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唐代皇帝皇后供养石刻考
唐玄宗御容铜像广布天下寺观考辨_聂顺新
北京
中 华书局
,
9 75
年
,
,
第
。
那 波先生 已 注 意到
:
玄 宗 成 都 旧 宫 中 供 奉 的 铜 像 与 天 宝 三 栽 所 铸 等 身 像之 不 同
,
参见
那 波利
P
]
贞
《
唐 代社 會 文 化 史 研 究 》
王 象之撰
,
第
:
5 2
页
。
(
宋
)
,
李 勇 先校 表
《
舆地 纪 胜 》 卷
。
。
唐 塑老 君 像
及玄宗 金铜御容 在 焉
在 州 南五里
,
同
卜
与 开 元 观相 并
,
开元置
’
有明
《
舆 地纪 胜 》 卷 五 六 《 荆
.
永 州 紫 极观
皇 金铜 御容
。
父老 云
。
,
当 时 刺史 朔 望 皆 先 朝
湖南路
永州
.
景物
御容
主
,
乃见 僚 属
白
T)
 ̄
同
[ 1 ]
雷 先 生认 为 材 质 不 详 的 长 安 兴 唐 寺
,
“
玄 宗像
”
,
可 通 过李 子 卿
:
《
兴 唐 寺 圣 容瑞 光 赋 》 中
:
的 文 字 将其 确 定 为 铜 像
而 且 是玄 宗 等 身 释迦 铜 像 。
,
参 见 聂 顺新
4
《
影子 官寺
02隋唐舍利塔铭的内容与风格研究
万方数据
28
唐史论丛
化由三个要素组成:经典、文字;象征物(Symbolic Material),包括建筑、工艺品和美术品 等造型;eL仪活动(Ritual),特别的仪式活动在布置了象征物作为媒介(Media)的特定 建筑空间里举行。其中文字部分就是舍利塔铭,其功能为铭记舍利瘗埋功德和赞颂佛 法,隋唐舍利塔铭内容和风格的变化与舍利瘗埋视觉文化的发展相对应,逐步形成中 国化的特征。 舍利瘗埋空间的建筑意义和象征性与墓葬不同,不是依据世俗的丧葬习俗来瘗埋 舍利。瘗埋空间中体现了两个核心象征意义:一是释迦牟尼涅槊后遗体到舍利的过 程;--是佛教的世界图像。这两个象征意义是通过舍利地宫的建筑和图像程序来表现 的。释迦牟尼作为瘗埋空间的中心,是通过将盛敛真身舍利骨所在的容器放置于地宫 的中心位置体现的:舍利石函或石帐位于地宫的中心位置,多重棺椁象征时间的推移 和性质的递进,寓意释迦牟尼涅槊后的遗体经荼毗到舍利的过程。佛教的世界图像是 隋代经初唐逐渐形成的。因此,隋唐舍利瘗埋视觉文化的发展经历了隋代至初唐,经 武周时期的发展变化,至开元天宝时期形成完善的舍利中国化的瘗埋视觉文化。舍利 塔铭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从从属位置而居于地宫纪念空间的中心位置,内容与风格的 独立性逐渐形成。 二隋唐舍利塔铭的内容与风格的发展变化 隋代尚未形成规范的舍利瘗埋建筑与图像程序,因为没有形成规范的地宫空间, 舍利石函的功能是复合性的,不仅要体现两个核心的象征意义,还要成为铭记功德和 赞颂佛法的舍利塔铭的载体。 目前所发现的仁寿舍利石函的形制较统一,均为盏顶盖四方形石函,在盂顶盖正 面书写“大隋皇帝舍利宝塔铭”或“大隋皇帝舍利宝塔”,1982年山东省平阴县洪范池 寺院遗址出土叠顶石函二重,石材均为当地所产青石。内函通高97厘米,平面呈正方 形,边长83厘米。函身用整块石头凿成,棱角整齐,通体磨光,素面无饰。函盖盎顶, 与函身扣合严紧,内壁亦磨光。盖顶分两行镌刻“大隋皇帝舍利宝塔”E14]。1969年陕 西省耀县照金公社寺坪神德寺塔基发现的仁寿四年(604年)盏顶石函通高119厘米, 长宽各103厘米。分为函盖和函座两件。盎顶函盖,高52厘米,盖面上篆书“大隋皇 帝舍利宝塔铭”。函顶四刹线刻四神,四面各线刻二飞天,以中国传统的方位意识与佛 教天界图像的结合来表现佛教的世界图像¨5『。 目前考古发现石函与塔铭配套出土的例子有耀县神德寺。塔铭出土时放置在石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
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中国佛教史上,由于信仰的神祗和义理不同而出现了许多宗派。
龙门石窟就聚集了佛教众多宗派的造像。
如唐高宗与武则天经营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依据《华严经》造像,与华严宗有关;敬善寺、万佛洞、北市采帛行净土堂、东山万佛沟的西方净土变龛与净土宗有关;东山大万伍佛洞(即擂鼓台中洞)和看经寺内的罗汉浮雕群像应是依据禅宗的经典所为;西山中段万佛洞南上方的十一面观音、东山万佛沟北崖的千手千眼观音龛、千手观音龛以及擂鼓台南、北二洞的造像与密宗有直接关系;40余尊的优填王造像与法相宗有关;以地藏菩萨为主尊的造像应是三阶教崇拜的对象。
在一处石窟内集聚如此多的佛教宗派造像,在全国石窟中极为罕见。
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石窟造像的题材内容,反映了龙门石窟初、盛唐时期的中心地位,也为研究佛教宗派的活动及其仪轨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位于河南洛阳南方十四公里处之伊河入口两岸之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
为伊河东西两岸的石窟群之一。
龙门山岩属大理石,坚硬细密,极难雕琢,但不易风化。
因山谷成门阙状,因而古时称其为伊阙石窟。
系将岩石开凿为洞窟,在窟内刻龛及佛像,故又称龙门龛、伊阙佛龛。
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我国古代佛教石窟之艺术三大宝库。
北魏初期,首于大同云冈石窟大事雕刻,至太和十八年(494),自大同迁都洛阳后,为追念先帝之遗绪,石窟之建造自然由云冈转移至龙门,乃于龙门大兴土木,营造石像。
历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唐,及五代、北宋、金,直至清末,先后营造达一千多年,造像作品中,北魏占百分之三十,唐代占百分之六十,分布于东、西两山之崖壁上。
法门寺唐代蹙金绣 供养佛祖衣物面料的复制实践
1 引 言
法门寺地宫 中H { 土 按 比例 缩 小 的蹙 金 绣 丝绸
伏物供奉品是一套紫红 罗地蹙金绣 随捧 真身菩萨
的 佛农 模 型 , E } 1 案裙 、 半臂 、 裙子 、 袈裟 、 拜 垫 共 五 件
制 『 f 组成 , 如 图一 所示 。
图一 : 蹙金绣丝绸衣物供奉品
物, 其 外表稀疏 、 有空 隙 , 并 有 皱 感 。 这 些 特 点 的
形成在T艺 j 二 主 要 是 通 过 地 经 和 绞 经 这 二 种 经
变成 多次 多经互 绞 , 从 而使 织 物达 到显 花的 目的 , 如 织 物 表而 的各种 小绫 花纹 饰等 等 。这时 纬线 的循 环
数将 进一 步增大 , 织 物 的组 织结 构更趋复 杂 。 本项 日所需 复 制 的 紫 红 罗 地 蹙 金 绣 佛 衣 绞 罗 织 物 就 是 这 种 结 构 极 为 复 杂 的 多 经互 绞 花 岁织 物
作 者简 介 : 李德喜 , 男, 1 9 5 3 年9 月生, 中国社 会科 学院考 古研 究所“ 纺织考 古科研 基地 ” 副 主任 、 江苏省 丝绸技 艺大师 、 苏州 I 织 圣丝绸科技 中心 主任 、 苏州天 翱特 种 织绣有 限公 司总经理 。长期在 丝绸 织造一 线 , 在丝 绸织造 技 艺特 别是 宋锦 、 纱 罗等 特种 丝绸 的传 统技 艺上颇 有建 树 , 先后 为故 宫博 物 院等单 位成 功复 制 了 多批 珍 贵的
2 绞 罗 织物 和 多经 互 绞 花 罗 织 物
绞 罗 织物 是 一 种极 为轻 薄 而且 透孑 L 的 丝 织
f H 1 直相宜 ; 经线排列 , 均匀 有 序 , 有疏有密 , 疏 密 有 致 。所 形 成 的织 物 孔 路 清 晰 可见 , 结构_ 卜 分稳定 。 如 以该 织 物为基 础 , 再通 过提 花与其 它组 织相 配 , 演
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藏隆尧县《唐帝庙碑》拓本考
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藏隆尧县《唐帝庙碑》拓本考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现藏有一件隆尧县《唐帝庙碑》拓本(后文简称“拓本”)。
拓本书衣为织锦缎面,四周用红木镶边,外有蓝布护套。
内文为割裱经折装,共67 开。
册尾有张叔未、周肇祥、邵章三人题跋,计两开半。
册高34.3 厘米,宽19.9 厘米;帖心高24.5厘米,宽12.4 厘米。
据相关资料,拓本中原碑额“唐帝庙碑”及碑阴“唐侯故土”8 字失拓,其他内容保存完整。
拓本每页字数不等,碑文正文为大字,每页多为8 字;题名为小字,每页20 余字不等;现存总字数为1175 字(图一)。
唐帝庙碑原立于河北省隆尧县山口乡山口村西南部的尧山上,由元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撰文,奉议大夫、监察御史刘赓书丹,承事郎、邢台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兼劝农事赵穆篆额。
十分遗憾的是,该碑在1967 年被炸毁,只有部分残碑碎块保存在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内,因此,拓本成为目前唯一能反映原碑面貌的实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020 年10 月,经国务院批复,拓本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一、拓本录文《畿辅通志》收录有《唐帝庙碑》碑文600—601,在本拓本未公布之前,今人引用此碑文多出自《畿辅通志》。
但与拓本对照后,笔者发现其所录碑文无书丹者、篆额者、立碑时间及文后题名,且有多处文字不同。
现将拓本中的碑文抄录如下(加框字表示该字残损,□表示字已残缺),并将《畿辅通志》遗漏之文标示下划线,不同之处放在[]内。
唐帝庙碑翰林侍读学士、江淮等路宣抚副使、充国信使郝经撰,奉议大夫、监察御史刘赓书,承事郎、邢台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兼劝农事赵穆篆。
道,本于皇,成于帝,降于王,终于霸[伯]。
历数之运会,帝王之统纪在焉。
孔子赞《易》,自虙牺至尧而止[自伏羲而上],黄帝以下不论。
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化],盖取诸乾坤。
”言生民之道,至尧而后大备。
始并乾坤而为三,则尧为皇之终。
及其定《书》,断自《尧典》,高辛以上不论,则尧为帝之首。
唐皇帝皇后供养经幢构件解读
唐皇帝皇后供养经幢构件解读作者:高玉书来源:《收藏界》2016年第03期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收藏一座唐代经幢构件,长方体,宽105厘米,长110厘米,高42厘米。
经幢构件四面线刻供养人画像及供养人名,并刻有瑞兽、龙、狮子等纹饰。
现据其上刻绘的供养人物及刻铭字义,试述经幢构件的幢主以及供养人的身份及地位,以求教诸位方家。
一、经幢构件正面(拓片1)右侧:皇帝跪坐于榻上,着帝王冕服。
头戴冕,冕有旒、天河带等。
面相丰满,留胡须。
上着交领宽袖衣,肩左有日月;下着长袍,腰系玉带。
双手置于胸前,持笏板。
身后站立六人,前四人手持方盖与扇,头戴进贤冠,身着宽袖交领衬衫,下着长袍,腰系带,脚穿靴子;后二位衣着相同,头戴幞头帽,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系带,带上插一手卷,脚穿靴,前一位手持有柄香薰,后一位双手合十置于胸前。
皇帝右前侧有男侍童站立,双手拱于胸前。
正中:三层莲花座顶端放置四脚支架,上有一火球,两侧烟雾向上。
莲花座两边各有一胁侍菩萨单腿跪于莲花上,菩萨头饰高髻花冠,冠顶宝珠上烟雾升起。
眉清目秀,项戴缨络与项圈,缨络下垂至腹前,悬坠圆形环饰。
上身长巾披于肩上,下飘至地面。
左边胁侍菩萨一手托盘于胸前。
盘内有一朵莲花,身后有一侍女双手拱于胸前;右边胁侍菩萨一手置于胸前,持一莲花花蕾。
左侧:皇后跪坐于榻上,头戴卷云纹高冠饰,两侧插簪。
右侧簪为垂玉佩(珩下三串饰),左侧簪头为环饰,以珠络与冠饰顶部相连(两簪又称“两博宾”)。
面相丰满,身着交领宽袖衣。
双手笼于袖内捧一仙桃,下有弊膝搭于榻前。
皇后身后站立六位侍女,前四位面相均丰圆,头饰分别为单髻、双髻、双环髻、高花髻。
身着交领宽袖衣,下着长裙,肩披长巾,腰系带,带结花下垂。
脚穿靴子,双手分别持圆盖与扇。
后两位(一位已残)饰高花髻,圆领长袖衣,下着长裙,肩披长巾,双手持带柄香薰。
居中款铭:“大唐皇后供养,大唐皇帝供养。
”左端上款铭:“言亡考桓元徽供养,大宝幢主清信士桓纳言供养。
新见唐代皇帝皇后供养石刻考
作者: 周忠强[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北京102488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59-16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帝后礼佛图;艺术史;石刻
摘要:西安新发现的唐代皇帝皇后供养石刻,无论从年代、书风、画风,还是从正史记载、官制等第、政区沿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不难判断,石刻包含真实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值得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
其线刻图像,是继北魏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北魏巩县石窟第一窟等之后,迄今发现的又一幅帝后礼佛图,该石刻可能是现存唐代唯一一幅帝后礼佛图石刻。
在礼佛图这一艺术史题材的发展演变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同时,为我们了解唐代从皇室到民间的礼佛仪式与礼佛活动,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
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供养人形象中涉及的政治意涵分析
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供养人形象中涉及的政治意涵分析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是一幅著名的佛像供养画,反映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民俗信仰、文化底蕴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服饰风格、场景布局等细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涵。
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这幅画反映了汉代信仰与政治的紧密结合。
宾阳中洞是当时的皇家寺庙之一,为汉武帝所建。
在汉代官方宗教信仰中,佛教还没有大规模传播开来,主要是诸多的神祇和祖先崇拜。
因此,宾阳中洞也是供奉许多神祇的场所,其中最重要的是天地玄黄、四方神祇和宗庙典礼。
而本题画却呈现出皇后为佛像双手供养的场景,可以看出汉武帝与皇后在寺庙中的特别地位,佛教信仰在当时的官方宗教信仰中也已然崭露头角。
其次,这幅画反映了汉代宫廷礼仪制度的繁琐。
图中皇后端坐于华丽的宝座之上,左右侍女扶持,由侍女持佛身上的花束,皇后则亲手供奉香烛于佛像前。
这场景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宫廷礼仪制度,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阶级分化。
皇后高高在上,侍女卑微于下,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再次,这幅画反映了佛教在政治与文化领域上的崛起。
虽然汉代官方宗教信仰并未完全替代佛教信仰,但佛教已经开始影响到当时的政治与文化领域。
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中的佛像被供奉的场景,展现了佛教净土思想中“禅定”、“善根”等观念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这对汉朝的文化发展和政治稳定来说,都不可忽视。
最后,这幅画也反映了汉文化中崇尚和谐的思想。
图中人物造型端庄静谧,面部表情和善友好,场景中用到的植物花卉色彩明丽、组合自然,这一切都是表现和谐之美的符号。
这种崇尚和谐的思想,深入到汉代政治、文化和宗教领域,成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
总的来说,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供养人形象中涉及的政治意涵丰富多彩。
在这个画面中,既可以看到汉朝当时官方宗教信仰与佛教信仰的融合,也可以看到政治、文化、宗教和礼仪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幅画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名画。
天上人间壁画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 汉代画像砖拓片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东汉墓葬 中出土的珍贵文
• 物之一,是用以营建墓室的艺术装饰品。巴蜀地区汉代画像砖所表现 的主要内容有生产生活,楼阙庭院、社会风俗、车骑出行、历史故事、 神话传说、装饰图案及文字等,画像石、画像砖早年多有出土,在民 间散存许多,我们在民间收集、整理、拓取的每一件拓片,可以说每 一件都有一个动人心扉的故事,每一件拓品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具有 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藏品。
号 洞 窟 里 见 到 了 。
自 于 莫 高 窟 的 壁 画
敦 煌 市 中 心 有 一
提 示 了 瞬 间 完 成 的
造型特色
• 敦煌壁画中有种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 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 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那么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 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那么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 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那么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问而不断变 化。
1987
时 期 , 年 又 进 行 了 修 复 , 当 地 人 称 它 为 “ 九 层 楼 〞
年 〕 , 当 时 还 在 洞 窟 外 面 建 造 了 三 层 的 屋 檐 。 现 存 的 屋
35
内 是 米 高 的 弥 勒 大 佛 。 这 尊 大 佛 建 造 于 初 唐 武 那 么 天
2、妙绝动宫墙---永乐宫元代壁画
• 佛像画、经变画 、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供养人画像 、装饰图案画 、 故事画 、山水画
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供养人形象中涉及的政治意涵分析
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供养人形象中涉及的政治意涵分析《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一幅作品。
该作品描绘了宾阳中洞石窟的帝后供养佛像的场面,并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贵族人物的华美形象。
从这幅画作中,我们不仅能够窥见唐代的社会面貌,还可以发现一些政治意涵。
这幅画作展示了帝后对佛教的宗教崇拜。
在中国古代,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帝后之所以亲自供养佛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更是展示皇帝作为佛教信仰者的政治象征。
佛教教义强调普度众生,皇帝和皇后以此作为善政的表现,进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这幅画作在政治层面上呈现了帝后对佛教的信仰,以及他们通过佛教来巩固自身权威的意图。
作品中贵族人物的形象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阶级关系。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分化最为明显的时期之一,各级贵族和官僚阶层的地位极为重要。
通过绘画中贵族人物的造型和装饰,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丰富服饰、华丽饰品以及高贵的气质。
这些贵族人物不仅凸显了唐代贵族阶层的富裕和地位,也展示了皇帝及皇后的权威与荣耀。
在政治上,这种绘画形象旨在彰显唐代皇权的威严与尊贵。
该画作中突出描绘的仪式场景也具有政治意义。
画中可以看到供佛的仪式在许多人的见证下进行,其中既有皇帝夫妇、贵族人物,也有一些佛教僧侣。
这种画面布置体现了唐代政府宣扬的价值观和思想,即宣示皇帝的威严、皇室与佛教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佛教仪式加强皇权的合法性。
这种政治合作的体现,不仅为佛教提供了官方的支持,也表明了皇帝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统一的执政意图。
与此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细节描绘。
社会上的人们以及陈设的物品都呈现出唐代的风貌,如妇女婀娜多姿的发型、华丽的服饰、细腻的织物纹样等。
这些细节描绘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风貌,也表现了绘画作者对当时社会细节的观察和再现。
在政治上,这些细节描绘为皇帝的统治提供了历史文化的佐证,巩固了他的合法性,以及对社会的统一性和稳定性的追求。
《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供养人形象中涉及的政治意涵》通过对这幅重要的画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描绘的佛教供养场景以及贵族人物的形象等细节,都蕴含着唐代政治的影响和意涵。
《帝后礼佛图》与人民英雄纪念碑
央视纪录频道(CCTV-9)在今年8月播出了文献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该片为观众讲述了这座“中华第一碑”从创想、设计、施工到最终落成的凝重历史,许多久已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就此展现了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提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图案设计,借鉴与融汇了中国古代雕刻技艺的优良传统,此时片中画面穿插有一个镜人民英雄纪念碑与五卅运动浮雕文/肖伊绯 图/闻犀头,摄录了一幅古代石刻浮雕作品,以示这一说法的渊源有自。
片中虽然没有明确指明镜头中这一作品的名称及所在地,不过稍微熟悉中国古代美术史的观众,对此应当都不会陌生。
镜头中的作品名为《帝后礼佛图》,为北魏时期的浮雕作品,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悠久历史了。
《帝后礼佛图》主要表现了北魏时期帝王对佛教的崇信和参与佛事活动的仪态,雕造于皇室捐资建造的佛教石窟之中。
后世发现的《帝后礼佛图》都分布在洛阳一带,龙门石窟与巩县石窟皆有。
遗憾: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流失海外493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大同迁移到洛阳,随即开始在洛阳东南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峭壁上开凿佛像与石窟。
其中分为南、北、中三洞的宾阳洞,即是北魏迁都之后由皇室建造的大型佛窟之一。
中洞和南洞,乃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祈福而特别营造的洞窟。
耗时20余年,动工80余万人次,仅完成了中洞。
洞中前壁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孝文皇帝礼佛图》位于第三层,与之对称的还有一幅《文昭皇后礼佛图》,刻画的则是皇后带领侍从列队礼佛的场景。
两幅浮雕作品,合称为《帝后礼佛图》。
整个《帝后礼佛图》构图严谨,气势恢宏,画面分别以孝文帝和文昭皇后为中心,形成南北相对应的礼佛行进队列。
《孝文皇帝礼佛图》浮雕表现的是孝文皇帝迁都洛阳以后,率领文武百官礼佛时的宏大场景。
孝文帝头戴冕旒,手持薰炉,缓缓前行。
他左右和身后紧紧跟随着一批文武百官和侍者。
浮雕上人物众多,列置密集,可是却显得错落有致,和谐统一。
人物的神态也很生动,各自步随身动,皆是神采飞扬。
敦煌莫高窟唐宋供养人像图形略考
敦煌莫高窟唐宋供养人像图形略考
刘红生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0(026)0z1
【摘要】敦煌地区自古是一个居民成分复杂的多民族居住区域,人们面目长相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唐宋时期敦煌供养人画像与题记,进而阐释供养人画像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刘红生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2
【相关文献】
1.敦煌莫高窟61窟东壁南侧壁画中女供养人的妆饰探考 [J], 袁梦雅
2.唐宋道经中的农学思想略考 [J], 谭清华
3.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北壁供养人像和供养人题记 [J], 石松日奈子;筱原典生;于春
4.榆林窟第20窟新发现"供养人像"考 [J], 罗瑶
5.敦煌莫高窟409窟、237窟男供养人像考 [J], 任怀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幅帝后供养像背后的宫廷秘史
一幅帝后供养像背后的宫廷秘史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代佚名作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是目前尺寸最大、体量最重的元代缂丝作品(纵245.5厘米,横209厘米),又是唯一带有帝后供养像,唯一有题记,也是唯一可以推定明确纪年的元代宫廷缂丝。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代佚名作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四位帝后供养像分别位于《大威德金刚曼陀罗》的左右下角,据藏文题记,左下角两位男子分别意为“图帖睦尔皇帝”和“和世王束皇子”,即元文宗和元明宗,右下角两位女子分别意为“卜答失里皇后”和“八不沙皇后”,分别为元文宗和元明宗的皇后。
《大威德金刚曼陀罗》缂丝中的元文宗像《大威德金刚曼陀罗》缂丝中的元明宗像《大威德金刚曼陀罗》缂丝中的两位皇后像有意思的是,元文宗和元明宗之间混乱的关系:元文宗是弟弟,元明宗是哥哥,题记里元文宗被称为皇帝,元明宗却被称为“皇子”。
按《元史》记载,元文宗和元明宗皆为元武宗之子。
1328年7月,泰定帝崩,丞相权倒剌沙没有迅即立太子阿速吉八为帝,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
燕铁木儿伺机在大都(今北京)发动政变,谋立元武宗的儿子为帝,但武宗的长子和世王束当时远在漠北,燕铁木儿为了抢占先机,至建康(今南京)迎其弟图帖睦尔。
图帖睦尔于8月赶至大都,9月在大都即位,为元文宗,年号天历。
泰定帝的太子阿速吉八则在倒剌沙拥立下即位于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双方爆发战争。
10月,上都一方兵败,倒剌沙奉皇帝宝玺出降。
文宗则屡次遣使迎请长兄。
1329年正月,和世王束即位于和宁之北,为明宗,不改年号。
4月,以皇弟图帖睦尔为皇太子。
8月,明宗到达王忽察都(未建成的元中都)。
20多年前,武宗入京前曾在此停留观望,确认在大都控制了局面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是真心迎他入都即位的,才大胆入都。
后来武宗即位,立弟弟为太子(即后来的元仁宗),兄终弟即,皆大欢喜。
历史似乎要在中都重复兄弟温情的一幕。
但是明宗在与文宗和诸王、群臣宴会后4天就“暴崩”,传为燕铁木儿毒杀,文宗至少是默许的。
广元唐代石窟造像题材二题
Two Subjects Regarding the Grotto Images in Guangyuan of Tang Dynasty 作者: 姚崇新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出版物刊名: 四川文物
页码: 56-63页
主题词: 广元 唐代 石窟造像
摘要:本文讨论了广元唐代石窟造像中的释迦多宝造像和文殊菩萨造像.前者大体属于开元后期至天宝前期的作品,后者的年代约当中、晚唐时期.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这些时代特点所凸显的,正是广元唐代石窟造像与唐代两京地区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广元的释迦多宝造像可能是盛唐时期京师地区天台宗中兴影响下的产物,而文殊菩萨造像则可能与中唐以后京师地区文殊信仰的勃兴直接相关.。
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 试题 5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此题15小题,每一小题2分,一共30分〕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里面,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前面的字母符号填涂在答题卡的规定的正确位置上。
1.“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
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
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A.种植作物B.磨制石器C.饲养家畜D.打猎捕鱼【答案】A【解析】题干的“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会种植作物,故A符合题意;磨制石器是河姆渡人使用的劳开工具,题干材料不能佐证。
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及饲养家畜和打猎,故CD不符合题意。
应选A。
2.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推荐的人答题。
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大HY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如今这一时期。
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A.树立皇帝权威B.重视选拔人才C.削弱贵族权力D.推崇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题干的“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推荐的人答题。
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说明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才,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董仲舒、司马迁、张骞、卫青等人才。
故B 符合题意;树立皇帝权威、削弱贵族权力、推崇儒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不能表达,故ACD不符合题意。
应选B。
3.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HY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HY岛。
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HY,东南沿海不得,虽然遥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
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HY府管理HY。
上述材料说明清朝设立HY府的目的是A.承受汉族文化B.开展海外贸易C.稳固东南海防D.鼓励官员进谏【答案】C【解析】题干的“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HY,东南沿海不得,虽然遥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
文明的古诗词
文明的古诗词1.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
——刘慎虚《寄阎防》2.天下文明仰龙见,胸中韬略困鹰杨。
——陈普《忆昔》3.文明烛无疆,煌煌中天衢。
——李廌《送霍子侔还都》4.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贯休《寄怀楚和尚二首》5.闭藏浊世如有待,开眼今日观文明。
——宋京《礼殿(原注:蜀事补亡)》6.文明化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刘商《金井歌》7.天启文明泰运兴,汉庭来召鲁诸生。
——梅尧臣《送贡仲章之燕》8.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
——李贺《感讽五首》9.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
——白居易《偶然二首》10.玄功致海晏,锡宴表文明。
——韦应物《奉和圣制重阳日赐宴》11.梵文明处译,禅衲暖时缝。
——许浑《冬日宣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12.帝出于震,文明始敷。
——皎然《讲古文联句》13.煌煌文明代,俱幸生此辰。
——王建《送薛蔓应举》14.春藻下中天,湛恩阐文明。
——权德舆《奉和圣制九月十八日赐百寮追赏因书所怀》15.两上东堂不见春,文明重去有谁亲。
——齐己《送相里秀才赴举》16.知恋文明在,来寻江汉来。
——齐己《答知己自阙下寄书》17.九重方侧席,四海仰文明。
——齐己《送孙凤秀才赴举》18.贞信发天姿,文明叶邦选。
——储光羲《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19.贱士敢知言,成颂文明代。
——储光羲《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20.余生落其下,亦值文明时。
——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21.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
——张说《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22.书阁移年岁,文明难复辞。
——张说《送乔安邑备》23.代是文明昼,春当宴喜时。
——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24.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
——汪遵《项亭》25.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
——皇甫松《古松感兴》26.万物皆相见,文明午日中。
——方回《后天易吟三十首·万物皆相见》27.文明应奎壁,杲杲白日临。
高中文言文高效复习04:群文通练 唐太宗节俭
高中文言文高效复习04:群文通练唐太宗节俭(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古人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
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靡费良多。
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
非公,朕安得闻此言?”(节选自《贞观政要·节俭》)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每画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今日A不啻B足矣C若以为D不足E更万倍F过G此H亦不足。
故宫博物院藏曲阳白石造像佛座拓文十品(下)
故宫博物院藏曲阳白石造像佛座拓文十品(下)今年偶得小造像拓片十品,经查阅资料,九品俱为故宫博物院所藏河北曲阳县修德寺五十年代出土白石造像佛座拓文。
余一品张开造像为河北博物馆所藏。
此十品拓墨古厚精湛,全部裱在硬卡纸上。
当为此批造像五十年代出土在北京修复后,故官博物院展览陈设所用。
今依紫禁城出版社所出版的收藏故宫系列之巜你应该知道的200件曲阳造像》一书,将拓文与原造像一一对应发图,以飨同好。
停云精舍镜初记六、东魏武定四年惠朗造释迦多宝佛像,残高26.5cm,拓片规格21*11cm,释文:武定四年比丘惠朗为国兴福造多宝供养。
七、东魏兴和三年赵道成造释迦多宝佛像。
残高20厘米,拓片规格19*11cm,释文:兴和三年八月廿九日佛弟子赵道成造多宝像一区上为皇帝下为家居眷属迳苌破忘含同此愿。
八、东魏天平四年朝阳村卅人造释迦坐像,残高50.2cm,拓片规格:15*11cm*2张,此拓片佚造像题名一开。
释文:天平四年三月丙寅朔廿八日朝阳村邑仪男子母人卅人等谨造释加像一区上为皇家祚隆无穷下为无边众生离苦得洛后愿邑仪人等生生世世直仏闻法道心日增俱时成佛张买女赵凤洪刘光□杜田女杜文之赵迎男郭春光刘延女高阿牛刘银美张僧姬高早□李双姬李男□郭奈□房法容张妙光九、东魏兴和三年乐零秀造观世音立像,残高27cm。
拓片规格:34*6cm。
释文:兴和三年正月廿三日京上村佛弟子乐零秀敬造观世音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下七世先忘现在眷属边地含生等同福愿。
十、北魏正光二年张开造弥勒像,残高22.3cm。
拓片规格:19*6cm。
释文:正光二年九月廿日伏弟子张开为父母造弥勒上生像一躯。
(此造像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整理好,函套本参考书籍欢迎加我们微信山之堂——两山停云茶舍——镜初。
南京博物院-石刻造像
石刻佛头唐代
石刻一佛二菩萨像北魏晚期
上图说明
石刻一佛二菩萨像唐代
石刻释迦佛坐像唐代
仿五代石刻菩萨坐像清代
仿唐石刻菩萨坐像清代
左:范法僧造佛石像碑右:姜兴绍造佛石像碑
姜兴绍造佛石像碑北齐河清癸未(563年)造像碑
拓片
姜兴绍造佛石像碑局部
供养人姜兴绍,刻有“像主姜兴绍”、“妻陈息嵩礼“、“妻李息、女小香”姜兴绍造佛石像碑局部
范法僧造佛石像碑拓片
范法僧造佛石像碑局部
范法僧造佛石像碑局部
范法僧造佛石像碑上半部拓片
范法僧造佛石像碑局部下部两个踏虎护法,护法中间有刻字“范法僧供养”。
范法僧造佛石像碑下半部拓片
北魏正光四年赵道富六人等造像碑
平遥岳壁村显庆寺北魏正光四年赵道富共六人等造像碑
全题并州太原郡平遥县乐壁寺邑主赵道富共六人等造像。
民国旧拓,取自网络。
左:石刻一佛二菩萨像龛唐右:石刻涅槃像唐
石刻地藏王菩萨像隋代
石刻双圣像佛龛宋代
释迦牟尼像塔砖宋
浮雕石刻持剑武士像南宋
石刻浮雕人像北魏
石刻天王像唐代
石刻天王像唐代
韦驮铜像清代
德化窑送子观音菩萨瓷雕清吉神八仙彩绘砖雕一对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㊀2018年1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an.,2018总第286期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286㊀No.1㊀历史学研究[收稿日期]2017-10-30[作者简介]周忠强(1985-),男,甘肃平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古典文献学和艺术史研究㊂新见唐代皇帝皇后供养石刻考周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北京102488)[摘㊀要]西安新发现的唐代皇帝皇后供养石刻,无论从年代㊁书风㊁画风,还是从正史记载㊁官制等第㊁政区沿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不难判断,石刻包含真实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值得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㊂其线刻图像,是继北魏龙门石窟宾阳中洞㊁北魏巩县石窟第一窟等之后,迄今发现的又一幅帝后礼佛图,该石刻可能是现存唐代唯一一幅帝后礼佛图石刻㊂在礼佛图这一艺术史题材的发展演变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㊂同时,为我们了解唐代从皇室到民间的礼佛仪式与礼佛活动,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㊂[关键词]帝后礼佛图;艺术史;石刻[中图分类号]I206.2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1-0159-06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收藏有一方石刻,自铭 大唐皇帝供养大唐皇后供养 等文字㊂在题记中出现了 宝幢 字样,故推测其为唐代经幢构件(图一)㊂为叙述方便,暂将其定名为唐代皇帝皇后供养石刻㊂笔者曾前往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探访过实物,以下就相关问题进行论述,聊申管见㊂㊀㊀一、石刻的雕造及传世该石刻为征集品,长方体,长110厘米,宽105厘米,高42厘米,原经幢的其他部分已不知所踪㊂石刻四面刻供养人画像及供养人名,并刻有瑞兽㊁升龙㊁狮子等纹样㊂石刻正面为帝后礼佛图,石刻背面云雾缭绕,瑞兽㊁升龙㊁蹲狮刚劲雄健,气势逼人㊂石刻右面刻供养人与供养人名㊂供养人线刻而成,由前至后排成一行,似在缓步前行㊂石刻左面亦刻供养人与供养人名,供养人或跪或立,面向前方㊂该石刻中的线刻人物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其面相㊁衣纹均单线勾勒,简约流畅,与陕西乾陵出土永泰公主石椁线刻和山西万荣发现的唐薛儆石椁线刻,风格相似㊂该石刻之题记字体遒劲,点画爽利,亦符合唐前期书法特点㊂此石刻正面右上方题记: 言亡考桓元徽供养大宝幢主清信士桓纳言供养 ,左上方题记: 言母金氏供养幢主清信女言妻赵氏供养 ㊂清信士㊁清信女即信奉佛法㊁居家修行的男女信众,又称居士㊂题记中称桓纳言为大宝幢主,足见他应当是原有佛教经幢的主要捐资人与建造者㊂此处 纳言 并非隋唐职官名称,因为在造像题记与其他碑刻中的题名上,都不曾出现姓氏加职官名称这样的表达方式㊂再者,从同一石上其弟名 讷言 ,就可以看出他们兄弟是以言字排行命名㊂可见, 言 表示行辈, 纳言仍是人名㊂认定桓纳言为大宝幢主的本名,便可以顺遂地解释石刻中多次出现的以 言 开头的题记,如 言亡考桓元徽 ㊁ 言母金氏 ㊁ 言妻赵氏 ㊁ 言弟讷言 等㊂在石刻正面出现了桓纳言的形象,他站在皇帝侍从之后,头戴幞头,身着圆领窄袖衫,腰系带,足穿靴,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显得恭敬而谦和㊂石刻题记称 亡考桓元徽 ㊁ 母金氏 ,可知桓纳言父亲为桓元徽,已经去世,母亲为金氏夫人㊂桓元徽立于皇帝侍从之后㊁桓纳言之前,衣着与桓纳言相同,左手持有柄香炉,手板插在腰间㊂联系石刻右面朝廷官员双手持笏板行进的形象,基本上可以断定,腰间之物应为手板,并非之前认定的手卷㊂手板为官员上朝必备物品,用时双手握于胸前,起记事或遮蔽之用,不用时插在腰带上㊂类似这种形象,在现存图像资料中还是相当常见的㊂比如中央美术学院藏秦府十八学士图拓本,就是这种情况㊂金氏夫人立于皇后侍从之后㊁桓妻赵氏之前,梳高髻,上穿圆领窄袖衣,下着长裙,肩披长巾,左手持有柄香炉㊂桓元徽与金氏夫人两两相向,成对称式构图㊂石刻左面共计十一位供养人,五男六女,男子戴幞头,着圆领窄袖衫,女子穿着㊁发型与桓母金氏夫人大体相同㊂男女供养人,分为四组前后排列㊂组合形式多样,或跪或立,或欹或正,或合掌礼敬,或拱手肃立(图二)㊂第一组为夫妇三人,刻铭: 故人赵元哲供养言祖ѲѲ药尚ѲѲ獠供养言弟讷言供养哲妻李氏程氏供养 ㊂赵元哲与妻子李氏跪坐榻上,二妻程氏跪于地上,处于二人身后㊂第二组为夫妇两人,刻铭: 清信士赵元方妻衡氏供养 ㊂赵元方与妻子衡氏跪坐榻上,赵元方右手置胸前,左手置腿上㊂第三组为直立男子三人,根据题记,三人分别为赵元赡㊁陵思辩㊁王处祯㊂第四组为直立女子三人,她们分别是赡妻张氏㊁辩妻桓氏㊁祯妻桓氏㊂赵元哲㊁赵元方㊁赵元赡应为兄弟,刻铭称赵元哲为 故人 ,三人应是大宝幢主桓纳言的朋友㊂陵思辩㊁王处祯妻子皆来自桓氏家族,与桓纳言应该是亲戚关系,很可能就是他的至亲姊妹㊂石刻右面供养人为八位官员,或正襟危立,或转身顾盼,或举头眺望,或伸手示意,姿势各异,表情丰富㊂这些官员的形象,与开元年间天尊造像座上的供养人风格相似,灵动自然,栩栩如生,艺术造诣高超㊂七位朝臣与桓元徽㊁桓纳言服饰大体相同,穿圆领窄袖衫子,端庄整肃㊂从左向右看,在队列的最后一位,即文林郎行尉河间刘永训,似穿着大翻领的胡服,张领敞胸,双手握带,神态不羁,显得颇为另类㊂这八位供养人,从左到右,依次为使持节淄州诸军事行淄州刺史上柱国白水县国男张守洁㊁中大夫行别驾郑国公魏膺㊁朝散大夫行长史吴采芝㊁朝议郎行司马云昉㊁朝散郎行邹平县丞河间刘崇本㊁文林郎守主薄范阳卢琇㊁朝散郎行尉河南卢光祧㊁文林郎行尉河间刘永训(图三)㊂中大夫行别驾郑国公魏膺,正史中有记载,而其他人则不见于史志㊂尤其是淄州刺史张守洁,亦不见于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七四‘淄州(淄川郡)“㊂淄州位于今山东境内㊂隋开皇十六年,始置淄州,治贝丘(今山东淄川)㊂大业初,州废㊂唐武德元年,重置淄州㊂天宝元年,改为淄川郡㊂贞观元年,废谭州,以其所属邹平县(治今山东邹平北)属淄州㊂[1]1454据唐制,州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政权,州长官是刺史㊂别驾㊁长史㊁司马乃州刺史主要属官㊂州以下为县,每县置县令一人,县令之下设县丞㊁主薄㊁县尉㊂另据‘新唐书“记载,上柱国张守洁为正二品,上柱国为勋官,中大夫魏膺从四品下,朝散大夫吴采芝从五品下,朝议郎云昉正六品上,朝散郎刘崇本从七品上,文林郎卢琇从九品上㊂[2]1181不难发现,这八位供养人从刺史㊁别驾到丞尉,按照品级高低排班列队,他们并非朝臣,而是淄州从上到下的各级地方官员㊂在淄州司马云昉与邹平县丞刘崇本之间,并无邹平县令的形象㊂从共同供养立幢的活动来看,这几位官员与大宝幢主桓纳言的关系又比较密切㊂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推断,这几位官员应该就是桓纳言的上级或下属,桓纳言很可能就是邹平县令,而非神龙政变功臣之一的桓彦范㊂至于立幢时间,众所周知,天宝元年,淄州改为淄川郡,刺史改称太守㊂刻铭称张守洁为 淄州刺史 而非 淄川太守 ,足见此石应立于天宝之前㊂该石刻虽然体量不大,但包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无论从年代㊁书风㊁画风,还是从正史记载㊁官制等第㊁政区沿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一系列证据足以证明其身份与价值,此石应是真品无疑㊂综上判断,大宝幢主桓纳言可能是居住在淄州的地方官员,所以经幢应该是以桓纳言为首的桓氏与其故人赵氏等供养人于淄州当地出资造作,刻上当朝帝后与地方官员的形象也就是当时被认可的为帝后㊁长官祈福之举㊂石刻应出土于山东,后由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收藏㊂至于具体出土于何时何地,则有待进一步研究㊂㊀㊀二、帝后身份的考证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位供养人像的左上方,刻铭: 中大夫行别驾郑国公魏膺供养㊂ 中大夫,从四品下;中州别驾,正五品下㊂依‘贞观令“,以职事高者为 守 ,职事卑者为 行 ㊂若以低品就高职,称 守 ㊂魏膺以高品低就,故称 行 ㊂[1]1785翻检史书,‘旧唐书㊃魏征传“ 神龙初,继封叔玉子膺为郑国公㊂ [1]2562‘新唐书㊃魏征传“ 神龙初,以其子膺绍封㊂ [2]3881魏膺乃魏征之孙,魏征长子魏叔玉之子,他在神龙初年被封为郑国公㊂神龙作为年号,总共三年,自705年正月至707年九月,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共用的年号㊂魏膺之所以迟至神龙初年才继承封爵,是有着复杂政治原因的㊂魏征享年六十四岁,有四子,叔玉㊁叔琬㊁叔璘㊁叔瑜㊂魏叔玉为嫡长子,袭封郑国公,卒官光禄少卿㊂魏叔玉除长子魏膺外,还有一子魏载㊂南宋陈思纂辑‘宝刻丛编“卷八引‘集古录目“,有名为‘唐怀州司兵参军魏载墓志“:㊀㊀唐湖州司仓高峤撰,不著书人名氏㊂载,钜鹿曲阳人㊂魏文正公之孙,叔玉之子,官至怀州司兵参军,坐事流死岭南㊂碑以垂拱四年立㊂[3]18220-18221垂拱年间,武后加快了清除反对势力的步伐,尤其是垂拱四年(688年),一大批李唐宗室或同情李唐王朝的官员遭到政治清算,魏载或许就是因为牵涉其中,而受到流放岭南的处分㊂魏载墓志立于垂拱四年这一特殊年份,加之对其贬官原因又隐晦其词,这些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种可能性㊂此外,据两‘唐书“魏征本传记载,魏膺㊁魏载叔父魏叔璘曾官至礼部侍郎,武后时为酷吏所杀㊂关于此事,在‘雍录“中有另一种说法:武后时庆山突然出现, 其时有给事中魏叔璘者窃为戏言曰: 此平地生骨堆耳 ㊂后闻,赐叔璘死 [4]㊂无论是因言获罪,还是被酷吏陷害,都无改于魏叔璘在武后朝被杀害的事实㊂魏叔璘与魏载叔侄的不幸遭遇,从一个侧面,隐约向我们透露出魏氏两代对武后当政所秉持的态度㊂相应地,他们也在武后时期受到了无情的政治打压㊂或许受到了牵连,作为魏征嫡孙的魏膺无法正常袭封㊂神龙元年正月,政变成功,李唐复辟,中宗即位,韦氏成为皇后㊂故魏膺迟至神龙初年才继承了郑国公的封号㊂正史对魏膺的记载只是一笔带过,而此石刻不仅有魏膺本人的形象,更是记录了他当时的官职经历,足以补充正史记载的缺失,同时丰富了对魏征身故之后其家族沉浮变迁的认识㊂神龙初年,距离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太师㊁郑国公魏征去世,已过去了六十余年㊂魏征享年六十四岁,四个儿子中,魏叔玉为长子,袭封郑国公㊂魏叔瑜为魏征少子,他去世后,叔瑜之子魏献㊁魏华请开元前期文坛宗主㊁ 燕许大手笔 张说作‘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此文见于‘全唐文“卷二二七[5]2296㊂‘宝刻丛编“卷八引‘集古录目“,名为‘唐豫州刺史魏叔瑜碑“:㊀㊀唐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燕国公张说撰,叔瑜次子安州都督华书㊂叔瑜字思瓘,钜鹿下曲阳人㊂太尉郑文贞公之子,官至豫州刺史㊂碑以开元六年五月立㊂[3]18222‘集古录目“称魏叔瑜碑立于开元六年(718年)五月,而据常理推测,立碑之年,未必是撰碑之年㊂‘全唐文“虽不录撰年,然碑题下原注 时为荆州长史作 ,‘集古录目“也称张说当时任职荆州大都督府长史㊂考其年表,张说于开元五年四月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元六年春升任幽州都督,‘唐豫州刺史魏叔瑜碑“应撰写于五年四月后㊁六年春天前,因此,撰碑之年定于开元五年(717年)似乎更为准确㊂张说另有‘与魏安州书“:㊀㊀说白:尊豫州府君德业高远,名言路绝,岂说常词所堪碑纪?比重奉来旨,力为牵缀,亦不敢假称虚善,附丽其迹㊂虽意简野,文朴陋,不足媚於众眼;然敢实录,除楦酿,亦无愧于达旨㊂今手写装本,来使赍缣马,何尔疏外?通财不谢,故无辞却㊂甚热,愿履恒休㊂张说白㊂[5]2265魏安州即魏叔瑜次子魏华,因其曾担任安州都督一职㊂张说‘与魏安州书“应作于‘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后,文中称碑文撰写完毕,已 手写装本 ㊂魏华为表示感谢,专门派人 赍缣马 至张家㊂张说答复此书,以表达 通财不谢,故无辞却 之意㊂文中又称 甚热,愿履恒休 ,可见天气炎热,若‘唐豫州刺史魏叔瑜碑“撰写于开元五年,则‘与魏安州书“应定于开元五年(717年)夏秋间为是㊂作为魏献㊁魏华的堂兄弟,身为长子长孙的魏膺,开元五年距其祖父魏征去世已超过七十年,他或许仍然健在,但很可能已经致仕㊂石刻正面为帝后礼佛图及 大唐皇帝供养大唐皇后供养 题记(图四),从神龙到开元,由于唐睿宗皇后早殁,这一时期的帝后似乎只有唐中宗韦皇后与唐玄宗王皇后两种可能㊂玄宗时期,从整体上虽然是释道两教并存,实际上他却独钟于道教㊂若立足于石刻本身来进行分析,作为供养人之一的淄州刺史张守洁,虽不见于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七四‘淄州(淄川郡)“,但据郁先生考证,狄光嗣曾任淄州刺史,狄光嗣于神龙年间为兵部郎中,开元初年检校河南河北捕蝗使,故推论其刺淄在景龙中㊂[6]景龙是唐中宗李显第二个年号,自公元707年丁未九月至公元710年庚戌六月㊂若此推论成立,神龙年间淄州刺史疑为张守洁,张守洁去任后,由狄光嗣接替㊂据石刻题记,张守洁官职爵位全称为使持节淄州诸军事行淄州刺史上柱国白水县国男,石刻中同时出现了他的形象,丰富了我们对于唐代职官与社会的认识,还可以起到增补郁先生‘唐刺史考全编“的作用㊂另,按年龄推算,若以魏征去世作为他的生年,魏膺开元初年已逾古稀㊂而石刻中郑国公魏膺为一沉稳敦厚中年人形象,且在淄州担任别驾一职,亦进一步将该石刻的雕刻时间指向神龙年间㊂此外,史载唐中宗韦皇后复位后, (神龙元年)十一月戊寅,加皇帝尊号曰应天,皇后尊号曰顺天㊂ [1]142 (神龙三年)庚子,上皇帝尊号曰应天神龙,皇后尊号曰顺天翊圣,大赦天下,改元为景龙㊂ [1]145帝后并尊,万民共仰,足见韦后宠遇隆盛,而玄宗开元年间并无皇后加尊号的记载㊂所以,这里的皇帝㊁皇后更有可能指的是唐中宗和韦皇后㊂据记载,唐中宗十分崇信佛教,复位后,令天下诸州立寺观各一所,以中兴为名㊂[1]142神龙元年,中宗诏禅师道亮入大内坐夏安居,并请他为自己 受菩萨戒 [7]171㊂唐中宗亲为翻译家义净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 [7]2㊂这位天子 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祈念药师,遂蒙降祉,荷兹往泽,重阐鸿猷,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药师瑠璃光佛本愿功德经“,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7]2㊂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二月十五日,中宗及皇后曾下发入塔供养法门寺舍利,温王㊁安乐公主等亦同时下发供养㊂这些供养发全装在边长五十余厘米大小的石匣内,匣盖铭文明确记载了此事㊂1978年春在塔基附近地下一米深处发现了这一匣盖,现保存于陕西宝鸡法门寺中㊂在古人看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唐中宗带头下发供养舍利,足见其信佛之深㊁礼佛之诚㊂唐中宗事佛如此殷勤,除了受时代潮流及父母影响外,应该与他坎坷的政治生涯有着密切关系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贬谪庐陵的艰苦岁月中,佛法给予中宗心灵以极大的安慰与信心,以至于他在复位后感念佛力,不遗余力地推崇佛教,更加虔诚地礼佛念佛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地方官员桓纳言等通过立幢造像㊁礼佛诵经等活动为帝后㊁长官㊁自身祈福,正可见其时浓烈的崇佛氛围㊂如果能得到确认,这一幅线刻图像,将成为继北魏龙门石窟宾阳中洞㊁北魏巩县石窟第一窟等之后,迄今发现的又一幅帝后礼佛图,该石刻可能也是唐代现存的唯一一幅帝后礼佛图石刻㊂在礼佛图这一艺术史题材的发展演变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㊂㊀㊀三、帝后礼佛图图像分析石刻图像中,皇帝及其侍从居于画面右方,皇帝着冕服,跪坐于榻上㊂据‘旧唐书㊃舆服志“:㊀㊀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㊁衮冕㊁鷩冕㊁毳冕㊁绣冕㊁玄冕㊁通天冠㊁武弁㊁黑介帻㊁白纱帽㊁平巾帻㊁白帢,凡十二等㊂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㊁导㊂玄衣,纁裳㊂十二章,八章在衣:日㊁月㊁星㊁龙㊁山㊁华虫㊁火㊁宗彝㊂四章在裳:藻㊁粉米㊁黼㊁黻㊂衣褾㊁领为升龙,织成为之也㊂各为六等,龙㊁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㊂白纱中单,黼领,青褾㊁襈㊁裾㊂黻㊂加龙㊁山㊁火三章㊂余同上㊂革带,大带,剑,珮,绶,与上同㊂舄加金饰㊂诸祭祀及庙㊁遣上将㊁征还㊁饮至㊁践阼㊁加元服㊁纳后㊁若元日受朝则服之㊂[1]1936本图所见,似乎应当属于衮冕,冕前垂旒有十二条,肩绣日月,衣袖下摆饰有华虫等㊂皇帝内服中单,上着交领宽袖衫,下着裳,蔽膝垂于榻上㊂双手置于胸前,持玉圭㊂常见的冕旒样式,一如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中晋武帝司马炎等所服㊂而在本图中,冕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样式,虽然还是垂白珠十二旒,其中有三串为珩下三串饰,与皇后簪下垂玉相似㊂皇帝身后站立四人,一人掌伞,两人掌扇㊂掌伞侍从戴梁冠,身着宽袖交领衫,加两当㊂掌扇侍从头戴介帻,着宽袖衫㊂掌伞侍从形象与敦煌二二〇窟贞观时期壁画中掌扇人十分相似,可以互相参照㊂皇后及其侍从居于画面左方,皇后跪坐于榻上,与皇帝相对㊂身着交领宽袖衣,双手笼于袖内,捧一莲蕾㊂皇后所捧物品应非仙桃,而是莲花花蕾,可参考敦煌莫高窟第四六八窟女供养人与第二六三窟男供养人所持之物㊂皇后身下,有蔽膝垂于榻前㊂头戴花冠,插簪㊂其左侧簪为珩下三串饰,右侧簪头为环饰,以珠络与冠饰顶部相连㊂皇后所服,可能就是文献所载之 钿钗礼衣 ㊂‘旧唐书㊃舆服志“载:㊀㊀‘武德令“:皇后服有袆衣㊁鞠衣㊁钿钗礼衣三等㊂袆衣,首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㊂其衣以深青织成为之,文为翠翟之形㊂素质,五色,十二等㊂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㊁襈㊂褾㊁襈皆用朱色也㊂蔽膝㊂随裳色,以緅为领,用翟为章,三等㊂大带以青㊂随衣色,朱里㊂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㊂大带以青衣㊂革带㊂青袜㊁舄㊂舄加金饰㊂白玉双珮,玄组㊂双大绶㊂章彩尺寸,与乘舆同㊂受册㊁助祭㊁朝会诸大事则服之......钿钗礼衣,十二钿,服通用杂色,制与上同,唯无雉及珮绶,去舄,加履㊂宴见宾客则服之㊂[1]1955皇后身后站立四位侍女,一人掌伞,两人掌扇,面相丰腴,发饰不一,皆上着交领宽袖衫,下着长裙㊂羽毛长扇即雉尾障扇,在唐代是帝后才能享有的仪仗,可以参看阎立本名作‘步辇图“㊂在帝后礼佛图中,皇帝长扇上有方形饰物,皇后长扇为圆形饰物,创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分,显示出帝后出行仪仗的男女有别㊁同中之异㊂在画面中间三层莲花台上,有一摩尼宝珠,光焰腾腾,熠熠生辉㊂这种莲花台组合摩尼宝珠的图像,可能为一大型座式香炉,它上面的孔洞及冉冉飘出的云烟似乎也能证明这一点㊂香炉是礼佛供养的用具,在佛具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㊂从各类图像资料来看,座式香炉一般位于佛教造像下部佛座的正前方,故这里的香炉可能暗示其背后的佛像正是帝后礼敬的主要对象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莲花台上还有一四足支架托起的摩尼宝珠,摩尼宝珠作为佛法无边㊁安康吉祥的象征,帝后以之祈求消灾延寿㊁国祚久长,这可能也是画面的题中之意㊂除座式香炉之外,桓元徽㊁桓夫人金氏㊁张守洁㊁魏膺等人皆手持有柄香炉,在进香或礼佛等佛教活动中属于必备用具,使用相当广泛㊂这种有柄香炉唐代称为 手炉 ,唐代手炉炉体部分宽而扁,也与图像中反映的情况相一致㊂大型座式香炉两边各有一供养菩萨单腿胡跪于莲花座上,手持莲花礼赞㊂类似供养菩萨的这种形象,在长安地区现存的线刻图画中还可发现,如永徽年间大雁塔门楣的供养菩萨像即为显例㊂五台山佛光寺等唐塑㊁敦煌唐代壁画胡跪菩萨,也可看到近乎相同的造型和姿态㊂皇帝皇后面对莲花香炉礼敬,态度十分虔诚,这从帝后礼佛穿着的服饰规格也可证明㊂石刻上的这幅帝后礼佛图,继承了北魏龙门石窟宾阳中洞㊁北魏巩县石窟第一窟等采用的 主从形式 的人物构图方式,按照供养者的社会地位,从位置的先后㊁冠服的繁简㊁身形的大小㊁关系的亲疏等多方面体现出身份等级的差别㊂如果将石刻左㊁正㊁右三面连接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以莲花香炉为中心,在皇帝一侧,供养人主要是按照品级高低来排列的;在皇后一侧,供养人则主要是按照长幼尊卑来排列㊂另一方面,由皇帝引导朝臣礼佛,可视之为于 公 的队列㊂皇后身后,主要是与桓家有关的姻亲或好友,可视之为于 私 的队列㊂恐怕在大宝幢主清信士桓纳言的心中,这样一种礼佛仪式的安排,公私得兼,善莫大焉,他亦为此欣喜不已吧㊂据‘大唐西域记“:㊀㊀致敬方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㊂凡斯九等,极唯一拜㊂跪而赞德,谓之尽敬㊂远则稽颡拜手,近则舐足摩踵㊂[8]在线刻图像中,帝后似在长跪,桓纳言㊁赵元哲合掌手拱,桓元徽㊁金氏夫人行香礼佛,这些礼佛仪式上的不同仪节,在画面中都有生动而细致的表现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魏龙门石窟宾阳中洞㊁北魏巩县石窟第一窟㊁唐代帝后礼佛图三者的皇后形象都是手持莲花,看来也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应是礼佛仪式中供养人以香花供养㊁礼佛事佛的具体表现㊂这一幅唐代帝后礼佛图,其整体布局与敦煌一〇三窟乐廷瑰及夫人行香图等十分相似,只不过对于核心供养人,行香图取站姿,礼佛图取跪姿而已㊂礼佛图这一布局形态并不是孤例,说明至迟在唐朝前期,这种主前从后㊁ 男尊女卑 的对称式布局形态已经成为一种构图模式,从长安到敦煌,自山东至江南,在大唐的庙堂乡野间流行开来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㊀[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㊀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4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4]㊀[宋]程大昌.雍录(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2:81.[5]㊀[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6]㊀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七四)[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059.[7]㊀[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7.[8]㊀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7.附图: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责任编辑:曹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