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章丘朱家峪古村落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朱家峪古村落选址与格局研究

朱家峪古村落选址与格局研究
t i c .
Ke y wor d s: a n c i e n t v i l l a g e; s i t e s e l e c t i o n; p a t t e n r o f v i l l a g e
1 朱家峪概 况
1 . 1 地理位 置
朱家峪坐落在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境 内, 北纬 3 6度 , 东经 1 1 7 度 。西距济南市历城区约 5 0 k m, 东靠 淄博市 , 南交泰安 、 莱芜市 , 东北 与邹平县接壤 , 西北隔黄河与济 阳县相望 。这是一座典型的山村 , 整个村 落坐落在山凹里 , 东、 南、 西三面环山 , 四处群山环抱 , 山川形胜 , 钟灵毓秀, 景色宜人。 1 . 2 历史沿 革 朱家峪原名“ 城角峪” , 后改名“ 富 山峪” , 直到明代改名随国姓为“ 朱家峪” 。 自明代以来 , 朱氏子孙 借 山势地形 , 兴建 民宅 、 学校、 宗祠 , 完善各类生活设施 , 清朝末年为防盗贼在村 口构建起 了寨墙 , 经过世代 子孙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村落面貌 ( 图1 ) 。由于受地势限制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 于是在 1 9 8 0 年开始有了人为性质的拓展外移 , 在村北另辟新村 , 这恰巧使朱家峪 的原始村貌得以保存。2 0 0 2 年6 月, 章丘市人民政府将朱家峪评为“ 历史文化名村” , 2 0 0 3年 1 1 月, 山东省建设厅评为“ 省历史文化名村” 。
i f r s t a n c i e n t v i l l a g e,s e t t l e me n t s pe c i me n s o f t h e n o r t h o f r i v e r ”b e c a u s e o f i t s u n i q ue hi s t o ic r a l s t y l e a n d c o m— p l e t e v i l a g e l a y o u t .Ba s e d o n t h e c o l e c t i o n o f l i t e r a t ur e d a t a a n d ie f l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t h i s a r t i c l e e x p o u n d e d he t

资料

资料

简介:“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朱家峪朱家峪民俗旅游区位于章丘明水城东南5公里。

胡山东北脚下,距省会济南40公里,从309国道(济王路)南行1.5公里便到该村。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为富山峪,朱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入村,因朱系国姓,又将富山峪改名朱家峪。

2002年3月,据省内外专家考证,古村土台子出土陶器残片和斑鹿角化石,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今3800年以上。

自明代至今,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之变,但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原来的古门、古哨、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

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尤为重视文化教育。

自明末至建国前,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各类私塾星罗棋布,有近二十处。

故人才济济,才人辈出。

2002年6月,章丘市人民政府将朱家峪评定为“历史文化名村”。

2003年11月。

该村又被山东省建设厅评定为“省历史文化名村”。

朱家峪古村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高低参差,错落有致。

该村三面环山,北临齐鲁世博精品园,南接胡山,西连胡山森林公园,村南头、文峰独秀,庄北首,文昌阁楼,笔架山偎依着村西首,东崖下,清泉长流,村四周尚有九山不露头。

朱家峪有大小古建筑近二百处。

大小石桥三十余座,井泉二十余处,庙宇十余处。

康熙立交桥、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朱氏家祠、双轨故道、坛桥七折、东岭朝霞、古柏亭立、团山瀑布、碧塘倒影、狮子洞、云雾洞、朝阳洞、仙人桌、仙人桥、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数不胜数。

因此,朱家峪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游人登礼门顶部,可迎旭瞻麓,一览山乡之秀美。

深秋季节,可赏漫山红叶,大雪过后,玉树琼枝,群山玉峰,更让人留恋。

朱家峪人闯关东给我们的启示——“山东精神”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

破产的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

此即“闯关东”。

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

朱家裕建筑特色及文物保护价值

朱家裕建筑特色及文物保护价值

关于乡村记忆的调查报告朱家裕建筑特色及保护建筑学院建学143王梦琪前言:参加者王梦琪,实践主题:朱家裕的建筑特色及保护,2015年地点:山东济南明水朱家裕。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朱家裕历史及概括章丘市明水东南4.5公里有个小山村叫朱家裕,据《朱氏家谱》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先祖讳民坤,由沂州兰山县朱家屯迁至。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名富山峪,朱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入村,因朱系国姓,即与皇帝朱元璋同宗,又将富山峪改名为朱家峪。

(来源于百度百科)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同时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

由于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等特殊原因,朱氏人物和村居建筑,被《闯关东》等多部文学作品选录,朱家峪知名度大增。

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日韩等外国游客也逐年增加。

朱家裕就像个葫芦峪,三面环山,一条山沟从村中穿过,两岸民居依山傍水而建,或高或低,鳞次栉比,具有浓郁的北方山村特色。

建筑遗迹可追溯到清朝初期,现存建筑已经修缮,基本保存了原来的风格。

其主要建筑特色可从文昌阁、山阴小学等房屋建筑上略见一斑。

朱家峪各部分建筑特色(1)文昌阁文昌阁位于朱家峪村最北端,坐北朝南,分上下两层。

下层为“礼门”,本村人习惯叫“圩门”,意思是防止外人侵入。

礼门为石砌尖拱形,拱券用长方形石料干砌而成。

看上去非常坚固,并对基础及墙体变形有一定的适应性,古人真是匠心独运啊!礼门下部便为“义路”。

据村民讲该道是全体朱家峪村民共同出资出劳修建,因而取名“义路”。

义路宽4.5米左右,由大小不一的石板拼凑而成,石缝就像破碎的冰花,即平整又美观。

义路中部用长方形条石砌成一条宽带,格外引人瞩目。

村民说这条窄长石条,指示人们分左右行走,类似我们现在公路上的分道线,提醒人们靠右行走。

从左侧石阶向上走,看到礼门外侧石墙成行(xing)砌筑。

从外表看,砌筑成行,石缝宽窄基本一致,石缝中有铸铁垫片,条石有长有短,且长短分布有序。

访古朱家峪

访古朱家峪

访古朱家峪朱家裕文昌阁随着电视剧《闯关东》的热播,一个叫朱家峪的山村一下子火了起来。

因了这里保存完整的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评选为山东省唯一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朱家峪对外宣称“江北第一古村”。

一个原生态的古村落,引发了我前往探幽访古的兴趣。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来到了这里。

朱家峪位于济南东四十五公里处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坳里,北面进村的路口一段城墙连接东西两山,把村子裹得严严实实。

在代鸦片战争时期,村民修筑围墙,抵御外侵。

后来围墙拆除,仅存中间的寨门,当地人称之为“圩门”,现在的城墙为近年新建。

进了圩门便是石板路,据说为明代村民修筑,中间碎石路走马车,两旁平整的青石板路则为人行道。

人称双轨故道。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易名富山峪。

据考证夏商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

元末明初,朱姓人迁来居住,因为国姓,便更名朱家峪。

这儿就像一座世外桃源,人民过着男耕女织,自种自给的生活,似乎与世隔绝,根本没受到外界的影响。

朝代更迭、战火蹂躏,历经数百年,朱家峪的许多文化遗迹奇迹般保存下来。

村子南北长,东西窄。

房屋依山而建,高低不平,错落有致,有些平房竟比两层楼房还高,出门的台阶有数十级。

村中的胡同纵横交错,道路时上时下。

一条小河与沿着进村的石板路并行,贯穿全村。

可惜河已干涸,倘若河中有水,也像江南水乡那样房屋临河而建,河中一二船娘摇着载满游客的小船,穿行村中,那该是另一番景象了。

在进村的石板路正中有一座文昌阁,据碑文载,文昌阁建于清道光十八年,文昌阁上筑阁楼下建阁洞。

阁前立有两通石碑,后被人当做桥面,由于字面朝上,碑文几乎被磨平,只能看到很少的几个字。

文昌阁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正门上方悬有“学宫仰止”匾额。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朱氏家祠大门设计比较独特,大门上方有一颗黑色的七角星。

据说南宋教育家朱熹出生时,脸的右侧有七颗黑星,形状恰似天上的北斗星。

因而,朱氏家族在建设祠堂时,刻上了这枚文运的标志。

大门上方有五颗白颜色的圆球,由右往左依次为火、土、金、水、木,即五元相生吉祥图,象征人丁兴旺。

第三组---朱家峪

第三组---朱家峪
概况
• 朱家峪位于山东省章丘市官庄镇,距省会济南约45公里 ,是中国北方 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朱 家峪历史悠久,古风神韵,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据专家考证出土陶 器,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今3800年以上。该村自明代以来,虽经六古宅、古 校、古泉、古哨等建筑,上下盘道,高低参差,错落有致。 • 据专家考证出土陶器,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今3800年以上。朱家峪 自明代以来,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 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大小 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 • 自然环境幽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由于重视文化教育,人才 辈出。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 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 • 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 入研究的无尽兴趣。游客可入村“归真、访古、探幽”,一饱眼福, 感悟人生。
· 以上图片体现出朱家峪开发旅游中 可持续发展理论 注重保护民俗文化

朱家峪古村落

朱家峪古村落

朱家峪古村落
山东省章丘市官庄镇朱家峪,位于南麻东南4.5公里处,太平顶之阴,马连山西麓。

朱家峪是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有“齐鲁第一村”之称,几年前曾造访过今已成为景区开始卖票了。

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哨等建筑格局。

20世纪初,朱家峪开始有了新式教育。

1932年,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
一进村立刻就见文昌阁,文昌阁上建阁楼,下筑阁洞,造型古雅、宏伟而壮观。

楼洞一体。

民国廿一年(1932)本村教育先师朱连拔(字麟书)积极操办,大力支持开明人士朱连弟等人,创办女子学堂(官屋为教室),设一个班,学生廿余人,孙吉祥(女)为先生。

山阴小学即女子学校
朱氏家祠位于旧村北首东侧,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

朱氏家祠共分里外两院,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株,现只存高大百
年桧柏一棵,依然生机勃发。

旧时,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后人聚祠堂内祭祖,“入堂思敬,肃然致衰”,“非敢谓光前裕后,实不忘报本追远”以此激励后人,不断进取,再创辉煌。

齐鲁第一古村·朱家峪

齐鲁第一古村·朱家峪

齐鲁第一古村·朱家峪在山东济南的章丘有一处风水宝地,这里就是齐鲁第一古村——朱家峪。

朱家峪之旅从古圩子墙的礼门开始,古圩子墙建于清同治年间,全长约1.5公里,有三门,中间为礼门,礼门之上有瞭望台。

这礼门是古村的大门,也是进入古村的第一道关口。

礼门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鸦片战争后匪盗猖獗,朱家峪也未能幸免,于是全村百姓共同修圩门,筑圩墙,由此形成村里的一道防御工事。

这一历史背景在电视剧《闯关东》里就有体现。

电视第一集讲朱开山长子朱传文迎娶老谭家的姑娘鲜儿,在迎亲路上遭遇土匪,借来的粮食被土匪抢了去,也因此为以后的闯关东埋下了伏笔。

第二种说法是齐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朱家峪自古重视教育,每有当官的到圩门前都下马、下轿步行进村,以示当官的放下官架子,亲民为善。

故称之为礼门。

登上礼门上的瞭望台远眺,东有白虎,西有青龙,两岭对峙,像是两只扶手,横岭、胡山为之靠山,朱家峪仿佛就像端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师椅”上。

进入礼门之后就是传说中的双轨古道了。

双轨古道也称义路,由青石铺就,长约300余米,贯穿整个村落的主体,始建于明代,复修于清代。

数百年前,朱家峪先人意识到上行与下行的双轨分设制度,与现代交通规则不谋而合,古人的智慧堪称超前。

沿着双轨古道一直向前,古村的风貌渐入佳境。

第一个见到的便是闻名遐迩的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整个建筑分两层,下筑阁洞,上建阁楼,坐北朝南,与南边文峰山顶的魁星楼遥遥相望,正是魁星点状元。

文昌主仕途,因此许多文人雅士、官宦朝臣都来此造访,以求榜上有名或平步青云。

廊柱刻有楹联:文阁揽胜广聚日月之精华,慧眼识英大开天地之文章。

朱家峪自古重视教育,文昌阁旁就是山阴小学。

山阴小学始建于民国,校门仿黄埔军校校门,有“育世英才”之意。

现在,学校已经成为了闯关东文化展示馆。

提到闯关东,可能大家就会想到电视剧《闯关东》中的朱开山,而朱开山在朱家峪的族谱中也是有人物原型的。

闯关东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是山东人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

朱家峪,山东人“闯关东”起步的地方

朱家峪,山东人“闯关东”起步的地方

朱家峪,山东人“闯关东”起步的地方(网络图片)多年前,有部相当火爆的电视剧《闯关东》,讲述近百年前山东人到东北黑土地谋求新生路的故事,剧中主人公是姓朱的一户农民,户主叫做朱开山,来自山东章丘的朱家峪村。

电视剧的主人公是虚拟的,但朱家峪村却真实存在,是高满堂先生在创作长篇小说《闯关东》时以实名实地为原型的鲁中小山村。

朱家峪村位于淄博市沂源县南麻镇,从济南驱车沿着309国道往东四十多公里,在显著的旅游标志牌那里右转向南几公里即是,地处太平顶之阴,马连山西麓。

它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考古发现的陶器显示此处在夏商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来改称富山峪;大明洪武年间,朱氏家族自河北枣强迁到该村,因“朱”为国姓,便攀上高枝改村名为朱家峪,遂认朱良盛为本村朱氏一世开基祖。

朱家峪为山村型的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虽然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是山东省的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进入朱家峪,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完整的城门和一段残存的城墙,那时鸦片战争后村民们因盗贼蜂起而筑起的一道长约一公里、高约三至五米的石圩,门楼上有了望台和箭垛口,下为拱形门洞可行人通车。

从门洞开始,就是明代保留至今的山石古道,古道沿着一条小河蜿蜒进村,道中央嵌有两溜平整的大块青石,行程整齐的“双轨”,应该是古时设计的畜力车道。

门楼上是村中的文昌阁,尽管是山村,但传统的农耕依然保存了几百年。

二十世纪初,朱家峪引入了新式教育,甚至开办了中国农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

设于村口附近的山荫小学也是那个时期建立的,校门是仿照黄埔军校所建。

这个相对封闭的山村如此重视教育,除了遵循朱子家训的“耕读传家”,也与光绪年间朱家子弟朱凤皋高中进士的推动有关。

村口是个Y型路口,右侧是进村的主路,左侧则是个岔路向半山蜿蜒,Y型中心的交叉点就是那位朱进士的祖宅所在,不知他的功成名就与其故居所处位置的风水有没有关系,毕竟那幢宅子是村中所处位置最特殊的。

走进600年民族古村——朱家峪

走进600年民族古村——朱家峪

悠 ; 长 白、 胡 山诸峰拱卫 映带如 画 ; 悠 久
的历史文化 , 多姿多彩 的风景名胜资源
吸 引着 大 批 中外游客 和学者 。 在 他 们 眼
里 朱 家峪就是一
本很厚 的
书 “


涉及政
治、
历史 、
民族 、
宗教 、
文化 、
园林 、

筑 、
艺术 、
自然 、
地 理 等科学 。
丰厚 的民
俗文化底蕴激起 了人们对 中国传统历 史
文化 回味 、
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无尽兴趣 。
朱家峪 为梯形 聚落 , 上 下盘道 , 高 低
参差 , 村子 三 面环 山 , 北 依 平原 , 南达 胡
山与圣 水灵泉 , 东依 长流泉 , 西连半井龙
泉与胡 山森林公 园。 村南头 , 文峰独 秀 ;
庄北 首 , 文 昌阁楼危耸; 笔架 山偎依着 村
打 , 但朱 家峪仍较完整地保存 了原来的
祠庙 、
楼阁 、
石桥 、
故道和古泉 。
朱家峪 ,
是 中国北 方地 区 典型 的 山村 型古 村 落 , 是 山东省唯一 的 “ 中国历 史文化名 村” 。 这
里,
祠庙 、
楼阁 、
古桥 、
古 文化遗址 等景
点 星罗棋布 ; 四 面青 峰 隐隐 , 溪 中碧 水悠







0 —
坚坠 ~ 一



走进 6 0 0 年民族
章丘 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 位 于 明水
城东南 5 千米处 , 胡山东北 角下 , 原名城
角峪 , 后改名富山峪。 明洪武二 年 , 朱 氏

江北第一古村朱家峪

江北第一古村朱家峪

江北第一古村—朱家峪村1.简介:朱家峪村位于官庄乡境内济王公路南侧,距明水城5公里。

距省会济南40公里,从309国道(济王路)南行1.5公里便到该村。

全村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公顷,林地面积120公顷,人口1550人。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为富山峪,明洪武四年(1371),朱氏家族先祖朱良胜自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

因朱系国姓,与皇帝朱元璋同宗,故改名朱家峪。

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风古貌。

古村为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

古村域内面积七千亩,有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古泉等大小景点八十余处,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2002年6月,章丘市人民政府将朱家峪评定为“历史文化名村”。

2003年11月,该村又被山东省建设厅评定为“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作出批复,确定朱家峪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2.9公顷,要求按照《名村保护规划》对朱家峪村文物古迹、环境以及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应予以重点保护,从整体上保持历史村落“四山围双溪、四巷串古韵”的特色骨架。

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系休闲、旅游、度假的一方宝地。

2、历史渊源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四面青峰隐隐,溪中碧水悠悠,长白、胡山诸峰拱卫映带如画,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在他们眼里朱家峪就是一本很厚的“书”,涉及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无尽兴趣。

元末明初,朱家的先祖朱良盛从河北枣强县迁来,住进了村边的一个山洞。

有谁能想到600多年以后,这里会出现一个庞大的居住有500多人的古村落。

一个遮风蔽雨的屋顶,一条村边的溪流,一口甘甜的水井,一片可以耕种收获的土地或山坡。

山东历史文化名村章丘朱家裕村

山东历史文化名村章丘朱家裕村

山东历史文化名村章丘朱家裕村
章丘市朱家峪村位于章丘市东南,原名城角峪,后改名富山峪。

明初,朱氏家族自河北迁来该村,因“朱”为国姓,遂改名朱家峪。

朱家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堂和山阴小学各一处。

朱家峪至今还保留有一座完整的私塾,其主人朱逢寅,光绪皇帝亲笔题字“明经进士”匾额,并有“一门三进士”之称。

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第一标本”,现仍完整的保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

村子有被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的康熙立交双桥、有“古代交通先驱”之称的双轨古道,还有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胡山道观、朱氏家祠、坛桥七折(坛井七孔桥)、圩门、圩墙、圣水灵泉、东山长流泉等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大小古建筑近二百处,各种石桥二十余座,井泉二十余处,庙宇十余座。

济南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造技术与保护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济南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造技术与保护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济南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造技术与保护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济南朱家峪古村落是山东省历城区罗里盖街道下属的一个传统村落,距济南市区约25公里,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这个古村落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贯彻明代寨制的四合院、明清时期的庄园厅堂等,已成为研究明清民居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济南市区周边的重要文化旅游景点。

由于朱家峪村落的建筑年代较早,加之早期技术落后,建筑材料多为木结构、泥土墙体和老旧的青石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文物保护问题。

因此,研究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造技术及其保护利用,对于保护其文化遗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创建研究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造技术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旨在:1.系统地调查和研究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造技术及其演变历程,为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演变和保存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2.针对朱家峪古村落的建筑材料、结构和装修技术等问题,制定保护和修缮方案,确保其文物价值和安全性。

3.为朱家峪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决策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朱家峪古村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包括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研究。

(2)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结构和材料,包括建筑的居室、院落、其建造技术、建材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3)朱家峪古村落民居的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包括其器物、家具、雕刻等方面。

(4)朱家峪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包括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保护和修缮方案等方面的研究。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技术分析等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包括相关的历史、地理、建筑、文化等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2)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朱家峪古村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民众对保护和利用的需求和期望等。

(3)实地考察和技术分析,对朱家峪古村落的建筑、构造、装修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现场考查和全面分析,制定保护和修缮方案,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

暑期社会实践文档

暑期社会实践文档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今年暑假,学生会成员一行八人一起去朱家峪和龙山文化遗址做了为期两天的科学考察活动。

朱家峪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境内,是山东省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朱家峪古村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高地参差,错落有致,该村三面环山,北临齐鲁世博精品园,南接胡山,西连胡山森林公园,村南头,文峰独秀,庄北首,文昌阁楼,笔架山依偎着村西首,东崖下,清泉长流,村四周尚有九山不露头,这风光此处独有。

古村大小古建筑近二百处,大小石桥三十余座,井泉二十余处,庙宇十余处。

康熙立交桥、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朱氏家祠、双轨古道、坛井七桥,东领朝霞,古柏亭立、团山瀑布,碧塘倒影,狮子洞、云雾洞、朝阳洞、仙人桌、仙人桥、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数不胜数。

游人登门顶部,一览山乡之秀美。

深秋季节,还可赏漫山红叶,大雪过后,玉树琼枝,群山玉峰,更让人留恋。

作为古村落遗址,朱家峪虽没有乔家大院那样的气魄,但成规模的明清民居古建筑,处处彰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002年,朱家峪作为旅游景区项目由当地政府开始开发。

2004年,鲁能接手该项目,并先于《闯关东》拍摄在朱家峪建造了“朱开山”的山东老家,由此顺理成章地成了《闯关东》剧组山东部分的外景拍摄地。

走在“朱开山”山东老家的石板路上,沿途随处可见民俗小吃、工艺品的小摊位。

一位做煎饼的老太太对我们吆喝着:“快来尝尝哦,这是朱开山吃的煎饼。

”据老人介绍,往年这个时候还没出年呢,但是今年来旅游的人明显增多,生意做得早,也比往年好。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目前,章丘市已与东三省60余家旅行社、30多家东北媒体取得联系,回山东看家乡的旅游热潮已经展开。

该市已准备组建东三省驻外招商办事处,做好“文化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准备。

朱家峪真是个集文化,旅游和经济一体化的胜地啊!接着,我们又考查了章丘的龙山文化遗址。

它是山东省境内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中,保存较好、面积较大、内涵丰富的一处典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

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原住居民获益感知研究——以山东省朱家峪村为例

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原住居民获益感知研究——以山东省朱家峪村为例

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1]。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旅游,古村落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方式,是古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对旅游地居民感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知态度研究[3],不同态度居民类型划分[4]到旅游经济、文化、环境影响感知三维框架研究[5]等。

研究方法也由定量研究[6]、定性研究[7]转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8]为主,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研究案例多集中于安徽、江西、浙江等江南地区,北方的古村落研究较少。

综上分析,本文从目的地居民获益感知视觉,以山东省内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的山地型古村落朱家峪村为研究对象,本着系统、科学、独立、可操作性、通用性的原则,建立古村落居民获益感知评价体系,丰富我国北方古村落居民感知相关研究内容,促进古村落旅游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一、数据获取和研究方法(一)数据获取研究数据通过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取。

笔者深入朱家峪新村、旧村内,总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1份,样本有效率为97%。

借助SPSS25.0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得到α=0.912,大于0.7,表明数据可靠性比较高。

(二)研究方法1.熵值法确定权重。

熵权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客观权重,具体计算步骤如下:在m 个评价指标,n 个评价对象的评价问题中,第i 个评价指标的熵值为:H t =-k nj =1∑f ij lnf ij ,i=1,2,3,…,m。

其中,f ij =x 'ijn j =1∑x 'ij,k =1lnn,并假定f ij =0,f ij lnf ij =0。

济南传统村落的调查与研究

济南传统村落的调查与研究

济南传统村落的调查与研究作者:娄玮叶帅张建秋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5期摘要:传统村落具有历史文明传承等方面重要价值,本文以山东省章丘市官庄镇朱家峪为例,对朱家峪传统村落程度进行了深度调研。

关键词:传统村落;中华文明;朱家峪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167-01一、研究背景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的朱家峪是于明清时期建造的北方典型的山地传统村落,它被誉为“齐鲁第一村,江北聚落标本。

”朱家峪选址讲究,布局规划严谨,村中建筑分布错落有致,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朴实无华,真正阐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二、朱家峪选址及空间布局1.村落选址。

朱家峪三面环山,选址强调因借自然。

村落地处文峰山之西南,胡山之东南,东西有东岭及笔架山相护,遂形成三山环抱,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环山格局。

村落置于环山之中,村落景观因势利导、层次分明、虚实参半。

山势的起伏以及光影的变化,对村落的整体景观产生影响,对村落的景观的过渡起到丰富的效果,充分体现了人工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

也正是因为朱家峪处于如此独特的地势之上,朱家峪的村落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才独具风情。

2.村落的线性格局,朱家峪村落处于山坳的狭长地带,沿着等高线变化表现出内凹的形式,是典型的山地型山村聚落。

山村整体呈现梯形,盘踞于南北走向的两山之间,东靠东岭,西依笔架山,南止与文峰山,北向开口边入山北向的平原区域。

村落最北端以礼门为起点,向南北向延伸。

村内的街沟巷道构建出村落内部的骨架,内部建筑布局则注重主从关系,建筑群落为构建的中央主体,其他建筑群根据轴线于街巷沟渠南北方向延伸,最终形成了狭长的南北长、东西窄的线性布局形式。

三、朱家峪建筑群朱家峪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村落中除了有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需要的建筑之外,还有寄托精神的建筑,建筑类型十分丰富。

村民们十分注重教育,村里曾先后建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山阴小学。

山东古村落形态及民居研究

山东古村落形态及民居研究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3020017202山东古村落形态及民居研究收稿日期:2009205218作者简介:皮印帅(19772),男,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 266033袁 鹏(19822),男,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 266033皮印帅 袁 鹏摘 要:介绍了山东章丘市朱家峪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村落格局,对该古村落的主要建筑及民居建筑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并提出了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对策,指出保护和更新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古村落,轴线,民居,村落格局,保护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自从人类进入定居时代,村落一直是为数最多的聚居形式[1]。

在古代,受宗法礼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村落中的建筑在技术性和艺术性上都远低于当地的城镇,常会被世人所忽视。

建筑材料也多受经济条件和当地气候所限制,于是古村落及其建筑往往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和原生性。

地处山东章丘市的朱家峪,难得其明清传统古韵犹在,以至于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1 朱家峪的概况1.1 地理位置朱家峪村位于章丘市东南10km 处,西距山东省会济南45km 。

朱家峪整座古村坐落在山凹里,东、南、西三面环山,全村的布局风水结构甚好。

村落东依东岭,南靠文峰山,西端止于笔架山脚,北向开口进入山北的平原地带。

1.2 历史沿革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名“富山峪”,朱姓居民大约在明代初年迁徙至此,易名“朱家峪”。

时至今日,因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古村落大都已难觅旧模样。

但朱家峪受山形地势的限制,当地居民只能将生活空间拓展外移,在村北另辟新村,这无意中却使古村的风貌得以保存。

2002年6月,章丘市人民政府将朱家峪评定为“历史文化名村”。

次年11月,该村又被山东省建设厅评定为“省历史文化名村”。

1.3 村落格局朱家峪村现占地约7000亩,北自圩门,南至文峰山脚,长约2125m ,东西山麓间最宽处约775m ,村落因地势而发展成南北长、东西窄的聚落形态。

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态浅析的开题报告

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态浅析的开题报告

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态浅析的开题报告题目: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态浅析摘要: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态的分析,探究其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于聚落形态保护与传承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聚落形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归纳,对于朱家峪古村落的现存聚落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其聚落形态的内在价值和存在问题,探索聚落形态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态、演变、保护、传承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逐渐消失或遭到破坏。

然而,作为中国古代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聚落形态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价值,也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

因此,对于传统聚落形态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朱家峪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是一个具备明代古建筑群落特征的古村落。

作为北京地区文化遗产,朱家峪村落聚落形态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态的研究,探讨其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于聚落形态保护与传承的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古代聚落形态的概念和特点。

(2)朱家峪古村落的历史背景和聚落形态演变过程。

(3)朱家峪村落聚落形态的特点和内在价值。

(4)朱家峪村落聚落形态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与思考。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并归纳有关古代聚落形态的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其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和存在问题。

(2)实地调查法:结合朱家峪古村落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考察,深入了解其聚落形态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3)比较研究法:对朱家峪村落的聚落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与其他古代聚落的异同点,探索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三、预期研究成果及意义通过对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态的分析,预期研究成果如下:(1)深入了解古代聚落形态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存在问题。

(2)准确把握朱家峪古村落的历史背景和聚落形态演变过程,揭示其独特的聚落形态特点和内在价值。

(3)提出保护和传承朱家峪村落聚落形态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为其他传统村落聚落形态保护提供借鉴。

朱家峪的文化价值研究报告

朱家峪的文化价值研究报告

朱家峪的文化价值研究报告1. 引言朱家峪位于中国北京市怀柔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本文将对朱家峪的文化价值展开研究,探讨其在历史、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2. 历史价值2.1 建材文化朱家峪的建筑物主要采用了石头、木材等天然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这些建筑物保存完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宝贵资源。

2.2 文化遗产保护朱家峪作为一座古村落,保存了许多古老的民居和古建筑,这些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因此,朱家峪被列为中国的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3. 建筑价值3.1 传统民居朱家峪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北方传统民居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这些建筑物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红砖,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3.2 宗教建筑朱家峪还有一座古老的道观,名为柏峪观,建于明代。

这座道观是中国道教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价值。

4. 艺术价值4.1 传统工艺朱家峪是一个传统工艺的聚集地,这里有许多手工艺品店和工艺品制作工坊。

这些工艺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工艺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2 文化节庆活动朱家峪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如冬至祭祖、元宵灯会等。

这些活动通过表演、展览等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5. 社会价值5.1 旅游资源朱家峪作为一座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5.2 传统乡村发展朱家峪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一批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年轻人。

他们来到朱家峪开设民宿、创办工艺品店等,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 结论通过对朱家峪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历史、建筑、艺术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朱家峪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朱家峪也在旅游、乡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朱家峪的文化价值,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保护措施,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山东章丘朱家峪古村落的
调查报告
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
建本143 赵伯伦
201403183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悠久的历史与广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古村落。

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章丘朱家峪古村落,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山区古村落,历史悠久。

到目前为止依然保持了比较完整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而且积淀了丰富的地方乡土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以专业的眼光分析民居建筑的特点,分析如何对古村落建筑的保护,并且提出自己对朱家峪古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在保护古村整体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同时,为古村落的居民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调查目的
朱家裕作为山东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村路,有着明显的齐鲁地区建筑风格和乡土文化。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朱家裕也发生着变化。

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古村落多多少少的都受到了破坏和改变,传统民间风俗也因时代发展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在这种发展进程下,很多村民更多的是希望过着现代化的生活,对古村落这一特殊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很重视。

忽略了科学的保护,一味地拆旧建新,为了迎合旅游的开发,盲目地进行仿古修葺,对传统古村落的风貌造成了破坏。

本着对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憧憬,我踏上了前往朱家峪的路,去一探这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的神秘,希望通过这次的调研,学习了山东农村民居的建筑风格,体验当地的风俗特色,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为古村落的保护尽一份力。

(二)朱家峪概况
1、地理环境
朱家峪古村坐落在山东省中部章丘东南方向的官庄乡,村中最高峰是西南方向的胡山,三面环山,九峰环拱,是方山区古村落的特征。

古村位于山脉的断层带,地势南高北低,地下水形成了一系列泉涌,周边山岭拥有丰富的植被,也盛产草药,滋养了一方百姓。

2、历史变迁
距今4000年的龙山文化,秦汉时期的齐鲁文化,明清文化,建国后革命与社会主义文化在此沿革。

明初朱氏家族迁居至此,与明太祖朱元璋同姓,故改名朱家峪,陆续兴建了民宅、祠堂、庙宇、学校,修筑了桥、道、井、泉,尤其是最早的立交桥诞生于此,是这的一大特色。

其明清传统古韵犹在,这一直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3、村落格局
制约朱家峪聚落空间布局的首要因素是高低起伏的地形,无法形成平原聚落的面状聚落空间,只有通过线性布局来解决居民生活的各种需求。

古村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变化丰富有层次,处于低处的建筑除了重视立面的处理和院落布局外,还重视屋顶的造型与构造,兼顾全方位的景观效果;高处的建筑具有宽阔的视野,透过窗户就能越过低处的屋顶眺望远方的景色。

4、交通系统
传统山地聚落的街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以步行交通为主、方便村民生活的聚落尺度和空间结构关系。

朱家峪的古道不拘一格,长短不一,防御要求内部要求道路排布要通而不畅,标识性步枪,外来人难以定位。

单轨古道中心以青石相连,明朝为了行驶马车,又修建了双向石道。

值得一提的是有两座康熙年间修建的立交拱桥,上下皆可行人走马,大雨时,桥下拱洞还能泄洪,被称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

(三)古村落建筑类型
1、文教建筑
文昌阁位于古村的北口,主体全部使
用大青方石筑成,上建阁楼,下筑阁洞,
浑然一体,造型朴实而壮观。

二层阁楼为
文昌宫,面阔三间,硬山屋顶,屋脊是由
十余块方砖雕刻成的二龙戏珠,横贯于屋
顶,被誉为“清代精美之作”。

2、宗族建筑
许多古村落的布局都是以宗祠为中心层层扩展开,成为传统村落中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这种布局手法,主题鲜明,将整个村落以一种宗族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

朱氏家祠分为两个院落,门楼朝西,祠门正上方,镶嵌“七星图”。

进入祠门外,外院照壁中央镶嵌一个“进宝吉祥图”,绕过照壁便进去内院,内院只有西墙,东面由山体为何,北面是三间通房,就是朱家先人祠堂,是青石基座,青砖,木椽,小瓦,翘檐,出厦之结构,略仿岱庙而建。

3、教育建筑
据说清末民初教育繁盛时期,朱家峪古村落里有近20处私塾。

村中保留最为完整的学堂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山阴学堂,学堂依地势而建,高高的青石根基,灰瓦白墙,透着江南民居的素雅,四进院落格局对称,南北展开,逐级递进,每个院落布
置有精细的植物、小品,错落有致,章法严谨而又和谐统一。

还有一座已经败落的硬山顶二层小楼,是朱家峪的女子学堂,小楼的墙体是由石材砌筑而成,与周边的砖土居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座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庄重,色彩淡雅,比例协调,横向线脚的变化减少了建筑体量的厚重感。

3、居民建筑
朱家峪古村落现存的大小民居建筑将近200座。

“进士故居”作为全村规模最大的居民建筑组群,也是朱家峪古村落至今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私塾。

建造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

住宅内原有门屋、房院、私塾院和藏书楼等,但现存建筑除西向的门屋保留了原有风貌外,余屋皆经历了后世的改建。

现存最早的居民建筑师村中偏北的“朱氏北楼”,距今200多年,是典型的两进四合院。

建筑坐西朝东,由于古村落所处的地形条件,居民建筑大多依据地势沿道路两侧布置,大小变化不一,一般由正方、厢房、倒座围合成南北朝向的院落。

多进院落之间使用夹道连接,围绕中心院落有序德向外发散,形成复杂的多进院落组团。

这样的平面组织方式,主次分明,辈分有序,各支系脉络清晰,形成了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

二、调查资料
(一)民居结构形式
朱家峪作为典型北方山区古村落,在公共建筑上多采用北方较为传统的抬梁式结构形式,例如文昌阁,采用石柱与木屋架榫卯结合的结构形式,而且石柱石墙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建筑承重结构的防水防潮。

而民居,并非采用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梁、柱、枋等构件称重的抬梁式结构形式,这也是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坍塌比较原因之一。

现存的古村落民居建筑,一般是砖木结构,主要做法是土坯砖、煤灰砖、石墙加盖茅草或者青瓦屋顶。

大多由前后檐墙承重,在其上架木屋架,在木屋架与山墙之间架设檩条,上面承载屋面。

木屋架基本上是传统民居建筑的“大叉手”人字形屋架,既由衡量即下弦木、叉手即上弦木以及拉杆组成。

这种结构非常简洁,几乎没有多余的构件,但是由于建造技术不是非常发达,为了安全使用了钢筋和铁钉进行了加固保护。

(二)居民装饰艺术
朱家峪古村落居民建筑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是居民建筑的屋面、大门、照壁等。

由于古代等级制度严格,朱家峪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只能通过对这些建筑细部的装饰艺术来体现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

朱家峪人对大门的装饰艺术非常考究,朴素而后世的门板没有过多的装饰,下轴被固定在整块料石做成的门枕上,门外的一般门枕与抱鼓石相连或者位于两侧。

与大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门上精美的门罩,不仅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而且朱家峪工匠们将其雕饰成各种图案。

由于地形地势和正对道路的原因,朱家峪古村落出现了一种将照壁设在大门外,以起到阻隔视线作用的照壁。

三、改造建议
(一)在保留原始功能分区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针对居民保护性开发后的不同用途,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
(二)建筑立面上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法,既保留朱家峪古村落的传统建筑符号,有充分满足现代生活所需要的采光要求,取代原本强度较低的土坯墙,增强建筑的安全性。

(三)对传统农家小院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原本院落布局上塑造朱家峪传统的院落景观。

(四)对民居的建筑进行技术升级,在建筑结构方面,一方面加固原有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在局部增加新的结构,使得新旧结构共同受力,充分利用屋顶空间,铺设管道线路,使其完全能满足村民的现代生活的需要。

四、心得总结
中国的传统古村落是一种集自然、历史、人文等于一体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正是这样的独特,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古村落。

朱家峪古村落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体现了中国北方特有的古村特征,蕴含者深厚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凭借着自身这种巨大的文化吸引力,更多的人开始到访朱家峪,朱家峪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但是由于改建的盲目与随意,破坏了朱家峪古村落居民建筑的地域特色,加之时间推移带来的自然破坏,古村落的整体建筑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对朱家峪民居建筑的保护,必须坚持整体风貌的保护,从整体出发,尊重古村落的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这样才能处理好传统民居建筑和村落风貌之间的关系。

不仅仅要强调民居建筑的重要性,还应该关注当地村民的权益,在对朱家峪古村落的保护过程中,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提高村民参加民居建筑保护利用的程度,形成一种适合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利用机制。

历经百余年来的变化,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的冲击之下,朱家峪古村落在历史的巨变中经受着冲击和磨练。

居民建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保护利用之后,不仅会使原建筑获得新生,而且延续了朱家峪古村落特有的风貌,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不单单是朱家峪古村落,中国各地的古村落也会受到关注,在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迸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景元华《朱家峪》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
3、刘雯雯《朱家峪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大学硕士,2008
4、管岩岩《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态浅析》北京林业大学硕士,2009
5、齐鹏鹏. 《济南朱家峪古村落民居建造技术与保护利用研究》山东建筑大学, 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