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意义1.3 教学方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教案章节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2.2 教学内容:物质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物质循环的过程与途径2.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让学生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让学生掌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3.2 教学内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3.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教案章节四: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4.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的兴趣。

展望物质循环研究的发展方向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教案章节六:碳循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6.2 教学内容:碳循环的概念与特点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作用6.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碳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碳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七:氮循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被 产生的CO2也返回到大气中。

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4、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等,被人 们开采出来后,通过 产生的CO2排放到 大气中。
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
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
固氮的途径:
• 1、高能固氮: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 爆发等高能固氮,其结果是形成氨或硝酸盐,随 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据估计,通过这种方式固 定的氮大约为8.9kg/(hm2.a)。 • 2、工业固氮,这种形式的固氮能力已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工业固氮能力为3X107t, 到20世纪末,达1X108t。 • 3、生物固氮(最重要的途径),大约为100~ 200 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能够进 行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在潮湿的热带雨林 中生长在树叶和附着在植物体上的藻类和细菌也 能固定相当数量的氮,其中一部分固定的氮为植 物本身利用。
1.﹙03年全国﹚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 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物的 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
就整个生物圈而言,能否实现 物质和能量的自给自足
生物圈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由于物质是循环运动、反复利用的,因 而可实现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能量流 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欲维持整 个生物圈内的能量正常流动,必须从生 物圈外的太阳不断输入能量,因此,生 物圈无法实现能量上的自给自足。
群落 (有机S)
氮循环
•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因此,它是一切生 命结构的原料。 • 虽然大气中氮的含量非常丰富(78%),然 而氮是一种惰性气体,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游离的氮结合成为硝酸 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 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因此, 大气中的氮被固定后,才能进入生态系统, 参与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体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立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推进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稳态”的涵义。

针对高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素养差异多元的实际,采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方式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设疑为主线,以问题驱动式引导学生为主体形式,以多媒体手段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梯次以问题冲突循环冲击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拓宽自身的思维维度,将培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融入教材知识内容体系中去。

[教学目标]1、以概念辨析、模型建构为师生课堂交流载体,推动学生围绕物质循环的概念经历了解――理解――简单应用――较熟练应用过程,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进学习生物的情感。

2、围绕“碳循环”多维设置信息呈现形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互助交流,教师收敛测评方式,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融入“展示自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氛围中,一方面渐次提升理解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不同维度的认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协同、对比、感受“知识生成”所需的各个层面的能力素养。

3、以社会热点信息为载体,以“物质循环”概念要素为思维收敛点,以师生交流为依托,引领学生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4、以概念要素对比分析为主要载体,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围绕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以“实验信息读取”“实验步骤设置”“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为重点,引领学生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教学方法:主题探讨法、问题归纳法、典型案例法、多维思辨法[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围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设置框架式问题信息――依托教师设置的信息,领会“流程”“要素”――引导学生为后续学习阅读分析新知做好思维发展铺垫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设疑――所需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围绕教师设疑,融入新课。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4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4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三一轮复习自主课导学案(编号: GSYLSW044 )班级,小组名:,姓名课题学案4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编制人王正庆编制时间12.30 使用时间考纲要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学习任务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2)物质循环:无机环境与________之间。

(3)范围:整个________。

2.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________________循环。

(2)循环方式:________。

二、实例——碳循环1.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和碳酸盐;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________。

2.循环过程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______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

(2)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意义1.与能量流动的关系:________作为__________的载体,使________沿着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2.意义: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动动脑有人认为:“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是往复循环的,能量自然也应该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如果有错误,请指出原因。

学法指导1、学生先阅读课本完成“学习任务”部分。

2、按学案和一本内容联系教材对基础知识梳理。

3、学生小组讨论重点完成《一本》P246—247;“抓重点”、“学方法”部分。

4、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指导和强调。

课堂训练题组一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1.(2011·安徽十校测试)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羊的呼吸消耗量B.羊的粪便量C.羊的生产量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课堂训练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B.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4.(2010·无锡模拟)如图表示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情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多选)( )A.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B.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C.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相等D.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是绿色植物5.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单位:kg/年)。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自主学习讨论】一、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3.特点:具有、循环性。

4.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的融化,导致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含义和特点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是,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相互关系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案例1(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2)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对照组:。

2.案例2(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2)实验设计:实验组: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B烧杯中加入。

【巩固检测】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依赖于水B.需要能量驱动C.产生温室气体D.具有全球性2.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3.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植物树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

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B级题)5.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二号”系统严重失去平衡:氧气浓度从21%降至14%,不足 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输入氧气加以补救也无济于事;原有的25种 小动物,19种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植物也无法 繁殖。事后的研究发现: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有机质的过程中, 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 “生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收,又打破了循环。 科学家们检 圈生物Ⅱ号为何 讨了实验失败的原因:自然界不同于人工控制系统,大而全的设计 导致了顾此失彼。生物圈二号内的土壤均来自一个地方,不像地球 会以失败告终呢? 那样不同地带有不同的土壤类型。模拟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 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回顾) 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换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的源头: 太阳能 能量的输入: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二、过程
总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自身呼吸消耗
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变化: 分解者利用
三、特点: 单向流动(不可循环利用)
流向下一营养级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含N有机物的转化与分解
• 氨化作用:氨化细菌和真菌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 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被植物 直接利用。 •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细菌 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还 有一部分硝酸盐变为腐殖质的成分,或被雨水冲洗掉, 然后流到湖泊和河流,最后到达海洋,为水生植物所利 用。海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氨沉积于深海而暂时脱离氮 循环。 •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转变 成氮气。 • 由此可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 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 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 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高明一中陈乾预习目标:1、熟记物质循环的概念2、了解碳循环3、什么是温室效应4、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预习内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_______作用或________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________,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或________传递。

4、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化学染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预习自测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3、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A.碳酸盐;呼吸作用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 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C. 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D.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课堂学习与探究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程标准素养要求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使学生建立物质与能量观。

2.科学思维:运用演绎与推理思维,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3.社会责任:认同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碳循环1.碳循环2.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①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循环往复运动。

[提醒]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二、生物富集[提醒]人是生物富集的最大受害者。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联系(1)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提醒]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单向流动、不可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2.区别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流动是单方向不循环的。

(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2)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5)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6)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循环的范围:生物圈(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并伴随有 (ຫໍສະໝຸດ )特点: 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5)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物质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H,O
气体循环:C,N,S
沉积循环:P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水循环:
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
过程反复循环。
费者(C)。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例题.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 各代表( A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3)碳循环的形式: 2; CO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网);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氮循环简略模式图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碳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占有机体干重的45%。 据估计,全球碳贮存量约为26X1015t,但绝大部分以碳 酸盐的形式禁锢在岩石圈中,其次是贮存在化石燃料 中。二氧化碳占大气成分的0.03%。 除了大气,碳的另一 个储存库是海洋,它的含 碳量是大气的50倍,更重 要的是海洋对于调节大气 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 用。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1、碳的存在形式 碳在无机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形式即以CO2和碳酸 盐(石灰岩、珊瑚礁)的形式存在。 2、碳的循环形式: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间是以CO2的形式进 行循环的。 碳在生物群落内是以 含碳有机物进行循环的。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点教案讲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点教案讲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解析)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考向一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分析1.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I、II、III、IV、V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I、II、III、IV、V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I→II→III→IV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I、II、III、IV、V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 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

由上分析可知,图中I是生产者,II、III、IV是消费者,V是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该生态系统构成的捕食关系是I→II→III→IV,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C。

技法提炼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1)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2021-2022版老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3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

2021-2022版老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3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素养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构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模型图。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运用演绎与推理思维,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科学思维)3.基于物质循环规律的学习,运用物质循环原理,科学指导实践,有效利用生态系统资源。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物质循环概念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内容:二、碳循环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1)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3)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循环的过程图解: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过程分别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分解作用。

3.温室效应:结合你对温室效应的理解,判断下列关于温室效应说法正确的是②④⑤⑥。

①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地球上,由此产生了“温室效应”②温室效应主要与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③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植树造林,可以减缓温室效应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为什么农民还需要向农田中施加肥料?提示:农田由于农产品被移出,矿质元素不再返回农田,营养物质变少。

要实现作物的持续生产,必须要向农田中施加肥料,否则土壤肥力会耗尽,作物产量也会降低。

三、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材料用具:新鲜土壤、蒸馏水、淀粉糊、碘液、斐林试剂。

2.实验流程及结论: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判一判:请结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关系,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生态系统中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6、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c (在a~c中选择)中合成有机物; (2)大气中的CO2可以在绿色植物的_____ b 和_______ a (在a~c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含碳有机物在_______
CO2 形式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 6、 碳以________
CO2 的形式进 7、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_______ 行循环
思考:
如果大量的森林被乱砍滥伐,对碳循环有何影响?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大量的CO2、释放大
量的O2,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有重要作用。
若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碳循环过程受阻,大气中
向流动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范围
特点
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联系
合成与分解 1、能量流动的过程离不开物质的_______ ; 载体; 2、物质是能量的_____ 3、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 动力。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 2进入生物群落, 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分解者 C.肉食动物 B.植食动物 D.绿色植物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生产者(有机物)
捕食 食物链
消费者(有机物)
燃 烧
分解者 (有机物)
煤、石油
D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 器是(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B
B.叶绿体和线粒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设计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设计

主备小组:第2 组组长:王本山组员:孔梅
3.碳循环
(1)碳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02的形式进行。

(2)碳循环的过程
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0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C0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6、温室效应
(1)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0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02平衡的调节能力。

(2)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改变降雨和蒸发机制,造成旱涝不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
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3-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刘强) 编号:16022

5.3-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刘强)  编号:16022

5.3-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编写:刘强审核:刘强使用时间:2012.5 编号:16022【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重点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碳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3.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因此又叫循环。

(二)过程图解小结: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作用;也有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三)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 (增加CO 2的去路)【针对性练习】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 .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 .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 .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 )A .带有全球性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 .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3.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必不可少的生物因素是( )A .绿色植物和动物B .绿色植物和微生物C .动物和微生物D .绿色植物或微生物4.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点53分调至晚11点55分,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的可怕水平”, “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学案19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案19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一生物BCA教学案在大气中含量的上升,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图中 (填图中字母过程都是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到大气中的过程,实质上都是表示生物的)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进行A 过程的生物属于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图中[ ] 过程加剧所导致的。

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 ) ( )( )( )CO2库②④①③⑤⑥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⑴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⑵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cm2·a)。

)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到 C 的传递效率依次分别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

等物质的流动过程。

图中D是,通过它们的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学案19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预习学习内容】一、C H O N P S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二、1、CO2 2、CO2 3、食物链(网)4、循环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三、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2、CO2 CO2四、、功能固定、储存、转移载体动力【预习自我检测】1-4 C C A C【课堂合作探究】迁移训练1、⑴呼吸作用光合作用⑵有机物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燃烧⑸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化工染料的燃烧【课堂自我检测】1--4 D B B D⑴ E 光合⑵呼吸⑶生产者⑷ D 化石燃料燃烧⑸具有全球性,循环流动【课后延伸训练】1-5 D D C A D6.①光合作用② CO2和H2O ③消费者④呼吸作用⑤遗体⑥能量7.⑴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为生物界提供能量⑵466 ⑶13.5﹪20.6﹪热能逐级递减⑷ H2O 分解者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 讲解物质循环的定义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自己生活中参与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

教案章节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案章节三:碳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氮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教案章节五:水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020秋高二生物3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

2020秋高二生物3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

2020秋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基础对点]知识点一碳循环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答案D解析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往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传递的,而碳在生物群落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

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

因此选B。

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过程②指的是生物群落内部生产者、消费者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CO2,B错误;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空气中CO2的含量,C错误;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D正确。

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碳在①②③④过程中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图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无机环境中的CO2和A之间是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D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和C均为消费者。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导航
一 二 三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ZHISHI
HONGDIANNANDIAN
D典型例题 S随堂练习
IANXINGLITI
UITANG LIANXI
二、碳循环
1 .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 的形式进行的。 2 .图解
-12-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导航
一 二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ZHISHI
IHONGDIANNANDIAN
D典型例题 S随堂练习
IANXINGLITI
UITANG LIANXI
(3)温室效应的形成:CO2 等气体含量增加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 键因素。CO2 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的辐射能量大量透射到地 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 CO2 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球的保温层,引起地球平均温度上升。 (4)影响: ①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 海平面上升,使一些沿海城市和国家面 临灭顶之灾; ②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 降 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8-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导航
一 二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ZHISHI
IHONGDIANNANDIAN
D典型例题 S随堂练习
IANXINGLITI
UITANG LIANXI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范围 物质循环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无机物形式流 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循环往返 生物圈内,具全球性 能量流动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各生态系统的各营养 级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学案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学案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通过分析生物富集的过程,说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认同应采取措施减少危害3.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一、碳循环基础梳理1. 碳循环的过程示意图2. 碳循环的特点: 、3.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原因:由于二氧化碳能够随着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4. 水圈调节大气总碳含量的机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水圈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发生局部短缺,水圈中的二氧化碳5. 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 到 又从 到 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1. 碳循环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2. 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二、生物富集易错提示学习目标基础梳理1.参与生物富集的物质:2.生物富集的途径:(1)通过,从而被植物吸收而富集(2)通过,从而被植物吸收而富集(3)通过而富集3.生物富集的原因:进入生物体内的有害物质,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生物体分解或排除,从而积蓄在体内4.生物富集的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某种元素或的化合物,使其在体内浓度的现象5.生物富集的特点:(1)(2)易错提示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渠道()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基础梳理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能量的、、和2. ,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

3.能量与物质循环之间区别: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说,是4. ,而且流动是不循环的易错提示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2.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随堂训练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关注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一、碳循环
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
3.特点:具有、循
环性。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学染料短时
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
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增加CO2的去路)
思考讨论:
(1)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以什么形式进行?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什么?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含义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2.特点
(1)循环流动。

(2)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循环。

思考题: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元素还是化合物?
b.既然物质是循环的,为什么人们还不断地向农田中施加肥料呢?
小结:
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以碳酸盐和CO2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学燃料的使用。

特别提醒:
①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时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②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学染料的大量燃烧。

③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二者_____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的比较表: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以形式流动因不同元素而异,如碳以形式循环
特点
、物质被反复利用,具有范围生态系统的、
联系
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如图:
①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
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
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③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统一
的整体。

特别提醒: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

例1、如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

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2)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3)c a和b
(4)微生物的分解
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学习检测:
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
C.产生温室气体
D.具有全球性 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
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3.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把CO 2释放到大气中有多种形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案例1
案例2
实验假设
实验 设计 实验组 对照组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实验现象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A
A1 A2 B
B1 B2
结论分析
A.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
C.分解者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5.右图表示a、b、c三个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由弱到强依次是()
A.a→b→c B.c→b→a
C.b→a→c D.a→c→b
6.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不可缺少是因为()
A.食物链中重要一环 B.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
到无机环境中
C.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D.与生产者、消费者都有关系
7.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
A.只有物质循环过程 B.只有能量利用过程
C.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利用过程 D.无法确定
8.下列哪项叙述是不正确的()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B.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时候,是逐级递减的
9.对于绿色植物来说,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密切有关的生理过程是()
①渗透吸水②吸胀吸水③光合作用④蒸腾作用⑤矿质元素的吸收⑥呼吸作用
⑦顶端优势
A.②⑤B.③④C.①⑦ D.③⑥
10.如图为碳循环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循环实质上是物质在圈与圈之间转移。

请在下列表格中填出各圈中碳素的贮存形式,用“十”或“—”标明是否参与碳素交换过程。

项目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群落碳素贮存形式
是否参与交换
上述分析得知,碳循环带有__________性。

(2)碳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循环的。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是[]__________;由绿色植物通过②__________传递到各级消费者。

(4)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③表示______;④表示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