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脚步看东西方国际体系

合集下载

从“天下”走向“万国”: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

从“天下”走向“万国”: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

从“天下”走向“万国”: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一、历史背景:从“天下”到“万国”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概念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天下是中国皇帝所统治的领土范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生存空间。

中国的对外关系也是建立在天下观念基础上的,强调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不得不逐渐接纳“万国”概念。

这表明中国逐渐开放自己的国门,接纳外来文化和国际规范,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和交流。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观点。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国际政治实践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国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理论资源。

二、基本观点:和平发展和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和平发展和命运共同体。

和平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

在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和平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

中国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提出了以对话协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开放、文明的世界而努力。

三、主要特征:合作共赢和多边主义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合作共赢和多边主义。

合作共赢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倡导的共同发展理念和对和平共处的追求。

中国坚持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

多边主义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倡导在全球治理中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原则。

全球贸易体制的历史演变

全球贸易体制的历史演变

全球贸易体制的历史演变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贸易体制的历史演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分析全球贸易体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点。

1.早期贸易体系的形成早期的贸易形式主要以丝绸之路为代表,通过陆上和海上交通网络连接起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区。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推动了新技术、文化和思想的传播。

然而,由于交通和通讯的限制,贸易活动相对有限。

2.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15世纪后期,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殖民扩张。

殖民地的开发增加了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为全球贸易打下了基础。

同时,殖民扩张导致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这促使他们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采取更加侵略性的方式获取资源和市场。

3.工业革命与自由贸易运动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使欧洲的经济迅速崛起,进而推动了世界贸易的继续发展。

自由贸易运动的兴起,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废除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

此时期,全球贸易体制逐渐向多边贸易体制转变。

4.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贸易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贸易体制的正常运转。

战争使得全球贸易停滞,尤其是战争期间海上交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随着战争结束,各国开始积极寻求建立国际组织以维护和促进全球贸易。

5.二战后的贸易秩序建立二战后,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相继成立,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定和公平的全球贸易体系。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去除、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为全球贸易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

6.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全球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电子商务、跨境投资和供应链的全球化使得贸易活动更加便捷和高效。

然而,全球贸易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和数字经济治理等问题。

总结起来,全球贸易体制的历史演变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脉络,也体现了国际政治的影响。

早期的贸易形式逐渐演变为殖民主义时期的贸易系统,然后是自由贸易运动的推动下的多边贸易体制。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认识历史小作文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认识历史小作文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认识历史小作文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动(雅尔塔,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多极化格局),这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

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

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方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

消极作用:(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变革趋势

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变革趋势

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变革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加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历史上,世界经济体系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演变和变革,这些演变和变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经济格局,也对今天的世界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回顾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变和变革趋势。

一、农业时代的贸易在古代,由于交通运输和通信的不便,不同地区的贸易相对较少,人们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导。

在这个时候,贸易相对较少,东西方经济分离,亚欧非三大洲的经济发展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此时,最早的人类贸易是由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食盐、铜材、铁材等贵重物品贸易而起。

而在此之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国家诞生,这也是民族和商业活动开始发展的时期。

这时人类的贸易也开始跨越海洋到达世界各地,文化和经济也开始互相影响。

二、中世纪的国际贸易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和地方封建卡舍居住,所以外部贸易不发达,但欧洲洛林、中世纪意大利城邦和门萨拉王朝在东西方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时,西欧国家的工商业开始发展,尤其是城市国家与同样处于上升时期的阿拉伯世界之间的贸易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候,中国、印度等东方贸易中心扮演着很大的角色,同时过于重视财富的培养也会导致财经上流行的介入行为。

三、近代的世界贸易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后,贸易和工业化高度聚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这时,在加入世界经济系统的过程中,贸易和投资规模都变大了,同时国际组织的建立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在这个时候,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亚洲、非洲的贸易中心也随之崛起,它们提供高质量的廉价产品,吸引了很多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

而欧美工业和贸易的领先地位从此被逐渐蚕食,特别是非洲和拉美的减缓崛起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发展。

近代史上形成的经济体系也正视着全球化发展问题。

四、现代世界经济体系随着快速的技术进步,计算机、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巴黎非战公约》评价
学者艾润与贝克( Arend & Beck )认为非战公约有三项缺 失:首先,公约仅是将“战争”非法化,但却没有讨论其他武力 使用的限制;第二,公约并未明确指出“自卫”的法律地位,因 此许多国家在加入或批准此公约时,均提出了广泛的自卫性使用 武力的保留条款;第三,公约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 但是却留给国家以其他藉口,如宗教、区域和平或意识型态的理 由,作为逃避公约限制进行战争的解释。
3、适用范围的有限性。即地域性。 总之,古代国际法是处于萌芽阶 段的国际法。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二、中世纪国际法
在中世纪,欧洲在实际上形成了 一个帝国,形成“皇帝主世俗,教皇 操灵界”的局面和“统一世界”的观 念,各国争端只须诉诸教皇和皇帝, 不必求助于国际法。这种情况,否定 了其他国家的主权。这就决定了这个 时期的国际法没有多大发展,仅仅在 某些方面有所进步。例如出现了一些 海事法典,开始实行外交上的常驻使 节制度。这一时期的国际法基本上停 滞不前,仍处在萌芽阶段,尚未形成 独立的国际法体系。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
天翻地覆慨而慷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 杂音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当然,强权政治在19世纪的国际法中也留下了 深刻的烙印,确立了一些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相适应 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 合法干涉、和平封锁、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等,这 些都阻碍了国际法向和平与民主的方向发展。此时的 国际法,适用范围虽有所扩大,但仍是以西方价值观 为基础的体系。
• 背景介绍
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各国签署了历史性的《关于废弃战 争做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承诺在法律上禁止了以战争 行为做为国家政策工具,从此战争非法化由纯道德诉求,转变为 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条约原则。这个公约不仅将战争予以非法化, 签约国更同意所有争端或冲突的解决都应以和平方式达成。值得 注意的是非战公约至今仍然有效,新国家例如巴贝多 ( Barbados )和斐济( Fuji )均曾宣示遵守该公约规定 。

大国崛起与国际体系变化

大国崛起与国际体系变化
大国力量对比变化
近年来,一些新兴大国逐渐崛起,与传统大国在力 量对比上发生变化,对国际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体系面临挑战
当前国际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全球治理赤字、 国际秩序不公、地缘政治冲突等,亟待改革和完善 。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大国崛起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以及国际体系的未来发 展趋势,为各国应对全球化挑战、推动国际体系变革提供理论支 持和政策建议。
80%
美国
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通过 工业化、技术创新和海外扩张等 方式逐渐崛起,并在二战后成为 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当代大国崛起的现状与趋势
现状
当前,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被认为是全球大国,其中美国和中国在经济 和科技方面尤为突出。
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未来大国的崛起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竞争。同时,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也将更 加凸显,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将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地区冲突不断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民族宗 教矛盾等原因,冲突不断,对国际和 平与安全构成威胁。
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剧
国际体系中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 题,一些国家发展滞后,贫富差距扩 大,对国际稳定和发展构成挑战。
04
大国崛起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大国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力量对比变化
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力量 对比发生变化,使得原有的国 际格局出现失。
研究问题
本文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大国崛起的原因和趋势是什么 ?大国崛起对国际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当前国际体系存在哪些 问题?如何推动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02
大国崛起的历程与特点
大国崛起的定义与标准

从历史看“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

从历史看“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

从历史看“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作者:孙兴杰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7年第10期“一带一路”倡议深植世界历史的脉动之中,顺应了世界历史多样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历史正在回归。

去年以来,这一判断越来越被更多接受。

从英国脱欧到特朗普当选,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秩序正在衰退,至少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原因很简单,美国或者西方国家不愿意再为全球化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成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从此逆转,不如说它正在回归到近代以来的状态,也就是“欧洲霸权之前”多元权力中心的世界秩序。

在世界历史上,欧亚大陆和印度洋是塑造世界历史进程的两条关键性交流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深植于世界历史的脉动之中,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形态。

近代以来,西方的扩张带来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向。

“一带一路”则顺应了世界历史多样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从多样到单一的世界历史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多起来。

作为一个概念的“丝绸之路”是相当晚才出现,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先提出的,他将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之间,中国与中亚、印度之间以丝绸为交易媒介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

这一概念产生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原因在于它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此后,历史学家将欧亚大陆之间形成的贸易网络认为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史观,超越了近代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论”。

“丝绸之路”从一种历史变成了历史观,进而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一种倡议和政策。

要实现这种转变,塑造新的世界格局,就需要深究“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逻辑。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书中认为,“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通道是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将各族人民各地区联系在一起,但它隐藏在皮肤之下,肉眼不可见。

转换一下视角,就能知道,欧亚大陆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区所在,而所谓的“近东”、“中东”、“远东”是欧洲人按照与欧洲的距离划分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名称背后的“东方主义”,也就是说无论近东还是远东都是西方或者欧洲的“他者”,尤其是到了19世纪,那个“他者”在文明世界之外。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东西方文明交流交汇的曲折历程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东西方文明交流交汇的曲折历程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东西方文明交流交汇的曲折历程作者:陈奉林整理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3年第07期整理者手记:东西方国家文明交流交汇问题,一直是东方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东方历史的认识由于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或者说受传统史学偏重文化史研究的影响,在对历史进程动力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把东方社会的历史演进看做是单线式发展的,没有给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为了重新思考历史,我们邀请了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黄枝连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院林华生教授、科技史学者李兆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建华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谢丰斋教授和外交学院外语系马铭副教授,围绕东方历史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交汇等问题作一次笔谈,提出我们的一些思考,旨在推进东方历史与外交史研究。

现将六位教授的笔谈材料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关键词]东西方文明,交流,复杂性[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4-0003-14一陈奉林:东方历史与东方外交史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主张以大历史的视野看待东亚历史。

历史上的东亚不仅是文化的世界,同时也是经济的世界。

我们强调以经济力的视角解释东亚历史可能比单纯地以文化视角解释历史更为有力,但这并非忽视文化的作用。

我想向您请教的是,在《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您对古代东亚世界秩序有精辟的论述,现在您对东亚的世界秩序有什么新的看法吗?黄枝连:感谢你对拙作的赞赏和推介。

2012年12月28日我应邀到北京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和东方外交史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其主题是“走向22世纪的东亚秩序”,是否有“天朝礼治体系第二”应运而兴的机遇、时空或需要呢?如果我所谓“天朝礼治体系”的理论,基于历史事实,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那么它便可以用于了解今日东亚地区的发展范式和国际关系,并且也可以为东亚未来的动向、动态指出一个路径。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金融体系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金融体系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体系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指各个国家之间进行金融交易和金融合作的组织和机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金融体系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世界历史中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影响。

一、古代的国际金融体系在古代,国际金融交易主要是通过货币贸易和贸易航线的建立来实现的。

古代的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以丝绸之路为代表,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并且在许多地区建立了货币交易的网络。

这一时期的国际金融体系相对简单,但对于当时的贸易和金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近代的国际金融体系近代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

由于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国家之间开始建立起一个更为复杂和发达的金融体系。

这一时期的国际金融体系以金本位和银本位为基础,国家之间的贸易和金融交流更加频繁,货币和金融工具也更加多样化。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经历了重大变革。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得以确立。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并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这一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全球贸易和金融合作的发展,为战后世界经济的重建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际金融体系的多元化20世纪70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美国的贸易赤字和通货膨胀导致美元的失去信誉,同时其他国家开始质疑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于是,国际金融体系逐渐向多元化的发展,国家开始建立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全球资本流动的加速。

五、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实力迅速崛起。

这些国家的崛起不仅对国际金融体系带来了挑战,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并建立自己的国际金融机构,如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逐渐改变了国际金融格局,增加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钱乘旦,1949年生,1985年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后,曾赴哈佛大学和爱丁堡大学作博士后。

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澳门大学历史学系学兼职教授等职。

2003年11月曾与齐世荣教授一起向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作《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的专题讲解。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英国史;世界史;现代化历史比较;西方文化史内容提要:钱乘旦教授是我国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他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对英国及世界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考察。

在钱教授看来,和平渐进的改革是英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色;政治现代化和工业化都存在着3种基本模式,这些模式对现代化后来者都产生过程度不等的影响力;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是现代化,应该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现代化失误与“反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常见的现象,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经验。

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现代化潮流方兴未艾,在中国乃至整个第三世界,现代化依然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最为迫切的目标。

对现代化后来者而言,如何认识与把握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并从现代化先行者的经历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实课题。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现代化领域的研究专家钱乘旦先生。

制度创新与英国现代化道路记者:作为现代化的开创者,英国在近代历史上曾建立起长达一个世纪的世界霸权。

英国霸权的兴衰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您曾从制度创新角度对英国霸权的兴衰进行了解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此您能否对这一点予以展开阐释呢?钱乘旦:英国的霸权与现代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现代化也就没有它的世界霸权。

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化也是一种制度创新;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

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

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

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现象。

自古以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分别代表了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以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并分析这种融合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文化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始于古代,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西方的交往从物质交换开始,逐渐扩展到思想信仰和文化艺术等领域。

例如,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信仰方式,同时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也成为了西方文明憧憬的象征。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引入西方,这对于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人文主义的思想理念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理念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与中世纪约束严格、等级分明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文化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融合的过程中,双方不断吸收对方的精华,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化之中,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近代中国的变革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方式受到了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冲击,这使得中国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近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深。

电影、音乐、文学和时尚等多个领域上的碰撞与交流,使得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文化消费习惯逐渐统一。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影响力,中国电影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种融合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影响于世界历史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相互碰撞,激发了新的创意和发展机会。

这种碰撞促使人类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的科技和艺术成就。

其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丰富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内涵,打破了地域和国界限制。

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使得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一)国际体系▪体系: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是“一种独立政治实体(国家)之集合体的政治体系,这些实体非常频繁地并且依据一些规律性程序进行交往” 。

国际体系的演变: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促成了一种多元政治格局▪18世纪,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等欧洲五强崛起。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正统主义、均势、补偿三原则▪均势的“黄金时期”▪1948革命、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的统一促使这个体系的崩溃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1883-1894年)▪德国的统一▪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1884-1885年柏林会议▪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1894-1918年)▪殖民帝国主义兴起▪英国放弃了恪守已久的“光辉孤立”▪德国的“东方政策”▪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国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门户开放”政策▪欧洲霸权体系开始解体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全球性的体系▪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满足和平衡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建立国联等机构和条约来防止战争;▪集体安全/民族自治/公开外交/航海自由/裁军等原则。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德国和俄国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留下“隐患”▪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惩罚,激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杨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杨伟

西半球的领土争端与国际关系
领土争端
在美洲,存在多个领土争端,如美国与加拿大关于边界的争议、美国与墨西哥在格兰德河以北的领土 问题等。这些争端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得到了处理和解决。
国际关系
该体系对西半球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试图通过这一体系加强对拉美国家的控制,并对抗 欧洲在美洲的影响力。
军事渗透
日本在中国境内驻军,建立军事基 地,扩大在中国的军事影响力,为 进一步扩张做准备。
文化渗透
日本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 式,加强与中国的文化联系,为扩 张提供软实力支持。
中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地位与影响
01
02
03
地位低下
中国作为被侵略的国家,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处 于弱势地位,利益受到严 重损害。
中欧国家的独立与整合
中欧地区的一些国家在凡尔赛体系下获得了独立,如奥地利、匈牙利和芬兰等。 这些国家试图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进行整合,以适应新的国际秩序。
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 亚洲
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与势力范围
经济扩张
日本通过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获取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开埠 通商、领事裁判权等,进而控制 中国经济命脉。
华盛顿体系的签署
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华盛顿会议,对 海军力量进行了限制和重新分配,缓 解了列强之间的紧张关系。
东西方世界的格局变化
欧洲均势被打破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使得欧洲均势被打 破,德国受到严重削弱,英、法等传 统强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远东格局发生变化
华盛顿会议对海军力量的限制和重新 分配,使得远东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 变化,日本势力得到扩张。
主权受损
中国在此体系下被迫割地 赔款,领土完整和主权受 到严重挑战。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pdf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pdf

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pdf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国际体系的演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国际体系是指一种由各个国家之间建立的相互联系和互动的组织结构,其中包括各种规则、制度和机制。

下面,本文将从国际体系的概念、演变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际体系的概念国际体系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概念,也是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组织形式。

它是一种由各个国家之间建立的相互联系和互动的组织结构,包括各种规则、制度和机制。

这些规则、制度和机制的本质是为了维持国际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和平等。

国际体系的发展历程是由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所决定的。

国际体系的演变往往是在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的变化、制度之间的互动和适应性变化、历史经验的借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而来的。

二、国际体系的演变过程1.传统国际体系传统国际体系是指在欧洲近代以前的那种以城邦、封建王国和霸主为主的国际体系。

其特点是以自然规则和习惯为基础,国与国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平等。

国际组织还很不发达,主要是诸侯之间的征服和划分。

2.国家主权制国际体系17世纪后期,西欧的国家民族国家认同大幅度提升,国家主权最终确立,至此,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体系才初具规模。

在这种体系下,国家主权至高无上,国家之间通过条约等相互承认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国家主权制国际体系标志着国际关系从封建时代进入了民族主义时代。

3.平衡-of-POWER国际体系平衡-of-POWER国际体系源于17世纪欧洲“西凡利亚和约”后,各国利用联盟体系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平衡。

在这种体系下,国家之间通过掌握军事、经济和政治势力等手段,互相制衡和威慑,维护该体系的稳定。

4.殖民帝国主义国际体系殖民帝国主义国际体系是指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和殖民资本对殖民地的占领进行起,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帝国主义体系。

这种体系下,殖民国家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既为发达国家的市场,也为发达国家的军事保护和统治提供支撑和资源。

历史中的世界大战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

历史中的世界大战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

历史中的世界大战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一、世界大战的背景与爆发自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政治格局一直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

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历史中的世界大战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与民族矛盾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是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

它源于欧洲列强之间的帝国主义争夺和民族矛盾的加深。

在这场战争中,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中央同盟国)与英法俄(协约国)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沙俄帝国都解体,多个新兴国家相继独立。

此外,凡尔赛体系作为对战胜国的惩罚力度,导致了战后的国际秩序出现新的紊乱。

二、战后世界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 凡尔赛体系与民族主义浪潮凡尔赛体系的出现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

对于德国来说,凡尔赛体系是对它的一种耻辱惩罚。

这种民族主义的情绪为纳粹党的崛起扫清了道路。

阿道夫·希特勒上台之后,实施了一系列侵略政策,意图重建德意志帝国。

2. 航空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二战之前,航空和军事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些技术的创新为国家提供了更大的军事优势,也为战争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诸如坦克、飞机和军舰等新型武器,使得战争的规模和残酷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1. 各大联盟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个主要的军事联盟分别是同盟国和轴心国。

同盟国由英国、美国和苏联为首,轴心国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首。

这两个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军事和经济斗争。

战争结束后,冷战的开始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的分裂。

东欧、中东和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和苏联等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也成为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主导因素。

2. 联合国的建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合作的理念,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

冷战时代东西方对峙

冷战时代东西方对峙

冷战时代东西方对峙在冷战时代,东西方两大势力展开了一场紧张而激烈的对峙。

这场对峙不仅是一场意识形态之争,更成为了全球格局的重要分水岭。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探讨冷战时代东西方对峙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历史教训。

一、背景与原因冷战时代的东西方对峙源于二战结束后世界的分割与天然势力范围的竞争。

苏联以及其东欧盟国奉行社会主义制度,而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则秉持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两个大国之间的分歧逐渐加深,形成了两个相互矛盾的阵营。

政治方面,苏联和美国分别成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代表。

双方在世界舞台上展开了一场意识形态的竞争,各自试图推广和扩大自己的意识形态模式。

军事方面,冷战时代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军备竞赛时期。

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断增加军事力量,建立了一系列针对对方的军事联盟。

这种军备竞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技术的创新。

经济方面,东西方对峙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美国以及西方国家通过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迅速发展起来,而苏联及其盟国则采取计划经济体制。

两种模式的优劣之争成为了东西方对峙的重要一环。

文化方面,冷战时期也是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抗。

美国的娱乐产业、音乐、电影等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而苏联及其盟国则以社会主义理念为核心推广自己的文化体系。

文化的对抗加深了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

二、对峙的影响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对全球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冷战时代的对峙导致了世界的二分格局,即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

这两个阵营的对峙使得整个世界局势紧张不安,成为了潜藏着战争危险的触发点。

其次,对峙推动了科技和军事的发展。

双方为了在军备竞赛中保持平衡,不断加大军事投入,推动了军事科技的迅速发展。

例如,太空竞赛和核武器的研发。

此外,对峙也加大了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和分裂。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一系列代理战争,例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等。

这些战争使得世界局势更加混乱,各个国家和地区被卷入其中。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一、引言现代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各国之间的日益紧密的联系,现代国际关系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与演变,并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关键因素。

二、追溯历史: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1. 维斯特伐利亚和约:构建西方国际秩序的里程碑维斯特伐利亚和约是1648年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并确立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原则。

该和约以主权平等为基础,规定了各个主权国家在领土完整、领土争端解决和外交事务中享有自主权。

这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一个以平等和合作为基础系统,为后来的现代国际体系奠定了基础。

2. 工业革命:创造新兴大国19世纪工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并带动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各国以及美国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大国。

随之而来的竞争和冲突,使得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时期。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颠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打破了维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建立的秩序,并导致了原有体制的崩溃。

同时,这场战争也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尤其是促使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

三、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现代国际关系的当代重塑1. 第二次世界大战:力量重新分配与联合国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涉及到全球各个地区,并对现代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盟军取得胜利后,在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来取代旧有体制。

联合国致力于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和平与安全,并为各国提供一个开展多边合作的平台。

2. 冷战:两极分立与核威慑二战后,苏联与美国展开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

这场对抗使得世界局势从此以两极分立的形式出现,即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的对立。

在这个时期,核武器的出现及其威慑力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紧张局势。

四、当代现实:全球化与新挑战1. 全球化浪潮:连接世界与挑战主权国家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过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发展使得各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历史事件中的国际秩序重塑

历史事件中的国际秩序重塑

历史事件中的国际秩序重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国际秩序的重塑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如同强大的洪流,冲击着旧有的国际格局,推动着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

回溯到古代,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就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亚历山大大帝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马其顿军队,征服了广袤的土地,从希腊到埃及,再到印度河流域。

这一征服行动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希腊文化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传播到东方,东方的思想和艺术也传入了西方。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当时的国际文化秩序,为后来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时期,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的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大陆。

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扩张,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和经济平衡。

他们的征服行动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贸易路线的改变。

原本相对封闭的地区被连接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技术传播。

这使得欧亚大陆的经济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后来的全球化贸易埋下了伏笔。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发生更是给国际秩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使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从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的殖民扩张不仅改变了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也使得全球的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以自由贸易为核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然而,这种秩序也伴随着剥削和不平等,引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国际秩序重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争的爆发源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竞争。

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动摇了欧洲列强的统治地位。

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试图重新划分世界的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

但这一体系存在诸多缺陷,未能有效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反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更加深远和全面。

这场全球性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旧有的国际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着历史的脚步看东西方的国际体系摘要:东亚的“朝贡体系”和西方的“条约体系”历来被诸多学者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在历史层面、制度层面和对外关系层面得到启发。

但是,一个世界何以被分成两个个性鲜明的体系,二者又是怎样发展融合成今天的国际关系体系的?要知道“为什么”就必须从其本源“是什么”,发展条件“是什么”来考虑。

这便是本文的写作思路:以时间为纵轴,横向比较东西方体系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比较中联系实际产生的思考。

关键词:朝贡体系;条约体系;农业文明;殖民扩张中图分类号:k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2“如果不谈奴隶,不谈附庸经济,欧洲是不可理解的。

同样,如果不谈其国内的未开化民族和国外的藩属,中国也是不可理解的。

”——西方史学家布罗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往往带有厚重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

在统治与被统治民族之间形成纳贡关系,是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社会关系的不平等也源于所有的文明都建立在纳贡关系而不是血亲关系之一事实之上。

但奇怪的是,西方国家慢慢形成了由军事征服而产生的条约关系,东方则以中国为代表形成了以双方自愿为主要原则的朝贡关系。

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步看看东西方的国际体系。

一、东西方文明的起源(公元前3500年——公元5世纪)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世界上陆续出现了主要的文明发源地。

他们分别是: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米诺斯文明(希腊);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1500年的黄河流域文明(殷商时期)。

这几个文明发源地在其婴儿期几乎是一样的模式:诞生于大河流的冲击平原,开始于农耕、驯化动物。

他们都经历着农业革命,并伴随着技术进步使人口增多、村落逐渐发展为城市。

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相互作用,共同促使城市的产生和文明的形成。

这一时期是几大文明共同走完的第一步。

在接下来更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家庭环境”不同,这几大文明发源地的发展方向开始分道扬镳。

1.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被称为文明先驱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诞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击形成的肥沃平原上。

两河流域地势较低,北部有黑海、南部有波斯湾、西边是地中海和红海、东部有里海,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但正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其易受外族入侵。

每年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和外族入侵使苏美尔人常感到恐惧,他们试图通过编纂完备的法典来减轻他们的不安全感,《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

通过理性的法典来约束社会行为渐渐成为他们的共识。

2.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希腊是由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半岛和岛屿组成的。

半岛上布满森林,有充足的建造商船的木材,克里特岛上的商人可以在看到陆地的情况下航行到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国家。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迫于压力开始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展开贸易竞争,设立商业据点,并将其发展为殖民地。

希腊殖民扩张运动的结果便是产生了大量独立的城邦,而非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3.尼罗河流域文明与印度河流域文明在不断的征战与扩张中,公元前5世纪前后,波斯人创建了横跨尼罗河和印度河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多次派探险队建造通商口岸,开辟新航线。

4.黄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的文明与其他欧亚大陆文明迥然不同,其独特性主要是由中国地理上的封闭性造成的。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最东端,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部是冰封雪冻的西伯利亚平原,西部有绵延的山脉、沙漠和高原与大陆的其他部分分隔开。

因而前5世纪-8世纪,当西方世界在为生存征战、远航、建立殖民地、热衷于海上贸易时,中国正处于大一统的稳定而繁荣的西汉王朝。

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一个整体的世界被分成了初具特点的东西方两个部分。

二、“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的形成(公元5世纪——公元18世纪)1.朝贡体系东亚朝贡体系是近代以前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简称,即以周边“朝贡国”对中国的双边关系为结构,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心向外围扩展的同心圆的体系。

这一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儒家天下理论塑造下的产物。

(1).朝贡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说到“朝贡”就不能不提中国在思想和制度上的两个重要理念,即“天下观”和“五服理论”。

“天下观”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形成于先秦时期。

《诗经·小雅·北山》中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这样一个总合的世界,中国居于中心位置,“四方”则为“四夷”。

从而在思想认识上就构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

日本学者田崎仁义曾认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具有国民无限和领土无限的思想。

再说到“五服”。

大约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以王畿为中心按照远近亲疏的关系划分等级的制度。

甸、侯、宾三服是所谓的“华夏”;要、荒二服,属于“蛮夷”,这就是所谓“五服”理论。

五服模式对于儒家天下秩序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五服模式契合了儒家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架构原则。

它为儒家所提供的正是一种以天子为核心的、伦理等级式的天下模式。

可以说,朝贡体系正是儒家的天下模式与秦汉之后政治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2).朝贡体系的形成过程“五服”的形成及西周“分封制”的确立形成了“朝贡”雏形。

“先王之制”的主旨在于“先王耀德不要兵”。

朝贡制度重名轻实、重礼仪轻物质的传统由此奠定。

秦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原来所谓的甸服、侯服、宾服都变成了“王畿”,成了“中国”。

于是天下秩序主要成了“中国”与“四夷”之间的关系问题。

汉代以后,随着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与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原王朝的周边民族与国家一个个地被纳入了庞大的、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之中。

朝贡关系也就因此被视为中原王朝同周边民族与国家唯一的主导性的关系形式。

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国力雄厚,四夷宾服。

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朝贡范围的扩大,朝贡制度日趋成熟。

以积贫积弱著称的宋朝在古代中外关系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一方面宋朝于“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后分别向辽、金称臣纳贡,朝贡关系成颠倒之势。

另一方面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朝贡贸易由鼓励到限制。

明清时期,中国沿袭旧有传统,仍在封建古道上缓慢前行,在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顶峰的同时,也使朝贡制度达到极致。

总结说来,朝贡体系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体现的精神原则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日本学者信夫清三郎从现代人的眼光出发,将这种价值取向称为“慕化主义”与“不治主义”。

他说:从中国方面看来,由于夷狄未具有礼的文化,但它却仰慕具有礼文化的中华(中夏)而谋求化育,即“慕化(慕夏)主义”。

与慕化主义互为表里的观念是东汉何休所说的“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

“慕化主义”反映的是文化的吸引与认同在朝贡体系中的纽带性作用;而“不治主义”则是朝贡体系在政治上的基本特点。

简言之即:中华先进文化的吸引;中国长久繁荣稳定使得周边国家依托中国有安全保障;中国在朝贡关系中的“厚往薄来”原则,使周边国家有利可图,并借此发展贸易。

2.条约体系“条约体系”指伴随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其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体系”。

从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对外扩张便是西方文明发展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希腊文明的繁荣不可能主要建立在本土的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而是走上了一条海外贸易、海外掠夺与海外殖民相结合的外向型发展道路,并由此而形成了区别于内向型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念。

罗马的起源本身就是战争的产物。

从外邦、外族夺取财富,特别是夺取土地、奴隶来支撑它的强盛。

柏拉图也认为对于城邦公民来说,海港和船坞、城墙和贡税要比正直和克己更重要。

海港与船坞代表的是贸易,城墙和贡税代表的是征服。

当贸易与征服相结合成为文明发展的重心的时候,“正直和克己”这样的道德意识是不可能得到崇尚的。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线的地理大发现,世界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并由此扩大了世人交往的范围。

近代地理大发现之后,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地位得到确立之后,西方文明的“扩张—发展—进一步扩张”的模式得到了强化。

因而近代西方文明的扩张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扩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西方文明也正是在这个全球性的扩张中确立了在所谓的“现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通常认为,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反映了西方条约体系的内涵。

因为和约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合法边界及对彼此国家内部事务的不干涉原则。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出“条约体系”实际上是以航海文明的扩张和工业文明的再扩张为基础的,其精神原则为政治意义上的主权独立和平等。

但是面对它的价值取向,我们知道,在西方,文明的优势意味着积极的对外扩张,通过殖民扩张积累资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因此条约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间形式上是平等的主权国之间的条约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弱肉强食的不平等关系。

三、朝贡体系的解构与新国际关系的形成(公元18世纪至今)1.“朝贡体系”的解体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公元1840年,英国带着他们所谓的“条约和平”秩序理念,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的大门。

以鸦片战争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为标志,朝贡体系逐渐解体!19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列强手中。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成为朝贡体系解体的首要因素。

西方殖民列强入侵朝贡国,使他们成为殖民地或保护国。

处于“天下体系”边缘的国家如日本、越南等国在接受中华文化之余,民族意识及自尊意识逐渐增强,渐渐不满于中国作为天朝上国的姿态,故而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安于或乐于成为条约体系的合作者。

最突出的表现为日本“明治三杰”之一的福泽谕吉积极倡导“脱亚入欧”理论,及13世纪越南彻底摆脱汉字影响,全国统一采用法国传教士整理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这两件事已充分证明维系“朝贡体系”的文化因素已经动摇、断裂。

再者,晚清政府腐败无能。

中国自身已无力抵制西方殖民列强的扩张而维持传统的“封贡关系”。

西方殖民列强通过与“朝贡国”建立所谓的“条约关系”取代了传统的“封贡关系”。

近代殖民主义的“条约体系”取代了传统的“朝贡体系”。

2.当今国际形势“条约体系”在全球的确立,使得一分为二的世界又合成了一个整体。

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寻求国际规则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条约作为正式的国际协议对国家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朝贡—条约”体系的对立已成为历史,但是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东西方开始采用一致的观念来看待世界,本源的不同依旧会影响着中西方处理国际关系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