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理论
反思性教学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是一种以教师的自我反思为核心,旨在提高教学实践质量的教育理论。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和持续改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以下是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详细阐述。
一、反思性教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反思性教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者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ön)提出。
舍恩在其著作《反思的实践者》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
他认为,专业实践者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实践情境时,需要通过反思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反思性教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许多教育学者如约翰·艾略特(John Elliott)和斯蒂芬·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Brookfield)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二、反思性教学的核心要素1. 自我意识: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有清晰的认识。
2. 批判性思维:教师应具备批判性地分析教学实践的能力,识别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 持续学习:教师应将教学视为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4. 行动研究:教师通过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改进教学的方法。
三、反思性教学的过程1. 计划:在教学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2. 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计划执行教学活动。
3. 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情况。
4. 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回顾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识别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调整:基于反思的结果,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策略1. 日记记录:教师通过写教学日记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2. 同行评议:教师之间相互观察教学并提供反馈。
3. 学生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了解教学效果。
4. 案例研究:教师研究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策略和学生反应。
反思性教学概述
反思性教学概述反思性教学是19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在西方国家的教学实践中广为流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充其量是狭隘肤浅的知识。
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二成长。
经过研究发现:反思性教学实践是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因而,“反思”被认为是教学优秀的标志,是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与专业发展的关键性要求,当然也是教师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
1.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反思性教学形成的理论很复杂,研究者试图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来解释反思性教学。
思性教学的概念来源:反思,为唯心主义哲学的原始概念,是指思想本身的反复思考。
然后,是指某种事物或重新审查的过程和理解。
反思作为人类自我检视的一种方法,从古至今都在使用,它是个体成熟与理智的标志。
古代有“扣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的良言,今天有“反省”“检讨”和“人贵有自知之明”的佳句。
反思,首先是思想界和知识界关于元科学研究的一种理念与方法,后来移植于教育教学,便产生了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 )是人们逐渐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来自于早期的英国思想家洛克和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认真研究。
从那时起,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五个阶段和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反思性教学一词正式出现来自,美国的学者斯冈1983年的书《反思实践着: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
斯冈在本书中讨论的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教学学习过程的反思性教学。
斯冈著作的热销,在世界上,掀起了教学反思的浪潮。
对反思性教学的概念,根据现有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将教师定位为教学的主体,反映理性的思考、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分析过程;2,教学反思不仅从技术上的考虑,质疑或评价自己的教学成效,但也充分理解教学的社会和道德;3,教学反思,包括课堂现场反映,课堂实践反思,道德和伦理三个层面上的反映;4,反思性教学是实践的反思,反思实践的过程中。
反思性教学的定义及其特征
反思性教学的定义及其特征关于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又译反省性教学等),迄今说法不一。
反思至少包括经验性的和科学性的(这里的科学性是指研究性和实践性等意思)。
经验性反思是个体对经历过的事情的反省性“回顾”,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个体性;二是内隐性;三是批判性。
这些说明,尽管经验性反思具有批判性质,但由于它是个体自我的心理行为,没有依靠实践的验证,因此它很难保证反思结果的合理性。
科学性反思除了批判性特征外,还有两个不同于经验性的鲜明特征:一是群体性,科学性反思是群体进行的反思活动,它虽然离不开个体,但不是个体反思的简单相加,而是主体间性作用下的集思广益;二是实践性,科学性反思不止于内隐的心理活动,而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通过实践(验)检验的完整过程。
由于有实践检验作为反思的基础,因此反思的结果可能逐步趋于合理(不合理的结果在实践检验中被淘汰)。
反思性教学是建立在科学意义上的反思。
它不否认经验性反思存在的必要性和一定的合理性,而且经常利用经验性反思的作用,但它注意避免经验性反思的局限性。
它的具体活动可能是由某个教师承担的,但整个过程如发现问题、提出假说以及实验等都是由反思性教学研究群体策划和实施的。
本文将反思性教学尝试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 rning how to teach)”“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至少有如下特征: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是经验性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
二是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不足之处),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备课编辑:反思性教学
备课编辑:反思性教学1、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对反思性教学这一概念的理解,多数人比较接受熊川武教授的观点,即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与教学反思、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的区别是什么?反思性教学不全等于教学反思。
因为它不仅强调教学反思,更强调在此基础上有更加合理的教学实践行为。
它丰富和发展了教学反思,不仅有教学的反思,更有反思的教学。
即不只对教学经验做出静态的反思,更有反思后的积极整改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实践。
反思性教学不同于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
教学评价一般是指对教学的价值判断。
它事先制订一个评价方案,然后对教学做出是否达到标准、达到程度如何等的价值评判。
教学反馈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产生在学生身上的学习效果作为新信息返回,影响并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
从教师方面讲,教学过程是附加着教学信息反馈的知识信息的输出过程。
当然,反思性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也常常离不开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反馈是评价的基础,评价能促进反思,没有反馈与评价,教学反思无法进行。
3、怎样才能“衡量”出反思的成效?其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是什么?呵呵,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就像法官判断嫌疑犯是否说谎一样。
“反思”毕竟是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如果不说不写不外现,根本无法衡量。
所以,衡量反思成效的操作就需要借助于流程。
首先,反思要留下痕迹,或交流,或写作,或体现在行动上。
其次,反思可考察前后“行动”的改观,比如,反思前课堂上暴露出的问题不见了,或某种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合理了,这都是衡量反思的看点。
再其次,判断反思的进度,可以看态度的变化、消耗的时间、结果的质量。
至于具体的评价标准,要看反思的主体和反思的内容。
按理说,反思性教学是一种自我的、慎独的批判性思维活动,是对自我行为的思考审视和分析论证,这一过程是不好监督的,真若横加干涉,往往适得其反。
高等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方法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注日益增加。
教师们也在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其中反思性教学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应用。
1. 反思性教学方法的定义反思性教学方法是一种教育方式,旨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评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观点。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反思和讨论来促进深层次的学习。
2. 反思性教学方法的特点反思性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2.1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反思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通过反思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2.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反思性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观点的质询和评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不再接受知识的表面理解,而是通过反思和讨论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3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反思性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学生通过反思和讨论来识别自身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他们通过分析自己的学习经验来不断改进学习策略。
3. 反思性教学方法的优势反思性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优势:3.1 提高学习效果由于反思性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他们通过反思和讨论来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3.2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反思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他们通过反思和讨论来不断改进学习策略。
这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反思性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
学生通过反思和讨论来交流和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反思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反思性教学方法可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领域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应用案例:4.1 在文科学科中的应用在文科学科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反思已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评估文本和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修养。
教学反思性说课稿万能模板
---教学反思性说课稿万能模板一、说课标题《[课程名称]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二、教学背景1. 课题来源:简要介绍本节课的课题来源,包括教材章节、单元主题等。
2. 教学目标: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描述导入环节的设计,包括导入方法、目的和效果。
2. 新课讲授:详细描述新课讲授的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参与情况等。
3. 巩固练习:说明巩固练习的设计,包括练习形式、难度、目的等。
4. 课堂小结:描述课堂小结的内容,包括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学生的收获等。
四、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价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描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4. 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如教学设计、师生互动、学生表现等,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5. 教学资源的利用:评价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包括多媒体、教材、课外资料等。
五、改进措施1.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设计、增加学生互动等。
2. 针对教学中的亮点,提出如何持续发扬和优化的策略。
六、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经验,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
2. 表达对未来教学的展望,以及对提升教学质量的决心。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模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教学反思性说课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学活动作为思考对象 ,不断探究与解决 自 们 明确地 将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聚焦在课 我 强化 ,而 这 ~过 程具 体又 是 通过 “问
努力提 升教学 实践 的合理性 的活动过程 。 行 为,这时,课堂教学就是落实观念 的一 “ 思 ” 所 以 我 们 认 为 教 师 教 学 监 控 的 反 。 它不但能培养学生 的反思、研究和创新能 个 载体。熊川 武在 《 I 反思性教学》一书 中 核 心 是 “反 思 性 思 维 ” 教 师 监 控 能 力 , 力, 同时也是教师 自身成长 的重要过程和 指 出:反思性教 学一方面追求的是为 了进 体现 在课 堂 教学 中 的 “ 思性 教学 ” 有 反 方法 。 反 思 性 教 学 的主 要 特 征 包 括 : 效运 用 中 。 步改进教学 , 使教学实践更趋合理性 另
破 口。一般而言 ,缺乏道德感 的教师 ,教 会 学 习为 目标 ,这 两 者 又相 互 作 用 , 共 同
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 。学会教学是反思性 学 上 的 失 误 除 非 迫 于 外 界 压 力 , 否 则 是 不 提高 ;反思性教学 以全面性和全程 性优化 教学 的直接 目的, 学会学 习是终极 目的, 要 会 自觉 反思 自己的教学行为 的。从反思性 教学过程 ,提 高了教学效益 .学生通过不 求 教 师 从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的角 度 去 思考 , 最 教 学的实践层面来看 , 要提 高教学质量, 增 断反思学 习习惯 、学习方法 等进 行反思性 终实现两个 “ 会 ”的统一 。 学 强 教师 的道 德感似 乎 比进 一步提高教师 的 体验 ,逐步增强反 思、创新 意识,提高数 在探 索中提升教 学实践合理 性。教 教 学技 能 与 能 力 更 为 重 要 。而 进 行 教学 反 学 修 养 。 三 、如1- - .实践反 思性数 学教 学 - - j -
反思性教学及其实现形式
渗透 、 移和应用 的过程 、 迁 感触 与创新 等。 二要反思“ 败笔 ” 之处 。即使是成功
耿
古 同
反思性教学及其实现形式
飞
的课堂教学也难 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 对
水平 , 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 和途径 , 通 寻找 寻找解决 问题 的方案 。教师根 入开展 学习交 流 , 过学 习比较 , 解, 从而适应不断发展 变化着 的教育需 据一定 的教育理论 , 解 方 凭借 自己的教育经 理 念 上 的 差 距 , 析 手 段 、 法 上 的 差 求。与此 同时 , 它也赋予教师新 的角色 验 及 对 所 搜 资 料 的分 析把 握 , 成 解 决 异。以教研组 、 备课组为单位深入开展 形
智 ( ) 四 实际验证。通过 实际教学 , 检 切磋和批判 性对活 ,做到多 向互动 、 (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中学 )
l7 3
质的角 色上来 , 自己身上实现 了教学 验上阶段所 形成的假设 和教学方案 , 在 从 促 形 慧共 享 , 而 提 升 自己 , 进 发 展 。
方面进行 : 要反思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 包括教学 过程 中达 到预设 目标 的 做法 和措施 , 教学 思想 、 原理及方法 的
口
以来 , 受到 人们 的广 泛推崇 , 日益成 并 为提 高教育教学 实效和提 升教 师专业 素养的重要手段 和途径 。 目前 , 国新 我 课程改革 正出要 建 立促进教 师不 断提高 的评价体系 , 尤其
FZA ・E j O U A H NK船I Y A
反 思 性 教 学 主 要 是 指 教 师 以 自己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浅论“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正式出现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
之后,反思性教学在世界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
近年来,其理论和实践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反思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方式也越来越多样。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反思?反思有什么意义?反思什么?又该如何进行反思呢?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从中总结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他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会不断地进步。
作为育人的教学,更需要反思。
通过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更加理智和清晰地看待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应对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对教材内容设计和安排的理解是否透彻,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验、学习习惯等,要反思自己贯彻教学设计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更重要的是要反思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以及原因所在。
1.反思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
1.1 写教学后记。
教师在教学中必然会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也会有失败的教训;有让自己骄傲的亮点,也会有让自己沮丧很长时间的败笔。
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它们会成为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宝贵财富。
1.2 搞调查研究。
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对课堂的感受,包括学生对老师的课堂语言、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客观评价,理性地分析并做出调整,以优化后来的教学。
1.3 与同行讨论。
说出自己在教学中突现的灵感,独到的见解,使用成功的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让人惊喜的表现,供大家分享。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舍恩提出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反思实践者的反思能力以来,在世界各国的老师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关于“反思”的话语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成为了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诉求的焦点问题,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和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第一节反思性教学概述一、反思性教学的定义反思,首先是思想界和知识界关于科学研究的一种理念与方法,后来移植于教育教学,便产生了反思性教学。
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
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
而麦伦则指出反思性教学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主要反思课堂情境中的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
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基础的假说和特定的策略以及课堂的结果。
第三层次主要针对道德的和伦理的以及其他直接的或间接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规范性标准。
布鲁巴赫则从时间维度构思反思性教学,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等。
我国学者华东师大熊川武等在对西方学者关于反思性教学理伦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反思性教学乃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这一定义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是对教学经验进行回顾与重新认识(包括思考、评价、整改等),以至产生新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方案与行为的活动过程。
通俗地说,反思性教学,即“教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教学”二者有机的统一。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它与精神文化和制度 文化以及物质文化都有关联,但最直接的是精神文化。其精 神文化背景主要有:反思性心理学、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 和学校探究文化。
(二)反思性教学的起因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反思性文化的出现,强化教学主体的反思意识, 为反思性教学的面世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第二,心理学和伦理学以及教学理论等的进步,为人们 揭示反思性教学的机制和设计反思性教学模型等提供了理 论工具; 第三,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成为教学主体反思自 身行为的动力,加速了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进程; 第四,当代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使得教 师把反思性教学作为自身发展和获得较多自主权的手段。
课后:老师们指出应注意多用“投影”配合实验做分析,做一个分析一 个,效果会更好。物体潜底后为什么静止应该讲出来。每一个物理现 象都应该让学生分析。针对课的细节大家还议论了许多问题。我们还 谈到了怎样设计贴近生活的物理实验,怎样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物理知 识概念原理。
3、不过来。教师提的问题有的难、有的不 准确、不知道怎样回答。教师声音落差大,有时听不清老师讲话内容。 前半堂课听得明白,后半堂课有点糊涂。有的实验后面的同学看不清 楚。
五、对反思性教学的反思
第一,有些反思性教学工作者至今对教学实践 合理性缺乏全面的认识,使得反思性教学的评价 标准难以问世,这给合理评价与正确掌握其质量 带来了困难。
读《反思性教学》有感(四篇)
读《反思性教学》有感由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所著的《反思性教学》是一本指引教师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书,是一本关心教育事业、关爱教师发展的书,是一本与广大教师一同探讨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历程的书。
熊川武教授说:“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
”教师,要走向成熟,就应学会反思。
只有学会反思,才能成为有能耐的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能走向成熟。
该书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各个实用的角度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很多启发,书中关于各种教育细节的描写、问题解决的阐述、个案的叙述,都给我们提供了开放式的探讨机会,书中的各个章节和案例都促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学实际出发来思考教师应遵守的职业规范,切身处地的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思量,在教师职业的道路上扮演引路人。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习方法……我发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
但反思却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反思可以使我们扬长避短,不断修正错误,不断创新。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___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___次重复。
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收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经常思考类似:“我的教学有效吗?”“我是如何实现教学的高效益的”、“我怎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教学永远处于不断改进的动态变化之中,处于一种合理科学的理智状态之中,处于一种低耗高效的有效教学之中。
反思性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成长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反思性教学策略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实践和反思,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性教学策略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下是我对反思性教学策略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反思性教学策略的内涵反思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理念。
它强调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教学效果,关注自身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标。
二、反思性教学策略的实践1. 教学前的准备在教学前,我注重对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深入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培训、与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2. 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提问、讨论、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
(4)加强师生互动。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学后的反思教学结束后,我注重以下几点:(1)回顾教学过程。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分析原因,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作业、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找出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反思性教学策略的心得体会1. 提高教学质量反思性教学策略使我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反思性教学学生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反思性教学活动。
这次活动让我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以下是我对这次反思性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与意义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审视、分析、评价和改进的一种教学活动。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教学效果,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反思性教学的意义在于:1.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水平。
2.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思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反思性教学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性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反思性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在这次反思性教学活动中,我主要参与了以下环节:1. 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为我们布置了一个与课程相关的主题,要求我们提前查阅资料,做好预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高效地获取信息,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课堂教学。
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互动,我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课后反思。
教师要求我们针对课堂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撰写反思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4. 交流分享。
在反思报告完成后,我们进行了分组讨论,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通过交流,我了解到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
三、反思性教学带来的收获1.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在反思性教学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自主查找资料、整理信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和反思性
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和反思性1. 引言教师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
然而,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如学生的学习困难、教材的不合理等。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教师需要具备自觉地进行反思的能力,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 自觉性的重要性教师的自觉性是指他们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自觉性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前提,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自觉性,教师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
3. 自觉性的培养途径自觉性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培养和锻炼才能逐渐形成。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自觉性:3.1 经常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2 听取同事和学生的建议,接受批评与意见,积极改进;3.3 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并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4. 反思性的意义教师的反思性是指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进行对照和评估,并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反思性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也是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基础。
5. 反思性的产生反思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内省行为,需要教师主动进行,不能被迫或机械地完成。
而要使教师具有反思性,需要提供适合的环境和条件,如:5.1 创建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氛围,让教师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和不足;5.2 提供相应的反思工具和方法,如教学日志、反思笔记等;5.3 鼓励教师进行自组织学习,通过互助和交流来促进反思行为的发生。
6. 反思性的实施反思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方法和策略的应用。
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6.1 收集和整理教学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材的适应性等;6.2 分析和解读这些信息,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6.3 制定相应的教学改进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和调整;6.4 评估改进方案的效果,通过对比实际情况和预期目标,来判断自己的改进是否成功。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一) 146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传统,要求教师变革课程实践的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那么,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倡导反思性教学,教师如何才能发展反思的能力,为了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对反思性教学进行探究、作出诠释。
本文将反思性教学与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联系起来,在诠释反思性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反思性教学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并提出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何谓“反思性教学”教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检讨。
早在1933 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 . Dewey )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就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论,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随着人们对公共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尤其是在舍恩(D . Schon )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之后,“反思性教学”( reflective teaching)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教育研究的文献之中。
反思性教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在于反思性教学代表了一种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理念,它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批判反思的能力。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在分析什么是“反思性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反思”。
显然,反思是人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也是人有意识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境的能力。
反思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品质,它使人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从而更理性、更有目的地开展行动。
杜威认为,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最初,杜威把人们的行为分为“常规活动”( routine activity )和“反思活动”( reflective activity )。
反思性教学理论及其策略分析
反思性教学理论及其策略分析
反思性教学理论是一种认知教学理论,它强调学生通过反思来改变学习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反思,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以达到改变学习行为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策略有:
一、设置反思任务。
反思任务是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以达到改变学习行为的目的。
设置反思任务时,应该清晰地定义反思的主题,明确反思的目的,并给出一定的时间限制。
二、给予反思指导。
反思指导是指老师在学生反思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提供反思环境。
反思环境是指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放松心情,有效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四、给予反思反馈。
反思反馈是指老师在学生反思过程中,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好地改进学习行为。
总之,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策略是设置反思任务、给予反思指导、提供反思环境和给予反思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学习行为,改进学习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反思式教学反思
反思式教学反思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方法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程度。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教师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接收和消化。
这种教育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递知识,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针对这一问题,反思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尝试。
本文将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反思式教学进行深入反思。
1. 教师角度下的反思式教学作为反思式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教师需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主导者,而反思式教学则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
反思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思考和学习。
最后,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反馈是否及时有效。
教学反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反思式教学强调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学生角度下的反思式教学反思式教学不仅对教师有要求,对学生也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从中获得发展。
首先,学生需要反思自己的学习动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依赖教师的指导和激励来推动学习,而反思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学生应该思考学习的动机和目标,明确自己为何学习,从而激发兴趣和动力。
其次,学生需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高效。
反思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学生需要思考和评估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当前的学习任务,是否能够高效地获取和整合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性教学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一) 146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传统,要求教师变革课程实践的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那么,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倡导反思性教学?教师如何才能发展反思的能力?为了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对反思性教学进行探究、作出诠释。
本文将反思性教学与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联系起来,在诠释反思性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反思性教学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并提出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何谓“反思性教学”教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检讨。
早在1933 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 . Dewey )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就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论,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随着人们对公共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尤其是在舍恩(D . Schon )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之后,“反思性教学”( reflective teaching)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教育研究的文献之中。
反思性教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在于反思性教学代表了一种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理念,它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批判反思的能力。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在分析什么是“反思性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反思”。
显然,反思是人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也是人有意识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境的能力。
反思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品质,它使人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从而更理性、更有目的地开展行动。
杜威认为,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最初,杜威把人们的行为分为“常规活动”( routine activity )和“反思活动”( reflective activity )。
在杜威看来,常规行为受诸如传统、习惯、权威等因素的引导和影响,它相对来说是心照不宣的,行先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此,常规行为维持了既有的行为方式,在改变环境方面表现迟钝。
而反思行为则包括自愿地致力于持续的自我评价和发展,这意味着行动者具备灵活性、严格的分析和一种社会意识。
常规行为是循规蹈矩的,不能引起相应的行为上的变化;反思行为自发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价,它需要对任何想法和假定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持久的和仔细的思考,并对行为的结果进行反思,促进行为向更理性和更高的水平上发展。
在教育领域,对于人所特有的这种思维品质,杜威将其界定为“反思性思维”,并提出了著名的反思性思维的“五步”,即:( 1 )觉察到问题情境;( 2 )澄清问题;( 3 )提出假设;( 4 )形成推理;( 5 )通过行动检验这一假设。
①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一目的。
反思是思维所拥有的品质,只有通过反思性的思维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的思维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杜威的这种观点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后来的研究甚至只能是对这种观点的诠释而难以超越。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反思是一种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它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即元认知。
元认知包括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一是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二是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调节和控制有可能为教师带来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改进,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可以说.教师的教学反思既要对教学情境进行感知,又要对自身内部认知过程进行再认知。
因此,反思性教学体现的是教师自主进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反思指向教师内部的认知过程和教学行为,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工作的问题、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明确了什么是“反思”以及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可能与目的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关照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育情境,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并对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负责。
(二)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基础除了杜威有关“反思性思维”的论述,反思性教学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反思性实践的理论。
“反思性实践”( reflective practice )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P . Freire )的有关沦述。
早在1970 年,弗莱雷出版了《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书中阐述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将教育看作是“反思性实践”。
他对教师不加反思、机械讲解的教学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学生成了可任教师“灌输”的“存储器”。
这种教学消解了教学活动所应有的批判反思的性格,而将教学过程变成类似银行的“存储”行为,学生只能接受、输人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
弗莱雷说:“无论是反思被剥离了行动,还是行动被剥离了反思,两者都造就了不真实的存在形式,同时也造就了不真实的思想形式,而这种思想形式又反过来强化原先的反思与行动的分离”。
①没有了反思,人的行动也就没有了灵魂;教学如果沦落为机械的讲解行动,那么就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性。
显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进行教学反思,就不能内化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更无从谈起。
弗莱雷的出色努力奠定了有关反思性实践研究的基石。
在弗莱雷之后,美国学者舍恩在1983 年和1987 年相继出版了《反思性实践者》和《教育反思性实践者》,对反思性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反思性实践理论对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观持批判态度。
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理论被看作是现实的镜子,其功用在于通过研究得出对客观世界的一个真实的描述;实践被看作是对理论的应用,好的实践必须依附于理论。
理论与实践在各自的领域构建了两套不同的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而理论高于实践则成为共识。
这种传统的观点分割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导致反思与行动的相互分离。
与此相对,舍恩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理论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试图弥合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
他认为,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论独有的领地,实践也不是仅仅去“做”,也要进行思考,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
在两类不同的实践中,既有思考也有行动。
在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论的基础上,基龙和托顿姆(Killon ﹠Todnem )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反思性实践,即:“对行动的反思”( reflection - on 一practice )、“在行动中的反思”( reflectio - in 一practice )以及“为了行动的反思”( reflection-for-practice )。
①显然,前两种反思是根据反思发生的时间来界定的。
“在行动中的反思”指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正在发生的特定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行动的反思”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之后对已发生的教学行为的回顾性反思。
而“为了行动的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带来的结果——―进行反思不仅是为了对教学行为和认知过程进行认识,更是为了将来更理性地进行行动。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和需要高技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针对具体教学情境进行判断以作出如何行动的决定。
反思性教学并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中。
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做特定的事情,相比之下在课堂之外教师更有条件进行反思。
这样,课堂之外的计划、观察和探究等也是反思性教学的一部分。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教师能够发展并保持一种对教学情境作出符合专业要求的理性的判断。
此外,反思性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对教育专业的认识与理解之上的,作为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内部认知,它必定触及教师的特定的情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要有相应的专业意识,具备观察、思考、探究和批判的能力,是对传统教学观的一种超越。
(三)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对反思性教学的特征的界定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反思性教学区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些特质,揭示它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价值。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探讨,可以发现反思性教学的如下特征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
1 .反思性教学积极关注教学的目的和结果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提高教学质量,它首先关注教学的目标和结果是否有效达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开始就指向于特定的教学目标。
从短期的课时目标到长期的学年目标,这些目标使教学活动具有了目的性。
教学目标是先于教学活动的,教学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教学结果,反思性教学从一开始就关注预期的教学结果是否与既定的教学目标相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
这意味着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有意识地反思教学活动,朝向教学目标的方向努力。
这样,反思性教学也关注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因为适当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知识的方式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而好的教学效果又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性教学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对课堂气氛作出调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关照个体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填鸭式”教学正是忽略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
反思性教学打破了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主导讲坛的局面,从教学效果出发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求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 .反思性教学重视教师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积极思考与批判分析,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师应该进行积极思考,通过思考而变得睿智和成熟。
同时,反思性教学是探究取向的,要求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善于通过积极的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课堂探究的能力,以支持其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
教师需要三种基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教学信息的能力、分析教学信息的能力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