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学方法、转换生成语言学方法和综合性的方法。指出了语言研究应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换, 通过循序渐进的层次对比研究,抓住寓于语言深部的综合特征, 从而准确把握对比中的语言特征, 充分发挥对比语言的对策性。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ontrastive analysis) 在1980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语言与语言学辞典》中, 将contrastive analysis 只译作“对比分析”, 许多属于对比语言学范畴的我国学者们的论著, 也大都冠以“比较”二字, 归在比较语言学的领域。也就是说, 对于对比语言学这门学科, 人们还缺乏充分认识。然而就方法论而言, 对比语言学是一门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 它只是共时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考查分析, 指出它们之间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部门里的同异点, 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说明这些同异点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一、对比语言学的历史演变
虽然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经历了较长的孕育期, 但真正的研究史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如果要讨论对比语言学的雏形, 我们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公元初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接着, 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汉字文化圈。在这种吸收消化异族文化与学习吸取异邦文明的过程中, 无疑将首先对其运载工具—— 语言进行研究, 而这种研究也只能是建立在同民族的语言比较对比的基础上。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译释佛教经典, 五六世纪的日本人“训读”我们的古文的工作都可以认为是对比性的。不过, 事实告诉我们, 这种译释或“训读”远远不是一种建立在严格的语言科学基础上的成体系的工作, 因此, 我们无从把它划入对比语言学的范畴。
而真正的对比语言学诞生于20 世纪50 年代, 它是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和外国语教育发展的联合产物。19世纪末, 索绪尔树立起语言学史上第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他的语言理论影响了包括布龙菲尔德在内的众多的语言学家。
2
成熟的文献为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我们不难发现对比语言学的对比并不仅仅局限于同一语系之间,而不同语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共时性研究都属于对比语言学的范畴。
二、对比语言学的“深层结构”及其发展现状
语言是附着在思维上的结构体, 语言是受思维支配的, 它是处在交际中的思维的载体。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必然具有这个社会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我们统称为思维的形态。思维形态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又是一种共时的产物, 它无时无刻不在支配语言表现并模式化为语言的深层机制, 这种人类所共有的、内在的、心理的东西称谓语言的“深层结构”。对比语言学这种分析语言的原理首先是布龙菲尔德创立的结构主义学说,是在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以及外国语教育的双重刺激下崛起的, 它运用同一种原理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描述分析。
上个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 英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和法语之间的对比研究蓬勃发展, 而务的应用语言学倾向依据。
正当对比语言学健康成长的时候, 它所依赖的理论却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以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Language) 为纲的结构主义理论在语音学、音韵学
3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在句法结构及语义学等范畴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 这一切只能从结构主义理论自身找原因。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里指出:“任何话语都可以用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的术语充分地描写出来, 只是我们要记住, 意义是不能用我们的科学的术语下定义的。”(P298)也就是说:“任何形态单位都可以充分描写, 只有它的意义除外”按照布龙菲尔德的观点, 语言学的任务只能是对于语音和文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进行描写和分析, 而它的研究对象——语言本身则是一具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东西。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 布龙菲尔德和他的支持者只对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音素、形态单位、形态单位的组合加以描述和分析, 他们造出了许多语法术语, 而这种脱离了语言的实质—
猎的语言部门的范围, 都较之从前有一个很大的飞跃。此外,在这个时期的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中,底庇埃德的《语言结构的对比》( contrast) 也是一部关系到方法论的重要著作。中, 颇为成功的还有Ot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reference to tense and aspect(1972) 等。
不同意乔姆斯基语义是解释性的说法, 认为语言的生成过程应该是“语义→语法→语音”, 从而提出了“生成语义学”的理论, 费尔摩(C. Fillmore) 则认为“格”是寓于一切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于是创立了“格的语法”学说。它的反对者们声言它已经分离, 而它的拥戴者们也只能这样说:“总而言之, 要证明这个理论比以前的一切语言理论确实高明得多, 无疑还需要用它来记述多种语言, 还需要经受很多的考验, 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令人乐观的阶段。” 转换生成语法的“分离”使对比语言学面临着这种尴尬的局面, 对比语言学研究不无窒息的可能, 然而经过一段语言理论的迷离期之后, 从事对比研究的队伍日益壮大, 对比语言研究方面的成果与日剧增, 对比语言学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了。
对比语言学能够发展成这样一种令人欣慰的局面,其原因之一可以说是外国语教育空前发展的结果。当世界进入了20 世纪70 年代之后, 新的国际形势要求各国从各方面加强外国语教育, 从而培养大批的外语人才;此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许多国家里, 通晓一两门外语已成为一个必须的教养。这样, 由多种原因促成的世界性的外语热, 一方面鞭策语言学家们加倍努力地进行对比研究, 以期有效地提高外国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大大激发了人们探索语言奥妙的钻研精神,从而使大批的有志者跨入对比语言研究的行列中来。而对比语言学蓬勃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探索语言普遍性法则而做出努力的结果。当转换生成语法不再成为一种统一的语言理论之后, 一部分学者们试图通过对比研究来充实它、完善它, 使它重新回到语言学王国的殿堂上来。而更多的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们则打算在大量的自然语言的对比研究中, 发现一种真正能够揭示语言一般性规律的新的理论。
三、对比语言学的“表层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所谓语言的表层结构, 也就是一般所谓语言的形式结构。我们强调对比语言的深度发展, 并不是说语言的表层结构无关紧要。恰恰相反, 语言表层结构的对比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语言的形式结构, 正是其异质性的表现现象。语言的形式结构表现为其基本形式手段和句法形式手段两方面内容。基本形式手段包含语言系统、文字系统、词语系统, 句法形式手段包含句法成分系统、句型结构系统、语序分布系统。而对比语言学又是一门经验学科, 因此, 在进行对比研究之前, 我们不可能先去主观地规定出某些先验的条条框框来, 而总是先去描述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