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族制度

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

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在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

1、概念: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2、特点(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演变

(1)萌芽(东汉)

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光武帝刘秀本人和他手下的许多文臣武将就是豪强地主。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发展(魏晋)

形成的标志: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一、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是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历史背景。

事实上,从西汉中期开始,随着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的急剧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受到影响和削弱,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者及其政治代表,不希望强化中央集权,而要求把持宗族系统世袭权力和特权,成为世代直接掌握统治权的家族。这样,东汉出现了广占土地、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豪强地主)。魏晋之际,政局动荡,中央集权更加削弱,世家地主把持统治上层的地位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士族特权渐渐制度化。从此,这些世代公卿、世代儒家、参与谋划推翻旧政权辅佐新政权的“新贵”以及通过婚姻关系攀援到政权中枢的外戚,在这种士族制度的保证下,形成了一个地域血缘宗法关系紧密结合的、凭借家族传统地位牢牢控制政权的地主阶级统治阶层,即士族地主。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之抗衡,导致国家权力的结构与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由士族间势力的消长来决定。甚至出现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的局面。

二、士族地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把持政策特权,是皇权赖以建立和巩固的支柱。魏晋南朝各政权完成更替后,新政权不得不维护士族地主的利益,以获取支持,便士族制度不断恶性发展,直至僵化、消亡。

早在曹魏建立前,东汉末年的世家地主在经济上已“田亩连于方国”,“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掌握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于他们的人口;在政治上更是“累世经学”,“累世公卿”,甚至出现“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还享有事实上的免除赋役的特权。在他们支持下称帝的曹丕,只能接受陈群的建议,实行有利于士族地主的选举制度——九品中正制。西晋的建立,主要靠以平阳贾充、河东裴秀、太原王沉为代表的士族的支持。西晋在经济上实行官吏占田与荫客荫亲属制。规定,官吏有权依据官品占田,其中一品占田五十顷,依次每品递减五顷,至第九品占田十顷。荫庇佃客的数目,自一品荫五十户至九品荫一户不等;荫庇衣食客的数目,自一品荫三人至九品荫一人不等。荫亲属则依官品高低,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这样,被荫庇的客及亲属,就由国家领民变士族的私家佃客。实际上,士族地主对

土地人口的占有,远远超过这一规定。如司徒王允的园田水碓遍于天下;刺史石崇,仅水碓便有三十余区。士族的经济实力,富比王侯。在政治上,士族以宗族为纽带,将其门生、故吏、宾客、宗族、佃客、部曲等,—起构成一股强大势力,与司马氏一起分享政权。西晋寸,大中正一职,完全由有影响的高门望族出身的人来担任,使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士族把持选官的工具,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样,朝廷要职,多由士族出身的人充任;朝廷大事,须经他们议论,皇带才能实行。为保护士族的特权,防止门第混淆,还大兴谱谍之学,重视家谱的修撰。

三、在士族制度最初发展时期,一些靠军功起家再参与政权发展起来的“新贵”跻入士族,也是这一制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东晋的谢氏,由谢尚经过诸多艰苦争夺,得任豫州刺史,从而脱颖而出;又如江东顾氏,家族人口众多,支庶繁盛,崛起于东吴,奋争于西晋,在东晋终成南方四大士族者之一。而当士族制度僵化后,因堵住了庶族晋升士族之途径,便很难再发展了。

总之,士族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离不开士族本身的雄厚实力与政府的百般保护,也与当时的士族首领的精明强干,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分不开。

(2)巩固(西晋)

西晋的建立,主要靠以平阳贾充、河东裴秀、太原王沉为代表的士族的支持。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西晋在经济上实行官吏占田与荫客荫亲属制。规定,官吏有权依据官品占田,其中一品占田五十顷,依次每品递减五顷,至第九品占田十顷。荫庇佃客的数目,自一品荫五十户至九品荫一户不等;荫庇衣食客的数目,自一品荫三人至九品荫一人不等。荫亲属则依官品高低,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这样,被荫庇的客及亲属,就由国家领民变士族的私家佃客。实际上,士族地主对土地人口的占有,远远超过这一规定。如司徒王允的园田水碓遍于天下;刺史石崇,仅水碓便有三十余区。士族的经济实力,富比王侯。在政治上,士族以宗族为纽带,将其门生、故吏、宾客、宗族、佃客、部曲等,—起构成一股强大势力,与司马氏一起分享政权。西晋寸,大中正一职,完全由有影响的高门望族出身的人来担任,使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士族把持选官的工具,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样,朝廷要职,多由士族出身的人充任;朝廷大事,须经他们议论,皇带才能实行。为保护士族的特权,防止门第混淆,还大兴谱谍之学,重视家谱的修撰。

(3)鼎盛(东晋)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政权,是在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飞;才建立起来的,可以说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在东晋建立之初,南方士族王导、王敦为提高司马绑的声戚,精心策划—次声势浩大的出游,利用三月初三“修禊(xì音系)”节,司马睿乘肩舆,王导、王敦骑马随行,威武严肃,场面浩大。南方士族纪瞻、顾荣偷看到这一场景,大为惊惧,赶紧跪拜路旁。南方其他士族在他俩带动下,纷纷归附晋元帝。这个事件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