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力学 Mechanics of Materials课程编码:学分:4.5学分总学时:72学时(含8学时实验教学)适用专业:水利水电、土木工程、农业水利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材料力学是一门工科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继理论力学后的又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将工程结构和机械中的简单构件简化为一维杆件,计算杆中的应力、变形并研究杆的稳定性,以保证结构能承受预定的载荷;选择适当的材料、截面形状和尺寸,以便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的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等直杆件的强度、刚度及轴心受压杆件的稳定性的计算等;能运用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条件对杆件进行校核、截面设计及载荷确定等简单计算工作;初步了解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材料力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四种基本变形基本概念,受力特点以及外力、内力、应力及变形的相互关系;了解复杂应力状态、强度理论及组合变形的基本概念;了解动载荷及交变应力作用下材料变形特性。

理解材料四种基本变形特征及相互内在联系;理解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强度理论与单向载荷下之间的区别;理解动荷载、交变应力与静载作用下材料变形内在关系。

掌握四种基本变形形式内力计算、内力图画法、应力和应变的计算以及强度和刚度校核;掌握复杂应力下主应力计算、会利用强度理论校核组合变形下材料的强度;掌握压杆稳定性校核;掌握动荷载、交变应力作用下材料的应力应变计算。

三、教学内容材料力学(I)(1)绪论及基本概念(2学时)§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学时§1-2 材料力学与生产实践的关系§1-3 可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1-4 杆件的几何特性 1学时§1-5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1)轴向拉伸与压缩(6学时)。

§2-1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2学时§2-2 内力·截面法·及轴力图§2-3 应力·拉(压)杆内的应力 2学时§2-4 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2-5 拉(压)杆内的应变能§2-6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2学时§2-7 强度条件·安全因数·许用应力§2-8 应力集中的概念(1)扭转(6学时)§3-1 概述 2学时§3-2 薄壁圆筒的扭转§3-3 传动轴的外力偶矩· 扭矩及扭矩图§3-4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 强度条件 2学时§3-5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 刚度条件 2学时§3-6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1)弯曲应力(12学时)§4-1 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 2学时§4-2 梁的剪力和弯矩· 剪力图和弯矩图 6学时§4-3 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4-4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2学时§4-5 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 2学时§4-6 梁的合理设计(1)梁弯曲时的位移(6学时)§5-1 梁的位移——挠度和转角 2学时§5-2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5-3 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 3学时§5-5 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 1学时§5-6 梁内的弯曲应变能(1)简单的超静定问题(4学时)§6-1 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2学时§6-2 拉压超静定问题§6-3 扭转超静定问题 2学时§6-4 简单超静定梁(1)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6学时)§7-1 概述 4学时§7-2 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主应力§7-3 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7-4 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 1学时§7-5 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1学时§7-6 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1)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8学时)§8-1 概述 2学时§8-2 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8-3 拉伸(压缩)与弯曲 2学时§8-4 扭转与弯曲 2学时§8-5 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法 2学时§8-6 铆钉和螺栓连接的计算(1)压杆稳定(4学时)。

教育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所颁布的材料力学的教学大纲(基础题部分b类;提

教育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所颁布的材料力学的教学大纲(基础题部分b类;提

教育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所颁布的材料力学的教学大纲(基础题部分b类;提教育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于 2021 年颁布了《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该大纲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实验技能部分。

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包括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变形固体的基本性质、应力和应变、材料的力学行为、强度理论及其应用、疲劳强度及其应用、材料力学的解题方法等内容。

实验技能部分包括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验成果的展示与报告等内容。

材料力学的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基础知识部分,学生需要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如应力、应变、材料的弹性和塑性、胡克定律、拉伸、压缩、剪切和扭转等实验现象和原理。

学生需要理解材料力学的变形固体的基本性质,如强度、韧性、刚度等,以及材料的力学行为,如疲劳强度、断裂强度等。

学生需要掌握强度理论及其应用,如屈服强度、极限强度、疲劳强度等。

学生需要掌握实验技能,如应力测量、应变测量、材料性能测试等。

在实验技能部分,学生需要掌握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如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等。

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如拉伸、压缩、剪切、扭转等实验,测量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

学生需要掌握实验成果的展示与报告,如实验结果的图表、数据分析和实验结论等。

材料力学的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学分:4.5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2 实验/实践学时:10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材料力学》是车辆工程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72学时,4.5学分,考试课。

《材料力学》是由基础理论课过度到设计课程的技术基础课。

它是变形固体力学的基础,又是有关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变形固体力学基本概念,掌握分析工程中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工程计算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它与其它课程共同完成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掌握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的定义,能熟练判定杆件的变形种类。

2.掌握用截面法求杆件内力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求解任一指定截面的内力,并能绘制杆件的内力图。

3.熟悉等截面杆件横截面上应力的分析方法(基本变形):实验-假设-变形几何关系、物理、静力平衡;能熟练求解四种基本变形有关的应力计算、分布及危险点判定和强度计算。

4.掌握组合变形构件强度分析方法-叠加法,了解其原理和使用条件,熟练掌握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计算问题。

5.掌握各基本定理、定律及假设(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广义虎克定律、强度理论等),并能熟练应用。

6.掌握并能熟练求解基本变形构件的变形、位移问题,并能进行相关的刚度计算。

7.掌握一点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能熟练地从受力构件中取原始单元体,并能用解析法、图解法求解相关问题。

8.掌握静不定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用变性比较法求解一次静不定问题。

9.掌握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地进行稳定计算。

10.熟悉动载荷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熟练求解相关问题;掌握交变应力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疲劳强度计算。

11.掌握与平面图形有关的几何量(静矩、形心、惯性矩等)的基本概念及计算,了解形心轴、主惯性轴等概念。

12.初步掌握静载下材料机械性能的测试方法、电测实验原理及测试方法。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分3.5 总学时:56 理论学时:48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材料力学》是工科专业基础课,必修。

本课程共56学时,3.5学分。

《材料力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等直杆件的强度、刚度及轴向受压杆件的稳定性的计算等;能运用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条件对杆件进行校核、截面设计及载荷确定等简单计算工作;初步了解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学会应用材料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2.能熟练地画出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图,进行应力和位移、强度和刚度的计算;3.掌握应力状态理论和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4.了解压杆的稳定性概念,会计算轴向受压杆的临界力和临界应力;5.了解低碳钢和灰口铸铁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定方法;6.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7.掌握电测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

选用教材:《材料力学Ⅰ》(第5版),刘鸿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参考书目:[1]《材料力学Ⅰ》(第5版),孙训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材料力学Ⅰ》(第3版),单辉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材料力学》,Timoshenko(铁木辛柯)编,科学出版社,1978三、课程内容1.绪论主要内容: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力与内力、截面法与应力、线变形和角变形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拉伸、压缩与剪切主要内容: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与实例;直杆横截面上的内力、应力及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安全系数与许用应力的应用、拉压杆件的强度计算;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杆件的纵向变形、线应变、横向变形计算;泊松比、虎克定律、弹性模量,抗拉(压)刚度、应力集中的概念;金属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简单拉(压)超静定问题、热应力和装配应力的解法;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材料力学实验英文名称:MaterialMechanicsExperiment课程编号:10D3113B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总学时:6课程总学分:课内实验开设实验项目数: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专业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二、实验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与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1、课程性质材料力学实验是《材料力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材料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用实验的手段与方法独立分析问题、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建立力学模型或者修正完善力学模型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一些新材料和新结构的研究能力。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四、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1、实验内容和要求:(1)材料拉伸实验:观察分析低碳钢的拉伸过程,测定低碳钢的强度、塑性指标;测绘低碳钢试件的载荷一变形曲线(Q-A/曲线);测定低碳钢的拉伸屈服点4、抗拉强度%、伸长率8、断面收缩率3。

(2)材料扭转实验:观察低碳钢的扭矩-扭转角曲线(7一0曲线)及变形现象和破坏形式;测定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八和剪切强度极限r ft。

(3)材料冲击实验:观察分析并比较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在常温冲击下的破坏情况和断口形貌;测定低碳钢和铸铁的冲击韧度。

2、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工作及实验结果的书面综合资料。

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培养学生综合表达科学工作成果的文字能力,是全面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完成。

写实验报告要做到字迹工整,图表清晰,结论简明。

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由以下内容组成:1、实验名称,实验日期,环境温度等。

04002002《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1

04002002《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1

04002002《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4002002课程名称:材料力学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80,其中实验学时6,课程总学分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等)、物理的力学部分、理论力学等。

适用专业: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材料力学是由基础理论课过度到专业课程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对杆件的基本变形具有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该实验课程,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达到熟悉仪器、验证和巩固一般常用材料力学性能的过程。

要求学生掌握低碳钢拉伸时δ—ε曲线及四个阶段的特点,计算低碳钢的延伸率和断后伸长率,熟悉应变仪的操作等。

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办法采用先进的试验机,实验室现场试验,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课成绩是材料力学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课成绩根据实验操作、考勤和最后的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分。

实验课实验操作及考勤占实验课总成绩的30%,完成的实验报告成绩占实验课总成绩的70%。

五、主要参考书目[1] 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编,材料力学(第四版)(Ⅰ、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范钦珊主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 刘鸿文、吕荣坤,《材料力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同济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材料力学教学实验》,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6[5] 范钦珊等编,《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4001015课程名称:建筑材料(Construction Material)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8,其中实验学时8,课程总学分3先修课程:化学、物理学、工程水文和工程地质及材料力学适合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如何在工程实际中,正确使用各种材料,以达到既安全可靠、经久耐用,又经济合理的目的。

2024 807材料力学大纲

2024 807材料力学大纲

一、概述材料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对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对于工程设计、材料选取和加工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介绍2024 807材料力学的大纲,包括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二、课程内容1. 材料的基本性能:介绍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机械性能,包括硬度、强度、韧性等指标。

2. 材料的结构与组织:讲述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粒大小、相变和相图等内容,为后续的力学分析和性能预测提供基础。

3. 材料力学基础:包括受力分析、应力、应变、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内容,为学生建立对材料力学的整体认识。

4. 材料的力学行为:介绍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包括拉伸、压缩、扭转、弯曲等载荷条件下的受力情况。

5. 材料的破坏与损伤:讲解材料的疲劳、断裂、蠕变等破坏机制,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1. 建立学生对材料力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包括应力、应变、弹性极限、屈服点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进行工程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取和加工工艺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材料性能测试和实验数据分析。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课程,激发学生对材料力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方法1. 经典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讲解材料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实验教学:设置相关的材料力学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设备,进行材料性能测试和数据采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案例讨论和知识共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4. 作业和实践:设置各种形式的作业,包括理论题、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总结2024 807材料力学大纲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培养学生对材料力学的整体认识和工程实际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材料力学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课程编码:10S1115B、10S3115B、10S4115B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48(理论学时42;实验学时6)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二、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1、课程性质《材料力学》是变形固体力学的重要基础分支之一,是一门为设计工程实际构件提供必要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它支撑着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众多领域,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知识、能力与素养相结合的课程。

2、课程目标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杆件在常见荷载条件下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方法等,能运用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理论对杆件进行校核、截面设计及载荷确定等基本计算工作;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会用材料力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课程思政目标:在思政教育方面,本课程以改革开放中我国装备制造业涌现出“大国重器”背后所涉及的材料力学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掌握其背后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力学思维的同时,让学生具备作为未来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辱观,进而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投入到祖国的装备制造业中,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精神,将国家的发展需求与个人专业领域相结合来实现人生价值,以此达到力学基础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具体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将工程实际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掌握研究杆件内力、应力、变形分布规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分析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问题的理论与计算。

课程目标2:具有熟练的计算能力以及对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定方法有初步认识,能够基于力学原理来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材料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力学性能的学科。

它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的机械设计、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对工程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内力、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

理解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等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规律。

掌握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如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等。

熟悉梁的弯曲理论,包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的计算方法。

了解组合变形和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对简单的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绘制内力图。

能够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和校核。

具备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绪论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应变的概念和线应变、切应变的计算。

2、拉伸、压缩与剪切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计算。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包括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等。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计算,胡克定律。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3、扭转扭转的概念。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扭矩和扭矩图。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扭转角和单位长度扭转角的计算。

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条件。

4、弯曲内力弯曲的概念和梁的分类。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一. 课程的地位及其任务材料力学是一门由基础理论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技术基础课。

其任务是研究杆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问题,为工程有关零构件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基本掌握将一般工程零部件或结构简化为力学简图的方法。

(2)牢固树立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的概念,熟练掌握直杆的受力分析。

(3)熟练掌握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应力、位移及应变的计算,并能应用强度.刚度条件进行计算。

(4)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能计算简单图形的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半径和圆截面的极惯性矩。

能用平行移轴公式求简单组合截面的惯性矩。

会应用型钢表。

(5)熟练掌握求解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建立变形条件,掌握用变形比较法解轴向拉压超静定问题及简单超静定梁。

(6)掌握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并能进行拉(压)弯、斜弯曲、弯扭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

(7)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及测定方法。

(8)理解剪切的概念,能进行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9)正确理解弹性稳定平衡的概念,确定压杆的临界载荷和临界应力,并进行压杆稳定性计算。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绪论及基本概念(2学时)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基本假设;内力与截面法。

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2.杆件的内力与内力图(10学时)轴向拉压杆的轴力及轴力图。

功率.转速与外力偶矩的关系。

扭转杆的扭矩及扭矩图。

梁的计算简图。

平面弯曲梁的剪力和弯矩。

弯矩方程和剪力方程。

剪力图和弯矩图。

弯矩、剪力与分布荷载集度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简易法作梁的内力图。

组合变形杆件的内力与内力图。

3.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与变形计算(8学时)轴向拉压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轴向拉压杆的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计算。

拉(压)刚度。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胡克定律。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和强度计算。

安全系数与许用应力。

简单拉压超静定问题。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材料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课程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建立专业技术基础,培养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材料力学的任务,本课程的特点与应用、发展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外力及其分类,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变形与应变,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重点掌握截面法、内力、应力、位移、变形和应变的概念,建立材料力学分析问题的思想。

第二章、拉伸、压缩与剪切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与实例,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内力和应力,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失效、安全系数和强度计算,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拉伸、压缩静不定问题,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应力集中的概念,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掌握拉(压)杆的内力、应力、位移、变形和应变概念。

掌握单向拉压的胡克定律,掌握材料的拉、压力学性能,了解测试方法。

掌握强度条件的概念,会进行拉压强度和刚度计算。

建立应力集中的概念。

掌握剪切、挤压的概念和实用计算。

第三章、扭转扭转的概念和实例,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纯剪切,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圆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念,薄壁杆件的自由扭转。

掌握纯剪概念,剪切胡克定律,切应力互等定理。

掌握轴的内力,圆轴扭转应力和变形,建立强度和刚度条件,会进行扭转强度和刚度的计算。

了解非圆截面杆扭转。

第四章、弯曲内力弯曲的概念和实例,受弯杆件的简化,剪力和弯矩,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

掌握平面弯曲内力,能够计算较复杂受载下的内力,列内力方程,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画内力图。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使学生能科学地辨认材料力学中的各种概念、原理、专业术语,使学生知道材料力学中各种构件的分类、受力过程和变化倾向。

理解材料力学中杆件和梁的几种变形形式。

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各种理论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和归纳,并且能够指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

熟悉各种概念、原理和定律,掌握其计算与应用的方法。

具体反映在:1. 对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 掌握一般杆类零件和构件的受力与变形原理,具有绘出其合理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初步能力。

3.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拉、压、剪、扭、弯时的内力,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4.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应力和变形,并进行相应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5. 对应力状态理论与强度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组合变形情况下的强度计算。

对应变状态有关概念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6. 熟练地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7.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理想中心受压杆件的临界荷载和临界应力,并对国家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所规定工程压杆的稳定计算方法,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8. 对杆件的应变能有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理有一定认识和掌握,并能够熟练地用来计算简单梁、扭转圆轴和简单拉压杆结构的位移,进而计算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内力。

9.对于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

10. 对于电测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初步认识。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绪论内容要求: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概念;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熟悉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分类。

重点: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

难点:理解变形固体的四个基本假设。

2.轴向拉伸和压缩内容要求:①了解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内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②掌握轴向拉压内力的计算方法及内力图的绘制;理解应力的概念及其分布规律;正确计算横截面、斜截面的应力及变形计算。

《材料力学(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2000年10月25日

审核
意见
力学
(系)
徐凯宇(签名)
2001年07月06日
学院
审核
意见
张金仓
(签名)
上海大学理学院(公章)
年月日
(五)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2学时)
静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惯性矩的计算,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惯性轴和形心惯性轴。重点:组合图形的惯性矩计算。
(六)弯曲(18学时)
平面弯曲的概念,弯曲的内力和内力图,弯矩剪力与分布载荷之间的微分关系,纯弯曲,弯曲正应力,剪应力,弯曲强度计算,绕度和转角,梁的绕曲线微分方程,求梁和刚架的绕度和转角,梁的刚度计算,由变形比较法的静不定结构,弯曲中心的概念,非对称弯曲。
《材料力学(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编号
01825036~037
课程
名称
(中文)材料力学(一、二)
(英文)Mechanics of Materials (I, II)






1.学分:7(4+3)学时:70(40,30)(课内学时: 70实验学时: )
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3.适用专业:理学、工学
(九)压杆稳定(4学时)
压杆稳定的概念,临界压力,细长压杆的欧拉公式,杆端约束对临界压力的影响,长度系数,临界应力,压杆柔度。欧拉公式的范围,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的稳定校核。
(十)能量法(5学时)
能量法的概念。功能原理,虚功原理,单位少法,卡氏定理,位移互等定理。。
(十一)静不定系统静不定问题的概念,力法与正则方程,力法的计算步骤和实例,对称性的利用。(4学时)
(3)能熟练地对杆件进行强度计算,刚度计算和稳定性校核。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材料力学性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材料的结构、力学行为和性能的研究与分析。

本教学大纲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材料性能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2.学分:3学分3.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4.开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了解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实践目标: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大纲1.引论1.1材料力学性能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2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意义和方法2.结构与组织分析2.1材料的结构和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2.2显微组织分析方法2.3物相组成分析方法3.弹性力学性能3.1弹性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3.2材料的弹性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3.3应力-应变曲线及其分析3.4弹性与刚性的区别与应用4.塑性力学性能4.1塑性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4.2材料的塑性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4.3屈服强度、塑性延展性等力学性能参数的测定与应用4.4晶体塑性的基本原理和行为5.破断力学性能5.1破断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5.2材料的破断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5.3断裂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参数的测定与应用5.4破断形态和机理的分析与评价6.疲劳和蠕变力学性能6.1疲劳和蠕变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6.2材料的疲劳和蠕变行为测试与分析方法6.3疲劳寿命、蠕变速率等力学性能参数的测定与应用6.4疲劳和蠕变的机理和预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相关概念和模型。

2.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3.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析和评价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并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五、评价与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使学生能科学地辨认材料力学中的各种概念、原理、专业术语,使学生知道材料力学中各种构件的分类、受力过程和变化倾向。

理解材料力学中杆件和梁的几种变形形式。

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各种理论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和归纳,并且能够指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

熟悉各种概念、原理和定律,掌握其计算与应用的方法。

具体反映在:
1. 对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 掌握一般杆类零件和构件的受力与变形原理,具有绘出其合理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初步能力。

3.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拉、压、剪、扭、弯时的内力,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4.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应力和变形,并进行相应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5. 对应力状态理论与强度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组合变形情况下的强度计算。

对应变状态有关概念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6. 熟练地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7.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理想中心受压杆件的临界荷载和临界应力,并对国家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所规定工程压杆的稳定计算方法,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8. 对杆件的应变能有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理有一定认识和掌握,并能够熟练地用来计算简单梁、扭转圆轴和简单拉压杆结构的位移,进而计算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内力。

9.对于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

10. 对于电测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初步认识。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绪论
内容要求: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概念;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熟悉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分类。

重点: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

难点:理解变形固体的四个基本假设。

2.轴向拉伸和压缩
内容要求:
①了解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内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②掌握轴向拉压内力的计算方法及内力图的绘制;理解应力的概念及其分布规律;正确计算横截面、斜截面的应力及变形计算。

③熟悉常见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质;理解拉压变形理论、胡克定律、拉压杆的应变能。

④熟悉安全因素和许用应力的概念;掌握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和强度计算。

⑤掌握拉压杆变形及位移超静定计算、装配应力温度应力的计算方法;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及圣维南原理。

重点:轴向拉压杆内力、应力、变形的计算。

难点:根据小变形原理计算点的位移。

3.剪切与挤压
内容求要:了解实用计算的概念;掌握剪切强度和挤压强度的实用计算方法。

重点:剪切和挤压强度的实用计算。

难点:剪切面和挤压面的确定。

4.扭转
内容要求:
①熟悉薄壁圆筒的扭转概念和计算;理解纯剪切的概念及切应力互等定理。

②掌握传动轴的外力偶矩的计算,以及扭矩的概念和扭矩图的绘制。

③掌握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变形计算及强度、刚度条件。

④熟悉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了解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的计算。

重点: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难点:综合考虑圆轴扭转的强度和刚度条件设计轴的直径。

5.弯曲内力
内容要求:
了解平面弯曲、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掌握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理解载荷集度与剪力、弯矩之间的关系;正确作出梁和平面刚架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及曲杆的内力图。

重点: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剪力图与弯矩图。

难点:平面刚架的弯矩方程与弯矩图。

6.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内容要求:了解静矩、惯性矩、惯性积的概念及其特点;掌握平面图形形心的计算方法;掌握惯性矩的计算方法及平行移轴公式。

重点:平面图形形心的确定及惯性矩的计算。

难点:平行移轴公式。

7.弯曲应力
内容要求:了解纯弯曲的概念,纯弯曲时横截面的应力的分布规律;掌握弯曲时截面的正应力及
切应力的计算;熟悉弯曲强度计算;理解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重点:弯曲正应力及切应力的计算。

难点:根据弯曲正应力与切应力强度条件进行截面设计。

8.弯曲变形
内容要求:了解挠度和转角的概念;理解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掌握用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梁的转角和挠度,并熟练应用梁的弯曲刚度条件进行刚度校核;熟悉简单超静定梁的计算;理解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

重点:叠加法求梁的转角和挠度。

难点:积分法求梁的转角和挠度。

9.应力和应变分析及强度理论
内容要求:了解应力状态的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二向应力状态的解析法和图解法;了解三向应力状态的应力圆及单元体的表示法,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熟悉广义胡克定律及四种常用的强度理论。

重点:二向应力状态的解析法和图解法;强度理论。

难点: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与图解法。

10.组合变形
内容要求: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理解叠加原理;掌握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及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的计算方法;了解偏心压缩的计算方法和截面核心的概念。

重点:拉伸(压缩)与弯扭组合变形;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难点: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11.压杆稳定
内容要求:了解压杆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各种约束条件下临界力的欧拉公式,经验公式的适用条件及临界力的计算;熟悉提高压杆稳定性计算;理解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重点:稳定性计算。

难点:正确选择欧拉公式或经验公式。

12.动荷载和交变应力
内容要求:熟悉动静法;掌握构件作等加速直线运动时、等速转动时及构件受冲击载荷作用时的动应力计算;了解冲击韧性、交变应力及疲劳破坏的概念;熟悉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应力幅和平均应力的概念及确定方法;了解冲击韧性、疲劳强度的测试方法。

重点:动应力计算;疲劳破坏的特点。

难点:动应力计算。

四、实践内容
1.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材料力学实验是材料力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学生通过实验这一教学环节,培养他
们的动手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电子万能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电阻应变仪、弯扭组合实验装置等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了解电阻应变片测量应变的原理,掌握应变
片在测量电桥中的各种接线方法。

2.实验项目的设置与要求
五、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56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精选内容以减少与己学课程《理论力学》的重叠现象;二是采用分层次和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授课内容安排由广而深,由易到难;三是新增目前工程上常用的新型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与时代保持同步。

改革原有考试制度,使一成不变的闭卷式考试多样化。

充分利用学校先进教学设备,开展形式多样化、生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

研制或引进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采用多媒体课程教学。

七、考核方式与要求
课程考核内容为本大纲规定内容,期末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

课程总评成绩=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平时成绩由实验成绩(占10%)、课外作业成绩(占15%)和考勤(占5%)组成。

八、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材料力学》,刘鸿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书:
《材料力学》,孙训方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材料力学》,武建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大纲制定人:大纲审定人:
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
制定日期:2013年ⅹ月ⅹ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