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意象传递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达

浅析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达

浅析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达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什么是文学中的意象意境是文学美学最精致、最细腻的传达,尤其是在诗歌艺术上,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无不以美的意境吸引人,作者往往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向读者传达一种幽深,触及灵魂深处又晕染幻化成像的情绪体验图景及感受,激发读者对美的触觉及感性意念,令读者唏嘘、感叹或感同身受。

这是艺术美学与文字美学相结合的感染力,也是我们所说的意境之美!在《诗格》中,王昌龄叙述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

”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奇葩,它把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往往以景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把情寄寓于景中,此情此景互为渲染,因此此景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大自然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三、英文如何传达诗词意境(一)文化差异对诗歌意境翻译中的影响不同的民族不仅有不同的语言,还有不同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宗教文化等,表现在各自的诗歌意象中也迥然不同,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营造出来的对于自然景物的意象表现是外国读者无法领会的,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等诗歌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充满意境的写意画。

其中让人回味不已的正是文字表象之下的“曲径通幽”处,这需要文化的背景才可意会言传。

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表达中的一些词汇,我们的理解和英美人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化意象 。否则 , 无论多么好 的译文 , 如果失落 了, 至歪曲 了 甚 原文的文化意象 , 那就会使读者感 到美 中不足 , 有遗珠之憾 , 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 错误 的印象 ” …。也 就是说 , 翻译 中文
二 汉诗英译 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 ) 一 国内外对 文化 意象传译研究概述
中的东施与颦 ,a cvr 8 om n 中的 so o 等 。此外 , “s le a S oo” e l omn l
随着全球 化和文化融合 的 日益加速 , 人们对 翻译 提出了
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说早期翻译工作者只要能把原作的
信息基本传达 出来 就可以了 , 那么如今 的译 者却要给人 们提
“ , 黄”欧美语 言中的 g e 与 b e r n l。 e u
供更多地保持异国情调的译文。“ 人们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 畅, 更要求译文能尽可能地完整、 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
的三种 弊端 , 意象 常 常被略 去不 译” “ 象被译 者解释 、 即“ 、意 引 申而遭破坏” “ 、一个新 鲜 的意象 常常被 陈旧 、 庸 的意象 平
城、 多瑙河、 金字塔等; 可以是 自然现象或季节性词语 , 如东 风、 西风或春、 秋等; 也可以是习语中的形象 , 东施效颦” 如“
振先生(99年) 19 。然而 , 他并没有 给出完整的定义。笔者 认
最具代表性的是傅雷 的“ 神似 ”钱 钟书 的“ 、 化境”许 渊 冲的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三美” 优势竞赛论” 和“ 。从 2 世纪 8 年代至今, o o 更多的学
者认 为文化意象或形 象翻译 应该异 化。郭建 中等认 为应该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异 化与归 化 , 而发扬 异化译 法 , 从 而将 归 化译法 限制在适度 的范 围内【 引。包惠南 指出 , 翻译文 化负载 词(uuay oddw r) clrl —l e o 时采用 直译法 有利于 保留源语 的 t l a d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对等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对等
古 典诗 歌 英 译应 采 用意 象 对 等 的翻 译 方 法 , 以求 最 好 的保 持 原 作 的 艺 术 效 果与 审 美 空 间。
关键词 : 模糊性; 审美空间; 阐释 学; 意象对等 ; 锦瑟》 《
d i1 . 9 9 j i n 1 o 5 5 . o 9 o . 8 o :0 3 6 /.s . o O一 7 7 2 o . 7 0 8 S
合 之 中并 且 用 书 面 文 字 固定 下 来 之后 , 成 为 一 种 心 灵 化 便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举 足轻重的
人物 , 因其 善 于 通 过 意象 来 表 情达 意 而 著 称 , 所 创 作 并 流 他
了的意象 , 它是 融入 了主观情 志的客 观物象 , 或是借 助
1 .意象 的界 定
言符号本身的模糊 性, 以及诗人超群的想象力 , 娴熟 的引经 据典功底和其精心构筑 的诗中意象共 同造就了中国古典诗 歌语言含蓄隽永 、 高度凝练 、 以少胜多的特 点。其这一特点 也决定 了诗歌翻译要 比其他文体翻译的难度更大 。精心构 筑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 的一大特点 , 是译诗难 的关 键 也 所在 , 诗人的超群想象力可以体现在其对意象的构筑上 , 诗 中的用典也可被视为是 中国古典 诗歌中的一种特 殊意象 , 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 在保 持神似的前 提下更真切地 体现原诗所表达的思想 , 在对 中国古 诗进行英译 的过程 中 译者不得不在如何解 读、 处理 和传递 诗人精心构 筑的意象
者( 如: 例 王铁 麟 ; 朝伟 , 祝 张柏 然 ; 玉 娟 , 金 星 ) 徐 束 倾 向于 强 调译 者 的 主 体 性 , 倡 从 阐 释 的 多元 这 一 角 度 从 提
略显绝对 , 但是不容置 疑的是诗的确是由意象开始的 , 由 并 意象贯穿始 终。诗人 在其创 作的整个 过程 中都离 不开 意 象。换 言之 , 诗是 由意 象构成的 , 是各种意象 的组接 、 正 发 展、 转换 , 组成了诗。因此 , 对于一首诗来说 , 意象成 分是 不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意象传达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意象传达
语。 ’ ’ 。
的, 它 不 仅 是 因 为 自己存 在 而 是 为 了唤 起 与 文 化 关 联 的感 觉 和形 象 。
中 国古 典 诗 词 特 别 富 于 意 象 的表 达 。在 选 择 要 表 达 的意 象 时 , 诗 人 对 于 某 些 特 定 的 动 物 、植 物 和 自 然 景 物 有 自己 的偏 好 。要 么 是 吸引 读 者 的兴 趣 , 要 么 是 因 为 这 些 物 体 自身 的 特 性 。 由 于 中 国 古 诗 词 的 格
构有无限的多样性” , “ 母 语 决 定 了思 维 , 人 只 能 根 据
母 语 中编 码 设 定 的 范 畴 和 区别 来 认 识 世 界 ” _ 3 。 。 沃 尔夫认为 : “ 人 并 不 是 孤立 地 生 活 在 客 观 世 界 中 , 也 不
是 孤 立 的参 与 社 会 活 动 , 而 是 要 受 到 语 言 的 支 配
意 象 一 词 是 中 国古 代 文 学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概 念 。 南 朝 刘 勰《 文 心 雕 龙 ・神 思 》 中“ 独具 之匠 , 窥 意 象 而 运斤 。 ” 意 思 是 眼 光 独 到 的工 匠 , 能 够 按 着 心 中 的形 象 挥 动 斧 子 。明 朝 诗 人 胡 应 麟 在 《 诗鲛 》 中说 : “ 古 诗 之
个 人 成 长 的语 言 就 是 他 思 考 和 认 识 世 界 的 语 言 。
沃尔 夫 举 了一 个 例 子 , 巴基 斯 坦旁 遮 普 语 “ i O O t ” , 这 个
词 在英 语 中 的 意 思 大 概 就 是 “ u n c l e a n , n o t p u r e ” , 但 是 不 管你 建 构 多少 定 义 , “ j o o t ” 的 意 思 都 不 能 完 全 翻 译 出来 。所 以 , 语 言是相对 的 , 同一 个 词 不 同 的人 会 有 不 同 的 意思 , 主观 意 思 会 导 致认 知 的 变 化 。那 么 语 言 的 相 对 性 就 可 以 用 来 描 述 翻 译 中 的误 读 误 译 现 象 了 。“ 文 化之 间差 异 会 投 射 到 语 言 的差 异 上 , 这 就 使 人 们 很 难 在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 找 到 意 义 完 全 对 等 的 词

图式理论视角下古诗英译意象传递研究——以杜牧《泊秦淮》两个英译本为例

图式理论视角下古诗英译意象传递研究——以杜牧《泊秦淮》两个英译本为例

认 知语 言学 是近 二十 多年来 国 内外语 言 学 中 的热点 , 其研 究 范 围极 其 宽 广 。图 式理 论 就 是 认 知语 言 学 中一个 非常 重要 的理论 。随着认 知 心理
学的出现和不断发展 , 图式理论的意义也不断丰 富 。L k f和 Jh sn于 1 8 ao on o 9 0年 在 Me p osWe t hr a Le y i 一书中首次将 “ vB 意象” 图式” 和“ 这两个概 念结合而成 “ 意象图式” I aeShm ) [2 意 (m g ce a 。1 ] ∞
式与诗歌研究的文献相当少 , 余平 (0 5 尝试用 20 ) 意 象 图式理 论分 析唐 诗 , 庄元 (0 6 分析 了唐 20 )
诗 隐 喻翻译 的 意象 图式 研究 。 吴欣 欣 (09) 20 将
图式理论 引入到《 毛泽东诗词》 译本 分析研究 中 来 , 诗词 中的意象传递 和意 象 图式 结合在 一 把
起。 ] [
意象 图式来 自 感知 和互动 , 是一个在我们感 觉经验 中反复 出现 的框架模式 , ] - 诗歌主要 [1 1 277 23
[ 收稿 日 ] 0 1 70 期 2 1— —6 0
[ 作者简 介】刘娟华 (9 6 ) 女 , 1 8 一 , 江西赣州人 , 广西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研究生 , 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
象 图式产 生 于我 们 与 外 界 的接 触 与 互 动 过 程 中 ,
具有体验性、 想象性 、 抽象性 、 心智性、 动态性等特 征。意象图式在建构范畴 、 形成概念 、 分析 隐喻 、 理解意义 、 进行推理的过程 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 要作 用 o271西 方语 言 学 家 已经将 意 象 图式 运 [1-3 ]27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摘要:意象是诗人或作者运用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一首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

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境;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

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这篇文章试图通过对意象派大师庞德(Ezra Pound)、弗莱彻(W.J.B. Fletcher)、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翟里斯(Herbert A. Giles)翻译李白《月下独酌》三种译文的意象再现情况加以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意象翻译意象处理一、诗歌中的意象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它以精炼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以及丰富的意象来表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语言尤为优美、意象极其丰富,以其独有的意象美和音韵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汉诗英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传播中国思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

而好的诗歌译文既要忠实于原诗的意象,又要在最大程度上模拟出原诗的意境。

所以在汉诗英译中如何处理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意象”的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它是中西文艺理论与诗学当中所共用的概念。

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1、表象的一种。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一般说来,在诗歌创作当中,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诗人构思出诗歌的主题思想后,需要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所以,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一首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

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境;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

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意象丰富、意境优美。

其原文如下: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转换对策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转换对策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转换对策摘要翻译不仅体现的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它还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译诗即译意象。

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他在翻译过程中对意象编码和解码的操作,也直接影响译本质量。

本文从概念整合角度,对古典诗歌四种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诗歌翻译文化意象概念整合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中国是诗的王国,要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宝库,必然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优美精练,往往一个字就包涵了无穷的联想。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一首诗,不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意象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它本身积淀和折射出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

通过意象的创造,诗人可以含蓄而鲜明地表现个人的主观情感,使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化。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成为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丧失了它就等于丧失了原诗的精华。

对于古诗的英译,西方盛行的是对等翻译理论,而中西方语言形式和意义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引发了中国译界对长期以来信奉的“信、达、雅”的标准争论。

于是,各种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应运而生。

如:徐志摩的“形”与“神”的高度完美的统一;翁显良提出的“以散体译诗”;王佐良的“以诗译诗,诗人译诗”;汪榕培的“传神达意”;许渊冲的“三美”理论等。

诗歌翻译由于翻译本身的功能、目的以及读者层等认知要素的不同,不可能只用一种模式或标准去衡量其价值。

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以古诗意象转换为切入点,对古诗英译的翻译标准及策略应该多元化给予合理阐释。

二概念整合与古诗英译gilles fauconnier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开创了新的关于认知和语言关系的研究。

在文化视域下月亮意象在古诗英译中的传递

在文化视域下月亮意象在古诗英译中的传递

在文化视域下月亮意象在古诗英译中的传递摘要:月亮意象曾引起了中西方文人对美好未来的遐想及情感的寄托。

在他们的笔下,“月亮”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文化视域下,分析古诗英译中月亮意象的传递。

关键词:文化;月亮意象;翻译;传递一文化之说什么是文化?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在中古时就已有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

”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因此,“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但基本形成了共识。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英译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英译
文性 。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 州” 中的“ 扬州 ” 就不仅仅是个地名 , 它还是一个文化意象 。“ 中国古代 文 在
收 稿 日期 :0 2—0 21 4—1 5
概 念。她认 为 : 任何 文本 的构 成都 仿佛 是一 些引 文 的 “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中 文 化 意 象 的 互 文 性 及 其 英 译
朱小双 , 张景华
(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 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2 1

要 : 中国古典诗词 中, 在 文化意象随处可见。翻译和 阅读 这些经 典诗词 需要很 强的互 文性鉴 赏力。同时 , 互文性
的使用也给诗歌翻译提供 了新 的灵感。在翻译过程 中, 的译者 因对 文化 意象考虑不够 , 有 没有将其 恰 当地体现或 简单将其
风 俗 习惯 等等 有 密 切 的 联 系 , 够 唤 起 本 民族 的 文 化 群 体 能 中人 们 非 常 强 烈 的 文 化 认 同 , 他 们 来 说 , 想 意 义 与 意 对 联
着深邃复杂的文化意义 , 民族文化 长期积 累的产物 。由 是 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 , 化意象 可 以蔓延 到文化母 体 的多 文 个方面 , 并能 以它独特 的文化特征 吸引 和渗透其他 文化母 体。因此 , 文化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互文性 ” 。
品中所描述 的图景 和表 现 的思想感 情 融合 一致而 形成 的

的译者因对文化意象考 虑不够 , 没有将 其恰 当地 体现或 简
单将其删除 , 就不能完 整地传 递原语文 化的完 整性和 自主 性, 造成 文化 意 象 的缺 失。在 中国 古典 诗 词 的 翻译 过 程 中, 翻译者首先要通过分 析文 化语境来 确定一个 词是不 是 具有文化意象 , 后根 据不 同 的文化 背景 , 然 确定 某 一文 化 意象在两种语言 中引起 的联想及独 特 的感 情评价 , 最后 精 心地选择翻译策略 , 可采用直译 , 意译及替换等翻译方法 。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深刻的意象和意境,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翻译学者的兴趣和探讨。

英译中过程中,如何传递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篇论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问题。

二、文献综述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意象和意境一直是翻译中的重要话题。

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义,但是这种传达常常难以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其表达方式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因此,翻译要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需要考虑到语言的认知和文化的差异。

在相关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古诗词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比如,陆谷孙等学者研究了《诗经》的英译问题,认为翻译要尽可能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还要考虑到书写者和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

另外,梁启超、钱钟书等学者对唐诗、宋词的翻译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观点。

三、研究问题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由于古代文化和现代语言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本研究主要探讨一个问题: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如何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

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表达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意象和意境如何被传递。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的比较,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意象和意境传递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中国古诗词英译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预期结果是: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注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提高翻译品质。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以《红楼梦》诗词为例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以《红楼梦》诗词为例

和人格情趣后便形 成 了凌寒而高洁 的意象。因 此,梅” “ 通过在古诗中反复使用积淀了中华民族
丰富 的文化 内涵 , 于一 种 典 型 的文 化 意象 。 由 属 此可见 , 文化意象 大多凝 聚着各 个民族 的智慧 “ 和历史 文化 的结 晶… …在各个 民族 漫长 的历史 岁
美情趣 。经过历史文化 的长期积淀 , 古诗词 中形 成 了许 多独具 民族 特色 的文 化意 象 。正是 这些 文
第2 期
曹建辉 : 汉诗英译 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以《 红楼 梦》 诗词为例
7 9
不 同民族 由于各 自不 同 的地 理 环 境 、 活 习 生 俗 和文 化传 统 形 成 了各 自独 有 的 文 化 意 象 。如 “ 到黄河不 死心 ” 映 的是 中 国地 域 文 化 ; 事 不 反 “ 后诸 葛亮 ” 淀 的是 中 国历 史 文 化 ; 借 花 献 佛 ” 沉 “ 体现 的是佛教 对 中 国文 化 的影 响 , 有 这 些 意象 所 都被赋 予特定 的 文化 含 义 , 为 汉 语 中独特 的文 成
作品中俯 拾即是 , 犹 如一颗颗 璀璨 的明珠使作 “
品熠熠 生辉 ” J 。 2
( ) -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
收 稿 日期 :09— 4—1 20 0 1
作者简介 : 曹建辉 (9 0一 )女 , 17 , 湖南株洲人 , 湖南 中医药高等专科 学校讲 师 , 中南 大学外 国语学 院研 究生 ,言里, 出现在一代 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 , 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
具有 了相对 稳定 的 、 特 的文化 含义 , 文化背景 独 该
下的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 , 彼此间就会心领神会, 很容 易达 到思想 的沟通 。 ¨ ” 阳 谢天振教授在《 译介 学》 中指 出文化意象有 许 多表 现形 式 : 可 以是 一 种植 物 , 松 、 、 、 它 如 竹 梅

汉英诗歌互译中的意象关系

汉英诗歌互译中的意象关系

收稿日期:2007-10-26作者简介:穆志刚(1977-),男,河南省汝州人,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汉英诗歌互译中的意象关系穆志刚(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2)摘 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在汉英诗歌互译中意象的翻译非常重要。

本文作者首先把意象区分为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并以此为标准来分析汉英诗歌互译时意象间的关系。

然后以几首诗歌的翻译为例,着重阐述汉英诗歌互译中存在的三种意象关系:1、完全相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完全相等;2、部分相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或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或联想意象只有一部分相等,而不是完全相等;3、完全不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完全不等。

本文还简要探讨了造成这三种意象关系的原因。

关 键 词:诗歌;翻译;意象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08)01-0102-04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诗歌都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还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学习诗歌无疑都会极大地促进对目标语的掌握。

进而在汉语诗歌欣赏和英语诗歌欣赏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李创国在分析汉语诗歌的意象(I m age )时指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1]意象在汉英诗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汉英诗歌互译中保持意象相等就是保持灵魂相等,可见保持译文和原文意象相等在汉英诗歌互译中的重要性。

陈黎红指出:“意象不但在汉语和外语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翻译中意象的保留和重现也是异常重要的。

只有那些能够使原文中的意象忠实地重现于译文的翻译才是成功的翻译。

”[2]无论是把汉语诗歌翻译成英语诗歌还是把英语诗歌翻译成汉语诗歌,有一个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那就是原文中的意象应该怎样处理?为了便于分析问题,笔者试图把意象分为两类:字面意象(The Word I m age )和联想意象(The A ss ociat 2ed I m age )。

古诗英译中归化和异化倾向与文化传播——以《长恨歌》英译本为例

古诗英译中归化和异化倾向与文化传播——以《长恨歌》英译本为例

古诗英译中归化和异化倾向与文化传播——以《长恨歌》英译本为例古诗英译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桥梁,既是诗歌形式的转译,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

在古诗英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以《长恨歌》英译本为例,探讨古诗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倾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首先,归化是指将源语文化的特点融入到译文中的翻译策略。

通过归化,译者试图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

在《长恨歌》的英译中,译者常常采用归化的方式,将中国古代文化和意象转译到英文中。

例如,译者使用“Thewall of jade stones was so high”这样的表达方式,将“玉楼”这一古代宫殿的形象融入到译文之中。

这样的归化策略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促进了文化传播。

然而,归化策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度的归化可能导致源语文化的丧失。

在《长恨歌》的英译中,为了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译者采用了多种手法如解释、注释、删节等。

这些手法虽然有助于传达文化信息,但也可能导致古诗的原汁原味的丧失。

另一方面,归化策略可能会使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过于陌生,难以接受和理解。

因为英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直接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意象转译到英语中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译文中适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与归化相对应的是异化策略,即将源语文化保留在译文中的翻译方式。

通过异化,译者试图保持源语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让目标语读者更加了解源语文化。

在《长恨歌》的英译中,译者也运用了一些异化策略。

例如,“离别”一词,并没有按照英语的表达方式直译成“goodbye”或“farewell”,而是保持了中国文化中离别的特殊含义,译为“to part from you”。

这样的异化策略有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和情感。

然而,异化策略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异化策略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误解。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在英译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在英译中的体现
1意 象 的 分 类 .
对 于 意象 的分 类 , 同学 者 有 不 同看 法 笔者 从 意 象 是 否 不 带 有 特 定 的文 化 色 彩 这 一 角 度 出发 ,将 中国 古 典 涛歌 中 的 意 象 分 为非 文 化 意 象 和 文 化 意 象 两 种 。前 者 指 诗 人 运用 描述 性 语 言 , 自然 界 实 实 在在 的 客 观事 物 记 录下 来 , 表 达 自己 某 把 以 种思 想 感 情 。 种 意 象 常 以 具体 代 抽 象 , 这 给读 者 带 来 身 临其 境 的感 受 。 这些 客观 事 物 不 带 特定 文化 色 彩 《 州西 涧 》 的 如 滁 中 “ 、 、 鹂 、 、 潮 、 、 渡 、 ” 。 者指 诗 人 运 用 具 有 草 涧 黄 树 春 雨 野 舟 等 后 浓 厚 文 化 色 彩 的词 语 , 中 国特 有 的 人 名 、 名 、 鸟 树 木 和 如 地 花 典 故 等 , 达 独 特 的 思 想 感 情 , 造 独 特 的 意 境 , 映 真 实 的 表 营 反 生 活情 境 。“ 化 意 象 大多 凝 聚 着 各 个 民族 的智 慧 和 历 史 文化 文 的结 晶 ,其 中相 当 一 部 分 文 化 意 象 还 与 各个 民族 的传 说 以及 各 个 民族 初 民时期 的 图腾 崇 拜 有 密切 的关 系” 谢 天 振 , ( 19 ) 文 化 意 象 的形 成是 文 化 传 统 和 审 美 心理 长 期 积 淀 的 结 99。 果 , 各 种 文 化 因素 和个 人 经 验 融 合 的结 果 、 如 . 烟 花 三 月 是 例 “ 下扬 州 ” 的 “ 州 ” 中 扬 就是 一 个 典 型 的文 化 意 象 。古 诗 英 译 时 , 译 者 必须 首 先 区分 不 同的 意 象 ,并 对 不 同的 意 象 采 取 不 同 的

全球化语境下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策略

全球化语境下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策略
第 4卷 第 2 8 期
21 0 2年 4月
广 西师 范 大学 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哲
J u n l f u n x r l iest : hls p y a d S c l ce c sE i o o r a a g i o G No ma Unv ri P i o h n o i in e dt n y o aS i
解、 接受过 程相 关 的译 文所 采 用 的话语 特征 , 者说 或
语 言层面 的 翻译策 略 。 抵抗 ’ 略表 现 的是异 化 的 “‘ 策 道德 态度 , 就是 在 异文 化 中找 出异 质 因素 , 表现 文 化 多样 性 , 突显 语 言和 文化 的差 异 , 并颠 覆译 入语 语 言
V 1 8 。2 。.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A r .0 2 p i 2 1 l
全 球 化 语 境 下 汉 诗 英 译 的意 象 传 递 策 略
王 晓 惠
( 广西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西 南 宁 5 0 0 ) 广 3 0 4
[ 摘 要 ] 汉诗是中华文化之精华, 在全球化语境下汉诗英译对本土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世界文化版图
全球 化语 境 下 的文化 对话 。跨文 化对 话 或 文化 间 的
语策 略 , 而是一 种对 待 文化 他 者 的道德 态度 , 体表 具 现为: 尊重 文 化他 者 的价值 和 身 份 , 实传 播文 化他 如
交 流 被 认 为 在促 进 文 化 多元 化 上 具有 重 要 作 用 , 而 文 化 多 元 化 则 是 克 服 文化 同质 化 的 绝佳 选 择 ” [6 。1 1 全 球 化 为 边 缘 文 化 创 造 了与 外 界 接 触 和联 系 的机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匹。阿宣行 志学 , 而不爱文术 。” 国汉学家亚瑟 ・ 英 韦利 (r u l )译 为 : s ui e hen \F r aies At r h Wae y A- h s i te o z s g l n
t e e i o e lk m. S n d e i s, b tr al h r sn n i e hi k A- hu o s h sbe t \ u e ly
有 相对 固定 的独 特 的文化 内涵 。 国古 诗 中含有 大 量 中 的经 典意 象 , 多数 意 象 具 有深 厚 的文 化底 蕴 , 此 大 因 在 古诗 英译 时 ,若 不 对两 种文 化有 深人 透彻 的理 解 ,
文 中无 影无 踪 对 于诗 的译 者来 说 ,没 有两 种文 化 的对 比知识 . 就 无法 正确 理解 和表 达 诗 的语 言 文字 。 如何 “ 解释 ” 与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1年 1期 00 第 6
Ju a o C ogigU i rt o Si c n eho g(oi c ne dtn N .6 2 1 or f hnqn n e i f c nead Tcnl ySc l i csE i ) n l v sy e o aSe i o o 1 00
理 、 俗 习 惯 、 族 观 念 、 维 模 式 等 的 积 淀 。 过 发 风 民 思 经
只是 他 们 自己的 基督 文 化 , 承认 “ 罪 ” 执 着 于精 神 原 ,
救 赎 。 中 国 道 家 文 化 中 的 “ 无 ” 无 为 ” 念 在 英 译 而 虚 “ 观
展 , 渐形 成 自成 系统 、 逐 富有联 想 意义 的文化 符 号 , 具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图式阐释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图式阐释

2012.11高美云一.意象图式理论述说“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图式”指的是我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长时间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每个图式是由数目不相等的空位组成,当人体记忆输入了某种概念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功能就会自动地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如果某一空位被激活就意味着该空位被填上一个填充项,即产生了一个图式。

康德认为(Kant)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构建意象、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

“意象”和“图式”结合起来最早见于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and 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中。

后来,意象图式扩展到了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中。

Mandier(1992)研究了意象图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约翰逊认为,意象图式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产生的动态的、反复出现的组织模式,能经常在人们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中表现出来。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认知语言学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随着意象领域的深入研究,意象图式理论被扩展到对诗歌、文学批评、语法理论等的研究。

简单说来,意象图式是为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意象图式主要包括:容器、空间、路径、力量、整体-部分等,这些分类还可以结合成更为复杂的图式。

二.古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特点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猛然撞击的产物,是诗人通过形象的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起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艺术境界。

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刻板模写,也不是诗人主观情感的直接倾泻,而是主客观的融合、碰撞和刹那间的结合。

中国古典诗歌自从《诗经》开始就打上了抒情的烙印,而抒情是借助意象实现的。

这是由意象的本质决定的,因此古典诗歌中充满着大量的意象,诗歌的审美功能也是借助意象实现的。

每一个意象都是审美的元素,而不同的意象组合之后形成了审美的统一体。

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的传递——从两首古诗英译看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的传递

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的传递——从两首古诗英译看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的传递

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的传递——从两首古诗英译看动态意象和
静态意象的传递
曹桂花;操时尧
【期刊名称】《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8)002
【摘要】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是赏析和翻译古诗词的关键.为了使原文和译文达到一样或类似的审美效果,译者要对意象做适当的处理.在翻译古诗词的过程中,原文中的意象应尽量保留.当保留原文意泉可能引起译文读者误解或转交意象可以更好地体现原文时,需做适当的转换.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曹桂花;操时尧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看古诗英译中美的传递 [J], 邢彬
2.从跨文化交际看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J], 漆艳华
3.典籍英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异化——电影《红楼梦》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 [J], 孟凡玲;宋恒
4.古诗英译中的意象传递r——以汪榕培先生《枫桥夜泊》英译本为例 [J], 徐炳富
5.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的传递 [J], 王爱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籍 的《 妇 吟 》 一 首 著 名 的 政 治 诗 . 人 通 篇 运 用 比 节 是 诗 兴 手 法 以 节 妇 自 比 , 婉 地 表 明 自己 的政 治 态 度 , 拒 李 师 道 委 婉 的 拉 拢 。( 知 妾 有 夫 , 妾 双 明 珠 。 感 君 缠 绵 意 , 在 红 罗 君 赠 系 褥 。妾 家 高 楼 连 苑 起 , 良人 执 戟 明光 里 。知 君 用 心 如 日月 , 事 夫 誓 拟 同生 死 。还 君 明 珠 双 泪 垂 , 不 相 逢 未 嫁 时 。 He r 恨 ) ny
的 英译 为倒 , 明 了进 行 诗 歌 翻 译 必 须 要 正 确 地 理解 原 诗 的 意象 , 对 三 种 类 型 的 意 象 翻 译 作 了分 析 。 阐 并 关 键 词 ;诗 歌 ; 译 ; 象 ; 递 翻 意 传


引 言
息 、 意 、 化 或 审 美 等 方 面 有 失 真 或 缺 损 。在 翻 译 的 过 程 中 语 文
对 文 化 意 象 的差 异 处 理 不 当 会 出 现 意 象 翻 译 的混 乱 、 失 甚 丢
至扭曲 。
中 国是 诗 的 国度 . 国古 典 诗 歌 是 中 华 民族 文 化 遗 产 中 中 的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世 界 文 学 宝 库 中 的 明 珠 。 其 非 凡 也 的魅 力 不 仅 深 深 地 吸 引 着 中 国 人 , 且 也 令 西 方 读 者 为 之倾 而
在 文 艺 学 上 则 称 之 为诗 歌 的 意象 。 正 如 语 言 的最 小 独 立 单 位 是 词 . 歇 艺 术 最 小 的 单 位 则 诗 是 意 象 。明 代 李 维 祯 认 为 “ 诗有 音 节 , 扬 开 阖 . 质浅 深 , 抑 文 可 谓 无 法 乎 ? 意 象 风 神 , 于 言 前 , 浮 于 言 外 , 宁 尽 法 立 而 使 乎 ? l 这 说 明 一 首 诗 中 主 要 因 素 有 两 个 : 律 和 意 象 。对 于 ”1 _ ] 声 意 、 、 三 者 的关 系 , 系 辞 》 有 一 段话 : 象 言 《 中 子 日 : 书 不 尽 言 , 不 尽 意 。 然 则 圣 人 之 意 , 可 不 见 “ 言 ” 其
品 渎 中 国古 诗 , 们 不 难 发 现 很 多 诗 歌 里 都 有 “ 花 ” 我 落 、
“ 水 ” “ ” “ ”“ ” “ ” 具 有 特 定 含 义 的 词 。从 语 言 流 、春 、暮 、风 、雨 等 学 的 角度 来 看 , 们 是 表 象 性 的词 ; 心 理 学 来 说 , 们 是 使 他 从 它 用 共 同语 言 的人 类 共 同 情 感 在 深 层 意 识 中 的 长 期 积 淀 ; 美 从 学 角 度 讲 , 是 一 些 具 有 相 对 稳 定 性 的独 立 的 艺 术 符 号 系 统 ; 这
Hat 最 后 两 句 译 成 : r将
S o! 一 The t n p a l r n t s lter wi e rs a e i hi e t . Is n he ba k t ou i a e d t m c 0 y n s dne s s W ih a sgh. t i
乎 ? 子 日 :圣 人 立 象 以 尽 意 , 卦 以 尽 情 伪 , 辞 焉 以 尽 其 “ 设 系
言 。 ” 由此 可 见 , 象 , 是 客 观 物 象 , 括 自然 界 以及 人 身 以外 “ 就 包
A ls・t t p r e s ie S le t a ha e v r e lf O wild i T ha e O at , a t r twe m tt 0 l e fe Ih d c os e y hu ba d’ hr s l a r s d m s n St e ho d
倒 。奈 达 说 “ 翻译 是 指 接 受 语 复 制 原 语 信 息 的最 近 似 的 自然
值 , 先 在 以 一 方 面 。 次 在 文 体 方 面 。 用 于 诗 歌 翻译 , 是 首 其 ” 则
要 清 楚 地 知 道 东西 方 诗 歌 的 差 异 , 译 语 重 现 原 诗 的精 髓 。 用
I ou l k l ey, y fy oo cos l ou’1fnd wih t m 1 i t he
T wo o he wi m sl i g, t r t n ge y n
T w i e r al n f o y e ld n t a s f le r m m yei s, Telng ofa br a n a t li e kig he r.
20 0 9年 2月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报 ( 文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fHub iUnv riyo o o c ( u nte ce c s o r a o e ie st fEc n mis H ma iisS in c )
Fe . 0 9 b2 0 V0 _ 3 No 1 l 国古 诗 英 译 中 的 意 象传 递
祝 琳
( 州 学 院经 管 系 , 东 惠 州 5 i 0 ) 惠 广 6 0 7
摘 要 ;意 象 是 诗 歌 的 灵魂 , 诗 歌 美 的 重 要 表现 , 译 过 程 中的 意 象 传 递 与 否直 接 关 系 到 译 诗 质 量 的 高 低 。 以 几 首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是 翻
的其 他 社 会 联 系 的客 体 , 思 维 的 材 料 ; . 作 者 的 思 想 、 是 意 即 观 念 和 意 识 , 思 维 的 内容 ; , 以 与 此 为 单 位 的 的 人 类 语 言 是 言 即 的记 录 , 思 维 的 直 接 结 果 和 书 面 表 现 形 式 ” [ 在 诗 歌 艺 术 是 。1 中意 象是 通 过 一 定 的组 合 关 系 表 达 某 种 特 定 意 念 而 让 读 者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