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浅谈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因材施教

合集下载

教师应如何因材施教

教师应如何因材施教

教师应如何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而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肩负着因材施教的重要使命。

因材施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需要付诸实践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以及学习风格等。

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与家长沟通以及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等方式,教师能够逐渐勾勒出每个学生的独特画像。

比如,有些学生性格外向,善于表达,在课堂讨论中表现活跃;而有些学生则较为内向,更擅长通过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些学生对数学逻辑思维敏锐,而有些学生则在文学艺术方面展现出天赋。

只有对学生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定更高层次的目标,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和拓展学习;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难度,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步骤,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信心,逐步提高。

例如,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尝试不同的文体和风格,注重文采和深度;而对于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先从规范语句、清晰表达意思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再者,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对于需要讨论和合作的问题,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教授历史事件时,对于喜欢听故事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喜欢分析思考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对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优秀教师的因材施教之道

优秀教师的因材施教之道

优秀教师的因材施教之道优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因材施教是优秀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优秀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因材施教之道。

一、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优点和不足,是教师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观念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等产生影响。

其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

因此,优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例如,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因材施教至关重要。

优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保障。

优秀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背景经历。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深入了解学生,例如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等。

课堂上,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表现,及时发现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课后,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对学生作业和测试成绩的分析,能够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拓展。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数学竞赛题或者让他们参与数学研究项目。

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进行辅导,将复杂的知识分解成简单的步骤,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先从简单的句子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段落和完整的文章。

学生的学习风格也是因材施教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有些学生是视觉学习者,他们通过图像、图表等视觉信息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有些学生是听觉学习者,他们对讲解和讨论更敏感;还有些学生是动觉学习者,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身体活动来学习效果更佳。

针对视觉学习者,教师可以多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对于听觉学习者,可以增加课堂讲解、讨论和小组交流的时间;而动觉学习者则可以通过实验、实践活动等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如果学生对某个学科或主题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研究项目或者组织兴趣小组,让他们能够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比如,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历史书籍、纪录片,或者组织历史角色扮演活动。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5篇范文)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5篇范文)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5篇范文)第一篇: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的河套大学医学院苏亚拉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思索,面对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因循守旧,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还是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学有所成呢?就此谈谈个人的教学经验。

主题词:因材施教创新教育课程改革主体教育合作学习愉快学习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也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面对学生,特别是面对所谓的“双差生”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因循守旧,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任其成为所谓的“双差生”;还是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学有所成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浅陋的看法。

1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个性特征,重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1。

1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

学生作为个体行为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的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要求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展主体教育。

所谓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简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

1.2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

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

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

浅谈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浅谈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浅谈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作者:于海霞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6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我们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不仅在身体发展方面各不相同,而且在心理方面也各不相同,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个人的学习和发展实际可能性,施以区别的教育和教学,也许每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比较好的发展,充分发展个性特长,这样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

重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

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素质教育中,它是一个基本原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一、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课堂教学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做为资源来开发。

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受环境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兴趣、智力开发水平和接受教育程度不同,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用上,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突出整体与个体相结合的原则。

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设计练习题为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设计。

1.针对差等生应多设计一些基础题基础题没有难度,一般与例题相似,使学生比较好理解,差等生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够得着吃的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使差等生变被动,不愿意学到主动乐意学。

2.针对中等生应设计一些独立题加深一定难度,有利于培养中等学生的水平提高,使中等生能吃得好,逐步向优等生的行列靠近,达到进入优等生的行列里。

3.针对优等生,应设计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综合练习题优等生能力强,理解能力强的特点,应设计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综合练习题,综合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加以延伸,拓展优等生的思维,向深刻性和创造性发展。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作者:曹建人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年第12期“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是宋代朱熹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的。

这一理论发展为今天的个性教育和个性教学,是一种有创意的教育方法。

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个性教学因材施教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能灵活的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

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现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

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有什么特点等。

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特性。

2.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材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

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

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首先,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浅谈如何做好教学的因材施教

浅谈如何做好教学的因材施教

浅谈如何做好教学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

在中国独生子女多,个性张扬,再加上亲人的娇宠,因材施教就显得更为必要更为迫切了。

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使我认识到,因材施教要与时共进,跟上学生思想发展的步伐。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留意观察分析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性而教”,而要做到“因性而教”,就要从心开始,与学生做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爱其道”,因材施教才能顺利实施。

以下是我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记下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去年我刚接这个班时,班里有个叫刘军的男生,长得高高胖胖,圆圆的脸上一道半寸长的伤疤格外引人注目。

班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来告过他的状,而且此起彼伏。

每次谈过话能管两三天用,之后又会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

有时候会想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

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问题学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首先,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无论出现了什么问题,只有仔细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弄清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开始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他上课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但干值日劳动很认真,老师有什么事需要帮忙,他也很热情很积极。

在班里他朋友很少,看到别的同学在一起玩,他显得一脸落寞,很是羡慕。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刘军的父母工作都很忙,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言听计从,养成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综合我的观察和家访的了解,我初步明白了刘军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

他实际上很内心很孤独,父母没有时间陪她,爷爷奶奶只能提供给他物质上的满足,他很想从同学们那里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但又太自我为中心了。

浅谈教学如何因材施教

浅谈教学如何因材施教

浅谈教学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其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那么我们再看看在现代教育中是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优秀生”与“落后生”问题一个班级总有优秀生与落后生,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就需因材施教。

优秀生智力高,接受力强,成绩优秀,对他们采取自学加点拨,主要靠自学,如遇到难题时,老师给予指导点拨。

这样做他们印象深,效果好。

对差生的教育是个难题,这些学生智力低,接受力弱。

对待他们更要因材施教。

首先做好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

对他们不要冷落、歧视、贬斥,而要亲近他们,鼓励他们。

在教学中,对差生要倾注更多心血,下最大功夫,多讲、多练、多提问、多检查作业,让他们吃偏饭,组织一帮一、一对红,优生带差生,想方设法转化差生。

有些教师把差生教育看成对牛弹琴,不值一教,放手不管。

这是教师的无能,还说明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道德。

二、因材施教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根据学生的性格、才能、优点、缺点进行教育,一个人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

例如:有的学生智高德疏,心强体弱。

虽然学习用功,成绩优良,但是德育方面不足,思想不进步,身体不健康,不爱体力劳动。

另有学生德高智差,思想品德好,热爱劳动,遵纪守法。

但是他们智力差,学习成绩不优秀。

这就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各有所长,老师要进行扬优补缺教育,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完善人才。

在学科方面也做到全面发展,既要有一技之长,也要全面晓通。

当今时代,需要有综合知识的全面人才,单科独进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学生偏科现象,教育学生全科发展,文科强理科差的要补理科,理科强文科差的要补文科,做到学文通理,学理者习文,成为文理双全的有用人才。

三、因材施教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爱好兴趣、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心理,随时变化教法,激发兴趣,在课堂出现疲劳状态时,随时讲小故事,唱短歌,用以提高兴趣。

浅谈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浅谈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浅谈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其相关思想时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在现代教育中,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有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理解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水平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水平和特殊才能差异等。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不因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取长补短,促动个性的发展,培养各种人才,这是教学与学生差异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内涵。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水平,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水平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补充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水平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人与人之间存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材施教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哪些?如何施教?1、男女性别差异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确存有着差异,女生在生理发展上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时,女生的语言水平和机械识记水平一般优于男生,再加上本身学习的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比较少,所以此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机械识记成份减少,相对应地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男生的优势开始发展。

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

因此,教师需要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

这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作业分析以及与家长沟通等方式来获取这些信息。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留意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课后与学生交流时,倾听他们对课程的看法、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题思路;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态和特点。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

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学重点在于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拓展层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要体现因材施教。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层次上取得进步。

例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是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能够完成简单的练习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是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并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调整。

对于同一知识点,可以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教学内容。

比如,在讲解数学中的某个定理时,可以为基础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和详细的推导过程,帮助他们理解;为提高层的学生提供一些应用例题,让他们练习运用定理解决问题;为拓展层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定理的本质和应用。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育领域,因材施教是一个被广泛提及和重视的理念。

它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最大潜力。

然而,要在实际教学中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首先,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课堂观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等。

通过这些观察,初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水平。

与学生进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课后的谈心、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学习习惯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让教师获取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此外,教师还可以参考学生的过往学习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

分析他们在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上的掌握程度和进步情况,从而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定更高层次的目标,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拓展性学习;而对于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则要将目标设定得更具基础性和可实现性,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因人而异。

对于直观思维较强的学生,可以多采用实物演示、实验操作等教学方法,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知识;对于抽象思维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理论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

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留给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复杂的问题,则邀请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因材施教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那可是至关重要的。

就像我们种庄稼,得根据不同的种子、不同的土壤,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施肥,才能收获满满的果实。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经历。

那时候我带的是一个初中班级,班里有个叫小宇的孩子。

小宇呀,特别聪明,但是特别调皮,上课总是坐不住,喜欢东张西望。

我一开始按照常规的方法去管教他,批评他,可是效果并不好,他反而更不愿意听课了。

这让我意识到,不能用对待其他孩子的方法来对待小宇。

于是我开始观察他,发现他对科技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有一次上课,讲到物理中的电路知识,我看到小宇的眼睛亮了起来,听得特别认真。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找一些和科技相关的例子融入到教学中,还特意让小宇来帮忙准备一些实验器材。

慢慢地,小宇上课不再捣乱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因材施教真的太重要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方式。

有些孩子就像小宇一样,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们安静地坐在那里听讲,而是要给他们更多动手和表达的机会。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还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心思细腻。

对于他们,我们就要多一些耐心和鼓励,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给他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用温和的目光和微笑去鼓励他们。

而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我们要更细心地去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

是基础没打好,还是学习方法不对?如果是基础的问题,那就得给他们补补课,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要是学习方法不对,那就得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去预习、复习,怎么去做笔记。

比如说我曾经教过一个数学总是学不好的孩子,我发现他做题的时候总是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

我就专门给他准备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他做完后给我讲一讲每道题的思路。

一开始他讲得磕磕绊绊的,但是慢慢地,他学会了认真思考,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教师教学计划的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的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教学计划的因材施教原则教师教学计划的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旨在通过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方案。

因材施教的原则意味着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并据此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师教学计划的因材施教原则,并阐述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第一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关注和帮助。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也各有差异。

教师通过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关注和帮助。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点,因材施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利用音乐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与运动相关的学习活动。

通过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点,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教师通过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方案。

这使得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四点,因材施教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教师应该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发掘学生的潜力和培养他们的优势。

例如,对于擅长艺术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艺术类选修课程;对于擅长科学研究的学生,可以组织科学实验和研究活动。

通过因材施教,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和专业能力。

教学反思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

教学反思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

教学反思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它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这种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

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其次,因材施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因材施教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别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此外,因材施教还要求教师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在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后,因材施教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思想。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思想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它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了解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注重情感教育,并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思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教育文档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教育文档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教学的深度、进度需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启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

这是因为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特别是在头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上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他们所掌握的社会经验、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深度也都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使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上具有典型的共同特征。

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周围环境及所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各个学生,在生理发展的速度和面貌上又具有显著的不同,形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既有利于争取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又有利于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对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因材施教,不管他的主观意愿多么好,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因材施教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一是了解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

教师要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既要掌握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全班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教育教学。

在教学中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面向全班的集体教学上,同时也要善于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生,如把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问题,他们学习的优缺点、经验、成绩等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布置课外补充作业,有目的有计划进行个别教学,使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辅相成。

浅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但就目前来说,“因材施教”只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脑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只有依性而教、依龄而教、依能而教才是最为适合中国人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依性而教;依龄而教;依能而教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4-0148-02“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二程集•遗书.伊川先生语五》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文学入者,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但就目前来说,“因材施教”只能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理想。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脑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只有依性而教、依龄而教、依能而教才是最为适合中国人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

1依性而教新时期,我们接受的都是“男女都一样”的思想,听到的都是“男女都一样”的言论,看到的都是“男女都一样”的现象。

其实,男女就是不一样!就目前来说,在教育界,“因材施教”的口号喊的仅次于“素质教育”的口号,而目前教育的最大盲点在于忽视了“男女有别”。

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做到因性施教,要想做到因性施教必须承认并理解男孩女孩就是不一样:①男孩女孩大脑的生理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别;②男孩女孩在认知功能和高级心理活动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③在学习的方式上,男孩更倾向于演绎法,女孩更倾向于归纳法;④男孩与女孩在其他心理素质上也有很大差别;⑤女孩的感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能力都比男孩强;⑥男孩与女孩的活动方式也有显著不同。

男孩多喜欢玩活动范围大的、消耗体力大的游戏;女孩较为文静,多喜欢与人打交道的游戏。

鉴于男孩女孩确实不一样的事实,作为教师,应当尊重“男女有别”的事实,合理地制定教育方案,依据男女在脑结构和脑机能的不同,做到扬长避短,只有做到因性施教,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符合其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天才孩子、天才学生。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古人教学的方法是因人而异,譬如说老师教三个学生,三个学生记忆的能力不一样,理解的能力不一样,同样都学一门课程。

古人定下来的千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从经验当中得到的。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经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教育理论。

最初建立在个别教育之上的因材施教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下进行则相对困难。

然而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因材施教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1.正确理解“材”——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

“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

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基本上是适当的,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既有认知因素,也有个性因素;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材”是教材及教材以外的因素。

教师首先要能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才会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才会施教时考虑学生的特点。

一些教师将“材”理解为“教材”,可能是教师对因材施教认识的发展,也可能与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有关。

教师对“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教师对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认识,对教学时要考虑的因素的认识。

这种认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自觉性、针对性,减少施教的盲目性。

因此,教师应重视对“材”的认识和研究。

施教时所因的“材”应是明确而具体的,教师要能对“材”进行科学的鉴别,明确哪些“材”是施教时必须要考虑的。

在提高自己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对“材”的认识,另一方面从教育理论中完善自己对“材”的理解。

教师只有重视了对学生的研究、对教学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到教有所依,教有所成。

2.扬长与补短——因材施教的途径材是因,教是果,“施教”要“因材”,要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们所谈到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所倡导的方法,这既是因材施教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的结果。

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实施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对上、中、下的学生典型作重点的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

(2)、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

这是使教学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教育和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各门功课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关系,使他们努力学好国家为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基础课。

在这个前提下,根据个别差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和特长。

(3)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别差异的因素又相当复杂。

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处。

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

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

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谈教学工作中的“因材施教”

谈教学工作中的“因材施教”

谈教学工作中的“因材施教”谈教学工作中的“因材施教”许莹莹文昌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序号:20子曰:“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至,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

”后人把其所言概括为“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学生不是吸纳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特征,有待发展的人。

正如我们所知,由于先天遗传以及后天环境影响,学生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

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得先承认学生有个性、有差异。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由此,因材施教则显得极为重要。

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呢?教学对象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注重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分层次对待,从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辅导。

如:对高一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进行“迈好中学第一步”,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对高二学生进行“迈好青春第一步”争取做先进青年的教育;对高三学生进行“迈好人生第一步”争做优秀毕业生的教育。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集体教育,而且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

对学生的学习,也同样要注重进行分层次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

分层次教,加强教育和教学针对性,是增强教育和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教学内容层次化。

虽然有些学生同在一个班,但学生的层次各有不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因而,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成绩优秀和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加强训练。

而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无论是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

作业内容层次化。

在教师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相应的习题来巩固基础和提高能力。

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怎样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怎样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怎样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就教育对象而言,因材施教是因学生之材而施教随着多元智能的引入,我们对传统的因材施教给出了理论支撑。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具有多元化倾向,呈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

这些智能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身体智能、自然智能”等八种智能。

不同的人智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因其智能的个别差异,施以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策略。

让学生在整体达标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智能特长,有选择性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其次,就教育者而言,因材施教是因老师之材而施教应该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老师大江东去,具雄浑之美,有的老师小桥流水,具婉约之美;有的老师热情奔放,让人热血沸腾,有的老师智慧幽默,让人捧腹大笑;有的老师长于理性,稳扎稳打,有的老师长于感性,真挚动人;有的老师天马行空,时有奇思妙想,有的老师针脚绵密,逻辑特别强大……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任何老师都有自己的一招鲜,这一招鲜就是老师的特长、特色,也就是老师教育个性的标签,我们要学生发展个性,那么,老师首先也要张扬个性,发挥特色。

因此,因材施教第二点就是老师要因自己的材而教,要把自己的材发挥得淋漓尽致。

惟其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智慧,才能最大限度的达成教育目的。

再次,就教育文本而言,因材施教是因体裁而施教高考作文这几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写作文体不清。

主要表现为议论文和记叙文杂糅。

记叙文不能把事例写清楚,没有明确的中心;而议论文摆出论点后,又不会围绕论点,选择典型论据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我认为,这个问题更多来自一线的教学。

我们老师很多时候,根本不注重区别文体,千人一面,千文一面;再加上现在教材的板块教学,按照话题组合文章,本身也打破了文体界限;还有,前几年喧嚣尘上的话题作文,不仅文体不限,而且淡化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因材施教陈超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增长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大量的人才,而人才则源于教育和培养,故好的教育方法对此至关重要。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历史,便可发现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现在国家振兴,国家繁荣富强同样需要采用这一方法教育培养各类人才。

因此本文从“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总结和回顾,“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要求等三方面加以分析,粗浅地论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如何因材施教。

关键词:教师教学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源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是公认的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

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人类教育思想的重大贡献。

它既是优秀的教育思想,又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

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的教育教学。

古之所谓“材”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概括,所谓“因材施教”是在认识某人适合于成为某种之“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

而由于现在教学背景的变化,“因材施教”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仍在观念上包含上述意义外,有了更新的、更丰富的内涵。

不仅要根据“学生”来组织教育,还要考虑到教材的因素、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教师的自身条件,也就是“因材施教”要“针对学习的人和施教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以及教材的特点、教学时的情景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

使每个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在智力、情感、性格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优势,获得最佳发展。

一、古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总结和回顾“因材施教”语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中宋代朱熹集注,朱熹归纳孔子的教学方法时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因材施教”可谓渊源深远,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

孔子在实施教育中很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了解学生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品行和智力,这是孔子实施教育的基础,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能力的方面也不一样。

用他的话说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即看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这还远远不够,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仅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且还要“退而省其私”(《论语·为政》)即考察学生课后和私下的言行举止,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他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若指掌,有时从其优点方面分析,有时从其缺点分析,有时对不同的学生作比较分析。

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有时学生问同一个问题,他却作不同的答复。

孔子一生的教学实践都贯穿着这个教学原则。

这一理论发展为今天的个性教育和个性教学,是一种有创意的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

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现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

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有什么特点,等等。

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特性。

(二)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为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

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

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者的自尊心,则无异是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三、贯彻因材施教在新课程背景下,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要求教师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不仅要根据“学生”来组织教育,还要考虑到教材的因素、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教师的自身条件,也就是“因材施教”要“针对学习的人和施教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以及教材的特点、教学时的情景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

”具体来讲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应从一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就教育对象而言,因材施教是因学生之材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先天的遗传因素上的差别,而且还表现为其身心成长、美育形成与智力发展的后天条件上的差别。

由于这样的差别,导致了每个人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其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上都有所不同。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认知结构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相应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学生的吸收能力。

一个人的天赋再好,不因材施教,不有的放矢,他的各方面素质也很难提高。

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采取相应措施,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某些特长。

首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各位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

这样作对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无疑是有效的,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还必须寻找其他恰当的方式。

其次,安排有不同特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这样做使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可谓省时、省力,又见效,同时也弥补了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的不足;再次,对于特殊学生(这里的特殊学生一般是指在德、智、体、美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学生要专门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

这样做,使他们感受温暖,从而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取得良好成绩。

总之,让学生在整体达标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智能特长,有选择性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二) 就教育者而言,因材施教是因老师之材而施教应该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老师大江东去,具雄浑之美,有的老师小桥流水,具婉约之美;有的老师热情奔放,让人热血沸腾,有的老师智慧幽默,让人捧腹大笑;有的老师长于理性,稳扎稳打,有的老师长于感性,真挚动人;有的老师天马行空,时有奇思妙想,有的老师针脚绵密,逻辑特别强大……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任何老师都有自己的一招鲜,就是指老师的特长、特色,也就是老师教育个性的标签,我们要学生发展个性,那么,老师首先也要张扬个性,发挥特色。

因此,因材施教第二点就是老师要因自己的才能而教,要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惟其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智慧,才能最大限度的达成教育目的。

(三)就教育文本而言,因材施教是因体裁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文本的内容、作用以及难易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材料的内容和作用是不同的。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材料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对客观事物的公理性认识,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它只要人具备感性认识就能够有所把握,这样的事情靠单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对有关概念的判断和推理,因为需要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时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是完成不了或完成不好的。

这样的问题就需要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必要时,教师要给予指点;对于规律性的知识,在归纳、推理上对学习者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从教育目的而言,因材施教还是因社会需求之材而教很多年前,小平就提出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内涵很清楚,教育是国家行为,教育制度都是为国家的现实利益和经济发展服务的。

那么,如何衡量未来社会的发展,把握发展脉搏,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使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如何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富有国际视野和情怀的一代新人?教育当然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但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本质。

所以,个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要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迫切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才是当前因材施教的主旨。

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世界影响与日俱增。

中国教育由大国教育向强国教育转化。

这个转变,要求我们从关注人才数量转向关注人才质量,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未来,从关注国内转向关注国际。

四、总结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

这种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为此我们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正视问题、尊重差异,根据学生的资质、志趣和期待,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还要结合社会的长远需要和人民需求,在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无论是对学生的了解,还是对教材的把握;无论是对教法的研究,还是对学法的指导定位,都必须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这一主导思想。

所以我们转变思想,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可教之才;因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

参考文献:[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古永忠.“因材施教”新解[J],思想政治教学,1998.第二期.[4]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