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辅导2013中考总结复习冲刺专题: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初一期末复习: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期末复习: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不同层次数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掌握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体会线段中点和角平分线定义的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发现图形中蕴含的一般规律,体会类比的方法(线段中点和角的平分线进行类比),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线段、角的有关计算,中点、角平分线定义的应用。
难点:线段、角有关规律性结论的说理。
一、课前热身,引入课题问题1:已知线段AB=5cm,C为线段AB上一点,且BC=3cm,则线段AC=cm。
答案:2cm,(说明:C的位置唯一确定)问题2:已知线段AB=5cm,C为直线AB上一点,且BC=3cm,则线段AC=cm。
答案:2cm或8cm,(说明:C的位置不唯一确定,有两种可能性,故答案有两个)问题3:已知∠AOB=50°,OC为∠AOB内一射线,且∠BOC=30°,则∠AOC=°。
答案:20°(说明:射线OC的位置唯一确定)问题4:已知∠AOB=50°,∠BOC=30°,则∠AOC=°。
答案:20°或80°(说明:射线OC的位置不唯一确定,有两种可能性,故答案有两个)今天我们复习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二、问题探究,探寻规律例1如图,已知线段AB=10cm,C为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1)若BC=4cm,求MN的长,(2)若BC=6cm,求MN的长,(3)若BC=8cm,求MN的长,(4)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你能求MN的长吗?请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OB=90°,OM,ON分别平分∠AOC和∠BOC,(1)若∠AOC =30°,求∠MON 的度数,(2)若∠BOC =50°,求∠MON 的度数,(3)由(1)(2)你发现了什么,请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复习之线与角、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考点过关与基础练习题
第二部分图形与几何19.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过关1.直线、射线、线段(1)直线上一点和它____的部分叫做射线;直线上两点和它们____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_______.(2)两点_____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_____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3)线段的中点把线段_______等分.2.角(1)角:有_____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_____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2)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_____,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_____或等角的余角相等.(3)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_____,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_____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______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3.相交线(1)对顶角: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_____延长线,则称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对顶角______.(2)垂直: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90,叫做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3)垂直的性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所有点的连接中,_______最短.(4)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_____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4.平行线(1)平行线:平面内,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________和_________.(3)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______.(4)平行线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_____相等,同旁内角_______.(5)平行线的判定:如果同位角相等,或______或______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5.命题的概念(1)命题:______的语句叫做命题.(2)命题的组成:命题由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3)命题的形成: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如果开头的部分是_____,以那么开头的部分是________.(4)命题的真假:_______的命题叫做真命题,______的命题叫做假命题.6.尺规作图(1)在几何里,把用没有刻度的____和____这两种工具作几何图形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2)常见的五种基本作图: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①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①作一个角的平分线;①过一个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①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考点过关考点1 线段长度的有关计算例1已知线段AB=10cm,点D是线段AB的中点,直线AB上有一点C,并且BC=2cm,则线段DC=.考点2对顶角、邻补角的相关计算如图,点O为直线AB上一点,OC平分∠AOD,∠BOD=3∠BOE,若∠AOC=α,则∠COE 的度数为()A.3αB.120°−43αC.90°D.120°−13α考点3平行线的性质例3如图,AC∥BD,AE平分∠BAC交BD于点E,若∠1=54°,则∠2等于()A.108°B.117°C.126°D.54°考点4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例4如图1,直线HD∥GE,点A是直线HD上一点,点C是直线GE上一点,点B是直线HD、GE之间的一点.(1)过点B作BF∥GE,试说明:∠ABC=∠HAB+∠BCG;(2)如图2,RC平分∠BCG,BM∥CR,BN平分∠ABC,当∠HAB=40°时,点C在直线AB右侧运动的过程中,∠NBM的度数是否不变,若是,求出该度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考点5命题的真假例5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①对顶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③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有两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⑤钝角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且这点在钝角三角形外部.()A.2个B.3个C.4个D.5个考点6尺规作图例6如图,在Rt△ABC中,∠C=90°,∠B=30°,AC=4,观察图中尺规作图的痕迹,则AD的长是.➢真题演练1.如图,OC在∠AOB外部,OM,ON分别是∠AOC,∠BOC的平分线.∠AOB=110°,∠BOC=60°,则∠MON的度数为()A.50°B.75°C.60°D.55°2.如图,OC、OD为∠AOB内的两条射线,OC平分∠AOB,∠BOD=3∠COD,若∠COD =10°,则∠AOB的度数是()A.30°B.40°C.60°D.80°3.如图,已知ON,OM分别平分∠AOC和∠BON.若∠MON=20°,∠AOM=35°,则∠AOB的度数为()A.15°B.35°C.40°D.55°4.如图,已知∠AOB.按照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的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OB的两边于C,D两点,连接CD.②分别以点C,D为圆心,以大于线段OC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交于点E,连接CE,DE.③连接OE交CD于点M.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CEO=∠DEO B.CM=MDC.∠OCD=∠ECD D.S四边形OCED=12CD•OE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B.内错角相等C.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钝角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B.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C.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7.如图所示,C为线段AB的中点,D在线段CB上,DA=6cm,DB=4cm,则CD的长度为______cm.8.如图,在Rt△ABC中,∠C=90°,∠B=30°,AC=4,观察图中尺规作图的痕迹,则AD的长是.9.如图,C是线段AB上一点,D,E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若AB=10,则DE=.10.如图,C,D为线段AB上两点,AB=7cm,AD=1.5cm,D为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CB=cm.11.(1)已知:如图1,AB∥CD,求证:∠B+∠D=∠BED;(2)已知:如图2,AB∥CD,试探求∠B、∠D与∠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拓展提升:如图3,已知AB∥DE,BF,EF分别平分∠ABC与∠CED,若∠BCE=140°,求∠BFE的度数.12.如图,AB∥CD,点P为平面内一点.(1)如图①,当点P在AB与CD之间时,若∠A=20°,∠C=45°,则∠P=°;(2)如图②,当点P在点B右上方时,∠ABP、∠CDP、∠BPD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给出证明;(不需要写出推理依据)(3)如图③,EB平分∠PEG,FP平分∠GFD,若∠PFD=40°,则∠G+∠P=°.➢课后练习1.如图,已知AB∥DF,DE和AC分别平分∠CDF和∠BAE,若∠DEA=46°,∠ACD=56°,则∠CDF的度数为()A.22°B.33°C.44°D.55°2.如图,直线CE∥DF,∠CAB=135°,∠ABD=85°,则∠1+∠2=()A.30°B.35°C.36°D.40°3.如图,已知a∥b,则∠ACD的度数是()A.45°B.60°C.73°D.90°4.如图所示,直线a∥b,∠2=31°,∠A=28°,则∠1=()A.61°B.60°C.59°D.58°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延长射线AB到CB.若AM=BM,则M是线段AB的中点C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垂直B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D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C .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D .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C .直线外一点到该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D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9.如图,在△ABC 中,分别以点A 和点B 为圆心,以相同的长(大于12AB )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 和点N ,作直线MN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连接CD .若△CDB 的面积为12,△ADE 的面积为9,则四边形EDBC 的面积为( )A .15B .16C .18D .2010.如图是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则说明∠CAD =∠DAB 的依据是( )A .SASB .ASAC .AASD .SSS11.如图,点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D 为BC 的中点,点P 为AC 延长线上一动点(AD ≠DP ),点E 为AP 的中点,则AC−BP DE 的值是 .12.如图,点D是线段AB上一点,点C是线段BD的中点,AB=8,CD=3,则线段AD长为.13.如图1,已知∠BOC=40°,OE平分∠AOC,OF平分∠BOC.(1)若AO⊥BO,则∠EOF是多少度?(2)如图2,若角平分线OE的位置在射线OB和射线OF之间(包括重合),请说明∠AOC的度数应控制在什么范围.14.如图,已知∠1=∠2,∠C=∠D.(1)求证:AC∥DF;(2)如果∠DEC=105°,求∠C的度数.15.如图,已知BC⊥AE,DE⊥AE,∠2+∠3=180°.(1)请你判断CF与BD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1=70°,BC平分∠ABD,试求∠ACF的度数.➢冲击A+在半径为5的⊙O中,AB是直径,点C是直径AB上方半圆上一动点,连接AC、BC.(1)如图1,则△ABC面积的最大值是;(2)如图2,如果AC=8,①则BC=;②作∠ACB的平分线CP交⊙O于点P,求长CP的长.(3)如图3,连接AP并保持CP平分∠ACB,D为线段BC的中点,过点D作DH⊥AP,在C点运动过程中,请直接写出DH长的最大值.。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线段与角》考点专题讲解
线段与角考点图解技法透析1.与直线、射线、线段有关的知识(1)直线:①直线的概念,一根拉得很紧的线,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直线是直的,并且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②直线的表示方法:如图记作“直线AB”或“直线BA”;l 记作“直线l”.③直线的性质: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射线:①射线的概念,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射线,这一点叫射线的端点.射线向一方无限延伸.②射线的表示方法:如图记作“射线AB”;l记作射线l,注意必须把表示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3)线段:①线段的概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不延伸.②线段的表示方法:如图记求“线段AB”或“线段BA”或“线段a”.③线段的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4)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①联系:直线、射线都可以看作是线段无限延伸得到的;反过来,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可以看作是直线上两点及这两点间的部分,射线可以看作是直线上一点及其一旁的部分.②区别:如下表(5)线段的画法:①用直尺可以画出以A、B为端点的线段,画时不能向任何一方延伸.②“连接AB”的意义就是画出以A、B为端点的线段.③线段的延长线,如图,延长AB是指按由A向B的方向延长.延长BA是指按由B向A的方向延长.(也可说反向延长AB)(6)线段的比较①度量法:测量线段的长度后比较大小,②叠合法:用圆规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比较大小.(7)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如: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AB=a,有两种画法:①先画射线AC,再在射线AC上截取AB=a.②先测量线段a的长度、再画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AB即可.(8)线段的中点及等分点的概念①如图①点O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O与OB,点O叫线段AB的中点,显然有AO=OB=12AB(或AB=2AO=2OB)②如图②点O1,O2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三条线段AO1=O1O2=O2B,则点O1,O2叫做线段AB的三等分点,显然有:AO1=O1O2=O2B=13AB(或AB=3AO,=3O1O2=3O2B)③如图③,点O1,O2,O3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四条线段,则点O1,O2,O3叫做线段AB的四等分点,显然有:AO1=O1O2=O2O3=O3B=14AB(或AB=4AO1=4O1O2=4O2O3=4O3B)(9)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2.与角有关的知识(1)角的概念:角既可以看成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又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组成的图形.(2)角的四种表示方法:①一般可以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且表示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图①,记作∠AOB(或∠BOA);②当角的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可以用角的顶点字母来表示这个角,如图①可记作∠O;③可以用一个小写希腊字母(如α、β、γ等)表示,如图②∠BOC记作∠a;④用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如图②∠AOC记作∠1.(3)特殊角及角的分类:①平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转到与起始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所成的角.②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转到与起始位置重合时所成的角.③直角:等于90°的角叫直角.④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锐角.⑤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叫钝角.(4)角度制及角的画法:①角度制: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1°=60',1'=60".②借助三角尺和量角器画角.(5)角的和、差、倍、分的关系①每的和、差,如图所示:∠AOC=∠AOB+∠BOC,∠AOB=∠AOC-∠BOC②角的倍、分: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所示,若∠1=∠2,则OC是∠AOB的平分线,此时有∠1=∠2=12∠AOB(或∠AOB=2∠1=2∠2).同理,还有角的三等分线、四等分线……等.(6)余角和补角:①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7)方位角:方位角是表示方向的角.具体表示时.是南(或北)在先,再说偏东(或偏西)3.钟表上有关角的问题(1)钟表上,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有5个小格,每个小格表示1分钟,如果与角度联系起来,每一小格对应6°;(2)秒针每分钟转过360°,分钟每分钟转过6°,时针每分钟转过0.5°.(3)时针与分针成一直线必须成180°的角,两针重合必须成0°的角,名题精讲考点1例1 平面内两两相交的6条直线,其交点个数最少为_______个,最多为_______个.【切题技巧】可以通过画图来探求,先从简单情形、特殊情形考虑,再进行归纳,得出结论.①当平面内两两相交的6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此时交点的个数最少为1个,②当平面内两两相交的5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第6条直线与前面的5条直线都相交,此时交点的个数为1+5=6个,③当平面内两两相交的4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第5条直线与前面的4条直线都相交,第6条直线再与前面的5条直线都相交,此时交点的个数为1+4+5=10个……,因此为使平面内两两相交的直线的交点个数最多,则要使任意两直线相交都产生新的交点,即任意两条直线相交都确定一个交点,且任意三条直线都不过同一点,于是可得交点数最多为:1+2+3+4+5=()1552+⨯=15(个)【规范解答】分别填1个,15个.(1)本例可进行如下推广:若平面内有两两相交的n条直线,其交点最少为1个,最多为1+2+3+…+(n+1)=12n(n-1)个交点;(2)一般地,平面内n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任意三条直线都不共点,那么这些直线将平面分成12(n+1)n+1个互不重叠的部分.(3)-般地,如果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那么这条直线上的不同线段的条数为(n-1)+(n-2)+…+2+1=12n(n-1)条;共有2n条不同的射线.【同类拓展】1.如图,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条不同的线段,多少条不同的射线?考点2 线段长度的计算例2 如图C、D、E将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M、P、Q、N分别是AC、CD、DE、EB的中点,且MN=42,求PQ的长.【切题技巧】先根据比例把AC、CD、DE、EB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意义可得到相应的方程,从而求得PQ的长.【规范解答】∴【借题发挥】几何问题本身是研究图形的性质和数量关系,准确地画出图形,能使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直观化.本题的分析要着眼于找出未知线段的联系,使未知向已知转化,求线段的长度要充分利用线段的和差与线段的中点、等分点的意义,其解题方法与途径不是唯一的,需要我们根据题意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类拓展】2.已知三条线段a、b、c在同一条直线上,他们有共同的起点,a 的终点是b的中点,c的中点是b的终点,且a+b+c=7cm,求a、b、c的长.考点3 角的个数及角的度数的计算例3 如图已知OA、OC是∠AOD内部的两条射线,OM平分∠AOB,ON平分∠COD.(1)若∠AOD=70°,∠MON=50°求∠BOC的大小;(2)若∠AOD=α;∠MON=β,求∠BOC的大小(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角的和、差之间的转化,先找出∠AOD,∠MON与∠BOC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方便角的表示,可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所求的角,也可设未知数,把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整体变形、列方程,从而确定出角的大小.【规范解答】【借题发挥】(1)对于求角的度数的计算,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根据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用已知量来表示未知量,直接求未知量;二是通过设辅助未知数,把几何问题代数化,根据图形中角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或方程组,从而求解,应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的条件,适当转换.(2)一般地,同一平面内,在平角∠AOB的内部引以O为端点的(n-1)条射线,则图中共有:n+(n-1)+(n-2)+…+3+2+1=12n(n+1)个小于平角的角.【同类拓展】 3.如图,∠AOB=100°,OM平分∠AOC,ON平分∠BOC,则∠MON=_______.考点4 钟表上有关的角度问题例4 时钟在下午4点至5点的什么时刻:(1)分针和时针重合?(2)分针和时针成一条直线?(3)分针和时针成45°角?【切题技巧】4点整时针已转过4大格,每大格30°,这时可看成时针在分针前面120°,若设所需时间为x分钟,则有6x-12x的值等于1200时,两针就重合;当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角度为1200+180°时两针成一条直线;当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角度差等于120°-45°(时针在前)或120°+45°(分针在前)时,两针成45°角.【规范解答】【借题发挥】钟表上时针和分钟问题实质是数学中的追及问题,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每个大格为30°的角,每个小格为6°的角.如果把单位时间内,分针和时针转过的度数当作是它们的“速度”,那么分针的速度为6°/分,时针的速度为0.5°/分,因此,分针速度是时针速度的12倍.在时针与分针的转动过程中,总是分针追及时针,然后超过时针又转化为追及时针,【同类拓展】4.王老师在活动课上为学生们讲数学故事,他发现故事开始时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恰好成90°角,这时是7点多;故事结束时两针恰好也是90°角,这时是8点多,他还发现,讲故事中,两针成90°角的有趣图形还出现过一次,求王老师讲故事所花的时间多少分?考点5 与线段有关的实际问题例5 摄制组从A市到B市有1天的路程,计划上午比下午多走100千米到C市吃中饭,由于堵车,中午才赶到一个小镇,只行驶了原计划的三分之一,过了小镇,汽车赶了400千米,傍晚才停下来休息.司机说,再走从C市到这里路程的二分之一就到达目的地了,问A、B两市相距多少千米?【切题技巧】题目中所给条件只有路程,而没有给出时间与速度,所以可以画出线段表示各段路程,借助图形,思考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利用形数结合思想解决问题.【规范解答】如图,设小镇为D,傍晚汽车E处休息,令AD=x,则AC=3x,DE=400,CE=400-2x ED=12(400-2x)=200-x,于是有:AB=AC+CE+EB=3x+400-2x+200-x=600(km)答:A、B两市相距600千米,【借题发挥】利用“线段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借助图形,利用“形数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竞赛中的常用方法,如:A、B、C、D、E、F六支足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当比赛到某一天时,统计出A、B、C、D、E五队已分别比赛了5、4、3、2、1场球,则还没有与B队比赛的球队是哪支队?此题用算术或代数方法求解容易陷入困境,此时可考虑用6个点表示A、B、C、D、E、F这6支足球队,若两队已赛过一场、就在相应的两个点之间连一条线,这样用“线段图”来辅助解题,形象直观,如图所示,则还没有与B队比赛的球队是E队.【同类拓展】5.某公司员工分别在A、B、C三个住宅区,A区有30个,B区有15人,C区有10人,三个区在同一条直线上.位置如图所示,该公司的接送车打算在此间只设一个停靠点,为使所有员工步行到停靠点的路程之和最小,那么停靠点的位置应设在( )A.A区B.B区C.C区D.A、B两区之间参考答案5 5 11分钟. 5.A1.(1)21(条) (2)14(条) 2.1cm,2cm,4cm. 3.50°4.1小时零。
中考数学考前辅导点、线、角
中考数学考前指导点、线、角2019 中考数学是历年拉分科目,很多学生与自己心仪的高中失之交臂,主要原由就是数学失手。
下文为大家准备了2019 中考数学考前指导。
一、线1、直线2、射线3、线段【二】角1、角的两种定义:一种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构成的图形叫做角。
另一种是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地点旋转到另一个地点所形成的图形。
2.角的均分线3、角的胸怀:胸怀角的大小,可用度作为胸怀单位。
把一个圆周分成360 等份,每一份叫做一度的角。
1 度=60 分;1 分=60 秒。
4.角的分类: (1)锐角 (2)直角 (3)钝角 (4)平角 (5)周角5.相关的角:(1)对顶角(2)互为补角(3)互为余角6、邻补角:有公共极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注意: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目关系,与两个角的地点没关,而互为邻补角那么要求两个角有特别的地点关系。
7、角的性质〝师〞之看法,大体是从先秦期间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 说文解字 ? 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此刻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教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专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不是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问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先见于? 史记 ? ,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合用。
不过司马迁笔下的〝老师〞自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不过〝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必定是知识的流传者。
今日看来,〝教师〞的必需条件不但是拥有知识,更重于流传知识。
宋此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呼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当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流行,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习:点、线、角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习:点、线、角
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初三的学生更好的复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考数学复习资料,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www.。
点的定理: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点的定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角的定理: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角的定理: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直线定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中考数学专题1_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1 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问题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例1】 如图,梯形中,,.求的长.【思路分析】线段,角的计算证明基本都是放在梯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直角三角形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进行考察的。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梯形的性质有很好的理解,并且熟知梯形的辅助线做法。
这道题中未知的是AB,已知的是AD,BC以及△B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要把未知的AB也放在已知条件当中去考察.做AE,DF垂直于BC,则很轻易发现我们将AB带入到了一个有大量已知条件的直角三角形当中.于是有解如下.【解析】作于于,四边形是矩形.是的边上的中线.在中,【例2】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中,∥,,于点O,,求的长.【思路分析】 这道题给出了梯形两对角线的关系.求梯形上底.对于这种对角线之间或者和其他线段角有特殊关系(例如对角线平分某角)的题,一般思路是将对角线提出来构造一个三角形.对于此题来说,直接将AC向右平移,构造一个以D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这样就将AD转化成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被高分成的两条线段之一,而另一条线段BC是已知的.于是问题迎刃而解.【解析】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 .∵ 于点,∴ .∴ .∵ ,∴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 ,∴ .∵ ,∴ .∴此题还有许多别的解法,例如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关系,证明△ACD和 △DBC相似,从而利用比例关系直接求出CD。
有兴趣的考生可以多发散思维去研究。
【例3】如图,在梯形中,,,,为中点,.求的长度.【思路分析】 这道题是东城的解答题第二部分第一道,就是我们所谓提难度的门槛题。
乍看之下好象直接过D做垂线之类的方法不行.那该怎样做辅助线呢?答案就隐藏在E是中点这个条件中.在梯形中,一腰中点是很特殊的.一方面中点本身是多对全等三角形的公共点,另一方面中点和其他底,腰的中点连线就是一些三角形的中线,利用中点的比例关系就可以将已知条件代入.比如这道题,过中点E做BC的垂线,那么这条垂线与AD 延长线,BC就构成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且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正切值是已经给出的.于是得解.【解析】过点作的垂线交于点,交的延长线于点.在梯形中,,是的中点,∴在和中,∴ .∴∵,∴.在中,,∴.在中,【总结】 以上三道真题,都是在梯形中求线段长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是要靠做出精妙的辅助线来解决.辅助线的总体思路就是将梯形拆分或者填充成矩形+三角形的组合,从而达到利用已知求未知的目的.一般来说,梯形的辅助线主要有以下5类:1、 过一底的两端做另一底的垂线,拆梯形为两直角三角形+ 一矩形2、 平移一腰,分梯形为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3、 延长梯形两腰交于一点构造三角形4、 平移对角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5、 连接顶点与中点延长线交于另一底延长线构筑两个全等三角形或者过中点做底边垂线构筑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以上五种方法就是梯形内线段问题的一般辅助线做法。
完整七年级期末复习专题训练系列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归纳
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七年级期末复习专题训练系列3:一、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例1. 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均可用所求量AB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DC,即可求出AB。
解:因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所以又因为CD=10cm,所以AB=96cm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例2. 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的长。
图2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求出线段PB的长即可。
解:因为N是PB的中点,NB=14所以PB=2NB=2×14=28又因为AP=AB-PB,AB=80所以AP=80-28=52(cm)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3.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例3. 如图,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求BC是AB 的多少倍?的中点,ADC为的一个方程,又、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即,观察图形可知,,可得到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分别表示AB、BC。
解:因为C为AD的中点,所以1,即因为又3AB=、<2>BC可得:即由<1>的中点,、DE、EB分别是P、Q、NAC、CD四部分,分成,. 如图4C、D、E将线段AB2:3:4:5M、4例 21,求PQ的长。
且MN=的代数式表示。
观察AB上每一条短线段都可以用x分析:根据比例关系及中点性质,若设AC=2x,则 PQ。
中考基础题——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中考基础题——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
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
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
第二部分,或者叫难度开始提上来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以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开始的。
可以说,线段角问题就是中考数学有难度题的排头兵。
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对各真题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研究,来探究线段,角计算证明问题的解题思路。
专题复习—线段和角
3.方位角定义及其应用定义:轮船、飞机等物体运动的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称为方位角,如下图所示.4.角的大小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5.画相等的角(尺规法)6.角的和、差、倍的画法7.角平分线的概念及画法概念: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8.余角、补角(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2)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3)余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4)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9.角的度量单位、角的换算及角的分类(1)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2)角的换算:160,160''''==(3)角的分类: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二、练习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3分)1、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__________最短.2、如图为同一直线上的A、B、C三点,图中共有_______条射线,_____条线段.(第2题)(第3题)3、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如果AC、CD、DB长之比为3:4:5,则AC=________AB,AC=___________CB。
4、如图,O为直线AD上一点,∠AOB=45º,OC平分∠BOD,则∠COD=_____度。
南偏西25北偏东20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北西南东5、 如图, OC ⊥OA ,OD ⊥OB ,则∠AOB=∠_________.(第4题) (第5题) 6、 互为补角的两角之差为22º,则这个两角分别为______度和______度. 7、 如图,∠AOB=72º,OC 平分∠AOB ,OD ⊥OC ,则∠AOD=______度.8、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两点,AC 、CD 、DB 的长度比为1:2:3,又M 为AC 的中点,DN :NB=2:3,已知AB=30cm ,则MN=______cm.(第8题)(第7题)9、计算:28º46´+57º32´-60º15´=___________.10、α=(x+10)º,∠β=(x-30)º,且∠α和∠β互余,则∠α=______度.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分,每小题3分) 1、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若OA=OB ,则O 是线段AB 的中点; B 、 若O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OA=OB ; C 、 B 是线段AC 上一点,AB :BC=2:3,则AC BC 53=;D 、 延长线段AB 至C ,使BC=AB ,则B 是线段AC 的中点. 2、右图中线段的总数是( ) A 、4条. B 、5条.C 、6条.D 、7条. 3、如图,线段AD=90cm ,B 、C 是这条线段上两点,AC=70cm ,且CD=31BC ,则AB 的长是( ) A 、20cm. B 、15cm. C 、10cm. D 、8cm .4、如图,C 是线段AB 的中点,D 是线段CB 上任意一点,则下列表示线段关系的式子中错误的个数为( ) (1)CD=21(AD-BD ). (2)CD=2BD AB -.(3)BD=21(AB-2CD ). (4)BD=AD-2CD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5、如图,∠BOC=2∠AOB ,OP 平分∠AOB ,已知∠AOP=12º,则∠POC=( ) A 、60º. B 、72º.C 、78º.D 、84º. 6、∠α的余角是40º,则∠α的补角为( )A 、100º.B 、110º.C 、120º.D 、130º. 7、有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1)只有补角而没有余角的角是钝角; (2)锐角既有余角又有补角;(3)一个锐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小90º;(4)互补的两个角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
第一讲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问题
2010 北京中考重难点专题讲座第一讲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问题智康·刘豪【前言】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
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
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
大家研究今年的北京一模就会发现,第二部分,或者叫难度开始提上来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以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开始的。
城乡18 个区县的一模题中,有11 个区第二部分第一道题都是标准的梯形,四边形中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题。
剩下的7 个区县题则将线段角问题与旋转,动态问题结合,放在了更有难度的倒数第二道乃至压轴题当中。
可以说,线段角问题就是中考数学有难度题的排头兵。
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对各区县一模真题进行总结归纳, 分析研究,来探究线段,角计算证明问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部分真题精讲【例1】(2010,崇文,一模)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BD CD,BDC 90°,AD 3,BC 8.求AB 的长.【思路分析】线段,角的计算证明基本都是放在梯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 直角三角形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进行考察的。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梯形的性质有很好的理解,并且熟知梯形的辅助线做法。
这道题中未知的是AB,已知的是AD,BC以及△B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要把未知的AB也放在已知条件当中去考察. 做AE,DF垂直于BC,则很轻易发现我们将AB带入到了一个有大量已知条件的直角三角形当中. 于是有解如下.【解析】作AE BC 于E,DF BC 于F.AE ∥,DFAD ∥BC,四边形AEFD 是矩形.EF AD 3,AE DF.BD CD,DF BC,DF 是△BDC 的BC 边上的中线.1BDC 90°,DF BC BF 4.2AE 4,BE BF EF 4 3 1.在Rt△ABE 中,AB2 AE2 BE22 2AB 4 1 17.【例2】(2010,海淀,一模)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DCB 90 ,AC BD 于点O,DC BC ,求AD 的长.2, 4ADOB C【思路分析】这道题给出了梯形两对角线的关系. 求梯形上底. 对于这种对角线之间或者和其他线段角有特殊关系( 例如对角线平分某角) 的题, 一般思路是将对角线提出来构造一个三角形. 对于此题来说, 直接将AC向右平移, 构造一个以D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 这样就将AD转化成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被高分成的两条线段之一, 而另一条线段BC是已知的. 于是问题迎刃而解.A DOB C E【解析】过点D 作DE / / A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 E .∴BDE BOC .∵AC BD 于点O ,∴BOC 90 .∴BDE 90 .∵AD / /BC ,∴四边形ACED 为平行四边形.∴AD CE .∵BDE 90 , DCB 90 ,∴2DC BC CE .∵DC 2, BC 4 ,∴CE 1.∴AD 1此题还有许多别的解法,例如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关系,证明△ACD和△DBC相似,从而利用比例关系直接求出CD。
7线段、角专题总结
线段、角专题总结例1:在同一个平面内,任意三条直线有哪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画图说明.解题点拨:因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与不相交两种,所以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从“相交”这个角度来分类,再可以从相交后所形成的交点个数进一步得出几种不同的位置图形.解:(1)每条直线都不相交,没有任何公共点,如图1;(2)两条直线都相交,且有三个公共点,如图2;(3)每两条直线都相交,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如图3;(4)只有两条直线不相交,而第三条直线与这两条直线都相交,如图4.解后反思:在图2,图3中,因为其中任一直线,都和其他两条直线相交,所以这两种图形都是三条直线两两相交的图形.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为射线.试问,图中小于平角的角共有几个,请一一列出.解题点拨: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所夹的平面部分称为角.这点称为角的顶点,射线称为角的边.当构成角的两边的射线方向相反时,所夹的角称为平角,此题要求列出小于平角的角,只要从点O出发的五条射线中任取两条,除去OA与OB,OC与OD两组即可.解:小于平角的角有8个,分别是:∠AOE,∠AOD,∠EOD,∠EOB,∠DOB,∠BOC,∠COA,∠COE。
解后反思:计数问题常常会发生遗漏或重复计算的错误,为了克服这种错误,我们思考问题时要研究一定的顺序,如本题解法依顺时针方向逐一索取.例3:如图是一段火车路线图,图中字母表示的5个点表示5个车站,图中有几条线段?在这段路线上往返行车,需印制几种车票(每种车票都要印出上车站与下车站)?解题点拨:第一问容易解决,仔细分析一下第二题可以发现每种车票可以看成是带有方向的线段.即AB与BA之间是不同的车票,因此车票的种数就是图中线段个数的2倍.解:图中有=10条线段,需要2´;10=20种车票。
解后反思:要善于把实际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例4:1.(1)已知: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6cm,BC=4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2)根据(1)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C+BC=a,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测出MN的长度吗?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表述你发现的规律.2.对于1中(1)题,如果我们这样叙述它:“已知线段AC=6cm,BC=4cm,点C在直线AB 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结果会有变化吗? 如果有,求出结果.解:1.(1) ∵AC=6,BC=4,∴AB=AC+BC=10.又∵点M是AC中点,点N是BC中点,∴MC=AM= AC,CN=BN= BC,∴MN=MC+CN= AC+ BC= (AC+BC)= AB=5(cm).(2)由(1)中已知AB=10cm,求出MN=5cm,分析 (1)的推算过程可知MN= AB,故当AB=a 时,MN= a,从而得到:线段上任一点把线段分成的两部分中点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度的一半。
线段与角度知识点总结
线段与角度知识点总结在数学中,线段和角度是基本的几何概念,它们对于解决各种几何问题和实际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线段与角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定义、性质、测量、运算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几何概念。
一、线段的基本概念1.1 线段的定义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及它们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有限部分。
其中,端点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线段上的所有点都位于这两个端点之间。
线段通常用字母表示,如线段AB,其中A和B分别为线段的两个端点。
1.2 线段的性质线段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1) 长度:线段的长度是用来衡量线段的大小的重要指标,通常用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来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两个端点的坐标计算得到。
(2) 延长性:线段可以延长成无穷大,即线段的长度是可变的。
(3) 独一性:直线上的任意两点确定唯一的一条线段。
(4) 有序性:线段的两个端点是有序的,即线段AB和线段BA是不同的。
1.3 线段的运算在线段的运算中,常涉及到线段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操作。
这些运算通常都是建立在线段长度的概念上的,可以通过比较线段长度来进行计算。
二、角度的基本概念2.1 角度的定义角度是由两条射线共同起点构成的几何图形,通常用度(°)来表示。
其中,两条射线称为角的两边,它们的公共起点称为角的顶点。
角度通常用字母来表示,如∠ABC,其中B为角的顶点,而A和C分别为角的两边。
2.2 角度的性质角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1) 角度的度数:角度的度数是用来衡量角度大小的重要指标,通常用角的两边在单位圆上所对应的弧长来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角度的度数可以通过两条射线的方向和长度计算得到。
(2) 有向性:角度有方向性,即角度的起始边和终止边是有序的。
(3) 直角度:度数为90°的角称为直角,它是最基本的角度单位之一。
(4) 余角:与角度相加为90°的角称为余角,即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90°。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第24讲 线段、角与相交线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考点二十四:线段、角与相交线聚焦考点☆温习理解一、线段、射线、直线1.线段的基本性质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2.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而且只有一条直线.二、角与角的计算1.角的基本概念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如果一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那么这个角叫做平角;等于90°的角是直角;大于直角小于平角的角是钝角,小于直角的角是锐角.2.角的计算与换算1周角=360度,1平角=180度,1直角=90度,1度=60分,1分=60秒.3.余角、补角及其性质(1)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2)互为余角: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3)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2)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三、相交线1.邻补角、对顶角及其性质(1)如图所示,直线a,b相交,形成四个角.学科+网图中的邻补角有∠1和∠2,∠1和∠4,∠2和∠3,∠3和∠4;图中的对顶角有∠1和∠3,∠2和∠4. (2)性质: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学+科网2.垂线及其性质(1)垂线: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2)性质:①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一条而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②一般地,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3)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名师点睛☆典例分类考点典例一、线段与直线的性质【例1】如图,经过刨平的木板上的两个点,能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而且只能弹出一条墨线.能解释这一实际应用的数学知识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垂线段最短D.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举一反三】把一条弯曲的公路改成直道,可以缩短路程.用几何知识解释其道理正确的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垂线段最短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考点典例二、度分秒的换算.【例2】计算:①33°52′+21°54′=________;②18.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反三】1. 下面等式成立的是()A.83.5°=83°50′B.37°12′36″=37.48°C.24°24′24″=24.44°D.41.25°=41°15′2. 2700秒 _________度.3.计算:48°39′+67°33′= ______ .考点典例三、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应用【例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BOE=90°,OF平分∠AOE,∠1=15°30’,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2=45°B. ∠1=∠3C. ∠AOD+∠1=180°D. ∠EOD=75°30'【举一反三】如图,AB∥CD,∠ABK的角平分线BE的反向延长线和∠DCK的角平分线CF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点H,∠K﹣∠H=27°,则∠K=()A. 76°B. 78°C. 80°D. 82°考点典例四、余角与补角【例3】如图,若l1∥l2,l3∥l4,则图中与∠1互补的角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举一反三】已知∠AOB是一个直角,作射线OC,再分别作∠AOC和∠BOC的平分线OD、OE.(1)如图①,当∠BOC=70°时,求∠DOE的度数;(2)如图②,当射线OC在∠AOB内绕点O旋转时,∠DOE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DOE的度数.课时作业☆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方式进行摆放,∠1、∠2不一定互补的是()2. 若一个角为,则它的补角的度数为()A. B. C. D.4. 下列图形中,∠2>∠1的是( ) A. B. 平行四边形 C. D.5. 将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为如图的位置,若∠AOD=110°则∠BOC=( )A. 50°B. 60°C. 70°D. 80°6. 如图,将一副三角尺按不同的位置摆放,下列摆放方式中与互余的是( )A. 图①B. 图②C. 图③D. 图④7. 若一个角为75°,则它的余角的度数为( )A .285°B .105°C .75°D .15°8.某城市几条道路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已知CD AB //,AE 与AB 的夹角为048,若CF 与EF 的长度相等,则C 的度数为( )A .048B .040C .030D .0249.如图,OB是∠AOC的角平分线,OD是∠COE的角平分线.如果∠AOB=40°,∠COE=60°,则∠BOD的度数为( )A.50°B.60°C.65°D.70°10. 如图,∠ACD=120°,∠B=20°,则∠A的度数是()A.120°B.90°C.100° D.30°11.如图,OA是北偏东30°方向的一条射线,若射线OB与射线OA垂直,则OB的方位角是()A.北偏西30°B.北偏西60°C.东偏北30°D.东偏北60°12.将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靠在直尺上,且斜边与这根直尺平行,那么,在形成的这个图中与∠α互余的角共有()A. 4个B.3个C.2个D.1个13.如图,a ∥b ,∠1=∠2,∠3=40°,则∠4 等于( )A .40°B .50°C .60°D .70°14. 如图,直线a b ,直线c 与直线,a b 分别交于点,D E ,射线DF ⊥直线c ,则图中1∠互余的角有 ( )A .4 个B .3个C .2 个D .1 个15. 如图,AM 为BAC ∠的平分线,下列等式错误的是( )A .12BAC BAM ∠=∠B .BAM CAM ∠=∠ C.2BAM CAM ∠=∠ D .2CAM BAC ∠=∠ 16. 在“三角尺拼角”实验中,小明同学把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则∠1= °.17. 如图,线段12AB =,点C 为AB 中点,点D 为BC 中点,在线段AB 上取点E ,使13CE AC =,则线段DE 的长为_________.18.已知∠AOE是平角,OD平分∠COE,OB平分∠AOC,∠DOE:∠BOC=2:3,求∠DOC,∠BOC的度数.。
中考数学难点分类讲解第一讲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试题
第一讲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前言】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局部的。
第一局部根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根底。
第二局部往往就是开场拉分的中,难题了。
大家研究今年的一模就会发现,第二局部,或者者叫难度开场提上来的局部,根本上都是以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开场的。
城乡18个区县的一模题中,有11个区第二局部第一道题都是HY的梯形,四边形中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题。
剩下的7个区县题那么将线段角问题与旋转,动态问题结合,放在了更有难度的倒数第二道乃至压轴题当中。
可以说,线段角问题就是中考数学有难度题的排头兵。
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HY 心的影响。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对各区县一模真题进展总结归纳,分析研究,来探究线段,角计算证明问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局部真题精讲【例1】〔2021,崇文,一模〕∥,如图,梯形ABCD中,AD BC,°,,.求AB的长.=∠===BD CD BDC AD BC9038【思路分析】线段,角的计算证明根本都是放在梯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直角三角形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进展考察的。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梯形的性质有很好的理解,并且熟知梯形的辅助线做法。
这道题中未知的是AB,的是AD,BC 以及△BD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要把未知的AB 也放在条件当中去考察.做AE,DF 垂直于BC,那么很轻易发现我们将AB 带入到了一个有大量条件的直角三角形当中.于是有解如下. 【解析】作AE BC ⊥于E DF BC ⊥,于F .DF ∥AE ∴,AD BC ∴∥,四边形AEFD 是矩形.3EF AD AE DF ∴===,.BD CD DF BC =⊥,,DF ∴是BDC △的BC 边上的中线.19042BDC DF BC BF ∠=∴===°,. 4431AE BE BF EF ∴==-=-=,. 在Rt ABE △中,222AB AE BE =+ 224117AB ∴=+=.【例2】〔2021,海淀,一模〕: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90DCB ∠=︒,AC BD ⊥于点O ,2,4DC BC ==,求AD 的长.ODCB A【思路分析】 这道题给出了梯形两对角线的关系.求梯形上底.对于这种对角线之间或者者和其他线段角有特殊关系(例如对角线平分某角)的题,一般思路是将对角线提出来构造一个三角形.对于此题来说,直接将AC 向右平移,构造一个以D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这样就将AD 转化成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被高分成的两条线段之一,而另一条线段BC 是的.于是问题迎刃而解.OEDCBA【解析】过点D 作//DE A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 ∴ BDE BOC ∠=∠. ∵ AC BD ⊥于点O , ∴ 90BOC ∠=︒. ∴ 90BDE ∠=︒. ∵ //AD BC ,∴ 四边形ACED 为平行四边形. ∴ AD CE =.∵ 90,90BDE DCB ∠=︒∠=︒,∴ 2DC BC CE =⋅. ∵ 2,4DC BC ==, ∴ 1CE =. ∴ 1AD =此题还有许多别的解法,例如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关系,证明△ACD 和 △DBC 相似,从而利用比例关系直接求出CD 。
(word完整版)线段与角计算及解题方法归纳,文档
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搜寻所求量与量的关系例 1.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假设CD=10cm,求AB。
图 1解析:观察图形可知, DC=AC- AD,依照的比率关系, AC、AD均可用所求量 AB表示,这样经过分 DC,即可求出 AB。
解:因为点 C分线段 AB为 5: 7,点 D 分线段 AB为 5: 11所以又因为 CD=10cm,所以 AB= 96cm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例 2. 如图 2,线段 AB=80cm,M为 AB的中点, P 在 MB上, N 为 PB的中点,且 NB=14cm,求 PA的长。
图 2解析:从图形能够看出,线段 AP等于线段 AM与 MP的和,也等于线段 AB与 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 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 AM与 MP的长也许求出线段 PB的长即可。
解:因为 N是 PB的中点, NB=14所以 PB=2NB=2×14= 28又因为 AP=AB- PB,AB=80所以 AP=80-28=52〔 cm〕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线段和所求线段的地址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依照。
3.依照图形及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例 3.如图3,一条直线上按次有A、 B、 C、 D四点,且 C为 AD的中点,,求 BC是 AB的多少倍?图 3解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的一个方程,又 C 为 AD的中点,即,观察图形可知,,可获取 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 AD分别表示 AB、BC。
解:因为 C为 AD的中点,所以因为,即又由 <1>、<2>可得:即 BC= 3AB例 4. 如图 4,C、D、E 将线段 AB分成 2:3:4:5 四局部, M、P、Q、N 分别是 AC、CD、DE、EB的中点,且 MN=21,求 PQ的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中考总结复习冲刺练: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冲刺练由京翰教育一对一家教辅导()整理【前言】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
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
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
大家研究今年的北京一模就会发现,第二部分,或者叫难度开始提上来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以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开始的。
城乡18个区县的一模题中,有11个区第二部分第一道题都是标准的梯形,四边形中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题。
剩下的7个区县题则将线段角问题与旋转,动态问题结合,放在了更有难度的倒数第二道乃至压轴题当中。
可以说,线段角问题就是中考数学有难度题的排头兵。
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对各区县一模真题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研究,来探究线段,角计算证明问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例1】(2012,崇文,一模)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9038BD CD BDC AD BC =∠===,°,,.求AB 的长.【思路分析】线段,角的计算证明基本都是放在梯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直角三角形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进行考察的。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梯形的性质有很好的理解,并且熟知梯形的辅助线做法。
这道题中未知的是AB,已知的是AD,BC 以及△BD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要把未知的AB 也放在已知条件当中去考察.做AE,DF 垂直于BC,则很轻易发现我们将AB 带入到了一个有大量已知条件的直角三角形当中.于是有解如下. 【解析】作AE BC ⊥于E DF BC ⊥,于F .DF ∥AE ∴,AD BC ∴ ∥,四边形AEFD 是矩形.3EF AD AE DF ∴===,.BD CD DF BC =⊥ ,,DF ∴是BDC △的BC 边上的中线. 19042BDC DF BC BF ∠=∴=== °,.4431AE BE BF EF ∴==-=-=,.在Rt ABE △中,222AB AE BE =+AB ∴=【例2】(2012,海淀,一模)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90DCB ∠=︒,AC BD ⊥于点O ,2,4DC BC ==,求AD 的长.ODCB A【思路分析】 这道题给出了梯形两对角线的关系.求梯形上底.对于这种对角线之间或者和其他线段角有特殊关系(例如对角线平分某角)的题,一般思路是将对角线提出来构造一个三角形.对于此题来说,直接将AC 向右平移,构造一个以D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这样就将AD 转化成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被高分成的两条线段之一,而另一条线段BC 是已知的.于是问题迎刃而解.OEDCBA【解析】过点D 作//DE A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 ∴ BDE BOC ∠=∠. ∵ AC BD ⊥于点O , ∴ 90BOC ∠=︒.∴ 90BDE ∠=︒. ∵ //AD BC ,∴ 四边形ACED 为平行四边形. ∴ AD CE =.∵ 90,90BDE DCB ∠=︒∠=︒, ∴ 2DC BC CE =⋅. ∵ 2,4DC BC ==, ∴ 1CE =. ∴ 1AD =此题还有许多别的解法,例如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关系,证明△ACD 和 △DBC 相似,从而利用比例关系直接求出CD 。
有兴趣的考生可以多发散思维去研究。
【例3】(2012,东城,一模)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90B ∠=︒,=25AD BC =,,E 为DC 中点,4tan 3C =.求AE 的长度.EDCBA【思路分析】 这道题是东城的解答题第二部分第一道,就是我们所谓提难度的门槛题。
乍看之下好象直接过D 做垂线之类的方法不行.那该怎样做辅助线呢?答案就隐藏在E 是中点这个条件中.在梯形中,一腰中点是很特殊的.一方面中点本身是多对全等三角形的公共点,另一方面中点和其他底,腰的中点连线就是一些三角形的中线,利用中点的比例关系就可以将已知条件代入.比如这道题,过中点E 做BC 的垂线,那么这条垂线与AD 延长线,BC 就构成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且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正切值是已经给出的.于是得解.FEMDCBA【解析】过点E 作BC 的垂线交于BC 点F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M . 在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DC 的中点,∴M MFC DE CE ∠=∠=,在MDE ∆和FCE ∆中,M MFCDEM CEF DE CE ∠=∠⎧⎪∠=∠⎨⎪=⎩∴M D E FCE ∆∆≌ .∴EF ME DM CF ==,∵25AD BC ==,,∴32DM CF ==. 在Rt FCE ∆中,4tan 3EF C CF==, ∴2EF ME ==.在Rt AM E ∆中,2AE =【总结】 以上三道真题,都是在梯形中求线段长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是要靠做出精妙的辅助线来解决.辅助线的总体思路就是将梯形拆分或者填充成矩形+三角形的组合,从而达到利用已知求未知的目的.一般来说,梯形的辅助线主要有以下5类:过一底的两端做另一底的垂线,拆梯形为两直角三角形+ 一矩形平移一腰,分梯形为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延长梯形两腰交于一点构造三角形 平移对角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连接顶点与中点延长线交于另一底延长线构筑两个全等三角形或者过中点做底边垂线构筑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以上五种方法就是梯形内线段问题的一般辅助线做法。
对于角度问题,其实思路也是一样的。
通过做辅助线使得已知角度通过平行,全等方式转移到未知量附近。
之前三道例题主要是和线段有关的计算。
我们接下来看看和角度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例4】 (2012,延庆,一模)如图,在梯形CD AB 中,AB DC ∥,DB 平分ADC ∠,过点A 作AE B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E ,且2C E ∠=∠,30BDC ∠=︒,3AD =,求CD 的长.ABDE【思路分析】 此题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做辅助线就可以得出结果。
但是题目中给的条件都是此类角度问题的基本条件。
例如对角线平分某角,然后有角度之间的关系。
面对这种题目还是需要将已知的角度关系理顺。
首先根据题目中条件,尤其是利用平行线这一条件,可以得出(见下图)角C 与角1,2,3以及角E 的关系。
于是一系列转化过后,发现角C=60度,即三角形DBC 为RT 三角形。
于是得解。
【解析】: ∵ AE BD ∥123ABCDE∴13∠=∠,2∠=∠E ∵12∠=∠ ∴3∠=∠E∴32∠=∠+∠=∠AD C E E ∵ 2C E ∠=∠∴60∠=∠=︒AD C BCD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3==BC AD∵230∠=︒,60∠=︒BCD ∴90∠=︒DBC 在Rt DBC △中, ∵230∠=︒,3=BC ∴6=CD【例5】(2012,西城,一模)已知:PA 4PB =,以AB 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 ,使P 、D 两点落在直线AB 的两侧.如图,当∠APB=45°时,求AB 及PD 的长;【思路分析】这是去年西城一模的压轴题的第一小问。
如果线段角的计算出现在中间部分,往往意味着难度并不会太高。
但是一旦出现在压轴题,那么有的时候往往比函数题,方程题更为棘手。
这题求AB 比较容易,过A 做BP 垂线,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将△APB 分成两个有很多已知量的RT △。
但是求PD 时候就很麻烦了。
PD 所在的三角形PAD 是个钝角三角形,所以就需要我们将PD 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试试看。
构筑包含PD 的直角三角形,最简单的就是过P 做DA 延长线的垂线交DA 于F ,DF 交PB 于G 。
这样一来,得到了△PFA △AGE 等多个RT △。
于是与已求出的AB 等量产生了关系,得解。
【解析】:如图,作AE ⊥PB 于点E .∵ △APE 中,∠APE=45°,PA = ∴ sin 1AE PA APE =⋅∠=, cos 1PE PA APE =⋅∠==. ∵ 4PB =,∴ 3BE PB PE =-=.在Rt △ABE 中,∠AEB=90°, ∴ AB .如图,过点P 作AB 的平行线,与DA 的延长线交于F ,设DA 的延长线交PB 于G . 在Rt △AEG 中,可得cos cos AE AE AG EAG ABE ==∠∠,(这一步最难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高分成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的角度关系)13EG =,23PG PB BE EG =--=.在Rt △PFG 中,可得cos cos 5PF PG FPG PG ABE =⋅∠=⋅∠=,FG .【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涉及到角度的计算证明问题时,一般情况下都是要将已知角度通过平行,垂直等关系过度给未知角度。
所以,构建辅助线一般也是从这个思路出发,利用一些特殊图形中的特殊角关系(例如上题中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高分三角形的角度关系)以及借助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来达到求解的目的。
第二部分 发散思考通过以上的一模真题,我们对线段角的相关问题解题思路有了一些认识。
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些题目。
希望考生先做题,没有思路了看分析,再没思路了再看答案。
【思考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CD AB =.若AC ⊥BD , AD+BC=310, 且︒=∠60ABC , 求CD 的长.【思路分析】 前面我已经分析过,梯形问题无非也就那么几种辅助线的做法。
此题求腰,所以自然是先将腰放在某个RT 三角形中。
另外遇到对角线垂直这类问题,一般都是平移某一条对角线以构造更大的一个RT 三角形,所以此题需要两条辅助线。
在这类问题中,辅助线的方式往往需要交叉运用,如果思想放不开,不敢多做,巧做,就不容易得出答案。
[解法见后文]【思考2】如图,梯形ABCD 中,AD//BC ,∠B=30°,∠C=60°,E ,M ,F ,N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已知BC=7,MN=3,求EF【思路分析】此题有一定难度,要求考生不仅掌握中位线的相关计算方法,也对三点共线提出了要求。
若求EF ,因为BC 已知,所以只需求出AD 即可。
由题目所给角B ,角C 的度数,应该自然联想到直角三角形中求解。
(解法见后)【思考3】已知ABC ∆,延长BC 到D ,使CD B C =.取AB 的中点F ,连结FD 交AC 于点E .⑴ 求AEAC的值;⑵ 若AB a =,FB EC =,求AC 的长.【思路分析】 求比例关系,一般都是要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求解。
此题中有一个等量关系BC=CD ,又有F 中点,所以需要做辅助线,利用这些已知关系来构造数个相似三角形就成了获得比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