道,肺气不降。 痰涎壅盛,喉如拽锯,咯痰粘腻难出,或白色泡沫
不爽—痰浊伏肺。 起病多急,常 忽来去,鼻、咽、耳发痒,喷嚏,鼻 塞,
天冷或受寒易发—外寒引动伏饮。
舌苔白滑,脉弦紧—寒痰内盛。
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
13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小青14龙.06汤.20加20减。
.
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 作——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热蒸液为痰, 痰热胶结于肺。
流涕,迅即发作—风邪引触,善行数变。 舌苔厚浊,脉滑实—痰浊之征。
病机: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16
14.06.2020
.
虚哮
症状:发作频繁——久病正虚。 发时喉中痰鸣如鼾——肺虚痰蕴。 声低,气短不足以息——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咳痰清稀——气不化津,津液成痰。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阴虚阳盛。 或咽干口渴,烦热——病久气阴不足,阴虚生热。 口唇、爪甲青紫——痰气瘀阻。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气阳或气阴不足之
正虚 肺、脾、肾(心)——阳(气)虚 肺、肾——阴虚
10
14.06.2020
.
2、辨证思路
明确哮证诊断后,应分清哮证属发作期或是缓解 期
发作期哮证应先辨清寒热 缓解期以虚证为主,需辨明肺、脾、肾之别
11
14.06.2020
.
3、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标。 发时(邪实)—攻邪—祛痰利气—寒痰—温化宣肺 —热痰—清化肃肺 —寒包火—温清并用 平时(正虚)—扶正—辨其阴阳—阴虚—滋养 — 阳虚—温补 —区别脏腑—补肺 —健脾 —益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