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体系
五大德育体系与六大育人项目的详细解析
五大德育体系与六大育人项目的详细解析引言本文将详细解析五大德育体系与六大育人项目的内容和目标,并探讨其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五大德育体系五大德育体系是一套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体系。
以下是五大德育体系的详细解析:1. 仁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道德品质,使其具备关怀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2. 义务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行动,使其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
3. 诚实守信:强调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使其具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道德观念。
4. 孝顺尊敬:强调培养学生对长辈和师长的尊敬和孝顺,使其具备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5. 团结友爱:强调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互爱的品质,使其具备团队合作和社交交往的能力。
五大德育体系通过教育活动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六大育人项目六大育人项目是一套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项目。
以下是六大育人项目的详细解析:1. 学业发展:通过设立科学、丰富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学业的全面发展。
2. 体育锻炼: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参与。
3. 艺术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4. 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5. 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6. 创新创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六大育人项目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机会,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结论五大德育体系和六大育人项目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以培养有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未来公民。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总结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引言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本总结旨在回顾和评估我们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
一、体系建设概述1.1 体系建设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系统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1.2 体系建设内容我们的德育课程体系包括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
这些内容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德育教育框架。
二、体系建设实施2.1 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了相应的德育课程计划,并确保这些课程得到有效实施。
我们注重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师培训我们重视德育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研讨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德育水平。
2.3 校园文化建设我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种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2.4 家校合作我们积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活动。
三、体系建设成效3.1 学生德育水平提升通过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学生的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明显提升。
3.2 教师德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在德育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
3.3 家校合作更加紧密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使家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发展努力。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4.1 问题在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课程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和家校合作仍有待加强。
4.2 改进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优化德育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是指在课程教学中,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共同育人,共同承担起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了学校和家庭在德育工作中有机互动、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
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作为宏观体系,主要以学生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成长;而家庭德育则以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德育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成长。
在此基础上,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将学校德育课程和家庭德育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德育课程体系1. 素质教育主题课程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侧重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品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创设一批充满人文关怀、富有教育情怀、思想深刻、实用性强,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的课程,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感情经验中形成一种健全的道德心灵。
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家访、书法、绘画、手工、心理辅导等主题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重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构建爱校、爱国、守纪、尚德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培养高质量的、富有爱心和仁爱精神的德育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3. 毕业生成长档案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建立学生德育档案,记录学生的德育成长,包括学生的优点、潜力、特长、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化的德育成长。
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德育档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
二、家庭德育体系1. 家庭教育讲座家庭德育体系中,家长通过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了解家长们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同时为家长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技能,为家庭的良好教育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家庭德育体系中,建立家庭教育沙龙,让家长们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进行亲子交流,分享育儿心得,增进对子女的了解,对子女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
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探析
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深化,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德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构建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德育课程体系,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1. 建立德育理念体系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德育理念体系。
德育理念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德育目标体系、德育内容体系、德育方法体系和德育评价体系。
只有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理念体系,才能为德育课程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2. 确定德育目标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具体指导方向和标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育目标的确定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情感态度、身心健康等方面。
3. 设计德育内容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重要的作用。
德育内容的设计需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使之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德育内容的设计应该包括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和德育环境等方面。
4. 制定德育方法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对于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德育方法的制定需要注重因材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使之能够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
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是对于德育教育效果的衡量和监控,是德育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评价的建立需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帮助学校及时调整德育教育的方向和策略。
1.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德育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形成合力。
五育融通德育课程体系
五育融通德育课程体系
五育融通德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教育者需要深入理解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的理念和目标,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五育融通德育课程体系也强调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的互补互融,学科课程和拓展课程的相互融通,以及跨学科的融通交流。
这些举措旨在将系统内各要素通过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综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总的来说,五育融通德育课程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
德育课程体系汇报材料
德育课程体系汇报材料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学校XX班的XX,今天很荣幸向大家汇报我们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情况。
一、课程概述:德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人格发展。
我们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思政课程:通过开设思政课,旨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理性思考社会现象,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2.家庭教育课程:学校与家长合作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亲情意识和家庭伦理观念。
课程内容包括亲子关系的维护、沟通技巧的培养以及家庭伦理道德等。
3.社团活动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可以选择艺术、体育、科技等不同类型的社团,通过参与其中锻炼自己,培养兴趣爱好。
二、课程特色:1.德育与学科融合:我们注重将德育贯穿于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明白道德和价值的重要性。
教师们会在各学科课堂上引入德育元素,例如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鼓励合作;在语文中引导学生借鉴优秀作品中的人格品质等。
2.校外实践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学校设立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社区服务等。
通过身体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3.德育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些德育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集体读书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自身德育意识和素养。
三、效果与展望:通过学校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德育课程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生们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了明显提升,学校的社会评价也得到了一致好评。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德育教育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德育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
以上就是对我们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汇报,请各位领导、老师们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谢谢大家!。
五育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
五育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以五育融通为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教授国家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判断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课程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学会正确的情绪调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德育课程还应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是德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同时,体育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和团队合作能力。
德育课程还应注重学生的艺术修养教育。
艺术修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艺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德育课程还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实践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实践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育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是一种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式。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艺术修养教育和实践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健康、身体素质、艺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健康自信、全面发展的人才。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是指在德育课程中,学校和社会双方一起承担教育责任,共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教育体系。
建立“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就是要将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教育管理经验。
在学校内,德育课程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德育课程计划、选用合适的教材、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也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交流氛围,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社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广泛的教育资源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可以通过企业、社区、家庭等方式,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人士来进行德育讲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强化德育价值观引领。
建立“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德育的价值观念,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德育工作,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念。
二、优化德育课程设置。
学校和社会要共同设计德育课程设置,确保德育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
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开展资源共享和合作,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德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四、强化德育课程评价。
建立健全的德育课程评估体系,从多个方面对德育课程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确保学校和社会共同进行的德育工作有效推进。
五、注重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德育师资人才,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为德育课程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支持。
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体系是指通过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的体系。
德育课程
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道德教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教授道德原理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人文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教授人文知识和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敏感性。
3. 社会实践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
任意识和公民素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培养积极的心理
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主能力。
5. 家庭教育课程:通过家庭教育课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家校合作,形
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德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中学德育课程体系引言:中学德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是一套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旨在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公民。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课程设置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涵盖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
其中,个人品德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坚持和勇气,家庭伦理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和家庭关系,社会公德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社会交往能力,法律法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方法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既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道德原理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实践道德行为。
三、评价体系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应综合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业成绩评价和社会实践评价等多种形式。
其中,日常表现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与他人的相处等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业成绩评价可以通过考试和作业来评价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社会实践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
结论:中学德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综合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中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人大附中分校德育课程体系
人大附中分校德育课程体系摘要:一、引言二、人大附中分校德育课程体系概述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实施三、人大附中分校德育课程体系特点1.实践性2.创新性3.全面性四、人大附中分校德育课程体系成果1.学生成长2.社会影响五、展望与建议正文:一、引言人大附中分校作为我国知名中学,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人大附中分校德育课程体系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二、人大附中分校德育课程体系概述1.课程目标人大附中分校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具有道德品质、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涵盖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3.课程实施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使德育课程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人大附中分校德育课程体系特点1.实践性注重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2.创新性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不断更新德育课程内容,提高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3.全面性从多个层面关注学生成长,既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四、人大附中分校德育课程体系成果1.学生成长在德育课程的熏陶下,人大附中分校的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2.社会影响该校德育课程的成功经验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展望与建议面向未来,人大附中分校应继续深化德育课程改革,为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更多成功经验。
中学五自德育课程体系
中学五自德育课程体系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德育课程成为中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自德育课程体系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关爱、自我改进和自我实现五个方面。
这个体系的建立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创造力和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首先,自我认知是五自德育课程体系的核心之一。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点和缺点,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只有深入了解自己,学生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自我管理是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自我管理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
再次,自我关爱是五自德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生要懂得爱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学会自我保护,远离不良诱惑。
只有关爱自己,学生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此外,自我改进是五自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改进自己,学生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做出更好的表现。
最后,自我实现是五自德育课程体系的终极目标。
学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只有实现自我,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总的来说,中学五自德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担当、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希望通过不断完善和深化五自德育课程体系,促进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志向、有作为的人才。
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实施手册
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实施手册前言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为了深化德育工作,加强德育体系建设,我们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五大体系和六大育人项目。
本手册旨在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一、德育五大体系1.1 德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构建包括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在内的德育课程体系。
- 教学实施:结合学科教育,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1.2 德育活动体系- 活动策划: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 活动实施:定期组织升国旗仪式、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
1.3 德育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建立涵盖道德品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多维度的学生评价标准。
- 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1.4 德育支持体系- 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合作,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活动,提升家长教育素质。
- 社会教育: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德育基地,拓宽德育工作领域。
1.5 德育保障体系-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确保德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 队伍建设: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专兼职德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六大育人项目2.1 感恩教育项目- 目标: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和行为。
- 内容:开展节日教育、父母恩情教育、社会关爱教育等。
2.2 诚信教育项目- 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道德观念。
- 内容:开展诚信考试、诚信做人等活动,营造诚信校园氛围。
2.3 励志教育项目- 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主自强的人生态度。
- 内容:举办名人讲座、优秀校友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等,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的发展趋势
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的发展趋势1. 引言在我国教育领域,德育工作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德育五大体系和六大育人项目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分析德育五大体系与六大育人项目的发展趋势,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2. 德育五大体系德育五大体系包括:课程体系、队伍体系、评价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
2.1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发展趋势:1. 强化德育课程设置,提高德育课程质量。
2. 融合学科教育与德育,实现全员德育。
3.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注重地域文化特色。
2.2 队伍体系队伍体系发展趋势:1. 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2. 构建德育团队,促进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引入德育专家,为德育工作提供专业指导。
2.3 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发展趋势:1. 完善德育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建立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 强化德育评价的反馈作用,促进德育工作改进。
2.4 实践体系实践体系发展趋势:1. 丰富德育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创新德育实践形式,提高实践活动的影响力。
3. 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实践渠道。
2.5 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发展趋势:1. 完善德育工作政策法规,提高德育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2. 加大德育工作投入,保障德育工作经费和资源。
3.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3. 六大育人项目六大育人项目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志愿服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
3.1 理想信念教育发展趋势:1.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2.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
3. 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3.2 爱国主义教育发展趋势:1.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德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建设一套完善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1. 德育课程的意义德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德育课程的开展,学生将能够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德育课程的目标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健康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负责任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3. 德育课程的内容德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内容。
道德教育应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公民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益的一员。
4. 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提倡实践教学。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
5. 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衔接德育课程应与学科课程相互衔接,形成有机整合。
德育课程可以在其他学科课堂上开展相关活动,如在语文课上进行道德小故事讲述,在数学课上进行公平原则的讨论。
通过与学科课程的无缝衔接,增加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6. 德育课程的评估方式德育课程的评估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表现。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应采用观察记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和成长变化。
7. 德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德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德育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正面临成长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多重教育任务的考验,当务之急是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平衡学校和社会、教育和自我发展等主体的关系,提升德育课程质量。
一、学校作为首要主体,建立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教育法规定和社会需求,制定并实施适合本校的德育课程。
学校应当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结果等方面,对德育教育进行全面规划。
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通过德育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等多方面修养。
1. 对德育课程设定目标。
明确在学校德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品德之花”和“人格之树”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使学生从小习得和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2. 德育课程内容的策划。
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特点,发掘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形成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法制教育、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
3. 德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严格实行德育课制度,组织课程教学,精心设计德育课程,落实德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多形式的课堂教育、教育活动和游戏。
通过游戏与学科知识的结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课程效果的提升。
4. 德育课程的考核和评价。
设置德育考核制度,为学生德育教育的获得与提升提供保障,并且及时反馈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社会作为参与主体,加强校外德育教育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节点,经常面临外力干扰难题,如学校外部环境引导、学生外部交往等问题。
因此,需要创造条件和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资源的作用,加强校外德育教育。
1. 扩大校外德育教育范围。
学校应该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社会上寻找合适的资源,与社会力量紧密合作,扩大校外德育教育范围,强化校外德育教育内容与学校德育教育的连接。
中学三自德育课程体系
中学三自德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下是对该课程体系的介绍和思考:一、课程体系介绍1. 自我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
2. 自我管理: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行为规范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
3. 自我评价: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二、课程体系实施方式1. 课堂教学:通过各科教师的教学,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课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德育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德育工作者进行讲座,引导学生了解德育知识,提高德育素养。
三、课程体系实施效果通过三自德育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素质提高: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
2. 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 学习成绩进步:在德育课程体系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4. 社会责任感增强:通过德育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四、思考与建议1. 进一步强化德育课程的系统性:德育课程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应该涵盖各个方面的德育内容,并注重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
2. 加强德育课程的实践性:德育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性,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学五自德育课程体系
中学五自德育课程体系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德育课程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核心,对于塑造学生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中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全面提升,五自德育课程体系应运而生。
五自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以下五个关键组成部分:自理、自信、自尊、自强和自律。
这五个要素共同形成了中学生健全德育体系的核心。
首先,自理是五自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
自理意味着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习惯。
这方面的培养应当从日常生活中入手,通过教授学生自我照顾、自我整理和资源管理的技巧,让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做到井然有序。
其次,自信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信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清晰的认知,并且有信心去面对挑战和困难。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机会,通过发展他们的才能和技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第三,自尊是五自德育课程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自尊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和身份感到满意和尊重。
通过塑造正面的教学环境和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的能力,学生能够建立起自信、独立和自尊的良好心态。
自强是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关键目标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能够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应该对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并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和改进。
最后,自律是五自德育课程体系的最终目标。
自律是指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和规则,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能够形成顺应自愿,并自觉执行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中学五自德育课程体系是为中学生全面发展而设计的德育课程体系。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信、自尊、自强和自律能力,学校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一体系的成功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来构建。
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1.了解自我: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2.社会交往:学生应该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价值观培养: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法制教育:学生应该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的作用,以及如何遵守法律。
5.环境保护:学生应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何保护
环境,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6.健康教育:学生应该了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如何预防
疾病,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7.创新思维:学生应该了解如何创新思维,如何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8.文化传承:学生应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文
化的作用,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以上是一些德育课程内容的参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五德同育五育并举”德育体系
“五德同育五育并举”德育体系我校秉承“推崇高尚品格打造美好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以德施教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正确把握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德育主导、学科渗透、文化熏陶、活动感悟为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主要呈现方式为“一个目标、两种举措、三项原则、四个要求、五类德行、六种途径”。
一、一个目标:——培养德才兼备、担当有为的时代新人。
(一)总体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载体,着力实现“德育资源优良,德育队伍精湛,德育管理顺畅,德育氛围浓厚,德育效果显著”的目标。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尚美少年。
(二)具体目标:一、二年级:加强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师长,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
三年级:以辨别是非,识别真善美。
能够较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我和他人,具有初步的自我调控能力,进一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
四、五年级: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做阳光自信的小学生。
二、两种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构建尚美课程体系——通过“尚美基础课程”“尚美主题课程”“尚美空间课程”“尚美特色课程”四类课程来实施尚美核心素养的培育。
(1)“尚美基础课程”:明确音乐、美术、艺术鉴赏等“美育”课程育人目标,统一细化教学设计,创新学生期末考核方式。
(2)“尚美选修课程”:将社团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完善,开展相关课程,包括尚美合唱团、篮球、3D打印、航空航模等7类,期末进行成果展示汇报。
(3)“尚美主题课程”:通过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形成体系型的主题课程。
(4)“尚美空间课程”:联结家校社,确定好研学活动和各类“小手拉大手”活动的教育目标,将其转化为规范适用的尚美课程。
(5)“尚美特色课程”:将首次打造的民乐团内容转化为具有学生特色、学校特色的优质美育课程;打造“尚美扇坊”;将诗文诵读与课间操相结合,打造特色课间操运动课程,让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体育方面延续学校特色踏板操的同时拓展体育亮点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
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
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
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
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
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素养。
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
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良乡中学副校长刘玉祥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效地整合德育资源,归纳德育要素,开设德育课程,使之规范化、集约化、精细化,是良乡中学德育的主要思路,为了使学校德育课程内容广泛,责任到人,实施有效,促进完善人的发展,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德育常规课程体系、文化建设体系以及德育活动课程体系,为良乡中学的大德育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效果已初见端倪。
目前,学校的大德育正在实施阶段,也希望藉此为课改德育提供一点实践经验。
一、认清德育课程的内涵(一)读懂课程内涵,寻找德育课程最佳契合点课程是指学校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设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即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课程内涵的发展。
关于课程的观点有三种:一是课程即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二是课程即活动,其代表人物是杜威。
三是课程即经验,其代表人物是泰勒。
与以上三种观点相应,当代主要的课程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三大类型。
这三类课程各有优长,因此德育课程应该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中找契合点。
既要有系统化的知识做基础,又要通过活动形成学生的经验。
活动成为德育课程构建的核心内容。
(二)对德育课程体系的再认识既然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瞄准活动课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一番梳理。
房山区教委提出了德育八大领域,我校对八大领域内容进行分析,并将德育课程设置与学校办学理念结合起来,将学校德育活动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
校内活动侧重于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成人意识责任教育等等,校外活动分为爱国教育、科技教育、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
这些内容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加以支撑。
良乡中学提出“质量立校”和“文化立校”的理念,其中,德育课程的设置紧紧围绕“文化立校”这个核心理念,校内和校外活动加以规范,并且把抽象的理念与现实课程进行整合,整理出学校的核心德育课程——《典悟》,主要内容包括:导读、《大学》原文、注释和现实解读、修身篇、齐家篇、报国篇、怀天下篇、儒家人生体味篇等内容,以此为抓手,并结合学生学段特点,即高一年级行规范、养习惯、育品德、学全面;高二年级求沟通、相尊重、目标立、计划行;高三年级精管理、造氛围、育个性、塑人生。
将传统文化教育、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教育等系统化,德育课程系列化。
二、明确德育活动课程设置的依据(一)北京郊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状况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一方面,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解体之中,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失去感召力、约束力,但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它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处于这个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北京郊区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即主体意识增强但个人主义有所发展,利益观念确立但拜金主义有滋长萌芽,文化素养提高但基础道德明显缺乏,有进取之心但发展目标模糊,有地域观念但社会实践活动不够,有首都公民意识但道德行为滞后。
因此,迫切需要调整和构建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如何与时俱进,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道德体系呢?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根据北京郊区高中各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我认为,高中德育应该关注基础的伦理道德、基本的义利观、道德行为、道德理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意识等六个方面。
(二)重新思考北京郊区高中德育面临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分工不明确、德育目标不明确、部分学校领导对德育课程认识不清等,导致京郊德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增加了师生的负担。
课改后学生课本有增无减,但面对上级德育工作要求和课程的要求,许多学校设置狭义的德育课程,增加了师生负担,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甚至有的德育干部东一榔头西一棒,忙于应付每一项应景式工作和学校突发事件,成为学校“消防员”。
2.缺乏系列思考和统筹安排。
有些学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德育活动系统化的思考和系统化的实施,呈现出无序和杂乱状态。
3.活动受到限制。
城里的学生无论是通过家庭,还是学校,每学期都有机会出外参观,但郊区学生因经济条件限制,却只能在所处的区域内活动,知识面窄、眼界小。
4.缺少理解与支持。
虽然现在高考制度进行着改革,但改革的步伐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在家庭和学校层面,还是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过分关注。
如,全国出现的课改先进校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指标还是高考和中考升学率,加之每年对高考的过度渲染,高考成为一个敏感而又尖锐的话题,学校清谈着课改,但实实在在又抓着成绩,因为在高考中谁都不敢输、更输不起,甚至是输了你就得下课,挤课时、占课时,以致德育缺乏远期规划,郊区德育面临德育时空窘境。
三、构建良乡中学德育活动课程体系针对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和德育面临的问题,良乡中学在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方面做出了如下尝试。
(一)预设评价体系,德育有的放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更应该如此。
为此,我校从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方面提前预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评价体系,并根据时代发展,赋予时代特色。
首先,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学校的核心理念,对学生三年高中德育进行整体思考,形成了《良乡中学德育课程设置计划》,主要包括三个年级的日常德育、军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内容。
如日常活动中的国旗下讲话,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内容围绕传统文化中的做人做事展开,设置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精髓解读”、“修身先正心,心正则事正”、“小信诚则大信立”等系列内容,培养学生“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质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其次,我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综合素质平内容,设置了自我介绍、我的成长、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道德和学习为主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回顾与反思、展望、寄语等八个主题,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后学,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德育体系。
(二)回归常规,为学生发展奠基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时期,还应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瞄准了两个点加以实施:思想引领方面,回归常规班会。
通过听评班会,确保班会质量;在学生常规方面,制订了《良乡中学一日生活流程》(详见附件2),供学生参考,并且对全体学生进行仪容仪表、周一、周五大扫除和每天三区卫生(宿舍、教室、环境)检查评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今日事今日毕的行为习惯。
(三)文化引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学校《典悟》校本课程的设置,加强文化引领。
开学初,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典悟》和《良乡中学德行手册》的学习,并把此项活动引向深入。
学生三年要熟读《典悟》,有语文组全体教师通过早读和校本课程开设时间进行《典悟》的讲解。
三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熏染,使其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
同时,以“春游大自然,秋游科技馆”为主导思想,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走进社区方面,与我校ESD 项目进行有效整合,使其更具有实践性和科技含量。
(四)主题活动成系列,促进德育的系统化建设根据学段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每个年级都有完善的系列化教育,就拿高三年级的理想信念教育来说。
我们设置了“进入高三,你做好准备了吗?”、“高三成人仪式”、“严肃备考秩序,营造踏实学风;相信自己,勇争第一”、“爱我母校、文明离校”等九个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系统工程。
学校工作始于德育,而又终于德育,德育课程是学校的内在驱动,在德育工作蓬勃开展的基础上,作为没有任何生源优势的普通农村寄宿制高中,良乡中学教学质量逐年攀升,二批本科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三批本科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专科达到了百分之百。
这就是良中给予房山百姓厚爱的一个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