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化学实验讲义
专题讲解 界面现象 胶体化学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1、界面:密切接触的两相之间的过渡区(约几个分子的厚度)称为界面(interface),通常有液-气、液-固、液-液、固-气、固-液等界面,如果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称为表面(surface)。
2、界面现象:由于界面两侧的环境不同,因此表面层的分子与液体内的分子受力不同:1.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力是对称的,各个方向的引力彼此抵销,总的受力效果是合力为零;2.处在表面层的分子受周围分子的引力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
由于气相分子对表面层分子的引力小于液体内部分子对表面层分子的引力,所以液体表面层分子受到一个指向液体内部的拉力,力图把表面层分子拉入内部,因此液体表面有自动收缩的趋势;同时,由于界面上有不对称力场的存在,使表面层分子有自发与外来分子发生化学或物理结合的趋势,借以补偿力场的不对称性。
由于有上述两种趋势的存在,在表面会发生许多现象,如毛细现象、润湿作用、液体过热、蒸气过饱和、吸附作用等,统界面现象。
3、比表面(Ao)表示多相分散体系的分散程度,定义为:单位体积(也有用单位质量的)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用数学表达式,即为:A0=A/V高分散体系具有巨大的表面积。
下表是把一立方厘米的立方体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时,比表面的增长情况。
高度分散体系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物质系统,往往产生明显的界面效应,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界面效应对系统性质的影响。
4、表面功在温度、压力和组成恒定时,可逆地使表面积增加dA所需要对体系做的功,称为表面功(ω’)。
-δω’=γdA(γ: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单位:J.m-²)5、表面张力观察界面现象,特别是气-液界面的一些现象,可以觉察到界面上处处存在着一种张力,称为界面张力(interface tension)或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它作用在表面的边界面上,垂直于边界面向着表面的中心并与表面相切,或者是作用在液体表面上任一条线两侧,垂直于该线沿着液面拉向两侧。
高中化学胶体的制备实验知识点
高中化学胶体的制备实验知识点
1. 胶体的定义: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混合态物质,其粒子大小介于1纳米到1000纳米之间,呈现出浑浊的外观和特殊的光学、电学、热学等性质。
2. 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法、化学法、电化学法和光化学法等。
3. 化学法制备胶体:化学法制备胶体是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备胶体,常见的方法有沉淀法、凝胶法和可逆共价键法等,其中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胶体的方法。
4. 凝胶法制备胶体:凝胶法制备胶体是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将胶体的原料悬浮在适当的溶剂中,加入适量的凝胶剂,使溶液凝胶成胶状物,然后采用干燥、烧结、煅烧等处理手段,得到胶体。
5. 凝胶剂的选择:选择凝胶剂的关键是要控制颗粒的大小和形态,常见的凝胶剂有聚丙烯酸、明胶、硅酸盐等。
6. 操作技巧:制备胶体时需要控制好温度、压力和溶剂等因素,保证反应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同时注意安全操作,避免产生危险物质和难以处理的废弃物。
溶胶实验讲义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1. 实验目的(1) 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 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 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 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 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2. 实验原理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ξ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溶胶的聚集稳定性与胶体的ξ电位大小有关,对一般溶胶,ξ电位愈小,溶胶的聚集稳定性愈差,当ξ电位等于零时,溶胶的聚集稳定性最差。
所以,无论制备胶体或破坏胶体,都需要了解所研究胶体的ξ电位。
原则上,任何一种胶体的电动现象(电泳、电渗、液流电位、沉降电位)都可以用来测定ξ电位,但用电泳法来测定更方便。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一讲
{[AgI]m· nAg+ · (n-x) NO3-} x+ · x NO3胶核 胶粒 胶团 胶粒带电,但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但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在 进行电泳实验时,由于电场的作用, 进行电泳实验时,由于电场的作用,胶团在吸附 层和扩散层的界面之间发生分离, 层和扩散层的界面之间发生分离,带正电的胶粒 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离子向阳极移动。因此, 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离子向阳极移动。因此, 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 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 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这是胶体具有稳 定性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 定性的主要因素。
例 在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 Fe2O3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法 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放在一起搅拌, 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放在一起搅拌,使 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然后插入 之间, 粒子大小在 之间 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 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阳极聚 带负电荷的胶粒(粒子陶土) 积 带负电荷的胶粒(粒子陶土), 带正电荷的胶粒( 阴极聚积 带正电荷的胶粒(Fe2O3) ,理由 是
3、 电泳现象 电学性质 、 电泳现象(电学性质 电学性质)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 阴极或阳极) 的现象, 向电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Fe(OH)3胶体向阴极 移动——带正电荷 带正电荷 移动 阴极
阳极
+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当胶粒带正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 电荷时向阴极运动, 电荷时向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 向阳极运动。 向阳极运动。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 电泳现象 现象;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带 没有电泳现象。 电,没有电泳现象。
胶体化学
化学竞赛初赛辅导讲稿胶体。
分散相和连续相。
胶体的形成和破坏。
胶体的分类。
胶粒的基本结构。
表面活性剂及胶体性质.1 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A)表面活性剂定义:低浓度时能显著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
什么是表面张力?请看物质有缩小表面积的倾向。
或者说有一种力使表面积缩小。
PPT结构:亲水性的极性基因,亲油性的非极性基团(B)增溶作用对依数性的影响(C)乳化作用蛋白质微乳分离技术水水包油5~100nm 油包水3-6nm(例1).(7553A) 乳状液是由哪个分散体系组成? (A)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B) 固体加液体(C) 两种互溶的液体(D) 多种互溶的液体(例2). (7556 O/W) 乳状液有O/W型和W/O型, 牛奶是一种乳状液, 它能被水稀释, 所以它属于________型。
(例3)(7007增溶) 苯不溶于水而能较好地溶于肥皂水是由于肥皂的______________ 作用。
(D)蛋白质分离技术蛋白质微乳分离技术基本原理表面活性剂油包水微乳蛋白质等电点例4蛋白质微乳分离技术有两种蛋白质:蛋白质分子量等电点pI 溶菌酶14500 11.1核糖核酸酶13700 7.8蛋白质微乳分离技术水水包油5~100nm 油包水3-6nm蛋白质微乳分离技术蛋白质微乳分离技术 蛋白质等电点(两性的性质)蛋白质微乳分离技术练习15. AOT是表面活性剂,其学名是丁二酸二(-2-乙基)已酯磺酸钠。
(1)AOT属下列表面活性剂中哪一种类型?(A)非离子型(B)阴离子型(C)阳离子型(D)两性型(2)将50mmol·dm-3的AOT水溶液与异辛烷以1∶2的体积比混合后,AOT在异辛烷(有机相)中形成胶束萃取体系,请画出在有机相里形成的胶团模型。
(3)利用上述AOT胶束体系,可通过萃取法分离蛋白质。
现有一水溶液含有下列蛋白质:序号蛋白质分子量等电点PIA 溶菌酶14500 11.1B 核糖核酸13700 7.8酶C 血红蛋白64500 6.7D 半血清蛋白 68000 4.9Eα-淀粉酶 24000 4.7 F 胰蛋白酶 238000.5调节溶液0.5<pH<4.7,研究结果发现只有三种蛋白质被萃取到胶束中去,请写出它们的序号。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讲义 【新教材】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及其种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知道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
3.通过事实了解胶体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数轴法辨析三种分散系一、分散系微点拨:二、胶体的分离和提纯1.胶体与浊液分离:用过滤的方法,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可以通过滤纸。
2.胶体与溶液分离:用渗析的方法,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离子能够通过半透膜。
三、胶体的性质和应用3.聚沉⎩⎪⎨⎪⎧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条件⎩⎨⎧(1)加入酸、碱和盐等物质(2)加热(3)搅拌应用:豆腐的制作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aCl 溶液、水、鸡蛋清溶液、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 )(2)FeCl 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 ) (3)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 ) (4)直径介于1~100 nm 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 )[答案] (1)× (2)× (3)√ (4)×2.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 B .分散质微粒的大小:溶液>胶体>浊液C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为几纳米或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D .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悬浊液中的分散质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B [分散质微粒的大小:浊液>胶体>溶液。
]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盐碱地里土壤保肥能力差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D[A项属于胶体的聚沉;B项土壤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电,盐碱地中的电解质易使胶体聚沉;C项属于丁达尔效应;D项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详解演示文稿
粒子小,扩散作用为主;粒子大,沉降作 用为主;粒子大小相当,重力作用与扩散作用相
近,构成沉降平衡。
第二十四页,共85页。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微小粒子在重力场中的沉降平衡,
ln
C2 C1
Mg RT
1
0
h2
h1
大气分子的浓度随距地面高度而变化,
这是反离子受到的相反的两种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是质点表面的静电吸引,一方面是离子热
运动。两种作用平衡的结果,令反离子越靠近固体 表面浓度越高,随距离增加浓度下降,形成一个反 离子的扩散层。
第二十九页,共85页。
(3)斯特恩模型:该模型认为离子有一定大小, 而且离子与质点表面除了静电作用外,还有范德华 引力。因此,在靠近表面1~2个分子厚的区域内,反 离子受到强烈地吸引,会牢固地结合在表面,形成 一个紧密的吸附层,称为固定吸附层或斯特恩层; 其余反离子扩散地分布在溶液中,构成双电层的扩 散部分。
2. 瑞利公式
(1) 只有溶胶有明显的丁铎尔效应;
(2) 蓝、紫光散射最强,红光散射最弱;
(3)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折射率相差越大,乳光效 应越强;
(4) 乳光强度又称为浊度。
第十八页,共85页。
3. 超显微镜
超显微镜在黑暗的视野下,从垂直于入射光的 方向上观察,可以在整个黑暗的背景内看到一个个闪 闪发光、不断移动的光点,恰似黑夜观天可见满天星 斗闪烁。
固、液两相在离子吸附、解离、静电引力等作 用下,而带有电荷,从而形成双电层。
(1) 亥姆霍茨模型:固液两相界面层整齐地排 列着正负离子,正负电荷的分布如同平板电容器, 在平板内电势直线下降,两层间距离很小,与离子 半径相当。
9胶体化学详解
(emulsion),泡沫
(二)胶体的基本特征 (1)多相(multiphase)性 在胶体系 统中,分散相粒子由众多分子或离子 组成,粒子内部与外部分散介质的许 多物理和化学性质都不相同,所以性 质是不均匀的,因而是多相系统。包 围胶体粒子的界面是相界面。
(一)分散(dispersion)法
直接将大块物质粉碎为小颗粒,并
使之分散于介质中。
机械分散法; 超声波(ultrasonic)
分散法; 电分散法; 胶溶法。
(二)凝聚(agglomeration)法
将分子或离子凝聚成胶体颗粒。
化学凝聚法
通过化学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水解反应、氧化或还原反 应等)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二)沉降(sedimentation)平衡
当溶胶中颗粒的密度大 于介质时,颗粒在重力场作 用下有向下沉降的趋势;沉 降的结果使底部粒子浓度大 于上部,即造成上下的浓差, 而粒子的扩散将促使浓度趋 于均一。当沉降与扩散达平 衡时,称为沉降平衡;此时, 颗粒浓度自下而上降低,有 一个分布。
沉降平衡中粒子的分布
热力学电势ф0 :固体表面与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斯特恩电势фδ :斯特恩面同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ξ电势: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ξ 电势的特点:
ξ 电势的绝对值小于热力学电势 的绝对值ф 0 •ξ 电势是衡量胶粒所带净电荷多 少的物理量; •ξ 电势的符号由胶粒所吸附离子
的电荷决定
•胶粒表面吸附正离子,ξ 电势为 正;胶粒表面吸附负离子,ξ 电 势为负 •少量外加电解质会对ξ 电势产生 很大的影响 •处于等电态的胶体质点不带电
(3)斯特恩双电层模型
高中化学教案胶体
高中化学教案胶体主题:胶体
目标:了解胶体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一、胶体的定义
1. 什么是胶体?
2. 胶体的特点是什么?
二、胶体的性质
1. 胶体与溶液、悬浮液的区别
2. 胶体的颗粒大小
3. 胶体的不可分离性
4. 胶体的渗透性
5. 胶体的光学性质
三、胶体的应用
1. 日常生活中的胶体应用
2. 工业领域中的胶体应用
四、实验
1. 制备一种胶体
2. 观察胶体性质的实验
五、讨论与总结
1. 胶体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 胶体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六、作业
1. 描述一个你知道的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思考一个可以利用胶体的创新设计方案
七、评价
1. 总结胶体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 你对胶体的理解有没有改变?
八、扩展阅读
1. 胶体化学的更深入研究
2. 胶体在不同领域的新进展
可能所需时间:1-2课时
备注: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讲义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实验35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预习要求:1、了解溶胶的各种制备方法;明确本实验Fe(OH)3溶胶的制备方法。
2、本实验中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3、溶胶纯化的目的;溶胶纯化时先在热水中渗析几遍的原因。
4、了解棉胶液的组成;棉胶液形成半透膜的原因。
实验目的1.掌握Fe(OH)3溶胶的制备方法和纯化方法。
2.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并了解其电学性质。
3.掌握电泳法测定胶粒电泳速度和溶胶电动电位(ζ电位)的方法。
4.了解溶胶的光学性质及不同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实验原理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0 nm之间,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溶胶的制备方法分为两大类: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质点的分散法,以及把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大小质点的凝聚法。
本实验中Fe(OH)3溶胶的制备采用化学反应凝聚法,即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为溶胶。
新制的溶胶中常有杂质存在而影响其稳定性,因此必须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半透膜的特点是其孔径只允许电解质离子及小分子透过,而胶粒不能透过。
提高渗析温度或搅拌渗析液,均可提高渗析效率。
固体粒子由于自身电离或选择性吸附某种离子及其他原因而带电,带电的固体粒子称为胶核。
在胶核周围的分散介质中分布着与胶核电性相反、电量相等的反离子。
部分反离子由于静电引力紧密吸附在胶核表面,形成紧密层;剩余的反离子由于热运动,分布于紧密层外至溶液本体的扩散层中。
扩散层的厚度随外界条件(温度、系统中电解质浓度、及离子价态)而改变。
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紧密层结合有一定量的溶剂分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紧密层与胶核作为一个整体(胶粒)移动,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
这种分散相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相对于分散介质的运动称为电泳。
带电的胶粒与带有反离子的扩散层发生相对移动的分界面,称为滑动面。
滑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电动电位(或ζ电位)。
电动电位是描述溶胶特性的重要物理量。
高中化学胶体试讲教案人教版
高中化学胶体试讲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胶体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常见胶体的分类及特点;
3. 了解胶体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胶体的定义和性质;
2. 胶体的分类及特点;
3. 胶体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胶体,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牛奶、果汁
等是什么组成的?为什么有些乳液看起来很稠密,有些却很稀?引导学生认识到胶体的重
要性和广泛应用。
2.讲解:
(1)胶体的概念: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形成的,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粒的形式分
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胶体溶液。
胶体的微粒在溶液中不沉淀,在能通过滤纸的水溶液
中不能看到。
(2)胶体的性质:具有无色、透明、不沉淀等特点,具有粘性和黏度,不易通过滤纸。
(3)胶体的分类:根据胶体的状态和组成不同,胶体可以分为溶胶、凝胶和胶体溶液等。
具体分类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应用案例:
(1)生活中的应用:牛奶、果汁、刷墙涂料等都是胶体,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2)工业中的应用:橡胶、胶水、油墨等都属于胶体材料,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了胶体的概念、性质、分类及应用。
胶体作为一种重要的
化学物质,在生活和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应深入了解胶体的特点和应用,为今
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胶体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胶体溶液的制备方法。
3. 研究胶体溶液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4. 分析胶体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胶体化学是研究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体系的一门学科。
胶体溶液由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组成,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均匀分布,形成稳定的体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胶体溶液的制备、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氯化钠、氯化铁、氢氧化钠、蒸馏水、聚乙烯醇、硫酸铝钾、氢氧化钠溶液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滴定管、显微镜、pH计、磁力搅拌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胶体溶液的制备(1)制备氯化铁胶体:将1g氯化铁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搅拌至溶液呈红褐色。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将1g氯化铁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搅拌至溶液呈红褐色。
(3)制备聚乙烯醇胶体:将1g聚乙烯醇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热至沸腾,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2. 胶体溶液的性质研究(1)观察胶体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外观性质。
(2)使用pH计测定胶体溶液的pH值。
(3)使用磁力搅拌器观察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4)利用显微镜观察胶体溶液的分散相粒子。
3. 影响胶体溶液性质的因素研究(1)改变分散相粒子的浓度,观察胶体溶液的性质变化。
(2)改变分散介质的pH值,观察胶体溶液的性质变化。
(3)添加电解质,观察胶体溶液的性质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胶体溶液的制备实验成功制备了氯化铁胶体、氢氧化铁胶体和聚乙烯醇胶体。
氯化铁胶体和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聚乙烯醇胶体呈红褐色。
2. 胶体溶液的性质研究(1)外观性质:氯化铁胶体和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聚乙烯醇胶体呈红褐色,透明度较好。
(2)pH值:氯化铁胶体的pH值为3.5,氢氧化铁胶体的pH值为9.5,聚乙烯醇胶体的pH值为7.0。
化学胶体实验报告大学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胶体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2. 学习制备胶体的方法。
3. 掌握胶体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4. 通过实验加深对胶体化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
胶体具有以下性质:1. 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呈布朗运动。
2. 胶体粒子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3. 胶体粒子表面带有电荷,从而表现出电泳现象。
4.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本实验采用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通过观察胶体的外观、颜色、丁达尔效应等性质,以及测定胶体的电泳现象,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电泳仪、显微镜、电子天平等。
2. 试剂: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1)取一定量的氯化铁溶液于烧杯中。
(2)向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搅拌使其均匀。
(3)缓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直至溶液呈红褐色。
(4)静置一段时间,待胶体充分形成。
2. 观察胶体性质:(1)观察胶体的外观、颜色。
(2)用滴管取少量胶体,滴入另一烧杯中,观察丁达尔效应。
(3)用显微镜观察胶体粒子。
3. 测定胶体电泳现象:(1)将胶体滴入电泳仪中,观察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
(2)记录胶体粒子的运动速度和电流强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胶体外观呈红褐色,具有丁达尔效应。
2.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胶体粒子呈球形,大小约为10-20nm。
3. 胶体粒子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表明其表面带有正电荷。
六、实验结论1. 成功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并观察到了其外观、颜色、丁达尔效应等性质。
2.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胶体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了胶体制备、性质测定和电泳现象的研究方法。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操作规范,避免污染。
2. 注意胶体制备过程中的搅拌速度,以免胶体发生聚沉。
3. 实验过程中应佩戴防护用品,确保安全。
胶体化学实验讲义.
胶体化学实验讲义北京林业大学化学教研室编制(2014版)第一节胶体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一、胶体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胶体化学实验是胶体化学课的课内实验,是胶体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一些典型的和具体的实验,帮助学生掌握胶体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巩固和加强对胶体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胶体化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和归纳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培养优秀的科学工作者的开始。
因此,学生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严格按照实验的要求做好每一个实验。
本实验以组为单位进行一般3-5人一组。
每个小组要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安排整个小组的实验分工,并控制实验流程,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具体来说,一次完整的胶体化学实验包括三个部分: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1、实验预习①按规定时间进行预习。
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内容,仔细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熟悉所用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
②写出预习报告。
A.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仪器和药品、原理和实验步骤。
B.原理写出与实验相关最关键部分即可。
C.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不要抄实验讲义,写出主要操作和注意事项。
D.具体操作步骤中涉及基本操作的,要查阅相关资料,整理书写。
E.讲义中有问题的地方要在预习报告中思考回答。
F.有可以事先计算的表格要先填写好。
③没有预习报告者,不得进行实验。
预习报告用A4实验报告纸书写,不许打印。
2、实验操作①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记录实验条件,如室温、大气压等。
进入实验室先核查仪器和药品,如有短缺或损坏,应该立即提出,以便补充或修理。
仪器装置和线路安装好以后,须经检查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进行实验,不得擅自试验或拆卸。
②实验开始前在讨论基础上,由小组长确认实验流程和分工。
③实验开始后,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详细记录实验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式中Δp为附加压力,σ 为表面张力,r是气泡曲率半径。如果毛细管半径R'很小,则形成的气泡基本上是球形的,当气泡开始形成时,表面几乎是平的,这时曲率半径最大,随着气泡的形成,曲率半径逐渐变小,直到形成半球形,此时曲率半径r与毛细管半径R' 相等,曲率半径达到最小值,由式(7.4)知,此时附加压力达最大。当气泡进一步增大时, 曲率半径逐渐变大,附加压力则变小,直到气泡逸出。则由式(7.4)知,当r=R'时最大附加压力为
亲液溶胶(如动物胶、蛋白质等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胶粒表面的溶剂化层,因此加入少量盐类不会引起明显的沉淀。但若加入酒精等能与溶剂紧密结合的物质,则能使亲液胶体聚沉。亲液溶胶的聚沉常常是可逆的,即加入过多的酒精物质时,聚沉的亲液溶胶又能自动地转变为胶体溶液。如果将亲液胶体加入憎液胶体中,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增加憎液溶胶对电解质的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保护作用。保护作用可以通过聚沉值的增加显示出来。
改变实验条件如降低温度,使原来溶解的物质变成不溶物。
化学法凡能生成不溶产物的复分解反应、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在适当的浓度和其它条件下,均可制取憎液溶胶。
制成的胶体溶液中常有其它杂质如离子等存在,这不利于溶胶的稳定存在,因此必须加以纯化,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渗析时用半透膜隔开胶体溶液和纯溶剂,胶体溶液中的杂质,如电解质及小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进入溶剂中,胶粒却不能透过,如果不断更换溶剂,则可把胶体溶液中的杂质离子除去。为提高渗析速度,可采用热渗析或电渗析的方法。
0.010 mol.dm-3K2SO45 mol.dm-3KCl
0.1 mol.dm-3KCl0.1 mol.dm-3AgNO3
铬酸洗液、酒精、硫磺、凡士林
酒精灯、火柴、试管夹、吸耳球、橡皮筋、棉线、剪刀、pH试纸、滤纸、试管架、1个铁架台(带滴定管夹)、试管烘干器、洗瓶
四、实验步骤
1.化学反应法制备Fe(OH)3溶胶
液体表面张力测定装置 1 套
毛细管 1 支
20ml 移液管 1 支
10ml 移液管 1 支
2ml 刻度移液管 1 支
250ml 容量瓶 1 个
50ml 容量瓶 9 个
150ml 烧杯 3个
正丁醇(分析纯)、吸耳球等。
四、实验步骤
1.打开微压差计并与大气相通校零(如何与大气相通?)。
2.测定纯水的最大泡压 (25℃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1.9mN/m)。
(1)计算毛细管常数。
(2)计算各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
(3)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采用Origin(7.5 以上版本)、Excel或Matlab 程序:
(a)作σ~c图,以方程 进行拟合,方程求导计算斜率 ;
(b)由式 计算表面吸附量(注意:本实验结果与温度相关,严格实验应该用控温仪和循环水浴,这里用平均室温近似),并作吸附等温线Γ~c图;
用去离子水洗净毛细管和样品管,用洗耳球吹干毛细管中残留的液体。在样品管中装适量的去离子水,按图装好,使毛细管的顶端尽量与液面接触。缓缓打开滴液漏斗的活塞,使滴液漏斗中的水慢慢滴下,控制滴液速率使毛细管端口鼓出的气泡为单个气泡,且每个气泡形成的时间为10s~20s(数显微压差测量仪为5s~10s)。若形成时间太短,则吸附平衡就来不及在气泡表面建立起来,测得的表面张力也不能反映该浓度之真正的表面张力值。当气泡刚脱离管端瞬间,可从微压差计上读取到最大值 ,读取三次。从样品管下端活塞中放出一滴水,等待吸附平衡后重新读取三次值。重复该步骤直至毛细管顶端脱离液面为止。取脱离液面前一次的三个值求平均。
(7.2)
式中,Г为溶质在表层的吸附量; σ为表面张力; c为吸附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介质中的浓度。当 时,Г>0称为正吸附;当 时,Г<0称为负吸附。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应用范围很广,但上述形式仅适用于稀溶液。
为了获得表面吸附量Γ,可先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作σ~c曲线图,如图7-1 所示。在曲线上任选一点作切线,则可得该点对应浓度的斜率 ,再由式(7.2)可求得此浓度下溶液的表面吸附量Γ,再作Γ~c图,如图7-2 所示,外推可在纵轴上得到溶液表面的饱和吸附量 ,则每个溶质分子在溶液表面所占据的截面积 为
在250 mL烧杯中放入100 mL蒸馏水,用电热套加热至沸(加表面皿盖)。慢慢地滴入5 mL的10%FeCl3溶液,并不断搅拌,加完后继续沸腾三分钟左右,用激光笔观察液体中和液面上的丁达尔效应。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电热套及其配套电源和支架1套
磁力加热搅拌器装置(含搅拌子)1套
抽滤装置1套
锥形瓶100mL(3个)
烧杯500 mL(2个),250 mL(4个),100 mL(3个)
量筒100mL(1个),10mL(2个)
胶头滴管1根激光笔1支
棕色酸式滴定管1支试管10支
10mL单标移液管1支玻棒2根
(1)胶体是多相体系,相界面很大。
(2)胶粒的大小在几个纳米至几百纳米之间。
(3)胶体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体系。
憎液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两类:
(1)分散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常用的分散法有:
研磨法常用的研磨机械有球磨机、沙子磨和胶体磨,可将分散相研细。
5.实验结束后,关闭微压差计,用蒸馏水洗净仪器。
注意事项:
1、仪器系统不能漏气。
2、所用毛细管应保持垂直,其管口刚好与液面相切。
3、可用下面的方法检查毛细管中的残留液体是否被吹出:
吹完后将毛细管和微压差计相连接,然后将滴液漏斗取下使微压差计和大气相连,微压差计读数稳定后校零,再将滴液漏斗装好,如果此时读数仍为零表明微压差计此时仍和大气联通,即毛细管头部的残留液体已被吹出。
胶粒是带电的质点,即带有过剩的负电荷或正电荷,这是由于胶粒从分散介质中按法扬斯规则吸附决定电势的离子或胶体粒子本身解离而产生的。AgI仅能微溶于水(9.7×10-7mol.dm-3)。当硝酸银溶液与易溶于水的碘化物等量混合时,可析出沉淀。但是如果混合稀溶液并且使其中之一过剩,则不产生沉淀,而形成胶体溶液,胶体溶液的性质和过剩的离子种类有关。在此,胶粒的电荷是由于过剩的离子被AgI吸附,在AgNO3过剩时,得正电性的胶团,其结构为
胶粒大小的分布随着制备条件和存放时间而异。不同大小的胶粒对光的散射性质不同。当溶胶散射符合瑞利公式时,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四次方成反比。当白光穿过溶胶体系时,波长短的蓝紫光散射强度大,故散射光呈淡蓝色,透射光则成长波端的淡红色,然而真溶液的散射光却极弱。从散射光和透射光颜色的变化,可看出胶粒大小变化的情况。由于胶粒能散射光,黑暗中当一束光透过胶体溶液时,在侧面可看到“光路”,即丁达尔现象。根据此性质可判断一清亮透明的溶液是胶体溶液还是真溶液。
18cm表面皿1个普通漏斗1只
透析袋(22cm)1个吸量管50ml 1只
0.100 mol.dm-3Na2S2O30.100 mol.dm-3H2SO4
0.010 mol.dm-3KI 0.010 mol.dm-3AgNO3
10%FeCl3溶液10%氨水溶液
1%明胶溶液2%松香酒精溶液
1 mol.dm-3KCl0.001 mol.dm-3K3[Fe(CN)6]
{ (AgI)m.nAg+.( n - x)NO3-}x+.xNO3-
在KI过剩时,得负电性的胶团,其结构为
{ (AgI)m.nI-.( n - x)K+}x-.xK+
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与胶体粒子电性相反的离子,一般说来,反号离子的聚沉能力是三价离子>二价离子>一价离子,但是并不成简单的比例。正常电解质的聚沉值与胶粒的反离子的价数的6次方成反比,即舒茨—哈代规则。
胶体稳定的原因是胶体具有聚结稳定性,即胶体表面带有电荷以及胶粒表面溶剂化层的存在,研究胶粒的电性,能深入了解胶粒形成过程和胶粒的结构。
憎水胶体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胶粒表面电荷的多少(ξ的大小),加入过量的电解质能促使憎水溶胶聚沉,聚沉能力的大小通常用“聚沉值”表示。聚沉值的定义为:是溶胶发生聚沉时需要的电解质的最小浓度值。其单位通常用10-3mol.dm-3表示。
(c)计算 并作 ~c图,对该曲线按式 进行线性拟合;
(d)由直线斜率求得饱和吸附量 ,并计算正丁醇分子的截面积。
实验二溶胶的制备、净化和稳定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利用不同的方法制备胶体溶液,并用热渗析法进行纯化。
2.了解胶体的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3.研究电解质对憎液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固体以胶体分散程度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即组成憎液溶胶。憎液溶胶的基本特征有三个:
(7.5)
实际测量时,使毛细管顶端刚与液面接触,则可忽略鼓泡所需克服的静压力,这样 恰好等于微压差计的最大读数,就可直接用式(7.5)进行计算。
由于直接测量毛细管的半径很不方便,所以实验时用一已知表面张力为 的液体测定其最大泡压 ,则待测液体的表面张力
(7.6)
三、仪器药品
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 1 台
电弧法以金属为电极通电产生电弧,金属受高热变成蒸汽,并在液体中凝聚成胶体质点。
超声波法利用超声波场的空化作用,将物质撕碎成细小的质点,它适用于分散硬度低的物质或制备乳状液。
胶溶法胶溶法不是将大块相分散成胶体粒子,而是将暂时凝聚起来的胶体粒子重新分开而形成胶体溶液。
(2)凝聚法
凝结物质的蒸汽。
变换分散介质,即利用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殊性来制备溶胶。
c(mol/l)
0.50
0.02
0.04
0.06
0.08
0.10
0.12
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