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热红外地震预报研究的尝试与展望
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现状
1 震 前 卫 星热 红 外 异 常研 究 历 史 及发 展 概 况
震 前卫 星热 红外 异 常研 究 的发展 是一 个从 发 现到 定性 再 到定 量 的过 程 ,可 以划 分 为 四
个 阶段 :异常 现象 的发现 、异 常现象 总结 、机 理研究 以及 异常提 取方法 改进 。
11 异 常 现 象 的 发 现 .
年前 苏联科 学 家 G rv等人发 现 1 8 on 9 4年加 兹利 的一 系列 地震 震前 卫 星热 红外 异 常后 [,近 5 ]
二十余 年来 卫 星热 红外 研究 迅 速发 展 。成 了地震 学界 和 遥感 学界 共 同关 心 的研究 课 题 。本 文 将介绍 近年来 震前 卫星热 红外遥感 资料 的研究 进展情 况 。
人 们很 早 就察觉 了地震 前 出现 的地 面温度异 常 .我 国史料 亦不 乏记 载… 随着 观测 仪器 的发展 ,精 度 的提 高 ,震前 热异 常 资料越 来 越丰 富 ,这些 资料 表 明 ,强震 前 在震 中区较 大
范围 内出现增 温异常 是一种 较为普 遍 的现象[ ]
震 前卫 星热 红外 异常 最初是 由前 苏联 G ry等人发 现 的[, 他们 在研究 1 8 on 5 ] 9 4年加 兹利
收 稿 日期 :2 0 — 9 1 090—0
基 金 项 目 :广 东省 科 技计 划 项 目(0 6 3 2 1 1 ) 十 一 五” 国家 科技 支 撑项 目(0 6 A O B 30 - 6 2 0B 7 0 00 ,“ 20 B C 1 0 -4 O ) 作 者 简 介 : 叶秀 薇 ,17 90年 生 ,女 ,高级 工 程 师. 主要 从 事 数 字化 地 震 资 料 及地 下 流 体地 震 预 测 等研 究 .
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1
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1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1000一、引言邢台地震30多年了,经过中国地震科技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地震预测研究在观测、实验、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对大地震震例研究,提出了以前兆分析为基础的预报新思路,并对一些特定类型的地震,做出了若干成功的预测预报,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
但是,近40年的实践无情地证明,科学进展与地震实现预报的科学目标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最严峻的现实是:80年代末以来的最近10多年中世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灾难性地震,几乎都是在毫无预报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1988年12月7日前苏联亚美尼亚7.1级地震,其死亡人数达2.5万人,1990年6月21日伊朗鲁德巴尔7.6级大震死亡人数高达4万人,1993年9月30日印度德干高原的拉土耳6.5级地震也造成上万人死亡。
尤其是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北岭6.6级和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1级地震,发生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都是一流的两个地震预报研究大国,不但震前未有预报,而且造成人员伤亡(其中阪神地震的死亡人数超过6000人)和巨额经济损失(分别达2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令国际社会震惊。
另外,在一些预测要有强震发生而进行强化乃至应急的监测预报研究的地区,如预计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可能发震的日本东海8级大震危险区,以及认为在1988年前后(正负3年)具有百分之九十五发震概率的美国帕克菲尔德6级地震危险区等,科学家所预测的地震都迟迟没有发生。
在德国和土耳其20世纪80年代联合举办的北安纳托利亚地震预报实验场,1999年8月17日也在震前没有预报的情况下,发生土耳其伊兹米特7.8级大地震,造成1万7千多人死亡和1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我国的情况与此类似,在早期,曾对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做出成功预报,并因此而取得了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大社会效益,但仅仅一年之后,在对20世纪全球灾情最重的1976年唐山7.8级大震灾的预报中遭受严重的挫折。
张北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研究
0 引 言
研究 表 明强震 前 在 震 中区较 大 范 围 内 出现 增 温异 常是 一种 普遍 现象 , 种增温 异 常不仅 表 现在 这
作 为正 常 温度场 , 所研 究 的卫 星影像 与其作 差 值 将
比 较 . 究 认 为 , 海 湾 ~ 北 京 西 北 部 的 一 个 北 西 研 渤
( ) b) c ( ) e ( ) 图 2( )( ( )( a ( ( ) d ( ) f和 a b) c d)( ) e
. 国外
些 研究 者 对 伊 朗 、 巴基斯 坦 、 阿尔 及 利亚 、 印度 、
日本等 国 的 地 震 也 使 用 卫 星 热 红 外 数 据 做 了研
究 “ . 论与 国 内学 者 类 似 , 结 即震 前 l天 到 几 十 天 内 , 中区几 百千 米 范 围 内 出现 有 大 约 1 ~ K 震 K 6
震 的关 系 , 出了地 震前 地 面有异 常增 温现 象 的结 得 论 . 来 国 内研 究 者 强祖 基 、 常恭 等 利 用 卫 星 后 赁 热红外 遥感 资料 研究 了国 内的一些 震例 , 绍 了研 介
究 地 面 增 温 异 常 的 一 些 基 本 方 法 和 思 路
一
1 数 据 与 方 法
级地震 , 地震 是 17 该 9 6年 唐 山地 震 之后 首 都 圈 附
近地 区发 生 的 最 大 一 次 破 坏 性 地 震 . 秀 登 等 - 徐 - ,
2 热 异 常特 征
如 图 1 a 所示 1 5 E下午 6点卫 星 图像 显 () 月 t 示北 京西 北 附近 出现 热 异 常 , 图 1 b 所 示 7点 如 ( ) 该异 常 向东南 方 向延 伸 大 约 2 m,如 图 1 c 所 0k ()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e gn ee yL US 字样 。未 来 四年 , 年 n ie rdb OT ” 青
汽 车 将 花 巨资 请 莲 花 工 程 开 发 8款 新 车 . 来 未
这 些 新 车逐 步上 市之 后 . 青年 乘 用 车将 会 形 成
规模
震监测。 目前尽管不同类型的地震 台网已遍布全球 , 同时装
一
发 展 相 对 薄弱 的 省份 . 靠 民 营 汽 车 企 业 的 发 依
展 , 中 国汽 车 工业 占据 了一 席 之 地 。这 是 浙 在
江 经 济 、 文化 背 景 下 发 展 汽 车 工 业 的 一 个 特
、
卫 星 热 红 外 遥 感 在 地 震监 测 预 报 中的 应 用
点, 对杭 州汽 车工 业的发展 具有借 鉴 意义 : 世 界 汽 车 工 业 已经 具 有 10多年 的 历 史 . 0
现 在 进 军 中级 车 市 场 . 然 走 这 条 路 , 无 疑 依 毫
问这 是一 个新 来 者 能 走 得 捷 径 , 且 避 免 了知 而
识 产权 上 的 纠纷 . 失 为 一 条 具 有 创 新 的 发 展 不
之路 。
测预报工作指 出了新 的发展 方向。近年来 , 国内外 已有许 多
了意 大利 菲 亚特 车型 的 装 配模 具 和 知 识 产 权 .
由 于 卫 星 遥 感 技 术 具 有 覆 盖 范 围 广 、 息 量 大 、 实 时 信 可 监 测 以 及 精 度 高 等 优 点 , 已引 起 各 国 地 震科 学 家 的 关 注 和 兴 趣 。自 2 0世纪 8 0年 代 起 , 外 地 震 学 家相 继 开 始 将 卫 星 国
问题 。
汽 车 钣 金 冲 压 件 及 汽 车 仪 表 等 零 部 件 产 品 的 研 发 、 造 和 销 售 为 主 的 企 业 。2 0 制 0 5年 , 泰 众 集 团 购 买 了丰 田 在 台 湾 的 特 锐 生 产 线 和 原 装
地震预测成果回顾与实际应用展望
地震预测成果回顾与实际应用展望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用于预测地震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回顾过去几十年来地震预测的相关成果,并展望未来地震预测技术的应用前景。
我国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地震。
为了提前预警和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我国地震预测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
以地震参数的测定为基础的统计预测方法,如地震集群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外,利用地震应力场和地壳变形场来预测地震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地震亲缘关系法能够通过线性或非线性关系的拟合,构建了预测模型以实现地震预测。
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震监测仪器的网络化,已经能够及时获取到地震研究所需的各种数据,为地震预测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然而,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地震问题的复杂性,现有的地震预测方法仍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首先,地震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地质结构等。
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导致了地震预测的困难。
其次,地震预测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目前,尽管有了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化观测设施的建立,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仍然是一个问题。
此外,地震预测的精确性也受到技术的限制。
虽然现有的预测模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预测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未来地震预测技术需要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及时性。
例如,可以开发更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提高地震数据的采集频率和精确度。
其次,应加强地震预测模型的研究和改进。
例如,可以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另外,地震预测还应更好地利用不同领域的数据,如地质学、数学、物理学等,加强学科交叉和合作,为地震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震预报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
地震预报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地震预报技术一直是地震学家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地震预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地震预报技术研究的历史回顾地震预报技术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在当时主要是依靠观测地震前兆来进行。
然而,由于地震前兆的产生和判断存在不确定性,这种方法在预报准确性方面存在很大的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方法来研究地震预报。
二、地震预报技术的研究进展1.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地震监测技术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它能够实时监测地壳运动状态和地震活动。
随着卫星技术、地震仪器的发展,地震监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现代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高精度测震仪、全球定位系统等。
2. 地震模拟和预测技术的改进地震模拟和预测技术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和监测数据,建立地震活动的数学模型。
通过模型的预测,科学家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地震预报的准确性,还为预防地震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地震预报技术的发展趋势1.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目前,地震预报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方法,而是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
例如,结合地震监测技术、地震模拟和预测技术、地震动力学等,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强化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
通过共享地震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报技术的水平,提高地震灾害的防范能力。
3.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地震预报技术也不例外。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提前预警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地震预报技术的局限性与挑战尽管地震预报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中小地震的预报。
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前景与挑战
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前景与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地震灾害的深入认识,卫星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前景和挑战,并分析其对救援工作的积极影响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卫星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前景1. 地震监测与预警卫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实时监测,准确掌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信息。
同时,卫星数据也可以用于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向相关地区发送预警信息,为人们提供宝贵的逃生时间,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2. 搜索与救援由于地震造成的灾害范围广泛,地面救援力量受限,卫星技术的应用成为地震救援的重要手段。
卫星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图像提供受灾地区的全景信息,帮助救援人员快速定位被困者和破坏程度较高的区域,提高救援效率。
3. 通信与协调地震灾害造成通信线路瘫痪的情况经常发生,而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卫星通信设备可以在地面设施无法运作时提供稳定的通信传输,为救援人员之间的沟通和指挥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提高救援效果。
二、卫星技术在地震救援中面临的挑战1. 数据获取和处理卫星技术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高质量的遥感影像和实时的地震数据。
然而,地震发生时,相关设备可能被损坏,数据获取变得困难,这对卫星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挑战。
同时,卫星数据的处理和解读也需要专业人才和高效算法的支持。
2. 通信延迟和带宽限制卫星通信受限于信号传输的时间延迟和带宽限制,这可能影响地震救援工作中的实时性和数据传输效率。
在灾害发生后,及时的指令和信息传递对救援行动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卫星通信的速度和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3. 高成本和依赖性卫星技术的应用通常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的维护人员,这增加了救援部门的财务负担。
此外,卫星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对地震救援工作的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赖性可能使救援行动面临风险。
三、克服挑战的努力与前景展望虽然卫星在地震救援中面临一些挑战,但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正在不断努力克服这些问题。
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与前景
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与前景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如何迅速、高效地进行地震救援工作成为了科技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卫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地震救援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优势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与前景,并分析其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迅速获取灾情信息地震发生后,迅速获取灾情信息对于指挥部门制定救援计划、调动资源和决策部署至关重要。
卫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和图像传输,可以实时获取地震灾区的影像数据,包括地表裂缝、倒塌建筑、道路覆盖情况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卫星信号传输到指挥部,在短时间内对灾情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和分析,为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精准定位被困人员地震后,被困人员的抢救是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
卫星导航系统如GPS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通过与移动通信网络结合,可以迅速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
在救援过程中,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远程语音通信和视频传输,使救援人员能够与被困人员进行实时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三、监测地震后余震活动地震发生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余震。
这些余震活动对于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卫星技术可以通过地震监测卫星对地震余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准确判断余震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指导救援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四、快速建立通信网络地震发生后,通信网络的瘫痪是常见的情况。
卫星通信技术通过与地面通信站的配合,可以快速建立起可靠的通信网络,为救援工作提供稳定的语音和数据传输服务。
这项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通信网络的不足,使救援指挥部门可以与地震灾区的救援人员建立起实时、稳定的通信渠道。
未来展望: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虽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但仍有许多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首先,需要继续提高卫星技术的精度和覆盖范围,以满足地震救援的实时性和全面性要求。
地震预警 卫星监测的重要性与前景
地震预警卫星监测的重要性与前景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灾害,每年都会给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带来损失和伤害。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地震预警方法,其中卫星监测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重要性和前景的技术。
一、卫星监测的重要性卫星监测作为一种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实时的地震监测数据。
这种数据对于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至关重要。
通过卫星监测,科学家们可以及时掌握到地震活动的情况,从而在地震发生前给出预警信号,为人们采取紧急措施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
其次,卫星监测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规律和机理。
通过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变化等。
这对于改进地震预测模型和提升预测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卫星监测还可以发现一些常规地震监测方法无法察觉的异常情况。
例如,通过监测地表位移,卫星可以提前发现地震前兆信号,为预测地震提供新的线索。
此外,卫星还可以监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变化,从而在地震灾害发生后进行灾情评估和应急救援工作。
二、卫星监测的前景卫星监测技术在地震预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的分辨率和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提高,可以更好地监测地面变化和地震活动。
这将为地震预警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卫星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将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构建更加完善的地震预警模型,并通过模型不断优化和改进预测结果。
此外,卫星监测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地震监测方法相结合,形成多维度的地震预警系统。
例如,可以将卫星监测数据与地面监测站的数据进行对比和验证,提高预警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未来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卫星监测技术在地震预警领域具有广泛的前景,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卫星的成本和运行效率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
当前的卫星系统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共享和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障碍,这限制了卫星监测技术的全面应用。
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前景与挑战
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前景与挑战地震,这一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在地震救援工作中,科技的力量愈发凸显,其中卫星技术的应用正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前景,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前景是广阔而令人充满期待的。
首先,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面积、快速的灾情监测。
在地震发生后,通过卫星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迅速了解受灾区域的整体情况,包括建筑物的损毁程度、道路的阻塞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次生灾害隐患。
这为救援队伍的快速部署和救援路线的规划提供了关键的决策依据。
其次,卫星通信技术为救援工作搭建了稳定的信息桥梁。
在地震灾区,地面通信设施往往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信息传递受阻。
而卫星通信不受地面基础设施的限制,能够及时将灾区的情况传递出去,让外界了解灾区的需求,同时也能让救援人员在灾区内部保持有效的沟通,协同开展救援行动。
再者,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能够精准定位受灾人员和救援队伍。
在复杂的地震环境中,定位的准确性对于及时找到被困人员至关重要。
借助卫星导航,救援人员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到达目标位置,提高救援效率,为被困人员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
此外,卫星气象监测对于地震救援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灾区气象条件的实时监测和预报,可以提前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的准备,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然而,卫星在地震救援中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
技术方面,卫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虽然卫星能够拍摄高分辨率的图像,但要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准确地提取有用的信息,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
而且,卫星数据的传输也可能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延迟或丢失。
资源方面,卫星资源有限,在同一时间可能需要应对多个地区的需求,如何合理分配和调度卫星资源,以确保地震救援能够得到优先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卫星技术的应用还需要与其他救援手段紧密配合。
卫星提供的信息只是救援工作的一部分,还需要与地面救援队伍的实地勘察、无人机侦察等手段相结合,才能形成全面、准确的灾情评估和救援方案。
卫星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与发展
卫星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与发展第一章:引言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震风险,人们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探索地震预警技术。
其中,卫星技术成为了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卫星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章:地震预警中的卫星技术近几年,卫星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主要应用方式包括:1. 卫星遥感技术。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表面进行高精度的观测和监测,获取到地震前响应信号,从而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并及时进行预警。
例如,日本的JERS卫星就使用SAR 技术,成功对1995年关东地震进行了预警,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GNSS技术。
GNSS(全球定位卫星系统)是一种利用多颗全球卫星组成的定位和导航系统,可以实现对地震前期的地表运动变化进行高精度监测和记录。
在地震预警中,GNSS技术可以提供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的地表变形数据,从而为地震预警模型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例如,台湾的CWBS(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就是利用GNSS技术,于2016年成功发出了“双十一”地震预警。
3. 卫星导航技术。
卫星导航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准确了解地震发生后的情况,做出更及时有效的救援和应急处理。
例如,GPS定位技术可以用于灾后搜救和紧急物资运输等方面,大幅度提高了抗震救灾的效率和成功率。
第三章:卫星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发展卫星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各种技术手段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才能更好地为地震预警服务。
1. 卫星遥感技术方面,目前主要遇到的问题是数据获取和处理难度较大。
数据量庞大,处理难度大,高级别的处理模型和算法还需不断优化和改进,才能更好地满足地震预警的需求。
2. GNSS技术方面,主要遇到的问题是仍然存在定位误差等问题,需要对GNSS定位算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前景与挑战
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前景与挑战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广泛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救援中,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往往只有在最初的几天内,救援行动的效果才会最大化。
然而,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坏使得救援工作异常困难,传统的救援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提供准确的信息并将援助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因此,卫星技术在地震救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卫星在地震救援中的前景与挑战。
一、前景卫星技术的引入使得地震救援的响应时间大大缩短。
卫星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将这些图像传输到救援指挥中心,以帮助救援人员更好地理解灾区的状况。
通过卫星图像,救援人员能够迅速确定受灾地区的范围、破坏程度以及道路情况,从而更好地规划救援行动。
卫星还可以追踪受灾人员的位置,帮助救援人员准确定位受困者,并通过卫星通讯系统与他们取得联系,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卫星技术还可以提供实时的传感器数据,以监测地震活动和相关的地质变化。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并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
这种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帮助地震救援人员更好地预测和应对余震,减少进一步的破坏和伤亡。
二、挑战然而,卫星在地震救援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卫星技术需要强大的地面设备来接收和处理传输的数据。
在地震发生后,通信设施通常会受到破坏,这可能导致卫星与地面指挥中心之间的通讯中断。
此外,地震的影响还会导致卫星传输的数据丢失或损坏,进一步增加了数据传输的不可靠性。
其次,卫星图像的获取和处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坏,许多地区的地面设施无法正常运作,导致救援人员难以从现场获得实时图像。
另外,由于地震造成的海啸、土石流等次生灾害,灾区周围的天气状况也可能变得恶劣,进一步限制了卫星图像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此外,地震救援行动需要多个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
然而,由于不同组织使用的卫星系统和通讯设备存在差异,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以及信息共享的能力也成为一个挑战。
卫星数据在地震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及前景
卫星数据在地震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及前景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
为了实现对地震灾害的有效应对和管理,卫星技术的应用在地震灾害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卫星数据在地震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前景。
一、卫星数据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卫星数据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地表形变、地表温度变化等信息,为地震的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首先,卫星通过测量地表形变,可以实时监测到地壳的运动情况,识别出地震发生与即将发生的地区。
这一信息对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及时发挥预警作用至关重要。
其次,卫星数据还可以监测到地表温度的变化。
在地震发生前,地下的构造变化会引起地表温度的异常变化。
通过对地表温度的监测与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地震的迹象,为地震的预测与防范提供重要线索。
二、卫星数据在地震灾害评估中的应用地震灾害后,根据卫星数据的反演结果,可以确定地震波传播路径、地表破裂特征以及灾区地形破坏情况等信息,为灾后的地震灾害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首先,卫星数据可以准确测量地表位移,揭示出地震破坏区域以及破坏程度。
这对于迅速评估地震灾害的规模与严重程度,制定灾后抢险救灾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卫星数据还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用于分析灾区土地利用状况、城市建筑物的破坏情况等,评估地震对灾区人口和财产的影响。
三、卫星数据在地震灾害应急响应中的应用地震发生后,卫星数据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受灾地区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为应急救援提供重要的支持。
首先,卫星数据可以提供受灾地区的详细影像,用于快速评估受灾情况,确定灾区的重点救援对象。
同时,卫星数据还可以检测到灾区的道路、桥梁、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为救援队伍提供路线规划和灾区进入的建议。
其次,卫星数据还可以提供海洋卫星数据,用于监测海啸等海洋灾害。
通过卫星数据,可以实时获取到海浪的高度、速度等信息,为海洋灾害的预测与防范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地震预警 卫星监测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
地震预警卫星监测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地震,是一种令人畏惧的自然灾害,它的突然来袭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我们不断探索和发展各种监测和预警技术。
其中,卫星监测在地震预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趋势。
一、地震的危害与预警的必要性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它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基础设施破坏,甚至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在强烈地震发生时,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2008 年的汶川地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经济损失惨重。
因此,地震预警变得至关重要。
通过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可以让人们有宝贵的时间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迅速躲在桌子底下、撤离到安全地带等。
对于一些关键设施,如核电站、化工厂、铁路系统等,提前预警可以启动应急保护机制,避免更严重的事故发生。
二、卫星监测在地震预警中的重要性1、大范围监测卫星能够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连续监测,不受地理条件和政治边界的限制。
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只要卫星的覆盖范围能够到达,都可以被纳入监测范围。
这使得我们能够对全球的地震活动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快速获取信息卫星具有快速响应的能力,可以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获取相关数据。
与传统的地面监测手段相比,卫星能够更快地将地震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地面接收站,为地震预警争取更多的时间。
3、多参数监测卫星可以同时监测多种与地震相关的参数,如地壳形变、重力场变化、电磁异常等。
这些多参数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高地震预警的可靠性。
4、弥补地面监测的不足在一些地面监测网络难以覆盖的地区,如海洋、偏远山区、边境地区等,卫星监测成为了唯一可行的手段。
它能够填补这些区域的监测空白,提供更完整的地震信息。
三、卫星监测地震的原理和技术1、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雷达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精确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摘要:我国地处亚欧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的区域,地质活动频繁,地震灾害更是常危害我国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因素。
而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应用,对于我国意义重大,其不仅覆盖率和时空分辨率相对较高,还具有全天候和准实时的特点。
在捕捉震前各类“场”属性异常波动的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据此,本文针对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进行了应用分析,希望可以对我国的地震预测工作有所助益,尽量减少地震伤亡。
关键词:热遥感技术;地震监测;应用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地震活动相对频繁,我国地震区的人们备受伤害。
早在公元前1831年,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地震的记录,至今共有地震记录近千次,记录中超6级的破坏性地震就有800余次。
地震给人类所造成的灾难损失不计其数。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更是造成了超八万人的死亡,受灾人数约为4624万人,波及 17个省、市、自治区。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因此,完善和改进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尤其当下的传统地震观测台受到地震监测台网和观测范围的限制,没有进行精细化的预测,亟待转变。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应用则实现了大范围的信息采集和快速更新,弥补了传统观测模式下的不足,实现了动态、连续、大面积的观测,为我国地震活动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一、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在地震孕育产生阶段,会因为地壳应力的不断积累,以动能和热能的形式在震源区域内的地质层进行传递、释放。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该区域内形成局部热力环境的特殊波动,而热力形式透过岩石裂隙和孔洞传递到地表,也导致地表温度的不断提升。
当然,地表升温也可能是由于地壳受力形变所致,岩层内的气体从岩缝扩散,大量甲烷和CO2等温室气体在局部累积,吸收了地面的红外辐射,形成地震区域内的暂时性升温。
卫星热红外地震预报研究的尝试与展望
卫星热红外地震预报研究的尝试与展望徐好民【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2(000)003【总页数】2页(P18-19)【关键词】卫星热红外;地震预报;构造;温度异常;地震前兆;地球动力学【作者】徐好民【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关于卫星热红外的关注起因于本所马瑾院士20世纪80年代末期对俄罗斯的一次访问,她带来了俄罗斯在这方面研究的进展情况,本所强祖基教授在获知这一信息的基础上与浙江师范大学徐秀登、国家气象卫星中心赁常恭等人合作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探索。
笔者接触热红外始于1975年海城地震,耿庆国等人发现震前震中区有夜间升温现象,1980年大连铁路医院徐淑娟大夫在《地震科学研究》第二辑发表的题为《地光对眼部的损伤》的一文中指出:“地光不仅有各种波长的可见光,还应包括大量波长不同的不可见光,可能有红外、紫外、X射线等。
”笔者1975年撰《关于地光成因的初步探讨》、1980年撰《地光原理》一书时就是将地光、夜间升温、动物异常等一系列现象归因为地球运动过程中释气造成的。
笔者曾多次向前任所领导表示卫星热红外是预报地震的好手段,对强祖基教授应予支持,这项工作也不应因强祖基教授退休而中断。
1999年所领导应地震预报研究室主任邓志辉请求,批准建立卫星热红外接收站,使地质研究所开创的这项工作得以延续,这是十分正确的。
自台站建立之后主要由笔者负责日常监测工作,为使观测资料完整连续,自2000年1月26日开始作观测记录,目前已获得60余万字观测资料。
由于这套设备是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购买的,软件是为气象预报服务的,这套系统用于地震预报全靠使用者自己摸索。
笔者在这一方面是毫无经验可谈的,而且不习惯于图像的色调表示,喜欢在蓝白图上圈等温线。
开始时只限于寻找高温区和构造及地震的关系,发现一致时自然高兴,发现不一致时自然感到困惑。
2月6日03时32分图上突然出现2个彩色亮点,长宽约2 mm,一个位于湖南省澧县王家厂水库东河道上,一个位于哈萨克斯坦乌什托利东南80 km山峰河流转弯处。
卫星热红外地震预报研究的尝试与展望
卫星热红外地震预报研究的尝试与展望
徐好民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02(000)003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徐好民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5
【相关文献】
1.卫星热红外观测进行地震预报的可能性分析 [J], 孔令昌;王正哲;王志敏;王桂清
2.兰州卫星热红外与短临地震预报(I) [J], 沈文荣;陈有发
3.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J], 钟美娇;张元生;郭晓;张璇
4.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J], 钟美娇;张元生;郭晓;张璇;
5.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J], 郭晓;张元生;钟美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北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研究
张北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研究冯亚静;陈勇;郭广猛【摘要】地震前的热异常大多是使用极轨卫星数据来研究,例如AVHRR和MODIS数据,其时间分辨率为一天2次.由于观测时间间隔约12小时,有可能会漏掉一些异常信息.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静止卫星数据,研究了1998年1月10日张北Ms6.2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首次精细地刻画了该热异常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月5日夜间热异常出现在北京西北部,随后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展,整体覆盖在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上,到1月6日凌晨消失;其温度高出周边地表温度4 K~5 K;热异常的扩张与风速、风向有关,在卫星云图上表现出明显的随风摆动现象;该异常带之下的地表的温度与周边地表温度相同,据此推断该异常出现在空中,而不是地表,这是与前人完全不同的新结论.综合以上特征,推断认为该异常可能与地下气体溢出或者异常电磁场有关,而不是岩石受力破裂所致.【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9)009【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张北地震;热红外;增温异常【作者】冯亚静;陈勇;郭广猛【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南阳,473061;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南阳,473061;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研究表明强震前在震中区较大范围内出现增温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增温异常不仅表现在气温上,还表现在地表温度和浅层地温上[1].使用卫星热红外数据研究震前温度异常是近20多年来发展的新技术,最初由苏联学者发现.他们详细地描述了在中亚地区活动断裂带上的红外辐射与地震的关系,得出了地震前地面有异常增温现象的结论[2].后来国内研究者强祖基、赁常恭等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研究了国内的一些震例,介绍了研究地面增温异常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思路[3-4].国外一些研究者对伊朗、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的地震也使用卫星热红外数据做了研究[5-6].结论与国内学者类似,即震前1天到几十天内,震中区几百千米范围内出现有大约1K~6K的增温现象.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地区发生Ms6.2级地震,该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首都圈附近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破坏性地震.徐秀登等[7]通过研究震区周边310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发现张北地震前存在增温异常,并将其分为强异常区如张北、呼和浩特、济南等地,弱异常区如北京、大同等地.吕琪琦等使用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研究选用无震时的NOAA AVHRR图像作为正常温度场,将所研究的卫星影像与其作差值比较.研究认为,渤海湾—北京西北部的一个北西向的条形区域是与地震有关的异常区域[8-9].由于AVHRR数据的时间分辨率较低,一天只有2次数据,只使用夜间数据的话只有一个数据,不能精确刻画热异常的动态变化.为此本文选用了静止气象卫星数据,首次以高时间分辨率研究了张北地震的热红外异常变化特征.本文使用日本MTSAT静止气象卫星数据的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为0.05度,时间分辨率为24次/天.首先使用数据自带的参数将DN值转换为亮温,然后将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序,做成动画播放,这样能直观地表达出卫星热异常的动态变化.图1(a)(b)(c)(d)(e)(f)和图2(a)(b)(c)(d)(e) (f)分别列出了1月5日18,19,20,21,22,23点和1月6日0,2,4,5,6,7点的卫星红外云图.如图1(a)所示1月5日下午6点卫星图像显示北京西北附近出现热异常,如图1(b)所示7点该异常向东南方向延伸大约20 km,如图1(c)所示8点钟继续向东南延伸,高温区前缘与周边界限比较清晰,位置接近渤海湾.如图1(d)所示9点钟,热异常向东、东南方向扩展,前缘变得模糊.到1月6日凌晨3点,异常条带稳定分布在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位置上,长约200 km,宽约40 km,温度266 K,而周边温度约261 K.早上4点钟温度开始降低,到7点热异常基本消失(如图2(f)所示).使用NCEP气象资料,查得5日晚8点的地面风速约为6m/s,而异常条带扩展速度在20 km/h左右,约5.5m/s,二者吻合较好.从云图动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该条带出现了随风左右摆动的运动形态,说明其运动受风的控制.据此推断该异常出现在空中,而不是在地面上.因为地面上的热异常条带是固定的,或者是缓慢扩展的,不可能随风左右摆动.对比往年同期卫星数据,均未发现类似条带.并且升温区最初出现在北京西北的山区,因此可以排除人工热源排放的可能.以前所有的研究均认为是地表热异常.本文通过MTSAT卫星数据,首次以1小时的时间分辨率,精细地刻画了热异常的变化特征,得出了热异常发生在空中,而非地面的结论.由于气象站点密度太低,几十到上百千米一个站点,因此气象数据上表现不出该异常条带的具体形态,只有天津站显示温度较高,从而在等值线图上显示出一个封闭的高温环状区域.而卫星数据分辨率较高,为5 km,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热异常区域的形态特征.这也显示了卫星数据高分辨率的优势.关于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的形成机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断层摩擦或岩石变形的应变能转变成辐射能,直接导致红外增温.邓明德、吴立新等开展了岩石加载实验,并使用红外仪器观测加载时岩石的热红外辐射变化[10-11].结果表明在岩石加载过程中,红外辐射温度随应力增加而增加,岩石破裂前有升温加速的前兆现象.但是实验也证实岩石变形虽然能够产生热异常,但幅度较小,只有0.2℃左右,而且从震源深处传导至地表需要较长的时间,难以导致卫星可分辨的临时异常.(2)地壳活动的增强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释放和异常电磁场的形成,在异常电场的作用下,低空大气出现异常的增温效应.强祖基、孔令昌等以气体(He、CO2、CH4和N2)为介质,在一个放电装置中,进行电场的充放电过程实验,观测其增温现象.结果表明,在一定含量的CO2和CH4气体中,观测到最大的增温[12].(3)地壳变形沿裂隙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吸收太阳和地面辐射,导致温室效应,使区域范围增温[3],这个与观点(2)有类似之处.(4)活动断层是地下流体泄漏的通道,地下流体在构造变形中表现最为活跃,深部流体流出地表将直接进入到大气中,导致卫星红外增温异常[13].总的来说,目前热红外异常的形成机理大致有3类,岩石受力产生热辐射,地下气体逸出以及电磁场的影响.我们认为,这次张北地震前表现出来的热异常,其扩展速度至少在20 km/h,因此不可能是热量从地下传到地面所致,也不可能是岩石受力产生热辐射所致.因为热异常出现了明显的随风摆动的特征.我们更倾向于地下气体溢出或者异常电磁场所致.由于热异常出现在夜间,不存在太阳辐射,而冬季夜间地面辐射也比较小,该异常条带的温度明显高出周边地表4K~5K.在热异常条带出现摆动以及热异常条带逐渐消失时,下面出露的地面的温度,和周边地表温度没有差异.这说明该异常出现在空中,而不是地面.从卫星图像上看,该地区地表清晰,没有云雾影响.如果是大气逆温现象,则在往年同期数据中均未发现.邓志辉等认为温室气体增温和深部流体携热的观点多为想象,缺少足够的观测事实为依据.我们从卫星数据上观测到的热异常,推断它可能与地下气体溢出或异常电磁场有关.由于地面观测站的极度缺乏,该结论也仅仅是从卫星数据推测而来,没有地面观测数据来验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该热异常与岩石受力发出的热辐射无关,因为无论从温度异常幅度,还是热异常传播速度来说,岩石受力发出的热辐射都无法解释,这与目前岩石加载实验的结论吻合.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地下气体溢出或者异常电磁场的观点.本文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静止卫星红外数据,首次研究了张北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的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热异常的扩张与风速、风向有关,在卫星云图上表现出明显的随风摆动现象; (2)热异常温度高出周边地表温度4K~5K,该异常带之下的地表温度,与周边地表温度相同,说明该异常出现在空中,而不是地表;(3)认为该异常可能与地下气体溢出或者异常电磁场有关.由于地面台站的极度缺乏,无法确认该气体的成分,只能推断可能和温室类气体有关.这也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地面台站仍然不能有效地捕捉地震前兆,因此使用卫星遥感技术是一个可行的补充办法.目前的MOPITT传感器已经能够有效地监测CO的含量,监测CO2、CH4等气体的传感器也正在试运行中[14].如果试验成功,可以对震前气体排放的观点做出有力的观测验证.【相关文献】[1] 黄广思.地温遥感预报地震的原理和方法[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3,13(1):23-28.[2] Gorny V I,Salman A G,Tronin A A,SH I L I N B B. The earth outgoing irradiation as an indicator of seismic activity[J].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USSR.1988,301:67-69.[3] 强祖基,徐秀登,赁常恭.卫星热红外异常—临震前兆[J].科学通报,1990,35(17):1324-1327.[4] 赁常恭,王宣吉,强祖基.我国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地震前兆[J].卫星利用,1994(1):51-55.[5] Tronin A.Satellite thermal survey—a new tool for the study of seismoactivereg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6,17(8):1439-1455.[6] SarafA K,Choudhury S.Satellite detects surface thermal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Algerian Earthquakes of May 2003[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Sensing,2004,26,2705-2713.[7] 徐秀登,张行才,李贵达.张北地震与大气增温异常[J].西北地震学报,2000,22(1):24-27.[8] 吕琪琦,丁鉴海,崔承禹,等.张北6.2级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J].地震,1998,18(3):240-244.[9] 吕琪琦,丁鉴海,崔承禹.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前可能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J].地震学报,2000,22(2):183-188.[10] 邓明德,耿乃光,崔承禹,等.岩石应力状态改变引起岩石热状态改变的研究[J].中国地震,1997,13 (2):179-185.[11] 吴立新,刘善军,吴育华.遥感岩石力学引论:岩石受力灾变的红外遥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强祖基,孔令昌.卫星热红外增温机制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1997,19(2):197.[13] 马瑾,单新建.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探索——以玛尼地震前后断层相互作用为例[J].地震地质,2000,22(3):210-218.[14] 刘闯,葛成辉.美国对地观测系统(EO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 IS)遥感数据的特点与应用[J].遥感信息,2000(3):45-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 息 的 基 础 上 与 浙 江 师 范大 学 徐 秀登 、 国 家
持 , 项 工 作 也 不 应 因强 祖 基 教 授 退 休 而 中 断 这 19 9年 所 领 导 应 地 震 预 报 研 究 室 主 任 邓 志 辉 9
请 求 ,批 准 建 立 卫 星 热 红 外 接 收 站 , 使 地 质 研 究 所 开 创 的 这 项 工 作 得 以 延 续 , 这 是 十 分 正 确
是 兄 弟 的 、共 生 的 而 非 父 子 的 、 因果 的 ,有 异
像 的 色 调 表 示 ,喜 欢 在 蓝 自 图上 圈 等 温 线 。开 始 时 只 限于 寻找 高 温 区和构 造及 地 震 的关 系 , 发 现 一 致 时 自然 高 兴 ,发 现 不 一 致 时 自 然 感 到
困 惑 。 2月 6 日 0 3时 3 2分 图 上 突 然 出 现 2个 彩 色 亮 点 , 宽 约 2IH , 个 位 于 湖 南 省 澧 县 长 II 一 T
de id, 1 9 3 0 p o l n u e 7 e p e ij r d.a d a o t7 7 b lin U. 5 n b u . i o S.d la se o o cl s e r a e y l o l r c n mi o s swe e c us d b
1 一 8
维普资讯
统 用 于 地 震 预 报 全 靠 使 用 者 自 己摸 索 。笔 者在
这 一 方 面 是 毫 无 经 验 可 谈 的 , 而 且 不 习 惯 于 图
星 配 合 问题 。笔 者 一 贯 主 张 异 常 和 地 震 的 关 系
卫 星 热 红 外 地 震 预 报 研 究 的 尝 试 与 展 望
中 国 地 震 局 地 质 研 究 所 关 于 卫 星 热 红 外 的 关 注 起 因 于本 所 马 瑾 院 士 2 0世 纪 8 0年 代 表 期
对 俄 罗 斯 的 一 次 访 问 + 她 带 来 了 俄 罗 斯 在 这 方 面 研 究 的 进 展 情 况 , 本 所 强 祖 基 教 授 在 获 知 这
e r h a e . Th e v e t e r h u k i a t r c u r d i n i n 2 0 . a t qu k s e h a i s a t q a e d s s e s o c r e n I d a i 0 1
Ke y wor w ordw i a t qua s s e ds l de e r h ke di a t r; c s l y; e onom i os a ua t c cl s
的
气 象 卫 星 中心 赁 常 恭等 人 合 作 开 始 了这 一 领 域 的 探 索 笔 者 接 触 热 红 外 始 于 l 7 9 5年 海 城 地
震 , 耿 庆 国 等 人 发 现 震 前 震 中 区 有 夜 间 升 温 现 象 ,1 8 9 0年 大 连 铁 路 医 院 徐 淑 娟 大 夫 在 《 震 地 科 学 研 究 》 第 二 辑 发 表 的 题 为 《 光 对 眼 部 的 地 损 伤 》的 一 文 中 指 出 : 地 光 不 仅 有 各 种 波 长 的 “ 可 见光 , 应包 括大量 波长不 同的不可 见光 , 还 可 能 有 红 外 、 紫 外 、x 射线 等 笔 者 1 7 ” 9 5年 撰 《 于 地 光 成 因 的 初 步 探 讨 》 8 关 、I 0年 撰 《 光 9 地
一
原 理 》一 书 时 就 是 将 地 光 、夜 问 升 温 、 动 物 异
常 等 一 系列 现 象 归 因 为 地 球 运 动 过 向前 任 所 领 导 表 示 卫 星 热 红 外 是 预 报 地 震 的 好 手 段 , 对 强 祖 基 教 授 应 予 支
一
自 台 站 建 立 之 后 主 要 由 笔 者 负 责 日常 监 测
工 作 ,为使 观 测 资 料 完 整 连 续 ,自 2 0 0 0年 1月 2 日开 始 作 观 测 记 录 , 目前 已 获 得 6 6 O余 万 字
观 测 资 料 由 于 这 套 设 备 是 向 国 家 卫 星 气 象 中 心 购 买 的 , 软 件 是 为 气 象 预 报 服 务 的 ,这 套 系
维普资讯
图 1 2 0 年 全 世 界 灾 害 性 地 震 的 震 中 分 布 0 1 ( 稿 日期 : 2 0 — 1 0 ) 收 0 10 — 7
O v r i w o l e v e of W r dwi s s r us Ea t de Di a t o r hqua s i 01 ke n 20
LiW e pi nd Zha i ng a o Rongg o u
I s iu e o o h s c n tt t fGe p y i s, CS , 1 0 8 , Ch na B 0 0 1 i ) Ab t a t Th l b ls i m i iy i h e r 2 0 s o e i m e e r s i h l g e sr c e g o a e s c t n t e y a 0 1 wa fm d u l v lo l ty hi h r,t e g h e r h u k s s e s w e e m o e s rou ha o m e e r .A lo e h r i h a t q a e dia t r r r e i s t n f r ry a s t g t e n t e word 1 0 p o l l 7 77 e p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