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模块7】

合集下载

302-《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302-《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02笔记】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302笔记】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本节重点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

➢教育学的发展苏格拉底——“产婆术”亚里士多德——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著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第一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荀子——性恶论代表,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力量加以调教孟子、格赛尔、威尔逊——内发论代表,认为人的发展需要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与发展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2.卡洛夫——《教育学》,世界公认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功在流浪儿与违法者改造,核心集体主义教育4.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5.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的五条教学原则;6.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教学法;错题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重点: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确定;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二、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经济功能);2.再生产科学知识Ⅱ.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性质)1.决定教育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力;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可以对教育者进行选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非识记)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2.影响教育内容选择;3.影响教育方法使用教育对文化的促进: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2.传播和交流文化;3.选择和提升文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掌握相关的核心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您梳理的一些必背知识点。

一、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意味着教育不是随意发生的,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包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智育侧重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育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美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能力;劳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同时,教育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而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政治思想等方式,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影响。

教育与文化相互交融。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对文化具有传承、创新和融合的作用。

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教育。

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不平衡性体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以及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要求教育要树立信心,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其不足。

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部分,要求考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重点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的掌握。

考试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分析1、教育学原理:主要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目的与原则、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发展与改革等内容。

重点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2、心理学基础:主要涉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咨询等内容。

重点考察考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3、教育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政策、学校管理与教师权益等内容。

重点考察考生对教育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

4、教育伦理道德:主要涉及教育伦理原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伦理问题与解决等内容。

重点考察考生对教育伦理道德的理解和运用。

5、教学设计与实施:主要涉及教学设计原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

重点考察考生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策略1、梳理考试重点:根据历年考试大纲,梳理出考试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2、注重知识联系: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便于记忆和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案例和教学实践,理解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多做模拟试题:多做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

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注意事项1、注意考试时间:合理安排答题时间,避免因时间不够导致失分。

2、仔细审题: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避免因误解题目而失分。

3、答题技巧: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如排除法、比较法等,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速度。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的总结:1.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概念、目的和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教育理论- 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心理学基础知识-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动机理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3.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学生权利保护和教育公平问题4. 教育评价与测量- 教育评价的目的、类型和方法- 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工具- 教育评价与测量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5. 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流程-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实施的技巧和方法6. 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 班级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学生指导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行为问题的识别与干预7. 教育技术与应用-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8.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9. 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跨学科知识在教育中的应用- 跨学科教学的策略和技巧10.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方法- 教育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教育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应用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一、教育科学与教育管理1. 教育科学1.1 教育科学的基本含义教育科学是以研究人类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探讨教育的本质、规律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1.2 教育科学的学科结构教育科学的学科结构包括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特殊教育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2. 教育管理2.1 教育管理的基本含义教育管理是对教育系统进行管理和指导,通过制定政策、规划、评估、监督和协调等各种手段,实现对学校和教育事业的经营和管理。

2.2 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责1.制定教育政策;2.编制、管理教育预算;3.组织教育招生和分配工作;4.安排教师职务和晋升;5.保证学校师资力量;6.策划、组织和实施教育改革。

二、课程与教学理论1. 课程理论1.制定课程目标;2.构建课程体系;3.设计教学方案;4.实施课程教学;5.评估课程效果。

2. 教学理论2.1 教学范式教学范式包括传统教学、探究教学和互动教学三种。

2.2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

三、教育与生活1. 教育与性别问题1.女生普及率较低;2.教育性别差异存在;3.推广女性教育。

2. 教育与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的定义;2.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理结合。

3. 教育与社会问题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2.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3.教育的社会责任。

四、教育与学科学科1. 教育与语文教学1.语文教学的特点;2.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任务;3.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 教育与数学教学1.数学教学的特点;2.数学课程的目标和任务;3.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3. 教育与英语教学1.英语教学的特点;2.英语课程的目标和任务;3.英语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以上是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的要点梳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考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素质,从而在考试和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备知识点清单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备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概述一、客观题知识点1 教育的构成要素知识点2 教育的起源【对啊连环记】本能生(生物起源说)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心(心理起源说)有美(美国)梦(孟禄);米(米丁斯基)洛夫(凯洛夫)爱劳动(劳动起源说)。

知识点3 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西方社会的教育2.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1)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德国(当时的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二、主观题知识点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第二节教育学概述客观题知识点1 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著名教育家及思想2.《学记》(1)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专著。

(2)教学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教学相长原则。

知识点2 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对啊连环记】苏格拉底是产婆,柏拉图总爱玩游戏,亚里士多德爱自然。

知识点3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对啊连环记】卢梭善(性善论),康德一(把教育学作为专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裴斯泰洛齐教心(教育心理学化),绅士洛克在白板(白板说)上画漫画(教育漫话),斯宾塞用知识为生活做准备。

知识点4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对啊连环记】赫尔巴特: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二理论(伦理学和心理学)、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四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知识点5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啊连环记】姆(布卢姆)有掌握(掌握学习理论),纳(布鲁纳)来结构(结构教学论),瓦根(瓦·根舍因)找范例(范例教学),高度赞(赞科夫)发展(发展教学论),全面和谐好斯基(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30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 - 2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 2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 12 -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 - 14 -第四节:教育制度 ....................................................................................................................................... - 19 -第五节:教育目的 ....................................................................................................................................... - 20 -第六节:教育研究方法(看一遍).......................................................................................................... - 23 -第二章:中学课程 ............................................................................................................................................... - 24 -第三章:中学教学 ............................................................................................................................................... - 33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 - 47 -第一节:认知过程 ....................................................................................................................................... - 47 -第二节:学习心理 ....................................................................................................................................... - 55 -第三节:学习理论 ....................................................................................................................................... - 60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 - 64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 - 64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 - 65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 - 67 -第四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 - 71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 - 72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 - 72 -第二节:心理辅导方法 ............................................................................................................................... - 73 -第七章:中学德育 ............................................................................................................................................... - 74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 - 74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 ............................................................................................................................... - 75 -第三节:中学道德内容 ............................................................................................................................... - 76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 ............................................................................................................................... - 77 -第五节: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 - 77 -第六节: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及升学就业指导........................................................................................ - 78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 - 79 -第一节:班级管理 ....................................................................................................................................... - 79 -第二节:班主任 ........................................................................................................................................... - 82 -第三节:课外活动 ....................................................................................................................................... - 83 -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 83 -第五节:教师心理 ....................................................................................................................................... - 84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302)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精讲班-模块七 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精讲班-模块七 中学德育

模块七中学德育考情分析本模块知识大纲第七模块中学德育第一讲、中学生品德发展第二讲、中学德育第三讲、中学社会教育第一讲中学生品德发展思维导图考点1 品德的含义及结构一、品德的概念二、品德心理结构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个人)≠道德(社会)(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包括: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基础)部分。

2.道德情感(中介)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伦理性的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调控)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的作用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

4.道德行为(标志)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评定一个人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再迟到,但是冷,王军冬天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A、道德认识水平B、道德情感水平C、道德意志水平D、道德行为水平【答案】C【解析】王军虽然知道不能迟到,但是不能够坚持先去,这说明道德意志水平薄弱,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其道德意志水平。

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以下是为您总结的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教育与社会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1.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3.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4.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1)依从: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6.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①认识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识7.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基本观点: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②权威阶段③可逆性阶段④公正阶段(2)教育价值①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基本观点:道德两难故事①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2)教育价值①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②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④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1.德育的含义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七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七

模块七:中学德育一:了解品德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行为(技巧、习惯)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道德理论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格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二: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瑞士: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阶段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10岁以后。

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标准。

她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皮亚杰认为从他律到自律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是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美国:柯尔伯格提出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

他通过两难故事法,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分为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通伦理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

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出现。

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三: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四: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一、考试背景与目标教师资格考试是衡量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性考试。

其中,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更是考察申请人在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

通过该考试,旨在选拔出具备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能力与教育创新精神的合格教师。

二、知识要点梳理1、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历史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等基本知识。

2、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考生需要理解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基本概念,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实践打下基础。

3、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知识考生需要了解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包括《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确保在教育实践中遵循法律规定,保障学生的权益。

4、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考生需要具备分析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等实践能力。

还需要掌握班级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等实际操作技能。

5、教育研究方法知识教育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手段。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知识,为后续的教育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三、备考策略与建议1、系统学习: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学习各个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多做练习:通过大量的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进行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考技巧。

4、注重反思: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度,及时调整策略,提高备考效果。

5、保持积极心态:面对考试压力,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通过考试。

四、总结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环节。

通过系统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知识,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实践,多做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考技巧,同时保持积极心态面对考试压力。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人精心整理——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人精心整理——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②受教育者:受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中介2、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纽带;对象;桥梁/工具/中介)(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受教育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也不能实现。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③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5、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说:最古老;宗教 (朱熹)②生物~:生存本能 (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 ③心理~:无意识的模仿 (美:孟禄)④劳动~:劳动 (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⑤交往~:叶澜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质量(3)人口结构结构(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人口的再生产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文化、职业、城乡结构、迁移)(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①提高人口质量;②减少人口数量;③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制约学校结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求教资302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资料

求教资302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资料

求教资302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资料
资302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资料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阶段,也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期。

这个阶段的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和
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初中教育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初中需要学习各
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

教师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每个学科的重点内容。

其次,初中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初中阶段
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性教学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初中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包括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艺术素养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以及文化艺术修养。

最后,初中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该
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制定学
习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资302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资料中需要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思维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
境和条件,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202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202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202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其中一门学科。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考点5:课程目标的内涵广义上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考点6: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7: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指向学科、课程内容及实施建1.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议。

(三)教材,指向教师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点8: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4.CES评价模式◆考点9:基础教育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第三章中学教学专题八教学◆考点1: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考点2: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1.形势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考点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七)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七)

教育知识与能⼒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七)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迫在眉睫,店铺教师资格证考试栏⽬为⼤家分享“2016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七)”,希望对考⽣能有帮助。

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站的更新⽹。

教育知识与能⼒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七) 班级管理与教师⼼理 109.班集体的发展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110.班级管理的模式有班级常规管理、平⾏管理、民主管理和⽬标管理。

11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和个性影响⼒。

112.班主任的领导⽅式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13.班主任⼯作中,了解学⽣是班主任开展⼯作的前提和基础,对学⽣进⾏品德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也是其⼯作的重点,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作的中⼼环节。

114.课堂⽓氛主要包括积极的课堂⽓氛(最理想)、消极的课堂⽓氛和对抗的课堂⽓氛。

115.课堂纪律的类型主要包括: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指导下)、集体促成的纪律(学习兴趣⼩组)、任务促成的纪律(具体任务)以及⾃我促成的纪律(⾃律)。

116.教师职业⾓⾊的最⼤特地啊是教师职业⾓⾊的多样化。

117.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范性、创造性、长期性、间接性等特点。

118.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学、⼼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119.教师的教学能⼒包括:组织和运⽤教材的能⼒。

⾔语表达能⼒、组织教学的能⼒、对学⽣学习困难的诊治能⼒,教学媒体的使⽤能⼒以及教育机智等。

120.教师的⼈格特征中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是教师的热⼼和同情⼼,⼆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121.福勒和布朗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关注⽣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阶段。

122.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格马利翁效应。

123.专家教师和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等⽅⾯。

124.职业倦怠主要表现有情绪枯竭、去⼈性化、个⼈成就感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七】知识点整理
道德和品德的区别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内容是个体发展的要求。

3.道德是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BX】道德即品德。

【错误】【道德不等于品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内容是个体发展的要求。

道德是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道德行为——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

道德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对偶故事;《儿童的道德判断》
2.科尔伯格:两难情境故事;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一: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功利主义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三: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阶段
阶段四:“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社会契约的、墨守成规的定向阶段
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
品德形成的阶段——依从、认同、内化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学生的品大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
学生品德发展具有趋向成熟的特点。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教师根据社会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
生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

2.培养道德评价能:教师经常性的对集体中是非、美丑、善恶等行为做评价、做
示范。

3.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提供榜样事例,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4.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组织意志交流,讨论,提高锻炼意识的自觉性。

3.训练道德行为和习惯:只有品德转化为经常性的、自动的道德行为习惯时,才
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德育的概念
1.广义: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
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德育)。

2.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的内容
1.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
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4.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提出的德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原则
【BX】德育原则即德育规则。

【错误】【德育原则不等于德育规则。

】【德育原则与德育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则则带有主观色彩。


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1.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
1.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2.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因材施教
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1.选好示范榜样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
3.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敬慕之情
4.自觉利用榜样来调节行为
指导实践法的基本要求【13下】
1.两种方式:学校常规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锻炼
2.培养行为习惯,增强情感体验
3.明确目的
4.督促检查
5.调动学生主动性
陶冶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2.组织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品德评价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
2.公正合理,坚持目标
3.让学生参与评价
4.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
“三生”教育
1.生命教育(前提、根本)
2.生存教育(基础、关键)
3.生活教育(方向、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