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第六章 明 清 文 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六章明清文论》课件设计田进兴
的。叶燮论其内在关系说;“大约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
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不过四者之中,又当“先之以识。使无
识,则三者俱无所托”。因为“识”来自对于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
直接与世界观相联系。“识”正之后,就不会把创作引入误区歧途。
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美学原则的。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思考题: 1, “理 ”、“事”、 “情”。 2, “才”、“胆”、“识”、“力”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四节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423)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三、内容分析
(一)、关于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要求诗歌
“专征自然之理”,就不是自然主义地叙述一般生活,而是描绘生活的本质,这就要
求诗人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洞察生活的能力。“既其发生,则事也。”“事”是客观事
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不同事物有不同规律,当然具体现象也就 纷纭万状。诗人如果只言 “理”而无实“事”,创作就会单调乏味,流于公式化概念
美意象的生成及其情景关系的阐述。 (1)“情景相生”构成审美意象及其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2)“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3)“现量”说,王夫之对意象生成理论的
探索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 “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 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 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 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 妄。——《相宗络索•三量》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读者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仁政”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文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陆机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文赋》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
明清文论
皆是异端。
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
阳明心学最重要的弊端是明显的禅学化,使心学严
重脱离实际,成为空疏无用之学。继而被经世致用的 实学所代替。
但阳明心学在孕育明清文艺新思潮和新观 念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三、戏剧与小说创作的繁荣和理论批评
1、诗文创作逐渐衰落,戏剧、小说创作进 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高潮期。呈现出诗文、戏剧、 小说理论分途发展而又殊途同归的局面 2、从文学理论的高度与深度看,诗文理论 仍占主要地位。
第五节
明代戏曲理论
一、何王之争与“本色论” 二、汤沈之争与 “至情说”
一、何王之争与“本色论”
何良俊 王世贞
《琵琶记》《西厢记》《拜月亭》
何良俊 “本色论”
1、“填词需用本色语,方是作家”
盖《西厢》全带脂粉,《琵琶》 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盖词需用本 色语,方是作家
夫语关闺阁,已是浓艳,须得以冷言剩 句出之,杂以讪笑,方才有趣;若既着相, 词复浓艳,则岂画家所谓“浓盐赤酱”者乎? „„若女子施朱傅粉,刻画太过,即如靓装 素服,天然妙丽者之为盛耶!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
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以
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
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 ——《耳伯麻姑游诗序》
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 流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 日而不能自休。盖自风凰鸟兽以至巴渝夷 鬼,无不能舞能歌,以灵机自相转活,而 况吾人!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3 明代的李东阳重视诗歌的声调,并提出“格调” 的观念。他的《怀麓堂诗话》中说:“古诗与 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然律犹可间 出古意,古不可涉律”,“古律诗各有音节, 然皆限于字数,求之不准,惟乐府长短句,初 无定数,最难调叠。……今泥古诗之成声,平 侧短长,句句字字,摹仿而不敢失,非惟格调 有限,亦无以发人之情性。”由此可见,李东 阳所谓的“合格”与“格调,”就是指诗歌须 合乎体裁的规格和强调声调的重要。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矢诗不多,贤臣献诗真不少,
维以遂歌。为答周王唱歌会。
《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人民劳苦莫提起,
汔可小安。要求稍稍得安逸。
惠此中国,国家搞好京师富,
国无有残。社会安定好风气。
无纵诡随,别听狡诈欺骗话,
以谨缱绻。结党营私要警惕。
式遏寇虐,制止暴虐与劫掠,
无俾正反。莫将政权轻丧弃。
诗辨附录思考与练习第六章明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与李空同论诗书附录第三节市井艳词序第四节忠义水浒传序第五节第六节序山歌思考与练习第七章清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闲情偶寄第三节第四节论文偶记第五节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思考与练习第八章近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思考与练习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
2、“诗言志”这个论点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对诗的功能和价值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即诗是表达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
3、“诗言志”是先秦诸子普遍持有的论诗主张[见附录1],它出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初起阶段,表明中国文论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开端。因此,后来的学者对“诗言志”一说评价很高,朱自清就认为它是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见附录2]
本课程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等课程而言,理论性较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向学员提读通原文,是学习古代文论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希望大家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加以理解。要提醒学员的是,古代文论课的原文不太好读,不能希求只读一遍就能读懂。反复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掌握。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清代。
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
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
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
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闲情偶寄》)。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
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8、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10、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最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
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 神韵”说。
13、教材认为: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沈德鸿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诗论著作《说诗晬语》。
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 格调”说。
15、教材认为,沈德鸿的“格调”指的是体裁和音节二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认为有“格调”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随园诗话》中提倡“ 性灵”说,以与沈德鸿的“ 格调”说相抗。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
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
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
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
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
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
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
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
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
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
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
古代文论(明清诗文论)
一、明代文学理论的重大变化
(一)文学解放思潮的出现
明代加强中央集权 硬:军事机构、特务机关 采取软硬兼施手段 软:收罗人才、开科取士 文学解放思潮的特征:
要求创作自由 主张宁今宁俗 提倡怨怼激发
(二)文学性自足,不假外求。
市民思潮— 肯定自我、肯定物欲
(二)李东阳的诗文观点 ❖ 坚持儒家诗论重教化的基本宗旨,又高度
重视诗的艺术规律。 ❖ 首创格调说。格是体格,与诗的音调有关
系。调指音调,诗有音调,用于吟咏。 ❖ 李东阳是复古思潮的发起者,不可能推翻
台阁体,却对前后七子产生极大影响。
二、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李梦阳:
夫文与字一也。今人临摹古帖,即 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 欲自立一门户邪?
第二,提出了“直写性情”、“文 随世变”的理论。
《三百篇》直写性情,靡不高古,虽 其逸诗,汉人尚不可及。今学之者,务 去声律,以为高古。殊不知文随世变, 且有六朝、唐,宋影子,有意于古,而 终非古也。
第三,提出了“奇正参伍”的中正 之法,要求“自我作古”。
赋诗要有英雄气象,人不敢道,我 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厉鬼不 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古人制作, 各有奇处,观者自当甄别。
历观十四家所作,咸为可法。当选其诸 集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神气,歌 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 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夫万 物一我也,千古一心也,易驳而为纯,去浊 而归精,使李、杜诸公复起,孰以余为可教。
——《四溟诗话》
第一,把作家独特风格的形成与“养气” 联系起来。
古人之作,其法虽多端,大抵前疏 者后密,半阔者半细,一实者必一虚, 叠景者意必二。此予之所为法,圆规而 方矩也。
[文学]中国古代文论知识重点
目录绪论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
Ⅲ(7-9)试述如何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把握古代文论的意义与价值。
Ⅳ(9-16)试述中国古代文论三大话语体系的成因、特征及其对现代文论的影响。
Ⅳ(20-28)第一章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第一节概述先秦时期值得关注的文论观点主要有哪些?Ⅲ(35)简述中国古代“诗言志”说的主要内涵。
Ⅲ(张)(7-9)(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的主张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Ⅲ)(△“诗言志”说出自哪部典籍,请阐释它的理论内涵。
Ⅲ)第二节孔子的文论简述孔子“兴、观、群、怨”说产生的原因。
Ⅲ(46-47)简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主要内涵。
Ⅲ(张)(15-16)(△阐释孔子“兴观群怨”说。
Ⅲ)第三节孟子的文论试述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Ⅲ(52-56)第四节荀子的文论荀子之学对思孟之学的反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Ⅲ(59-60)简述荀子诗学观念的主要特点。
Ⅲ(62-64)第五节先秦道家思想的诗性特征简述庄子“言不尽意”论的内涵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Ⅲ(74-75)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节概述简述汉代经学神圣化对文论的影响。
Ⅲ(81-82)试述两汉文论发展概况。
Ⅳ(82-88)第二节《乐记》与《毛诗序》简述《乐记》的主要理论贡献。
Ⅲ(88-91)《毛诗序》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Ⅳ(92-95)(△《毛诗序》的基本文学观点。
Ⅳ)第三节司马迁、班固的文学思想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Ⅲ(95-97)班固在文学批评方面有哪些贡献?Ⅲ(97-98)第四节扬雄的文学思想扬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什么?Ⅲ(99-101)第五节汉人对屈原的评价问题试述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Ⅳ(103-106)第六节王充的文学思想王充的文论观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Ⅲ(106-110)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节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取得哪些重大成果?请择要述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总复习概要(1)第一章:先秦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2、"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3、"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5、"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6、"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两汉7、"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8、"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9、"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10、"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1、"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2、"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结后来刘勰"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13、"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以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情真实.既然强调"直寻"、"自然",要求"真美",自然要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忌声病的当时盛行的"永明体".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不是借助于掉书袋的数事用典,而是语言自然明晓.而对于"永明体",由于禁忌太多,苛细琐碎,所以"文多拘忌,伤其真美".1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16、"滋味"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第四章:隋唐五代17、"兴寄"和"风骨"说:这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18、"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要,深入采掘.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这是难能可贵的.19、"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理论.他的"不平则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志.因此,从本质上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20、"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21、"为时"、"为事"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地说就是"救济人病,裨补时缺".所谓"救济人病",就是主张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裨补时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提示时政的弊端.白居易的诗论虽然总的来说应该列入儒家文艺思想的大范围中,但又有很大的发展、突破,他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22、"韵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他自觉强调意境的特殊内涵,即丰富的审美韵味,而且,他比钟嵘更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23、"四外"说:司空图所说的"四外",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谓"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24、"思与境偕"说"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诗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的论说,这实际上是在讲创作时如何构思形成作品的意境,是对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思",可理解成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明艺术思维是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第五章:宋金元25、"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26、"空静"说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里,用佛教的"空静"观来说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27、"传神"论:苏轼发展、丰富了前人"传神"的美学思想,从诗与画共通规律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调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时,要以典型化的"形"来集中传达出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通过对特殊的"形"的描写表现出其内在的"理",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28、词"别是一家"说:这是李清照在《论词》一篇中提出的著名观点,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的音乐美. 6、"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29、"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妙悟"是创作才能的一种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关系.诗人要把领会诗歌艺术的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30、"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31、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32、"清空"说:"清空"的审美要求,是《词源》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是指意境作品的特殊的风格.这种理论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也是他着力进行阐发的思想.33、"意趣"说:张炎认为,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实际上,他所说的"意趣",就是指词中的意境美.张炎继承并发展了诗学领域中率先提出的意境理论,这也是张炎在词学领域中的主要理论贡献.第六章:明代34、"情景"说:情景是谢榛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后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合".35、"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36、"性灵"说:公安"三袁"提出"性灵"说,其中三袁中的袁宏道更是"独抒性灵".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第七章:清代37、"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这是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文学.38、"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39、"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然,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来,但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40、"格调"说:沈德潜所说的"格调",实际上包括体裁和音节二方面,这是他选诗的首要标准.他主张诗歌所表现的性情应该有益于教化,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格调"说所指的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体现为一套具体的法则.而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41、"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性灵说主张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和道德、政治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性灵说的另一方面内容,是主张诗歌在艺术创作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要在学古中求变.在审美方面,性灵说主张风趣,摆脱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凸现轻松活泼的个性表现.第八章:近代42、"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王国维认为,文学是超越功利的纯粹艺术,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其价值的根本体现,而"境界"正是从审美层面对诗词艺术提出的理想标准.唐代以来有关意境的理论至此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43、"隔"与"不隔"说:王国维所指的"不隔",要求作品内容"情景真切",艺术表现方法"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士禛的"神韵"等理论一脉相承.44、"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实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概括出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点:"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做主,一宏壮也."。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选择部分知识点第一、二章1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2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 _______ 又多义性。
3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
4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有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小说评点、散见于文学作品、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的言论。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宋人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
6、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 _____7、汉儒将文学和学术区别开来。
8 “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9、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
10、孔子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和伦理实践意义。
他强调学《诗》对于道德修养和立言修辞的重要性。
在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方面,他提出了“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情欲信”、“辞欲巧”。
11、“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荀子在《乐论》中提出,他强调文艺源于情感。
_____ 12、庄子崇尚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神,正是一种审美的追求。
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3 “非乐”论和“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三表是由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也就是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14、“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源 _ 情”之说,源于屈原的主张。
—16、两汉文论主要是研究《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秦儒家和道家学说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
中国古代文论3
第一篇词论专文第一篇女性文学家的理论批评文章代表北宋词学的最高水平“词别是一家”,具有文体论意义词的本质特征:①协音律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而诗文仅分平侧而已。
②情致温婉的个人小情调小歌词。
重大、严肃的题材内容与豪放雄壮的风格情调不适宜于词。
③典重高雅批评柳永“词语尘下”、张子野等人“破碎”贺苦少典重,秦少故实等。
第一节: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罕见全才,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文学创作发生论“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1、创作是充实而勃郁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苏洵的“风水相遭”说:“水”:喻作家修养—主观条件“风”:喻外界机遇—客观条件。
风水不相遭,则不能成文;风水相遭,则不能不成文。
苏轼:风行水上,自然成文2、与杜甫、白居易批判现实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
二、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论1、艺术思维的“空静”观空静:强调艺术思维及审美过程中静观和摒弃杂念的重要性2、辞达说通过仔细观察,深入事物本质之理,将心中构思酝酿成熟的艺术形象等内容用语言文字完全、充分表达出来。
语言运用只要达意就行,对文采要求不高(1)从艺术思维规律的高度论述(2)辞达和文采的关系:文采是辞达的内在要求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形象思维和无穷意味诗中有画:鲜明的形象性,如绘画一般画中有诗:深刻的内蕴,如诗之有味4、传神论传神:抓住对象的本质特点,表现其超凡的精神品格,寄寓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
5、法度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既要熟悉又要超越法度技巧,灵活运用三、艺术风格论——平淡美平淡不是单纯之平淡,于平淡纯朴中包含最浓最深之味,显示细密浓丽之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第五节诗品序(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唐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附录)
第三节戏为六绝句(附录)
第四节与元九书
第五节答李翊书(附录)
第六节与李生论诗书(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宋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答吴充秀才书(附录)
第三节仲兄字文甫说(附录)
第四节书黄子思诗集后(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近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书汤海秋诗集后
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
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
思考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本课程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联。古代文论以学习、研究历代文论家的文学批评作品为主;中国文学批评史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理论范围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理论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随笔、漫谈、偶感、评点为主。虽说也有专著专书出现,象南北朝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但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类理论专著不太多。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以书信、题跋,序记的形式为多,发展到宋代以后又有诗话、词话的形式。这些著作,不以系统理论为主,但是却保留了大量的文论资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中国古代文论教案
中国古代文论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2)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3)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及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教学重点:(1)文、文学、文艺的概念;(2)文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论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教学重点:(1)儒家文论;(2)道家文论;(3)禅宗文论;(4)儒家与其他流派之间的交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3.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教学重点:(1)孔子、孟子、荀子的文论观点;(2)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的文论观点;(3)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文论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不同代表人物的文论观点及其特点。
4. 第四章: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及其特点教学重点:(1)内容分析法;(2)形式批评法;(3)审美体验法;(4)历史考证法。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不同文学批评方法的特点及其运用。
5. 第五章:中国古代文论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1)如何运用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分析;(2)如何运用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文学创作;(3)如何运用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文学鉴赏。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分析、创作和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观点和方法。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分析、创作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国古代文论】第六章 明 清 文 论
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 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封建文化内部 出现矛盾,特别是理学无法解释新兴的人性人 出现矛盾,特别是理学无法解释新兴的人性人 情和个性欲望的合理性, 情和个性欲望的合理性,理学的虚伪欺骗性日 益显露出来。 益显露出来。王阳明适时地提出了反抗理学的 心学,将“理”本体论哲学改换成“心”本体 心学, 本体论哲学改换成“ 论哲学。 论哲学。 王阳明(1472—1528年),明哲学家 明哲学家, 王阳明(1472—1528年),明哲学家,原 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 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世称 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 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一生为官 多次更变,后辞官归乡讲学。著作丰富, 多次更变,后辞官归乡讲学。著作丰富,有 语录》 大学问》 后其门人辑成《 《语录》、《大学问》等,后其门人辑成《王 文成公全书》38卷 文成公全书》38卷。
第二、性灵论 第二、 明代公安派主将袁宏道 明代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提出文学 袁宏道提出文学 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 张抒写真性情、真感情,要有独创性。 张抒写真性情、真感情,要有独创性。 清代袁枚也主张“性灵” 袁枚也主张 清代袁枚也主张“性灵”,更强 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 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随园诗 凡作诗者,各有身分, 话》曰“凡作诗者,各有身分,亦各 有心胸” 作诗不可以无我” 有心胸”,“作诗不可以无我”, “文章当自出机 ,成一家风 骨”。
第三、 第三、诗词理论
明清时期的诗词理论有2个特点: 明清时期的诗词理论有2个特点: 首先,在诗学宗旨上,从倡导复古模拟, 首先,在诗学宗旨上,从倡导复古模拟,走 向提倡抒写性灵,又回归儒家传统诗教。 向提倡抒写性灵,又回归儒家传统诗教。明前期 的前后七子为代表主张复古, 的前后七子为代表主张复古,明中后期的公安派 等倡导抒写性灵,清初黄宗羲、王夫之、 等倡导抒写性灵,清初黄宗羲、王夫之、叶燮等 又回归到儒家诗教传统上来了。 又回归到儒家诗教传统上来了。 其次, 其次,对诗歌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作出 沈德潜的“格调” 探讨。有王士祯的“神韵” 探讨。有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 翁方纲德“肌理” 说,翁方纲德“肌理”说,以及王夫之和叶燮对 诗歌艺术的研究。 诗歌艺术的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精选
2、总结艺术想想塑造的经验
• 1) 《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来 刻画人物形象。毛氏认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矛盾冲突 越尖锐、激烈,就越能鲜明地显示人物性格。从“通”与 “阻”、“近”与“远”的艺术辩证关系上总结了这一风 口浪尖险阻极境上显现人物性格的可贵经验。这是毛氏的 卓见。 2) 《三国演义》善于在刀光剑影 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人物。如关云长千里走 单骑、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等都有这一特 点。毛氏认为,英雄人物难处越多,矛盾越尖锐。能以少 胜多、以弱胜强,则形象也就越鲜明、高大。 3)毛氏还精心总结了“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 物的方法。“反衬”可以使形象突出、鲜明,而“正衬” 则能够给人以更高更美的层次感。
3、情节论
• 情节是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要素萌发于早期那些具有记述性质的作品。六朝 志人志怪小说,其“志”即表明了这种记述性。 到了清代,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提出了小说 情节结构性的一般原则。理论家还提出了情节的 完整性问题。当然,情节叙述的技巧性,是明清 两代小说情节论的最主要内容。 • 小说的情节叙述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即“叙事 时间”、“叙事角度”。
金圣叹评价《水浒传》
• 一、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评价
1、掩盖《水浒传》 中歌颂农民起义的思想。 2、虚构“惊恶梦”情书,将梁山英雄“一齐处斩”。 3、承认“官逼民反”,罪在赃官酷吏。
• 二、《水浒传》的创作论
1、性格论 2、动心说 3、格物——因缘生法说
• 三、《水浒传》技巧论
1、结构的完整性 2、情节的犯避之妙
(续上)
• 2)他在对《水浒》的评点中,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 小说艺术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格,金圣叹就 是抓住这一点对《水浒传》进行评点的他认为《水浒传》的 人物性格都有鲜明的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 性格,真是一百八样。《水浒传》只写人的粗鲁处,边有许 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鲁达粗鲁是少年任气,金圣叹 认为人物形象传神逼真,必须写人物性格中的“同种之异” 来。 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物个性当中,作家 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 识”。这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金圣叹对《水 浒传》的评点开创了小说评点的新局面。总之,金圣叹把中 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创作的批评领域,开创了小 说理论批评的新领域、新局面,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无疑受 到了金圣叹的影响。
实用文档之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实用文档之"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明清近代文论
3、小说戏剧是文随时代变化的结果, 因而皆古今之至文。
李从童心论出发,认为只要出于童心,都是 好文。而文随时代变化,乃是必然。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 变而为近题,又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 《西厢》,为《水浒》,为今之举子业。大 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以时势先 后论也。” 这就把《西厢》《水浒》等通俗文学抬高到 与李白杜甫同等的地位。
二、李贽与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一)李贽的“童心说”。 1、提出“童心说”,认为童心是写真诚 文章的根本。 “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 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则言不由衷……以假人言 假事,而事假事,文假文。”
认为最高的人格培养途径就是“护此童心而勿 失”。就是别让六经污染之: “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 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
潘之恒——明戏曲表演论的集大成者。 首先热情推崇情感力量。
他评《牡丹亭》“杜之情痴而幻,柳之情痴 而荡。一以梦为真,一以生为真,惟其情真, 而幻、荡将何所不至矣。”
其次,提出演员必备的三种素质——才、 慧、致(风致、风神)。 再次、提出表演的原则:“度”——恰 到好处。“思”—-角色的情思。 “步”——步态、身段。“呼”、 “叹、”——念白有感情。
2、“化工”与“画工”说。 “画
工”指人工。“化工”指天工。李 力主作家自由抒情,反对虚饰矫情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 《琵琶》画工也。夫所谓化工者,以其能夺 天地之化工……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 了不可得。……画工虽巧,已落第二义矣。” “画工”指人工。“化工”指天工。如何达 之?“发乎情,由乎自然”。“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有感于童心者之 自文。”(自成至文)可见,李力主作家自 由抒情,反对虚饰矫情。
明清文论
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
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或三进、 或五进、或七进,又自两厢而及轩寮,以至 廪庾、庖湢、藩垣、苑榭之类,前后、左右, 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然胸中,而后可施 斤斫。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 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 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此法,从古之为 文、为辞赋、为歌诗者皆熟;于曲,则在剧 戏,其事头原有步骤;作套数曲,遂绝不闻 有知此窍者,只漫然随调,逐句凑拍,掇拾 为之,非不问得一二好语,颠倒零碎,终是 不成格局。( 《论章法》 )
须以自己之肾肠,代他人之口吻。盖一人登
场,必有几句紧要说话,我设以身处其地, 模写其似,……《浣纱》如范蠡而曰“尊王 定霸,不在桓、文下”,施之越王则可;越 夫人而曰“金井辘轳鸣,上苑笙歌度,帘外 忽闻宣召声,忙蹙金莲步”,是一宫人语耳! (《论剧戏》)
元代芝庵在《唱论》中为我们归纳了十七种
宫调的歌唱特色:“仙吕调唱清新绵远,南 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 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 清幽,大石唱风流酝籍,小石唱旖旎妩媚, 高平唱涤物滉漾,般涉唱拾掇坑堑、歇指唱 急倂虚歇,商角唱悲伤宛转,双调唱健捷激 袅,高调唱凄怆怨慕,角调唱呜咽悠扬,宫 调唱典雅沉重,越调唱陶写冷笑。”
间架布局,王骥德强调的是从大到小,从粗
到细,从纲到目的完整配套。反对和防止的 是艺术上的盲目性所造成的破碎感。还要抓 住剧情主脑,确定全剧节奏。 声乐:“以调合情”。按人物的感情发展需 要而用相宜的宫调。 语言:既要合乎雅正,又要明白质朴易于演 唱,可演可传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3)人物的性格化;
大抵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调,复伤
琱镂。《拜月》质之尤者,《琵琶》兼而用 之,如小曲语语本色,大曲引子如“翠减祥 鸾罗幌”、“梦绕春闱”,过曲如“新篁池 阁”、“长空万里”等调,未尝不绮绣满眼, 故是正体。《玉玦》大曲,非无佳处;至小 曲亦复填垛学问,则第令听者愦愦矣!故作 曲者须先认清路头,然后可徐议工拙。至本 色之弊,易流俚腐;文词之病,每苦太文。 雅俗浅深之辨,介在微茫,又在善用才者酌 之而已。 (《论家数》)
明清文论概况
第十六讲明清文论概况(提纲)一、明清思想状况儒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程颢和程颐两个大哲学家。
程颐的思想被朱熹继承和发展,形成著名的哲学流派——程朱理学。
程颢的思想被陆九渊、王守仁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哲学流派——陆、王心学。
在明前期,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一统天下。
明中叶开始,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发生新的变化,引起思想界的变动。
王守仁“心学”思想应运而生。
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
朱熹认为“理”在人心之外,因此要“即物”,就是格物致知。
王守仁“格竹”七天七夜,人病而无所见。
看来,外在的“理”转化为内在的“知”,朱熹“豁然贯通”的方法并不容易做到。
于是,王守仁抛弃了朱说,转向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即理”的学说。
他认为,人的“灵明”是天地的心;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传习录》)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是对孟子“良知”说和陆九渊“心即理”说的吸收和改造。
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良知”在人心中,不必外求;二是“良知”人人皆有,圣愚皆同。
王守仁将学、问、思、辩都纳入“行”的范畴。
他认为,人的“一念发动处便是行”。
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思想明显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它强调了人的个体意识,树立了人人平等和独立思考的价值观念,对于打破理学思想的专制统治,唤起人性的自觉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王守仁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晚明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
思想家李贽更是猛烈地抨击假道学,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乃至于大胆指出,“私者,人之心也”,“若无私,则无心矣”,肯定了人们在物质、精神上一切自然追求的合理性。
晚明一直延续到清代的这种——反抗文化专制,呼吁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直接影响和催生了明清的文艺和文论新思潮。
二、明清文化思想对文论的影响这里主要讲陆王心学对明清文论的影响。
在心学思想的启发下,明清大多文学理论家认识到人“心”(即人的意识、情感、心灵、个性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 第二、戏曲理论
明清时期出现许多戏曲理论家,象王骥德、 明清时期出现许多戏曲理论家,象王骥德、 徐渭、汤显祖、吕天成、李渔等, 徐渭、汤显祖、吕天成、李渔等,这些理论家 对戏曲的创作、 对戏曲的创作、表演以及观众接受等问题发表 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了许多精辟的见解。重点要掌握的是明代王骥 德和清代李渔的戏曲理论。 德和清代李渔的戏曲理论。明清戏曲理论有三 个特点: 个特点: 一是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 一是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 二是要求戏曲具有通俗性和大众化, 二是要求戏曲具有通俗性和大众化,满足 普通民众需要; 普通民众需要; 三是对戏曲艺术自身的特征进行探讨。 三是对戏曲艺术自身的特征进行探讨。
1、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
儒学在宋代演化为新儒学——理学 儒学在宋代演化为新儒学——理学。二 理学。 程和朱熹将儒家的纲常礼教规范加以神化, 程和朱熹将儒家的纲常礼教规范加以神化, 赋予它们以“天理”性质。 赋予它们以“天理”性质。理学被上流统治 者奉为官学,以利控制人性人欲人情。 者奉为官学,以利控制人性人欲人情。明初 统治者亦极力推崇理学, 统治者亦极力推崇理学,将其作为官学普及 天下,一统天下,且作为科举取仕之学。 天下,一统天下,且作为科举取仕之学。 但影响文论最深的则是从理学中分化出 来的心学, 来的心学,因而本章着重从心学与文论之关 系介绍此期的文论成果。 系介绍此期的文论成果。
3、明清文论的巨大成就
明清文论的显著成就表现为两点: 明清文论的显著成就表现为两点: 一是小说、 一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理论空 前繁荣,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前繁荣,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二是传统的诗文理论进一步发展, 二是传统的诗文理论进一步发展, 有更深刻的理论总结。 有更深刻的理论总结。
三是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实学(叶适、 三是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实学(叶适、 章学诚、黄宗羲等) 章学诚、黄宗羲等)的兴起使得这一时期 的文学理论又出现向儒家传统文学理论复 归的倾向。象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诗歌 归的倾向。 王夫之、 与散文理论、沈德潜的格调说、 与散文理论、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 肌理说等等 都有这样的倾向。 等等, 肌理说等等,都有这样的倾向。 在这种对应关系中, 在这种对应关系中,心学对明清文学 理论影响最大。 理论影响最大。心学文论的基本特征是崇 尚个人的心灵自由,强调表现真实情感, 尚个人的心灵自由,强调表现真实情感, 高扬主体性。把握住这个共同特征, 高扬主体性。把握住这个共同特征,我们 就能对李贽的童心说、徐渭的本色论、 就能对李贽的童心说、徐渭的本色论、公 安派的性灵说等学说理解得更为准确和深 入。
一是明清两代都把程朱理学奉为官方 哲学,这使得明清两代文学理论中宗经、 哲学,这使得明清两代文学理论中宗经、 明道和复古的观点不绝如缕。 明道和复古的观点不绝如缕。 二是明代中后叶开始, 二是明代中后叶开始,心学的出现为 明清两代文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思想上的 催化剂。象李贽的“童心” 催化剂。象李贽的“童心”说、徐渭等的 本色” 公安三袁的性灵论, “本色”论、公安三袁的性灵论,以及清 代袁枚的“性灵”说的出现, 代袁枚的“性灵”说的出现,都同心学的 出现和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出现和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学倡导个 人解放,尊崇个体自由的思想倾向对当时 人解放,尊崇个体自由的思想倾向对当时 艺术家和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的。 艺术家和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的。
第三、本色论 第三、
本色论主要是戏剧理论观点,有2个要点: 个要点: 本色论主要是戏剧理论观点, 一是强调戏剧语言应是剧作家自然禀赋、 一是强调戏剧语言应是剧作家自然禀赋、 创作个性、真情实感的流露。 何良俊提出 创作个性、真情实感的流露。如何良俊提出 “填词须用本色语”。 填词须用本色语” 二是强调戏剧的通俗性, 二是强调戏剧的通俗性,要让社会下层群 众能接受。 徐渭说 越俗、越家常、越警醒, 众能接受。如徐渭说“越俗、越家常、越警醒, 此才是好水碓(duì 不杂一毫糠衣, 此才是好水碓(duì) ,不杂一毫糠衣,真本 王骥德、李渔等也有相同言论 等也有相同言论。 色”。王骥德、李渔等也有相同言论。
2、阳明心学对文论的影响
主要体现为,心学重视人的意识、 主要体现为,心学重视人的意识、情 个性的重要性,在文艺思想活动中, 感、个性的重要性,在文艺思想活动中, 出现了情感论 性灵论、本色论、 情感论、 出现了情感论、性灵论、本色论、童心说 等文艺理论观。 等文艺理论观。
第一、 第一、情感论
李贽的童心说主张:“天下之至文” 李贽的童心说主张: 天下之至文” 是童心(真心、真情)的表现,不是假理 是童心(真心、真情)的表现, 的阐说。 的阐说。 汤显祖、 汤显祖、王骥德在戏剧创作中倡导 的重要性。汤提出“世总为情, “情”的重要性。汤提出“世总为情,情 生诗歌” 王主张“模写物情, 生诗歌”,王主张“模写物情,体贴人 理”。 黄宗羲和王夫之也在诗文理论中强调 情的重要性。黄曰“凡情之至者, 情的重要性。黄曰“凡情之至者,其文未 有不至者也” 王认为“诗以道情” 有不至者也”,王认为“诗以道情”。曹 雪芹也称自己的作品“大旨谈情” 雪芹也称自己的作品“大旨谈情”。
第六章 明 清 文 论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 繁荣期, 繁荣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 结期。除诗文理论继续走向成熟外, 结期。除诗文理论继续走向成熟外, 小说、戏曲理论也呈繁盛状态。 小时期,我国文化呈现出复杂状 三教思想在融合发展中, 态,三教思想在融合发展中,各自内 部都出现了分化, 部都出现了分化,官方学术与民间学 术的文化取向有合有分。 术的文化取向有合有分。明清文论的 发生、 发生、发展同明清两代的思想文化之 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体上看, 总体上看,明清文学理论的发生 发展同理学 心学、实学的发展形成 理学、 发展同理学、心学、实学的发展形成 了大致相对应的关系。 了大致相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 在三个方面: 在三个方面:
这些评点的共同特征有3 这些评点的共同特征有3点: 一是敢于突破儒家传统思想的束 一是敢于突破儒家传统思想的束 缚,注意提高小说这种通俗文学的地 位。 二是这些评点大家在具体评点中 这些评点大家在具体评点中, 二是这些评点大家在具体评点中, 重视小说的社会批判功能, 重视小说的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出强 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三是注重对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 三是注重对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 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探讨。 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探讨。
心学对理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主要表现为: 心学对理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主要表现为: 反对“ 本体论,提出“ 本体论。 反对“理”本体论,提出“心”本体论。 王阳明《答季明德书》 人者, 王阳明《答季明德书》曰:“人者,天 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 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王 提出了“心即天” 心即理” 提出了“心即天”、“心即理”、“心外无 的哲学命题。 传习录》中曰: 理”的哲学命题。《传习录》中曰:“夫学 贵得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言出于孔子, 贵得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言出于孔子, 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 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 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 而况其言出于孔子者乎? 这是强调以 也,而况其言出于孔子者乎?”这是强调以 人心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尺度。 人心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尺度。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命题,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命题,认为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冲击了理学守卫的上下 尊卑的伦理纲常,树立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尊卑的伦理纲常,树立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但他对圣贤权威的否定,对人的主体性、 但他对圣贤权威的否定,对人的主体性、主观 能动性的肯定,对人人平等观念的倡导, 能动性的肯定,对人人平等观念的倡导,起到 了解放思想、促进个性解放的作用,并为晚明 了解放思想、促进个性解放的作用,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 泰州学派王艮(gěn) 泰州学派王艮(gěn)对理学的背叛更彻 一是肯定人的自然本性 肯定人的自然本性, 底,一是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并将其作为心的 伦理特征;一是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 伦理特征;一是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 肯定人欲的合理性。 肯定人欲的合理性。给禁欲主义的理学以致命 打击。 打击。
第一、 第一、小说评点
小说评点是一种特殊的小说理论批评样 一般采用眉批、夹批、尾批等形式, 式。一般采用眉批、夹批、尾批等形式, 它往往是个人阅读小说的心得体会, 它往往是个人阅读小说的心得体会,短小 精悍,是一种很灵活的批评体制。 精悍,是一种很灵活的批评体制。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小说评点大家,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小说评点大家, 比如李贽和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 比如李贽和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 毛伦、毛宗纲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毛伦、毛宗纲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脂砚斋对 石头记》的评点等等。 《石头记》的评点等等。
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 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封建文化内部 出现矛盾,特别是理学无法解释新兴的人性人 出现矛盾,特别是理学无法解释新兴的人性人 情和个性欲望的合理性, 情和个性欲望的合理性,理学的虚伪欺骗性日 益显露出来。 益显露出来。王阳明适时地提出了反抗理学的 心学,将“理”本体论哲学改换成“心”本体 心学, 本体论哲学改换成“ 论哲学。 论哲学。 王阳明(1472—1528年),明哲学家 明哲学家, 王阳明(1472—1528年),明哲学家,原 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 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世称 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 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一生为官 多次更变,后辞官归乡讲学。著作丰富, 多次更变,后辞官归乡讲学。著作丰富,有 语录》 大学问》 后其门人辑成《 《语录》、《大学问》等,后其门人辑成《王 文成公全书》38卷 文成公全书》3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