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物修复技术与生态环境
田文涛
化工与制药专业理工1005班学号100150135
指导教师刘雪玲
摘要
微生物是自然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对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循环、高分子物的合成与降解、甚至对无机物质形成、能量物质的储存、细胞基因储存复制及未知的方面等具有重要贡献。
它的作用是呈两方面的:有益于人类的和病原的。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修复技术已成功应用对于修复污染环境,并取得很好的成果。
本文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着重叙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极其应用,从而说明了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和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生态环境保护
前言
生物修复( bioremediation) 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 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污染物, 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
它是一类低耗能、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环境生物技术。
它主要是利用土著微生物的代谢能力、活化土著微生物降解能力或者添加具有高速分解难降解化合物能力的特定微生物, 针对不同的污染环境, 可利用不同的修复微生物及改善其生长条件。
生物修复技术又包括动物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其中犹以微生物修复重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定义与应用,从而介绍了微生物对污染环境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持久有机污染物主要有有机磷农药、芳香族类化合物、卤代有机化合物等,它们在大气、水环境、土壤中广泛存在,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威胁。
这些环境有机污染物通常被认为是环境外来化合物,一般天然微生物由于缺乏与之降解相适应的完整酶系统,所以表现出难以生物降解。
但是在长期的接触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质粒传递特性,使很多微生物具有了降解或部分降解的能力。
下面讨论一下人们所关注的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据研究,假单胞菌及黄杆菌等均能产生一种高水平组合型表达的膜结合性有机磷水解酶,该酶对多种对硫磷结构的化合物都有降解活性,其pH、温度的范围广,稳定性强,底物范围广泛,可裂解包括P - O, P - F, P - CN, P - S等化学键。
自可以从上两种微生物中将有机磷水解酶提纯起,人们尝试了借助固定化方法进行有机磷水解酶的应用,载体先是选用三苯甲基琼脂糖,依赖疏水作用将酶分子固定其上,而降解反应体系中补充的为增大农药溶解度的有机溶剂会引起酶与载体的解吸效应。
为此将载体改用为聚酰胺纤维,采用共价结合法获得了良好的固定效果。
因微生物生长周期较长,酶纯化效率又低、成本高,无法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人们便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大肠杆菌宿主的表达系统上,使用强启动子lac实现有机磷水解酶大肠杆菌细胞表面高水平的表达,然后固定化细胞,发展成为生物反应器。
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后, 可能导致重金属在农作物体内积累, 造成食物链
污染, 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机理比较复杂,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一些学者认为,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在人为优化的条件下, 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微生
物或人为投加的特效微生物对重金属吸收、沉淀、氧化、还原等过程,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或毒性,使污染的土壤恢复生态功能。
有学者发现, Cu, Cd, Pb 能以硅酸盐或氢氧化物形式结合在芽孢杆菌细胞的表面。
变价金属在环境中可以同价态形式存在, 细菌的代谢活动可将这些重金属离子氧化还原。
某些细菌可向胞外分泌硫和磷酸等物质使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沉淀,或在细菌的成矿过程中伴随有重金属的共沉淀。
氧化硫杆菌、氧化亚铁杆菌等可通过提高氧化还原电位、降低酸度等滤除污泥、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
另一些学者认为,新陈代谢是微生物修复功能实现的生理基础,在新陈代谢
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对重金属元素的价态转化或通过刺激植物根系的发育影响植
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或毒性。
微生物通过产生有机酸、提供质子或与重金属络合的有机阴离子交换或络合金属离子,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含量增加,有利于超富集植物吸收。
某些菌还能通过胞外络合作用、胞外沉淀作用、胞内积累与转化等生理过程将重金属由高毒性变为低毒性。
微生物还可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 形成菌根或刺激根系分泌重金属络合剂、螯合剂,抑制重金属的毒性,或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大量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抗药性害虫大量增加, 增加农产品中农药残
留量, 严重污染环境, 危及人类健康。
而且化学农药新药开发越来越难, 研制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人们的目光转向一种新型农药! !!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具有农药特性的, 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和转基因产物。
生物农药具有副作用小、对环境污染小。
1 研究目的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生息的微生物或投加的特定微生物,在人为促进工程化条件下,分解污染物,修复被污染的环境。
目前受污染的环境主要有土壤、水体等,微生物修复正是利用微生物将其中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无机物质的过程。
1.1微生物对持久有机物的降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持久性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现代工业特别是石油化工、农药等的不断发展,使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猛增,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恢
复能力,从而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滞留性、生物蓄积性和长半衰期,难降解、高毒、三致性及生殖毒性,广为人们所关注。
它们持久滞留于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质粒传递特性,使很多微生物具有了降解或部分降解的能力。
1.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后, 可能导致重金属在农作物体内积累, 造成食物链污染, 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 单一的修复技术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以生物修复为主, 注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辅以物理、化学及农业生态措施, 加快重金属毒性消解,促进生物吸收富集,从而提高生物修复的综合效率。
1.3生物农药:大量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抗药性害虫大量增加, 增加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 严重污染环境, 危及人类健康。
而且化学农药新药开发越来越难, 研制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人们的目光转向一种新型农
药! !!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具有农药特性的, 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和转基因产物。
生物农药具有副作用小、对环境兼容性好、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 日益成为全球农药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
同时, 筛选化学农药的机率只有二万分之一, 而生物农药的成功率是五千分之一。
与生物农药相比,化学农药的开发周期3 倍于生物农药, 开发费用40 倍于生物农药, 注册费则是生物农药的100 倍。
因此, 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用更多的投入来开发生物农药, 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众所周知, 生物农药相对化学农药而言还是个新兴的产业, 在技术支持方面还
有待进一步发展, 生物农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技术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瓶颈。
而生物工程技术则是这些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生物技术不仅能帮助开发生物农药, 提高产量和质量, 而且能改进生物农药。
结论
由此可见,微生物的存在在保持生态平衡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正常生活、自然生态以及环境保护离不开微生物。
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环境的修复既经济又安全,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潜力。
但在自然环境中散在分布的污染物不能进行集中处理,受污染环境中化合物成分变化影响大, pH波动也较大,有可能抑制降解菌的生长及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速度,以致达不到实际需要,使受污染环境不能有效地维持降解菌的生物量。
对此,我们可以创建具有新代谢途径、矿化能力强、降解范围广、效果好的环境污染物降解超级工程菌,这有很强大的优势,无疑为解决环境污染提供了新途径,对改善环境、控制环境污染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目前最有希望和前途的一种手段。
对于不能直接作为微生物生长基质的环境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可运用微生物共代谢机制,选择合适的生长基质来诱导产生所需的酶及足够的能量,驱动污染物的最初转化。
参考文献
1 、史雅娟,吕永龙,任鸿昌,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国际发展动态等[J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3, 25 (2) : 73 - 78.
2、贺永华, 胡立芳, 沈东升, 朱荫湄。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科技通报,2007,23(2):271 – 276
3、周启星, 魏树, 刁春燕.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2):419- 424
4、焦晓丹, 吴凤芝.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进展. 土壤通报, 2004, 35(6):769- 792.
5、章家恩,刘文高.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上壤与环
境,2001,10(2):154- 157.
6、石成春,郭养浩,刘用凯. 环境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进展[J ].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22 (12) : 863 – 867.
7、佚名. 生物农药, 正在兴起的农业新技术[ EB/OL] . ( 2006,07,11) [ 2006,
12, 25] http: / / info. jaas. ac. cn.
8、罗敏, 林永贤, 杨玉旺, 等. 生物农药! ! ! 21 世纪农药的生力军[ J] .
河北工业科技, 2003, 20( 5) : 54- 59.
9、雷肇祖, 钱志良, 章健. 工业菌种改良述评[ J] . 工业微生物, 2004, 34
(1) : 39- 51.
10、侯学文, 谢建军, 曾鑫年, 等. 生物技术在植物性杀虫剂研究开发中
的应用[ J] .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28(1) : 77- 82.
11、史秀娟, 王学海. 植物源农药研究现状与展望[ J] . 现代农业科技,
2006(3) : 34- 36.
12、YU J, LANGRIDGE W. Expression of rotavirus capsid protein VP6 in trans
genic potato and its oral immunogenicity in mice[ J] . Transgenic Research, 2003, 12(2) : 163- 169.
13、 LEITE A, KEMPER EL, DA SILVA M J, et al. Expression of correctly pro cessed human growth hormone in seeds of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J] . Molecular Breeding, 2000, 3(1) : 47- 53.
14、TELI N P, TIMKO M P.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se of transgenic plant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therap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als [ J ] .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2004, 79: 125- 145.
15、叶兴国, 王艳丽, 丁文静. 主要农作物转基因研究现状和展望[ J]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 5) : 93- 100.
16、 HILDER V A, GATEHOUSE A M R, SHEERMAN S E, et al. A novel mech
anism of insect resistance engineered into tobacco [ J ] . Nature, 1987, 330 (6144) : 160- 163.
17、袁龙刚, 张军林. 微生物资源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J] . 陕西农业科
学, 2006( 5) : 84-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