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

合集下载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履至尊而制六合。”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
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 天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
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 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 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 系。
【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 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 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 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容易忽视的地方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 也。(《五人墓碑记》) 知识联想:兼词“诸” ——是“之于”的意思
(1)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介词位居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连词位居 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介词去掉,句意 难以畅通,连词去掉,句意基本不受影响。

“以”作连词时,连接前后结构相似的 两项,表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还是目 的关系,也较难辨别。例句: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我与其他四人举着火把进去”,“拥火” 是“入”的方式,作状语,因此是修饰关系。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第9题C项: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 病日笃 解析:都是连词,如果脱离语境,两个词都可以 译为“可是、但是”,但我们结合前一句的语境 分析,“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 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就可 以判断第一句表承接,译为“那么”;第二个表 转折,译为“可是”。
1解析: A.代词,指代黄庭坚;B.代词 ,他的;C.代词,代指苏轼;D.指示代词 ,那。 答案: D
2解析: A.而:连词,前表转折,译为“却” ,后表因果,译为“因而”;B.于:介词,前表 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 以:前为介词,译为“把”,后为介词,译为“ 因为”;D.都是表停顿的语气词。 答案: D
二、看对应位置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采薇》)
③噫吁嚱,危乎高哉!
(李白《蜀道难》)
①“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 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③“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 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四、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 必须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蒲松龄《促织》)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④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高考专题复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言文阅读之

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

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

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文言文虚词用法解读》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文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文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⑤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过秦论》)
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何】
(一) 用作疑问代词
1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4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②知不可乎骤得 (《赤壁赋》)
(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荀子·劝学》)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乎:在。) (《赤壁赋》)
(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பைடு நூலகம்(《赤壁赋》)
⑤谁得而族灭也 (《过秦论》)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
⑧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⑨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

18个虚词例释

18个虚词例释

六、否定副词: 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 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 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 译“不”) 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 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 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 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
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 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 “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 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 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 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或”可译为“有的、有 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 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 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 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 问人:谁、孰 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 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 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 (wū)、何 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
十六、语气助词: 句首语气助词:盖(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 为“大概”)、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 不必译出)、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句中语气助词:者(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 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也(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 必译出)、兮(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 句末语气助词: (1)表示陈述语气:也((1)表示判断,可不译;(2)表示解释、肯 定。可不译,有时可译“啊”)、矣((1)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 情,可译为“了”;(2)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可译为 “了”)、焉(今译“呢”)、耳(今译“罢了”)、已(今译 “了”)、云(含有根据传闻而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可不译出) (2)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1)今译“吗”;(2)今译“呢”)、 邪(耶yē ,(1)今译“吗”;(2)今译“呢”)、与(欤,yú ,繁 体字为“與”及“歟”,(1)今译“呢”;(2)今译“吗”)、哉 ((1)今译“吗”;(2)今译“呢”)、也(今译“呢”) (3)表示推测语气:乎(今译“吧”)、耶(今译“吧”)、与(今译 “吧”) (4)表示感叹语气:哉(今译“啊”)、夫(今译“呀、啊”)、也 (今译“呀、啊”)、矣(今译“啦”)、乎(今译“啊”) (5)表示祁使语气:也(今译“啊”)、矣(今译“吧”)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2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陶潜《陨盗》下面是陶潜的《陨盗》全文: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1)请断句加标点。

(2)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能不能再简洁一些?答案(1)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

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

(2)可再简洁为:蔡裔勇,声若雷。

二盗入室,裔呼,俱陨。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

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

“则”字意义的小结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2.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3.表示转折关系 4.表示假设关系 5.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 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 ”“就是” 就是 6.译为“仅”“只”“才” 译为“ ”“只”“才 作名词“规则、法则” 7. 作名词“规则、法则”
AE 下列句中加点的“ 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 项王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于其身也,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故木受绳则直, 故木受绳则直
趁机, 趁机,就此
凭借
通过、经由 通过、 由于
总结:
还有动词用法( 动词用法 “因”除当名词“原因” 外,还有动词用法(注 除当名词“原因” 名词 作动词时必定有对应的整句环境, 意“因” 作动词时必定有对应的整句环境,有相 应的词语来体现”因“的动词意义)、副词用法 应的词语来体现” 的动词意义)、副词用法 )、副词 (就、于是),但其主要的用法是介词。 于是),但其主要的用法是介词。 ),但其主要的用法是介词
课堂检测:指出下列句中“ 的用法: 课堂检测:指出下列句中“焉”的用法: 1、焉有仁人在位? 、 有仁人在位? 2、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割鸡焉用牛刀 、割鸡焉 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5、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始而惭焉 久而安焉 6、而惴惴焉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8、去今之墓而葬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虚词的类型1.一词多义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因此要分清其用法及意义。

如∶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其中例①中的"之"是动词,"往";例②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例③中的"之"是助词,"的";例④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题1.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危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答案:B解析∶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2. 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

(1)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2)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3)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可根据文意译为∶吗、呢、了、啊、吧.·3.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

(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焉(于之)(2)虚词连用,如∶"藉第令毋斩"中的"藉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或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最后一词,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 个)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ft》)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ft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ft》)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热身
考点分解
板块对练
【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年时反应灵敏,很聪慧,等到成年后,身材高大, 气度非凡,凭借文章而闻名于世。他目睹元朝政治衰败,就写了七八千字的文章呈 送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同推荐了他,没有得到答复。后来他隐居在青岩山, 著书立说,名气一天天大了起来。明太祖征讨江西的时候,王祎献上了颂词。太祖 高兴的说:“江南有两位大儒,是您和宋濂。学问渊博,您不如宋濂。才思雄健, 宋濂不如您。”太祖创设了礼贤馆,把王祎召入,安置在馆中。又多次提拔,升到 侍礼郎的职位,负责记录皇上的日常起居情况。任南康的同知府事,有很多好的政 绩,太祖赐给他黄金带,非常宠爱他。太祖即将登位,召王祎来到身边,与他一起 商议登基大礼的仪式。洪武元年八月,王祎上奏:“祈祷上天赐予长寿的要诀,在 于存有忠厚之心,为政宽大,效法自然规律,应顺百姓之心。严厉的政治,只能施 行一时,不能作为长久的政策。浙西已经平定了,全国征收的赋税应当减少。”太 祖接受了王祎的建议,夸奖了他,然而没有完全听从他的建议。第二年修《元史》 , 任命王祎和宋濂为修史的主管官员。王祎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很熟悉,编撰时,
专题热身
考点分解
板块对练
删除烦琐杂乱的内容,在著述上花了很大的力气。 《元史》编撰完成后,王 祎被提 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皇上的命令参与大本堂的教学,他对 儒家经典和阐述的道理了解非常透彻,善于引导学生。皇上在朝廷上召见他问话, 必定赐他坐下应答,他不慌不忙地与皇上闲聊。洪武五年正月,朝廷商议招降云南, 派王祎带着诏书前往。王祎到了云南就吿谕梁王,应该赶快把版图归还给朝廷兵部 职方司,否则天朝讨伐的兵马早晚会到来。梁王不听,没有把王 祎安排在招待使者 的馆舍住下。过些天,王祎又吿谕梁王:“朝廷因为云南百万生灵,不想用军队来 歼灭你。 如果你倚仗云南路途险远, 抗拒朝廷明明白白的命令, 后悔就来不及了。 ” 梁王害怕,屈服了,当即让王祎改住招待使者的馆舍。正逢元的残余势力派脱脱到 云南征收粮饷,他用恐吓的语言威胁梁王,一定要梁王杀了王祎。梁王不得已让王 祎出来见脱脱,脱脱想要王祎降服,王祎斥责他说:“天朝已经终结了你元朝的命 运,我朝实实在在已经取代了元朝。你元朝一点点没有烧完的余火,还敢与日月争 光明吗?况且我与你都是使者,我怎么会被你降服!”有人劝说脱脱:“王公向来 享有很高的名望,不可加害于他。”脱脱捋起衣袖说: “今天即便他是孔圣人, 从道义来说,我也不能让他活着。”王祎看着梁王说:“你杀了我,元朝大兵紧跟 着就会到来,你转身之间就要大祸临头了。”王祎就这样遇害了。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是汉语中常用的虚词。

在古代文学及古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如今在文言文中仍可见其踪迹。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虚词甚至可以改变文句的意思。

下面将介绍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 - 用于表示“的、地、得”的意思,如“之人”、“之乐”、“之词”等。

2. 乎 - 用于疑问句,相当于“吗”或“呢”,如“何乎?”、“谁乎?”等。

3. 兮 - 用于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哦”,如“兮何声也?”、“兮非六也?”等。

4. 而 - 用于连接两个句子或词语,相当于“并且”、“同时”,如“行而不辍”、“食而不厌”等。

5. 于 - 用于表示“在、向、于”等意思,如“于彼”、“于此”、“于是”等。

6. 乃 - 用于表示转折或结果,相当于“却”、“结果是”,如“神人乃归”、“愍人乃一起”。

7. 以 - 用于表示动作的手段或原因,相当于“用、因为”,如“以行诈也”、“以战则胜”。

8. 呼 - 用于表示呼唤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哟”、“嗨”等,如“呼关张”、“呼天”。

9. 也 - 用于表示肯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人也者”、“实也”。

10. 自 - 用于表示“自己”或“由自己”等意思,如“自行车”、“自思自忖”。

11. 讵 - 用于表示否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可能”、“岂、奈何”等,如“讵知吾之不可?”、“讵敢如此!”12. 然 - 用于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了、的确、的话”等,如“然则”、“今者不然”。

13. 乘 - 用于表示趁着机会或利用某种情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趁、借着”等,如“乘胜而进”、“乘兴而来”。

14. 矣 - 用于表示断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的确、完毕”等,如“人而无信,不知其矣”。

15. 俱 - 用于表示“都、一起”的意思,如“俱往矣”、“俱乐部”。

16. 亦 - 用于表示一种转折或递进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同样”等,如“仁义之师,所在亦顺”。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一、用法归纳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3、木欣欣以向荣24、作《师说》以贻之2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6、背晋以归梁2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为一、用法归纳注: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等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顺序: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与其何若于乃则焉而且1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附录818个文言虚词旳意义和用法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

不译或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递进关系。

并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承办关系。

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转折关系。

但是,却。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⑤表假设关系。

如果,如果。

诸君而.故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

因而。

遏其气愤,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⑧表目旳关系。

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代词。

通“尔”。

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旳。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达限止旳语调助词,相称于“罢了”。

(《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旳语调表达更进一层旳意思。

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既而..2.何hé(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

表因素,后常带语调助词“哉”“也”;相称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因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作动词或介词旳宾语。

代处所和事物,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③作定语。

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

①用在名词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

为什么,怎么。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限度很深。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教学目标1.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掌握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一、真题引领[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

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

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

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

1.圈点勾画:圈点勾画出重要事件及人物,梳理文章脉络。

2.明事知人:(1)文章重点叙述了哪几件事?①唐太宗想杀掉假冒资历和门荫的人,大臣戴胄认为应按法律行事,保存大的信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③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④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⑤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⑧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赢:担,挑】⑨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⑩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③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②客喜而.笑(《赤壁赋》)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⑥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⑦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⑧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过秦论》)⑨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①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③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④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⑤景公迎而.贺之(《晏子治东阿》)⑥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晏子治东阿》)⑦曰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⑧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晏子治东阿》)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③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离骚》)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⑤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⑧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⑨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⑩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①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②而.又何羡乎(《赤壁赋》)③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项脊轩志》)④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季氏将伐颛臾》)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⑦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⑧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过秦论》)⑨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⑩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过秦论》)①惑而.不从师(《师说》)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③今子治而.乱(《晏子治东阿》)④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谏太宗十思疏》)⑤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谏太宗十思疏》)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⑦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⑤则群聚而.笑之(《师说》)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⑦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④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晏子治东阿》)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褒禅山记》)⑥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⑦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③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过秦论》)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客何.为者?(《鸿门宴》)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⑤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厌:满足】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段太尉逸事状》)(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三)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四)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⑤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客亦知乎.水与月乎.?(《赤壁赋》)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④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⑤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④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⑤而况于明哲乎.?(《师说》)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过秦论》)⑦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⑧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报任安书》)⑨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②其是之乎.?(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报任安书》)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在。

“乎”: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学》)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乎:在)(《赤壁赋》)(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②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③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⑤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报任安书》)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⑦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二)用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②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④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⑦几世几年,摽掠其.人(《阿房宫赋》)⑧吾令人望其.气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⑤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他们)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其.文漫灭,独其(其中)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④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⑤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⑦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⑧其.声呜呜然(《赤壁赋》)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⑩其.故封识具存(《段太尉逸事状》)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②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段太尉逸事状》)(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