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理论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
▪ 斯廷格研究了认知比较过程,指出认知本 身和认知的背景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他把 个人、个人的意见、信念,以及与认知有 关的环境称为认知元素。以这些认知元素 为基本单位,他将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分 为协调、不协调、不相关三种。当个体发 觉自己所持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认知元素 相互矛盾时,便出现认知不协调,内心就 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觉,因而产生一种驱 使个体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动机。
第3章 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
3.1 组织与环境 3.2 舆论与态度 3.3 对公众态度的影响
.
1
3.1组织与环境
▪ 古典管理理论 ▪ 行为科学 ▪ 组织环境学 ▪ 环境的组成 ▪ 组织与环境的平衡
.
2
3.1.1 古典管理理论
▪ 经济人的人性假定 ▪ 古典理论的贡献: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古典理论的不足:单纯把人看成是机器或机 器的附属物,忽视人际关系和人的社会性, 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 行为科学的不足:重视了组织内部管理, 而忽视了组织环境的作用。
.
4
3.1.3 组织环境学
▪ 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环境决定组织; ▪ 组织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输出和
输入; ▪ 组织寻求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保
持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
5
3.1.4 组织环境的构成
▪ 构成: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 文化环境;
▪ 关系:见教材P54图3-2; ▪ 活动:见教材P55图3-3 。
.
6
3.1.5 组织与环境的平衡
▪ 管理型反应; ▪ 竞争型反应; ▪ 源自文库合型反应。 ▪ 公共关系的本质:组织与环境的平衡
.
7
3.2 舆论与态度
▪ 组织的舆论 ▪ 公众的态度
.
8
3.2.1 组织的舆论
▪ 舆论的含义:舆论是社会公众对某一问题 的公开评价及其一致性意见。
结果是,“科学管理”被新的管理 理论所取代。
.
3
3.1.2 行为科学
▪ 霍桑试验发现了古典理论的弱点
人除了经济上的需求,还有社会需求。人际关 系在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 “社会人”概念的提出是一个进步,但是 这并不否定“经济人”的人性假定。
▪ 行为科学的贡献:理念的转变,并进一步 导致方法的转变。
▪ 公共关系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对舆论加以 引导,使之向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
.
10
3.2.2 公众的态度
▪ 态度的含义: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 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 态度的主体是个人,客体是某一对象,使 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的媒体是实践活动。
▪ 通常,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三 个成分。
▪ 影响态度的因素:欲望、知识和信息、群 体观念、个性特征、个体经验或经历。
.
11
3.3 对公众态度的影响
.
12
3.3.1 学习理论
▪ 态度是个体后天习得的。在态度的形成过 程中,强化和模仿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 个体的某种态度得到了强化,那么这种态 度就倾向于保持下来。反之就会消失。
▪ 人们的很多态度都是来自于对长辈、上级 、同伴、名人等的模仿。榜样人物对某种 事物持怎样的态度,人们就容易模仿他们 的态度。
.
20
▪ 解除或减轻失调状态的办法,费斯廷格认 为有以下三种: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 与其他元素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2.增 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 统。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费斯廷 格的认知失调论和海德的平衡理论的基本 假设是一致的。但是,费斯廷格强调个体 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认知平衡,而海德更着 重于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
.
17
▪ 但是与平衡理论不同的是,和谐理论考虑 到了每一评价的强度。例如,对于某一对 象,可以有点喜欢,也可以非常喜欢,这 就是情感评价的程度不同。和谐理论预计 ,每一成分改变量的大小,将与这一成分 的相对强度成反比。强度越大,则改变得 越小。
.
18
3.3.4 认知协调理论
▪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认为, 一个人的两种认知元素之间的不一致,就 是失调。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 来自决策行为,即当需要在多个有相似价 值的方案中作出选择时;另一种来自与自 己的态度相矛盾的行动。这种认知的不一 致或者失调,对于态度的意义,在于产生 某种力量,使人们逐渐改变自己的态度。
.
14
▪ 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赞成反对 的情感与评价,海德把此情感或评价称为 感情关系。海德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 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例如一 个人喜欢某A,则对某A的穿着也感到很欣 赏;一个人讨厌某B,则觉得某B的朋友也 不好。因此,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单元 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调和时,其认知 体系便呈现平衡状态。反之,当个体对单 元的知觉与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矛 盾时, 其认知体系便呈现不平衡状态。
.
15
▪ 这种不平衡状态将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 生不满意的情绪。平衡理论运用了“最小 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 也就是说,个体将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 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因此,平衡理论说明 ,在一定情景中,有许多解决不一致的途 径,它以简单的语言描述了认知一致性的 概念,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之一 。
.
13
3.3.2 平衡理论
▪ 平衡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 出的。该理论认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 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趋向于一致的压 力。他认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 人、事物和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 有的则互相联结起来,组合为一个整体而被 我们所认知。海德把这种构成一体的两个对 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其关系可由类似 、接近、相属而形成。
▪ 大多数公众对组织的一致看法和评价就是 组织的舆论。
▪ 组织舆论一旦转化为态度,就构成组织面 临的公共关系环境。
▪ 舆论具有评价与判断、模拟与预测、沟通
与调节、激励与监督、教化与社会化等功
能。
.
9
3.2.1 组织的舆论
▪ 舆论的形成:一是自发形成,二是引导形 成。
▪ 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媒体起到了巨大作用 。
.
16
3.3.3 和谐理论
▪ 和谐理论可以说是平衡理论的扩展,其总原则 是,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
▪ 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基本态度改变的情景中有 三种成分,每一种成分都与评价有关。这三种 成分是:(1)其他人;(2)这个人所表示 的态度;(3)他自己对所表示的意见的感情 。和谐理论认为,这三种成分的三种评价之间 有两个负号,就决定了和谐状态,不和谐就会 产生某种压力而趋于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