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20论文
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邹芹;李瑞;李艳国;王明智【摘要】本文主要综合叙述了超导材料及其超导微观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超导材料的分类、制备方法、分析测试仪器以及实际应用等.自发现超导现象以来,超导材料的研究一直备受各界科研人士的关注,不断的发展、突破.迄今为止,BCS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常规超导体的微观超导现象.近几年发现处于热点的部分先进高熵合金也具有超导性,且BCS理论可以解释其微观超导现象.这一发现引起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高熵合金超导材料对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类,期待对于超导材料的起源、发展历程的了解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对于高熵合金的超导性研究有一定的帮助.【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3)002【总页数】13页(P95-107)【关键词】超导材料;零电阻效应;完全抗磁性;研究应用【作者】邹芹;李瑞;李艳国;王明智【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40 引言对于远距离电能的运输,由于电阻,导电材料在输电过程中消耗了电能而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这个难题令各国科研者头疼不已。
而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Onnes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开辟了道路,他发现极低温下汞的超导电性[1],而后越来越多的超导材料进入人们视野。
至今,有许多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超导材料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贡献,例如利用超导磁体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检测、诊断之中[2];将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运用在计算机集成电路芯片元件间的连接线上,缓解发热问题,解决散热问题且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利用超导材料的Meissner效应可以制造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损失等[3]。
伪满《大同报》与东北抗日活动的另类书写
94《大同报》是伪满时期创办发行的中文大报,由于得到了日伪在资金及人员方面的大力支持,该报创办不久就发行上万份,并在东北各地设立了约30个分销处和多个分社,影响范围和信息发布区域覆盖整个伪满统治区。
作为一份秉承殖民者意图而创办的官办报纸,《大同报》集中展现了日伪利用报纸媒体开展奴化宣传的历史细节,并从殖民宣传视角详细记录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种种苦难,见证了东北民众那一段在艰难重压下奋起追求民族独立的艰苦岁月。
对于《大同报》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一定数量的著述问世,多是从抵抗文学或抗战文化的视角研究该报的《夜哨》《满洲文坛》等具有抗战色彩的副刊[1-2]。
在历史研究领域对于《大同报》史料的使用较为充分,但专项研究成果仍十分鲜见。
本文以《大同报》文本为主要史料,对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利用报纸媒体围绕抗日活动开展的殖民宣传进行整体考察。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野蛮的侵略,东北人民自发地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浪潮,在恶劣的条件下,英勇的东北军民以血肉之躯与装备精良的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滞缓了日军吞并东北的进程。
面对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日伪在大规模军事围剿的同时,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鼓动。
在此过程中,殖民者深感《盛京时报》《大北新报》《泰东日报》等原有中文报纸并不能完全满足其需要,为适应奴化宣传的新形势,1932年3月1日,在伪满洲国建立的同一天,日伪在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创办发行了一份官方中文日报——《大同报》[3]。
作为伪满洲国的“国报”,《大同报》自创立之日起就是一份“肩负着迅速准确地传达执政、总理、外长在国都新京的言论和行动,传达有关新国家的各种信息的责任的汉文报纸[4]”。
在发行的12年间,该报极尽殖民宣传之能事,大肆攻击、污蔑东北军民抗日活动,以欺骗中国民众及世界舆论,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诋毁东北地区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营造抗战悲观氛围、树立日伪军正面形象三个方面。
毕业设计(论文)-粮食肉类水分检查仪的设计与仿真[管理资料]
北方民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粮食肉类水分检查仪的设计与仿真院(部)名称: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姓名:专业: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号: 20110479指导教师姓名: 樊荣论文提交时间:论文答辩时间: 学位授予时间:北方民族大学教处制摘要人类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本次设计基于适度传感器的水分检测仪器,它便于携带,读书简单明了,精确无误。
本次粮油水分检测仪的设计主要由两个大的部分构成,应用硬件设计部分和系统软件部分。
以HS1101湿敏传感器当信号采集,然后通过2位共阳极LED数码显示管来进行对数据的传递,最终显示水分的读书。
通过HS1101直接读取被测湿度值,然后送入555多谐振荡电路进行湿度信号到频率信号的转换。
555输出的频率信号再送入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之后进行输出显示,来实现对食品的水分检测从而达到检测食品的安全等级的目的。
检测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实际检测十分方便。
关键词:单片机AT892051,湿度传感器HS1101,555多谐振荡电路,LED数码显示ABSTRACTHuman life increasingly high level of food safety very, very seriously.Independent testing of water people need food meat to reflect food safety. The design is based on water testing equipment appropriate sensor, it is easy to carry, reading simple, accurate.The grain and oil moisture detector design consists of two major parts, hardware design and system application software section. In HS1101 humidity sensor when the signal acquisition, and then by two common anode LED digital display tube to be passed to the data, the final display of moisture reading. Read the measured humidity values directly by HS1101, and then into the 555 harmonic oscillation circuit for humidity signal to a frequency signal conversion. 555 frequency output signal and then into the microcontroller output display after data processing, to achieve food moisture detection to achieve detection of food security level purposes. Instrumentation simple structure, easy operation, theactual testing is very convenient.第一章绪论 (1)研究背景 (1)课题内容及要求 (1)第二章基于HS1101水分检查仪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2)水分检查仪设计方案论证 (2) (2) (2)第三章水分检查仪系统硬件 (3)检查仪系统方框图 (3)AT89C2051的简介 (3)湿度传感器的选择 (5)HS1101传感器的简介 (6)HS1101湿度测量电路 (7)555芯片简介 (7)多谐振荡器工作原理 (8)HS1101与555构成的湿度-频率转换电路 (9)单片机及显示电路 (12)第四章粮肉水分检查仪系统软件 (15)主程序 (15)定时器0溢出执行中断程序 (16)湿度-频率转换 (17)第五章粮油肉水分检查仪的仿真与调试 (28)调试 (28)测量误差与校准 (29)结论30第一章前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城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肉类食用量越来越大,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硕士论文纳米银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功能分子荧光
以上众多研究工作表明,单个分子检测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人们理解细胞内的生命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活细胞内单分子荧光检测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荧光物质的暗毒性限制了活细胞内荧光分子的浓度,荧光分子浓度低将导致活细胞中单分子荧光信号较弱,提高荧光信号强度需要增大激发光强度,但较高的激发光强度又会引起较快的光漂白使得荧光分子光稳定性下降,且弱的荧光信号容易受到背景或拉曼信号的干扰。
此外活细胞是高散射体,且含有大量自发荧光物质。
因此,活细胞内的分子荧光检测方法要求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探测器与高量子产率和稳定性的荧光分子。
正是面临上述问题,人们利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特殊的光学性质,实现荧光信号的增强,提出了金属表面增强荧光。
金属表面增强荧光是指分布于金属纳米结构表面或粒子附近的荧光分子的发射强度较之在自由空间的信号明显增强的现象。
荧光分子邻近于金属纳米材料表面,将提高荧光分子的荧光强度[10,11】,在不改变仪器的信噪比条件下,使得分子荧光检测更加容易实现[12,13】。
在实际研究中,人们已经将金属表面增强荧光技术应用于单分子荧光检测,如Lakowicz【14】等将荧光分子Cy5标记的DNA分子置于银岛膜表面,使Cy5的荧光信号平均增强了lO倍左右,提高了分子荧光的探测灵敏度。
JianZhang/15】利用银岛膜实现了荧光分子标记的T淋巴细胞的荧光增强图像。
尽管已有的研究表明金属纳米粒子可增强荧光,但是其增强倍数并不高,如何提高纳米粒子表面增强荧光,对进一步发展单分子检测技术十分重要。
第二节表面增强荧光国内外研究进展上世纪七十年代Drehage[16】与他的合作者完成了局域电子模密度对于荧光自发辐射影响的第一个实验,发现了贵金属表面对附近荧光分子的荧光性能有重要影响。
Drehage指出,通过测量处于金属表面不同距离处铕配位体的荧光寿命,可得出荧光分子辐射衰减率的变化。
其后有几个研究组研究了荧光分子与邻近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17,18】。
微波辅助法快速制备荧光碳点并用于指纹识别
2019年第11期广东化工第46卷总第397期·19·微波辅助法快速制备荧光碳点并用于指纹识别张宇恒,李永琪,杨照宇,孙中琦,侯娟*(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论文以柠檬酸作为碳源,水合肼作为氮掺杂的氮源,采用微波辅助法在几分钟内制备固体荧光碳点材料,经离心、过滤对其进行提纯。
该制备方法快速,简单,经济环保。
结合透射电镜、XRD、XPS、红外、紫外和荧光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碳点的尺寸、形貌及光学性质进行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碳点尺寸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荧光量子产率约为20.3%。
将所制备的固体碳点粉末用于不同基底下的指纹显现和识别中,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碳点;微波辅助法;荧光;纳米材料;指纹识别[中图分类号]O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65(2019)11-0019-04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Carbon Do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i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Zhang Yuheng,Li Yongqi,Yang Zhaoyu,Sun Zhongqi,Hou Juan*(College of Science Northesa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Abstract:In this manuscript,carbon dots were fabricated through a rapid microwave-assisted method by using citric acid as carbon source and hydrazine hydrate as nitrogen source.The CDs can be obtained within several minutes,and then purified by centrifugation and filtration.The proposed method is simple,facile and cost-efficient.By 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the CDs have uniform size distribution,stable fluorescence emission and high quantum yield of20.3%.Finally,the CDs were applied to the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Keywords:carbon dots;microwave-assisted method;fluorescence;nano-materials;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1引言指纹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指纹识别和分析技术即是通过比较指纹的特征点从而进行身份识别[1-3]。
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中英文摘要作者姓名: 作者姓名:王连荣 论文题目: dnd 基因簇对细菌 DNA 骨架的磷硫酰化硫修饰 论文题目 作者简介:王连荣,女,1980 年 03 月出生,2003 年 09 月师从于上海交通大 作者简介 学邓子新教授,于 2008 年 3 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本研究致力于探索 DNA 硫修饰的发生方式, 解析这种 “前所未见” 的生理修饰的精细 化学结构,也为后续 DNA 硫修饰的生物途径、生物学意义等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
本学位论 文成功地揭示了细菌中 dnd 基因簇可以将硫原子整合到 DNA 的磷酸骨架上, 形成序列特异 性、空间构象专一性的磷硫酰化修饰,揭示这种特异的生理修饰存在于不同的细菌中,并导致 了电泳过程中的 DNA 降解表型。
DNA 降解表型 (DNA degradation,Dnd) 最初是从变铅青链霉菌中观察到的:电泳过程 中,变铅青链霉菌的染色体不再是清晰的 DNA 条带,而是呈现降解状态。
进一步研究发现, 这是由于 DNA 上发生了一种异常的复制后修饰,导致 DNA 在电泳过程中容易遭受阳极产生 的 Tris 过酸衍生物位点特异性攻击而产生双链切割反应。
最近,研究者发现,这种异常修 饰实际上是与 dnd 基因簇相关的 DNA 硫修饰。
通过放射性 35S 喂养,在具有 dnd 同源基因 簇/Dnd 表型的变铅青链霉菌 66,阿维链霉菌 NRRL8165 和荧光假单胞菌 Pf0-1 的 DNA 上 检测到放射性硫信号,揭示出除了碳、氢、氧、氮和磷,DNA 上还存在第六种元素——硫。
35 本研究首先通过 S 半胱氨酸喂养具有 dnd 同源基因簇/Dnd 表型的基因工程大肠杆 菌,并分离到放射性硫标记的基因组 DNA。
随后,把基因组 DNA 酶解、去磷酸化成单脱氧核 糖核苷,并利用高压液相色谱分离,结合液体闪烁计数器对每分钟分离组分的放射性强度进 行检测,从而对硫修饰 DNA 分子的保留时间进行了精确定位,由此展开了对这种 “前所未 见”的硫修饰 DNA 化学结构的探索。
太阳能电池正银浆中的有机载体对厚膜性能的影响毕业论文
太阳能电池正银浆中的有机载体对厚膜性能的影响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综述 (1)1.1引言 (1)1.2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1.2.1 太阳能电池概述 (1)1.2.2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原理 (2)1.2.3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工序及原理 (2)1.3 浆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作用以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4)1.3.1 浆料的概述 (4)1.3.2 浆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5)1.4 浆料的导电机理 (9)1.4.1 导电通道学说 (10)1.4.2 隧道效应学说 (10)1.5导电浆料主要性能参数 (11)1.6浆料的研发状况 (13)1.6.1国内外的技术差异 (13)1.6.2电子浆料产品的发展趋势 (14)1.6.3国内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16)1.7选题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16)第2章实验部分 (19)2.1试剂 (19)2.1.1有机载体用试剂 (19)2.1.2银粉 (19)2.1.3玻璃粉 (19)2.1.4添加剂 (19)2.2 仪器 (20)2.3实验过程 (20)2.3.1有机载体制备 (20)2.3.2浆料的制备 (22)2.3.3丝网印刷 (23)2.3.4浆料的烘干与烧结 (24)2.4性能检测 (25)2.4.1粘度测试 (25)2.4.2形貌观察 (25)2.4.3导电性能测试 (26)第3章结果与讨论 (27)3.1有机载体各组分简析 (27)3.2有机载体对浆料印刷性的影响 (28)3.2.1粘度分析 (28)3.2.2表面形貌分析 (28)3.2.3 增稠剂对厚膜电子浆料印刷性的影响 (29)3.2.4 表面活性剂对厚膜电子浆料印刷性的影响 (30)3.2.5 触变剂对厚膜电子浆料印刷性的影响 (30)3.3有机载体对硅太阳能电池电性能的影响 (31)3.3.1 增稠剂对电池电性能的影响 (31)3.3.2 表面活性剂对电池电性能的影响 (32)3.3.3 触变剂对电池电性能的影响 (33)结论 (34)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医用壳多糖表面包覆技术处理纳米氧化铁磁珠的技术研发
分类号R 446.9 密级公开学号2002010026学校代码 90031硕士学位论文医用壳多糖表面包覆技术处理纳米氧化铁磁珠的技术研发殷思贝指导教师府伟灵 教授、主任医师导师组成员培养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申请学位类别硕士学术学位 专业名称临床检验诊断学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5月答辩委员会主席兰小鹏评阅人陈鸣 张莉萍二〇一三年五月目录缩略语表 (1)英文摘要 (2)中文摘要 (6)论文正文医用壳多糖表面包覆技术处理纳米氧化铁磁珠的技术研发 (9)第一章前言 (9)第二章壳聚糖表面包覆纳米氧化铁磁珠的制备及理化性能的测定 (12)2.1 材料与方法 (12)2.2 结果 (14)2.3 讨论 (18)第三章壳聚糖包覆纳米氧化铁磁珠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21)3.1 材料和方法 (22)3.2 结果 (25)3.3 讨论 (28)全文总结 (29)参考文献 (30)文献综述 (4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0)致谢 (51)缩略语表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译名DNA DeoxyribonucleicAcid 脱氧核糖核酸RNA Bp M ml min Ribonucleic AcidBase pairmol/LMilliliterMinute核糖核酸碱基对摩尔/升毫升分钟Kbr bromatumkalium 溴化钾FTIR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SQUID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Decice,超导量子干涉仪XRD X-raydiffraction,X射线衍射MRI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 核磁共振成像CTS chitosan 甲壳素Abs OD Absorbanceoptical density吸光度光密度Th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ment of nanometer ferromagnetic oxide beads coatedwith medical chitinAbstractbackground:Nucleic acid, which is the basis of storing, replicating and transmitting genetic inform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a series of major life activities such as growth, 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heredity and variation, along with various kinds of pathological events. In the study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as well a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protein engineering,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 are the primary problem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nucleic acid extraction is to use some certain methods to disrupt the cell wall or membrane, denaturalize the chromosome and protein, and then extract the nucleic acid with some organic solvents followed by precipitation and elution. The traditional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of nucleic acid contains precipitation and centrifugation, which is complicated and time-consuming with low extraction efficiency, exposure to toxic reagents, and poor automation. Using magnetic carrier beads can avoid these disadvantages with quick and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nucleic acid, and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nucleic acid purification methods.The nanometer magnetic beads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was developed in the 1970’s. The nano-magnetic particle is widely applied in biomedical fields such as cell separation, nucleic acid extraction, drug carrier and immune recogni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performance. Nano-magnetic beads that generally consist of magnetic cores and polymer shells are able to perform directional movement in the magnetic field and can be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active substances such as antigen, antibody and nucleic acid, so nano-magnetic beads are the excellent carriers of nucleic acid extraction. Using nano-magnetic beads to extract nucleic acid does not need centrifugation and organicsolvents, which makes it safe to operate, but the current extraction kits and equipment are expensive, which makes it hard to apply it to the clinical nucleic acid extrac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a new nano-magnetic beads mediated nucleic acid adsorption and extraction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of nucleic acid extraction 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technology of magnetic beads extraction, we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an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a new nanometer ferromagnetic oxide bead coated with medical chitin, which provides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method to extract the nucleic acid in human whole blood.Objective:To develop a new type of chitosan nano-iron oxide beads, testing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o observe the effect extracted from human blood DNA testing. Methods: gather 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surface of iron oxide beads coated with a layer of chitosan molecules prepared chitosan nano-iron oxide beads. Detection, analysi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le size of the beads,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chitosan shell and bead core and chitosan beads; procurement of human whole blood samples, respectively,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chitosan nano iron oxide beads and silicon bead extract blood samples, DNA, and gel imaging analysis system observation and nucleic acid trace analyzer analysis.Results:1. Electron microscopy chitosan surface coated nano iron oxide beads, beads dispersed, non-agglomerated, covering about 70%.2. Visible in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chitosan nano- round particulate shape, size is basically the sam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bead particle size of approximately in the 100 to 200 nm between the iron oxide beads Movement.3. XRD detection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ffraction peak position of the standard parameters, and these The characteristic peaks of the diffraction angle 2θ in the 18.5 °, 30.2 °, 35.6 °, 37.2 °, 43.0 °, 53.4 °, 57.1 ° and 62.5 °,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plane index (111), (220) (311) ( 222), (400), (422), (511) and (440), and no other impurities peaks, indicating that the sample contained in the magnetic core of Fe3O4, single phase cubic crystal, high purity of the product.4. Infrared the spectrum chart shows chitosan nanoparticles of iron oxide beads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peaks at about 3 400 cm-1, 2 370 cm-1 and 630 cm-1 and 080 cm-1, the chitosan band yl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methyl ketone carbonyl group, an alcoholic hydroxyl group corresponding to prove that the chitosan coated on the bead surface, and by combining hydrogen van der Waals and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5. by vacuum drying hysteresis loop of the powder after the chitosan-coated iron oxide bea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ads magnetization field strength -18000 Oe began to increase, -3 000 Oe ~ 3 000 Oe interval to enhance the most obvious, basically reached saturation level in 20 000 Oe when the hysteresis loop was a curve, The coercive force tends to zero, almost no hysteresis, having a good superparamagnetic, and has a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of 52.9 emu / g.6. Chitosan nano-iron oxide beads in the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 with the time, the temperature gradually rises,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time of linear correlation.7. Of isopropanol alternative solution group bead extraction of human blood DNA electrophoresis bands than the original clear solution group and the isopropanol alternative solution group its absorbance at 260nm (260nm Abs) and target DNA concentration (con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riginal combination of fluid group proved isopropanol in DNA extraction process played a role in optimization.8. Chitosan nano-iron oxide beads on each runway are visible fragment of DNA bands, silicon beads electrophoretic bands more clear, bright; chitosan nanoparticles of iron oxide beads group 260nm ABS and conc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ilicon-based ferrite bead group (p <0.05), prompted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chitosan nano-iron oxide beads extracted from whole blood DNA extraction efficiency than silicon-based magnetic iron oxide beads. Also found that chitosan nano-iron oxide beads group OD260/280 1.8713 ± 0.0825, prompt does not exist RNA, proteins, phenol pollution, but OD260/230 the 0.4613 ± 0.0770,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0, suggesting that the extracted DNA The sample may be salt and small molecule impurities, such as nucleotides, amino acids, phenol and other pollution.Conclusion:The preparation of a new type of chitosan nano-iron oxide beads, its simple, easy, prepared chitosan nano-iron oxide beads uniform particle size, into a ball and stability, and successfully extracted with people blood DNA, targeted drug carrier, cell separation,nucleic acid extraction applications such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but still relatively silicon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concentration and purity is not entirely satisfactory, the extraction method is worth further study.Key words:chitosan nano-iron oxide beads; preparation; precipitati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nucleic acids; iron oxide医用壳多糖表面包覆技术处理纳米氧化铁磁珠的技术研发摘要背景:核酸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是生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遗传和变异等一系列重大生命活动的关键物质,同时参与生命体的各种病理活动。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玉米兼抗粗缩病和南方锈病的育种材料
要病害的抗病基因或QTL定位都有所报道I体591。
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的标记和定位的研究工作也在逐步进行,并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改良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的粗缩病抗性的报道。
但由于玉米粗缩病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缺乏适合于抗性基因定位的群体,使得粗缩病抗性基因定位研究进展缓慢。
并且,玉米粗缩病定位结果复杂,不同供试群体,结果差异较大。
2000年,吴国栋l删以数种对玉米粗缩病抗病、感病自交系为材料,利用在亲本中有多态性的RFLP标记分析F2群体,发现第6号染色体umc21探针与EcoRV酶切片段杂交在抗、感间有多态性,与粗缩病的抗性相关。
2002年,李常保掣匏1以3个高抗粗缩病的自交系(P138、齐319、H21)和3个感病玉米自交系(掖478、107、M017)以及杂交组合P138X478为材料,寻找与玉米粗缩病(MRDD)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并对其辅助选择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究。
结果表明:引物¥37所扩增的多态性片段¥37+2000和¥86所扩增的多态性片段¥86.1300与MRDD抗性基因紧密连锁。
2010年,马侠等【6ll在李常保工,作的基础上,将与玉米粗缩病相关基因共分离的RAPD标记¥37和¥86转化为稳定、可靠的STS标记I.2和II-4。
两者的研究中,均未给出标记位点与MRDD抗性基因的遗传距离。
2006年,陈永坤等162】利用SSR-BSA法,以(黄早四X掖107)F8群体179个RIL家系为作图群体,在山西临汾自然感病条件下进行抗病鉴定,对RIL群体作QTL分析,检测到3个抗病QTL位点,分别在染色体1.07、3.06、6.01区段,邻近标记为bnl91564、bnl91047aJ;}1]yl。
2007年,史利玉掣63J利用sSR标记,以黄旱四×掖107组合衍生的179个F8代株系为供试群体,在三种发病环境下,对群体进行抗病性鉴定,共检测出4个抗病QTL位点,分别位于第l、2、5并[19号染色体上。
基于纳米硒耦合量子点的新冠中和抗体
基于纳米硒耦合量子点的新冠中和抗体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摘要新冠病毒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和抗体的研发对于疫情的控制至关重要。
双亲性无规—交替共聚物自组装及其应用研究
双亲性无规—交替共聚物自组装及其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双亲性无规—交替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潜力。
双亲性共聚物,由于同时含有亲水性和疏水性链段,能够在选择性溶剂中通过自组装形成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纳米结构。
这些纳米结构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药物传递、纳米反应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首先介绍双亲性无规—交替共聚物的合成方法,然后重点阐述其自组装行为的调控机制,包括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形貌、尺寸和稳定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双亲性无规—交替共聚物自组装体在药物传递、纳米反应器、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双亲性无规—交替共聚物的自组装及其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双亲性无规—交替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双亲性无规—交替共聚物的合成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聚合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实现了无规与交替共聚物的有效合成。
我们选择了适当的单体,这些单体既含有亲水基团,又含有疏水基团,从而赋予共聚物双亲性。
在聚合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引发剂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方法,通过调整引发剂的浓度和反应温度,实现了对聚合反应的有效控制。
为了验证共聚物的成功合成,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表征。
我们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确认了共聚物中各个单体的存在以及它们的连接方式。
我们还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且分布较窄。
除了上述表征手段外,我们还采用了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对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DLS 结果表明,共聚物在水中能够形成稳定的纳米级胶束,并且胶束的粒径分布较窄。
而TEM观察则进一步证实了共聚物的自组装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核壳结构,其中亲水基团形成外壳,而疏水基团则聚集在内部形成核心。
我们成功合成了双亲性无规—交替共聚物,并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和自组装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
基于多扫描链相容压缩的距离标记压缩方法
基于多扫描链相容压缩的距离标记压缩方法
于静;梁华国;蒋翠云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9)001
【摘要】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扫描链相容压缩的距离标记压缩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压缩芯片测试数据量.此方法利用相容压缩和基于差分的编码压缩方法两次压缩测试数据,相比类似的编码测试数据压缩方案,具有压缩测试数据传输协议简单、解压控制过程容易实现的突出特点;对ISCAS-85和ISCAS-89部分标准电路硬故障集的实验结果显示,本文建议的方法在压缩效率以及解压的实现上都明显优于混合码.
【总页数】5页(P5-9)
【作者】于静;梁华国;蒋翠云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06.1
【相关文献】
1.基于镜像对称参考切片的多扫描链测试数据压缩方法 [J], 邝继顺;刘杰镗;张亮
2.数据块前向相容标记码的测试数据压缩方法 [J], 欧阳一鸣;肖祝红;梁华国
3.一种多扫描链混合测试数据压缩方法 [J], 蔡烁;邝继顺;刘铁桥
4.基于三态信号的测试数据相容压缩方法 [J], 陈田;左永生;安鑫;任福继
5.基于位跳变相容的多扫描链压缩方法 [J], 欧阳一鸣;刘军;梁华国;黄喜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护理质性研究论文
护理质性研究论文篇一:护理研究证据应用的步骤不包括()。
A. 指导阶段评论提出的科研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对临床有无指导意义,是为了评论科学论文的哪一方面()。
A. 选题依从性的衡量方法不包括()。
A. 病人的疾病相关知识某研究者进行有关“临床护士洗手状况”的调查研究。
她进入到病房中,参与病房护士的工作,在工作中对病房护士的洗手状况进行观察。
此时,观察者的角色为()。
B. 参与的观察者下列哪一类论文是个案护理论文()。
A. 临床护理论文以下哪项研究为应用研究()。
C. 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世界上唯一以英文出版的大型文摘式医学检索工具()。
C. 荷兰《医学文摘》科研计划按时间划分长期、中期、近期计划,一般长期计划在()年以上。
A. 10任何实验性研究的设计必须具备三项内容,以下不属于的是()。
C. 相关性研究计量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不包括()。
B. 卡方检验下列属于文献内容特征的是()。
B. 文献主题利用综述文献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查找的方法称为()。
D. 追溯法某研究者进行有关“临床护士洗手状况”的调查研究。
她进入到病房中,参与病房护士的工作,在工作中对病房护士的洗手状况进行观察。
此时,观察者的角色为()。
B. 参与的观察者著录出版物的外表特征指的是()。
D. 题录护理研究选题最主要来源于()。
B. 护理实践易出现在研究的初始阶段的偏倚是()。
D. 选择性偏倚下列哪项不符合参考文献(文献来源于期刊)的格式()。
D. 文章所有作者均应列出SPSS是下列哪种统计软件的简称()。
A. 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是论文内容高度概括的简短陈述,它使编辑和读者能够迅速和准确的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
B. 摘要下列不是护理学术论文的评价者是()。
D. 患者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统计上用哪种符号表示()。
B. P国外质性研究者认为人种学研究所需要的样本量较大,常常为()。
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模型修正
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模型修正杨文;侯志强;陈鹏;曹学文【摘要】In view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binary classical nucleation theory (BCNT)model without considering real gas effects or Looijmans modified classical nucleation model with complex chemical potential difference computation,grow rate in nucleation kinetic item without considering real gas effects and surface tension computation with considering the droplet diameter effect,new modified models were proposed.The minimum deviation betwee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by modified model 1 with all disadvantages of BCNT and Looijmans being modifi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was in the order of 2,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inaccurate droplet surface tension model.The minimum deviation betwee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by modified model 2 without droplet surface tension modific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was less than the order of 2.The comparison of modified model 2 to Looijmans model and Kalikmanov model for different binary component system showed that the modified model 2 was a good choice for the prediction of condensation nucleation rate in binary component system.%针对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经典成核模型及Looijmans修正的经典成核模型存在未考虑真实气体效应或考虑真实气体效应时化学势差计算复杂、成核动力项生长速率向量中碰撞率的计算采用了理想气体的表达形式、未考虑液滴曲率半径对表面张力的影响的缺点,对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模型进行了修正.将以上缺点均修正的修正模型1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偏差较大,最小偏差仍大于2个数量级,认为是不准确的液滴表面张力模型的引入造成的结果.仅考虑真实气体效应修正和碰撞率计算修正的修正模型2较修正模型1的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实验值,误差可在2个数量级以内.修正模型2对不同介质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预测值较Looijmans模型预测值更接近实验值,且大部分情况下较Kalikmanov提出的半现象学理论模型更为准确,推荐使用修正模型2进行双组分气体自发凝结成核率预测.【期刊名称】《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年(卷),期】2017(033)002【总页数】8页(P273-280)【关键词】双组分;凝结;状态方程;气液平衡;实验验证【作者】杨文;侯志强;陈鹏;曹学文【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管道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2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北京100728;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西气东输销售公司)郑州管理处,河南郑州450000;中国石油大学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86超声速旋流分离器因结构紧凑、稳定性好(无转动部件)、无需添加化学药剂、节能环保等优点,在天然气处理加工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1-2]。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用于毛细管电泳同时检测水中苯二酚、苯酚和对硝基苯酚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用于毛细管电泳同时检测水中苯二酚、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孙汉文;夏祥华【摘要】将毛细管电泳与遗传算法优化输入变量下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法相结合用于定量解析重叠的毛细管电泳图,以解决多组分检测过程中不能完全分析的问题.以毛细管电泳方法结合神经网络法同时定量检测难分离的苯二酚、苯酚和对硝基苯酚为例,研究结果表明:毛细管电泳-遗传算法优化输入变量下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法无需完全分离即可实现对难分离多组分同时、准确的定量检测,适用于环境监测、毒理分析以及食品检验等.【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3)003【总页数】6页(P252-257)【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苯酚衍生物【作者】孙汉文;夏祥华【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分析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分析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苯酚、苯二酚和硝基苯酚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地用于制造染料、药物、酚醛树脂、胶粘剂等,其属于对环境和人类危害较大的毒性有机物.目前酚类化合物的检测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1]、气相色谱法[2]、薄层色谱法[3]、光度法[4]、化学发光法[5-6]、荧光光度法[7].但上述方法存在前处理繁杂、耗时长、成本高,而且因酚类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光谱法也难以实现多组分酚类化合物的同时测定.高效毛细管电泳是近20年迅速发展的一种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8],以其高效、快速,微量操作简单、经济,对样品纯度要求不高及更接近体内的结合行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分析测定领域.将毛细管电泳方法用于苯二酚同分异构测定的文献[9-12]已有报道,但就苯二酚、苯酚、对硝基苯酚5组分同时测定的文献未见报道.本文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优化输入变量下的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方法与毛细管电泳方法相结合,用于苯二酚、苯酚、对硝基苯酚5种化合物的同时测定,以“数学分离”替代物理、化学上的分离,实现复杂化学体系的多组分的同时测定,该方法不但准确,快捷,简便,经济,而且不用实现化合物之间的完全分离便可以进行测定.1.1 输入变量优化的实现遗传算法[13]是一种群体搜索技术,沿多种路线进行平行搜索,为实现群体进化到接近最优解或包含的状态,进行选择、交叉、变异等一系列遗传操作,由当前群体而产生出新一代的群体.一般的GA由编码机制、控制参数、适应度函数(目标函数)、遗传算子4部分组成.1)编码的实现:GA要把问题解编成一个合适的编码.本文采用二进制编码.2)初始化群体:选择合适的初始群体规模至关重要,规模大小既不易使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又要使迭代时间不能太长.本文初始种群规模选择20,采用随机取种法产生初始种群的二进制串,每次GA操作后输入变量优化组合不尽相同[14].因此,本文采用的是平行多次GA操作,按照输入变量选取概率的大小进行变量优化组合.3)对象函数:对象函数也称适应度函数,为问题求解品质的测量函数.本文选择通用回归神经网络对每个样本的适应性进行评估.通用回归网络对模型中所包含的非相关性变量较为敏感,且较快的训练速度能够快速完成GA操作中对大量样本的适应性评估.4)遗传算法算子的选择、交换、变异:个体的优劣度由算子的选择所决定,算子的选择成为最终为选择它在下一代被复制还是被淘汰的依据.本文选用了轮盘赌选择法.变异和交叉操作的作用主要是防止过早熟,避免收敛过慢.本工作选用单点交叉方式进行父串信息的交换,以便获得质量更优的新解.本文输入变量选择优化的程序包括2步.1)对同一输入变量进行平行GA操作.在GA操作中,因初始种群产生的随机性和变量之间的偶然相关性,即使对同一数据进行平行遗传操作,输入变量优化组合方式具有相似性,但不完全相同.本文选择平行10次GA操作进行输入变量优化选取,将变量在所有GA操作中被选择的概率进行统计,按输入变量被选择概率大小依次增加变量数量.2)计算不同输入变量模型的预测误差值,预测误差值最小所对应的输入变量组合为输入变量最佳组合.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误差均由下式计算.其中p代表所有样本的数目;ippred样本p的预测值;iptrue代表模型样本p的目标值.1.2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14]神经网络是一种单隐层前馈层状型的神经网络,能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一连续函数,非常适合于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RBF神经网络模型是基于相关RBF的线性组合.最常用的RBF为高斯型函数,其表达式如公式(2)所示.hj(x;cj;σj)表示隐含层中第j个RBF单元的输出值;║x-cj║表示第j个网络模型的中心矢量cj和输入变量x的Euclidean间的距离;σj代表第j个网络模型的扩展程度.模型的输出公式表示为其中,ωjk表示输出层单元k与jk单元k中的输出值.bk表示输出单元k的偏置.本文以K-均值算法为RBF模型的中心,且以K-最邻近偏差分配算法进行模型宽度选取.模型的中心和宽度确定之后,将以伪逆训练算法不准进行隐含层单元与输出层单元间的连接权重的调整,并以平方和误差函数监控RBF网络的训练过程,使最优网络模型的误差函数E最小.E由公式(4)给出:2.1 试剂和仪器主要仪器:CL1020型高效毛细管电泳仪(中国北京彩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KH-50B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禾创超声仪器有限公司);pHS-3C精密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毛细管为内径100μm未涂层的熔硅毛细管(河北永年光导纤维厂),总长度为65cm,有效长度57cm.试剂:邻苯二酚(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间苯二酚(天津市华东试剂厂);对苯二酚(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苯酚(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对硝基苯酚(SCRC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磷酸二氢钾(KH2PO4);磷酸氢二钠.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重蒸水,所有上机溶液均需经0.45μm滤膜处理.2.2 样品的制备分别准确称量0.025g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分别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定容,作为储备液放置于冰箱内,用时逐级稀释.在5.4~230.0μg/mL内,配置邻、间、对苯二酚、苯酚和硝基苯酚5组的混合溶液实验样本30个.2.3 实验方法用稀盐酸调节磷酸盐缓冲体系的酸度pH 8.17;实验前依次用NaOH溶液(0.1mol/L)、H2O、缓冲溶液冲洗毛细管各10min,高效毛细管电泳仪的检测波长为200nm,分离操作电压为10kV,重力进样高度15cm,时间为10s;每2个样品分析后冲洗3min.在本文优化条件下,采集30个样品的毛细管电泳谱图. 本实验所需程序均由MATALAB编写和运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由ACS-2000工作站进行分析和评估.以ASCⅡ码文件格式表述光谱图数据.所用计算程序在PC计算机上运行.3.1 缓冲溶液的影响缓冲溶液的pH直接影响着电渗流的大小进而影响分离的效果.由于苯二酚、苯酚和对硝基苯酚结构相近、化学及物理性质相似,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苯酚和对硝基苯的pKa值分别为9.4,9.4,10.3,10.0和7.09,在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钠的缓冲体系下,本文考察了溶液pH在5.80~9.00内对样品测定的影响.综合考虑选择缓冲体系pH为8.17进行分离.图1为在本实验优化条件下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苯酚和对硝基苯酚5组分混合溶液的毛细管电泳谱图.3.2 运行电压的影响在磷酸盐缓冲体系下pH为8.17,温度20℃,在5~20kV电压下对5种物质进行分离.研究发现电压对分离影响较小,但是随电压和温度升高,迁移时间缩短.综合考虑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选择电压为10kV,温度为20℃,在15min内可完成5种物质的分离.3.3 毛细管电泳图的解析将优化条件下采集的30个5组分混合样品的毛细管电泳图的数据点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从训练集中均匀选取7个样本作为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校正集,用于监控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避免“过训练”的发生,且使神经网络模型平行运行10次,以检验神经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如果从毛细管电泳谱图上均匀选取81个数据点都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输入变量显然过多,不相关的、冗余的以及含有噪声的变量可能也被包含在输入数据集中,有意义的变量可能被隐藏[16],这就使得过大数量的输入变量间偶然相关的概率大大增加[17],且大数量的输入变量也使得相关神经网络模型难以进行优化[18].因此,有必要进行模型输入变量的优化.选择GA对初次选取的变量进行优化操作,即使有校正程序存在的情况下,GA的每次平行操作往往输入变量具有相似性但不完全相同,因此,本文作者采用平行运行10次GA操作(遗传代数为100代,种群规模为20,变异率为1,交叉率为0.3,惩罚因子为0.1).在单次的GA操作中,最后一代群体中的变量被记录下来,对这些变量在所有GA操作中出现的概率进行统计,概率大小依次排列,逐一增加输入变量,最终将所有变量均加入变量集,根据预测误差大小,选出合适的输入变量.预测误差最小所对应的变量为最佳输入变量,本文将“去-交叉校验法”用于检验网络模型的预测能力.“去-交叉校验法”是将数据集中的任意1个样本剔除,剔除的样本作为未知样本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测试,最后使得每一个样本均作为一次未知样本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测试,根据预测结果对模型进行评估,将采集的30个5组分样本的谱图数据(81个)平行进行10次GA操作后,变量选取概率如图2所示.不同输入变量所对应的预测误差如图3所示,选取41个输入变量时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误差最小,即选取概率从50%~100%的所有变量最合适.对样品分析的预测误差和标准偏差在表1中均被列出.将毛细管电泳-遗传算法优化输入变量下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方法用于同时检测水中5组分邻、间、对苯二酚、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可有效解决由毛细管电泳对苯二酚、苯酚和对硝基苯酚5组分的分离不理想,给定量检测带来的困难.本文建立了水样中苯二酚、苯酚、对硝基苯酚5组分的同时测定的新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密度,可有效地同时检测水样中多种苯的衍生物.【相关文献】[1] CUI Hua,HE Caixia,ZHAO Guiwen.Determination of polyphe-nol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inhibited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J].Chromatogr A,1999,855:171-179.[2] MOLDOVEANU S C,KISER M.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versus liquid chromatography/fluorescence detection in the analysis of phenols in mainstream cigarette smoke[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1141:90-97.[3]黄少鹏,徐金瑞,王琼.薄层色谱法同时测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异构体[J].分析化学,1999,27(3):331-333.HUANG Shaopeng,XU Jinrui,WANG Qiong.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o-,m-,p-dihydroxybenzene isomer by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J].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1999,27(3):331-333.[4]耿玉珍,刘葵,刘连伟.吸光度比值导数法同时测定苯酚、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J].分析化学,1997,25(9):1024-1210.GENG Yuzhen,LIU Kui,LIU Lianwei.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henol,catechol and hydroquinone by absorbance ratio derivative method[J].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1997,25(9):1024-1210.[5] LI Shifeng,LI Xiangzhi,XU Jing,et al.Flow-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polyphenols using luminol-NaIO4-gold nanoparticles system [J].Talanta,2008,75:32-37.[6] SUN Yugang,CUI Hua,LI Yinghui,et al.Determination of some catechol derivatives by a flow injection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inhibition method[J].Talanta,2000,53:661-666.[7] PISTONESI M F,DINEZIO M S,CENTURION M E,et al.Determination of phenol,resorcinol and hydroquinone in air samples by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using partial least-squares(PLS)[J].Talanta,2006,69(5):1265-1268.[8]陈义.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9] ZHANG Yaxiong,LI Hua,HOU Aixia,et al.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genetic input selection for quantification in overlapp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peaks [J].Talanta,2005,65:118-128.[10]张裕平,熊辉,袁倬斌.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测定[J].分析化学,2001,29(12):1481.ZHANG Yuping,XIONG Hui,YUAN Yibin.Determination of nitrobenzene compounds by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2001,29(12):1481.[11]刘学良,王进防,王俊德,等.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快速分离硝基酚和除草剂[J],色谱,2001,19(2):173-175.LIU Xueliang,WANG Jinfang,WANG Junde,et al.Sensitive and rapid analysis of nitrophenols and herbicides by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J].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2001,19(2):173-175.[12]刘学良,王进防,王俊德,等.毛细管电泳中获得稳定电渗流的毛细管预处理方法[J].分析化学,2000,28(9):1110-1113.LIU Xueliang,WANG Jinfang,WANG Junde,et al.A Procedure for obtaining reproducible result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2000,28(9):1110-1113.[13] SHAO Xueguang,CHEN Zonghai,LIN Xiangqin.Resolution of multicomponent overlapping chromatogram using an immune algorithm and genetic algorithm[J].Chemometrics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2000,50:91-99.[14] ARCOS M J,ORTIZ M C,VILLAHOZ B A,et al.Genetic-algorithm-based wavelength selection in multicomponent spectrometric determinations by PLS:application on indomethacin and acemethacin mixture[J].Anal Chim Acta,1997,339:63-77.[15] DAVID V,SANCHEZ A.Searching for a solution to the automatic RBF network design problem[J].Neurocomputing,2002,421(4):147-170.[16] SEASHOLTZ M B,KOWALSKI B R.The parsimony principle applied to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J].Anal Chim,Acta,1993,277:165-177.[17] LIVINGSTONE D J,MANALLACK D T.Statistics using neural networks:chance effects[J].Med Chem,1993,36:1295-1297.[18] BROADHURST D,ROWLAND J J,KELL D B.Genetic algorithms as a method for variable selection i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with applications to pyrolysis mass spectrometry[J].Anal Chim Acta,1997,348:71-86.。
基于纳米纤维素和碳点的荧光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纳米纤维素和碳点的荧光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刘鹏涛;汪文雪;樊荣
【期刊名称】《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9)1
【摘要】碳点是一种新型的零维荧光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是近几年的一个研究热点。
从天然生物质中提取的纳米纤维素,具有比表面积大、环境友好和可生物降解等特点。
以纳米纤维素为载体掺杂碳点制备的复合材料兼具优异的荧光性能和机械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综述了基于纳米纤维素和碳点的荧光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简要介绍了碳点的性质和制备,论述了纳米纤维素基荧光碳点水凝胶、薄膜以及气凝胶和油墨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相关应用,并对纳米纤维素和碳点的荧光复合材料的发展进行展望。
【总页数】7页(P1-7)
【作者】刘鹏涛;汪文雪;樊荣
【作者单位】天津市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32;TQ352.79
【相关文献】
1.纤维素基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2.碳点-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硫普罗宁的荧光传感
3.纳米纤维素/纳米铜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4.研制
出基于碳纳米点的超稳定强荧光复合材料5.Study on Potential Management of Sludge Water Spill in Coal Preparation Plant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主动学习的三维点云数据建模与装配质量预测
基于主动学习的三维点云数据建模与装配质量预测
李彦征;邹昌利;刘银华
【期刊名称】《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年(卷),期】2022()7
【摘要】针对装配质量预测过程中,由于三维点云数据量不足而导致建模精度无法满足实际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学习的深层网络建模与装配质量预测方法。
首先,在深层网络上嵌入主动学习网络作为总网络;其次,采用自定义的主动学习损失函数,获取点云数据中信息量较大的样本作为预训练集;最后,对某车门内板和铰链加强件的装配过程进行案例分析。
结果表明,与单一的深度学习模型相比,该建模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装配质量的预测精度,以及降低训练模型对样本量的依赖。
【总页数】4页(P1-4)
【作者】李彦征;邹昌利;刘银华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64;TG659
【相关文献】
1.基于PolyWorks软件的三维点云数据建模的研究
2.基于点云数据建模在三维数字工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3.基于实测三维点云的复杂曲面虚拟装配研究
4.基于三维零件特征提取的装配过程质量缺陷率预测
5.基于点云三维重建的装配件尺寸测量系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酸自组装纳米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核酸自组装纳米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陈可仁;汪未申;朱龙佼;张洋子;贺晓云;黄昆仑;许文涛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进展》
【年(卷),期】2022(12)3
【摘要】随着核酸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核酸自组装纳米载体已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
针对核酸自组装纳米载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讨论了不同的核酸自组装策略,阐述了多种靶向递送和药物控制释放方法,同时,总结了核酸自组装纳米递送载体在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纳米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并针对该领域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药物递送领域和新型药物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352-357)
【作者】陈可仁;汪未申;朱龙佼;张洋子;贺晓云;黄昆仑;许文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8
【相关文献】
1.脂质纳米微粒载体在核酸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2.自组装白蛋白纳米粒作为阿克拉霉素A递送载体
3.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作为口蹄疫病毒核酸疫苗递送载体的特性评价
4.基因治疗中的核酸药物及非病毒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5.智能响应型纳米载体用于核酸类药物递送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学元件表面疵病识别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学元件表面疵病识别
邵延华;冯玉沛;张晓强;楚红雨
【期刊名称】《强激光与粒子束》
【年(卷),期】2022(34)11
【摘要】精密光学元件表面疵病的人工检测分类方法效率低,且准确率易受疲劳等人工因素影响,而基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分类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光学大尺寸元件表面疵病识别方法。
首先,通过现场实验采集并整理了大尺寸镜面疵病样本;接着,基于单通道灰度图像构建融合梯度的三通道图像,挖掘更深入的特征表达;最后,基于经典的LeNet网络,提出了面向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的光学元件表面疵病识别网络ICFNet,该网络不需要复杂的手工特征设计和提取,仅使用原始灰度图像就实现高效的疵病识别。
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包含麻点、划痕和灰尘的三类疵病数据,ICFNet相较于使用多项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的传统方法拥有较好的分类准确率。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邵延华;冯玉沛;张晓强;楚红雨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4
【相关文献】
1.基于机器视觉的精密光学元件表面疵病识别初步研究
2.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疵病的自动检测技术研究
3.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检测仪的精度建模及预测
4.精密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检测技术研究
5.大口径光学元件表面疵病在位检测与评价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新秀杯”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新秀杯咨询群: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中选择一项填写):C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1020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林铭锴2. 王堉权3. 罗婉瑜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
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
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5 年 11 月 24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2014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新秀杯”数学建模竞赛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评阅人评分备注一.摘要本文研究的是最佳旅游路线的选择,包括花“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花费”“最短的距离”等,制定一份全面的旅游计划,此问题属于旅游行商问题,我们建立相对应的三个模型,根据不同的路线需求,我们用改良的蚂蚁算法和图表法解决问题,后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对三个模型进行科学地误差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针对问题一,题目给出的是景点和酒店对应的站点信息,以及12条线路的具体信息,要求我们设计一条最优的乘车路线供游客们,以节省他们宝贵的时间,此问题属于旅行商问题。
首先,我们通过word查找出12条线路中重复的站点并标出来,得出可换乘的站点以及相对应的路线(见附录)。
然后,模拟公交网络图构造无向图进行分析,最后,我们用改进的蚂蚁算法建立程序框图,并进行演绎算出最佳路线。
针对问题二三我们为旅客制定出一份最短时间内游览全部景点和制定一个最佳的C地2日游等俩个问题,我们通过资料和图表结合的分析方法,利用建立图表法,让题目的信息更加的具体化,一目了然,利于观察分析。
关键词:路线选择蚂蚁算法旅行商问题图表法二.问题重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最热门的户外活动之一。
而在选择旅游方式时,大多数人都喜欢选择自由行,因为自由行是一种更自由、方便的旅游方式。
然而想要有好的旅游,制定一个全面的旅游计划则是自由行的关键环节。
在此制定计划时还要考虑到游客的普遍需求:1、旅游的费用尽可能最省。
2、旅游时间要利用得合理。
3、游客对路线的满意程度尽可能提高。
4、游客能观赏的景点尽可能最多。
因此设计合适的旅游路线方案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其核心是线路选择的模型与算法,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满足游客的各种不同需求。
在这里针对为游客在城市C制定一个全面合理的自由行,而又要涉及交通工具选择、酒店安排以及旅游路线设计。
对此需要解决如下问题:1、在不考虑等车时间的情况下,根据城市C的公交路线、首末班车时间和相邻两班次间隔时间,要求设计出从每个酒店到每个景点的最优乘车路线,以及任意两个景点之间的最优乘车路线。
对此还要具体给出V01-V08、V02-V04、H003-H010、H001-H004这几对目的地的最优路线。
2、不考虑住宿情况下,并根据游客的计划,为他设计一个能将所有景点都游览一遍并要求花费的时间最少。
对此还要计算出其参观时间加上乘车时间需要多长。
3、根据游客的计划,为其制定一个最佳旅游计划,包括住宿安排和每天的旅游行程,使游客能在2天时间里花尽可能少的费用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三.问题分析问题一、问题二和问题三的分析:针对问题一,制定出一份全面的旅游方案是自由行的关键环节。
能为游客提供一条合适的公交行程,既能为游客提供方便,也能让游客有一个愉快而又轻松满意的旅程。
通过资料分析,花最少的时间的乘车方案和求最短路程的问题可采用蚂蚁算法来解决,除此之外,dijkstra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Floyd)等也是可以求的,不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但是,蚂蚁算法则可以看作是一个分布式的多agent系统,它在问题空间的多点同时开始进行独立的解搜索,不仅增加了算法的可靠性,也使得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在此更适合解决此题,使题目更加通俗易懂,容易解决。
针对问题二,该问题需结合相应个景点的参观时间,在辅以公交车的乘车路线,利用改良的图表法建立出一条公交乘车时间短,参观景点日期少的方案。
针对问题三,由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参观尽可能多的景点,且花费少。
则需与景点的价格相结合,利用问题二所建的方法,最终得到每一天不同景点的不同组合方案。
四.模型假设1、游客根据不同需求,对路线选择具有自主权。
2、车辆的服务总体效率和服务质量相同,不影响游客对车辆的选择。
3、游客转站过程正常进行,忽略其他外界意外因素对转站时间的影响。
4、车辆运营正常,不存在发生意外事故而影响游客路线选择的情况。
5、游客活动的范围只在所给的区域内6、游客满意度要求相对较高,则换车次数应尽可能少,现假设城区内游客平均换乘1次货2次即可抵达目的地。
7、假设在简化问题过程中,附录所停供的数据真实有效,符合实际情况。
五.符号说明:T i:任意两个景点的距离t:时间S: 费用六.模型的建立和求解6.1.问题一的模型建立和解决a. 模型的准备--公交车网络图公交车网络图其实是一个无向连通图,但是它又有特殊性。
在公交车网络图中,一个顶点表示一个站点,顶点之间的边表示两个站点之间的公交连线。
显然存在数据库中的任意两个站点都是可以找到一辆公共汽车到达的,或者通过转车到达,所以公交车网络图它必然是连通图,如图一所示。
AB CD E图一b.公交网络的描述公交网络是由公交道路和相应的公交车线路组合而成的。
本为为研究方便,结点仅指公交站点,而道路边指有某条公交线经过的相邻站点间道路,是一个经抽象化的概念。
公交道路网用简单图G表示,而结点集V(G)是所有公交站点的集合。
公交车线网络有特殊表示方式,公交车=(k,,······∈V(G),vi为上面站点数,此为旅游环线,k为2)(1) 式(1)表示公交车可从出发经过,······。
所有公交车行成公交车线网络L:L={|i=1,2·····为网络中车线数}模型建立和求解设现在有一游客从起点站前往终点,其中i,s≤n(n表示最长站点数),r,j≤l(l表示总路线),则游客到达终点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用h表示换乘次数h=,和在同一公交路线上,游客不需换乘,和在不同一公交路线上,游客需一次换乘,和在不同一公交路线上,游客需两次换乘当h3时,和在不同一公交路线上,游客需两次以上换乘,认为不能到达终点(实际情况中,换乘2次以上,游客无法容忍,视为不能到达),此种情况不予考虑本文将换乘次数考虑为零次,一次,两次的情况,搜索从起始站到终点站的线路(见附录一,二),再比较确定乘客需求的最优方案。
下图为本文求解的思路曲线表示YES,得出方案箭头表示NO,继续搜索由此,我们可以给问题一所涉及的问题列出最优的乘车路线:a.V01-V08的最优路线V01(S0045)-S0903-S0901-S0925-S0923-S0921-H009(S0869)-S0763-V08(S0761)b.V02-V04的最优路线V02(S1171)-S1169-S1115-S1117-V04(S1353)c.H003-H010的最优路线H003(S0219)-S0223-S0217-S0215-S0213-S0513-S0515-S0517-S0521-S0757-S0759-S0761-S0763-H009(S0869)-S0025-S0915-0475-H010(S1157)d.H001-H004的最优路线H001(S1123)-S1121-V04(S1353)-S0045-S0903-S0901-S0925-S0923-S0921-S0869-S0025-S0915-S0475-S0475-S1157-S1233-S1231-S1229-S1227-S1225-H004(S1099)6.2 问题二:游客最短时间游览全部景点的问题任意两个景点之间的最短乘车时间T i(相邻两个景点之间不存在第三个景点,若没有则不表示出来):V01----------------VO2 57分钟VO1----------------VO3 35分钟VO1----------------V04 5分钟VO1----------------VO5VO1----------------VO6 15分钟VO1----------------VO7VO1----------------VO8 36分钟VO2----------------VO3 108分钟VO2----------------VO4 15分钟VO2----------------VO5 48分钟VO2----------------VO6 42分钟VO2----------------VO7 44分钟VO2----------------VO8 36分钟VO3----------------VO4VO3----------------VO5VO3----------------VO6VO3----------------VO7VO3----------------VO8 11分钟VO4----------------VO5 39分钟VO4----------------VO6VO4----------------VO7 26分钟VO4----------------VO8 31分钟VO5----------------VO6 72分钟VO5----------------VO7 21分钟VO5----------------VO8 24分钟VO6----------------VO7 38分钟VO6----------------VO8 86分钟VO7----------------VO8 15分钟由题意可知:每个景点参观所需的时间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可以利用景点参观时间的不同和景点之间的乘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规划后,达到游客花最少的天数游完所有的景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