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教案题目:中国古代历史概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况,包括时代、朝代、历史事件等。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要的历史术语和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图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活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学生通过参与互动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概况、重要事件和人物。

难点: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联系的理解,以及相关术语和概念的掌握。

教学准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多媒体课件、图文资料、小组活动指导内容。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图文资料,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地理位置和时间跨度,并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性。

步骤二:课堂讲解(15分钟)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时代划分,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等时期和朝代。

步骤三:图文资料分析(15分钟)以图文资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步骤四: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进行讨论和分享。

例如,讨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几个重要朝代及其特点,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步骤五:知识巩固(10分钟)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检测。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历史研究,挖掘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进行深入的探讨。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展览或历史研究报告,展示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概况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1.7 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1.7 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诸子百家从春秋中期开始,“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之风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此风蔚然,为诸子百家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春秋晚期,鲁国的孔子聚徒讲习六艺,后发展成为儒家学派。

这个时期,郑国的邓析也聚徒讲授诉讼和法律,传播早期法家的学说。

相传,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这时任周守藏室的史官,传播关于“道德”的学问,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

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在聚徒讲学的基础上开始组织起一个墨家集团,他们有严密的纪律,都服从最高领袖钜子的指挥。

由于有系统而严密的组织,所以墨子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以至“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

墨家和儒家一样也是当时的“显学”。

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巨大变革,战国时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便纷纷著书立说,阐述哲理、议论政治,并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展开思想斗争,“百家争鸣”的局面遂由此而形成。

西汉初期的司马谈曾把所谓“诸子百家”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西汉末年的刘歆曾经总括诸子为十家: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家。

虽称十家,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司马谈所说的六家。

儒家发展迅速。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韩非子·显学》)。

到了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便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和实行“王道”、“仁政”,其学说的出发点是性善论。

荀子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并到过不少国家,还入秦考察了秦国的政治。

荀子学说中虽然有某些法家思想因素,但其主要内容则属于儒家。

荀子极力宣扬礼治,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完成统一。

《荀子·天论》篇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的思想。

其学说的出发点是性恶论。

道家鼻祖老子是春秋时人,但《老子》一书则是战国时编撰而成的。

这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对于战国时期的黄老学派有很大影响。

齐国稷下的学宫里有许多道家的著名人物,如宋钘、尹文、田骈、环渊、接子等。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岳麓版

第3课教学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的第3课,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概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第二部分讲述了以齐国管仲改革为代表的春秋的改革及其特点和影响;第三部分介绍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变法及意义。

其中第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第二、三部分为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目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涉及中国古代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知识点,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课本中丰富的背景材料,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第一目齐国管仲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重点突出教材所强调的赋税制度改革对井田制的冲击。

第三目魏文侯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老师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或丞相,用怎样的施政方针才能使国家崛起?”引导学生带着角色阅读教材,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将改革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列出。

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除了要加强学生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愧、吴起变法等基本史实。

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发掘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历史思辨能力。

3.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2. 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2) 【含解析】

(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2) 【含解析】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从中国改革变法史来看,本节课是开篇之作,利用本课的教材地位,对后续改革加以铺垫。

本课分四部分完成,第一,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大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理解各国变法的必要性。

第二,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何顺势而变。

第三,理解各国变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第四,创设情境体会改革家的爱国情感,理解改革的艰难与多样,坚定当代改革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运用历史学习的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因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自主学习完成。

同时高二学生在必修三册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动有了一定了解,但是认识相对割裂,利用本课加以系统认识,从而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领域变动使各国变法具有必然性。

最后结合学生在必修学习时提及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当代改革开放部分,加以深入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自主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主要内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魏文侯改革)。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1、利用学案,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自主学习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提升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一系列史料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加强反思、感悟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唯物史观。

2、通过创设情境,体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的观点,感受改革的多样性与艰巨性,学习改革人物“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3、引导学生坚定当今社会变革的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12.2 秦国的崛起(教案)

高中历史12.2 秦国的崛起(教案)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第一强国,傲视群雄,六国合纵联合抗秦.
2.2《秦国的崛起》(教案)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复习提问】
1、大变革时代有何表现?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而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
【讲授新课】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
⑴含义: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⑵亡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世袭制,按照才能大小或功劳高低选任官吏。②这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
2、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教案: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变革

高中历史教案: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变革

高中历史教案: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变革一、战国时期的背景和政治变革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动荡的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即战国前期到战国末期。

在整个战国时期,中国内部分裂成七个主要的国家,即齐、楚、燕、赵、韩、魏、秦。

这些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和争斗,但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军事体制的变革。

1.战国时期的背景战国时期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变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权力逐渐从君主集权向诸侯分封和富商豪门集权转移。

贵族阶层开始崛起,世袭制逐渐形成,权力逐渐分散和削弱。

这导致了国家的政治分裂和内部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各个诸侯国力求自立并扩展自己的领土。

2.政治变革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主要体现在诸侯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复杂化和变动性的增加。

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形态,即以强权相争为基础的国际关系。

各个国家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增强自己的实力,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这也导致了政治军事变革的发生。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开始尝试不同的战争策略和军事制度,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战争形势。

1.重装步兵的兴起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单纯依靠轻武器的战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于是各个国家开始研制重装步兵,士兵穿戴铠甲,武器也从简单的剑、刀发展到各种冷兵器,战斗力大大提高。

同时,国家也开始大规模扩充军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2.骑兵和战车的运用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还包括骑兵和战车的运用。

在这个时期,战争变得更加迅速和机动,骑兵和战车成为各个国家重要的军事装备。

骑兵可以快速机动,战车则可以提供更大的火力,成为作战中的主力。

这种战争方式的改变,使得战争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3.强化边防和城防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各个国家在边境地区设置了坚固的边防和城防工事,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这些城防工事不仅包括城墙和城门,还包括一系列的陷阱和防御设施,增加了攻打城池的难度,提高了城池的防御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5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1 先秦时期的划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2 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礼崩乐坏、诸侯争霸1.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兴起第二章: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2.1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2 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2.3 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齐国的变法、魏国的变法2.4 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诗经、楚辞第三章: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3.1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3.2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3.3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李悝变法3.4 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楚辞、诸子百家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4.1 农业的发展:铁器的普及、牛耕的使用4.2 商业的繁荣:货币的统一、市场的形成4.3 手工业的进步:青铜器、陶瓷、丝织品4.4 交通的改善:道路的修建、水利工程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5.1 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5.2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人性本善、无为而治、兼爱非攻5.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诗经、楚辞、屈原5.4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天文、算术、医学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6.1 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世袭制6.2 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封土建国、分封制6.3 社会结构的变迁:士阶层的崛起、平民与奴隶的身份变化6.4 法律制度的发展:法家思想的兴起、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方式7.1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组织:步兵、骑兵、车兵7.2 军事制度的演变:常备军的出现、兵役制度的改革7.3 战争方式的特点:战术与战略的创新、攻城掠地的战争7.4 军事武器的进步:弩、兵器的制造技术、军事工程的建设第八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8.1 诸侯国的文化交流:诗经、楚辞、诸侯间的文化交流8.2 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道教、佛教的传入、神话故事的发展8.3 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边疆文化的特色8.4 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的融合、思想观念的传播第九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文献9.1 春秋时期的史书:《春秋》、《左传》、《谷梁传》9.2 战国时期的史书:《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9.3 诸子百家的著作:儒家经典、道家典籍、墨家、法家、名家等著作9.4 历史文献的价值: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第十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与影响10.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诸侯争霸、中央集权的形成10.2 经济文化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10.3 思想文化的繁荣: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10.4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影响: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介绍,特别是对社会背景的理解,以及政治制度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主要学说(1)哲学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四、韩非与法家1.地位: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主张(1)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 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史料①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

②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解读]史料属于后世史学专著,主要说明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4-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4-岳麓版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以下基础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实力的壮大,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初期的管仲改革与战国时期魏文侯的改革。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开始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变动中逐步确立,社会的转型是在王室衰落、诸侯征战、各国纷纷变法中逐步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2)体会一定时期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3)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重点难点】重点:管仲改革及其影响魏文侯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教学方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幻灯放映出一组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出改革。

导言: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有着改革传统的国家。

每当社会运行出现障碍的时候。

要求改革的呼声就此起彼伏。

历史上每一次改革,虽然无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但杰出历史人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可低估。

因为每一次改革,都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整个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

(出示课题)二、讲授新课问:何谓春秋战国?(同学们结合课后“知识链接”认识这一问题即可。

见幻灯片3、4)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教师:春秋战国在历史上被称为“大变革的时代”,课本上将这一时期称为社会转型。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是什么?1、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2)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高中高三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高中高三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高中高三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及特点。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

三、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成就的内在联系。

2.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请大家思考一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阶段?这个时期的社会特点是什么?(2)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特点是诸侯割据、兼并战争不断。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1)讲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加剧,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

a.社会制度的变革:诸侯割据,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

b.经济的繁荣: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

c.思想活跃: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纷呈。

3.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1)诸子百家a.讲解: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分析: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仁爱”、“礼治”。

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仁政”。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逍遥游”、“齐物论”。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权谋”。

(2)科技成就a.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b.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农业:耦犁、耧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

手工业:青铜器、铁器、漆器等工艺的发展。

天文历法:夏历、周历等历法的创立。

医学:扁鹊、华佗等医学家的出现。

(3)文学艺术a.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取得了丰硕成果。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1 先秦时期的概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从原始社会、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强调先秦时期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奠定作用。

1.2 春秋战国的地理环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强调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介绍春秋时期的五霸和战国时期的七雄。

分析他们的政治实力和影响。

2.2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探讨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统一趋势。

强调战争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3.1 农业的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

强调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3.2 商业的兴起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的兴盛和市场的发展。

强调商业对经济繁荣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4.1 诸子百家的兴起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理论。

强调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4.2 文学艺术的发展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创作。

强调文学艺术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5.1 社会结构的变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和阶层分化。

强调社会变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5.2 礼崩乐坏的时代的特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和特点。

强调这一时代对后世社会制度的影响。

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6.1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详细介绍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分析儒家思想对后世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影响。

6.2 道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探讨老子和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理念。

分析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7.1 天文学与数学的进展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和数学的重要成就。

强调这些进展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用。

7.2 医学与农学的进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和农学的发展和贡献。

分析这些进步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背景介绍1.1 先秦时期的划分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界定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特点1.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与诸侯争霸第二章: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2.1 春秋五霸的产生与争霸过程2.2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兴起2.3 春秋时期的其他重要事件与人物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变革3.1 战国七雄的崛起与竞争3.2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3.3 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与兵器发展第四章: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与科学技术4.1 诸子百家的兴起与发展4.2 孟子与墨子的思想贡献4.3 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地理探索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与文学5.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与音乐5.2 楚辞与屈原的作品介绍5.3 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6.1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变革6.2 手工业与商业的进步6.3 社会结构与人民生活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7.1 道教与神仙信仰的兴起7.2 墨家与名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7.3 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影响第八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产与传承8.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与文献8.2 汉字的发展与书法艺术8.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第九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影响与评价9.1 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历史的贡献9.2 春秋战国时期在历史上的评价与争议9.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影响第十章:综合探究与实践活动10.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剧欣赏与分析1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考察10.3 春秋战国时期主题的角色扮演与讨论这五个章节主要从经济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文化遗产与传承、历史影响与评价以及综合探究与实践活动等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战国争雄教案

战国争雄教案

战国争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与特点,掌握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及其主要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理解和解读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现象。

3.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现象。

2.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和解读战国时期社会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背景故事,引发学生对于战争和历史的思考。

2.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分享观点。

3. 看图解说法: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推理,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先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有哪些国家?”、“你们对于战国时期的印象是什么?”等等。

2. 新知讲解(20分钟)教师依次介绍战国时期的六个主要国家:秦国、齐国、楚国、魏国、赵国和韩国。

重点解释每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结合图片进行解说。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进行讨论,并回答一系列问题:该国家的特点是什么?政治制度如何?军事实力如何?文化传承有哪些?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4. 图片观察与分析(25分钟)展示多张战国时期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回答问题:图片中的人物是哪个国家的?这些人物可能是什么身份?图片中的场景和细节反映了哪些社会历史现象?5. 总结归纳(15分钟)请学生汇报小组讨论和图片分析的结果,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重点强调战国时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六、教学延伸1. 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国家,撰写一篇关于该国家的政治、军事或文化特点的文章。

高中历史教案-9-10春秋战国

高中历史教案-9-10春秋战国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学生学习、操作(主体)活动时间分配导入环节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讲述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东迁相关典故,将教学内容由西周过渡东周时期。

一、社会巨变-春秋1.周王室衰微,不再具有控制诸侯的能力,诸侯国变法改制,逐步强大,开始争夺霸主地位。

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夫差)3.学生自主发言春秋时期,你知道哪些人物或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例:齐桓公、管仲楚庄王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秦晋之好晋文公退避三舍4.思考讨论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旋律,周王室礼乐制度呈现“礼崩乐坏”之势。

这给你什么启发?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认识奋发图强的重要性,顺应时代变化、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应对竞争、社会。

二、社会巨变-战国1.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齐、楚、韩、燕、赵、魏、秦七国并立局面,由春秋进入战国时代。

2.商鞅变法学生阅读课文材料,整理商鞅变法内容:厉行法治、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土地私有、焚烧诗书等。

明确秦国逐渐强盛的发展历程。

重点讲解:结合西周时期井田制,阐述土地私有政策改革的重要意义。

⑴生产力水平发展⑵秦国国力增强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3.秦灭六国分享春秋时期名人故事由史实引发思考,树立正确发展意识,实现课程思政重点学习商鞅变法,以此辅助深入理解秦灭六国21520诸子百家科技成就结合战国形势图和秦灭六国图示,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过程。

4.学生自主发言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著名的谋士和将领,请讲讲他们的故事。

例:苏秦、张仪、白起、王翦归纳这些人的共同点——平民出身5.阶层流动教师总结:平民人才的崛起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三、百家争鸣社会阶层流动、民间私学兴起,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儒家⑴代表人物:孔子、孟子⑵学生阅读论著,尝试翻译、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高中历史教案设计意图

高中历史教案设计意图

高中历史教案设计意图高中历史教案设计意图篇一教学建议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

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

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

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

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1 中国古代文明的定位1.2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原因1.3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发展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2.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2.2 秦汉时期的文明成就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2.4 唐宋时期的繁荣与开放2.5 元明清时期的稳定与变革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对古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地势辽阔,气候种类多样,适宜农业发展,这为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力也是古代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乐于劳动,善于创造,并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为古代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还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西周时期出现了许多对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不仅蓬勃发展,而且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在夏、商、西周等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是真正进入文明的黄金时期还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兴盛和金文的出现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和统一制度的建立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文明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在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历史教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

这一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1、讲清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2、齐桓公称霸由学生回忆齐桓公是如何实现霸业的。

3、晋楚争霸让学生记住晋楚先后称霸中原的时间,以及晋楚争霸中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

4、吴越争霸让学生记住吴越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

阖闾与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要求学生记住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

明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上升,并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要求学生记住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战国局势的特点以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重点——齐桓公争霸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齐国成为强国。

又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获得外交优势。

终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重点——战国七雄争霸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政权,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

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经过春秋长期的战争,到战国初年,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农业工具铁工具开始出现;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水利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手工业冶铁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xxxx 年以上铸铜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漆工艺采用夹纻技术纺织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煮盐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酿酒已能用曲造酒专著《考工记》商业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社会变革土地所有制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变革齐国: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1、铁制农具的使用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

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

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

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

(二)手工业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商业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

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知识结构表一、政治:选修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制定秦律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2)特点:以_______为单位、男___女___、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______的______经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积极作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_______。

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_______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1)战国铁农具推广;(2)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鼓励(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1)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被尊为商人祖师):春秋战国时期,我国_______繁荣。

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商人______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_______和拥有雄厚资产的______。

(2)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三、文艺:1、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①孔子的主要观点:核心是“______”。

实现“______”,要做到待人宽容,“____________”。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______,爱惜______,取信于民,反对______和______。

他希望恢复____________制度,主张“______”。

首创______,主张“_____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_”。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______,提倡______、______提出“______”的政治主张。

他希望回到______的理想社会,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______,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______,不断______的。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______。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______,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______。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______逐渐下移,从“______”发展为“______”,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②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________和________;儒家学派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墨家学派的_________;法家学派的_________。

③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运动,是中国______、______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______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①孟子的主要观点: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______”思想。

发挥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____为贵,社稷次之,______为轻”;在伦理观上主张“______”。

所以要实行______来回复和扩充人的______。

②荀子的主要观点:主张施政用“______”和“王道”,“______”。

看到了_______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者_____也,庶人者____也。

_____________,亦能覆舟”的著名观点。

(3)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___”,强调用______来规范______,使人向善。

③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____,儒家思想更能________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__________。

2、文艺:《诗经》: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部______。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诗经》的诗,以______为主,多____________,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诗经》经______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的基础,被后世奉为______经典。

《离骚》: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______。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______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又称“______”。

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留存至今的战国帛画《______》《______》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

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

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

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

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知识巩固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材料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2)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为什么郭洙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答案要点:(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

理由:①第一手材料:②实物史料。

(2)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因为出现了“百家争鸣”原因: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分封制瓦解,周于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4)春秋战国时期首先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检测反馈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界,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时期的需要。

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全球通史》请回答(1)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哪些根本性变革?答案要点: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请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政治: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思想: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社会生活: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成了(封建)经济繁荣政: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提高军队战斗力总: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