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进展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多种场所。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专门设计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隔离,使建筑在地震或其他振动时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损坏和人员伤亡。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隔震装置作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装置,其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隔震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致力于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推动了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
2. 隔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隔震材料是隔震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隔震效果。
近年来,隔震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高性能橡胶、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隔震材料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隔震装置的性能,同时也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隔震技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为隔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个高层建筑项目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日本的东京塔、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2.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是另一个常见的隔震应用领域。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常常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确保交通运输的连续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领域的重要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建筑安全的重视,隔震技术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隔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隔震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以及目前国内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隔震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学者提出了利用隔震技术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想法。
随后隔震技术在日本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隔震技术在美国、中国等国家也逐渐引起了重视,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为接下来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概述和分类提供更好的理解和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深入分析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明确隔震技术的分类和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更好地推动建筑结构领域的科学发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水平,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设计师和工程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促进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改善建筑结构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时建筑结构的振动和变形,减轻人员的恐慌情绪,提高建筑物的使用舒适度,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防震减灾的创新技术,在建筑设计方面被广泛应用。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在地震工程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的发展与人们对地震带来影响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隔震技术的发展也与材料、计算机科学和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密不可分。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主要有三类:弹性隔震、液体阻尼隔震和摩擦隔震。
弹性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弹性隔震支座,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位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液体阻尼隔震技术则是指将液体放在特定位置,使其在地震作用下来阻尼,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摩擦隔震技术则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摩擦隔震器,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摩擦,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随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它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在一些建筑物中,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了必备的设计元素。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1. 大型公共建筑。
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比如机场、体育馆、剧院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还可以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建筑物质量恢复。
在发生地震后,一些建筑物可能会出现变形和损坏,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帮助建筑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减少重建成本。
3. 重要建筑物。
在一些重要建筑物中,比如政府大楼、银行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保障建筑物不受地震影响。
4. 标志性建筑。
在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美观度。
总的来说,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增加一些创新元素。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技术。
它通过将建筑与地基之间增加一层或多层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减少震中产生的破坏和位移,保护人们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着重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出现的隔震技术是利用钢球或橡胶球来降低地震引起的地基振动。
然而,这种技术并不可靠,无法提供足够的隔离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隔震系统。
在隔震技术的研究方面,工程师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材料的选择和性能研究、隔震系统的设计和构造、隔震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模拟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隔震系统的性能。
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震害调查研究,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和机理。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目前,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办公楼、住宅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各种类型的工程。
隔震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新建建筑和老建筑的加固。
对于新建建筑,隔震技术可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被融入进去。
隔震材料和隔震系统会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建筑物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对于老建筑,工程师们通过在建筑底部添加隔震装置来加固建筑物。
这样一来,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的动力响应就能得到控制,从而减小结构损伤和位移。
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地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此外,隔震技术还能够减少地震后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降低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
总之,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它通过增加建筑与地基之间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包括材料、设计和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的兴起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
然而,高层建筑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常常显得脆弱。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的建设成果,我国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
一、研究背景和实施意义:1.研究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逐步开展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
这主要得益于国内外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在日本1995年神户地震中,隔震结构的良好表现。
2.实施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减小地震带来的破坏性,保护建筑结构和居民的安全。
另一方面,隔震建筑可以在地震后快速恢复正常使用,减少停工和重建的时间与成本。
因此,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成为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技术原理和方法:1.技术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在地震发生时,将主体结构与地面分离,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这种分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采用轴向弹簧、摩擦滑块或液体隔震器等。
2.技术方法为实现建筑结构的隔震,一般采用以下方法:(1)隔震基础:将整个建筑底部设置弹性基础,使之与地面分离。
(2)隔震支座:在建筑和基础之间设置弹性支座,以减小地震力的传递。
(3)隔震层: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隔震层,通过隔震器和减震器来分离地面的震动。
(4)外加阻尼器: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外加阻尼器,以吸收地震力的能量。
三、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1.研究进展随着我国地震科学的不断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加深了对隔震机理和结构响应特性的认识。
在实践应用方面,我国已经在地震高发区和重点区域大规模推广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应用情况目前,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程中的大型公共建筑、重要设施和高层建筑等。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项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建筑结构性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在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从起步到逐步成熟、从探索到广泛应用的过程,如今正朝着更加先进、高效、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一、历史的沉淀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较早时期。
在古代建筑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明确的减震隔震理念,但一些传统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性。
我国的一些古老木结构建筑,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节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破坏。
然而,真正将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并加以重视和发展,是在近现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的规模和高度不断提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减震隔震技术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当时,主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技术成果,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进行了一些隔震支座的性能研究和试验,探索了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和适用条件。
也开展了一些建筑结构减震隔震的设计方法研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状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国减震隔震技术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减震隔震理论体系。
涵盖了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分析方法和设计规范。
这些理论成果为减震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技术应用方面,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无论是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厂房、桥梁等结构,都可以看到减震隔震技术的身影。
在一些地震高烈度地区,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减震隔震技术也在一些特殊建筑结构中得到应用,如核电站建筑、海底隧道等,保障了这些重要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运用各种装置,以缓冲地震引起的建筑振动并保障建筑物安全的技术。
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地震防灾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进行分析。
一、技术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隔震层将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分离,使上部结构不与地面有直接的连接,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震动幅度,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层的隔震原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弹簧减震、脆性材料减震、液体隔震、牢固几何隔震等。
弹簧减震的原理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作用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上部结构的振动。
脆性材料减震是通过将易于破碎的材料放置在隔震层中,地震时,脆性材料会破裂和摩擦,起到减震效果。
液体隔震的原理是将液体封入屏障内,在地震时,液压作用减缓隔震层的振动,达到减震目的。
牢固几何隔震则是利用沉床、弹簧、支撑等固定装置,控制上部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
二、研究进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定的历史和成果。
1971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马加敦机场标准化了弹簧隔震系统。
1985年,日本首次成功应用液体减震技术于东大阪体育馆和名古屋生活文化中心。
此后,随着研究深入,国外已经有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如加州罗斯肯莱斯特大学的地震工程中心、日本东京塔、台湾台北101大楼等。
国内的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也有一些重大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推出了油井钻机隔震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008年,我国首个隔震结构大楼——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建筑工程物流中心”建成,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隔震效果。
三、应用实例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国内,应用隔震技术的典型实例有:位于四川南充的中石化建筑设施综合体、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上海银行大厦、广州V8国际商业中心、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等。
建筑隔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分析_朱宏平
文章编号:CSTAM2013-P28-E0014建筑隔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分析―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朱宏平,周方圆,袁涌(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武汉,430074)摘要:基础隔震技术在减震控制效果、防灾减灾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几十年在建筑结构与桥梁工程领域中取得了成功应用。
该文全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针对建筑基础隔震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工程应用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建筑基础隔震技术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对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领域中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的阐述,讨论了我国高层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对隔震技术在我国高层建筑结构领域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隔震支座;SMA阻尼器;减震控制;高层建筑;研究现状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BASEISOLATED STRUCTURES*ZHU Hong-ping , ZHOU Fang-yuan , YUAN Yong(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 Mechanic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Abstract:Base i solation technology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he effect of vibration control, disaster reduction, as well a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 recent decades has witnessed a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comprehensively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in terms of base isol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status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solation technology in high-rise building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isol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Meanwhile,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progress and deficiency of isolation technology,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ology in China’s high-rise buildings has been discussed, and it will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isol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s high-rise buildings to some extent.Key words: Isolation bearing; SMA damper; Vibration Control; High-rise building; Research progress建筑物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多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此项技术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使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成为当今土木工程学科中的热点研究课题,并且形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
中国建筑结构减隔震项目应用研究进展
CASE区域治理中国建筑结构减隔震项目应用研究进展中铁合肥建筑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应伟摘要:隔震技术的运用是未来建筑质量检验中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建筑在修建过程中多运用基础隔震技术。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由于隔震层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防震性能提升不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当中还需要对隔震层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建筑的防震质量,确保居民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
关键词:中国;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51-0159-0001隔震技术的运用是未来建筑质量检验中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建筑在修建过程中多运用基础隔震技术。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由于隔震层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防震性能提升不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当中还需要对隔震层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建筑的防震质量,确保居民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一)建筑结构的减震设计分析在相关建筑建设过程中的减震设计,并没有隔震设计那样有着较好的实际应用性,普及程度和使用范围较小,同时相关的效果也不如隔震设计那样明显,收获甚微。
在实际的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要对相关的基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消震和减震的相关设备。
然而这样的设计理念和减震技术,对于加固隔震技术和将隔震技术查缺补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隔震设计工作开展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提前将相关设计理念贯彻和落实到实际建设的工作中,没有将相关隔震设备设施安装到设计计划中指定的位置,就会影响到隔震设计的实际投入使用效果。
(二)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的基础隔震是19世纪日本人河合浩藏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先在地基上铺设几层原木,在原木上打上混凝土基础,然后在混凝土基础上建造,以削弱地震传递的能量。
1909年美国学者J.A.Karantranz提出了另一种隔震方案,即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铺设一层滑石或云母,以便建筑物在地震中滑动,以隔离地震,基础隔震技术是利用隔震材料的承载力。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曲线轨道式隔震装置的结构优化与应用研究
第 55 卷第 1 期2024 年 1 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5 No.1Jan. 2024曲线轨道式隔震装置的结构优化与应用研究赵守江1,柏文2, 3,戴君武2, 3(1. 故宫博物院,北京,100009;2.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3. 地震灾害防治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摘要:针对浮放物体的防震保护需求,研发出一款基于新型抗侧移组件的曲线轨道式隔震装置。
阐述它的构造特点和运行机制,并依据结构原理制作模型,通过试验与理论对比来检验模型的运行质量进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然后结合雨花阁内文物来设计样机,采用多条楼面波进行样机的振动台试验,测试其隔震效果。
最后探讨建筑滤波效应对该类隔震装置设计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曲线轨道式隔震装置经优化后不仅零部件功能清晰,结构简单易加工,而且具备整体性强、运行质量高以及后期可扩展等优势。
试验模型的零部件能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尤其是抗侧移组件极大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结合案例所设计的样机虽具有较好的隔震性能,但限于非线性双自由度的结构特点,重复试验的响应结果存在差异,工程应用中应予以重视。
当楼面波不易获取且隔震装置周期远离建筑自振周期时,依据楼面加速度放大系数,将调幅后的原始波作为隔震装置设计依据是可行的且结果偏保守。
关键词:曲线轨道式;隔震装置;振动台试验;浮放物体;滤波效应中图分类号:TU352.1+2;TH122 文献标志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7207(2024)01-0355-10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a curvedtrack type isolation deviceZHAO Shoujiang 1, BAI Wen 2, 3, DAI Junwu 2, 3(1.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100009,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Harbin 150080, China;3.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Ministr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Harbin 150080, China)收稿日期: 2023 −03 −09; 修回日期: 2023 −05 −31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21000);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KT2017-09) (Project(2019YFC1521000)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Project(KT2017-09) supported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Palace Museum)通信作者:柏文,博士,副研究员,从事结构抗震研究;E-mail :*************.cnDOI: 10.11817/j.issn.1672-7207.2024.01.029引用格式: 赵守江, 柏文, 戴君武. 曲线轨道式隔震装置的结构优化与应用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5(1): 355−364.Citation: ZHAO Shoujiang, BAI Wen, DAI Junwu.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a curved track type isolation device[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5(1): 355−364.第 55 卷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bstract:Aimed at the seismic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of free-standing objects, a curved track type isolation device based on a novel anti-lateral movement component was developed. I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were expounded. The operation quality of the model which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principle was tested b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omparison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cheme. Then the prototype was designed for the cultural relics in Yuhua Pavilion, and its shaking table test was carried outby using multiple floor waves to test its isolation effect. And concomitantly, the influence of building filtering effect on the design of this isolation device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ized curved track type isolation device not only has clear functions of each component and a simple structure that is easy to process, but also has the advantages of strong integrity, high operation quality and structural scalability. The components of the test model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functions, and especially the anti-lateral movement component greatly improves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rototype designed based on the case has good isolation performance, but the repeated test results are different due to its nonlinear and two-degree-of-freedom propertie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When the floor wave is not easy to obtain and the period of the isolation device is far away from the natural vibration period of the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floor acceleration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 it is feasible and conservative to use amplitude-modulated seismic waves as the design basis for isolation devices.Key words: curved track type; isolation device; shaking table test; free-standing objects; filtering effect近现代隔震技术作为结构振动控制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其性能与效果也在多次地震灾害中得到了检验[1−3]。
隔震设计与施工工艺的最新研究
隔震设计与施工工艺的最新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层建筑的广泛兴建,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日渐凸显。
因此,隔震设计与施工工艺的研究成为了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隔震设计与施工工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隔震设计的原理与方法隔震设计旨在通过减震措施,将地震作用传导到建筑物之外,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加速度。
目前,常用的隔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基础隔震、导摇隔震和阻尼隔震。
其中,基础隔震采用可压缩材料垫层和橡胶隔震支座等,能够有效减少地震能量传递;导摇隔震则通过设置摇摆杆和滑移架等装置,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产生旋转位移,从而分散地震能量;而阻尼隔震主要依靠阻尼器减震装置,通过增加阻尼力来消耗地震能量。
二、隔震设计的研究进展1. 传统隔震设计方法的改进传统的隔震设计方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例如,引入变形缝隔震技术,通过设置合理分布的变形缝,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产生一定位移,从而减小地震作用;此外,结合数字仿真技术与优化设计方法,可以对隔震系统进行全面的优化,使其在地震中呈现更好的性能。
2. 新型材料在隔震设计中的应用近年来,一些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为隔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比如,超高强混凝土、高性能弹性层、形状记忆合金等材料的出现,使得隔震设计在抗震性能和耐久性方面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施工工艺的创新与发展除了隔震设计,施工工艺也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创新的施工工艺逐渐应用于隔震工程中。
1. 激振试验技术激振试验技术是通过模拟地震荷载,对隔震结构进行振动台试验,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工程的可行性。
这种技术能够全面检验隔震工程的性能,同时为隔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 测震技术测震技术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利用传感器等设备对建筑物的振动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测震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为施工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
结构减震隔震设计最优化问题研究
世 界 地 震 工 程
2019年 9月
WORLDEARTHQUAKEENGINEERING
文章编号:1007-6069(2019)03-0204-06
Vol.35,No.3 Sep.2019
结构减震隔震设计最优化问题研究
李有芳1,杜 洋2,王诗文3,韩 雷3,李大华4
1 减震隔震
1.1 传统结构隔震技术 传统结构抗震设计理论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地震的全部能量作用于建筑物基础,并由基础传递给上部结构,上部结
收稿日期:2018-09-17; 修订日期:2018-12-27 基金项目: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项(18223802D)资助;中国科协老专家科研基金(201924)资助 作者简介:李有芳(1981-),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研究.Email:lyfcom@163.com 通讯作者:李大华(1955-),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防震减灾研究.Email:leedahua@126.com
Researchonoptimalproblemsofstructuraldamping andseismicisolationdesign
LIYoufang1,DUYang2,WANGShiwen3,HANLei3,LIDahua4
(1.CollegeofArchitecture& ArtDesign,He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Tianjin300401,China;2.CivilCollegeofTianjin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3.CivilCollege,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Tianjin300384,China;4.TianjinSeismologicalBureau,Tianjin300201,China)
建筑隔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分析
建筑隔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分析摘要:随着社会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众对建筑项目质量及施工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建筑隔震结构作为影响建筑工程减震控制效果的关键所在,也应在当前背景下做好隔震结构技术研究工作。
本文就基于此,对建筑隔震结构研究进展及实际应用进行相关概述,旨在切实发挥出隔震结构在建筑结构领域中的积极作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隔震结构;研究进展;分析前言:建筑隔震结构技术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已成为土木工程领域重点研究对象。
与其他结构相比,隔震结构具有易于管控、减震效果好等优势,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及分析对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建筑隔震结构理论分析1.1建筑隔震结构概念建筑隔震结构主要就是将建筑结构及各构件与能够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隔离开。
此种隔离及解耦可通过在原建筑结构中增加系统柔性材料及提供适当阻尼实现。
1.2建筑隔震结构种类依据隔震原理划分,建筑隔震结构可分为叠层橡胶垫隔震结构、滑动摩擦隔震结构、组合隔震结构及钢筋沥青隔震结构等[1]。
出于经济适用性、安全性及结构可行性等方面考量,现阶段建筑隔震结构研究重点为叠层橡胶垫隔震结构。
2、建筑隔震技术研究进展2.1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研究在叠层橡胶垫隔震结构中,橡胶垫可分为天然夹层橡胶垫、铅芯夹层橡胶垫及高阻尼橡胶垫等多种类型。
与其他橡胶垫相比,高阻尼橡胶垫抗震效果最佳,能耗量少,更加满足建筑行业绿色发展需求。
2.1.1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性能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与天然橡胶支座的配合物存在极大差异性。
通过在天然橡胶中加入添加剂、补强剂及可塑剂等物质所制成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不仅具备天然橡胶材质中水平及竖向性能的优势,更具有高度的阻尼性。
同时,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也融合了弹簧及阻尼装置功能,可在实际应用环节中省去安装余外阻尼器的环节,大大提升了建筑隔震结构施工效率。
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具有优良性质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研究工作进展缓慢,尚未广泛的应用在建筑隔震结构中。
结构工程竖向隔震技术研究进展
结构工程竖向隔震技术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1-19T04:26:21.696Z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26期9月中作者:孙乾平[导读] 为进一步推动竖向隔震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对国内外竖向隔震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
从耗能材料、构造形式、隔震机理等方面对结构工程竖向隔震技术进行分类汇总,介绍了橡胶竖向隔震支座、弹簧竖向隔震支座、气压及液压竖向隔震支座等典型隔震技术与一些新型隔震技术,并对其起源发展、几何构造、隔震性能、改进优化及优点缺点进行总结和综合比较。
3304821986020****1 孙乾平摘要:为进一步推动竖向隔震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对国内外竖向隔震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
从耗能材料、构造形式、隔震机理等方面对结构工程竖向隔震技术进行分类汇总,介绍了橡胶竖向隔震支座、弹簧竖向隔震支座、气压及液压竖向隔震支座等典型隔震技术与一些新型隔震技术,并对其起源发展、几何构造、隔震性能、改进优化及优点缺点进行总结和综合比较。
关键词:结构工程;竖向隔震;隔震技术;隔震支座一、隔震系统组成阻尼装置、隔震装置、地基微震动与风反应控制装置等是隔震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隔离装置的主要功能是降低建筑物的水平刚度,从而延长基本周期,从而使建筑的基本周期避免高能量频带,而建筑物的位移大多发生在隔离层中。
隔离器具有自动复位装置,可在大变形后自动复位。
同时,建筑物的减震装置的主要功能是消耗地震传递的能量,减少向上传递的能量,避免隔离层两部分之间的过度位移,并有助于减少隔离。
装置。
隔振系统的灵敏度受微振动和风响应控制系统的控制,使结构在风荷载或轻微地震作用下,通过结构本身的抗力来保持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结构CA。
N在预期地震作用下发挥作用。
二、竖向地震作用分析现状1.高耸结构烟囱的破坏主要是水平裂缝和竖向裂缝,其次是斜裂缝、斜向断裂、X裂缝和竖向裂缝。
任耀慧总结了国内外烟囱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对现有方法进行了评价。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操纵技术的现状和进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操纵技术的现状和进展趋势一、传统的抗震方式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先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此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通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取得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映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式及设计的大体原那么。
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
一、概念设计的一些原那么1)整体屈服机制。
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
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躲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二、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映分析,其分析方式要紧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
此刻还进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式。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平安的性态标准进展到基于各类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式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要紧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专门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致使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峻阻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峻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要紧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避免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专门大程度上依托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操纵。
4、传统的抗震方式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要紧依托于主体结构的延性。
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适合的抗震框架体系。
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乃至能够操纵塑性铰显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关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留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做是一种“破坏”。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研究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建筑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建筑工程的规模、难度都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现阶段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大多以高层建筑为主,与传统的建筑形式相比,高层建筑在建筑抗震方面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已无法满足当前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因此,出现了新型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
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技术;减震技术0引言为了优化城市布局,解决城市人口居住问题,很多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但是在高层建筑中,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这就需要设计师,能够利用一切技术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抗震措施,来保证建筑设计的切实可行性,使建筑的整体质量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1.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缺乏隔震减震措施的建筑物在大地震面前毫无招架之力。
隔震减震措施作为一种减少建筑物震害效应的有效手段,可以利用减震装置提高结构的阻尼,从而减小结构在地震时发生的反应。
而且通过延长结构自振的周期,可以达到减小结构受到水平地震影响的效果,受到广泛的认同并应用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中。
国内外的大量实验和实践证明,隔震减震措施的采用可以减少60%的建筑结构受到的水平地震力作用,减少或消除建筑物在地震中所遭受的破坏,增强建筑物内的设施和人员的安全。
提高建筑在发生地震后仍然能够维持使用的能力。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基本原理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阶段的抗震需求,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加强对新型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力度,一种以减震、隔震为手段抗震设计思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施工中。
对于减震技术来说,其主要原理就是在建筑结构内安装附件装置或者是子结构,通过这样的装置能够将地震发生时产生的能量向上层结构进行传递,从而能够达到阻隔能量的效果,在传递能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结构之间的反作用力来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震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进展钟芬芳(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本文归纳了优化设计在隔震结构中的关键问题,讨论了优化设计在隔震结构中和非隔震结构 两种类型下的应用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隔震结构在优化设计背景下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分灾设计;地震 文章编号:2095 -4085 (2016)12 -0075 -02目前关于隔震结构体系优化设计的研究还相当 匮乏[1],Kelly和InaU di[2]对线性隔震结构的最优阻 尼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
Sinha和Li[3]分别建立了 橡胶支座调谐吸振器、滑移摩擦隔震结构吸振器在 地震激励下的微分方程式。
Park和Otsuk a[4]完成 了隔震支座最优屈服系数O Y R的拟合公式。
虽然 隔震结构在预防地震灾害方面有着相当的影响,然 而,目前对隔震结构的优化处理仍然处于基础研究 的水平,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也相对匮乏,因此,研究 出能应用于工程实际的优化理论十分必要。
1隔震结构与优化设计经过大量理论及工程实例的研究,基础隔震技 术在结构抗震方面是行之有效的[5]。
虽然隔震结 构对抗震减灾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 前期的投入比一般的抗震结构投入高,隔震结构在 生活中的应用没有达到普遍使用的程度。
为了促进 隔震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应用,降低隔震结构 的费用,优化隔震结构的参数,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 的首要问题。
优化设计[6]是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各项约束条 件的前提下使目标函数获得最优的最好方案。
包括 结构的功能优化设计、选型的优化设计、设防水平决 策的优化设计和最优设计水平条件下的最小造价方 案设计四个层次的内容。
从对结构的影响程度而言[7],结构的功能优化 和结构的选型优化虽然都相当重要,但目前还没有 行之有效的方法,只停留在经验阶段,仍然需要大量 长期的研究。
李忠献[8]提出得空间复模态时程分析法,对耗作者简介:钟芬芳(1988—),女,汉,湖南长沙人。
研究方向: 防灾减灾。
能器的参数及其分布进行了优化分析。
周云[9]对 粘弹性耗能器的设置分布进行优化控制研究,提出 5种不同的优化设计方法。
徐赵东™将结构层间位移作为控制函数进行优化设计。
吴泽厚、周福 霖[11]运用了复形法对耗能支撑框架结构进行相关 的参数优化。
唐家祥、黄铭枫[12]采用遗传算法对粘 弹性耗能器的分布位置进行优化。
李正良[13]对耗 能减震结构耗能器布置提出了一种分段优化方法。
结构优化理论在抗震设计中的研究日益深入,程耿东[14]倡导将其应用于实际设计,隔震结构的优 化设计有益于工程师把握设计原则,提高设计质量,利用有限资源,以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优化设 计。
李建中、袁万城等[15]认为在连续梁桥减、隔震 优化设计中采用优化方法设计减、隔震支座是可行 的,优化设计的减震支座减震效果明显。
基震设计 是符合“投资-效益”准则的。
2结语本文论述了隔震结构的原理和特性,以及优化 设计在隔震结构中的应用,指出了优化设计在“投 资-效益”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隔震结构设计时 所应遵循的设计水平准则,为实际工程结构体系在 抗震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基础。
参考文献:[1]杨迪雄,李刚.程耿东.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一体化动力优化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6,27(1) .42-49.[2J IN A U D I J A,K E L L Y J M.O p tim u m d a m p in g in lin e a r is o lation sy stem s [J].E a r th q u a k e E n g in e e rin g a n d S tu c tu ra l D yn a m ic s,1993 ,22(6) :583 -598.[3]S I N H A S G,L I G N.O p tim u m d e s ig n in g o f b a se iso la td estru ctu re s w ith d y n a m ic a b so rb e r[J].J o u rn a l o f E n g in e e rin gM e c h a n ic s,A S G E,1994,120(2) :221 -231.(下转第77页)如矿产开发,也可以对不利土地资源进行重塑,比如 盐碱地等。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宾西法里亚大 学景观系兼职教授克里斯•里德,在美国马萨诸塞 州军事保护区的景观再生项目(2006)中用植物修 复的方法处理场地土壤污染的同时,将城市绿地系 统和交通系统向城市周边区域发散开来,让绿地、公 园和谐融入到城市环境中,使绿地系统与城市融为 一体,达到场地的景观再生。
巴西著名景观设计专 家费尔南多•查塞尔,提出了“生态核”的设计理 念,通过重新引入由本土生物形成核心配置,来重新 构建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群落、修复自然生态链及被 建设活动破坏的环境。
英国南约克郡的匹克国家公 园,应用生态演替方式进行破坏景观的恢复,通过种 植慢生乡土草种代替速生但抵抗力较低的农业性草 种,对因开矿而下降的土质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2.2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对现代景观设计概念中 的地域性研究起步较晚,国内主要景观专家及学者 在本世纪初左右开始在地域性景观设计领域展开理 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向。
(1)北京大学俞孔坚从乡土景观方向出发,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提出 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人造地物等在内的地域综合 体。
这种乡土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1]。
(2)南京林业大学王浩从城市特色及其构成要素的 把握与辨识出发,提出了城市特色由“物质要素”和 “人文要素”构成。
分析了导致城市特色危机、城市 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特色的两大主要原因:一是在城 市建设过于功利,过于强调经济利益,没有尊重地域 文化和自然形态格局;二是规划思想崇洋媚外,一味 的追求设计思想西方化,没有基于城市自身的文化 脉络形成相关规划理论[2]。
(3)同济大学王云才、设且^_______(上接第75页)[4] P A R K J G,O T S U K A H.O p tim a l y ie ld le v e l o f b ilin e a r s e ism ic iso la tio n d e v ic e s[J].E a r th q u a k e E n g in e e rin g a n d S tru ctu ra l D y n a m ic s,1999,28(9) :941 -955.[5] 阎维明,周福霖,谭平.土木工程振动控制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震工程,1997,13(2) :8-19.[6 ]王光远.论抗灾结构优化设计的实用化[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1) :1 -5.[7] 王光远.工程结构与系统抗震优化设计的使用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8] 李忠献,何玉敖.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优化阻尼器控制[J].建筑结构学报,1994,15(4) :53 -61.[9] 周云,徐赵东,邓雪松.粘弹性阻尼结构中阻尼器的优化设置[J].世界地震工程,1998,14 (3) :15 - 20.刘滨谊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 的综合观点,系统研究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的 概念,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探索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意象,景观适宜地 带,景观功能区,田园公园与主题景观和人类聚居环 境等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3]。
(4)北京林业大学林 箐、王向荣通过对比中西方古典及现代景观设计差 异及特点,研究了在特定区域性地理环境和人群以 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式,形 成了特定的带有区域性色彩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 形态继而也影响到特定环境中的景观形式[4’5’6]。
3 结语从当前城市地域性特征出发,对绿地景观的研 究,可以以此指导城市空间的设计,重新塑造富有文 化和地理特色的城市空间,树立城市本土景观的尊 严,从而对当前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建设乃至城市 规划管理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开拓城市景观设计 研究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1]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 :139 -142.[2] 王浩,王亚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J].中国园林,2007,(9) :101 -105.[3]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6 -59.[4] 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20-28.[5] 彭保发,陈端吕.景观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1) :1 -5.[6 ]杨锐.景观城市主义在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8,23(10):71 -78.—~^一ei i M f i u f i腦[10]徐赵东,周云,赵鸿铁.粘弹性阻尼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9,31 (3):246 -252.[11 ]吴泽厚,周福霖.消能减震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2,24(2) :47 -51.[12]黄铭祥,唐家祥.高层建筑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设置[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29 (11) :73 - 75.[13 ]李正良,熊辉,汪之松.耗能减震结构的分段优化方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27(增刊):76 - 80. [14]程耿东,李刚.可靠度,优化和现代结构抗震设计哲理[J].工程力学,2001:210 -217.[15 ]李建中,袁万城,范立础.连续梁桥减、隔震体系的优化设计[J].土木工程学报,1998,31(3) :46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