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合集下载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回顾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回顾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回顾作者:罗进珍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笔者收集了2006年至2016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主要调查了这期间国内十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近几年概念隐喻研究在国内呈增长态势。

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概念隐喻理论相关、外语教学和话语和语篇分析方面。

可以说,概念隐喻研究处于应用热中。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思维能力;概念隐喻的应用研究;隐喻分析框架一、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类概念系统的建构往往借助于隐喻。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通常会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关联。

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是两个认知域概念的映射,即源域中的概念向靶域的映射。

源域( source domain)通常是指具体的、较熟悉的实体领域,靶域( target domain)通常是指无形的、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领域。

(George, 2003)赵艳芳是最早介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学者之一,并对此书对语言学的发展贡献,予以肯定。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语言的修辞,属语言表达问题。

赵艳芳评议此书作者一反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见解,“隐喻” 在这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且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隐喻概念。

(赵艳芳, 1995)在理论探索当中,为了方便人们看清和理解隐喻,朱世清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索和追寻隐喻众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背后的理据。

他认为20世纪以来的隐喻观是对西方两大学派的继承和发展,即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格观和柏拉图学派的语言内部机制观。

(严世清, 1995)束定芳回顾西方隐喻研究历史和现状,总结出西方隐喻三个时期:修辞学-语义学-多学科。

与国外隐喻热相比国内隐喻研究显得缺乏热情。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作者:李照倩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概念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人们的推理、想象等心理活动必须通过借助于对概念的加工而进行。

近年来,概念隐喻在各个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的相关实证研究逐渐变多。

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文试从实用性,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近十年来有关概念隐喻实证研究优缺点。

关键词:概念隐喻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1. 引言自从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从“一种语言现象”引入认知范畴,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知的隐喻就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90年代以来,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尝试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的阐述,只有极少数人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证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20世纪初,开始有学者进行概念隐喻相关的研究。

研究对象分别为初高中学生,大学生,研究角度可以是词汇教学,阅读角度等等。

2.理论简述Lakoff和Johnson (1999)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MT),这一理论也称为认知隐喻理论(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概念隐喻的主要观点有:(1)隐喻是人们用具体的经验去构造抽象的概念,是通过映射(mapping)完成的。

(2)隐喻概念具有系统性。

(3)隐喻的突显和隐藏:在突显目标域的某个方面的时候必然会隐藏另一个方面,比如ARGUMENT IS A WAR,在突显有有输有赢,有敌对双方等方面的时候,会隐藏死亡,流血等方面。

(4)抽象概念具有体验性,来源于我们的日常体验。

3.基于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关于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接下来本文就近十年来有关概念隐喻实证研究分析一下。

目前有关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1.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概念隐喻知识能否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能力?2.课堂教学中采用概念隐喻的方法较传统教学方式是否更有效?3.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与学习水平存在什么关系?3.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多为高中或是大学生,大学生又分为英语专业或者是非英语专业。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NO, 4
Au . 01 g2 l
是 由两 种思 想 的互 相作 用得 到 的 。并 且指 出传统
类 。1 2世纪 南 宋 陈骥 第 一 次 在 汉 语 修 辞 学 上 提
隐喻理 论 的缺 陷在 于忽 视 隐喻是 思想 间 的交 流 和 语境 对 其 的作用 。 自2 纪 6 0世 0年 代 以来不 少学 者 在理查 兹 的 互 动论 的基 础上 继 续 研 究 , 出 隐喻 中两 个 词 项 提 或概 念 的相 似点 不一 定 都 是 预 先 存 在 的 , 是 通 而 过 互动 创建 的 , 中 的代 表 人 物 就 有 布 莱 克 。布 其 莱 克发 表 的一 系 列 著 作 有 : dladM tpo: Moe n eahr
现 在 隐喻作 为一 种认 知现 象 , 对人类 的思维方 式 、 语 言使 用 、 艺术创 造 等等 , 响 巨大 而深 远 。本文 影 对 隐喻 研究 的历 史 做 一 个 梳 理 , 总 结其 在 不 同 并
历 史 阶段在 中西 方 的影 响 。

段, 两者之 间 的 关 系是 一 种 对 比关 系 。隐 喻 的 主
辞 手法 的局 限 , 隐喻 研 究 从 词 汇 层 次提 高 到 句 把 子 层次 , 以语 义 学 的 眼光 重 新 审 视 这 一语 义 现 并 象 。 “ 动论 ” 互 的思想 在 于 : 喻是 两 种 不 同事 物 隐 的思想 在一 个词 或 短 语 中 活 动 , 这个 词语 的意 义
要作用是修辞功能 , 隐喻与明喻在本质上是一致
的。
在亚 里士 多 德 提 出 “ 比论 ” 的公 元 1世 对 后
纪 , 辞学 家 昆 提 良把 隐 喻 的 研 究 总 结 为 “ 代 修 替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

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
维普资讯
山 东 外 语 教 学 20 0 2年 第 3期 ( 第 8 总 8期 )
我 国 目前 隐喻 研 究 的进 展 简 评
孙 启 耀 伊 英 莉
(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外 语 系 , 龙 江 哈 尔 滨 10 0 ) 哈 黑 5 0 1
摘要 : 国 内外语 界 , 来越 多的学者 把 注意 力转 向对 隐喻 的研 究。研 究 的 内容 包括 对 隐 喻 定 义 的界 定 、 类 , 在 越 分 对 隐喻 功能 的研 究 , 对语 法隐喻 的研 究 , 国外 古典 隐喻 理论 的介绍 以及 对 隐喻 意义 的辨认 、 断 的研 究等 。本 对 推 文 主要 对 我 国一 些 学者 对隐喻 的研 究取得 的 成果进 行 了评 介 , 隐喻研 究 的 不足提 出 了看法 , 隐喻 研 究 的发 对 对 展 趋 势提 出 了展 望 。
2 有关 隐 喻理 论的 研究 .
做出系统的描述。
林 肖喻(94 认 为隐喻是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能 19 )
近三 、 四年来 , 一些专家学者胡壮麟(96 , 19 ) 朱永生 、 严 以已知喻未知, 以熟悉喻不熟悉, 以简单喻复杂, 以具体喻抽 世清(00 , 20 )束定芳(96 , 19) 吴莉(99 , 肖喻 (94 , 19)林 1 )范文 象 , 9 以通俗喻科学 , 从而形成一种抽象思维手段 , 发挥其思维
芳(97 , 19 )刘振前(99 等人从理论 的角度 对隐喻进行 了探 功能。林文是从抽象思维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的 , 19 ) 只涉及
讨 。其中比较热 门的话题涉及到的是国外古典隐喻理论 、 . 隐 了隐喻的功能的一个方面。
喻的定义研究 、 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概念隐喻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研究——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概念隐喻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研究——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概念隐喻视域下的政治语篇研究——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摘要:概念隐喻是构建政治话语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类型、特征和发挥的政治作用。

研究发现:报告中隐喻使用频繁且类型丰富,机器隐喻使用频率最高;大量隐喻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的特色执政理念,构建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为构建中国治理的国际话语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政治语篇政府工作报告1引言长久以来,隐喻被意为用一词代替另一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因此,隐喻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提出概念隐喻。

他们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隐喻不只是表层的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从事认知活动的工具[1]。

他们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作为向世界宣传本国执政理念和外交政策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国家领导人的对外演讲是目标导向的交际活动,反映本国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态度[2]。

毫无疑问,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治国理念、国家话语权威的集中体现。

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探究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模式,试图揭示中国政府所传达的执政理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话语。

2隐喻与政治语篇1996年,Lakoff在他的著作中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了探讨[3]。

在政治文本中,政治家会采用日常话语来解释晦涩难懂的政治概念和政治术语,向民众传递他们的政治意图。

Thompson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政治缺少隐喻,就像鱼离开水一样,隐喻对政治的重要性就像水对鱼的重要性[4]。

虽然目前存在对汉语政治语篇的研究,但整体数量不多。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因此,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具有承前启后的战略意义,具有一定价值。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颠 覆 了隐 喻 是 一种 用 于 文 学 作 品 修 辞手 段 的传 统 隐 喻观 , 引起 了 国 内学 界 的 高度 关 注 ,学 者们 争相 从 各 个 层 面对 概 念 隐喻 进 行 了广 泛 的 研 究 。 因而 ,本 文 通 过检 索 过 去 十 七 年 间 发表 在 国 内外 语 类 核 心期 刊 上 研 究 概念 隐喻 的文 献 , 从研 究方 法 与 研 究 内容 入 手 探 讨 国 内概 念 隐喻 的研 究状 况 ,并 对 其 未 来研 究趋 势 做 出预 测 。这 类 回顾 性 工 作 不但 可 以拓 宽 国 内概 念 隐喻
零 跃 升 到第 六 阶 段 的 1 3 % 。 1 . 英汉 概 念 隐 喻对 比研 究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 ,是人类 感知世界 、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植根于人
们 的语言、思维和文化 中。人类 由近及远 、由实体到非实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人体及其器



































2 1
l 4

概 念 隐喻 综 合分 析 研 究
概 念 隐喻 在 文学
0 0 0 2 1 1 1 l l O 1 2 l 0
学报 》
2 01 4 . 1 1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8年中国英语界隐喻研究成果作出全面总结和评价,并对隐喻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对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隐喻研究综述1.引言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代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

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

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

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

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

最新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最新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一、引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

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

如表1所示:三、内容分析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

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

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

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

中国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综述作者:唐小雪王雪林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在检索刊登在中国知网上有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的文献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概念隐喻这一理论的研究逐渐向跨学科跨语言多向发展。

鉴于此,本文主要对2009-2019年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概念隐喻语言研究发展趋势1.引言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现为转折点,开始将隐喻与认知联系在一起,我国专家学者通过理解和翻译西方的关于隐喻的著作,进而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国内的语言现象,同时也发现了概念隐喻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隐喻的批判研究。

可见,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梳理其中的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对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概况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有: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等等。

概念隐喻理论的观点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1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的现状:在CNKI的高级检索栏中输入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并含“概念隐喻”,总共检索到461篇关于隐喻的文献,其中2009.1.10-2019年(截止到7月20号)的文献为370篇,约占总篇数的80.26%,而2000-2008年的仅有91篇,约占总篇数的19.73%。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专家学者还有可能不断加深对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理解认知结构的重要方面,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在使用中拥有非常丰富而有趣的形式。

隐喻作为具有潜在理解能力的语言表达,在语言学界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此,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领域迅速发展。

本文将进行一次系统和客观的回顾,来评价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汉语隐喻研究、语义隐喻研究、文本隐喻研究、语用学隐喻研究、修辞隐喻研究、认知隐喻研究、社会语言学隐喻研究和跨文化隐喻研究。

同时,隐喻研究还涉及到诸多领域,例如绘画、咨询、戏剧、心理学、社会性格学、社会学、园林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广泛领域。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隐喻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进行。

首先,观察研究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文献来观察隐喻的使用和效果。

其次,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口头报告、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来挖掘隐喻的使用行为和语言效果。

此外,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当代国内隐喻理论的主要构造为认知隐喻理论和文化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是指按认知结构来解释和分析隐喻,主要着重于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它指出,隐喻既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句子或文本,也可以用于表达句子或文本。

文化隐喻理论主要探究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并按文化情境解释隐喻的具体意义,强调文化强烈影响隐喻的使用和理解。

再者,从研究成果来看,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的成果繁多,有许多论文和著作涵盖了认知隐喻、文化隐喻、文本隐喻、语言表达隐喻、教育隐喻、修辞隐喻以及其他多种隐喻形式。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在教育咨询、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中的隐喻使用,从而丰富了研究领域的视野。

最后,从未来的研究方向来看,隐喻研究领域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可以期待几个发展方向。

首先,对跨文化隐喻的研究。

不同文化中的东西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跨文化隐喻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社会语言学隐喻的研究。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性的语言组织来传递思想或观点。

隐喻研究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

首先,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是多样化和跨学科的。

隐喻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并结合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和文本解读等方法进行探索。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势必会促进对隐喻现象的更深入理解。

其次,隐喻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即人们是如何理解和产生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解释隐喻理解的过程,包括联结主义模型、构建主义模型和类比模型等。

其次,研究者关注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的角色和功能。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交互和社会认知。

此外,研究者还探索了隐喻的语料库分析方法以及隐喻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变化等问题。

最后,隐喻研究的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跨学科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增加,从而更好地揭示隐喻理解的认知基础。

第二,隐喻的语料库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语料库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语言数据来验证和拓展现有的理论框架。

第三,隐喻研究将会更加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频繁,研究者将会关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结起来,隐喻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正在广泛发展。

研究人员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角色和功能,并借助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深入。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1.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概述随着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

多模态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涉及词汇、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对于理解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分类与特征;多模态隐喻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中的应用;多模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认知过程等。

国内学者还关注多模态隐喻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如跨文化交际、社会认知、心理语言学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学者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纷纷设立了专门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课程和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对多模态隐喻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资助项目、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进一步拓展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范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和语境的需求;如何揭示多模态隐喻生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规律,以及如何将多模态隐喻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整合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将继续努力,以期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1.1 多模态隐喻的定义与特点多模态隐喻是指在语言表达中,通过将一个概念或对象与另一个具有不同模态(如视觉、听觉等)的概念或对象进行类比,从而产生新的语义关系和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认知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

多样性:多模态隐喻可以涵盖多种模态,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多种类型,如物体隐喻、行为隐喻等。

这使得多模态隐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达形式。

动态性:多模态隐喻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是指运用认知语言学或者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中概念之间的隐喻关系。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称为“源”)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称为“目标”)来理解或描述某种事物或概念的方式。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对隐喻的影响,以及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结构和隐喻式用语。

在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分析文本语料、语言习惯、语义扩展等来揭示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结构。

例如,有些研究者发现在汉语中,我们常常将时间看作是一个河流,用诸如“过去”、“未来”等词汇来描述,这是一种时间隐喻。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隐喻,如“中国人的言谈活动常被视为战斗”,这里“言谈活动”是源,战斗是目标,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强调争斗、对抗的特点。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特点。

它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应用隐喻理论来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政治言辞等,进一步深化对文化文本的理解。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隐喻在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其他概
念隐喻的形成和语用功能等问题。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概念隐喻研究现状
1. 概念隐喻研究的核心概念
概念隐喻研究包括经典隐喻理论、冲击理论、隐喻理论等关于概念隐喻的文本结构模型。

它们指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的表达并非单一的性质,而是不断的变化和创新。

概念隐喻可以提高人们语言信息的理解度,增强概念的吸引力,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有力。

2. 概念隐喻研究的重要成果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较为成熟,有一定的论文和著作,被作为重要体系成果。

其中,《国家标准词典》和《国际隐喻和其它象征表达学研究》等文献收集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实例;另外,李夏晨、张丛林等学者也在国内概念隐喻表达的研究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他们研究得出的一些理论也有帮助于概念隐喻研究的进展。

二、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1. 概念隐喻研究中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目前,随着AI技术的日益成熟,特别是语义分析技术、文本挖掘技术、机器学习
技术等日新月异,将在概念隐喻研究中大放异彩。

另外,国内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也将有助于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

2. 概念隐喻研究中跨学科融合的发展
概念隐喻的受众出现了多样性,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而被跨学科的研究所拓展。

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更灵活的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有关理论,从而探索更深层次的概念隐喻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果,在数据处理技术和跨学科融合发展方面还有许多潜力可以挖掘。

随着研究取得更多成果,概念隐喻研究会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 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意义的 信息和结论。
研究技术路径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梳理国内外视觉词汇隐喻 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
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梳理出视觉词汇 隐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法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对视觉词汇 隐喻的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
词汇隐喻的分类
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
词汇隐喻的认知功能
概念映射、认知简化、认知创新
国内相关研究
01
引进与述评
对国外词汇隐喻理论的引进和消化
02
实证与应用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隐喻研究、词汇隐 喻与二语习得、词汇隐喻与翻译研究 等
03
理论拓展
词汇隐喻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与 拓展
2
揭示视觉词汇隐喻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的重要 作用
3
为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提供有益 的参考
研究目的
系统梳理和总结视觉词汇隐喻的理论 框架和研究方法
深入探讨视觉词汇隐喻的认知和语言规律 及其应用价值
为进一步研究视觉词汇隐喻提供参 考和借鉴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研究
早期词汇隐喻理论
归纳总结法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数据的整理,总结出视觉词 汇隐喻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04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
01
视觉词汇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文本中,具有较高的出现 频率。
02
视觉词汇隐喻的类型多样隐喻的运用受到文化、语境和个人认知因素的影响。
相关研究比较分析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隐喻翻译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在这个领域,中国学者在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我们需要理解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常常用于描述抽象或抽象的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隐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学者通过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中运用了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提出的,它认为概念是通过对抗和整合的方式形成的。

在隐喻翻译的研究中,中国学者运用了这一理论,分析了源语和目语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隐喻翻译的整合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他们通过对源语和目语概念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转化规律,进一步丰富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

中国学者还在隐喻翻译研究中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他们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式,总结了一些规律和经验。

他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隐喻翻译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他们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验证了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不仅运用了概念整合理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还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这些成果丰富了隐喻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隐喻翻译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如何平衡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我们期待未来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领域能够继续深入探讨,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一、引言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

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
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

如表1所示:
三、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

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

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

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

时间概念隐喻及表达因的不同而不同。

英美人主要是面向未来,中国人既面向未来,又面向过去。

总的看,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与文化和社会实际情况和人类经验相关,因此要也要对这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相关,不同领域中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共同存在,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需要结合语料库和文化、社会和人类经验进行综合考量。

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
朱建新(2009)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即帮助学生建立起目的语的概念系统。

近年来,概念隐喻理论全面应用到词汇、阅读、文化等二语习得环节中,与外语教学的联系逐步密切。

词汇方面,刘启成(2011)认为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英语词汇习得,为词汇习得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陈海燕、汪立荣(2013)认为在EFL词汇教学中的隐喻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对词汇的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自主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