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相关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不断发展和蔓延。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论中表现为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群之间产生对立和对抗,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等方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进行探讨。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1. 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却难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选择接受或者忽略某些信息,导致了认知落差的产生。

一旦出现认知落差,就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立场和观点的对立和冲突。

2. 社交媒体的功利性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观点加入不同的群体,形成“信息茧房”,只接收到自己认同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导致了用户愈发固化的立场和观点,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

3. 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一旦个体加入某一特定群体,就会产生对这一群体的认同感。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来表达对同一立场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身对该群体的认同感。

这种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使得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剧烈,形成了群体极化现象。

二、治理对策1. 多元化信息来源为了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需要在网络舆论中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治理,加大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媒体和社交平台也需要严格审核和监管用户发布的信息,避免利用网络舆论来制造对立和冲突。

可以倡导人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克服信息茧房的弊端,更全面地了解事实和观点。

2. 提升网络素质与道德水平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应该自觉进行理性表达,避免恶意攻击和谩骂,促进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网络素质和道德水平,鼓励理性、平和的交流和讨论。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试论群体极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

试论群体极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

试论群体极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作者:刘园园章成斌来源:《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年第06期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当代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指的是群体成员通过一定形式的互动后进一步肯定了原来已存在的某种倾向,从而形成了群体共识。

原来同意这一观点的人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原来被群体成员反对的观点和倾向,则受到更多的排斥。

群体极化现象在今天的网络虚拟空间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网络沟通呈现出间接性、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

网络规范与监督不到位、舆论责任容易逃避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论中频发成为必然。

有资料显示,群体极化倾向在网络上发生的比例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沟通时的两倍多。

[1]这个特点比较突出地反映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中,一方面,多数大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在遇到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社会热点等问题的时候理性思考不足。

往往根据“窄化”了的信息作出简单的判断,走极端的比率较一般社会群体更高。

另一方面,大学生网民具有高度的同质性,更容易在网络舆论中形成群体共识。

这时如果缺乏具有强大号召力的舆论领袖,大学生很可能成为网络舆论利用的工具。

一、网络信息的协同过滤与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群体极化具有双向意义,它既可以使健康的舆论更加巩固,也可以使偏激的舆论走向极端,所以群体极化并不意味着参与舆论的成员最终都走向“偏激化”。

但是在现实舆情发展中确实存在很多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其原因不在于群体极化本身,而在于网络信息的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

对频频出现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来说,群体极化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并不充分。

网络舆论危机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网络信息的相对不足,这种信息不足不同于传统信息闭塞的概念。

网络信息的传递是网络对信息的个性化筛选过程,“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摘要: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且为传播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网络技术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原本较为分散的信息逐步集结起来,由此出现了网络传播极化现象。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研究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因此,对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网络传播群体;现象;研究引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越发迅速。

同时,由于信息的复杂性日益增大,新时代下公民对信息的需求也就呈现出复杂性。

但网络群体的集聚,使得极化现象日趋严峻。

因此,研究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不仅可以使得传播网络信息的质量和效率都以全面提升,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此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让社会各界能够在较为良性的网络传播氛围中,正确地解读相应的信息,进而为民众高效参政议政带来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参与极化的主要原因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已主要采取新媒体工具对信息进行传播。

然而,新媒体也给有序参与带来一定的挑战。

这是由于公民的话语对立冲突将会导致偏激观点,进而出现秩序不佳等诸多问题,影响到公民参与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任由其发展起来,将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因此,需要建立良性的新媒体参与环境,以便于更好地维持秩序,出现极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第一,现实社会矛盾的存在已逐渐成为网络计划的潜在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人民物质生活也逐渐富足。

但是来自于群体利益方面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日渐突出。

突发事件的出现,让一部分人发表过激言论,试图宣泄自己的不满,就会出现极化现象。

第二,网民的从众心理、自身素养等方面的问题。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民的素质也不尽相同。

这是由于我国网民的年龄、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别,就会导致网民言论行为都会存在一些偏差。

网络舆论参与中网民“群体极化”倾向问题探析

网络舆论参与中网民“群体极化”倾向问题探析

网络舆论参与中网民“群体极化”倾向问题探析作者:徐殿陈少卫来源:《消费导刊》2010年第01期一、参与群体的网络空间兴起互联网具有其他传统媒介所没有的功能,其传播的快捷性、交互性使兴趣爱好相投或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人在网络空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或组织活动变的非常容易。

单个网民通过网络社区集结成群进行社交活动,形成了具有共同归属感和不同结构的新的联合体,这种新的联合体就是通常所说的网络群体。

二、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

他说:“群体极化的概念及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种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

椐拉塞·斯皮司与其同事研究表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大约是现实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

一方面群体中非理性、易激动的特点在网民中更为严重,这特点在讨论中很容易导致言说者态度偏激,并以十分激烈的言词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新的舆论媒体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点,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现象。

“群体极化”的展开过程有两个方面,首先,在群体内讨论的论据非常有限,而且很容易被扭曲到别的方向,如果团体成员已经倾向于某个方向,他们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提供更多的点,其讨论的结果就会让一开始的倾向往前再跨一步。

其次,群体极化还和社会比较有关,人们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

特别是基于某事件的意见领袖的赞同,自动调整自己的立场以符合主流方向。

三、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一)监督缺失的群体心理:网民责任意识淡泊在网络交互性和复杂性的环境下,由于网络表达的匿名性及缺乏必要的网络监督与控制机制,个人完全脱离了现实责任的束缚,导致舆论表达更加赤裸,无所顾及。

另外,群体在讨论及决定的情况下,最终的决策责任是由整个群体承担的,因而责任更加分散,个人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小,以至于没有。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docx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明显。

所谓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上的人们在某个特定的议题或事件上,围绕着反对或支持的两极观点,逐渐形成严重的立场对立和敌对情绪。

本文将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定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定义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基于其惯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特定的话题及环境下逐渐形成两极化、极端化的立场。

常见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社群分裂,言语暴力,恶意攻击和污名化等。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多次的与同一立场的人互动,影响了人们对其他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度,倾向于接纳一定的信息和观点,进而深化个人立场。

2.信息过载:人们进入过多的信息噪声或者信源的偏颇导致了定向的信息获取,最终加重了个人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任度。

3.认知偏差:对不同信源的信息评价和讨论会因人们先验的基础知识和情感偏见而存在偏差,提高了定向和极端信仰的可能性,加速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三、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问卷调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其中网络分析可以用于研究网络社区的形成和稳定性分析,包括社交网络、微博网络、新闻网络等。

而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用于研究网络中的影响者和指示者,以及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度等。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结论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群体极化存在密切关系。

同一立场的人们在一个相对闭环的社交网络内互动,相信分享同样立场的提供的信息,加深他们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仰。

2.不加限制的场景下,信息过载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影响较大。

由于信息过剩,人们趋向于接受过去的信息,而不是采纳新的、与自己立场不同的、更准确的信息。

3.不同个体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决定了群体之间的异化和极化。

仅靠简单信息的推送制动不能根治群体极化现象。

综上所述,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空间中的重要现象,其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表达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也使得网络舆情演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群体极化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群体决策或讨论中,个体意见趋向于群体内更极端的立场,从而导致群体决策偏离理性、客观的状态。

这一现象不仅可能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过程,探讨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以期为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网络舆情演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

本文还将从信息传播、用户心理、社会环境等多角度探讨影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因素,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

针对群体极化现象,本文将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在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络舆情演化的内在规律,为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公众意见、塑造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中,群体极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它描述了群体决策过程中个体意见向群体内极端立场靠拢的趋势。

因此,对于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群体极化对社会共识形成和群体行为的影响,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群体决策往往倾向于极端立场,导致群体极化现象。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则侧重于探讨群体极化产生的心理机制,如从众心理、权威效应等。

网络群体极化理论研究进展评述

网络群体极化理论研究进展评述

网络群体极化理论研究进展评述作者:董青秀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5期摘要:本文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的现有研究,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深度广度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评述,并进一步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对此,笔者综合国内外文献,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和可取方式,给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此理论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道德绑架;舆情网络群体极化(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2003年由美国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群体极化一定会发生在网络之中……人们可以在网络之中无障碍、高频率的进行交流沟通,很难听到跟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一、研究方法针对此问题,当下大部分学者侧重于定性研究,或从相关理论寻求合理性解释,或结合典型性热点事件具体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一小部分学者使用计算机和数学的方法获取大规模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如龚艳萍、马艳玲《不同情绪对网络群体极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或者对网络群体行为进行仿真,通过对模型仿真的结果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如王飞等《网络舆情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动力机制仿真和调控策略研究》。

然而,总体来说,对于网络群体行为,目前结合传播学或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的或者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事实上,对于此类互联网相关问题,使用传统问卷或样本统计方法比较低效。

互联网本身给予了相关研究大数据研究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如前述龚艳萍等研究所用到的python爬取数据、LIWC文本分类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数据量,喂给模型更多的信息,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准确性。

因此,现阶段对于网络群体极化理论在研究方法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研究内容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现阶段关于网络群体极化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一方面,没有将网络群体按特征细化,大多将网络群体泛化为一个整体,却忽视了网民这一对象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因为观点、立场、利益等不同而形成对立甚至敌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中十分常见,不仅造成了用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对社会舆论和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理解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并进行有效的治理对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 信息过载与筛选偏好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和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的过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筛选偏好,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的割裂与对立,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 社交网络算法与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借助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为其推送更符合其习惯和喜好的信息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推送往往会加剧用户信息的碎片化和单一化,使得用户更容易沉浸于自己狭隘的信息范畴中,进而导致群体之间的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进一步加深。

3. 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网络舆论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化倾向的影响,容易被一些煽动性、极端化的言论所左右,而忽视了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价。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容易滋生出偏激的言论和观点。

以上几点是导致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信息过载、社交网络算法的影响、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

在此基础上,群体极化现象得以不断发展与蔓延。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对立矛盾逐渐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倾向而导致的对立矛盾,将在网络舆论中逐渐加剧。

这种对立矛盾表现为言辞激烈、立场偏激,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造成网络社会的分裂和纷争。

2. 兴趣聚焦导致的信息孤岛化网络舆论中,由于社交网络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信息范畴,形成信息孤岛化现象。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摘要如今的网络随着其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越来越成为普通受众表达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这为信息的公开、社会的公正、社会事件的监督和解决带来了便利。

但由于网络的表达意见的匿名性、非理性等特殊性质,导致网络负面舆论大行其道占据主流,群体极化效应随处可见。

群体极化效应能够促使一些社会事件的解决,但同样有其负面影响存在。

本文正是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现象,从其形成的动因带来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关键词社会热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效应1 群体极化效应定义及表现所谓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1]浏览网络,尤其是各大微博、论坛、BBS、社交网络等能够公开发表舆论的平台可以看到,如今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12月6日,“小悦悦事件”以“请停止冷漠”为关键词的微博内容共65万条,事件总评论766万条;“甘肃幼儿园校车事件”相关微博510万条,“聊聊好校车的标准”24万条;“李阳家暴事件”评论221万条;“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评论78万条。

这种大量的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

如“杨武案”后一窝蜂给杨武带上“史上最窝囊丈夫”的帽子对其大肆谩骂嘲笑,“小悦悦事件”后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对社会的冷血失望,“723温州动车”事故后纷纷质疑政府铁道部门的不负责任,中国船员在泰国被害后对比中美护照感叹天壤之别等等,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事件、真相到底如何,最终都会被认定归纳为政府不作为、社会道德败坏甚至发出“中国你到底怎么了”之类的感叹,而澄清的言论总是滞后于谴责的言论,并且容易被很快淹没。

2 群体极化效应形成原因2.1网络环境的影响首先,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个人责任感的缺失,减少发表意见的顾忌。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及策略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及策略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及策略摘要: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群体极化”效应作为网络舆论中的显著特征,也受到了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对“群体极化”效应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双向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从而为相关部门管理网络舆论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影响策略一、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一)、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积极影响一是网络舆论还可以制造出“民意”效应。

即通过体现和传播网民的关注度和意见参与的动态情况,呈现对相关问题的舆论热度,反映出一定的民意诉求。

即部分网民形成的网络群体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不断放大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意见。

除此之外,网络民意的力量也促进了网络监督、网络维权的深化,间接促进了社会民主的进步。

二是群体极化有助于人们坚定信念,促进群体决策的意见统一,能够增强群体本身的内聚力,加强群体行为的行动力,加强群体成员之间的黏性。

三是群体互动有助于个体智慧的互补,产生群体智慧。

正如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詹姆斯?富勒在《大连接》一书中指出,社会网络可以让个体更有智慧,或者成为对个体智慧的补充。

(二)、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消极影响一是群体极化容易造成公众理性的缺失。

公众以相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势必造成强势意见无限膨胀,并且往往会转化为一种舆论压力,且这种舆论压力往往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可能会将更多的人推向不理性的边缘。

二是网络舆论的意见指向往往以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居多,甚至出现人身攻击等言论,而网民这种极端化的情绪往往左右网络意见方向,从而使网络舆论产生偏离,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

并且,网络群体极化不仅会对虚拟世界产生严重影响,还有可能从线上发展到线下,发展到真实的社会运动中来,带来的影响比一般的“群体极化”更广、更难以把控,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构成的威胁也更大。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存在着两个极端立场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对立,并容易形成排斥和敌对情绪。

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情感化表达:网络上容易发生情感化表达的现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距离,人们往往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情感面,而不顾及实际情况和事实真相。

2. 信息冲击: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其中包含了各种观点、数据、消息等等,这些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对于一般网民来说难以消化,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从而形成“信息筛选”的倾向。

3. 社交网络:社交媒体使得人们更容易形成类似于小圈子或社群的社交模式,由于社群内成员大多是同质化的,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和在群体中的自我验证偏差,进而形成体系内逐渐极端化的观点。

以人肉搜索为例,其本质是由无关人员在网络上追逐寻找某个目标的过程,往往容易造成对目标个人的侵权和隐私泄露,甚至还可能未经事实核实达成错误结论和误导他人。

这种现象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的热议和分立,形成两个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应对网络舆论极化的现象,以下是一些不同的对策:1. 增加网络知识普及率:通过针对网民的网络知识普及宣传,提高网民对于网络安全、信息真实性和保护个人隐私等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减少信息过载和舆论极化。

2. 强化网络监管机制:采用更督促力度的监管机制,例如相关法律与规范,明确网民的责任和权利,规范网络社区,对于未经证实的舆论传播,能够及时阻止和打击。

3. 搭建多元化的舆论平台:在网络上鼓励多种观点的流通和交流,让不同观点的人民能够进行有建设性的互动与讨论,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两个立场对立的群体。

总之,面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需要从多种方面出发,加强安全教育、改进监管制度,并加强多元化的舆论平台建设。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_群体极化_倾向_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_群体极化_倾向_郭光华

2004年11月第33卷第6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 ocial Science of Hunan N ormal University V ol.33 N o.6N ov.,2004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Ξ郭光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在传统的视野中,舆论主体因具有“非实体”性特征,所以比较难以界定。

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舆论主体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极化倾向。

针对这一新的特点,如何在网上搞好舆论引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关键词:网民;舆论主体;群体极化;舆论引导中图分类号:G 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29(2004)0620110204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舆论主体———,也是舆论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舆论的主体具有分散性、不固定性的特点,对它的把握就变得模糊而困难。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舆论平台,新的技术促生了新型的舆论主体———网民。

与网络传播的特点密切关联,作为舆论主体的网民比起其他舆论主体来,有着明显的群体极化倾向。

一、舆论主体界定之困难舆论主体的界定是舆论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舆论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我们知道,舆论的功能是具有实体性的,但舆论的主体却是“非实体性”的。

这个所谓的“非实体性”可作这样的表述:第一,他们在舆论调查中是集合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是分散的;第二,公众的构成是变动的,会随社会结构的变化,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消失而不断重新组合;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与本来意义的自在公众是有区别的。

[1](P11213)这些特点决定了舆论主体界定的困难:如何识别舆论主体?如何理解个体意见与公众舆论的关系?在社会学研究领域里,存在着宏观传统与微观传统的分野,表现为社会学研究截然不同的出发点:是将社会学的研究重心放在“人性”上还是“社会秩序”上?坚持“社会秩序”要优于“人性”本身者认为,人的行为是社会派生的,群体中人的表现会产生作为个体的人时所不具备的特性。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2019/3摘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人身攻击的乱象。

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从评论方式上做出新的探索,增强网络群体“自我负责”意识,能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关键词院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原因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

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

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

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概念最早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而来,它是指个人在进行群体决策时,先前已有的想法和观点在经过群体讨论之后得到强化,变得更加坚信这个观点,并且有可能比原来更加偏颇。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他的书中这样表述这个定义: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话语权不断被解放,群体极化现象变得更加显著和激烈。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讨论,并通过讨论出现观点的交锋和偏移,最终使群体意见走向极端的状态和过程。

群体极化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空间则表现为极端情绪和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实际上又是极端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发表带有侮辱性、伤害性和煽动性的言语、图片、视频,对他人身心健康带来极大伤害的行为现象。

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

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

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群体极化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之中。

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对于群体极化本身的认识还不深入并由此导致了对群体极化的一些误读。

文章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集中阐释了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社会比拟与劝服性辩论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其对当代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

群体极化网络舆论社会比拟劝服性辩论蒋忠波,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工程:“两会〞舆论引导的效果及提升策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工程: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研究。

迅猛开展的网络技术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讨论平台,由此形成的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开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相对于将网络平台视为公共领域的乐观观点,不少学者指出网络平台也可能会成为极端观点滋生蔓延的温床,并用“群体极化〞这一术语来指称这一现象。

近年来,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探讨逐渐增多,但相关研究对群体极化本身的了解还不深入并由此导致了对群体极化及网络舆论的某些误读。

因此厘清群体极化相关知识,深入剖析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并揭示其对当前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一、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作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经过讨论后的立场会比讨论前的立场更为极端的一种现象。

【1】自群体极化现象被发现以来,不少学者就开始探讨群体极化何以发生的问题。

对群体极化的产生机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2】比方Pruitt在1971年就指出有11种理论、Kaplan认为有4种理论、Rupert Brown 在Group Processes中认为有3种理论可以解释群体极化的产生。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现在为大多数学者所共同接受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社会比拟理论,强调群体成员的社会比拟是导致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另一种是劝服性辩论理论,强调劝服性辩论是导致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成机制、传播过程及引导处置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成机制、传播过程及引导处置研究

3
事件性质与敏感度
重大突发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更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
04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 极化引导处置策略研究
引导策略:官方媒体与意见领袖的作用
官方媒体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官方媒体应迅速、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以消除信息的 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而有效引导公众舆情。
意见领袖
详细描述
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数据采集,包括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转发等;然后,通过文 本挖掘和情感分析等方法,对舆情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和情感倾向;最后,利用可视化技术将 舆情趋势呈现出来,揭示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案例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
总结词
重大突发事件与群体极 化的关系
1. 激发情绪:重大突发 事件往往能够激发公众 的情绪,使公众更加关 注事件的发展和相关议 题。
2. 意见分歧与对立:重 大突发事件可能导致公 众意见的分歧和对立, 从而为群体极化提供土 壤。
3. 社会压力与从众心理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公众面临的社会压力和 从众心理可能促使他们 更容易接受和传播极端 化的观点。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及贡献
群体极化现象
研究发现了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 ,存在明显的群体极化现象,即舆论场出现极端 观点和情绪,影响甚至左右事态的发展。
传播过程
对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传播过程进 行了深入探讨,发现其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 、影响大的特点,往往能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 成机制、传播过程及引导处置研究
2023-10-26
目录
• 引言 •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成机制 •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传播过程研究 •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引导处置策略研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引导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引导
关键 词 : 网络舆论 ; 群 体极 化现 象; 引导 ; 正能 量 中 图分 类 号 :G 2 0 6 文献 标 志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5 )1 4 — 0 2 8 6 — 0 2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 , 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 共 事务 , 公 开 表达 的 , 基本 一致 的意 见或 态度 。反 映在 互联 网上 , 网络 舆 情 即是 在互 联 网 这一 样一 个 媒介 中体 现 出来 的社 情 民意 , 它不 是个 别 网民 的个别 意见 , 而 是 网民作 为一 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一见的综合状况。… “ 群体极 化”这一概念是 由凯斯・ 桑斯坦在其著作 《 网络共和国 》


群体化现象 , 形成群体化意见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
发 生 主要 有 以下几 点原 因 : ( 一) 信 息的碎 片化表 达形 成 一致 意见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初期体现为各种信息的碎片化 表达 , 这些意见大多在论坛 、 贴吧 、 朋友圈、 微博等小众圈
子形成 , 通过各种碎片化的传播暴露出各种社会问题 , 各个 网络主体根据 自身取向选择符合 自身认知习惯 的意见 , 进 行再传播。庆安枪击案在发生之后便有网民在各种社交媒 体上对 民警开枪进行质疑, 也有网民以社会安全加 以概括 “ 挺警” 。这些言论伴随着互联 网裂变式 的传播形成各种独
民拥有完全的信息加工能力 , 各个网络平台具有不可替代 的开放性 , 任何网民只需要注册账号即可进行公开信息传 播, 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加速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 公开化 的匿名传播使各种意见得 以表达 , 一方 面显示 出意见交流 的平等性和多元化; 另一方面也造成网络舆论 中部分网民 缺乏社会责任感 , 不 良虚假信息很容易传播。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舆论中,两个或多个群体由于意见不合而逐渐形成对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网络舆论的秩序,也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治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1. 社会分裂与利益冲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源于社会的分裂与利益冲突。

在当前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与冲突被放大并在网络舆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 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时代,随着各种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同时大量的信息也容易受到人为引导和操控。

一些媒体和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引导,有意识地放大矛盾与冲突,从而制造舆论热点,激化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分裂,促成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1. 虚拟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虚拟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迅速崛起。

这些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意见、进行互动交流的便利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各种观点和信息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容易引发群体的极化现象。

2. 算法推送与信息茧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性化算法推送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标配功能。

这种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点击记录,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流,使得用户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孤岛更加严重,容易导致群体观点的极化。

1.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来加强治理。

最新-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综述 精品

最新-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综述 精品

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综述摘要网络几乎具备传统社会的一切要素。

传统社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中广泛存在且具有新的特点。

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特点剖析入手,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几种类型产生原因一是网络本身的特点,它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外在力量,它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起推动作用。

并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虚拟性;互动性;超越空间;;;网络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行为方式。

如果说网络10时代,信息是网络传播者编辑、定制并向受众传播的话,20时代每个网民则成了网络内容的供应者、参与者。

网民通过积极主动的出击,在网上攻城掠寨,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和话语空间。

网络媒体的个性化特征被技术进步催化后,在网上建立家园与话语空间的同质性群体广泛形成。

这些同质性群体形成诸多利益共同体,当其利益受到侵害时,这个共同体就易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共同反击并争取他们应得之利益。

一、群体极化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最早是由詹姆斯·斯通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的,含义是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群体极化现象和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1895年出版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描述的群体无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斯通用三大理论支持他的观点一是群体决策规则,他认为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三是讯息影响论,由于这些讯息倾向于支持成员的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的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斯通发现这种现象时,网络还未诞生。

对照斯通的观点,网络难以符合他的三大支撑观点。

事实上,网络上存在更多的非理性偏执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2014-12-08 [基金项 目]教 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基 于观点势场演化的舆情极化预测模型研 究”(13YJCZH197) [作者简介]吴诗 贤(1973一 ),男 ;硕士 ,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 学院讲师 ,主要从 事信 息管理与 智能信息
处理 研 究 。 张必 兰(1971一 ),女 ;硕士 ,重庆工商大学图书馆 信息技 术部 主任 ,研 究馆 员 ,主要从 事信息 管理 及 决策评 价 研 究 。
学法 学教授 凯 斯 ·桑 斯 坦 在 总 结 多 个 的消解
研究的基础上概括 了在 网络传播环境下 的群体极 是 网络 舆情 群 体 极 化 的 重 要成 因 ;刘 超 认 为 ,网
化 现象 :“网络 团体 成员 一 开 始 即有 某 些偏 向 ,在 商 络群体极化现象是社会情绪宣泄的结果H ;陈宏斌
85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第 32卷
点 往往会 得 到更多 人 的附 和 ,使 群体 的整 体 观 点靠 动舆论 监督 ,促 进法 制 社会 进 步 ,达 到 “多 数 人 在 多
向更偏 激 的方 向。 在此 基 础 上 ,法 国 心理 学 家 塞 奇 元社 会 中受益 ”的效 果 。
此 ,近几年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多次强调要 格 外重 视 网 络舆 情 中 的群 体 极 化 现 象 并 对 其 进 行 良好 的引 导 和 控 制 。 网 络 舆 情 群 体 极 化 相 关 研 究 已经引起 了学 界 的广 泛关 注 。基 于文 献 研 究 ,本 文 对 网络舆 情 群 体 极 化 的 研 究 状 况 进 行 了 回顾 和 分 析 ,以进 一步 明确 研究方 向 、拓展 思路 。
一 、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研 究概 况
归纳 起来 ,网络舆 情 群 体 极 化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 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一 )网络 舆情 群体极 化 内涵研 究 群体 极化 概 念 的萌 芽 可 追 溯 到 社 会 心 理 学 家 詹姆 斯 ·斯 托 纳在 5O多 年 前 发 现 的群 体 讨 论 时 的 一 种 风 险转 移 现 象 :在 群 体 中进 行 讨 论 时 ,偏 激 观
· 莫斯 科 维奇 在 其 著 作 《群氓 的 时代 》里 对 群 体 极
(三 )网络群体 极化 成 因研究
化现 象 的发生 机理 进 行 了详 细 的 论述 ,认 为群 体 极
在 对 网络 舆 论 群 体 极 化 现 象 背 后 的 根 源 探 讨
化的产生源 于个体在群体 中往往会形成 一种窒息 方面 ,学者们主要基于社会学 、心理学 、传播学等角
自我 的本 能 ,乐于屈 从 于集体 意志 。 2
度 ,从 社会 环 境 、网 络 空 间 特 点 和信 息 传 播 规 律 几
现 实社会 的 “群体 极 化 ”现 象 在 迅 猛 发 展 的 网 个方 面进 行分 析研 究 。如 ,相 喜伟 等 认 为 社 会 心 理
络空 间 中是 否 存 在 呢?答 案 是 肯 定 的 。芝 加 哥 大 失衡 、伦 理道 德滑 坡 、网络 空 间 的 匿名 性 与 自 由性 、
关键 词 :网络舆 情 ;群 体极 化 ;量化 测评体 系 中 图分类 号 :G20 文献 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672.0598(2015)03.0085—04
引言 在新 媒体 生态 大 环 境 下 ,社 会舆 情 通 过 不 同的 渠道 发酵 、呈 现 、投 射 ,进 而 演 化 成 不 同 的结 果 ,而 互联 网 ,作 为新 媒 体 的 主 要 力 量 ,是 社 会 舆 情 的 一 个 主要 投 射 渠 道 ,形 成 自我 特 性 明显 的 网络 舆 情 。 据 CNNIC测 算 ,截 至 2014年 6月 ,我 国网 民规模 达 6.32亿 ,互 联 网 普 及 率 为 46.9%l11,BBS、QQ 群 、 MSN、Face book、微博 等成 为 网民舆情 表达 的主要 阵 地 。在 网民 的酝 酿 发 酵下 ,舆情 极 易 在 网络 中存 在 极 化趋 势 ,积极 向上 的观 点 被群 体 极 化 有 利 于社 会 正 能量 形成 、促 进 文 明进 步 ,但 非 理 性 的 观 点 被 群 体 极化 后 ,就有 可能 导 致 现 实社 会 群 体 极 端 事件 的 发 生 ,甚 至 威 胁 到 社 会 的稳 定 和 国 家 的 安 全 。 因
2015年 6月 Jun.2015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5.03.010
第 32卷 第 3期
Vo1.32 N0-3
网络舆 情 群 体 极 化 相 关 研 究 述 评
吴诗 贤 ,张必 兰
(1.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重庆 400067:2.重庆 工商大 学图书馆 ,重庆 400067)
摘 要 :文 章从 网络舆 情群 体极 化 的 内涵 、影 响 与价 值 判 断、成 因及 演化 、支撑 技 术 等 方 面对 网络 舆情 群体 极化 的相 关研 究现 状进行 了较 为详 尽 的 内容概 括 和 分析 。研 究发 现 :目前 关 于 网络 舆情 群体 极化 问题 的研 究框 架基本 明确 ,对 网络 舆 情信 息进 行 深度 挖掘 并量 化 评估 群体 极化 态势的研 究 已逐 渐展 开 ,但 针 对具 体社 会 事件 网络舆 情 群 体极 化 的快速 量化 分析 体 系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最后 ,提 出了引入物理学中势场思想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量化 测评 体 系的研 究思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