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对等理论看《清明》中的意象英译——以三种英译文本为例

合集下载

经典古诗词英译-以《清明(杜牧)》为例

经典古诗词英译-以《清明(杜牧)》为例

清明时节雨纷纷,
So broken-hearted fares the traveler on the way.
路上行人欲断魂。
When asked where could be found a tavern bower,
借问酒家何处有,
A cow boy points to 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 flower. 牧童遥指杏花村。
科技英汉互译教程
经典古诗词英译
——以《清明》为例
2014.12
目录
1 古诗词英译概述 2 《清明》英译文赏析 3 《清明》英译小试
科技英汉互译教程
201240.0172.08
古诗词英译概述
我国古代诗人在严格的格律束缚下,着力于构筑
情景 交融的意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充分发挥和展现了汉语表义的魅力。给译者带来很
优点:意境开阔,身临其境 缺点:韵脚欠佳,感情稍弱
科技英汉互译教程
201240.0172.08
《清明》英译文赏析
许渊冲译( 2000) :
The Mourning Day
清明(杜牧)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清明时节雨纷纷,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1984)
科技英汉互译教程
201240.0172.08
《清明》英译文赏析
蔡廷干译(1989) :
All Souls ' Day
清明(杜牧)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 Day,
清明时节雨纷纷,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许渊冲唐诗英译: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中国的文学翻译领域,许渊冲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翻译家。

他的唐诗英译作品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含义,还巧妙地保持了唐诗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的内涵,以及其翻译思想、方法和成就。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可谓独树一帜。

他注重传递原文的韵律和节奏,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唐诗独特的音乐美。

通过深入了解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唐诗英译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和神韵,同时还要满足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许渊冲在唐诗英译方面的方法论显示出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他主张采用“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在翻译过程中,他力求保留原诗的意境美,同时还要兼顾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此外,许渊冲还强调保持原诗的视觉美,通过采用一系列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英译诗歌呈现出对称、和谐的形式美。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成就显著,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受到广大英语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他的努力为唐诗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来说,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三美”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然而,尽管许渊冲的成就显著,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例如,对于不同诗人的风格特征,许渊冲的英译是否能够完全准确地传达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有时过于依赖直译,可能会牺牲一些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未来,可以进一步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动态发展,以及针对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研究,以期在唐诗英译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翻译领域,动态对等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大程度的对等。

在文学翻译中,尤其是唐诗的英译中,这个理论有着特别的应用。

本文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探讨动态对等理论下许渊冲的唐诗英译。

经典古诗词英译-以《清明(杜牧)》为例解析

经典古诗词英译-以《清明(杜牧)》为例解析

路上行人欲断魂。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借问酒家何处有, A cowherd point s to 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优点:题译准确,中西合璧,长短整齐 缺点:第三人称,代入感弱,无伤大雅 牧童遥指杏花村。
科技英汉互译教程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014.12 2007.08
《清明》英译文赏析
万昌盛、王 中译( 1999) : The Tomb-visiting Day The ceaseless drizzles drips all the dismal day, So broken-hearted fares the traveler on the way. When asked where could be found a tavern bower,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科技英汉互译教程
2014.12 2007.08
《清明》英译文赏析
吴钧陶译(1996):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t drizzles thick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 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Bloom Village faraway. 优点:韵脚一致,朗朗上口 缺点:题目直译,有所偏差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生态翻译美学视阈下汉语文学文本的英译——以古诗《清明》的三个译本为例

生态翻译美学视阈下汉语文学文本的英译——以古诗《清明》的三个译本为例

2018年10期总第398期ENGLISH ON CAMPUS生态翻译美学视阈下汉语文学文本的英译——以古诗《清明》的三个译本为例文/张英【摘要】生态翻译学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翻译理论,在美学上倡导的是翻译中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对称”、“均衡”、“对比”、“秩序”、“节奏”、“韵律”等。

本文以《清明》的三个译本为例,根据生态翻译美学“和谐美”的审美原则,研究汉语文学文本英译微观层面的审美构成,包括“语音和悦美”、“词句和奏美”、“篇章逻辑美”和“情境一致美”四个方面。

【关键词】翻译美学;生态翻译美学【作者简介】张英(1978.11- ),女,汉族,山东沂水人,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硕士研究生,山东医专外语培训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文学与翻译。

一、生态翻译美学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的。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人类活动乃至整个自然界的重要内容,所以整个翻译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在许多方面具有类似性和同构性。

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了原文、原语、译语所呈现的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和译者等要素相互关联互动的整体。

用生态翻译学的术语来说,原语是一个文本生态系统,译语是另一个文本生态系统。

原语的文本生态系统涉及到原语系统里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等;译语的文本生态系统涉及到译语系统里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

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实际是一个“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是译者在生态环境中不断地适应和选择的动态转换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使译文和原文达到语言、文化、交际上最大程度的对等,达到最佳语言生态效果。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美学体现的是生态美学,是遵循生态理性,强调通过翻译活动主客体之间、翻译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平衡、关联的整体。

多元互补论下多角度赏析《清明》不同英译版本115

多元互补论下多角度赏析《清明》不同英译版本115

多元互补论下多角度赏析《清明》不同英译版本对于译作来说,要判断其价值,不能只运用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估其多重价值。

众多翻译任务中诗歌翻译一向是个难题。

本篇所选的唐代杜牧的《清明》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好诗,当代不少翻译名家都曾翻译过此诗的英译版本。

本篇文章将从多元互补论的翻译标准出发,对《清明》的几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多角度的分析不同译法对诗中不同意境的传达。

关键词:多元互补论、意象、清明一、古诗词英译研究理论简要概述与多元互补论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翻译家着眼于西方诗歌而忽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古诗词英译各理论才开始觉醒,九十年代中期各个翻译理论才在诗歌英译领域找到立足点并逐渐繁荣。

在这段时间对于早期的诗学范式,人们普遍不认同散文体译诗方法,也不完全支持“音、义、形”三美的格律派译诗观。

刘重德认为:用格律诗译格律诗,如能讲求格律,又无损原意,自属上乘,于必要时,在“韵体译法”行不通的具体情况下,也可以考虑改用散体来译,免得“因韵害义”(刘重德 2000)。

进入21世纪以后,各种路径的研究趋于系统化,辜正坤教授就曾提出“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论”(辜正坤 2003)。

无论诗学范式还是语言学范式都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一种范式要想不断完善和成熟,就要借鉴其他范式的某些理论和方法。

“多元互补论”首先强调一种立体思维模式。

辜正坤教授认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本身就意味着翻译标准的互补性。

而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不只是用来解决翻译方面的理论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解决翻译实践上的问题。

二、《清明》及其背景介绍对于古诗词赏析第一步是要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背景,这样能在赏析译文的时候不偏离其总体意境。

杜牧是一位既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又立志报国、力挽晚唐颓废之势的有识之士,这位陕西人20多岁便出游各地,体察民情,在他途经杏花村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诗。

《清明》英译本对比赏析

《清明》英译本对比赏析
21 0 2年 0 7月
第 1 8卷 第4
内 蒙 古 民 族 学 学 报
o r a fI n rMo g l un o n e l n oi aUn v ri o ie st rNa in l is yf t ai e o t
J1 01 u2 2

Vl . 8 No 4 0 1 . I
在三篇译文中 , 译和许 译采 用的是 抑扬格 , 吴 杨戴 译则 很显零散 ; 在押韵方面 , 原诗采 用 ab 押/n 韵 , a a u / 有一种挥 之 不去 的哀伤 , 译和 许译 都押 韵 , 韵整 齐 , 起来 节 奏 明 吴 音 读 快。吴译 用 的 是 ab ,e 立轻 灵剔 透 ,o膺 则 略 显 低 aa式 /i / /i 沉。而许译采用的是 ab , ab式 前两句 押韵与吴 译相 同 , 后 但 两旬押/u/ c ' ea 得太过欢快 , a  ̄ 与原诗 的意境不太 相称 ; 戴译 杨 则没有押韵 , 诗的节奏 感不强。因此 , 从音 美的角度来说 , 吴
( 渊冲译 ) 许
( 《 一)清明》 英译本“ 美” 分析 音 之 诗歌语 言富有 音乐性 , 即音韵和 谐 , 节奏 鲜 明。 中国古
诗, 尤其是格律诗 , 是如此。音乐性在诗 中有 多方 面 , 更 最重
要的便是押韵 。凡是优 秀的诗歌 , 是通 过音节 的均 匀 , 多 语 言的对称 , 达到节奏的和谐 ; 通过押韵 和平仄 的交 替使用 , 使 音谐调动听。诗 歌是这样 , 译文也应 力求 如此 , 到“ 做 音美” 。
“steeap bi o s m e ee o o ?’ I h r u l h u es c o wh r ,cwb y ’ Hep it tAp i t o m l g rwa onsa r o o Via ef a y. c Bl l a

由动态对等看“直译”与“意译”的统一

由动态对等看“直译”与“意译”的统一

由动态对等看“直译”与“意译”的统一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理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由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直译”和“意译”的统一的指导进行阐述,以期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形式”和“内容”如何统一的问题进行解惑。

标签:奈达动态对等直译意译《匆匆》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翻译的三阶段:“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

近年来,翻译界对奈达的翻译理论研究本着科学的批评的态度,这对同时期的译者,尤其是正在研究翻译的译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试图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分析文学翻译(张培基英译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直译”与“意译”的关系及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统一。

一、“动态对等”理论奈达指出,“译文是否得当,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如原文本身的可靠性(包括抒情诗到杂货铺的清单)、语篇的类型、预期的读者、译文的使用方式(是在安静的书房里阅读还是在舞台上表演)以及译文的使用目的,如传递信息、改变读者行为、娱乐消遣,或推销商品。

”(Eugene A. Nida.,1998:113)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同时考虑到很多实际存在或者不存在的问题,除了要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接受反应外,译者自身的认知和接受水平也同样会影响到翻译。

除此之外,源语和译文文化之间的差异、源语和译语之间的差异,原文文体风格特色、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社会差异和教育水平的差异、译文对伴随语码的依赖性强弱以及根据伴随语码的要求所要作出对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之间的调整。

以上因素均会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清明》诗英译中的人称指示语对比分析

《清明》诗英译中的人称指示语对比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任上,孑然一人,不免思乡情切,心中凄苦。诗人是 行人中的一员还是旁观者?“断魂”,指内心十分凄 指出诗人要在附近找个酒家,歇息、饮酒、消愁。借 问酒家的动作发出者是谁呢?在翻译时,译者也要明 中“牧童”回答了“行人”的问题,为其指明了方向, 不远处的村子里杏花簇簇,坐落着一家酒馆。 这首诗歌现已有多种英译版本,接下来笔者将 就三个版本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在此 抄录了译本: (一)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版本 It drizzles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二)蔡廷干英译版本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And there the herd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三)许渊冲英译版本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译文(一)的意思是:在春天的雨季,细雨没 完没了地下着,沿途的行人面露阴沉悲伤。我问牧童 哪儿有酒馆,他指着一个坐落在杏花之间遥远的小村 庄。第三句中译者用“I”第一人称来作为原文“借 问酒家何处有”的主语,和第二句的“路上行人”对 比,译文将诗人也纳入“路上行人”的一员,但是借 问酒家何处有的时候,却添加了人称指示词“我”, 意在表明心中苦闷,要借酒消愁的人就只有诗人一个 可能是“路上行人”中的一人或者多人,也有可能是 诗人自己。译文直接使用第一人称,这样理解的话, 原文情境的感染力便削弱了。

杜牧《清明》的三种英译文对比分析

杜牧《清明》的三种英译文对比分析

杜牧《清明》的三种英译文对比分析摘要:翻译的两个基本步骤是理解与表达。

同一原文却有众多不同译文,首先是因为不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同,所以经过语言转换产生不同译文;其次,即使对原文的理解相同,不同译者的译语表达也可能不同,产生译文不同。

本文从译者的理解与表达的角度,对比分析《清明》三个译本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理解;表达;对比分析;清明A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Dumu's Qingming Abstract: The two basic steps of translation ar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for the same original text. First of all, because different translato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Secondly, though different translators have the sam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y may use different target language expressions to transl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versions of Qingming. .Key Words: Understanding; Expres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Qingming引言一提起与清明有关的古诗,人们首先会想到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诗《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

我们将回顾与清明相关的关键词,并其在英译过程中的保留与体现。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分析《清明》一诗的英译文,来揭示其人际功能,从而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的文化内涵。

在诸多与清明相关的关键词中,我们找到了“清明节”、“扫墓”、“踏青”等。

这些关键词描绘了清明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包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以及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等。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这些含义,对于保留清明节的文化特色和人际功能至关重要。

在《清明》一诗的英译中,译者通过运用特定的词汇和句式,成功地传达了原诗的人际功能。

在描述清明节的氛围时,译者使用了“dim”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扫墓祭祀的庄重与哀思。

同时,译者在翻译“清明时节雨纷纷”时,运用了“chilly”和“drizzling”两个形容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清明节这一季节的特点,从而更好地领略原诗的意境。

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还注重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运用头韵、尾韵等修辞手法,使英译文在传达原诗意境的也具备了音乐般的美感和节奏感。

这种译法不仅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清明》一诗,同时也保留了中国古诗的文化韵味和人际功能。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译者通过巧妙地运用词汇和句式,成功地传达了中国古诗的人际功能。

通过深入探讨《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的文化内涵,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应注重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人际功能,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翻译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文学和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热点。

在翻译研究中,功能语言学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

本文将以《清明》英译文为例,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研究中的一些思考方向,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清明》英译赏析

《清明》英译赏析

《清明》诗汉译比较赏析蒋王盼摘要:诗歌翻译一向是翻译中的难题,“信”、“达”、“雅”兼备的原则可说对翻译有特殊意义。

唐朝杜牧的《清明》诗是一首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好诗,当代不少翻译名家都曾翻译此诗。

本文将从诗歌翻译的原则出发,对《清明》诗的几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分析“清明”、“牧童”、“路上行人”、“酒家”的译法。

关键词:清明;牧童;路上行人;酒家Comparative Appreciation of the ChineseVersion of Pure BrightnessAbstract:It’s hard to deal with the translations in poem, there exist special meaning in keeping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The poem of “The Mourning Day”written by the Tumu of Tang Dynasty is an extraordinary poem circulated over time.There are lots of translators have translated this poem before.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several versions.Key Words:Pure Brightness;Shepherd boy;Travelers;public house一、作品简介及综述唐朝杜牧写了一首《清明》诗,诗文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是一位既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又立志报国、力挽晚唐颓废之势的有识之士,对已故40余年的一代名将郭子仪充满了敬仰之情。

《清明》两种英译文的对比赏析——从意美角度赏析其文化的传达

《清明》两种英译文的对比赏析——从意美角度赏析其文化的传达

青春岁月54一、引言“《清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因其简明而又极具画面感的语句,凄凉又清新的文风,使其成为千古绝唱。

”鉴于其在唐诗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翻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些英译本进行了批评与赏析。

而在本诗中,文化方面的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之前研究过的理论却没人很好的从这方面对其译本进行批评与赏析,故在本文中,作者将选取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中的“意美”对《清明》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进行赏析。

二、《清明》原文简析《清明》的文化分析:《清明》一诗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著,此诗有着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其中“清明”,与“牧童”二词透出的文化气息尤为显著。

“清明”是全文背景的关键词,故我们需要弄清“清明”背后的文化内涵,清明,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而寒食节在古代却是盛大的节日,这天人们会进行插柳、寒食、蹴鞠、植树、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又因为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人们便渐渐的把这两种节日融合在一起,在诗人杜牧所在的晚唐时期,清明节已经成了上坟扫墓的节日,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到清明一词的文化内涵。

“牧童”一词在此诗中也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它与西方的“牛仔”不一样,西方的牛仔实则是指骑马牛仔,是一种热情无畏,富有冒险与吃苦耐劳精神的开拓者形象。

而一提到牧童,中国读者的脑海中都会浮现一副画面:即牵着牛或骑在牛背上稚气的小孩,带着草帽,悠然自得的走在田园中的画面。

故译者在翻译“牧童”一词时也需注意到其后的文化差异。

《清明》一诗表达的文化气息浓厚,译者在翻译之前,应准确把握里面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并准确的翻译原文。

三、“意美”原则下对《清明》的译本赏析1、“意美”原则简介“三美”之说是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提出来的,其原文是:“诵习一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美,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清明》三篇英译本的批评与赏析

《清明》三篇英译本的批评与赏析

《清明》三篇英译本的批评与赏析清明是陆游的著名诗篇,因其节奏轻快,内容优美贴切,情节凄美妙趣,而受到了大众的赞赏,也被译成了不同的语言版本。

本文将概述三篇清明英译本的批评与赏析,依次为冉祉含的英译本、王引江的英译本和邵维宗的英译本。

冉祉含的英译本是最早的一篇英译本,依据清明诗中的结构和叙事线索,以及诗人所续写的事件,将原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贴切地运用在英译本中,突出了清明诗的主旨,使得原汁原味的诗句和情感都被完美的展现出来。

其中,对关键词用词的处理得当,如将“清明”译为“clear and bright”,即“清晰明亮”,将“烟花”译为“sparklers”,即“烟火”,大大增加了原文的表达效果。

王引江的英译本融入了丰富的英式风格,把我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保留原文意境的基础上运用英文表达,进行了英译,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如“清明”概念,“烟花”的概念,“庭前花木繁茂的情景”的概念,等等,都进行了精彩的英译,形象鲜活,实乃精品。

邵维宗的英译本更多地节制英语文学特色,以抒情散文形式表达清明诗篇,充分融入了英语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让步、夸张等等,将原诗中的抒情色彩充分的表现出来,加深读者的阅读体验,也让英文读者有机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上三篇英译本的批评与赏析,证明了陆游的《清明》词篇的经典影响力和跨文化传播的实质性能力。

由此可见,不论是对原文的忠诚还是对英译文的艺术表现,以及英译本之间的异同,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用以更好地推动跨文化交流和融合,而共同推进中国文学的传播与全球沟通。

总之,陆游的《清明》词篇不仅反映了当时形势下人们曲折离散的情感,更是一首跨时代、跨文化的杰作,对英译本的批评与赏析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其发展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以及各种形式英译本的风格特点与美感,最终达到更进一步传播全球化的目的。

刍议杜牧《清明》语词英译的隐喻叙事

刍议杜牧《清明》语词英译的隐喻叙事

2021年1月第10卷 第1期 JournalofBengbuUniversity Jan 2021Vol 10,No 1刍议杜牧《清明》语词英译的隐喻叙事收稿日期:2020-10-15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gxyqZD2016366);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6A064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9A0725)。

作者简介:刘胜(1978-),男,安徽枞阳人,讲师,硕士。

E-mail:lsznz@163.com刘 胜(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摘 要:隐喻翻译与叙事作为中诗英译中诗歌英译的重要特点,在语言替换中,常常存在着译本叙事意义表达的差异,从而引起不同的文化解读。

拟从《清明》的6种译文中的语词翻译入手,分析翻译中隐喻叙事的策略与表现方式,充分认识隐喻翻译叙事内涵,以期为中诗英译提供参照。

关键词:隐喻;叙事;语义关联;内涵对应中图分类号:H315.9;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1-0084-06TranslationandNarrativityofMetaphor TakingWordsTranslationinthePoemQingmingasExampleLIUSheng(SchoolofForeignStudies,ChizhouUniversity,Chizhou,247000,Anhui)Abstract:TranslationandnarrativityofmetaphorisoneofkeyfeaturesintheclassicpoetrytranslationpracticefromChinesetoEnglish.However,intheselanguagetransformations,somedifferencesalwaysex istinthenarrativefunctionoftranslationversions,thusitwouldcausevariousculturalinterpretations.SuchphenomenaofwordstranslationwouldbediscussedbycombinationofsixversionsofthepoemQing mingwrittenbyDuMu,aChinesepoetofTangdynasty.Thenitanalyzedtheirdifferentstrategiesandwaysinthispapertoconveytherightmetaphorconnotation,andattemptedtodeepenourunderstandinga boutmetaphortranslationanditsnarratives,hopedtoprovidereferenceforChinesepoetrytranslationtoEnglish.Keywords:metaphor;narrative;semanticrelevance;correspondingtoconnotation 隐喻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修辞技巧与策略,能够深化要表达的主题,丰富行文内涵。

翻译伦理视域下杜牧《清明》英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基于《说文解字》的阐释

翻译伦理视域下杜牧《清明》英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基于《说文解字》的阐释

翻译伦理视域下杜牧《清明》英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基于《说文解字》的阐释李丛立;贺岩【摘要】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建立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翻译伦理指导下进行翻译的.本文结合《说文解字》中的字词训释来理解杜牧《清明》一诗中的文化词,即\"清明\"\"酒家\"\"牧童\"和\"杏花村\"等,并借鉴翻译伦理的相关理论对比分析其七个英译本中的翻译,探讨不同译者在翻译中所遵循的伦理原则及其翻译效果,以便为更好地翻译文化词提供一些参考.【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翻译伦理;文化词;清明;说文解字【作者】李丛立;贺岩【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 524094;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 524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堪称“清明”悼诗之绝唱,诗意悠远,清新明快,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而且因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还被译成多个英文版本传播到国外。

该诗中的“清明”“酒家”“牧童”“杏花村”等词已经在传唱中积淀出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从而转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词。

当这些文化符号被翻译为其他语言时,译者难免会受到文化差异、构词差异、自身素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遗失、冗余,甚至是曲解。

因此,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难点,除了韵律层面、句法层面的要求外,主要集中在文化词翻译的意义对称问题上。

要使文化词的内涵在翻译时得到最大展现,必然要遵守翻译伦理中的相关原则。

此外,为了准确理解文化词的文化内涵,翻译文化词前应先对其构成语素的字面意义进行训释,继而上升到词的层面。

做好这一步工作,离不开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汉字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

从“信达雅”角度赏析《清明》的不同英译本

从“信达雅”角度赏析《清明》的不同英译本

从“信达雅”角度赏析《清明》的不同英译本摘要:诗歌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其精练而音律优美的语言总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意境。

诗歌的翻译不仅在语言上要忠实原文,还要传达原文的美感,体现原文的风格。

大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对诗歌文本的翻译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严复翻译“三原则”,并从“信、达、雅”的角度对唐诗《清明》的三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许渊冲;《清明》英译;严复翻译“三原则”一、引言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诗歌的翻译常被认为是翻译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艺术,但古往今来,从事诗歌翻译、在诗歌创作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文人却也络绎不绝,如英美诗歌的代表性人物拜伦、雪莱、惠特曼等,中国唐、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柳宗元、陶渊明等。

诗歌的翻译应该是承原诗之行,协原诗之声,生动再现原诗的意境。

好的诗歌翻译能够体现原诗的神韵,当然对于翻译的美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每首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和意蕴在不同读者眼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信、达、雅”的角度对比分析诗歌《清明》的几种英译本。

二、“信达雅”理论简介谈到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推严复的信、达、雅。

严复在《译例言》里,把信、达、雅明确作为“译事楷模”提出来,并详加申说。

首标“信”义,要求译文意义“不倍本文”,深感“求其信已大难矣! ”其次是“达":“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为此,“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从而点明信达的关系。

其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为“雅”,也即所以为“达”也。

其用意固然无可非议,但他为“雅”的路子却不足取法。

处于他那个时代,“夫固有所不得已也!”他刻意摹仿先秦文体,是想作为敲门砖,破启锢闭,“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使顽固保守的士大夫乐于接受西方先进学理。

从优势竞赛论看《清明》的两个英译本

从优势竞赛论看《清明》的两个英译本

从优势竞赛论看《清明》的两个英译本周方衡【摘要】"优势竞赛论"是许渊冲继"三美论"后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竞赛,译者在必要时应该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使译文能与原文在艺术和审美层面相媲美甚至超越原文.文章以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清明》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境、音韵美、主题思想等三个层面对"优势竞赛论"进行深入探析,借以指出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拘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译作和原作展开竞赛,进而向读者最大限度传达原文的艺术魅力.【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10【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许渊冲;优势竞赛论;《清明》;英译本【作者】周方衡【作者单位】广东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肇庆 52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为晚唐诗人杜牧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以其丰富的艺术魅力为世人传诵不息。

前两句交代原诗的情景和人物,第三句道出摆脱此心境的办法,第四句连答话带行动,为本诗的精彩之处。

全诗基调由低而高,逐步上升,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以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为指导,拟从意境、音韵美、思想主题等三个层面对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清明》英译本进行探析,借以指出必要时译者应发挥译文语言优势,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再现原文的艺术魅力。

“优势竞赛论”作为翻译理论正式提出是在许渊冲先生的《新世纪的新译论》中。

在文中,他指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译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也就是说,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1]2在许先生看来,文学翻译是艺术,译者要做的不仅是翻译原文的表层意思(即宣示义),还要透过表层挖掘出原文的深层内涵(即启示义)。

目的论视角下《清明》的英译研究——以许渊冲、吴钧陶、孙大雨译本

目的论视角下《清明》的英译研究——以许渊冲、吴钧陶、孙大雨译本

目的论视角下《清明》的英译研究——以许渊冲、吴钧陶、
孙大雨译本
邓媛媛;唐丽君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19
【摘要】古诗词的英译在译界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重要任务,古诗词的翻译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而且还有助于本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该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结合目的论的三原则,对许渊冲、吴均陶、孙大雨译本《清明》进行分析品评,旨在对名家翻译精髓吸取的同时,在古诗词翻译上能得到新的造诣。

【总页数】3页(P25-26)
【作者】邓媛媛;唐丽君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识解理论视角下的《诗经》英译本分析——以许渊冲和理雅各译本为例
2.模因论视角下的《关雎》英译研究——以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宋词词牌名的英译研究——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4.识解理论视角下的《登鹳雀楼》英译本分析——以许渊冲和徐忠杰译本为例
5.识解理论视角下的《行路难》英译本对比分析——以许渊冲、宇文所安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诗《清明》三个英译本的语篇功能分析

唐诗《清明》三个英译本的语篇功能分析

唐诗《清明》三个英译本的语篇功能分析
廖梦麟
【期刊名称】《琼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extual metafunction of Du Mu’s famous poem in Tang Dynasty in perspective of thematic structure, information and cohesion,aiming at appreciating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ancient poem th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exts.% 作者从语篇功能角度,对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作《清明》英译本的主位结构、信息和衔接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语篇的比较和分析来评鉴古诗歌英译本的质量。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廖梦麟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外语部,海南海口 5711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英汉语篇结构的差异——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的语篇功能分析为例 [J], 鞠瑞艳
2.唐诗《静夜思》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功能语篇分析 [J], 蒋玉婷
3.《鹿柴》六个英译本的语篇功能分析 [J], 张琼
4.唐诗《悯农二首》原诗及其两种英译本的语篇纯理功能对比分析 [J], 余志谋;
5.“B是A的译文”意味着什么?——基于唐诗《清明》及其五个英译文语篇认识世界分析的解答 [J], 王晓农; 赵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
从动态对等理论看《清明》中的意象英译
——以三种英译文本为例
田 磊 四川师范大学
摘要:由于中西语言文化差异,诗歌的意象传达历来是英译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杜牧《清明》的三种名家英译版本,从动态对等理论分析各版本对该诗的意象英译,试图寻找更适合的意象表达法。

关键词:清明;动态对等理论;意象;对比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历来备受人们喜爱。

此诗描写了诗人清明时节的经历,全诗色彩清淡,意境悲凉。

该诗运用诸多意象,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衬托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因此翻译这首诗时,对这些意象翻译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整体质量。

一、动态对等理论简介
动态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认为译者应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对应。

而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是,原文接受者对原语信息的反应要与译文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一致。

二、《清明》意象英译赏析
意象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在将意象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时,往往容易造成文化内涵的丢失,从而减弱了意象的表达力,或者阻碍交流甚至产生误解。

下面将从动态对等理论出发,探讨《清明》中的意象英译。

(一)“雨纷纷”的英译
许译是“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雨纷纷”既形容雨又形容心情。

许译采用增译法,将雨比作眼泪,表现了诗人伤感的心情,故能产生同等的读者反应。

杨戴译为“It drizzles endless”,“drizzle”一词表达了下雨的状态,“endless”在这里表示雨不停地下,暗示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因此也可以产生同等的读者反应。

吴译是“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thick and fast”形容雨下得快而猛,用来形容“雨纷纷”有点太过。

(二)“行人”的英译
“行人”是指诗人自己,故杨戴译为泛指的“travelers”和许译的泛指的“the mourner”均属理解有误。

吴译为“I”,直接点名行人的指代对象,这也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三)“酒家”的处理
杨戴译为“tavern”,给人“我”要“投宿”之意,而非欲借酒消愁之意,无法使英语读者产生同汉语读者同等
的反应。

许译的“wineshop”表示买酒场所,可表达“酒家”的意思。

但吴译的“public house”可专指乡村的酒店,能产生和原文相近的概念,故吴译更贴切。

(四)“牧童”的英译
杨戴译为“shepherd boy”,即放羊的男孩,英语读者想到的是一个放羊男孩的形象,和汉语读者想到的牧童可产生一致反应。

许译采用被动语态,避开了“牧童”这一意象的翻译,使得原文中诗人向牧童问路的画面无法传达给英语读者,因此许译不大可取。

吴译是“cowboy”,即西部牛仔,象征着勇敢,冒险,带有浓厚的美国西部特征,给英语读者的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成年男性形象,这与原诗清新明丽的意境大相径庭,故不可取。

(五)“杏花村”的英译
杨戴译为“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nestling”一词用得十分精妙,形容村庄一半位于杏花深处,一半露了出来。

跟汉语读者联想到的画面完全一致。

许译为“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cot”是“cottage(乡村小屋)”的缩写,所以许译意即杏花深处的小屋。

但不论是“杏花村”还是“杏花深处的小屋”,都只是诗人借酒消愁之地,故许译也是可取的。

吴译是“Apricot Bloom Village”,这样译固然保险,但给英文读者的感觉是杏花村完全可见,而不是露出一部分的画面,故英文读者难以产生与汉语读者同样的反应。

三、结语
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意境。

汉语诗歌中的意象英译,为使英语读者和原文读者能产生一致反应,既要考虑原文中的意象在汉语中的文化因素,又要考虑到英译过去的意象在英文中的文化因素。

对比名家译本有助于我们提高意象的英译能力,从而提高汉语诗歌英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军.唐诗大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340.
[2]蒋寅.百科图说千家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36.
[3]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0-226.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1.
[5]谢枋得,王相.千家诗[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17.
[6]杨宪益,戴乃迭.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266.
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