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 必看
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大全七篇
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大全七篇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大全精选篇1机械效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一)机械效率1.组织讨论。
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
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公式: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二、斜面的机械效率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
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四、作用:110页1。
五、教学反思:板:四.机械效率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及教案
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及教案一、物理知识点复习1.物理的基本概念:物质、运动、力、能量等;2.力和压强:力的作用、力的计算、压强的计算;3.运动学: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运动、加速度、自由落体等;4.动量和动量守恒:动量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5.能量和能量守恒: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能量转化等;6.电学:电荷、电流、电阻、电压等基本概念;7.光学:光波、光的传播、成像等;8.热学:热量、温度、热传递、热力学等。
二、物理复习教案1.第一课:物理基本概念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建立正确的物理思维模式。
教学内容:物质的基本性质、运动的基本特征、力的作用原理、能量的转化等。
教学过程:通过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本质和运动的规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请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运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力的概念是什么?4)能量的转化有哪些形式?2.第二课:运动学和动量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动量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匀速直线运动、非匀速运动、加速度、自由落体等运动学知识;动量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等动量知识。
教学过程:通过数学推导和实验验证,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定律;帮助学生掌握动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请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运动有何区别?2)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动量的定义是什么?4)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什么情况?3.第三课:能量和能量守恒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能量转化等能量知识。
教学过程: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请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动能和势能有何区别?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什么?3)能量转化的过程有哪些?4)如何计算物体的机械能?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可以系统地复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中考物理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2024年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精华
2024年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精华一、教学内容1. 力学部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力的作用》、第三章《压强与浮力》、第四章《简单机械》。
2. 热学部分:第五章《热现象》、第六章《物态变化》。
3. 电学部分:第七章《电路》、第八章《电流与电压》、第九章《电阻与电功率》、第十章《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力学、热学、电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学部分的重点难点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热学部分难点在于物态变化的判断及热力学定律的应用;电学部分难点在于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力学部分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热学部分的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电学部分的电路图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天平、电压表、电流表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2. 复习内容:(1)力学部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2)热学部分:讲解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阐述。
(3)电学部分:讲解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针对复习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讲台解答问题,或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板书设计1. 力学部分:力的合成与分解、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 热学部分: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
3. 电学部分:电路图识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初三物理中考总复习教案全集
初三物理中考总复习教案全集
第一章:力和运动
1.1 力的概念和分类
- 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 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1.2 物体受力的效果
- 受力的效果:物体会发生加速度,改变速度、方向或形状。
1.3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力为零。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第二章: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
2.1 光的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光以直线传播,遵循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 光的阴影:物体遮挡光线会产生阴影。
2.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光的反射:光在反射面上发生反射现象。
2.3 镜子和光的反射
-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与物体和镜子的位置有关。
- 曲面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
第三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1 声音的产生
- 弹性体振动:声源产生声音的基本原理。
- 声音的特点:声音有音调、响度、音色等特点。
3.2 声音的传播
-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通过媒质传播,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3 声音的利用
- 电话、扩音器、乐器等:利用声音传播原理进行声音放大或转换。
以上是初三物理中考总复习教案的全集。
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考试顺利!。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15篇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大全15篇教案中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经过了反复实践和优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复习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
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1、质量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1kg=103g,1g=103mg,1t=103kg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
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
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2、质量的测量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磅(秤)、杆秤(生活中用)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名九年级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希望你喜欢。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透镜、纸片、放大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进行新课: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胶卷……快门……图3.2-1示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构:图3.2-4示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际是一个凸透镜怎样使用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要很用心的去写教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如力、能量、电流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力学和电学相关的问题。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与摩擦力、重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力学基础知识,能量与能源的转换,电学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滑轮、电池、灯泡等)。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如运动员推铅球、电路的点亮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键点。
六、板书设计1. 章节及重点内容。
2. 例题及解答步骤。
3. 实验原理和结果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简述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
描述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2. 答案:力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如使用弹簧秤直接测量重力,使用滑轮和绳索间接测量力的大小。
加速度a = F/m = 20N / 5kg = 4m/s²。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物体在高度变化过程中,势能转换为动能;在弹性形变过程中,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复习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物理科普书籍,参加科学活动,提高物理素养。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5篇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1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2、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九班级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最新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九班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吗?它能关心你的物理教育活动顺当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乐观的关心。
你是否在找正预备撰写“九班级物理总复习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184022九班级物理总复习教案1爱因斯坦说:“爱好是的老师”。
可见,爱好对学习多么重要。
心理学指出:学习爱好是指同学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
由此可见,要想让同学学好物理,同学只有对物理感爱好,才想学、爱学,最终学好,用好。
因此,如何激发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导课好玩“授业无趣,必不乐学”。
物理规律和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假如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填鸭式讲授,对同学就缺乏吸引力,会使同学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
那么,怎样在授课一开头的时候,就能引起同学剧烈的求知爱好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导入课题的问题。
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应想方设法创设各种好玩的物理情境,让同学在此情境中感受到物理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从而对本节内容产生深厚的探究热忱。
例如讲“汽化和液化”时,演示“纸锅烧水”,会立刻吸引同学的留意力。
在“流体压强和流速”教学中,老师用力向漏斗管口吹气,请同学观看下方紧贴漏斗壁的乒乓球是否会掉下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由此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同学学习新学问的欲望。
除演示试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叙述一些趣味小故事,也能吸引同学的留意力,引起同学爱好。
例如讲授“重力”时,可以讲一下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既展现了“万有引力”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
二、举例寓趣,设疑激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化枯燥为生动,擅长举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
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液体中传播”时,举例:“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来说明问题,在进行“汽化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杯子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明确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身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但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但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身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明确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六.板书设计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第一讲《声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知道声速的传播规律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3、明确噪声的危害与防止4、知道声音的利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深学生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一)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
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二)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如何解释乐音的三个特征并且运用。
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1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必看
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必看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简单电路【知识导航】一、电路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元件所组成的电流路径。
2、电路中元件的作用:(1)电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是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
(4)导线:连接电源、用电器、开关,让电流形成通路,起传输电能的作用。
3、电路的三种状态:(1)通路:在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会有电流的电路叫做通路。
(2)开路:当开关断开,或电路某处断开,电路中不再有电流的电路叫做开路。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源的电路,叫做短路。
(短路有两种情况:用电器部分短路和电源短路)4、如图1所示,几种元件的符号:图1 图25、如图2所示,短路有两种:一是电源短路,即将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相连,这样可能会烧坏电源;二是局部短路,即将用电器(或电表)的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这样会导致被短路的用电器(或电表)不能工作,但不会烧坏。
二、串并联电路串联并联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首—尾—首—尾)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首—首、尾—尾)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控制该支路的用电器。
电路图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1)电流分析法:根据“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的方法分析电路中的电流,若电流在途中不分流,则用电器串联;若在某处分流,则用电器并联。
(2)断开法:去掉任一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用电器并联。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材为人教版《物理》。
复习范围包括第一章至第十章,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物理学简介、测量长度和时间、质量与密度;2. 第二章:压力与压强、浮力、液体与气体;3. 第三章:热学基本概念、热量与能量、内能与做功;4. 第四章:力学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与惯性;5. 第五章:杠杆与滑轮、简单机械、功与功率;6. 第六章:声学基本概念、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应用;7. 第七章:光学基本概念、光的传播与反射、折射与透镜;8. 第八章:电磁学基本概念、电流与电路、电压与电阻;9. 第九章:磁学基本概念、磁场与磁体、电与磁;10. 第十章:物理学在生活与技术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记忆;2.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2. 知识梳理:分别对第一章至第十章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突出重点知识;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随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中考物理总复习;2. 板书内容:分别列出第一章至第十章的重点知识,突出关键概念和公式;3. 板书结构:按照章节顺序排列,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查看和记忆。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篇1)一、教学思想: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
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教学上打算在全面抓好的同时,拔出一部分尖子起领头作用,对有学习积极性而基础一般和较差的人给予大力的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躺倒不学的人首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在采用较低难度的作业和要求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理论学习: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备好每堂课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中考为指挥棒,以自主、创新、合作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批改作业精批细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
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生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激光源、各种透镜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案(全套)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案〔全套〕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案〔一〕运动的世界A一、复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根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长度的物体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二、根底知识回忆,规律方法小结 1、长度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根本单位为_________,比它大的单位有___________;比它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要求注意换算关系:1m= km= dm= cm= mm= μm = nm。
1km=______m,1dm=______m,1cm=______m,1mm=______m,1μm=_______m,1nm=_______m。
2、时间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根本单位为。
比它大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比它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要求注意换算关系:1s= h= min= ms= μs。
1h=___ ___s,1min=______s,1ms=____ __s,1μs=_____ __s。
3、单位间的换算方法:“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5×10mm=m〔3〕0.32km=__________dm 〔4〕256000μm=_______dm 〔5〕7200s = h〔6〕1h20min= s 4、认识刻度尺和停表〔如图〕,其中停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
〔沿小圈走的是分针,沿大圈走的是秒针,秒针转一圈的时间通常是30秒。
读数=分针数+秒数〕量程零刻线分度值单位 5、正确使用刻度尺〔五对〕〔1〕选对:根据需要选用适宜的刻度尺〔考虑量程和分度值〕。
物理中考复习教案七篇
物理中考复习教案七篇物理中考复习教案七篇物理中考复习教案都有哪些?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和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具有价值,而且对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物理中考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一、热身训练: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二、典型例题: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汽彻B 0.2 0.4 0.8 1.2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汽车B 0.5 1 2 3(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篇2知识目标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课题】长度的测量误差【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篇3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法建议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教学过程】1,实验引课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注意分析的问题:到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分析实例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点的过程.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辅导参考】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评价方案】1、学生自评.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篇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电流,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篇一: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全)】初三物理教案一运动的世界1、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记:记下数值和单位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cm.3、长度单位换算33691km=10m 1m=10dm=100cm=10mm=10?m=10nm例:45?m=4.5?10-5m 0.23dm=2.3?107nm4、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其中:(1)计算时将s和t的单位化成m/s或者km/h(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
若汽艇以100m/s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船=v船t=100m/s?5s=500m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5s=1700m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船+ s声)/2=1100m 5、平均速度严格按公式v=st来计算,切勿利用v=v1?v22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的公路上行驶,前50m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解:前半段时间为:t=后半段时间为:t=svsv==50m20m/s50m10m/sst=2.5s =5s =100m7.5s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应用练习] =13.3m/s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精华
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精华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初三物理教材,全面复习第一章至第八章的核心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力学基础、机械运动、声音与光、热学、电学、磁学、现代物理技术基础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学、电学、磁学等综合应用题型的解题方法。
重点:基本概念、原理、定律的掌握;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PPT课件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25分钟)按照教材章节顺序,逐一梳理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精选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5分钟)配合例题,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学生互动(10分钟)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解答疑惑,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图2. 重点概念、原理、定律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4.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学综合题: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加速度等。
(2)电学综合题:分析电路图,计算电阻、电流、电压等。
(3)磁学综合题:解释磁现象,计算磁通量等。
2. 答案:(1)运动速度v=5m/s,加速度a=2m/s²。
(2)电阻R=10Ω,电流I=2A,电压U=20V。
(3)磁通量Φ=0.5Wb。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推荐物理学科拓展读物,提高学生物理素养。
(2)组织物理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电路【知识导航】一、电路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元件所组成的电流路径。
2、电路中元件的作用:(1)电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是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
(4)导线:连接电源、用电器、开关,让电流形成通路,起传输电能的作用。
3、电路的三种状态:(1)通路:在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会有电流的电路叫做通路。
(2)开路:当开关断开,或电路某处断开,电路中不再有电流的电路叫做开路。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源的电路,叫做短路。
(短路有两种情况:用电器部分短路和电源短路)4、如图1所示,几种元件的符号:图1 图25、如图2所示,短路有两种:一是电源短路,即将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相连,这样可能会烧坏电源;二是局部短路,即将用电器(或电表)的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这样会导致被短路的用电器(或电表)不能工作,但不会烧坏。
二、串并联电路串联并联(1)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2)常用单位:毫安 (mA)、微安(μA)。
(3)换算关系:1A=103mA=106μA3.一些电流值:台灯和手电筒中的电流都约0.2A,计算器中的电流约100μA,电冰箱中的电流约1A等。
4.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其使用方法是(两要两不要):(1)要串联在待测电路中;(2)要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3)被测电流不要超出电流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4)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
否则造成电源短路,可能会烧毁电源和电流表,原因是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电阻很小。
四、电压(用字母U表示)1.电压的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某段电路中有电流必有电压,而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
2.电压的单位:(1)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2)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3)换算关系:1kV=103V,1V=103mV=106μV。
3.一些电压值: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手机锂电池的电压为3.6V。
4.电压的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其正确使用方法:(1)必须把电压表和被测电路并联。
(2)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否则指针会反偏。
(3)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4)电压表可以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此时测得的电压是电源两端的电压。
不会造成电源短路,原因是电压表相当于一个很大的电阻。
5.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比较项目电流表电压表不同点符号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直接连接电源不能能量程0.6A 3A 3V 15V 每大格0.2A 1A 1V 5V 每小格0.02A 0.1A 0.1V 0.5V 内阻很小,几乎为零,相当于导线很大,相当于开路A V相同点1.表在使用前要调零;2、读数时先要看量程,再分析分度值;3、电流从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4、被测量不能超过表的量程。
五、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1、串联电路:(1)电流规律: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表达式:I=I1=I2。
(2)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表达式:U=U1+U2。
2、并联电路:(1)电流规律:并联电路干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表达式:I=I1+I2。
(2)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表达式U=U1=U2【易错点梳理】(1)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2)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①、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②、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③、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
【典题精讲】例1.如图所示的四种电路图,当开关均闭合时有短路现象的是()【分析】一个正确电路是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短路有电源短路和局部用电器短路两种情况,电源短路因电流过大会损坏电源,是不允许的;局部用电器短路不会烧坏电源和用电器,有时利用用电器短路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细化考点2:辨认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根据元件的连接方式判断电路连接的正误。
例 2.如电路图所示,下列实物连接正确的是()细化考点3:能根据具体要求绘制简单的电路图(不超过两个用电器)。
例3.根据图甲中所示电路图,将图乙中的实物连接起来。
【分析】按电路图连接电路,一般是按电流流向来连接。
从电源正极开始,电源正极→开关S →灯L 1→开关S 1→负极(如图3中实线所示);找出分支点A ,从分支点A →开关S 2→灯L 2→汇合点B细化考点4:描述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识别电流表,能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使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例4】如图所示,M 、N 表示一个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a 、b 、c 、d 表示电路中的四个连接点,若想用此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流,则以下连接正确的是( )A 、M 接a ,N 接bB 、M 接d ,N 接aC 、M 接c ,N 接dD 、M 接d ,N 接c细化考点5:描述电压的概念,知道电压的单位,能正确识别电路中的电压表和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
【例5】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 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左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流表的示数变小B 、电压表的示数不变C 、电压表的示数变小D 、灯泡变暗【分析】首先要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特点,电流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导线,电压表所在的位置相当于开路(分析时可去掉),可看出,灯泡和滑动变阻器是串联,V 表测电源的电压,A 表测滑动变阻器的电流。
细化考点6: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
【例6】a 、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控制的不变量有 、 、 。
实验结果: 相同的导体,长度越大,电阻越 。
A.不能发光,能发光B.能发光,不能发光C.都能发光D.都不能发光【能力提升】1.一个验电器带有正电,它的箔片张开某一角度,用另一个有绝缘手柄的导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箔片的张角减小,关于导体的带电情况,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可能带负电B.只可能带正电C.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或不带电2.在图14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R2值分别为12欧和3欧,甲、乙两处可分别接入电流表或电压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断开电键S,甲、乙都接电流表时,甲、乙两个电表示数的比值为2B、断开电键S,甲、乙都接电流表时,甲、乙两个电表示数的比值为1/4C、闭合电键S,甲接电压表,乙接电流表时,甲、乙两个电表示数的比值为3D、闭合电键S,甲接电压表,乙接电流表时,甲、乙两个电表示数的比值为123、在图1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后,电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一个电压表示数变大,则( )A、灯L可能变亮B、灯L可能短路C、电阻R可能断路D、电阻R可能短路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是5Ω,干路中的电流I是0.5A,电阻R2两端的电压是2V。
求:A 、a 为电流表,b 为电压表,c 为电流表B 、a 为电压表,b 为电压表,c 为电流表C 、a 为电流表,b 为电流表,c 为电压表D 、a 为电流表,b 为电流表,c 为电流表10. 如图11-2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 后,发现灯L1不亮,L2正常发光。
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A 、开关S 接触不良B 、电灯L1灯丝断了C 、电灯L1短路D 、电灯L2短路 11. 小张家的卫生间按如图11-3所示的电路安装了照明灯L 和换气扇M ,则下面错误的是( )A 、能各自独立工作B 、能同时工作C 、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一定相等D 、工作时两端的电压一定相等 12. 关于街道上路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因为它们都是傍晚亮起,清早熄灭,所以它们是串联的B 、有时候,某盏路灯坏了,其它的还会亮,所以它们是并联的C 、只要一个开关就可以控制它们的亮灭D 、必须每盏灯用一个开关控制二、作图与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1. 根据图11-5中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电路。
2. 根据11-6中的实物电路,在右边的虚线框中画出电路图。
三、探究与计算题(第1题8分,第2题4分,第3题6分,共18分)1. 在用电流表研究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的实验中,小明测出干路中电流为0.5A ,通过灯泡L1的电S 1S 2图11-6SL 1L 2A A1230.20.40.60.63L 1L 2图11-5S 1 S 2M 220SL 1 L 2L 1L 2cba图11-1 图11-2 图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