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特供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2013高中语文 3.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竞教课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四川省武胜中学何冀【设计说明】根据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承担的教学任务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因此,对于文本的分析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梁任公先生是怎样的人,作者是通过何种描写方法来映证自己对梁任公先生的评价的。
二是作者是怎样通过记叙演讲过程来表达梁任公先生的家国情怀,表达自己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的。
【设计思路】在深入文本分析时,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深化学生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和把握,体会作品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掌握人物描写和叙事的方法。
最后通过拓展训练将课堂知识和学习体验结合起来,通过练笔锻炼将学生所掌握的写作知识转变为更好地记叙事件、描写人物的技巧。
【教学目标】1、概括梁任公先生的人格特点,掌握运用肖像、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2、评述梁任公先生的爱国之情,归纳作者在表达梁任公先生爱国之情时所体现的写作特点。
3、能运用文中所学的人物描写和记叙手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讲课或者同学演讲,注意在叙事中传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物描写方法。
难点:演讲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先生的家国情怀的。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情景再现【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分钟)学生课前三分钟读《少年中国说》。
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写恩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起来品读先生。
二、明课堂目标,课前预习检查(2分钟)在上这节课时,我们先来了解这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
我们在课前预习了这篇文章,老师在上课前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整体情况很好,对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很到位,我们一起检测这篇课文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2分钟)这篇文章是梁实秋写先生的演讲,他认为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明确: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板书:有学问、文采、热心肠既然是记一次演讲,那么演讲就应该有演讲的背景、演讲者和演讲的内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 量。
【重难点】1、 理解感受文中写人的精彩片段。
2、 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具体情感。
3、 学会自行梳理文章,培养自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 出了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有同学知 道他是谁吗?(梁启超) 是的,今天让我们跟随另一位梁先生,梁实秋先生一起去领略大师演讲风采。
(板书课题)二、主要人物介绍。
1 、同学们,题目中提到的梁任公先生呢,就是梁启超了。
有同学了解梁启超或者作者 梁实秋先生么?有的话,就给我们介绍一下。
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 梁启超(1 8 7 3〜1 9 2 9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1 8 9 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 8 9 8年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 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 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浙江余杭人。
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
1 9 2 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 为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 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好的,那我们请同学来为我们读一下 ppt 上的介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原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原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梁实秋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梁任公先生暮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概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感情》。
我很好运地有时机听到这一篇感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穷的仰慕,倒不是由于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由于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由于他的学术文章关于青年确有启示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许多显宦,以及气吞山河的人物,莅校发言。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演讲稿,以后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演讲是早先写好的,整齐整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边,他的书法非常艳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雅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兴趣相差好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绝然不一样。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干练秃顶顶宽下巴的人物,衣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重,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辉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翻开他的讲稿,目光向下边一扫,而后是第1 页他的极简洁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识——,”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但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虚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因此我们仍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假如他说标准国语其成效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读,再经他一解说,活画出一出惨剧,此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感情。
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约二十余年,有时获取机会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洋溢,黄流滔滔,情形苍莽,不由哀从中来,立时忆起初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以外,随时引证很多作品,大多数他都能背诵得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 领袖,他经历了变法的许 多动乱:追捕、逃亡、淋
漓的鲜血。为了国家和人
民,他已将生死置于度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难怪
他要引用《箜篌引》。
关于《桃花扇》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 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 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崇祯皇帝是 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 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 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 身死。课文中引用的是明朝灭亡后左良玉哭崇 祯帝的一段。
博闻强记
也作博闻强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 力强。闻:见闻。记:记忆。
第一部分(1)
简述演讲的背景
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 第三部分(10)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演讲引用古诗文
⒈《箜篌引 》(乐府古诗)
⒉《桃花扇 》(清 孔尚任) 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 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 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 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 曲终亦投河而死。
为什么讲到《桃花扇》 先生悲从中来?
任公先生悲的不是 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 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 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 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 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 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笑的是战乱平定,国家安定
思 考
梁启超的演讲给 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 从哪里可以看出 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哎呀呀,说起梁任公先生的这一次演讲,那可真是太精彩啦!就好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还记得那天,我早早来到了演讲现场,满心期待着梁任公先生的出现。
为啥这么期待呢?你想想啊,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梁任公先生呀!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思想之路。
当他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全场瞬间安静下来,那气氛紧张得好像一根绷紧的弦。
梁任公先生开始演讲了,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每个字都好像敲在人们的心坎上。
他讲到动情处,那表情,那姿态,活脱脱就像一个激情澎湃的指挥家,引领着我们进入他的思想世界。
他讲历史故事的时候,哇,那感觉就像是我们穿越回了古代,亲眼目睹那些波澜壮阔的场景。
我旁边的一位听众,听得是目瞪口呆,嘴巴张得大大的,好像能吞下一个鸡蛋。
还有一位老先生,不停地微微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这演讲岂不是比一场精彩的电影还让人着迷?”我心里暗自嘀咕着。
梁任公先生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情款款,他的演讲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乐。
我们这些听众呢,完全被他带动了情绪,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感
动,一会儿又陷入沉思。
就好像我们是跟着梁任公先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那感觉真是太棒啦!
到了演讲结束的时候,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我敢打赌,如果掌声能变成实质,那肯定能把房顶都给掀翻了!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真的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呀!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演讲,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思想的碰撞!
观点结论: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是一次无与伦比的体验,它展现了梁任公先生的卓越才华和人格魅力,也让我们这些听众受益匪浅,这次演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回味。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10篇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1一、说教材《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
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
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文章似浅实深,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
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
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
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
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高中语文 3.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4、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生活动设计】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
所以应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
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
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学习过程】知人论世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问题探究1、可以说,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思路点拨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金手指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探究学习基础知识与运用1.给加粗的字注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梁启超的这次讲演成功吗?何以见得?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
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 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 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 的爱好。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来 总结一下梁启超的形象:
撇开政坛上的梁启超不 说,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 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 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 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探讨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 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 沛的抒情,作者对梁启 超的敬仰、欣赏、赞美 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 演讲。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找出这些内容,感受其作用。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 刘海燕
9段:“听过这演讲的人……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 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 从2——9段中选出你喜欢的段落,有表情地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 梁先生的肖像、神态、腔调、动作(细节)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范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文章开篇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层次,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
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定一课时。
一、教学设想:通过分析梁启超先生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和白描技法,以品文来品人。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
本文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加深对梁启超的。
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四、教学过程:1、从梁启超的历史功绩导,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2、让学生在默读中感知人物形象,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演讲时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人教版语文高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可根据这些教学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箜篌引》《桃花扇》等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讨论归纳:
演讲特点:
这是需要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板书。如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
明确:
a、“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b、“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c、“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不同寻常的宽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任公认为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化解为零。他割掉了一个好肾,但留下了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4、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生活动设计】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
所以应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
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
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学习过程】知人论世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问题探究1、可以说,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思路点拨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金手指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探究学习基础知识与运用1.给加粗的字注音。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B.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C.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D.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阅读理解与欣赏人权与女权(节选)梁启超我们怎么样呢?哎,说起来,又惭愧,又可怜,连大部分男子也没有发现自己是个人,何论女子!狭义的人权运动还没有做过,说什么广义的人权运动!所以有些人主张“女权尚早论”,说等到平民运动完功之后,再做女权运动不迟。
这种话对吗?不对。
欧洲造铁路,先有了狭轨,才渐渐改成广轨;我们造铁路,自然一动手就用广轨,有什么客气!欧洲人把狭义广义的人权运动分作两回做,我们并作一回,并非不可能的事。
但有一件万不可以忘记:狭轨广轨固然不成问题,然而没有筑路便想开车,却是断断乎不行的。
我说一句不怕诸君怄气的话,中国现在男子的知识能力固然也是很幼稚薄弱,但女子又比男子幼稚薄弱好几倍!讲女权吗?头一个条件,要不依赖男子而能独立。
换一句话说,是要有职业。
譬如某学校出了一个教授的缺,十位女子和十位男子竞争,谁争赢谁?譬如某公司或某私人要用一位秘书,十位女子和十位男子竞争,又谁争赢谁?再进一步,假使女子参政权实行规定在宪法,到选举场公开讲演自由竞争,又谁争赢谁?以现在情形论,我斗胆敢说:女子十回一定有九回失败。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女子的知识能力实实在在不如男子。
天生成不如吗?不然不然,不过因为学力不够。
为什么学力不够?为的是从前女子求学不能和男子有均等机会。
没有均等机会,固然不是现在女子之过;然而学力不够,却是不能讳言的事实。
诸君在英语文读本里头谅来都读过一句格言: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即权力。
不从知识基础上求权力,权力断断乎得不利;侥幸得到,也断断乎保持不住。
一个人如此,阶级相互间也是如此,两性相互间也是如此。
讲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得一个结论了。
女奴运动,无论为求学运动,为竞业运动,为参政运动,我在原则上都赞成;不惟赞成,而且十分认为必要。
若以程序论,我说学第一,业第二,政第三。
近来讲女权的人,集中于参政问题,我说是急其所缓,缓其所急。
老实说一句:现在男子算有参政权没有?说没有吗?《约法》上明明规定;说有吗?民国成立十一个年头,看见那一位男子曾参过政来?还不是在选举人名册上湊些假名,供那班“政棍”买票卖票的工具!人民在这种政治意识之下,就让你争得女子参政权,也不过每县添出千把几百个“赵兰、钱蕙、孙淑、李娟……”等等人名,替“政棍”多弄几票生意!我真不愿志洁行芳的姊妹们,无端受这种污辱。
平心而论,政治上的事情,原不能因噎废食,这种愤激之谈,我也不愿多说了。
归根结底一句:无论何种运动,都要多培实力,少作空谈。
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
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
诸君啊!现在全国中女子知识的制造场,就靠这十几个女子师范学校,诸君就是女权运动的基本军队。
庄子说得好:“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诸君要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又要知道想尽此责任,除却把学问做好,知识能力提高外,别无捷径。
我盼望诸君和全国姊妹们,都彻底觉悟自己是一个人,都加倍努力完成一个人的资格,将来和全世界女子共同协力做广义的人权运动。
这回运动成功的时候,真可以欢呼人权万岁了!4.节选文字表明了作者对实现女权有什么看法?写出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
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呢?写几句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理解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我真不愿志洁行芳的姊妹们,无端受这种污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现在全国中女子知识的制造场,就靠这十几个女子师范学校,诸君就是女权运动的基本军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哎,说起来,又惭愧,又可怜,连大部分男子也没有发现自己是个人,何论女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来讲女权的人,集中于参政问题,我说是急其所缓,缓其所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写几点看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谦让梁实秋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
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很难得发生一次。
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
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
辈分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
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
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
主人靦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
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相,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首先想起聊斋上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烈的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喀吱一声,双牙落地!我每忆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
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
我不谦让。
考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
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
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
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是半径都是一般长,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圆桌)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
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
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人有利,于己无损。
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
一只梨的大小,虽然是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个公务员之心理盘算简、荐、委。
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
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
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
谦让作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像天主教会选任主教时所举行的仪式就满有趣。
就职的主教照例的当众谦逊三回,口说“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当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终于勉为其难了。
我觉得这样的仪式比宣誓就职之后再打通电话声明固辞不获要好得多。
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地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
可惜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尚短,潜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狰狞面目的时候要比雍雍穆穆的举行谦让仪式的时候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