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L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

用M a l m q u i s t 指数测算 出了包含非期望产出环境污
染的中国省 际全要素能源效率 ,结果表明,我国 总体能源效率偏低 ,在维持一定水平后呈现缓慢
下降 的趋 势 ,区域 差 异 较 为显 著 [ 。但 以上 文献
什么样的状态 ,通过分析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的测度思路是把污染排放指数 的倒数作 为产出变
了对 经济绩 效 和社 会 福 利 水 平 的 评价 ,从 而 误 导 政策建 议 ( H a i l u ,V e e m a n ,2 0 0 1 ) E 引,并 且 是在 采
化碳 纳入 全要 素生产率测度 与分解框 架 中,测算 了2 0 0 1 ~2 0 0 9年我 国各省 市的环境 效率及环境 全要 素生 产 率变动状 况 ,将 环境 全要 素生产率变动 分解为纯技术进步 、纯技术效率变动、觌l 模 效率变动和技 术规模
变动等 4 个 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环境无效率普遍存在 , 且在省 际间的分布差异较 大;环境全要素 生产率
作者简介 :齐亚伟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 管理学 院讲师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 ,环境规划。
・- -—

1 3 7 - - - — —
第5 期( 总第 2 3 5 期) 2 0 1 3年 5 月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i c s
收稿 日期 :2 0 1 3 —O 1 —2 3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项 目编号 : 7 1 3 1 2 2 ) 、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 ( 项 目编号 :1 2 B J Y 0 1 4 )和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 项 目 ( 项 目编号 :1 1 Y J A 6 3 0 1 6 9 ) 。

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在运动神经病中的检测和意义

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在运动神经病中的检测和意义
国辨对抗神经节萤脂GMl抗体的深入研究融十余年并融经朋予神经科 螨庶检查,两凰内浅在研究初步阶段,对GMl抗体的价值也无统一的定论。 国铃的麟究成果发现,通道对GMI抗体麴检测可裁勋人{f]认识一缎可治疗 故免疫分毋豹运蘸神经瘸:多烛蛙运动毒孛经瘸(MMN multofocal motor neuropathy):这组痰入约羧床表现与运动宰宰经元瘸攫相似,l嶷疼上零技遐涝 在运费神经元瘸中嚣魏误治疗。毽MMN裹漶度粒摭GMt抗体及转导异常 豹耄生理特点篓l是运动神经元瘸_|舞不舆毒戆,它钓逶避嚣释球蛋鑫、环磷酸 蔽兔疫调节治疗,病情好转酶丽辩GMl抗体滴度夯宥掰下洚,提示这缝疾 病可能楚兔疫介导的,GMl抗体可能参与了发病祝帝l。靛性传导阻滞的被认 为楚多灶径运动神经瘸(MMN)的电生疆特点,僵箕传导隰滞的诊断标准尚存 在争议。所以通过检测血中抗GMl抗体可醣筛选出一缎可黻治疗的疾瘸, 对临床很有实尉价值pj。但也有人提出异议,Parry等认为GMl抗体在MIVIN 中并没有很重要的致病作腭pj。
人们又相继发现在运动障碍为主的格林一巴利综合癍(Guillain—Bart6
Syndrome GBS)@也常出现高滴度的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且主要为IgG抗体。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2
有入认为GMl抗体阳往的瘸天禳少出现感觉障碍釉面瘫,Pestronk等认为 高滴鹰的抗GMl抗体与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及空肠弯曲菌感染捆关,并 提示一组病情严重酶GBS。Einar等发现GBS患者的血清GMl抗体高滴度 状况持续时间越长,箕病程越长恢复慢,丽抗体的绝对水平与病程无关,所 以检测GMl抗体对于探索格林一巴利综合瘀发病枫制有一定的意义。僵Rees 等认为GMl抗体阳性与阴性鞠GBS患者闻病情轻黧及预蛹无明曼差别。

基于网络SBM-DEA模型和GML指数的中国各省工业用水效率研究

基于网络SBM-DEA模型和GML指数的中国各省工业用水效率研究

基于网络SBM-DEA模型和GML指数的中国各省工业用水效率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中国旱灾频发、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使得合理利用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研究工业用水效率并寻求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网络SBM-DEA模型和GML指数,对中国各省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研究。

网络SBM-DEA模型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了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工业用水效率。

GML指数是对SBM-DEA模型的改进方法,通过引入超效率和差效率的概念,更加客观地评价工业用水效率。

三、研究数据与结果本研究选取2018年各省的工业用水量、工业产值和人均GDP等数据作为研究指标。

经过数据处理和计算,得到中国各省的工业用水效率结果。

结果显示,工业用水效率在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普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相对较低。

四、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影响工业用水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水资源状况、工业结构、技术水平和政策措施等。

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工业用水效率普遍较低。

此外,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技术水平和实施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也是提升工业用水效率的重要途径。

五、提升策略探讨为了提升中国各省的工业用水效率,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1. 加强水资源管理。

建立健全水资源的监测、评价和保护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配置。

2. 优化工业结构。

鼓励发展节水型和环保型产业,降低高耗水和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的比重。

3. 提高技术水平。

推动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水资源利用和回收技术,提高产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4. 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节约用水,推动工业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GML的WebGIS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研究

基于GML的WebGIS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研究
台、软件系统、数据标准、数据结构以及
另一个系 统数据类型的方法。这种数据共享
模式允许各自系 统内部 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
各不相同, 但在两个系统之间都必需有一个转
的限制。 GML 数 输兼 种协议。GML 据传 容多
换模型 而且为了 统间 使系 进行直接转换, 必 需公 开各自 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格式。
性查询、空间分析以及专题制图等数据的表
示功能。
中间 件服务器 端实现业务逻辑 完成数据 的集成和互操作等处理。中间件服务器包括 Web 服务器 和GIs 应用服务器, 前者主要 用与
客户 端通信, 接受来自 客户端的请求, 接收到
的WebGIS技术, 于实现多 易 诵异构空间 数据
的共享和互操作。 多源异构数据库是一个逻辑上完整而物
理空间 数据的通用 接口, GML 遵循数据互操
作模式, 可以维护地理信息 软件专有格式的优 点及其所保护的商业 利益, 于数据的交换与 利
数据模型的数 据库系 。 统川 在应用时, 可 用户
以像操作一般数据库那样访问多源异构数据 库, 而不必 数据存储 考虑 的物理位置 或数据 库 类酬2。因 WebGIS 发展的重点和淮点就 ] 此,
传 GM 为 现有网 以 量方 进行 输。 L 布 络上 矢 式
传输、 交换、 集成WebGIS 的多源异构空间 数据提供了 一种十分有效的解决途径.
在应用上, 使用XML 定义Wel〕 地图服务
过数据库访问引擎与源数据库建立连接并发
送子查询条件。 应用服务器完成了多源空 GIs 间数据的获取、 转换和输出 标准的GML 文件, 源异构 数据集成系 解决方 空间 统的 案‘
关键词:WebGIS 多源异构数据 XML GML 中图 分类号:T P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3791(2007)10(b卜0004- 01

中国绿色创新能力的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

中国绿色创新能力的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

中国绿色创新能力的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刘章生;宋德勇;弓媛媛【摘要】This study calculates the green innovation capacity from 2003 to 2013 using the global SBM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nd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GML) productivity index and analyzes its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rule and convergenc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a's green innovation GML index shows a rise in general,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green innovation capacity.From the view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China's green innovation capacity shows a regular wave of convergence,differentiation,and convergence.China's green innovation has σ convergence andβ convergence,which has positive market effect,regulation effect and support effect,negative structure effect and open effect as well.In order to promote China's and regional green innovation capacity,strategies such as actively cultivating technology trading market,guiding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improv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committ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should be taken.In addition,it is encouraged to scientifically distribute the foreig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and to restrict access of those high polluted and high energy consumed industries.%基于全局SBM方向距离函数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GML指数)对2003~2013年中国省际绿色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变规律和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绿色创新GML指数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变动的关键因素.从时空演变角度来看,中国绿色创新能力呈现“趋同—分异—趋同”的规律性波动.中国绿色创新能力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具有正向的市场效应、规制效应和扶持效应,也具有负向的结构效应和开放效应.为提升中国及各区域的绿色创新能力,应当积极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引导产业升级、完善环境规制和落实科研经费,此外,在鼓励外商投资的同时要科学布局招商引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入.【期刊名称】《管理学报》【年(卷),期】2017(014)010【总页数】9页(P1475-1483)【关键词】绿色创新能力;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收敛;时空分异【作者】刘章生;宋德勇;弓媛媛【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近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负担。

中国编程语言发展史

中国编程语言发展史

中国编程语言发展史
中国自1956年起使用编程语言,发展历程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1956-1966年:在中国使用的第一种编程语言是“通用机械语言”(GML),它是一种简单而强大的编程语言,可用于控制一般计算机系统
中各种复杂的运算。

此外,在这十年中,中国开发出了一种类似于
Fortran的编程语言,称为“世昌语言”(SubCV),它是中国最早的宿
主语言,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工程领域。

二、1966-1976年:该时期,中国编程语言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许多
编程语言如高级语言(GAL)、执行管理语言(ERL)、综合管理语言(CML)都由中国开发者开发出来,并在国内广泛应用。

三、1976-2000年:中国编程语言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该时
期开发出的编程语言包括汇编语言(Assembler)、C语言、Pascal语言、Objective C语言、Java语言等,这些语言是中国最流行的编程语言,被
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和商业领域。

四、2000年以后:中国编程语言发展又进入新的一个阶段,新型面
向对象语言,如.NET、Java、C#和Python等语言被中国开发者广泛使用,它们更加易于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程序,占据了传统编程语言的大部分份额。

GML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GML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第1 0卷 第 6期 20 0 8年 1 2月
地 球 信 息 科 学
GE I 0R O—NF MAT ON S ENC I CI E
Vo. 0.No 6 11 .
De .,2 08 c 0
G ML在 中 国 的研 究进 展
张书亮,闾国年,苗立志,干嘉彦,黄家柱
( 南京师范大学 虚拟地理 环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0 4 ) 106
G L M 研究的学者 。自 19 97年开始 ,李琦教授和她
的研 究 团 队就开 展 了基 于 X ML的地 理 空 间编 码 语 言 Go eML的研 究 ,这 一 研 究 要 比 O C 的 G G ML规
空间信息标准与共享应用服务关键技术” “ 、 基于 S I G的资源环境空 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 ” “ 、 基 于移 动 A et G gn 和 ML的分 布式 空 问信 息集 成 研 究
作者简介 :张书亮 ( 94一) 17 ,男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 G L M 、地理信 息共享技术 和 A / M G S方面的研究工作 。 M F/I
E Ma :பைடு நூலகம்aghl n @ nn. d .a — i hnsui g ju eu c l a
74 6
地 球 信 息 科 学
鸣” 的局面 ,形成 了各具 特色的 G L研究体 系, M 产生了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为 G L技术在我国 M
的发展与应用 研究奠 定 了 良好 的基 础 。表 1 近年 为
来国家资助的和 G L M 相关的部分研究课题。
北 京大 学 的李琦 教授 是 我 国较 早 从 事 X ML和
收 稿 日期 :20 0 7—1 2 ;修 回 1期 :2 0 2— 4 5 1 0 8—1 —1 . 1 0

月桂酸单甘酯的生理功能及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月桂酸单甘酯的生理功能及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Intestinal Microflora Mediated Animal Bile Acid FXR/TGR5 Signaling PathwayLIU Xin, LI Lizhi, GUANG Weikun *, ZHANG Haibo *, LIU Xiaogao(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Jiangxi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or Selenium Agriculture, Yichun Key Laboratory of Functional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Yichun University, Jiangxi Yichun 336000, China )Abstract: Intestinal microflora plays a key role in nutrient absorption, metabolism and immune defense. The metabolite bile acid (BA) produced by intestinal microflora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absorption of fat-soluble substances, but also act as a signaling molecule to activate farnesoid X receptor (FXR) and Takeda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 (TGR5), affecting FXR/TGR5-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s and regulating host metabolism.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effect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on BA metabolism and related pathways, aiming to provide basis for regulating animal fat depositio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iseases such as glucose metabolism disorder and inflammation.Keywords: Intestinal microflora; Bile acid; Farnesoid X receptor; Takeda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 Signaling pathway(责任编辑:郑本艳)月桂酸单甘酯的生理功能及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薛永强1,2*,黄志威1,2,雷志伟1,2,王新毅1,2(1. 广东省脂类科学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2. Lipidomax 脂类创新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摘 要:近年来,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过度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生素残留,已严重影响到人类和畜禽的健康,因此,迫切需要抗生素替代策略应用于动物生产中。

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作者:潘红艳,宫智勇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02期摘要:氟苯尼考是氯霉素类广谱抗菌药,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上,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其在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已有了广泛研究。

该文主要介绍了氟苯尼考的理化性质、抗菌机理、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联合抗药性,概括了氟苯尼考的常用检测方法和在常见动物体内的应用。

关键词:氟苯尼考;研究现状;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S859.7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2-0229-03Advance in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lorfenicolPANHong-yan,GONGZhi-yong(College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WuhanPolytechnicUniversity,Wuhan430023,China)Abstract:Florfenicolisabroad-spectrumantimicrobialwhichwaswidelyusedinaquacultureandlivestock.ItbelongedtoChloramphenicolclass.Withtheexpandingusage,ithadbeenwidelystudiedonpharmacodynamicsandpharmacokinetics.Themaincontentinthisarticleinvolvedthe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antibacterialmechanism,pharmacodynamics,pharmacokineticsandjointresistanceofflorfenicol,itscommondetectionmethodsandtheapplicationforanimals.Keywords:Florfenicol;researchreview;clinical application氟苯尼考(Florfenicol)又称氟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是一种新型的氯霉素类广谱抗生素,属于美国FDA认证通过的4种抗菌剂之一。

砜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砜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质 ,该 类 化合 物具 有 广谱 生 物活 性 ,如杀 虫 …、杀菌 I 、 (e z bc co ) 草剂 ,是含砜 类结 构 HP D抑制 剂 。安 2 b n o iy ln除 I P
除 草 、抗 肿 瘤 … 、 病 毒 【 、抗 H V. 和抗 痨 【等 。 万特 公 司开 发的异曝 唑 草酮(s x f tl) 抗 5 I I 1 ’ I i al oe是一 种含 砜结 构 o u 自从 16 年美 国尤 尼罗伊 尔( nry1 司成 功推 广农用 很 好 的 玉 米 、甜 菜 田苗 前 、苗 后 的广 谱 除 草 剂 。 其 中 96 U i a公 o )
越重要的作用 。从杀菌剂方 面对砜 类化合 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行 了分类综述 ,重点介绍 了该类化合物 的一些 生物活性研究方面的 丁作 ,简述 了不 同取代 基对 砜类化合物生物活性 的影 响 ,并对它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作 了展 望 。 关 键 词 : 砜 ; 杀 菌 剂 ; 生 物 活 性 ; 综 述
张大志等19报道依据三唑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及klopman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计算结果以氟康唑和sch39304为先导化合物设计了系列1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34酰胺基苯磺酰基2丙醇其中对溴苯甲酰胺基苯磺酰基2丙醇对球拟酵母菌torulopsis的mic为0625?gml是酮康唑的8倍
C E aj , U i ・i gY N ogS N a・n H NC i n L OX o o , A GS n, O GB o - u aqn a
( ne o sac n v lp n f n e c l, yLa oaoyo e nP siiea rc l rl o n ie rn , iity Ce trfr Ree rha dDe eo me t eCh mias Ke b rtr f o Fi Gre e t d ndAg ut a e gn eig M nsr c i u Bi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新发展格局下天津市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布局优化研究 (CIE210201)㊂作者简介:陈志卷(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天津仁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产业规划㊂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MML 生产率指数的实证分析陈志卷(天津仁爱学院,天津301636)摘㊀要: 十四五 期间,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效率分析是实现高质量的前提㊂本文运用Metafrontier -Malmquist (MML )生产率指数,测度2009-2019年中29个省份的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㊂研究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较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进和规模调整,而技术进步提升相对较慢㊂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组群不存在明显的技术落差,东部和中部组群技术落差率波动较小,一直靠近技术前沿,而西部组群波动较大㊂研究认为,大力提高西部组群高等教育产业技术的应用与扩散,进一步提升东部和中部组群的技术效率,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重点㊂关键词: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MML 指数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07.004㊀㊀ 十四五 时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展目标的重要起步阶段,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一种进行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独特社会系统,必须从规模扩张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㊂经济学认为,效率是质量的前提㊂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就必须全面测算并评价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办好令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㊂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旨在运用ML 生产率指数和共同边界技术,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探寻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增长路径㊂1 相关研究回顾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正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㊂现有针对高等教育效率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如下三类:一是关于单个省份的高等教育效率的研究,如常思亮(2019)基于DEA 模型对湖南省17所研究生培养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效率进行评估;沈丹(2021)应用DEA 和Malmquist 指数分析法,对2015-2019年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了分析㊂二是某一区域高等教育效率的研究,如迟景明等(2019)利用DEA 以及面板Tobit 回归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杨小军(2021)以长三角组群三省一市高等教育经费为研究对象,运用DEA 模型与Malmquist 指数,对2008-2018年长三角组群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㊁时变特征以及区域差异化进行实证研究㊂三是全国高等教育效率的研究,易明等(2019)运用Window -Malmquist 指数法和空间聚类方法测算分析中国31省(市)2004-2015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及其演变规律和空间差异;张必胜(2019)依托2000-2016年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数据,利用博弈交叉效率DEA 模型与全局Malmquist 指数进行了动态分析㊂已有对高等教育产业效率的评价大多采用DEA 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基于被评价对象间相对比较的非参数技术效率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评估多投入多产出的相同类型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效率,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效率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㊂本研究在借鉴已有高等教育产业效率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我国普通高校东㊁中㊁西三大区域布局不均衡㊁占有教育资源不均衡,国家对东㊁中㊁西三大区域普通高校教育投入差异等事实㊂拟在改进原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样本省份分为东㊁中和西部三个组群,运用Metafrontier -Malmquist(MML)生产率指数对我国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分组群评价,并结合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分解,更好地对高等教育产业投㊃21㊃入产出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面板数据的跨时期样本分析,全面评析三大区域间技术落差率的变动趋势,以期为各组群高等教育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评价提供依据㊂2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2.1㊀指标选取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人力㊁物力㊁财力角度衡量高等教育投入,从人才培养㊁科技成果㊁社会服务角度衡量高等教育产出,本文综合考虑理论合理性及数据可得性,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㊂表1㊀高等教育产业投入与产出指标指标类别变量符号变量选择隶属维度投入指标X1专任教师数(万人)人力资源投入X2固定资产值(亿元)物力资源投入X3R&D 经费内部支出(亿元)财力资源投入产出指标Y1毕业生数(万人)Y2发表科技论文(篇)Y3出版科技著作(种)Y4R&D 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项)人才培养产出科技成果产出社会服务产出2.2㊀数据来源受数据完整性和可得性影响,本文以除去台湾㊁香港㊁澳门㊁宁夏和西藏的全国29个省㊁直辖市和自治区为评价对象,这并不影响对总体情况和规律性的把握㊂同时,将29个省份划分为三大组群,即东部组群㊁中部组群和西部组群㊂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20年)㊁‘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2019年)㊁‘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20年)和‘高等院校科技资料汇编“(2010-2020年)㊂3㊀实证分析在指标体系构建和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MaxDEA8.0软件,进行了基于产出导向的效率分析,得到了2009-2019年全国29个省份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效率值㊂3.1㊀共同边界下分省份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表2给出了共同边界下2009-2019年各组群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情况㊂从各组群均值来看,2009-2019年,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组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分别为1.076,1.027和1.104,均大于1,其中西部组群增幅最大,中部组群增幅最小㊂从构成要素看,东部组群的技术进步指数高达7.6%,而中部㊁西部组群技术进步指数均小于1,说明东部组群在获得高等教育先进技术㊁实施教育技术创新方面,比中部㊁西部组群具有更大的优势㊂但是,东部组群的技术效率提升却落后于中部和西部,分别低4.7和14个百分点,其中西部组群技术效率指数高达15%,可知西部组群在高等教育投入要素的优化㊁创新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扩大教育资源投入规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㊂从各组群的标准差来看,中部组群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标准差最小,说明中部组群高等教育产业效率整体较高,进步虽慢,但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强㊂东部组群和西部组群的标准差均最大,表明东部和西部组群各省份的增长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㊂表2㊀2009-2019年各组群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及其分解MMLM_EM_T东部平均值 1.076 1.010 1.076标准差0.2840.0270.283中部平均值 1.027 1.0570.989标准差0.0530.0580.026西部平均值 1.104 1.1500.993标准差0.2340.2470.057㊀㊀注:MML 为共同边界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㊁M_E 为共同边界下的技术效率变化㊁M_T 为共同边界下的技术进步指数㊂图1是2009-2019年分组群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㊂由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东部㊁中部还是西部组群,都表现出波动特征㊂各区域在2010-2014年期间先后出现下滑,其中,东部组群于2011-2012年下滑12.1%,中部组群于2011-2012年下滑13.2%,西部组群于2012-2013年下滑18.7%㊂随后,各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东部和西部组群于2014-2015年达到最高水平,中部组群于2015-2016年达到最高水平㊂2018-2019年,各组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明显下降,尤其是中部组群下降幅度最大㊂图1㊀2009-2019年分组群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图2给出了2009-2019年东部㊁中部和西部组群的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动趋势㊂总体来看,2009-2015年期间,东部㊁中部组群的技术进步均处于波动㊃31㊃上升,2014-2015年达到峰值,而后开始下滑,至2018-2019年达到最低㊂与东部㊁西部组群不同,中部组群技术进步指数的最低点出现在2014-2015年,随后又反弹上升,2017-2018年达到峰值后又转为下降㊂从总体上看,东部㊁中部和西部组群所有年份的29个数值中,11个小于1,比例达37.9%,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的技术进步出现退化,在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㊂图2㊀2009-2019年分组群高等教育产业技术进步指数变动趋势图3给出了2009-2019年东部㊁中部和西部组群的技术效率指数的变动趋势㊂由图3可知,2009-2019年中国东部㊁中部和西部组群技术效率增长并未呈现一致特征,各个年份特点均不相同㊂从总体上看,东部㊁中部和西部组群所有年份的29个数值中,27个大于1,比例达93.1%,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的技术效率较高㊂图3㊀2009-2019年分组群高等教育产业技术效率指数变动趋势3.2㊀群组边界下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及与共同边界的技术落差图4是2009-2019年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组群高等教育产业效率的技术落差率㊂可以看出,我国东部㊁中部和西部组群技术落差率均呈现波动变化,其中,东部组群技术落差率相对较平稳,一直接近1,说明东部组群一直靠近技术前沿㊂中部组群技术落差率均值为0.996,说明与技术前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㊂而西部组群技术落差率波动较大,2010-2019年期间,出现三个峰值㊂图4㊀2009-2019年三大组群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落差率剥离技术差异因素,2009-2019年各组群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如表3所示㊂由表3可以看出,东部㊁中部组群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1.011和0.996,均接近于1,说明东部和中部组群一直靠近潜在技术前沿㊂从构成要素看,东部㊁中部组群的平均技术进步指数均高于技术效率指数,说明东部㊁中部组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㊂西部组群全要素生产率保持最高水平,平均增长3.8%,西部组群的平均技术效率指数和平均技术进步指数分别为5.4%和6.7%,但西部组群平均技术进步指数的方差高达0.116,分析可知,西部组群内各省份技术进步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㊂表3㊀2009-2019年各组群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及其分解东部GML G_E G_T 中部GML G_E G_T 西部GML G_E G_T 北京 1.000 1.000 1.000山西0.992 1.034 1.027内蒙古 1.152 1.093 1.134天津 1.000 1.066 1.098吉林 1.021 1.050 1.251广西 1.019 1.012 1.122河北 1.000 1.003 1.004黑龙江0.9910.984 1.034重庆0.986 1.0110.996辽宁 1.014 1.022 1.031安徽0.995 1.0010.997四川0.990 1.0670.964上海 1.000 1.000 1.000江西0.990 1.0040.991贵州 1.044 1.119 1.106江苏 1.009 1.002 1.013河南0.995 1.0000.995云南0.991 1.0070.994浙江 1.0070.998 1.015湖北0.992 1.0000.992陕西0.981 1.0000.981福建 1.026 1.032 1.031湖南0.9941.0040.998甘肃 1.210 1.176 1.365山东0.991 1.0090.999青海 1.023 1.059 1.017广东 1.0060.990 1.043新疆0.987 1.0000.987海南 1.068 1.000 1.068平均值 1.011 1.011 1.027平均值0.996 1.010 1.036平均值 1.038 1.054 1.067标准差0.0200.0210.030标准差0.0090.0200.083标准差0.0750.0570.116㊀㊀注:GML 为组群边界下全要素生产率指数㊁G_E 为组群边界下技术效率变化㊁G_T 为组群边界下技术进步指数㊂㊃41㊃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 教育影响居民幸福的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研究 (2020-GX -146)㊂作者简介:陈少林(1986-),男,陕西澄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㊁福利经济学㊂4㊀结论通过对2009-2019年度29个省份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1)样本省份的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较高,从分解结果来看,多数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产业主要依靠技术效率的改进和规模调整推动产业增长,但是技术进步不足,未来需要改进和增强高等教育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㊂(2)东部㊁中部和西部组群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中部组群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较稳定,一直靠近潜在技术前沿,且东部㊁中部组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㊂西部组群平均技术进步指数的方差较大,说明西部组群内各省份技术进步水平差异较大㊂未来,在促进高等教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速技术进步由东部和中部组群向西部组群转移和扩散,并同时加速东部和中部组群的技术效率提升㊂参考文献[1]Malmquist S.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surfaces [J ].Trabajos de Estadistica y de Investigacion Operativa ,1953,(4):209-242.[2]Färe R ,Grosskopf S ,Lindgren B ,Roos P.Productivity chan-ges in Swedish pharamacies 1980-1989:A non-parametricMalmquist approach [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3):85-101.[3]易明,彭甲超,张尧.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评价 基于Window-Malmquist 指数法[J ].中国管理科学,2019,27(12):32-42.[4]迟景明,李奇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识别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9,(02):7-12.[5]常思亮,吴兵.基于DEA 模型的省域研究生教育效率研究 对湖南省17所研究生培养高校的实证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9,(11):30-36.[6]张必胜.我国高等教育效率的动态分析 基于博弈交叉效率模型与全局Malmquist 指数[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65-72.教育影响居民幸福的理论逻辑陈少林(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跨境商务学院,重庆401520)摘㊀要:作为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教育会对居民幸福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鲜有研究针对教育影响居民幸福的逻辑关系进行系统探讨㊂鉴于此,本文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深入研究教育影响居民幸福的理论逻辑㊂结果表明:就直接影响而言,教育能够在哲学㊁心理及社会生活三个维度直接强化居民幸福体验;从间接机制来看,教育会通过收入及其分配㊁社会地位㊁社会资本㊁健康㊁婚姻等关键中介渠道间接影响居民幸福㊂关键词:教育;居民幸福;理论逻辑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07.0050㊀引言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目标, 如何让居民更加幸福 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所在㊂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就我国人民(居民)幸福问题进行过重点阐述㊂例如,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㊂201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㊁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 ㊂此外,无论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抑或在 十四五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均有提及 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 这一重要内容㊂由此表明,我国愈发重视居民幸福问题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㊂另外,关于教育发展方面,习㊃51㊃。

环境约束视角下中国各省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变动研究——基于GML指数的分析

环境约束视角下中国各省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变动研究——基于GML指数的分析

环境约束视角下中国各省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变动研究——基于GML指数的分析张忠杰;邓光耀【摘要】文章基于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了中国各省2003-2014年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动情况,研究结果发现:(1)在大多数时间段的GML指数大干1,从而大部分情况下各省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在逐渐提高.(2)GML指数及其分解得到的EC指数和BPC指数均变化频繁,上升和下降的趋势交替出现,但是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因此各省份应加大技术进步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提升节能减排技术,并同时注意技术效率部分(EC指数)的变化和技术进步部分(BPC指数)的变化.【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5页(P113-117)【关键词】GML指数;EC指数;BPC指数;能源利用效率【作者】张忠杰;邓光耀【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20;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消费量越来越大,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八大报告强调要重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为此,在资本、劳动力和能源的全要素视角下,考虑非期望产出(例如碳排放),研究中国各省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是必要的。

已有文献多采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和 SFA(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模型来测算能源效率。

Zhang等(2013)基于非径向DEA模型研究了韩国电力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指出燃煤发电厂比燃油发电厂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李博等(2016)基于SBM-DEA模型测算了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资源型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指出多数资源型城市处于非效率状态[1]。

中国绿色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0个省市的数据研究

中国绿色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0个省市的数据研究
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解决多输出和多输入问 题时具有绝对优势,以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评价结果客 观性和科学性强。然而,DEA方法要求所有产出都是理想指 标,在绿色能源效率评价中,污染物排放作为不良产出不能 明显忽视。
Super-SBM模型引入超效率的新思想,将不良的输出结 合到效率测量中。便于区分其效率值的差异,评价其实际效 率水平,然后进行更准确的排序。运用Super-SBM模型还能 判断投入产出的冗余情况,为效率的完善指明具体方向。本 文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13—2020年中国各省的绿色 能源效率,模型表达式为:
区域特征来看,在中国的四个主要地区中,绿色能源效率的平均水平为西部>东部>中部>东北。其中,2013-2020年间东北地区
的效率提高速度最快;(4)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进步是绿色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且各区域的技术进步指数差异较大。
本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能源效率;Super-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影响因素
总体来说,国内外对于绿色能源效率的研究已经较为成 熟,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绿色能源效率进行了探讨 和分析,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推进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对能源效率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且
作者简介:詹逸涵 (199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金明 (1977-),安徽桐城人,教授,高级统计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统计。
聚集在东北及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
江、安徽、山东,其中河北省效率最低,平均效率只有0.20。相
对于经济规模,它们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同时也面临

中国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及收敛性分析

中国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及收敛性分析

中国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及收敛性分析李文华; 郭丰; 陈永强【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6)002【总页数】11页(P29-39)【关键词】农业碳排放;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GML生产率指数; 收敛性分析【作者】李文华; 郭丰; 陈永强【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重庆400067;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1一、引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来说。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以不足世界10%耕地养活世界20%多人口的同时,也满足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的需求。

但是在农业进步的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逐渐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前提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由此发现,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既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也是学术界研究趋势。

较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其中McMillan(1989)、Wen(1993)及张元红(1996)等以传统的非前沿方法为主要测度工具;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认识的不断深化及核算方法的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后前沿方法成为主要的测度工具,前沿方法包括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和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 其中以石慧等(2008)、全炯振(2009)、李谷成等(2010)运用SFA方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面测算,但由于SFA具有固定的函数特征,容易造成设定误差;而DEA相对SFA方法运用较为广泛,陈卫平(2006)、方福前等(2010)、王钰等(2010)、王炯等(2012)、刘战伟(2011)等均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农业加总数据进行分解,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等具体内容,结果一致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重要因素,但由于选用不同的变量数据、时间区间及研究方向等原因,测算出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GML,抗HIV用药新突破

GML,抗HIV用药新突破

美 国研 究人 员 日前 发现 一种 广 泛 应 用 的抗 菌 消 炎 药 物 可 以
有效 阻止非人 类灵 长 目动 物型人
有 一例 雌猴 出现 S V I 急性感染症 状 ,而非处理 组5 只雌 猴都感染 上 了S V I 。研 究 者认 为S V 以 I可
免疫缺 陷病毒 , 即猴 免疫缺 陷病
最近 的研 究还 表 明它 能拈抗 多种 微生 物感 染和 毒素损
害作 用 。 同时它还 可 以阻 断触发 炎症 反应 的各 种细 胞
因子 和 炎症 趋 化 因子 的释 放 。既然 G L 以有 效 抑制 M可 病 毒赖 以存活 的机 体免 疫应 答反 应 ,那么 它就有 可 能 阻断 SV HV I/ I 的传 播 ,所 以研 究人 员决 定采用G L M 进行
生理平衡 。 ■
( 资料来源:N tr, ac 09 auc4M rh2 0,编译 石头 )
J rl f h a rcpi r 09 o 4J o n i e rtnDu 203N 8 u ao C n Psi o g 9
感 染者最 常见 的感 染途径 。在进行 GL M 人体安全 性和有 效 性研 究之 前 ,还有 很 多其他 的研 究 需要进 行 ,包括
在 实验 中 ,研 究者将 1只雌 猴分 为G L O M 处理 组和非
处理组 ,G L M 处理组 的5 只雌 猴 中采 用G L M 阴道凝 胶进行
SV I感染 前处理 ,对照 组的5 只雌猴 则不用GL M 阴道 凝胶


自上世纪末 以来 ,全球 已有近亿人 【受到艾滋病 的侵扰 ,每年 : ] 新感染病例数以百万计 。而当今医学 界 直对此束手无策 ,近 ’ 。 一 4 项新的发现终于为抗艾滋病治疗带来 了一线曙光,它就是G 1 M。

大豆GmLCL2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

大豆GmLCL2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
异 性 P R 引 物 G L L 一 : T G A C F C C C m C 2F A G T T T C G -
C A A G A 和 G C 2R: C A G C T G T — A C A A mL L 一 T A T T T G G A
ATrCT GATF GC。
拟南 芥 C A1和 L Y是 植 物 生 物 钟 的 中 央 振 C H 荡器 组 分 … 。大 豆 G L L Gyi a+ H n m C 2( l n m NL Y a d ce

要 大豆 ( l i x L ) 典 型 的短 日 Gy n ma . 是 ce
生 物钟其 他关 键基 因 , G O 1的作 用 机 理 尚不 如 mT C 清楚 , 而制 备 高效价 的抗 体是 研 究 蛋 白质 基 因表 达
和 功能 的重 要工 具 。
照植 物 , 光周期 反 应 对 开花 至 关重 要 。 G C 2可 mL L
基 金 项 目: 家 83计 划 (0 7 A1Z 1 2 0 A 1 A 1 ) 国 6 20 A 0 19,0 6 A 0 1 1 收 稿 日期 :00— 5—2 ; 回 日期 :0 0— 6—1 21 0 6修 21 0 7 1 8
大 豆 ( l iem xL ) 我 国 主 要 农 作 物 之 Gy n a . 是 c

试 剂 或 仪 器 引物 合 成 和 测 序 P R 产 物 回收 试 剂 盒 C 质 粒 提 取 试 剂 盒
公 司 三博 远 志生 物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T A G N 公 司 IN E

但我 国许 多 大 豆 的 优 良品 种 具 有 很 强 的地 区
性 , 以大面积 推 广及 产 业 化 经 营。 因为 大 豆是 严 难

中国电力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中国电力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中国电力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作者:***来源:《甘肃科技纵横》2024年第06期摘要:为促进中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采用DEA方法对2016—2020年全国30个省区市(除西藏外)的电力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时间和空间变动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2016—2020年在中国30个省区市(除西藏外)电力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1.000 7,绿色技术进步平均值为1.000 2,绿色技术效率平均值1.005 1。

相比于经济发展因素,环境治理和科技投入等绿色发展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更显著。

从时间特征来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的趋势,空间特征来看呈现地区性不平衡的特征。

为此,进一步提出要着重关注技术进步,通过减碳技术和减碳设备的运用等,优化电力行业投入产出比,提升电力行业运行的稳定性,减少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性等建议。

关键词:电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中图分类号:F124.3;X322文献标志码:A0引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使得绿色、低碳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显得尤为重要[1]。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绿色转型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同时也面临大规模清洁转型压力、电力系统效率还不够高,电力成本還不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2]。

同时,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电力行业提出了更高的绿色发展要求。

对于工业领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相关研究已经作出了一些探讨。

李丹青等[3]运用DEA方法测度了30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结论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低于传统技术创新效率,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导致综合技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中国粮食生产的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粮食生产的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开展动态分析
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掌握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指标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指标,推动绿色 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和评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变量选取
考虑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和产出, 如劳动力、土地、化肥、机械等 ,以及环境因素,如二氧化碳排 放、农业用水等。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变量定义
投入变量包括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人力资本等; 产出变量为农业总产值;环境变量包括农业灌溉用水量、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农田土壤pH值等。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
研究方法
1
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投入为导向 的规模报酬可变模型,运用MaxDEA软件进行计 算。
2
采用GML指数法,基于DEA计算结果,运用 DEAP软件进行进一步计算。
3
运用STIRPAT模型,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模 型的参数估计。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 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环境统 计年鉴》。
05
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
绿色技术效率
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生产的绿色技术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绿色技术效率 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这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的绿色转型在东部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在中西 部地区仍需加强。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研究显示,中国粮食生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较慢。这表明在考虑环境因素后,中 国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率有所下降,需要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GML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GML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第10卷第6期2008年12月地球信息科学GE O 2I N F OR MATI O N SC I E NCE Vol 110,No 16Dec 1,2008收稿日期:2007-12-24;修回日期:2008-11-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 ML 空间数据存储索引机制研究”(040401045),国家“863计划”项目“G ML -GI S 及其关键技术研究”(2006AA12Z221)。

作者简介:张书亮(1974-),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G ML 、地理信息共享技术和AM /F M /GI S 方面的研究工作。

E 2Mail:zhangshuliang@njnu 1edu 1cnG ML 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张书亮,闾国年,苗立志,干嘉彦,黄家柱(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6)摘要:凭借其开放和可自我描述的格式体系、完善丰富的空间数据表达技术、灵活多变的应用模式生成方法,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G ML 迅速在空间数据的建模、传输与交换、集成与共享和空间互操作等诸多GI S 研究与应用方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国内与G ML 相关的研究课题、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中文论文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G ML 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并就G ML 规范研究、G ML 技术研究和G ML 应用研究三个方面提出了国内G ML 研究与应用面临的挑战、急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和高水准的G ML 研究团队与研究成果,但随着G ML 研究与应用的逐步开展,国内G ML 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工作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因此,丰富与完善G ML 规范,深化G ML 技术研究,建立多层次的G ML 应用技术模式,开展基于G ML 的空间服务应用,发展G ML 软件工具,积极参与G ML 国际规范的修订,将是未来我国研究人员开展G ML 研究工作的重点。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2004年~2020年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2004年~2020年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2004年~2020年摘要:在环境资源约束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采用EBM-GML模型对中国2004年~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增长趋势,其中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度最高;(2)从2004年到2020年,多数省份农业的绿色发展效率明显提高,但省份之间的差距仍比较明显。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EBM-GML模型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业领域快速发展,农业产值稳定增长,但是现阶段农业发展仍面临农业污染问题严重、农业供给侧亟需改革和缺乏劳动力等问题。

要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满足农产品市场需求,保障农业产业内劳动力持续再生产,就需要高效率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从2020年到2021年,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国内学者已经围绕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广泛探讨。

关于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目前构建绿色指标体系(巩前文和李学敏,2020;魏琦等,2018;赵会杰和于法稳,2019)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涂正革和甘天琦,2019;李谷成,2014;潘丹,2014)比较。

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各地农业资源禀赋不同,用统一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可能无法合理测算各地真实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本文选择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代表中国各省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将农业面源污染与碳排放同时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EBM-GML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考虑到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双重约束,较好地契合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Epsilon-Based Measure是ToneK和Tsutsui提出的一种包含径向与SBM两类距离函数的混合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6期2008年12月地球信息科学GE O 2I N F OR MATI O N SC I E NCE Vol 110,No 16Dec 1,2008收稿日期:2007-12-24;修回日期:2008-11-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 ML 空间数据存储索引机制研究”(040401045),国家“863计划”项目“G ML -GI S 及其关键技术研究”(2006AA12Z221)。

作者简介:张书亮(1974-),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G ML 、地理信息共享技术和AM /F M /GI S 方面的研究工作。

E 2Mail:zhangshuliang@njnu 1edu 1cnG ML 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张书亮,闾国年,苗立志,干嘉彦,黄家柱(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6)摘要:凭借其开放和可自我描述的格式体系、完善丰富的空间数据表达技术、灵活多变的应用模式生成方法,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G ML 迅速在空间数据的建模、传输与交换、集成与共享和空间互操作等诸多GI S 研究与应用方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国内与G ML 相关的研究课题、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中文论文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G ML 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并就G ML 规范研究、G ML 技术研究和G ML 应用研究三个方面提出了国内G ML 研究与应用面临的挑战、急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和高水准的G ML 研究团队与研究成果,但随着G ML 研究与应用的逐步开展,国内G ML 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工作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因此,丰富与完善G ML 规范,深化G ML 技术研究,建立多层次的G ML 应用技术模式,开展基于G ML 的空间服务应用,发展G ML 软件工具,积极参与G ML 国际规范的修订,将是未来我国研究人员开展G ML 研究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G ML;G ML 2GI S;G ML 索引;G ML 技术;G ML 规范研究1 G ML 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从OGC 推出地理标记语言(Geography Mark 2up Language,G ML )开始,中国学者就紧跟G ML的发展步伐,在G ML 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对于改进和丰富地理信息共享的技术与方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针对近几年我国地理信息资源获取与处理的现状,科技部在“十五”和“十一五”初期相继组织推动和实施了一系列“863”项目,如“网络空间信息标准与共享应用服务关键技术”、“基于SI G 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基于移动Agent 和G ML 的分布式空间信息集成研究与实现”和“G ML -GI S 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等。

这些课题都围绕G ML 直接或间接的开展了相关的技术与应用研究,为G ML 在国内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对G ML 相关的研究主题进行大力支持,资助了包括“G ML 空间数据存储索引机制研究”,“本原G ML空间数据库理论及G MLGI S 与传统GI S 集成研究”和“面向G ML 的空间聚类分析与异常检测方法研究”等一批G ML 基础性研究课题。

鉴此,G ML 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呈现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G ML 研究体系,产生了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为G ML 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1为近年来国家资助的和G ML 相关的部分研究课题。

北京大学的李琦教授是我国较早从事X ML 和G ML 研究的学者。

自1997年开始,李琦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就开展了基于X ML 的地理空间编码语言Geo ML 的研究,这一研究要比OGC 的G ML 规范早三年[1]。

Geo ML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Geo ML 编码、转换和传输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国内学者开展G ML 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北京大学的程承旗教授在863重点项目支撑的基础上,基于X ML 制定了中国地理无线标记语言CG 2WML (Chinese Geographic W irelessMarkup Lan 2grage ),从而为我国的移动位置服务建立统一信息标准奠定了基础[2]。

作为OGC和I S O/TC211相关标准建设的国内参与者,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推动中国G ML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3年12月,龚健雅教授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专门委员会(I S O/T C211)全体大会和工作组会议,并在第四工作组(地理信息服务工作组)会议上就G ML310的汉语语言和属性项组表达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对于G ML310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3]。

通过“863”项目“网络空间信息标准和共享应用服务关键技术”的研究,龚建雅教授认为:我国空间互操作的研究应以OGC和I S O/TC211有关互操作的规范与标准为依据,通过对这些标准的适当改造,使之成为我国的国家标准(龚健雅,2002)。

同济大学的关佶红教授在国家“863”项目“基于移动Agent和G ML的分布式空间信息集成研究与实现”的支持下,对如何使用移动Agent和G ML进行多源、分布式的空间信息的集成思路、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现(关佶红,2003)。

同济大学的童小华教授将G ML作为建模语言应用于房产、地籍行业,构建了基于G ML的房产和地籍空间对象模型的表达方法,这成为G ML行业性应用的良好示范[4]。

南京师范大学的张书亮和闾国年等教授从2000年OGC推出G ML之初,就积极开展针对G ML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G ML空间数据存储索引机制研究”和国家科技部“863”项目“G ML-GIS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等的支持下,选择G ML 解析、G ML存储、G ML查询、G ML索引以及G ML压缩与传输等关键技术作为研究重心,以G ML空间数据的索引机制与方法为切入点,研究了各G ML应用技术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目前存在的互操作障碍等问题,提出了通用性、普适性的G ML应用技术构建模式,开发了“G ML-GI S”软件。

总体来看,G ML在我国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随着人们对G ML的认识以及OGC多种互操作规范的推出,G ML的研究焦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的G ML可视化[5,6]、空间数据转换与集成[7~9]、行业空间数据建模等的研究,转向以G ML核心技术为主的G ML内部机制、实现方法和各应用技术间互操作等方向的研究。

表1 近年来国家资助的和G ML相关的部分课题Tab11 So m e St a te2funded subjects rel a ted to G ML i n recen t years序号批准号项目名称主持人单位名称起止年月1国家“863”项目2002AA131030网络空间信息标准与共享应用服务关键技术龚健雅武汉大学2002101~20041122国家“863”项目2002AA135340基于移动Agent和G ML的分布式空间信息集成研究与实现关佶红武汉大学2002107~20041063国家“863”项目2006AA12Z221G ML2GI S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张书亮南京师范大学2007101~200911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0401045G ML空间数据存储索引机制研究张书亮南京师范大学2005101~200711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0761017本原G ML空间数据库理论及G MLGI S与传统GI S集成研究兰小机江西理工大学2008101~201011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0771163面向G ML的空间聚类分析与异常检测方法研究吉根林南京师范大学2008101~20101127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4052006面向G ML数据集成的通用查询语言及实现方法的研究廖湖声北京工业大学2006101~20061128中日国际合作子项目基于G ML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邬群勇福州大学2004101~20051122 2001~2006年国内有关G ML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概览 近年来,我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已成为国内G ML研究的重要力量,短短几年就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G ML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国内G ML研究奠定了多样化的研究思路。

基于中国科研论文网,作者整理、分析了了近年来科研467地球信息科学 2008年院所和高等院校发表的与G ML 直接相关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按G ML 应用研究(利用G ML 开展类似空间数据表达、空间互操作等方向的以解决既定GI S 问题的研究)、G ML 技术研究(围绕类似G ML 解析、G ML 索引、G ML 查询和G ML 存储等以完善G ML 技术体系的研究)和G ML 空间服务研究(开展围绕空间服务和G ML 的研究)三个研究主题分类,其中有52篇关于G ML 应用研究、10篇关于G ML 技术研究、4篇关于G ML 空间服务研究,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近年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发表的部分博、硕士论文Tab 12 So m e doctora l and ma ster πs degree thesis published by sc i en ti f i c research i n stitutes and i n stituti on s of h i gherlearn i n g i n recen t years年度G ML 应用研究G ML 技术研究G ML 空间服务200140020020012003600200418322005122020061251 注:在66篇博、硕士学位论文中,其中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62篇。

基于表2的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2004年以前,G ML 的研究偏重于应用,2004年以后对G ML 技术研究及其与空间服务结合的研究呈上升趋势。

G ML 应用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W ebGI S 框架支持、空间数据互操作与共享等方面。

G ML 技术研究则偏重于G ML 的存储、索引、查询、压缩和模式匹配等方面。

图1 2001~2006年历年国内相关G ML 博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数量Fig 11 The nu mber of domestic doct oral and master πs degree thesis related t o G ML during 2001~20063 2001~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和G ML 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公开的相关网络资源的查阅,从2001到2006的6年时间里,国内学者发表了近300篇科研论文,可以说,针对G ML 的研究已经成为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一种现象,它体现了G ML 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