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改良臂丛(肌间沟)阻滞麻醉

合集下载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禁忌症】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一)臂丛神经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

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

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

锁骨下动脉则在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

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见下表。

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

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2%利多卡因————————20 ml——————————3~5 h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操作方法】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在手术中的应用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在手术中的应用
术 ) ; 发症包括膈神 经 、 … 并 喉返神经 麻痹 、 霍纳综合 征及 阻滞 麻醉相关的异常感觉等 。
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 目前仍 是上 肢及 肩锁部手 术优 先选
择的一种麻醉方法 , 普通 的方法 进行穿 刺 , 用 结果经 常会 碰到 手术 区域阻滞效果不 全 , 必须加 用辅 助药或 改用 全身麻 醉。 而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 良法是笔 者根 据多年 的临床 经验 总结
常会发 生阻滞 “ 上不达顶 , 下不完 善” 的现象 , 即肩 锁部 的手术 往往无阻滞效果 , 手部手术 则是 阻滞不 完善 , 是尺侧或 桡侧 不
针头 , 反复回抽 , 确定无血液或其他液气等 异常情况 , 注入局部
麻醉药 2 5—3 l轻轻按压斜角肌 间沟近端 。 0m , 14 观察指标 : 别记 录两组臂 丛神经 阻滞 起效时 间、 . 分 完善 时 间、 阻滞 效果 、 用药 量及并 发症 。用 针刺法 测定感 觉 阻滞 的效 果, 其评 价标 准 : 0级为正常 , 1级为刺痛减轻 , 2级为刺痛消失 。
批 号 2 100 ) 09 生 理 盐 水 1 】 成 0 5 罗呱 卡 因 。 0 14 2 加 . % 5m 配 .%
13 麻醉方法 : . 术前 3 a 0 vn肌 注苯巴 比妥钠 0 1g 皮下 注射 i . 、 阿托 品 0 5m , . g 人室后常规 监测 E G、 IP H S O , C N B 、 R、p 开放 静
以助扩散 。B组常规消毒皮肤 , 左手食指 固定在锁骨上 15c . m 斜角肌 间沟处 , 右手持玻璃 注射 器接 7号针 头 , 前斜 角肌外 沿 缘臂丛神经走行方 向缓慢进 针 , 有轻微 突破感 或异 感后 , 固定
注 : A组 比较 ,P <0 0 与 .5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实践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和治疗。

这种麻醉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到臂丛神经周围,实现了局部麻醉的效果,有效减少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本文将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效果。

臂丛神经是由颈段神经根C5-T1的融合形成,负责供应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手臂区域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适用于手臂、肘部和手部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手部外科手术•肘部外科手术•上臂骨折复位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术等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展开,准备局麻注射需用的设备和药物。

2.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定位臂丛神经的位置,常见的定位方法有锁骨下动脉定位法、直线定位法等。

3.使用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仪帮助定位神经位置,准确插入针头到神经周围,并注射局麻药物。

4.注射后观察麻醉效果,根据需要可以补充注射局麻药物。

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缺点优点:•麻醉范围准确:可实现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

•镇痛效果良好: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术中患者稳定:避免全麻带来的意识混乱和呕吐等问题。

缺点:•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针头插入位置和注射技巧。

•不适用于所有手术:某些手术要求全身麻醉,不适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选择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04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监测与复苏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监测方法与指标
监测方法
•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 • 监测神经阻滞的范围和程度
指标
• 生命体征稳定,无异常波动 • 神经阻滞范围符合手术要求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复苏技术与注意事项
复苏技术
• 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 如出现麻醉不全,可补充注射药物 • 术后给予镇痛治疗,减轻患者疼痛
• 20世纪初开始应用于临床 • 随着麻醉药物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 目前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 法之一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类 型
• 肌间沟阻滞(Intramuscular Block) • 腋窝阻滞(Axillary Block) • 侧入路阻滞(Lateral Approach Block)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培训模式
• 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 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评估机制,确保培训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将继续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 新型局部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将不断涌现
挑战
• 如何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 如何降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 • 如何优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教学和培训模式
臂丛神经的组成
• 由C5、C6、C7、C8和T1神经根组成 • 分出五大主要分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
臂丛神经的分布
• 肌皮神经主要分布在上臂前群肌肉 • 正中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尺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桡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腋神经主要分布在上臂后群肌肉和皮肤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探究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探究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探究目的对临床麻醉中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分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53例为两组,28例以改良式肌间沟实施阻滞为改良组,25例以传统肌间沟实施阻滞为传统组,对照两组麻醉效果。

结果两组麻醉起效与维持的时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完全阻滞的时间明显较传统组短,优良率明显较传统组高,且改良组7.1%出现并发症,相较于传统组的20.0%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中,改良的肌间沟法应用效果优越,安全性更理想。

标签: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上较為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到臂丛神经干的周围,以对神经传导进行阻滞[1]。

此种麻醉可使全身麻醉引发的一些并发症得到避免,且所用麻醉药物剂量不大,麻醉效果优越。

但此种麻醉操作有一定难度,若阻滞效果不理想,需改行其他麻醉,不仅影响手术顺利进行,而且会使患者所受损伤增多[2]。

为了促进此种麻醉成功率的提升,我们对臂丛神经阻滞中传统的肌间沟法进行了改良。

为进一步对改良后的阻滞效果进行探讨,本次研究分53例患者为2组,分别以改良后、传统的肌间沟方法实施阻滞,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4年10月~2016年9月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中选择53例,为便于研究,依据阻滞方法,分组如下:改良组(28例),男女分别有15例、13例,18~60岁;传统组(25例),男女分别有13例、12例,18~60岁。

客观对比两组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研究可开展。

1.2 纳入和排除的标准(1)纳入的标准:第一,所选患者均为上肢手术患者;第二,所选患者都明确没有臂丛神经阻滞禁忌症;第三,患侧肢体感觉没有异常;第四,穿刺部位未出现破损、感染;第五,对此次研究知晓,同意参加。

改良穿刺针在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改良穿刺针在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改良穿刺针在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研究各种因素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总结分析某院近5年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早期入院组与晚期入院组患者年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898,P=0.031)。

当收缩压80mmHg或舒张压60mmHg时,AMI患者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分别为χ2=99.329,P=0.00;χ2=78.521,P=0.00)。

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对AMI患者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χ2=9.303,P=0.02);心肌梗塞面积对AMI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χ2=25.016,P=0.00)。

结论:心梗病人的年龄、血压、梗塞部位、范围及有无侧支循环直接关系到AMI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关键词】心肌梗塞;死亡率;影响因素近年来,冠心病(CDH)、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医学界密切的关注。

AMI的发病涉及血管壁、代谢因素(如糖尿病脂血症)、行为因素、血流动力学等多种因素,包括年龄、血脂、血糖和血压、梗塞面积及其合并症等因素[1]。

因此,本研究从AM I 患者发病各种影响因素入手,试图阐明各种因素对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的影响,以探讨AMI病人早期预防和治疗。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2年8月~2007年12月明确诊断,出院或死亡的AM I患者住院病史资料。

208例患者均为我院其中男性患者147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在28岁~79岁,平均年龄为(58.7±11.3)岁。

入选标准:①具有缺血性胸部不适的临床表现30 min;②心电图存在心肌梗塞的典型动态变化,即出现Q波或有特征性ST T 改变;③心肌酶谱动态变化: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MB),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氢酸转氨酶(AST)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④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相信大家对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多少也是有点接触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我们在临床上面比较常使用到的一种麻醉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意义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不妨多了解一些关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知识,下文我们介绍一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适用于手、前臂、上臂及肩部各种手术。

①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

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

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

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②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

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

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③锁骨上法:患者仰卧,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铺巾。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用于手术前和术后的镇痛管理。

这种技术利用超声引导下的准确定位和精准注射,可以实现对肩部、上臂和前臂的神经阻滞,提供有效的麻醉效果。

本文将对这种麻醉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肩部、上臂和前臂手术的麻醉管理中。

传统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依靠解剖标志和局部麻醉技术进行注射,存在定位不准确和注射不精准的缺点。

而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神经结构的位置和周围组织的情况,提高了注射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从而提高了麻醉效果和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二、麻醉效果分析1. 麻醉成功率高2. 镇痛效果显著3. 术后恢复快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减少全身麻醉的使用,减轻了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负担。

由于局部麻醉效果良好,手术后的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活动能力,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采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4. 减少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三、总结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局部麻醉技术,具有麻醉成功率高、镇痛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和减少了麻醉并发症发生的特点。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技术,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管理服务。

希望本文对临床医生在选择和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时有所帮助,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为这种麻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改良肌间沟阻滞在肘上臂手术的临床观察

改良肌间沟阻滞在肘上臂手术的临床观察

n x p t pt n i av e atc a e[ ] adoai a ni aet wt da cdgsi c crJ . l li n i s h n r n
Ci n o.0 4 2 ( )6 8— 6 . l O e120 ,2 4 :5 6 3 n
[0 LueC A de ,i d m, . aeIt a。 1] ovt ,nr TTg e a Ps I u o ol n a J t h 1 d f xi sy
组: A锁 骨 上 臂 丛麻 , B经 典 肌 间 沟 臂 丛 麻 , 改 良肌 间 沟 神 经 丛 阻 滞 麻 。3组 用 药 配 伍 相 同 , 行 比 c 进
较 。结果 : c组 与 A 组 、 B组 比较 : 药 量 小 , 果 较 好 , 助 用 药 少 , 发 症 少 。 结 论 : 、 臂 手 术 施 用 效 辅 并 肘 上
14 . 6 9
疗晚期 胃 肠道 腺癌 4 例 的效果观察 [] 中国癌症 杂志, 2 J.
19 ,( )3 8 0 . 9 99 4 :0 —39
[ ] A 一B t E, t aaA, gw sh—B c e ,ta. 9 1 a a S Am Hee i - r n c c ek rS e 1
i a i ( O F X 一4 sf s —l et am n d a cd c c F LO d )a r i t i r t e t a v n n e f o e
杨树 军, 郭英 , 国 富. 叶酸钙 , 马 亚 氟脲 嘧 啶, 铂方 案治 顺
g t acr aet J . r acr 05 9 ( )14 — ar c e ptn [] B n e, 0 , 9 :6_ si n i s c C 2 2 4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在肩锁部及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在肩锁部及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先选 用 的麻醉 方法 . 病人 清 醒且安 全 系数高 。用常
规 方法 进行 阻滞 .经 常会 碰 到 手术 区域 阻滞 不 完
善, 而且 反复 寻找 异感或 探触 C 横突 , 可 引起 较多
并 发症 2 0 1 0年 我 院应用 改 良肌 问沟臂 丛 神经 阻 滞 法 于肩 锁部 及 上 肢手 术 ,效 果 良好 .现 总结 如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通 过 本 院伦理 委 员会 批 准 . 麻 醉前
访 视 对 纳入 患者 充 分告 知并 签 署 知情 同意 书 纳 入 标准 A S A I — I I 级. 年龄 l 9 — 7 1岁 . 体重 4 3 — 7 2 k g , 无 臂 丛 阻滞 禁忌 证 .需 行 肩 锁部 及 上肢 手 术 患 者
不 。
S p O , 开 放静 脉 通 道 , 鼻 导管 给氧 3 - 4 L / ai r n 。取 仰 卧位 , 垫 高患侧 肩胛 部 , 头 偏 向对侧 。 A组先 摸 清肌 间沟 . 把 它 看 成 一 个 等 边 三 角 形Ⅲ. 内缘 边 为 前 斜 角肌 , 外 缘 边 为 中斜 角肌 , 底 边 为肩 甲舌 骨肌 。然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6 — 2 2 3 8 . 2 0 1 3 . 1 1 . 0 6 5
肌 问沟 臂丛 神 经 阻滞 是 肩 部及 上 肢 手术 最 优
操 作 步骤 : 常规 无 菌操 作 , 左 手 食 指 尖 紧抠 住 肌 间沟 穿 刺 点处 做 引导 .右 手 持玻 璃 注 射 器 接 7 号针头 。 针尖 紧贴 左食 指尖 垂 直 缓慢 进 针 . 有 轻 微

肌间沟臂丛阻滞改良注药法的临床观察

肌间沟臂丛阻滞改良注药法的临床观察

【 摘要 】 目的
观察肌间沟臂 丛 阻滞改 良注 药法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 30 患者随机分 为改 良注药组和传统注 药组 , 0例 传
统注 药组用 3 l 0r 注射 器 7号针 头穿刺 , 寻找 出异感后 , n 待 回抽无血无 气, 随即将 局麻药一 次性注入 。改 良注 药组则根据臂 丛鞘 的概念 , 右手持 7号针头空针进 针 , 当出现 明显异感或有 突破 感后停 止进针 , 察针尾有 无血液或 脑脊 液流 出, 观 无则左 手固定好 针 头, 右手用5r 注射 器徐徐 注入局麻 药 , 注药边作抽吸动作 。注毕 5ml 察 5~1 , n l 边 , 观 0 S观察针尾 有无 药液返 流 , 则将 余下 有 局麻 药分 4— 5次注完; 无则将针头进行微调 , 有药液返 流后再将 全部局麻 药分 次注入 。结果 待
维普资讯
广 曲医学 2 0 07年 1 2月第2 9卷 第 1 2期 总之 , 羊膜腔穿刺术仍是 目前 产前诊 断的主要 的 、 可靠 的 方法 , 羊水染色体核 型分析可 以提供有价值 的临 床诊断依据 , 对优生优育工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
[ ] 钟红菱 , 5 郁凯明 , 慧珠 , . 杨 等 上海地 区 1 0 例羊水 细胞 核型结 0 2 果与分析[ ]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 0 , ( ) 3 3 . J. 2 2l 5 : 0 O 4— 6
( 收稿 日期 :0 7— 8— 0 修 回日期 :0 7—0 0 ) 20 0 2 20 9— 5
10例 , 5 ; 0 女 0例 年龄 (7 3 4 . 1±1.5 岁 ; 0 9 ) 体重 ( 92 9 0 ) 5 .7± . 3
痛 ; 阻滞范 围基本达到手术要求 , 肉较松 弛 , 良: 肌 但患者有 不 适感 ; : 差 阻滞 范围不全 , 肌松 欠佳 , 痛 较 明显 , 辅 以静 脉 疼 需 用药或局部麻醉方 能进行手术 ; 失败 : 阻滞 范 围几乎或 完全没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肩部和上肢手术使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09年5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实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和上肢择期手术的71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手术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手术麻醉,发生并发症的有7例,其中臂丛神经损伤1例,喉返神经阻滞3例,膈神经麻痹1例,穿刺部位血肿2例。

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较安全、简单,适合于在临床肩部和上肢手术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麻醉中图分类号 r61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3-0054-02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早已广泛应用于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效果优良率较高[1],较全身麻醉没有误吸的风险,没有麻醉后苏醒的步骤,避免全身麻醉诸多并发症[2],臂丛神经阻滞中尤以肌间沟阻滞法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其经济、易于掌握,小容量局麻药即可阻滞上臂及肩部,而且不引起气胸[3]。

本组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实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和上肢择期手术的718例患者,分析其手术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从而为临床手术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18例采取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和上肢择期手术的患者。

男478例,女240例,年龄18~86岁,平均(40±10)岁,体重39~90 kg,平均(59±8)kg。

手术部位为左肩或左上肢392例,为右肩或左上肢326例。

1.2 麻醉方法全部病例术前12 h禁食,避免使用其他药,术前30 min给予阿托品0.5 mg和鲁米那0.1 mg,进入手术室后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诊疗规范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诊疗规范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诊疗规范【适应证】上肢、肩关节手术。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

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禁忌双侧同时阻滞。

【操作准备】同颈神经丛阻滞麻醉;局麻药用量为20~35ml;有条件时最好使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刺激针进行定位。

【操作规程】1、肌间沟阻滞法(1)体位:病人去枕仰卧,必要时肩下可垫薄枕,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

操作者站在阻滞侧的头端。

(2)穿刺点定位:先让病人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后缘可触及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缘还可触及一条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凹陷即前、中斜角肌间隙即肌间沟;以下3点可作为穿刺点参考:肌间沟平环状软骨下缘或相当于第六颈椎水平;沿此沟向下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取搏动点上1cm 处作为穿刺点(在成人距锁骨中点上约2.5~3cm);头偏向对侧后仰位时肌间沟与颈外静脉走向基本一致,可于静脉前缘进针。

(3)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右手持一长3~4cm的22G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略向脚端推进,直到出现异感或触到横突止,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

可反复试探2~3次,以找到异感为好。

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进针方向及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阻滞作用。

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入局部麻醉药。

注药时可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部肌间沟,迫使药液向下扩散,则使尺神经阻滞较完善。

2、锁骨上阻滞法:(1)体位:病人去枕仰卧,肩下垫薄枕,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

操作者站在阻滞侧的头端。

(2)穿刺点定位:锁骨中点上方1~1.5cm处为穿刺点。

(3)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用22G穿刺针经穿刺点刺入皮肤,针尖向内、向后、向下推进针1~2cm后可刺中第1肋骨表面,在肋骨表面上寻找异感或用神经刺激定位器方法寻找臂丛神经当出现异感后固定针头,回抽无血液,无气体,注入局部麻醉药。

不必勉强寻找异感,禁止刺入过深,造成气胸。

3、腋路阻滞法:(1)体位: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患肢外展90°,前臂外旋,屈肘上举,手背贴床,呈行军礼状。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临床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临床观察
得临床推 广。
改良 式肌 间沟阻滞麻醉效 果明显高 于对 照组 , 且并发症发 生 改 良式肌问沟 阻滞 在上臂 和手部手 术麻醉 中效果确切 , 值
【 关键词 】 改 良; 肌问沟阻滞 ; 臂丛 神经麻醉 ; 效果 ; 临床观察
给予适 当的刺激与干预 。因此 , 明确 了干预指征 : 1 纠正胎 () 龄4 0周 , B A小于 3 NN 8分 。( ) 2 头颅 C T异 常。( ) 正胎 3纠
是如此 。目前 已知婴幼儿在出生后 的最初 2年 , 生长 发育 脑
处于最快 的时期 , 据介绍 , 孩子 出生时脑 重量 为 30~ 0 , 5 4 0g 此后脑重量快速增长 , 6个月时为 出生时 的大 约 2倍 , 占成人
而易导致颅 内出血。为减少患儿后遗症 的发 生 , 笔者 采取早
期干预措施。临床研究发现 , 早期 干预对 防止脑瘫具 有显著 早产为脑瘫 、 损伤 的高危 因素 , 量临 脑 大
效果 。早期发育对一个人 的发展是 非常重要 的 , 早产儿亦 对
3 1 婴儿期治疗 .
床事实证 明 , 仅新生儿期 的临床 治疗是远 不能满 足其生 长发 育需 要的 , 尤其是早产儿 的神 经系统功 能需要在 不断发 育 中
易受 环境因 素 的影 响 , 年龄 越 小代 偿重 组 能力 越 强 。所 且
以, 对脑功能和神 经系统 发育 均差 的早产 儿来 说 , 越早 干预
越 能促进脑 功能的发展和代偿性康 复, 最大 限度挖 掘大脑潜 能, 开发智力 , 预防及 减轻 伤残 的发生 且提 高早产 儿 生活质 量, 取得事半功倍 的效果 。
素造成不 同程度 的脑细 胞损 害 , 引起脑 发 育障 碍 , 导致 智力

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
多见于肌间沟法阻滞,不需处理,可自行恢复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气胸
多见于锁骨上法,穿刺针方向不对,刺入过深,定位偏低,或穿刺时病 人咳嗽使肺尖过度膨胀,胸膜及肺尖均被刺破,使肺内气体漏至胸膜腔, 此类气胸发展缓慢,有时数小时之后病人才出现症状
行胸腔抽气或行胸腔闭式引流 膈神经麻痹
发生于肌间沟法和锁骨上法,可出现胸闷、气短、通气量减少,必要 时吸氧或辅助呼吸
•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 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 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 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 适应症:肩和上臂和锁骨外侧的手术
• 超声探头:6MHz~13MHz高频线形超声探头 • 探头位置:横向放置在颈部,横跨颈外静脉表面,约锁
骨上3~4cm 处 • 目标:局麻药在前,中斜角肌之间,臂丛的上中干周围
肩外展
伸肘
屈肘
伸腕伸指
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
四、适应证 臂神经丛阻滞适用于上肢及肩关节手术或上肢关节复位术
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
阻滞方法: •2.1 肌间沟阻滞法 •2.2 腋路阻滞法 •2.3 锁骨上阻滞法 •2.4 锁骨下阻滞法
背景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方法
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定位 阻滞成功的标志:触发的异感 成功率较低,易损伤神经和血管
臂丛神经与上肢肌肉的关系
外侧束
上、中、下干前股 内侧束
肌皮神经 肱二头肌
屈肘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旋前肌
尺侧腕屈肌
尺侧腕屈肌
拇对掌肌
桡侧屈腕、 屈指
屈腕、屈指 旋前
尺侧屈腕、 屈指
尺侧屈腕、 屈指
拇对掌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25例效果观察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25例效果观察

临床资料 : 择期 2 0 0 5年 1 ~ 06年 1月上肢 手术患 月 20 者5 O例 , 均无明显神经损 伤 , S A A I~Ⅲ级。男 2 4例 、 2 女 6 例; 年龄 1 6 , 8~ 5岁 体质量 5 9 g l~ 2 k。随机分为 A、 B两组 ,
每组 2 。 5例 方法 : 术前肌注苯 巴 比妥 钠 0 2g 阿托 品 0 5m 。两组 . 、 . g
H me 综合征 、 o r 局麻药 中毒 反应 、 胸 、 气 呼吸 抑制 等 ) 。组 间 计量资料 比较采用 t 检验 , 数资 料 比较采用 卡方检验 , 计 P≤ 0 0 差异 有统计学 意义 。 .5为
结果 : A组麻醉操作 时 间 ( . 0 7±0 2 ri; . ) n 阻滞效 果 : a 桡
应用局麻药均为 0 7 % 罗哌卡 因 2 l .5 Om 。常 规消毒 后 , A组 采用改 良法 ( 肌 间沟锁骨 上 1~15c 取 . m为 进针 点 , 直皮 垂
肤朝向 C 横突尖进针 , 无须 刻意 寻找 C , 但 横突 , 进针 深 度 约为 2~ m, 3c 部分较瘦患者可触及 C 横突尖) 进针后 不寻 , ,
下臂丛神经各分枝支 配区痛觉 缺失 情况 , 如注药后 3 i 0r n痛 a 觉仍未缺失 , 视 为该 分枝 未 被阻 滞 ) 并 发症 ( 则 、 声音 嘶 哑、
阻滞膈神经 , 而影 响病 人的呼 吸功 能 ; 良法降低 了进 针位 改
置, 增加 了进针深度使 有限 的局麻 药更 远离 膈神经 , 在对臂
横突尖端进针 , 但无须刻意寻找 C 横突 ) 可使穿刺针尖更接 近臂丛下干 , 而且 由于 胸膜顶 位于臂 丛 下干 的前 内方 , 向 朝 此方 向进针 , 只要针尖不越过 C 横 突 , 不会 损伤肺尖 。传 并 统C 水平臂丛神经麻 醉法 由于药 液 向上方 的扩 散 , 有可 能

改良臂丛阻滞在手部手术应用的可行性

改良臂丛阻滞在手部手术应用的可行性

液 。E组 患 者 去 枕 平 卧 , 头偏 向 对 侧 , 以 况 , 至 完 全 恢 复 , 觉 神 经 阻滞 用 针 刺 直 感

4 6・ 0
浙 江 创 伤 外 科 i0 2年 6月第 1 第 3期 21 7卷
Z H J J Tamai.u e2 1 V 1 7。o3 ru t Jn 0 2.o. N . c 1

经验 交流 ・

改 良臂丛 阻滞在手部手术应用 的可行性

郦 萍
【 摘要】 目的
表 2 E、 F两 组 麻 醉效 果 评定 比较
( B )脉 搏 血 氧饱 和度 (P 2。局 麻 药 给 药 后 1 47 1 、0 6 D P、 SO) … 0 3 、0分 钟 及 6 0分 钟 为l %利 多 卡 因加 04 7 . %罗 帕 卡 因混 合 后 每 3 4 0分 钟 测 1 感 觉 和运 动 阻 滞 情 次
要 求 手 术 部 位 镇 痛完 善 ,还 要 创 面 视 野 而 显 露 。 常 规 消 毒 后 , 第 2腕 横 纹 ( 在 即 采 用 t 验 进 行 统 计 学 处 理 ,计 数 资 料 检
清楚 , 所以这类手术都上止血带 。 它要求 桡 骨 茎 突 与 尺 骨 茎 突 的 连 线 )进 行 神 经 采 用 ) 检 验 。 (
腕 在 . 5 两 麻 醉起 效迅 速 ,上肢 和手部神经阻滞完 阻 滞 。 部 正 中神 经 阻 滞 : 掌 长 肌 腱 与 1 结 果 : 组 间感 觉 和 运 动 神 经 阻 滞 善 , 全舒适。 安
J U 、 ,
桡侧 腕屈肌腱 间垂直进 针直抵 骨膜 。 针 起 效 和 维 持 时 间 比较 , 表 1 见 。麻 醉 效 果 稍 后 退 , 药 3 5 。腕 部 尺 神 经 阻 滞 : 评 定 比较 , 表 2 E组 有 1 注  ̄ ml 见 。 8例 出现 不 良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
表 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 ±s, n(%)]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t/χ2 P
麻醉起效时间(min)镇痛维持时间(h)
23.5±1.6
8.5±0.4
23.1±1.8
8.6±0.5
1.2865
1.2097
>0.05
>0.05不良反应来自 0(0)4(6.67) 4.1379 <0.05
表 2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n, %)
0 引言
上肢手术麻醉多选择臂丛神经阻滞方案,若麻醉操作处理不 恰当可影响手术顺利进行以及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1]。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穿刺可选择肌间沟法、腋路法、锁骨上法等。传统方案中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通过盲探方式进行,这种盲探性经验操作会 误伤周围神经,且术后并发症也较多 [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
160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52
·临床研究·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
张锦芳
(新疆昌吉市人民医院,新疆 昌吉)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 2016 年 6 月至 2018 年 12 月在我院拟进行上肢外科手术治 疗的 12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罗哌卡因浓度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 60 例为中等浓度 罗哌卡因(0.5%)、观察组 60 例为低浓度罗哌卡因(0.4%),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23.5±1.6)min、镇痛维持时间(8.5±0.4)h 与对照组接近,但术后不良反应率 0%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达到 96.67%,对照组麻醉优良率达到 95.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确切,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与中等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相当,但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手术后不良反应率低。 关键词:超声引导;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2.099 本文引用格式:张锦芳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52):160,1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臂丛神经阻滞(肌间 沟阻滞)
资中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徐勇
提纲




臂丛的解剖 肌间沟定位 适应症与禁忌症 操作方法 药物浓度与剂量 优缺点
臂丛神经解剖
5-3-6-3-5配布
5条神经根
3
上干和中干、下干 6 三干又分为前后两股 3 内、外、后三个束 5条终支
臂丛神经的组成



臂丛神经是由C5~8和T1前支组成。 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后,在前斜角肌外侧缘组成 神经干,C5~6组成上干,C7为中干,C8~T1组成 下干。 在相当于锁骨中段水平处,每一干又分成前、后 两股。上干与中干的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的前 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神经束) 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经支,外侧束分出肌皮神 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后束分为腋神经和桡神经, 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
臂丛束的分支

外侧束: 正中神经外侧头,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肌皮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 胸外侧神经,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胸大肌的锁骨部。
内侧束: 正中神经内侧头,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拇指、示指、中指指屈 肌及鱼际 肌。 尺神经,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小指、环指指深屈肌和手内在肌。 胸内侧神经,由C8~T1的神经纤维组成,支配胸大肌胸肋部和胸小肌。 后束: 腋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 桡神经,接受来自C5~T1的神经纤维,其中以C7为,支配伸肘、伸腕、伸指和伸 拇的肌肉。 肩胛背神经,来自C6~8的神经纤维,支配背阔肌。


斜角肌肌间沟穿刺

患者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抬头显示 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其后缘平环状软 骨可触摸到前斜角肌肌腹,在前斜角肌后 缘可触及中斜角肌,两肌之间间隙为肌间 沟,此沟上尖下宽呈三角形,该三角下缘 为肩胛舌骨肌。
优缺点
优点: 易于掌握,对于肥胖和不合作小儿也适用, 上臂肩部及桡侧阻滞好,不引起气胸 缺点: 尺神经阻滞起效慢,有误入蛛网膜下腔及硬 膜外间隙危险,有损伤椎动脉可能,不宜 双侧同时阻滞,以免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 经被阻滞。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锁骨、肩部、上肢手术麻醉和肩 关节脱位复位。
禁忌症:穿刺部位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对 侧膈神经麻痹,对侧喉返神经麻痹。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以22G穿刺针垂直刺入,稍向腿 侧推进,直至出现异感,回抽无脑脊液无 血,注入20ml-25ml局麻药。
药物浓度与剂量
常用药物浓 起效时间 度% (min)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1~1.5 0.25~0.5 0.375~0.5 5~15 15~30 15~30
维持时间 (min)
128 684 671
肌间沟阻滞并发症





膈神经麻痹 喉返神经麻痹 颈交感干麻痹 椎动脉误入局麻药 误入椎管内 血管损伤 神经损伤
讨论

பைடு நூலகம்
如何解决尺侧效果差?

增大局麻药物剂量。
注药时压迫穿刺点上部肌间沟,可促进药 物向下扩散,则尺神经阻滞可较完善。 尺神经沟阻滞。 复合静脉麻醉药物。


请多多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