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心血管疾病
诱发药源性疾病的部分心血管药物
Ⅵ—rw・zgys・org综述与专论诱发药源性疾病的部分心血管药物董晓兰王燕伟高国芳(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杭州311201)关键词心血管药物;药源性疾病;诱发因素;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9X(2006)11—1050-02药品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用之合理能防病治病;用之不当,能引起不良反应,发生药源性疾病,乃至出现致残、致死的不可逆的结局。
在此,笔者将部分心血管药物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致病药物作一概述。
1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药源性疾病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出现与用药有关的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药物不良反应是药源性疾病的起因,药源性疾病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导致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
2引起药源性呼吸道疾患的常见心血管药物2.113-受体阻断药诱发支气管痉挛所有B-受体阻断药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或支气管炎的病人,可诱发支气管痉挛,然而具有选择性B。
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与非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相比,较少引起支气管痉挛。
当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而发生支气管痉挛时,给予B: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支气管很易扩张,而服用普萘洛尔的病人无此效果¨J。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哮喘或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疾病,特别提醒禁用p.受体阻断药。
否则,用药后可迅速诱发支气管痉挛及呼吸困难,或使原有哮喘进一步恶化。
诱发机制是这类药物阻断了B: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支气管收缩是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支气管不依赖交感神经维持其口径时,对B:受体的阻滞影响较少。
在哮喘病人,当最大呼气量正常或接近正常时,能耐受B:受体的阻滞而不诱发痉挛。
当患者依赖交感神经张力维持支气管口径时,B:受体的阻断可带来危险。
2.2阿司匹林与哮喘近年来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已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辅助性或预防性治疗,均收到较好疗效,倍受临床关注。
心源性疾病的概念
心源性疾病的概念
心源性疾病是指由于心血管系统及其相关器官的病理生理变化所引起的疾病,其中心血管系统包括了心脏、血管、自主神经系统等。
心源性疾病比较常见的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等因素引起血管血流量下降甚至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
冠心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胸痛、气短、心悸等。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达到身体的代谢需要,导致器官功能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包括气促、浮肿、乏力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变化,包括心脏节律过缓、过快、不齐等。
心律失常的病因包括心肌病变、心脏手术、心脏损伤等。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包括心悸、胸痛、室颤等。
除此之外,心源性疾病还包括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等。
心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家族史、高龄、高血压、吸烟、高血脂、久坐缺乏运动等。
因此,预防心源性疾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同时,对于已经患有心源性疾病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规
范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在临床诊疗中,对心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如心电图、心超、心脏核磁等检查手段的运用,结合心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脏康复等多学科的专业医师共同完成。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心源性疾病是一类具有较大危害的疾病,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管理预防。
合理的生活方式,规范的治疗措施以及恰当的多学科合作是预防及治疗心源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2023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专业科目试题与答案一
2023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专业科目试题及答案一2023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专业科目试题及答案包括以下章节:一、心血管疾病用药管理、处方审核、药物毒性及门诊实践二、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诊疗管理三、糖尿病及内分泌疾病的用药指导四、中药药理作用、治疗管理及药学监护五、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及优化治疗六、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典型案例分析七、中药炮制常见技术与应用八、儿科疾病用药及药学门诊服务一、心血管疾病用药管理、处方审核、药物毒性及门诊实践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20 分)1、(单选题)下列药物中不经CYP代谢的降压药是(C)A、硝苯地平B、氨氯地平C、缬沙坦D、美托洛尔2、(单选题)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高的脂蛋白是(C)A、乳糜微粒CM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低密度脂蛋白LDLD、高密度脂蛋白HDLE、脂蛋白(a)3、(多选题)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必须有以下哪种疾病或条件(),定义为重症/危重症高危人群。
ABCDEA、高龄(≥65岁老年人)尤其未全程接种新冠疫苗者B、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透析患者C、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药品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D、肥胖(体重指数≥30)E、重度吸烟者4、(多选题)药学门诊服务的重点人群包括(ABCDE)A、老年患者B、妊娠哺乳期妇女C、儿童患者D、肝肾功能不全患者E、透析患者5、(多选题)本次讲课总结的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类型具体有哪几种(ABCDE )A、药源性心律失常B、药源性心力衰竭C、药源性心肌梗死D、药源性高血压E、血脂异常二、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诊疗管理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20 分)1、(多选题)具有高度蛋白质结合性质的抗癫痫药可能会从血清蛋白中相互置换,从而导致未与蛋白质结合的部分增加,尤其是在下列哪些特殊人群中表现更为明显(ABCDE)A、低蛋白质状态B、肝衰竭C、肾衰竭D、妊娠E、老年2、(单选题)患者,男,70岁,右手抖动和行走缓慢3个月,经过神经科检查后诊断为帕金森病。
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
警惕头孢曲松钠的严重过敏反应、头 孢曲松钠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截至2007年6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病例报告数据 库中共有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0余万份,抗感 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约占50%,其中有关 头孢曲松钠的病例报告为26000余份,占整 体报告数量的比例接近3%,其中严重病例报 告1173例(含死亡病例80例)。
1998年 西沙必例(普瑞博思)事件 2000年 苯丙醇胺(PPA)事件 2001年 西伐他汀(拜斯亭)事件 2001年 马兜铃酸(关木通)事件 2004年 罗非昔布(万络)事件 赔偿48.5亿美金 2005年 米非司酮事件 2005年 雌激素(口服避孕药)事件 2005年 奥司他韦(达菲)事件
药品安全性问题引发关注 近年来全球主要药源性事件回放
2006年 加替沙星(天坤)事件 2007年 培高利特(协里行)撤市事件 2007年 替加色罗(泽马克)撤市事件 2007年 美国14种小儿感冒止咳药安全性问题
2007年 头孢曲松安全性问题 2007年 硫酸普洛宁(凯希)事件 2007年 抑肽酶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药物不良反应
❖ 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 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1:4,000
6000->10000
1:10,000
>10000
1:20,000
罕见不良反应发生率:1:100,000,临床试验不可能发现
ADR的特点
-普遍性 -长期性 -可控性
-滞后性 -可塑FDA首次批准后撤市药品百分比
制药企业更有效关注药品研发过程中 出现的安全性问题
3. 对于新的或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应首先考虑罗格列酮以外的降 糖药物,对于其他降糖药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且没有上述危险因素的 患者,才可以考虑为其处方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1.常见药源性疾病;
2.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肾病
急性肾衰竭
非甾体抗炎药、ACEI类、环孢素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噻嗪类(多与剂量无关)
急性肾小管坏死
最常见的药源性肾病; 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造 影剂、环孢素
答案:E
谢 谢!
答案:ABCDE
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原则:首先停用所有药物,然后采取抢救措施、应用拮抗药物、调整治 疗方案。
1.加强认识,慎重用药 2.加强管理 3.加强临床药学服务 4.坚持合理用药 5.加强医药科普教育 6.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例题
单 选 题
药源性疾病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程度较严重才持续时间过长,引起 下列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不恰当的是 A. 依据病情的药物适应症,正确选用 B. 根据对象个体差异,建立合理的给药方案 C. 监督患者用药行为,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和处理不良反应 D. 慎重使用新药,实行个体化给药 E. 尽量联合用药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三)药源性皮肤病
Steven-Johno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 磺胺类、抗惊厥药、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 皮坏死
பைடு நூலகம்
血管炎和血清病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炎:别嘌醇、青霉素、氨茶碱、磺胺类、噻嗪类利尿药、丙 硫氧嘧啶、雷尼替丁、喹诺酮类和免疫抑制剂
血清病:头孢氨苄、米诺环素、普萘洛尔和链激酶
肾小管梗阻 肾病综合征
尿酸或草酸盐(抗肿瘤药引起肿瘤组织溶解形成尿酸)
药物引起的免疫机制介导
金盐、青霉胺、卡托普利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和药物流行病学的若干思考
药源性疾病和药物流行病学的若干思考前言药源性疾病种类广泛,一种药物可引起多种类型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几乎涉及机体各器官脏器。
临床可见的有: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药源性精神障碍,药源性心血管疾病,药源性血液病,药源性肝损伤,药源性肾损伤,药源性肺疾病,药源性胃肠道疾病,药源性骨、关节刮结缔组织疾病,药源性眼、耳、口腔疾病,药源性皮肤、粘膜疾病,药源性变态反应和代谢紊乱,药源性急症和淬死,药源性感染,药源性三致作用等。
一、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及常见原因(一)因素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与病人的年龄、性别、遗传、饮食等有关。
首先用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情况主要有:(1)用药方法和剂量选择不当,引起过敏反应。
(2)对老人、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没有调整剂量,引起药物过量中毒。
(3)病人擅自用药。
(4)无明确治疗目的用药。
(5)不了解病人过往病史和病变器官,使用对重要脏器有损害的药品,造成疾病病情恶化。
(6)随意用药,不了解病人原有过敏史。
(7)不适当的联合用药,提高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二)原因机体易感因素导致药源性疾病常见的原因有:1.乙酰化代谢异常药物代谢的乙酰化状态与药物的肝毒性密切相关。
中国慢乙酰化病人占20%。
对同样药物,快乙酰化代谢者的血浆半袁期显著短于慢型者,较高剂量时,慢乙酰化者的药物代谢能力易饱和,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2.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这类病人应用氧化性药物,极易引起药源性溶血性贫血。
3.异常遗传素质如有的病人接受治疗剂量的双香豆素抗凝药,可发生明显的抗凝作用延长。
对药源性疾病首先应“以防为主”.减少其发生率。
医药人员应确立恰当的用药目的,合理选择用药,制订周密的用药方案,客观评价药效。
实行治疗药物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可能为药物引起的不良症状,又不能确定是哪种药物引起的时,首先停用所有的药物,对症状严重者,采取对症治疗。
如致病药物已明确,则直接采用针对性抗剂。
若有药源性变态反应,还应将变态反应告诉病人,并作详细记录,以供预防。
第四章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
预防措施
1.询问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 2.合理用药 (1)药物选择:①疗效好,心脏毒副作作小的药物② 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③能口服,尽可能不注射 ④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对特殊人群用药应慎重, 宜从小剂量开始。 (2)药物应用①避免滥用、误用,滴速过快、浓度过 高②避免不合理配伍增加毒性③有潜在心血管毒 性药物严格控制剂理、疗程④撤药时逐渐减量 (3)用药监护 血压、心率、心电图等 (4)宣传管理 正确认识,自我监护
39
(三)致病药物
垂体后叶素、苯丙胺、阿托品、β受体激动剂、 β受体阻断剂、抗心律失常药、硝普钠、氯丙嗪、 洋地黄、奎尼丁、双嘧达莫、某些抗癌药、吲哚美 辛、口服避孕药等
(四)治疗
1、停药,按急性心梗进行治疗处理
2、休息、吸氧、心电监测。 3、解除疼痛 4、血运重建 5、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并发症的处理
组织对供血的需要增加或心功能不良,导致
心功能失代偿、心排出量减少,外周组织灌
注不足,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而产生
的综合征。
21
各种致病因素
心 力 衰 竭
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
心泵功能降低
心输出量减少 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 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
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
1
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使 心脏、血管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血管 疾病称为药源性心血管疾病(drug-induc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常见有药源性心力衰竭、药源性心律失常、 药源性高血压、药源性低血压、药源性心肌
梗死、药源性心绞痛、药源性心电图异常等。
19
(3)静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时注意心电监 护,特别是并发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和间期延 长者尤应谨慎; (4)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可以预防气管插
警惕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万方数据SnitPhanIIaceu“calJ0哪alVo王19No.102007丰富,具有分秘和重吸收功能,因此,肾脏细胞内药物浓度较高。
使肾脏损害的发生率也增高。
各种药物所致的肾损害毒理作用不同.病变部位不同,肾组织的病理改变也不同。
目前常见的有:①急性肾小管坏死,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最常见,其次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两性霉索B、大剂量青霉索等,这些药物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直接肾毒性。
②急性问质性肾炎,棠由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
③肾小球病变,NsAIDs抗炎药、利福平、青霉胺和生物制品(如马血清及疫苗)等导致的肾小球病变为主。
④慢性问质性肾炎,此类病变多见于长期服用NsAIDB抗炎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斯匹林,除了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外,由于它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血小板台成血栓索A2(咖)减少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ADP/胶原及低浓度凝血酶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此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功能,而使阿司匹林成为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药物,因此,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广泛。
由于NsAID8能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肾脏损害,虽然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阿斯匹林的用量小,但使用人群多为老年人。
长期使用,除了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外,对肾脏的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可因尿液pH的下降,引起结晶尿、血尿、甚至尿闭而产生尿毒症。
药物出血性膀胱炎大都与环磷酰胺及它的同类药物异环磷酰胺有关.发生率可达46%口J。
利尿药如噻嚷类利屎药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尤其是原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致元尿。
呋噻米可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对肾有损害的药物与利尿药合用肾霉性增强。
因此,在用药时,应考虑药潭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如老年患者、过敏体质、脱水状态、肾毒性药物并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原有慢性肾性疾病者等。
试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试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药物是一类特殊的活性物质,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生化代谢和基因表达作用。
药物具有二重性,除人有益于体外,还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不良反应(ADR)。
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使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三致“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后遗效应等)。
把药品质量事故的药物中毒反应排除在不良反应之外。
1 药源性疾病概念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ges,DID)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新药品种和型剂的不断增多,新的中药制剂不断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DI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是到了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医学人高度重视的时候。
2 药源性疾病的分类常见的DID有200多种,分类方法常用按病因分类法,按病理分类法和按受损器官分类等等。
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安全合理、统一标准的分类法,总揽DID 病种繁多,综合各家观点,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分四类。
2.1量效关系密切型(A型)由药物本身或/和其代谢产物引起,是由药物的固有作用增强和持续发展的结果。
其特点是剂量依赖性、可预测,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低。
2.2量效关系不密切型(B型)即与药物固有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主要与人体的特异质有关。
其特点是与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易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2.3长期用药致病型由于病情、病种需要而长期用药引起的DID。
特点是明知可致DID,但不得不如此,利弊比较所定。
2.4药后效应型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其特点是可预测,时间上一般的短暂。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服用药物引起的疾病或症状。
以下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及其解释:1. 肝毒性:指某些药物对肝脏产生损害导致的疾病。
肝毒性药物包括一些非甾体抗炎药、乙醇、抗生素等。
肝毒性药物在体内代谢时会释放出有害的代谢产物,损害肝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肝炎、肝坏死等疾病。
2. 肾毒性:指某些药物对肾脏产生损害导致的疾病。
肾毒性药物主要包括某些抗生素、抗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导致肾小管损伤,降低肾脏功能,引发肾炎、肾衰竭等疾病。
3. 心血管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引起的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心绞痛、低血压等。
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或节律,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引起不良反应。
4. 中毒性肺病:指某些药物引起的对肺部的中毒反应。
这些药物可能引起肺部炎症、纤维化等病变,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呼吸性疾病等。
常见的中毒性肺病药物包括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5. 过敏反应:指某些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以表现为皮肤瘙痒、红疹、荨麻疹等皮肤症状,也可以引起呼吸系统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
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青霉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
6.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对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反应。
这些药物可能导致骨髓功能异常,造血功能受损,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疾病。
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包括化疗药物、抗生素等。
7.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反应。
这些药物可能引起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抽搐、意识障碍等。
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总结起来,药源性疾病就是由于服用药物引起的疾病或症状。
药物可能对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肺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肝毒性、肾毒性、心血管不良反应、中毒性肺病、过敏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疾病或症状的发生。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及病 人 的生 命 。 1.3 药 源性 呼吸 系统疾 病 据 统计 ,该类 约 占
药源 性疾 病 的 4 一8 ,常 见 的有 肺 血 管 栓 塞 性 疾 病 、肺 动脉炎 、肺水 肿 、间质性肺 炎 等 。
1.4 药 源性 肾病 肾脏是 许 多 药 物排 泄 的重 要器 官 ,由药 物引起 的泌 尿系统 损害 日渐增 多 ,主要 表现 为 肾功 能障碍 及 过 敏反 应 ,肾功 能 衰竭 的病 因 有 相 当 比例 与用药 不 当有 关 ,最 突 出 的药 物 如 非那 西 丁 ,故 此药 在临床 上 已不 再单独 应用 。
常 见 的有各 种类 型 的心律失 常 、心肌 缺血 等 ,严 重 的 疾 病 。药 源性疾 病 的预防 ,如果用 药能做 到合 理 ,大
反应 有心 室纤 颤 、心肌 梗死 、高血 压危象 等 。如抗心 多数是 可 以避 免 的 。如何 做 到 合 理用 药 ,必 须 做 到
律 失 常 药 物 可 。
作 者 单 位 青 岛 市城 阳 区人 民 医院 266i09
(本 文编辑 :管 恩聚)
重且难 以恢 复的不 良反应 。
2 药 源 性 疾 病 的 预 防
1 常 见 的 药 源 性 疾 病
在 临床 上 ,药 源性疾病 的预防与 药物剂 量有关 。
1.1 药 源性肝 病 肝 脏是 药 物 代谢 的重 要 器 可 以预 测 的药源性 疾病 ,可通过 调整 药物剂 量 ,或 用
1.5 药 源性 胃肠 疾 病 尤 其 经 胃肠 途 径 给药 的药物 ,较重 的药源 性疾病 为 胃肠 道 出血 。
1.6 药源性 血 液 系统 疾 病 药 物 诱 发 血液 系 统 疾病较 常见 ,如 白细 胞减 少 症 、血 小板 减 少 症 、再 生 障碍性贫 血等 ,引起 的血液 系统疾 病较 为严 重 ,死 亡 率较高 的如氯 霉素 。因此 ,该药 物临床 上只 外用 。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目录药源性疾病概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源性疾病的危害引起药源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药源性疾病的一般规律1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一)充分重视1(二)做到合理用药1(三)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药源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药源性疾病的意义药源性疾病概述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
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
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
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
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
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
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
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
药物引起的损害,也和其他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有其流行病学特点。
有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
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现在常用药中许多是化学合成的,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
因此,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药源性疾病”。
例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时,可损害人体的肾脏、肝脏、视听神经等;一些利尿药一可造成低血钾症;一些安眠药则可造成人对该类药的依赖性等。
即便是中药,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不过相对少些。
例如,洋地黄,就有人发生过洋地黄中毒。
由此可见,用药治病时,有用药剂量,服用间隔时间等方面一定要遵医嘱,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的服用,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药源性疾病精品课件
不合理用药--药物制剂因素
(3)污染物、异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 由于污染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以生化制
品及生物制品较多,如: ①血液制品:引起的艾滋病、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②输液中颗粒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主
要有肺部异物肉芽肿。
治疗矛盾
对患者多数情况下要采取必要的治疗,而药物 治疗是最常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在某些 情况下,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甚至是延长生 命时,就不得不暂时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反 应等放在次要的考虑位置上。如恶性肿瘤一旦 发生,若不采取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威胁到患 者的生存,临床上往往在手术治疗后,还要后 续或序贯化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否则, 代价将会是患者的生命。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 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 需要不同强度的化疗。
12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主要有 生理特点 不合理用药 不当进补 治疗矛盾 时间因素和遗传因素影响用药等机制
13
生理特点与药物代谢特点
由于不同性别、年龄具有的特有的生理 特点,导致了其对药物代谢呈现出不同 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14
年龄因素 (老、幼、婴)
婴幼儿肝、肾功能较差,药物代谢酶活性不足 ,肾的滤过及分泌功能较低,影响药物的代谢 消除。。加以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 力低,其血浆游离药物浓度较高,容易发生药 源性疾病。如灰婴综合症。
不合理用药--药物制剂因素
(1)药品赋形剂、溶剂、稳定剂或染色剂等因素 ①胶囊中色素常可引起固定性药疹; ②2006年我国发生的"亮菌甲素"事件是由于用二甘醇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药源性心血管毒性
选择题(共5 题,每题20 分)
1 . (单选题)不易引起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有
A .胺碘酮
B .索他洛尔
C .莫西沙星
D .硝苯地平
E .伊曲康唑
2 . (单选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引起心脏不良事件的特点是 A
A .发生率低致死性高
B .发生率低致死性低
C .发生率高致死性低
D .发生率高致死性低
E .心肌炎是ICI比较常见的心脏副作用之一
3 . (多选题)本次讲课总结的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类型具体有哪几种()
A .药源性心律失常
B .药源性心力衰竭
D .药源性高血压
E .血脂异常
4 . (多选题)以下关于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血管毒性说法正确的包括
(ABC)
A .剂量依赖性
B .患者有个体差异
C .需及时发现尽早干预
D .特异质反应
E .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
5 . (多选题)下列哪几类药物需注意引起QT间期延长()
A .多潘立酮
B .艾司西酞普兰
C .胺碘酮
D .莫西沙星
E .阿奇霉素。
药源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
排除药物以外因素可能造成的疾病,尤其注意 患者原有心脏病引起的可能性
设法从应用的多种药物中找出致病药物
伴发情况: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可能伴有其他系
统器官损害表现,如肝、肾功能损害及皮肤损
害等,应注意检查,可提供鉴别诊断参考
10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治疗原则
合理给药:临床用药中采用合理的给药剂量、方法和途径,有 条件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使其保持在治疗范围或最低有效浓 度 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因素:如低血钾、心动过缓、心肌缺血、 心功能不全及肝肾功能不全等 原有心脏病者:使用可致心律失常药物时应谨慎,并严密监测 严密观察:很多药源性心律失常均发生于用药初期或增加剂量 时,故在用药初期或增量时应严密观察 心电图改变:有些药源性心律失常可有心电图改变先兆,如QT延长、QRS波增宽等 正确评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利弊
药物损害静脉,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药物引起异常脂蛋白血症,导致冠脉及周围动脉粥样硬 化,可发生或加重冠心病及高血压
7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诊断
明确用药史 分析病情与给药时间的关系
观察停药后的变化
观察临床发病特点
药物激发试验
血清酶学、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8
5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病理改变
心脏病变的特点
心肌损害 冠脉损害 心包和心内膜损害 抑制心脏功能 影响心电生理 减少冠状动脉血供
6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病理改变
血管病变的特点
药物直接收缩 动脉血管平滑肌,引起高血压 药物引起周围 动脉血管痉挛,可产生雷诺综合征,甚至 发生血管栓塞或坏死 药物引起 动脉血管扩张,可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 血压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可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吃错药的恶果——药源性疾病
吃 错 药 的 恶 果 药源性疾 病
文/ 潇再
“ 源 性 疾 病 ” 很 多人 来 说 有 些 陌生 , 若 用 中 国 的 药 对 但
一
反 应 停 所 造 成 的胎 儿 畸 形 , 为 2 世 纪 最 大 的 药 简 单 明 了 了 :是 药 三 分 毒 。 这 是 说 ,药 物 的 作 用 都 有 两 重 性 ,既 有 对 人 体 疾 病 的
事 件 促 进 了美 国 F A对 新 药 批 准 和 上 市 后 的 管 理 。 D
癌 药等。 据 卫 生 部 药 物 不 良反 应 监 测 中心 最 新 推 算 , 国 每 年 我
因药 物 不 良反 应 住 院 的 病 人 达 2 0 , 有 逐 年 增 长 的 趋 5万 且 势 。这 是 一 个 多 么 触 目惊 心 的 数 字 ! “ 错 药 ”这 个 词 往 吃
不 耐 烦 :严 格 掌 握 用 药 原 则 ,能 口服 的 不 注 射 ,能 注 射 的
不 静 脉 滴 注 … … 也 许 ,面 对 药 源 性 疾 病 ,我 们 要 走 的 路 仍 然 任 重 而 道
8对脑 神经损 害 、’ 肾损害 以及 骨髓 抑制 等药源 性疾病 的进
一
步扩大 。 引起灾难 性后果 的是 2 0世 纪 6 0年 代 的 反 应 停 事 件 。
反 应 停 于 1 53年 首 先 由 西 德 一 家 制 药 公 司 合 成 , 9 15 6年 进 入 临 床 并 在 市 场 试 销 ,1 5 9 7年 获 西 德 专 利 。 由 9 于 这 种 药 物 可 以治 疗 早 孕 期 间 的 孕 吐 反 应 , 很 好 的止 吐 有 作 用 ,并 且 对 孕 妇 没 有 明显 的 毒 副 作 用 ,故 而 甫 一 面 世 就 受 到 了广 大 孕 妇 的 热 烈 欢 迎 。 相 继 在 5 个 国 家 被 获 准 销 它 1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医学文档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的药物。
总结词
药物监测和不良反应报告是预防和控制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
详细描述
医生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及时上报不良反应,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β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通过抑制肾上腺素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结合,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
总结词
β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它们通过抑制肾上腺素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结合,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和缓解心绞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ACE抑制剂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脏负担。
详细描述
ACE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它们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脏负担,从而改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该药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用药需定期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
详细描述
一项长期临床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某药物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该药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总结词
该中药制剂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多方面影响,需关注其成分及作用机制。
要点一
要点二
药物性心肌病
【疾病名】药物性心肌病【英文名】drug-induced cardiomyopathy【缩写】【别名】药物性心肌症;药源性心肌病【ICD号】I43.8﹡【概述】广义而论,凡由于药物直接或间接的心肌毒性所导致的心脏病变,无论是因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而引起的心肌除极和复极的异常或各种心律失常,或心肌的收缩性因药物的毒性作用而受到抑制,进而诱发或加重的心力衰竭,或因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导致心肌炎、心包炎,均可称之为药物性心脏病(drug-induced heart diseases)。
与其他药源性疾病一样,药物性心脏病可由于药物本身、用药的医师和受治的病人三方面的原因所促成,但通常药物本身和药物相互作用是引起病变的主导因素。
药物累及心脏者主要是对心肌的损害,但少数药物也累及心包和心内膜。
此外,许多损害心脏的药物有时也同时引起其他脏器和器官的不良反应,故在考虑治疗对策时不应顾此失彼。
【流行病学】据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推算,我国每年至少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疾病而入院,其中死亡可达19.2万人。
【病因】药物性心脏病常见于使用抗肿瘤药物、某些治疗精神病药物(如抗抑郁药)、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等。
大多数药物性心脏病的重症病人临床上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最终可导致致命性心力衰竭。
如阿霉素心肌病,少数病人其临床特征酷似限制性心肌病;有的药物如儿茶酚胺类对心脏的长期作用可引起心室肌的增厚,犹如肥厚型心肌病。
此外,某些毒物如可卡因,可因其直接心肌毒性引起心肌病,应引起重视。
【发病机制】药物引起心肌毒性损害的致病环节众多,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大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毒性 药物对心肌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心肌细胞的炎症、变性、坏死及间质水肿,至一定阶段可呈纤维性改变。
其毒性作用常与药物的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此类药物主要有抗肿瘤药,如阿霉素、柔红霉素、环磷酰胺(CTX)、氟尿嘧啶(5-F u);抗寄生虫药,如依米丁、氯奎、锑剂等;某些心血管药物,如维拉帕米、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拟交感类药;某些中药,如雷公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对心肌退行性病变、严重心肌损伤、休克 对心肌退行性病变、严重心肌损伤、 禁用β受体阻滞药、 等,应禁用β受体阻滞药、普罗帕酮和硝苯地平 等。
二、药源性心律失常 药源性心律失常(drugs药源性心律失常(drugs-induced arrhythmia) arrhythmia)是指药物非治疗目的引起的心律 失常,或导致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 失常,或导致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 药源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有:持续或非持续 药源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有: 性室速、扭转型室速、心室扑动或颤动、 性室速、扭转型室速、心室扑动或颤动、室性 早博、室上性心律失常等。 早博、室上性心律失常等。
(2)注意联合用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 注意联合用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 注意联合用药。 注意联合用药。 如用利血平或胍乙啶后, 如用利血平或胍乙啶后,不宜再用拟肾 上腺素药,以防血压骤升; 上腺素药,以防血压骤升;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与拟交感药联用,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与拟交感药联用,可 致高血压危象及心律失常。 致高血压危象及心律失常。
药源性低血压的防治对策: 药源性低血压的防治对策:
(1)严格了解病人的机能状态,权衡利弊,注 严格了解病人的机能状态,权衡利弊, 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严密观察血压变 化,出现低血压趋势时应及时减量或停药。 出现低血压趋势时应及时减量或停药。 (2)对易导致过敏的药物,应严格进行药物的 对易导致过敏的药物, 过敏反应试验, 过敏反应试验,对过敏体质患者应尽量避免使 用。
(四)防治对策 1. 应用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要严密监测心 应用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要严密监测心 电图QRS波幅大小、心动周期、 电图QRS波幅大小、心动周期、心脏射血分 波幅大小 数等反应心功能的指标,一旦出现心衰症状 等反应心功能的指标, 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及时采取强心、 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及时采取强心、利尿 停用可疑药物, 强心 措施,并及早处置影响心功能的原发病及电 措施,并及早处置影响心功能的原发病及电 解质紊乱。 解质紊乱。
2. 应用某些具有心脏毒副作用的药物时,可 应用某些具有心脏毒副作用的药物时, 采取适当支持疗法 采取适当支持疗法,如抗肿瘤药物合用维生素 支持疗法, E、辅酶Q10、ATP等。 辅酶Q ATP等 3. 出现心衰后,积极进行对症治疗: 出现心衰后,积极进行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 如麻醉剂导致的左心衰肺水肿可用受体 阻滞药处理,过敏性心肌炎心衰宜选用泼尼松 阻滞药处理, 加环孢素或硫唑嘌呤治疗。 加环孢素或硫唑嘌呤治疗。
(3)对药源性低血压患者,应减少导致药源 对药源性低血压患者, 性低血压的药物用量或停药; 性低血压的药物用量或停药;持续低血压患 者可酌情使用升压药物。 者可酌情使用升压药物。
五、药源性血栓栓塞疾病 血栓栓塞疾病(TED) 血栓栓塞疾病(TED)多由于药物的化学 刺激或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刺激或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TED以静脉栓塞最常见,死亡率为1%TED以静脉栓塞最常见,死亡率为1%以静脉栓塞最常见 2%。深部静脉血栓(DVT) 2%。深部静脉血栓(DVT)常见下肢和骨盆 静脉;肺循环中静脉血栓破裂沉积可致肺栓塞; 静脉;肺循环中静脉血栓破裂沉积可致肺栓塞; 动脉血栓(下肢、 动脉血栓(下肢、脑)。
2. 强心药 洋地黄类中毒可致心衰。 洋地黄类中毒可致心衰。 3. 抗高血压药 长期应用哌唑嗪后突然停药可现心衰致病 情恶化。 情恶化。 小儿口服卡托普利突然停药可诱发心衰。 小儿口服卡托普利突然停药可诱发心衰。
4. 拟交感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 多巴胺、间羟胺等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致急 多巴胺、 性心衰,尤与茶碱合用更易。 性心衰,尤与茶碱合用更易。 5. 抗精神失常药 长期应用氯丙嗪、锂盐可致心衰; 长期应用氯丙嗪、锂盐可致心衰; 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量即可加剧原有心衰。 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量即可加剧原有心衰。
(一)临床特点 发病急骤,进展较快,死亡率高; 发病急骤,进展较快,死亡率高;亦有临床 症状不明显,必须做心功能检查才发现心功能受 症状不明显, 损者。 损者。 (二)发病原因 药物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 药物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引起心肌细 胞变性、坏死,致心肌细胞收缩无力, 胞变性、坏死,致心肌细胞收缩无力,或影响心 脏传导系统,诱发心律失常, 脏传导系统,诱发心律失常,使心脏泵血功能发 生障碍而诱发。 生障碍而诱发。
(3)用药从小剂量开始:疗效不明显时再逐渐 用药从小剂量开始: 增加剂量,并严密观察血压及心率变化, 增加剂量,并严密观察血压及心率变化,收缩 压降低不宜过快、过多。 压降低不宜过快、过多。 (4)切忌骤然停药:要递减剂量,切忌骤然停 切忌骤然停药:要递减剂量, 药。一旦出现撤药综合征,首要治疗措施是恢 一旦出现撤药综合征, 复停用的药物,特别是可乐定,且剂量要超过 复停用的药物,特别是可乐定, 原有水平。 原有水平。
一、药源性心力衰竭 药源性心力衰竭(drug药源性心力衰竭(drug-induced heart failure,DIHF) failure,DIHF)指药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心 脏,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前后负荷增加、 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前后负荷增加、 组织对供血的需要增加或心功能不良, 组织对供血的需要增加或心功能不良,导致 心功能失代偿、心排出量减少,外周组织灌 心功能失代偿、心排出量减少, 注不足,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而产生 注不足, 的综合征。 的综合征。
4. 皮质激素类 5. 钙通道阻滞剂 易致多种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 易致多种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维拉 帕米较易引起传导阻滞; 帕米较易引起传导阻滞;地尔硫卓导致窦性停 博等。 博等。 6、其他药物 抗组胺药特非那定、阿司米唑可引起心 抗组胺药特非那定、 律失常;蛇腹抗酸酶等也可致心律失常。 律失常;蛇腹抗酸酶等也可致心律失常。
四、药源性低血压 应用药物后引起血压下降(低于 应用药物后引起血压下降( 12/8kPa),并伴有头晕、乏力、嗜睡、 12/8kPa),并伴有头晕、乏力、嗜睡、 ),并伴有头晕 精神不振、眩晕甚至出现晕厥等临床症状, 精神不振、眩晕甚至出现晕厥等临床症状, 称为药源性低血压。 称为药源性低血压。
致药源性低血压的药物: 致药源性低血压的药物: 1. 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 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 硝普钠等) 硝普钠等) 2. 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抑制药(溴丙胺太 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抑制药( 林、利血平、甲基多巴、可乐定等) 利血平、甲基多巴、可乐定等) 3.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 4. 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头孢 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 菌素等) 菌素等)
药源性高血压的防治对策: 药源性高血压的防治对策: (1)注意用药后的病情观察:尤其对患有心绞 注意用药后的病情观察: 痛、嗜铬细胞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律 嗜铬细胞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 失常及有过敏反应史、特异质反应史的患者更 失常及有过敏反应史、 应观察血压变化。 应观察血压变化。 若用药后血压不降反而增高,特别血压剧 若用药后血压不降反而增高, 烈升高而出现心绞痛时, 烈升高而出现心绞痛时,就应考虑药源性高血 压,要及时停用可疑致病药物。 要及时停用可疑致病药物。
三、药源性高血压 表现:用药后出现高血压, 表现:用药后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出现反跳甚 至发生高血压危象。 至发生高血压危象。 引起药物:交感神经兴奋药、抗抑郁药、 引起药物:交感神经兴奋药、抗抑郁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和口服避孕 肾上腺皮质激素、 药等。 药等。 发病机制:主要有水钠潴留、细胞外液增 发病机制:主要有水钠潴留、 加、停药综合征等。 停药综合征等。
(二) 药源性失常的防治对策 1. 预防原则 (1)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可能 的不良反应,对症下药,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 的不良反应,对症下药, 用量,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用量,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2)用药前尽可能纠正易发生心律失常的 用药前尽可能纠正易发生心律失常的 危险因素如心肌缺血、缺氧、低血压、 危险因素如心肌缺血、缺氧、低血压、心功能 如心肌缺血 不全、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低镁和低钙) 不全、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低镁和低钙) 及酸中毒等; 及酸中毒等;
引起药源性血栓栓塞疾病的药物: 引起药源性血栓栓塞疾病的药物:口服避 孕药复方制剂、雌激素替代疗法、静脉注射四 孕药复方制剂、雌激素替代疗法、 环素类、红霉素、青霉素、两性霉素、丝裂霉 环素类、红霉素、青霉素、两性霉素、 素等。 素等。
其他可引起心肌缺血、过敏性心肌炎或急 其他可引起心肌缺血、 性过敏性心包炎的药物也可引起心衰。 性过敏性心包炎的药物也可引起心衰。 (三)致心衰药物 1. 抗心律失常药 多发生于原有心脏病患者,表现急性左心 多发生于原有心脏病患者, 衰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衰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胺碘酮(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减弱心肌收 胺碘酮( 类抗心律失常药) 缩力偶致心衰,当左室射血分数≤30%时 缩力偶致心衰,当左室射血分数≤30%时,发 生率为15%。 生率为15%。 丙吡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诱发充血性 丙吡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 心力衰竭发生率16%。 心力衰竭发生率16%。 普罗帕酮、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均有 普罗帕酮、钙通道阻滞剂、 导致心衰报道。 导致心衰报道。
(一)致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药物 1. 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可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并 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发生率5-10%,危及生 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发生率5 10%, 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速或室颤发生率为1.5-8%。 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速或室颤发生率为1.5-8%。
2. 抗病原体药 抗病毒药金刚烷胺过量可致扭转型室速; 抗病毒药金刚烷胺过量可致扭转型室速; 红霉素可引起长Q 间期综合征和扭转型室速; 红霉素可引起长Q-T间期综合征和扭转型室速; 口服头孢拉定易引起室性早博等。 口服头孢拉定易引起室性早博等。 3. 抗抑郁药 吩噻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引起Q-T间期延 吩噻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引起Q 长和扭转型室速报道多见;麦普替林过量易致 长和扭转型室速报道多见;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