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作品分析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以下将从雄浑豪放、细腻婉约、清新明快、优美意境、精炼表达、善用比兴、抒情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
1.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以豪放风格为主,充满了英雄豪情。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使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豪放的气势。
2.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放之外,还具有细腻婉约的一面。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等细腻的笔触,将绚烂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喜庆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清新明快辛弃疾的词还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简洁明了的语句,描绘出乡村月夜的清新景色。
这些词句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4.优美意境辛弃疾的词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鹧鸪天·代人送叶梦鼎》中,他通过“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
这种意境深刻的词作,既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彰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情感。
5.精炼表达辛弃疾的词往往简洁明了,语言精炼。
例如,“青山欲共高人枕,飞泉鸣玉漱鸣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高山的静谧和泉水的清脆声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传达情感和景象时更为深入人心。
6.善用比兴辛弃疾在词中善于使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现象来比喻和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比翼南飞身老矣,赢得江湖岁月闲”,用比翼鸟的形象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历经坎坷后对悠闲岁月的向往。
留佳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词曲之美
留佳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词曲之美一、引言《青玉案·元夕》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他深厚的才华和对人生思考的独特观点。
这首词曲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极富情感的描写,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青玉案·元夕》词曲的分析,探讨其在诗歌艺术中的卓越地位。
二、背景介绍1.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军事家。
他以其激昂豪放、风格多变而闻名于世,并被誉为“南唐二杰”之一。
2.《青玉案·元夕》简介:《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创作于北方数十年流亡时期的作品。
该词曲以描写元旦夜欢庆和人们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思恋之情。
三、词曲赏析1.词曲结构:《青玉案·元夕》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共分为六个段落。
每个段落都独立描写了元旦夜晚不同的景象和情感。
2.语言风格:辛弃疾以雄浑豪放、婉约华丽的文学风格而著称,而在《青玉案·元夕》中,他运用了相对简洁明快的语言来描写节日的气氛和人物心情。
3.感情表达:通过描述庆祝活动中的各种细节,辛弃疾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
他将新年当作一个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契机,并以此寄托自己对家国兴衰、人事悲欢的关切之情。
四、艺术价值与影响1.奇特构思与流畅叙述:《青玉案·元夕》以其情感真挚、构思奇特和文笔流畅,成为辛弃疾词曲中的杰出之作。
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并被后人多次改编演唱。
2.时代关注与情感反映:这首词曲展示了辛弃疾对动荡岁月和家国兴衰的深刻思考。
它不仅是辛弃疾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宋朝民生动态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3.影响后世:《青玉案·元夕》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世文人均参考了辛弃疾的才华和表达手法,使其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诗词鉴赏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作
古代诗词鉴赏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作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的诗词作品以忧国忧民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就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作进行鉴赏。
一、《破幽梦·春去也》春去也,不暇待。
百花残瓣,独自独自,凭栏空白。
玉人何处居,游子何处归。
天涯海角,浑是离愁滋味。
这首词以春去的寓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之情。
通过描绘花谢孤立、形单影只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离去带给人们的孤独与无奈。
其中的“玉人何处居,游子何处归”,揭示了战乱和政治动荡所带来的分离和流离的痛苦。
全词深情而慷慨激昂,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国家疾苦的关切。
二、《青玉案·元夜时》元夜时,金波动。
倚楼听风,长夜何处,问辽东。
寥落夜,谁与共红妆。
雨过山村,落晖映碧草,想君心上。
辛弃疾这首七绝以元宵之夜为背景,文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动荡的担忧。
在夜晚倚楼听风,作者思念远方的亲人和国家,对家园的忧虑溢于言表。
诗词以景入情,以细腻的描写将作者对国家、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文字简练而铿锵有力,令人动容。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只有情难寄。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将旧物凭君赠。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平凡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乱和亲人离别的忧思。
词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表明作者对于情感的探究,而“天南地北双飞客”的形象描绘了他自己追求理想的过程。
词人所描述的万里长征,传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和同胞不幸命运的关切。
词中的“但将旧物凭君赠”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思念,凸显出词人对国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青玉案·元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以元宵之夜的寂寥和离愁形象来表达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通过东篱把酒的描写,词人淡淡地透露出自己的情感和忧虑。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元宵的残寂与国家的动乱相连,令人深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辛弃疾写得最好的十首赋
辛弃疾写得最好的十首赋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以下是他写得最好的十首赋: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描绘了赏心亭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满江红·怒发冲冠》:通过描写英雄辛弃疾的壮烈形象,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情怀。
3.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长江为背景,抒发了对离别和流逝的感慨,具有深情和哲理性。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描写北固亭的景色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辛弃疾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5. 《青玉案·元夕》:描述了元宵节的喜庆场景和男女情长,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6. 《·赤壁怀古》:以西陵和赤壁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英雄和辛酸往事的缅怀之情。
7. 《摸鱼儿·雁丘词》:以雁丘词为题材,描绘了辽阔的草原和奔放的情感,充满了豪放和激情。
8. 《稼夫人·湖上秋风漂泊过》:以湖上秋风为背景,表达了对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的感受。
9. 《陌上桑·遥知兄弟登高处》:以遥望登高处为情节,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亲情的珍贵。
10.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以春天的柔风和温暖气息为题材,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享受。
这十首赋展示了辛弃疾深厚的才华和对人生、自然、历史的独特理解。
它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请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辛弃疾笔下
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
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1、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
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
所寄托。
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
改造而别出新意。
2、辛词题材宽阔。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下政治,写下哲理,写下朋友之情、
恋人之情,写下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下日常生活、读书体会,可以说道,凡当时能够
载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载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为得多。
3、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如:在《贺新郎》、
《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
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
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古代诗词选读辛弃疾的豪情壮志
古代诗词选读辛弃疾的豪情壮志豪情壮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而在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中,豪情壮志更是可谓独树一帜。
辛弃疾,南宋末年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用辛辣的语言、积极向上的情感,传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复兴的期盼。
本文将会选取辛弃疾的几首代表作,并对其豪情壮志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一、《破幽梦》梦中谪仙人,天南地北游东洲。
古刹回烟草云低,明堂层雾破楼。
异山不属楚,留滞别离伤别伤离愁。
落日怅望空有正少年,丝丝滴斗春几点,何事悠悠?辛弃疾的《破幽梦》是一首闲逸哀伤之作,其中却蕴含了深沉的豪情壮志。
诗人将自己置身在一个梦境之中,舒展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似乎他可以游离天南地北,远离尘世纷扰,却依然无法摆脱国家的前途。
在古刹、明堂以及异山等形象的衬托下,他深刻体悟到国家的命运和他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
尤其是末句,“落日怅望空有正少年,丝丝滴斗春几点,何事悠悠”。
这是诗人对国家困境的痛惜,对民族复兴的期盼,表现出了诗人坚定的豪情壮志。
二、《贺新郎·妆台辞》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萧条楚宫千树梅,多少楼台烟雨中。
纵使万贯家财,朝夕陷身何花样!在《贺新郎·妆台辞》中,辛弃疾直接点出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诗中描述的风雨之夜和花落之景色,映衬出了诗人内心的萧条与凄凉。
尤其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用豪放的文字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介文人,却无法参与国家征战的无奈之情。
而“萧条楚宫千树梅,多少楼台烟雨中”,更是诗人眼中的国家景象,流露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人完全展现了他那豪情壮志的一面,愿意舍弃一切家财,为国家的兴盛奋斗。
三、《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独特而优美的描写手法,展现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前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品,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辛弃疾的词作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独到的思想深度,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章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南宋词派中独树一帜。
1.1 雄浑豪放的词风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雄浑豪放之气,他以铮铮铁骨、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为特点。
这种词风与他多次投身于抗金战争、为国家尽忠的经历紧密相连。
他的词语中融入了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的忧思之情,展示出他的爱国情怀和男儿本色。
例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久行人矣,故都成此凄凉泪空如雨,冷滞鸦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凰彩,云雨难舍。
蜀江水,绿到底,行看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词揭示了他对国家家破人亡的深深忧思,通过豪放的笔触和雄浑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悲壮之情。
1.2 抒情与咏景的独到融合辛弃疾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丰富的个人情感,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丽的自然景色。
他善于将抒情与咏景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鲜活。
以他的《青玉案·元夕》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夜晚的静谧和浪漫。
他通过抒情和咏景的结合,形容出了夜晚的凉爽、流动的灯火以及令人遐思的天空。
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片段,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他的情感世界。
第二章辛弃疾词的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极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他运用独特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2.1 激昂忧国的爱国之情辛弃疾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在词作中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情感》
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情感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
他以其深情切爱国之情的词作而闻名于后世。
辛弃疾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对祖国苦难和忠诚的认同。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1. 对祖国遭受侵略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面临金军入侵、领土收缩、社会动荡等严峻的局面。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这一现实所产生的悲愤之情。
例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辛弃疾写道:“垓下死,何异乎钓者。
”通过借用历史上关羽战败被俘的故事,表达自己对祖国陷落和民众命运的忧虑。
2. 爱国主义情感贯穿于文学形象塑造中在辛弃疾的词作中,他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塑造了众多爱国英雄形象,展现了他对于忠诚和勇气的崇敬。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文天祥形象。
辛弃疾以深情款款之笔,将文天祥塑造成为一个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位真正的爱国者的钦佩之情。
3. 爱国主义情感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辛弃疾不仅表现出对祖国苦难的关注,同时也将自己个人命运与祖国联系在一起。
在《水龙吟·夜行黄沙道中》中,他写道:“我今躲贼卧孤城”,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时依然对祖国不离不弃的态度。
他愿意和祖国共同面对危险,并表示无论场景如何变化,“壮心未与年俱老”。
这种把个人命运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的情感体现了辛弃疾内心深处极其坚定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4. 对国家荣誉的追求与渴望辛弃疾在他的词作中一再表达了对于国家荣誉的追求和渴望。
他多次提及希望得以为国效忠,为祖国立下功勋。
例如,在《永遇乐·归来宴平陶同年堂》中,辛弃疾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
这句话中透露着他巨大的心愿,即庆祝胜利并恢复国家的荣耀。
综上所述,辛弃疾词作中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他通过悲愤之情、文学形象塑造、个人命运与祖国交织,以及对国家荣誉的追求和渴望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于祖国的深情厚意。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1. 引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他广泛涉足多个领域,以其深情、豪放、倔强和才华横溢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 辛弃疾的生平与背景辛弃疾出身于士族家庭,曾参与抗击金兵入侵的战斗,并因此受伤致残。
他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和迫害,多次被贬谪流亡。
其艰难的生活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3. 辛弃疾的词人形象辛弃疾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他笔下常常写尽忧国忧民之情和忠义之意。
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而坚定的情感。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还揭示了他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他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4. 辛弃疾的作品特点分析辛弃疾的作品以其豪放奔放而闻名,他的词常常充满激情,并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
他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和典故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此外,辛弃疾的词作也表现出对自然景物和时代变迁的敏锐触觉。
5. 辛弃疾对后世影响与评价辛弃疾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都受到了他“不问功名、但求打江山”的精神启发。
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赞美并传颂着辛弃疾及其作品。
6. 结论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化名流,他的作品以其豪放激情、独特风格和温情洒脱而广为传颂。
他的词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时代变迁与文化氛围。
通过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他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表达。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作品分析的总结,希望能够为您提供有益信息。
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与时代背景分析
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与时代背景分析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北宋时期是一个诗词创作繁盛的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人墨客。
而辛弃疾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词人,他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沉的感情表达,成为了北宋词坛的一颗明星。
本文将对辛弃疾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他的作品与时代背景进行探讨。
时代背景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宋朝统治时间跨度较长,被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北宋和南宋。
辛弃疾活动的时期正是北宋晚期,即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同时也有许多混乱和动荡的因素。
以下将对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北宋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这一时期的政权得以有效地管理广大的领土和人口。
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北宋朝廷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严格,这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北宋时期也存在官员贪污腐败、官府虐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经济北宋时期的经济相对繁荣,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农田的开垦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提高。
手工业方面,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如宣德炉、钧窑等。
商业方面,北宋时期的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贾云集、市场繁荣。
然而,北宋时期的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税收过重、货币贬值等,这些问题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文化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文化繁荣的现象。
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众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文化的繁荣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推动,皇帝对文化活动的关注使得北宋时期的文人有了一定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这一时期的文人重视自身修养和才华,弘扬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总结。
北宋时期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辛弃疾的作品分析辛弃疾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词人,他的作品在北宋词坛具有重要地位。
辛弃疾的作品风格豪放激昂,表达了他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和热爱,同时又充满了对命运和挫折的无奈和忧伤。
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
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古诗词风格简析辛弃疾的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辛弃疾作品介绍与赏析
辛弃疾作品介绍与赏析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被誉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词作以豪放、奔放、慷慨激昂著称,他的词风开朗豪放,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作在南宋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爱情、壮志、抒怀、抨击社会黑暗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
辛弃疾的词作在艺术上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真挚,语言上追求音韵的优美和意象的生动,形式上追求结构的完整和节奏的和谐,因此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辛弃疾的词作在历史上曾经被长期忽视和贬低,直到20世纪初才得到重视和重新评价。
现代学者认为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和赏析辛弃疾的几首代表作品。
1.《青玉案·元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词作。
词中以元宵节的喜庆气氛为背景,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描绘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展现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青玉案·凌波微步》。
《青玉案·凌波微步》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中以凌波微步的美女为题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动人的画面。
词中“翠黛金莲,美人一笑,百媚生”一句,展现了词人对美丽女性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3.《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浣溪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中以浣溪沙的美景为题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辛弃疾的诗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命运、个人遭遇以及人生哲学等方面,他的情感则展示出了对家国的挚爱、对友情的珍重以及对爱情的痴迷和痛苦。
以下将详细总结辛弃疾的诗思想和感情。
辛弃疾的诗思想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在南宋时期,中国面临了北方侵略势力的威胁,国家形势动荡不安。
辛弃疾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写下了许多悲愤之作,表达了对祖国疾苦的深切关切。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就是这方面的体现,诗中描述了北方辽、金等侵略势力的威胁以及南方乡民们的苦难生活,展示出他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此外,辛弃疾的诗中还流露出他对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从战乱中逃难到投降金国,再到南宋政权恢复后曾两次出使金国,这些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他回忆了自己当年被围困于北固亭的困境,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沧桑的思考。
此外,辛弃疾也在他的诗中探讨了一些人生哲学的问题。
他思考了生死、疾病、荣辱等人生困境,呼唤着人们要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
他的作品《破幽梦·春来是何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他描绘了人们在疾病困扰下的痛苦,却通过对天地大美的颂扬,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多样而丰富,他的诗中展示出了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情感。
首先是对家国的挚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对祖国的疾苦充满了愤怒和悲愤,对祖国芳草绿的景象充满了眷恋。
其次是对友情的珍重。
他深刻理解到友情的珍贵与可贵,并将这种珍贵之情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是一首表达对友情的感慨之作,诗中他描述了与友人分手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是对爱情的痴迷和痛苦。
辛弃疾多次陷入爱情的苦恼和困境,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思念和痛楚。
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1】《鹧鸪天送人》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 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诗词鉴赏辛弃疾的豪放与抒情
诗词鉴赏辛弃疾的豪放与抒情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在豪放和抒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辛弃疾的豪放可以在他的豪放之旅系列中体现,而抒情则在他的往事系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对辛弃疾的诗词进行鉴赏。
一、豪放的辛弃疾在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中,豪放之风犹如澎湃的大海,令人心潮澎湃。
他的豪放之旅系列中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全词以京口北固亭为背景,通过怀古之情,抒发自己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词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辛弃疾对过去辉煌岁月的缅怀之情,同时也显示出他不同于其他词人的豪放气质。
辛弃疾的豪放还可以从他的《青玉案·元夕》中得到体现。
这首词描述了元宵佳节中人们的欢快与浪漫。
其中的“把盏·凄凉别易水寒”的词句,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样形容世间美景的句子,都是表达辛弃疾豪放情怀的典型例子。
他的豪放之风,有如热烈的火焰,燃烧着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热情。
二、抒情的辛弃疾除了豪放之外,辛弃疾的作品中也充满了抒情的成分。
他的往事系列中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展示了他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词通过描绘一场夜行黄沙的旅程,表达了辛弃疾对往日岁月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残阳如血,天际无际”这样的形容词句,以及“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这样的描写,既准确表达了景物之美,也展示了辛弃疾对往事的情感表达。
辛弃疾的抒情还可以从他的《青玉案·元夕》中看出。
词中通过描绘元宵节夜晚的热闹场景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藏,表达了他对爱情和生活的热爱与渴望。
词中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和“得月楼头融冷光,千朵万朵压枝花”等句子,展示了辛弃疾在抒发情感时的独特才华,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诗词作品既有豪放的气质,又充满了抒情的成分。
他独特的感悟和对人生世态的洞察,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一首深具情感与哲理的词作,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一、作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2、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三、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十四年(1187)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
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对辛弃疾的评价
对辛弃疾的评价1. 辛弃疾的作品非常具有创造力和独特性。
他的诗歌、词曲兼修,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情感的作品。
2.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情而又豪放的表达。
无论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还是对生活的痛苦和挣扎,辛弃疾都能以深情的笔触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
3. 辛弃疾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他的词曲结合紧密,用词精炼,意境深远,品味高雅,使人置身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美。
4. 辛弃疾的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令人深思。
他不仅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深入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不平,通过作品呼吁改变现状。
5. 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
他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起伏和人情世故,通过作品传达了对生活的痛苦和对人性的思考。
6. 辛弃疾的作品中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
他关心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命运,通过作品传递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7. 辛弃疾的作品中体现了个人的反叛精神和对权威的批判。
他敢于对当时的政治机构和社会规范提出质疑,并以个人的触觉和独立思考为出发点,创作出真实而激进的作品。
8. 辛弃疾的作品中展现了对自然和景物的独特描写和感悟。
他能以细腻的笔触、饱满的想象力描绘出自然风景和四季变化,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宏伟。
9. 辛弃疾的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人性洞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把握。
他对人性的真实和复杂性有着独到的认识,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出人性的丰富变化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10. 辛弃疾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示。
辛弃疾慢词作品
辛弃疾慢词作品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江西余干县人。
南宋文学家、革命家,有辛文房、辛稼轩、辛稼旗等号。
慢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慢词,辛弃疾表达了他对失意人生的悲愤和对国家的忧患之情。
慢词是宋代文人的一种文体,用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的宣泄。
辛弃疾的慢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选取几首辛弃疾的慢词作品进行赏析,以展示他的文学风采和写作特点。
其一是《青玉案·元夕》。
这首慢词以“元夕”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散之情的伤感。
辛弃疾用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人们对欢聚一堂、享受欢愉的情景进行了生动刻画,使人们感受到了岁月变迁的无情和人生的辛酸。
其二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首慢词以词曲婉转悲凉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江山易主、天下苍生苦难的忧虑之情。
辛弃疾以短小精悍的词句,直抒胸臆,将自己的痛苦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入其中,让人读后心生同感。
其三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这首慢词描绘了作者对壮志未酬、苦吟诗酒的深深痛恨之情。
辛弃疾用激昂慷慨的笔调,展示了一个豪情壮志、不甘平庸的文人形象。
同时,他通过描写北固山的壮美景色,将自己的激情和触景生情的情感融为一体,呈现了一种壮丽悲凉的意境。
通过对这几首慢词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慢词作品的几个特点。
首先,辛弃疾善于运用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次,辛弃疾能够将个人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融为一体,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再次,辛弃疾注重形象描写,通过景物的表现来衬托和烘托自己的情感,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辛弃疾的慢词作品扎根于现实,表达了他对政治乱世、人生道路的反思和苦涩之情。
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打破了以往文人创作的常规,为后世文学创作开拓了新的道路。
辛弃疾作品鉴赏读后感
辛弃疾作品鉴赏读后感辛弃疾,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对现实的痛苦反思。
读完辛弃疾的作品,我深深被他才情横溢的文笔所打动,也感受到了他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痛苦。
以下是我对辛弃疾作品的鉴赏和读后感。
桂枝香·金陵酒肆留别金陵的句句词章中,透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无奈。
文章一开始便将读者带入金陵的酒肆,通过描述琼浆玉液、美女佳人,流露出一种繁华而奢靡的氛围。
而正是这个繁华的金陵,让辛弃疾感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无法回家的无奈。
辛弃疾以富丽堂皇的词藻描绘场景,同时用感叹句表达了自己无法享受这样的繁华生活,强烈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不解和无奈。
他用"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也突显了他对于朝廷的失望和对时局的担忧。
这样的诗句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深沉而忧郁的情绪,还能引发读者对自己故乡和现实社会的思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南乡子·明月几时有》用简洁却极富意境的词句,传达了作者对命运无奈的抱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辛弃疾以天上的明月作为隐喻,来表达人生的短暂和不可捉摸。
问明月几时有,有意无意中让人产生对未来的疑问,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辛弃疾以抱瓮的形象描绘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感叹命运的无情和社会的痛苦。
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深深体会到现实社会对于每个人的冲击。
同时,通过问天的方式,辛弃疾表达了自己无处诉说的失望和对命运的抱怨。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接近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也展现了辛弃疾作为才子政客的独特魅力。
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创作时深陷囹圄的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辛弃疾以元夕的场景来传递家人离散的痛苦,以家人的离别来表达自己的不甘和无奈。
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思念和对时光的无法挽回。
辛弃疾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离散家庭的思念。
有关辛弃疾的作品
有关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他的作品被誉为“辛词”,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涉及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爱情、人生哲理、国家命运等等。
下面将就辛弃疾的几篇代表作品进行介绍。
首先要介绍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爱情词。
词中描绘了一对恋人在元宵节夜晚相聚的情景,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渴望。
辛弃疾以婉约的词语抒发了深深的思念之情,使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
其次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纪念自己的好友陈同甫而作,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追思。
辛弃疾以慷慨激昂的词句,描述了陈同甫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的深深敬意。
再次是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辛弃疾对国家局势的反思和对民众苦难的关切。
辛弃疾通过描绘明月的变幻和人事的无常,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深情地呼吁人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重建国家的辉煌。
还有一首不得不提的作品是辛弃疾的《琵琶行》。
这首词以琵琶弹奏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遭遇为主题,揭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命运的无常。
辛弃疾以细腻动人的词句,将琵琶弹奏者的悲痛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深深被其感动。
辛弃疾的作品不仅在情感表达上独具一格,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词的音韵优美动听。
同时,辛弃疾的作品也富有思想性,他通过对人生、爱情、友情和国家命运的思考,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一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辛弃疾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作品分析——《辛弃疾词选》读书报告《辛弃疾词选》是选取了部分辛弃疾的作品加以编排成册的一本书。
从中学开始,语文教材中就会时不时的出现几篇辛弃疾的作品。
所以,辛弃疾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
和大多数“官场失意,文场得意”的诗词大家一样,辛弃疾的仕途也十分的曲折落魄。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
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
后来又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九议》。
为谋划复国中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可尽管如此,他仍旧经历了三仕三已的人生。
由于不能长期的在某一任职位上留任,导致他不能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为国建树。
这也是他的人生一大憾事。
除此之外,他个人的性格刚正更是让他在朝廷中树敌不少,以至于后来被奸人谗害和排挤,让他一腔报国沙场的热血无处可撒。
也正是由于这样,他才以笔作剑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就截取几篇我比较喜欢的作分析。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
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
小酌,便宴。
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
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
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
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
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
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
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
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我们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
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去。
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
你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
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这一反跌,跌出了本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
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
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满江红·点火樱桃》这首词的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这首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他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全词的中心是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
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在他的笔下,暮春的景致是何等地使人眼花瞭乱!“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
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
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
读者切莫责怪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怎么会沾染上小儿女的伤春感怀,辛弃疾这里别有满腹心事。
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春归岂不是象征着希望破灭!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他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这三句与作者的名篇《祝英台近。
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义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
作者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你自个儿走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
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
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
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
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者!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
《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
后来文人就将做梦称为“蝴蝶梦”。
千里梦,指自己的想家梦。
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
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
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更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
还须指出的是,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
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
“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
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家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水龙吟》光宗绍熙五年(1194)七月作者被解除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的职务后,便来这里“新葺茅檐”。
闲居宁宗庆元二年(1196)又移居退隐。
这首词大致是闲居瓢泉时期写的。
总观全词,可以用刘辰翁对辛词的评语:“谗摈销,白发横生,亦如刘越石。
陷绝失望,花时中酒,托之陶写,淋漓慷慨”(《须溪集》卷六《辛稼轩词序》),来领略这首词的思想情调。
瓢泉的闲居并未能使作者的心情平静下来,反而是郁积了满腔的愤怒。
流露出的对官场混浊,世运衰颓的憎恶并不是衰婉之调,而是一种激昂之声。
不可以视之为“流连光景,志业之终”。
尽管词的上片阕似乎构成了不和谐的画面。
(上去阕多激愤,下阕多欢乐),但贯通一气的还是愤懑,不同流合污,自守贞洁的浩然之气。
这就是刘辰翁所说的“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其难言者未必区区妇人孺子间也”。
寓悲愤于欢乐之中,益感其悲愤的沉重。
“含泪的微笑”大概是最悲愤不过的了。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一直以来都让人作为爱情之语传唱至今。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
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