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 译 家 鲁 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百度文库
欧美之强,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则根柢在人,而此特现象之末, 本源深而难见,荣华昭而易识也。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 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 而张精神。 ——《文化偏至论》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 · · · · ——《文化偏至论》
三、对翻译人才的培养
如果说和周作人、周建人的合作存在家族性质, 领导未名社相当于师生组织,创办《译文》兼具同 人刊物色彩,那么,鲁迅为了翻译事业,对众多的 译者、译作、书商、刊物、出版社都鼎力相助,则 不能不说是鲁迅的高尚品格和对翻译的责任感所致。
谢谢观赏
制作人:刘容序 王淑敏
——《鲁迅全集》
这是“宁信勿顺”的再次宣言。可是,操作起来却绝对没 有想象的那样简单:“于是„苦‟字上头……这就势必至于 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硬着头皮译下去。”
三、转译与复译
鲁迅的翻译路径和方式是指转译和复译。转译 也被称为“重译”或“间接翻译”,是指通过非源语文本 进行翻译,也就是在原作向译本的转换过程中要通 过一个或多个中转站,鲁迅所翻译的俄国、苏联作 品基本上都是通过日语文本转换而来的。复译是指 已有翻译文本的情况下再次进行翻译,鲁迅虽然很 少进行复译 ,但针对当时的翻译文本质量低劣的情 况,积极主张复译。鲁迅认为,复译是翻译作品由 不好到比较好再到更好的必然途径。
二、鲁迅翻译了什么?
三、鲁迅怎样翻译?
鲁迅以翻译“立人”
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借助对西方文化广收博彩的日本平台,鲁 迅参照各国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真审视,采取了怀疑、批判、建 设的态度。在中国,闭关自守造成了国家的封闭落后,专制统治导致了民众 的愚昧麻木。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只有借助外来文化的力量,也就是“别求 新声于异邦”;又因为鲁迅认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所以 “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介绍外国文学这一件事”。鲁迅一生都在向中国输入异域 文化,因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鲁迅祈望借助外来文化的洗 礼来实现中国人的新生——由“愚弱的国民”转变成为思想自由、人格独立、 个性解放的人,这就是鲁迅以翻译“立人”的思想,他坚信“人立而后凡事举”。
翻译家鲁迅
鲁迅的工作时间,以他一生中用在著作方面 的时间来说,一半以上用于介绍外国文学和 学术性著述上,其余一半才用于创作上。
——《冯雪峰忆鲁迅》
要先看他的译作,再读他的作品。鲁迅首 先是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个作家。他一生 的工作,把译书看成主业,译介之余,才 有了创作。
——孙郁
目 录
一、鲁迅为什么翻译?
③倡导真实、揭露现实又困顿于现实的苏联“同路人”作家 群体,鲁迅为他们编译文集《竖琴》,对该团体和作家 作了反复介绍,一再关注他们的悲惨遭遇;
④总是对一些短命的作家青睐有加,体现出鲁迅对于先觉 者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鲁迅的翻译思想:
一、欧化
鲁迅的欧化策略具有强烈的中国本土特色:立足于积贫积弱的 中国,向往国富民强的西方——主张忠实原作的翻译、保存异 域文化,是为了借助外来文化改造甚至替换自身的文化,也就 是所说的“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的欧化策略代表着一种文化 取向:站在中西文化之间,以世界的眼光,汲取中外的优长。
鲁迅翻译的取材思想:
一、在作品选择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翻译主体意识:拒绝暴力、 取向真实、瞩目边缘;选材中还承载着鲁迅的平等与博爱 诉求。 二、在翻译取材来源国家中,法、德、英、美等强国的取材起 步于“翻译救国”的热潮,但其根基却是思想启蒙;西班牙、 芬兰等9个弱小民族、国家的取材源于鲁迅对自己同等处境 国家、民族的关注,是同盟的寻觅;俄国、苏联的取材最 贴近鲁迅的精神实质,无论是帝国主义的俄国还是社会主 义的苏联,鲁迅关注的只有一个:“为人生”;日本的取材与 鲁迅的留学经历和对日本的情感密切相关。 三、在作家选择中,鲁迅特别看重处于困厄处境的作家,如: ①眼盲、流亡、屡被放逐的俄国诗人爱罗先珂,鲁迅翻译了 他的14部童话作品; ②来自西班牙“高山小民族”的巴罗哈,这是鲁迅关注的唯一 西班牙作家,翻译了他八篇作品;
在翻译《死魂灵》的时候,鲁迅已经接近生命的 终点,或者可以说,是翻译《死魂灵》使鲁迅的生命 接近了终点。因为这部作品是鲁迅费尽了心力,他的 “硬译”法则在这部以幽默、讽刺见长的作品翻译中显 得无所适从:
动笔之前,就得先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 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 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 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
有限的硬性欧化
欧 化
普遍的弹性欧化
儿童文学“去欧化”
二、硬译
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
——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硬译”一直被认为是鲁迅提出和践行的翻译方法:绝对 忠实于原文,不但要逐句对应,甚至逐字对应,句法、 文法也要对应,句子的前后顺序也不能改变,接近 “死译”。因为“硬译”颠覆了汉语的表述规则和习惯,所 以常导致译文晦涩难懂甚至完全无法理解。
二、创办翻译刊物《译文》
翻译文学得以根深叶茂,报刊起到了重要作 用。现代中国,翻译家登上翻译舞台之处,几乎 都是在报刊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很多报刊都处于 创作和翻译共生的状态。1934年,报刊的家族 增加了特殊身份的一员——专门发表翻译作品的 《译文》,它的出现使中国报刊界、翻译界甚至 中国文学史都为之一新,而它的创办人正是鲁迅。
我从均风兄处借来《奔流》第九期一册,看见 孙用先生自世界语译的莱芒托夫几首诗,我发觉有 些处与原本不和。孙先生是由世界语转译的,想必 经手许多,有几次是失掉了原文的精彩的。
——鲁迅《集外集· 通讯》
鲁迅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
一、组织翻译团队“未名社”
未名社“直接得到鲁迅的指导和支持,和鲁迅的 关系十分密切”。鲁迅对于未名社所倾注的心血和精 力以及他给未名社带来的影响,未名社的成员都难 以忘怀,常常著书撰文进行追述;即便是研究者, 也无不为鲁迅对翻译事业的倾心和对青年们的赤诚 所感动。未名社的成立,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中的 地位、成就以及影响,无不蕴含着鲁迅的付出。
欧美之强,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则根柢在人,而此特现象之末, 本源深而难见,荣华昭而易识也。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 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 而张精神。 ——《文化偏至论》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 · · · · ——《文化偏至论》
三、对翻译人才的培养
如果说和周作人、周建人的合作存在家族性质, 领导未名社相当于师生组织,创办《译文》兼具同 人刊物色彩,那么,鲁迅为了翻译事业,对众多的 译者、译作、书商、刊物、出版社都鼎力相助,则 不能不说是鲁迅的高尚品格和对翻译的责任感所致。
谢谢观赏
制作人:刘容序 王淑敏
——《鲁迅全集》
这是“宁信勿顺”的再次宣言。可是,操作起来却绝对没 有想象的那样简单:“于是„苦‟字上头……这就势必至于 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硬着头皮译下去。”
三、转译与复译
鲁迅的翻译路径和方式是指转译和复译。转译 也被称为“重译”或“间接翻译”,是指通过非源语文本 进行翻译,也就是在原作向译本的转换过程中要通 过一个或多个中转站,鲁迅所翻译的俄国、苏联作 品基本上都是通过日语文本转换而来的。复译是指 已有翻译文本的情况下再次进行翻译,鲁迅虽然很 少进行复译 ,但针对当时的翻译文本质量低劣的情 况,积极主张复译。鲁迅认为,复译是翻译作品由 不好到比较好再到更好的必然途径。
二、鲁迅翻译了什么?
三、鲁迅怎样翻译?
鲁迅以翻译“立人”
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借助对西方文化广收博彩的日本平台,鲁 迅参照各国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真审视,采取了怀疑、批判、建 设的态度。在中国,闭关自守造成了国家的封闭落后,专制统治导致了民众 的愚昧麻木。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只有借助外来文化的力量,也就是“别求 新声于异邦”;又因为鲁迅认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所以 “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介绍外国文学这一件事”。鲁迅一生都在向中国输入异域 文化,因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鲁迅祈望借助外来文化的洗 礼来实现中国人的新生——由“愚弱的国民”转变成为思想自由、人格独立、 个性解放的人,这就是鲁迅以翻译“立人”的思想,他坚信“人立而后凡事举”。
翻译家鲁迅
鲁迅的工作时间,以他一生中用在著作方面 的时间来说,一半以上用于介绍外国文学和 学术性著述上,其余一半才用于创作上。
——《冯雪峰忆鲁迅》
要先看他的译作,再读他的作品。鲁迅首 先是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个作家。他一生 的工作,把译书看成主业,译介之余,才 有了创作。
——孙郁
目 录
一、鲁迅为什么翻译?
③倡导真实、揭露现实又困顿于现实的苏联“同路人”作家 群体,鲁迅为他们编译文集《竖琴》,对该团体和作家 作了反复介绍,一再关注他们的悲惨遭遇;
④总是对一些短命的作家青睐有加,体现出鲁迅对于先觉 者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鲁迅的翻译思想:
一、欧化
鲁迅的欧化策略具有强烈的中国本土特色:立足于积贫积弱的 中国,向往国富民强的西方——主张忠实原作的翻译、保存异 域文化,是为了借助外来文化改造甚至替换自身的文化,也就 是所说的“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的欧化策略代表着一种文化 取向:站在中西文化之间,以世界的眼光,汲取中外的优长。
鲁迅翻译的取材思想:
一、在作品选择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翻译主体意识:拒绝暴力、 取向真实、瞩目边缘;选材中还承载着鲁迅的平等与博爱 诉求。 二、在翻译取材来源国家中,法、德、英、美等强国的取材起 步于“翻译救国”的热潮,但其根基却是思想启蒙;西班牙、 芬兰等9个弱小民族、国家的取材源于鲁迅对自己同等处境 国家、民族的关注,是同盟的寻觅;俄国、苏联的取材最 贴近鲁迅的精神实质,无论是帝国主义的俄国还是社会主 义的苏联,鲁迅关注的只有一个:“为人生”;日本的取材与 鲁迅的留学经历和对日本的情感密切相关。 三、在作家选择中,鲁迅特别看重处于困厄处境的作家,如: ①眼盲、流亡、屡被放逐的俄国诗人爱罗先珂,鲁迅翻译了 他的14部童话作品; ②来自西班牙“高山小民族”的巴罗哈,这是鲁迅关注的唯一 西班牙作家,翻译了他八篇作品;
在翻译《死魂灵》的时候,鲁迅已经接近生命的 终点,或者可以说,是翻译《死魂灵》使鲁迅的生命 接近了终点。因为这部作品是鲁迅费尽了心力,他的 “硬译”法则在这部以幽默、讽刺见长的作品翻译中显 得无所适从:
动笔之前,就得先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 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 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 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
有限的硬性欧化
欧 化
普遍的弹性欧化
儿童文学“去欧化”
二、硬译
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
——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硬译”一直被认为是鲁迅提出和践行的翻译方法:绝对 忠实于原文,不但要逐句对应,甚至逐字对应,句法、 文法也要对应,句子的前后顺序也不能改变,接近 “死译”。因为“硬译”颠覆了汉语的表述规则和习惯,所 以常导致译文晦涩难懂甚至完全无法理解。
二、创办翻译刊物《译文》
翻译文学得以根深叶茂,报刊起到了重要作 用。现代中国,翻译家登上翻译舞台之处,几乎 都是在报刊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很多报刊都处于 创作和翻译共生的状态。1934年,报刊的家族 增加了特殊身份的一员——专门发表翻译作品的 《译文》,它的出现使中国报刊界、翻译界甚至 中国文学史都为之一新,而它的创办人正是鲁迅。
我从均风兄处借来《奔流》第九期一册,看见 孙用先生自世界语译的莱芒托夫几首诗,我发觉有 些处与原本不和。孙先生是由世界语转译的,想必 经手许多,有几次是失掉了原文的精彩的。
——鲁迅《集外集· 通讯》
鲁迅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
一、组织翻译团队“未名社”
未名社“直接得到鲁迅的指导和支持,和鲁迅的 关系十分密切”。鲁迅对于未名社所倾注的心血和精 力以及他给未名社带来的影响,未名社的成员都难 以忘怀,常常著书撰文进行追述;即便是研究者, 也无不为鲁迅对翻译事业的倾心和对青年们的赤诚 所感动。未名社的成立,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中的 地位、成就以及影响,无不蕴含着鲁迅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