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介质核心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耦合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干燥技术发展概况

中国现代干燥技术发展概况

中国现代干燥技术发展概况中国的现代干燥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

迄今为止,常用的干燥设备,如气流干燥、喷雾干燥、流化床干燥、旋转闪蒸干燥、红外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等设备,我国均能生产,满足市场供应,对于一些较新型的干燥技术如冲击干燥、对撞流干燥、过热蒸汽干燥、脉动燃烧干燥、热泵干燥等也都已开发研究,有的已工业化应用。

干燥技术的发展既需要工业实践,也需要学术研究。

我国于1965年6月由上海化学工业学会组织了华东六省—市干燥—过滤技术会议。

1975年5月由原化学工业部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干燥会议。

1986年10月由中国化工学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干燥会议,此后1989年9月在大连(此年组织成立了全国干燥组,第一任组长是李帧教授,第二任组长是王喜忠教授,现任组长是史永春研究员)、1992年在湖北武汉、1995年在江苏太仓、1997年在江苏无锡市、1999年10月在山东济南、2002年1月在黑龙江哈尔滨、2003年10月在浙江杭州相继举行了各届全国干燥会议,2005年9月在江苏南京召开第十届全国干燥会议,此次会议距1975年全国干燥会议正好30周年,中国的干燥事业经全国学者和企业家的不懈努力与30年前相比,已有长足进步。

除化工界外,中国农业部门、木材部门在过去30年中也都举办过多届全国性干燥技术会议,此外红外干燥界、冷冻干燥界也都举办过专业干燥会议,l996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举办了全国干燥学术研讨会,这就说明中国学术界对干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在国际上各国学者对干燥技术的研究活动也十分活跃,自1978年国际著名学者Mujum-dar教授发起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干燥会议以来迄今巳举办过13届国际干燥会议,其中第12届国际干燥会议是在中国北京召开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干燥界与国际干燥界的交流日益增强,这对促进我国的干燥技术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具有非均匀内热源的多孔介质中自然对流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

具有非均匀内热源的多孔介质中自然对流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
第 1期
具有 非均 匀内热 源 的 多孔介 质 中 自然对流传 热传质 的数 值研 究
3 5
分析与测试
1 t t t t t t l

具 有 非 均 匀 内热 源的 多孔 介 质 中
自然 对 流 传 热 传 质 的数 值 研 究
李 栋 涂郑禹 李 贤宇 邓 玉 美
( 天津 渤海职 业技 术 学院 , 津 ,0 0 2 天 30 2)
方 向相反 , 浮力相 互 削弱 。 二
本文研究所用参数 为: A一1 0 k ~1 , ~2 , 一2 o
RaRa= 1 0~ 1 0 , / i 5 0 0 N一一. ~ 5 0 L 一 0 1 50 ., e . ~
5 0 M 一0 1 。收 敛 判 据 为 最 大 相 对 误 差 小 于 ., ~ O
a /z=0C=0 ra ,
图 1 物理 模 型 及 坐 标 系
换热器[以及类似实际工程中常见 的具有非均匀 内 5 ] 热源的情况 , 研究 尚不充分 , 资料仍然十分有限。
本文 对具 有非 均 匀 内热源 的竖直 套管 中 自然 对
流传热传质进行了数值分析 , 重点讨论了内热源对
的放热 化学 反应 等 。不 同的研究 者对 竖直 管道 中 的
腔体。上表 面浓度 C , 下底 面浓度 C , 为 H, 0高 半 径为 z 。内外壁面存在温度差 , 侧面不渗质 。套管
管 隙 内分 布有 非均 匀热源 , 且在 管壁 处分 布密 集 , 并 管 隙 中心 分 布最为 稀薄 , 内热源 强度 随径 向变 化 。 即
根据 D ryB ik n F rh e r 型 , 用 ac - r ma- o c h i 模 n me 采

多孔介质传热学概论

多孔介质传热学概论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传热学课程报告报告题目:多孔介质传热学概论院系:班级:姓名:学号:二零一二年十月摘要:本文对多孔介质及其基本结构、传热传质的理论基础做了相关介绍,并对多孔材料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和预期。

关键词:多孔介质;传热学;孔隙率;渗透率;导热系数1 多孔介质简介多孔介质是由固体骨架和流体组成的一类复合介质,其传热传质过程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它构成了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基础。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学已经渗透到许多学科和新技术领域,包括能源、材料、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生物技术、仿生学、医学和农业工程,是形成新的交叉和边缘学科的一个潜在生长点。

因此,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对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课题。

笼统地说,大部分材料都属于多孔介质,目前还没有对多孔介质各种特性的确定性作出准确的定义。

1983年J.Bear提出多孔介质具有以下特点:(1)部分空间充满多相物质,至少其中一相物质是非固态的,可以是液态或气态。

固相部分称为固相基质。

多孔介质内部除了固相基质外的空间称为空隙空间。

(2)固相基质分布于整个多孔介质,在每个代表性初级单元均应有固相基质。

(3)至少一些空隙空间应该是相联通的。

2 多孔介质的基本结构特征2.1多孔介质的孔隙率多孔介质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可能精确地描述这些孔隙表面的几何形状,也很难确切地阐明孔隙空间所包含的流体及其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所出现的有关微观物理现象。

因此研究者往往引入“容积平均”的假设,并且将复杂多相的多孔体系看成一种在大尺度上均匀分布的虚拟连续介质,即不同流速层中流体分子间碰撞交换动量,宏观表现为流体是以粘滞形式出现的流动,从而可以利用表观当量参数的唯象方法进行研究,而不必去研究每一个孔隙中流体流动和换热的情况,使一个原本非常复杂的流动问题得以简化。

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

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

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多孔介质中的相变传热与流动现象,并探讨其在多个应用领域中的实际价值。

多孔介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如土壤、岩石、生物组织以及许多工业材料。

在这些介质中,相变传热与流动过程对于理解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优化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多孔介质中的相变传热机制、流动特性以及若干应用案例展开详细的论述。

本文将系统地梳理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的基本理论,包括多孔介质的基本性质、相变传热的基本原理以及流动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以定量描述多孔介质中的相变传热与流动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的关键问题,如相界面演化、热质传递、流体流动以及多孔结构对传热流动的影响等。

我们将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多种手段,揭示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关注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在若干领域的应用研究,如能源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在这些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加深对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现象的理解,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并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的基本理论多孔介质,作为一种由固体骨架和分散在其间的孔隙或空隙组成的复杂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

多孔介质中的相变传热与流动现象,涉及到热质传递、流体动力学、热力学和相变动力学等多个领域,是热科学和流体力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在多孔介质中,相变传热主要指的是在固-液、液-气或固-气等相变过程中,热量通过多孔介质骨架和孔隙中的流体进行传递。

由于多孔介质的复杂结构,相变传热过程不仅受到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影响,还受到孔隙结构、流体流动、相变材料性质以及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的制约。

多孔介质分形结构重构及热导率研究

多孔介质分形结构重构及热导率研究

多孔介质分形结构重构及热导率研究
多孔介质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材料,其热传导性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分形理论对多孔介质的结构进行了重构,
并探究了其热导率的变化规律。

分形理论是一种研究自相似性的数学理论,其应用于多孔介质的结构
研究中,可以将多孔介质的结构看作是由一系列自相似的基本单元组
成的。

通过对这些基本单元的重复组合,可以得到多孔介质的整体结构。

研究人员通过对多孔介质的结构进行分形重构,可以更加准确地
描述其结构特征。

研究表明,多孔介质的分形维数与其热导率密切相关。

分形维数越大,多孔介质的结构越复杂,其热导率也越高。

此外,多孔介质的孔隙率、孔径分布等结构参数也会影响其热导率。

研究人员通过对多种不同结
构的多孔介质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了多孔介质的热导率与其结构参数
之间的定量关系。

除了分形理论,研究人员还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多孔介质的热传导
性能进行了研究。

通过建立多孔介质的数值模型,可以模拟其热传导
过程,并探究其热导率的变化规律。

研究表明,多孔介质的热导率与
其孔隙率、孔径分布、孔隙形状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多孔介质的
热导率还受到其材料本身的热导率、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多孔介质的热传导性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分形理论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未来,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孔介质的热传导性能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精确。

分形多孔介质内导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分形多孔介质内导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分形多孔介质内导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孔介质在诸多工程领域,如石油化工、能源开发、环保科技以及生物医学等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多孔介质内导热与流动的研究对于理解这些应用中的热传递和流体动力学行为至关重要。

特别是,分形多孔介质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分形多孔介质在结构上具有自相似性和空间尺度的不变性,这使得其导热和流动特性与传统多孔介质存在显著不同。

因此,对分形多孔介质内导热与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深入研究分形多孔介质内的导热与流动特性。

我们将首先构建分形多孔介质的数学模型,并选择合适的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分形多孔介质内的导热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其热传递机制和影响因素。

我们还将对分形多孔介质内的流动行为进行研究,包括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速度和压力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分形多孔介质内导热与流动的机理,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我们也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多孔介质导热与流动数值模拟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二、分形多孔介质的数学模型在探讨分形多孔介质内的导热与流动问题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分形多孔介质由于其独特的几何结构和复杂的物理特性,使得传统的连续介质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其内部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分形理论来构建更为精确的数学模型。

分形多孔介质的数学模型主要基于分形几何学和热力学原理。

我们利用分形几何学来描述多孔介质的微观结构。

分形维数作为衡量多孔介质复杂程度的关键参数,能够反映孔隙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情况。

通过分形维数,我们可以建立多孔介质的几何模型,从而更准确地描述其内部流体的流动和传热过程。

在热力学方面,我们考虑到多孔介质内部的热量传递和流动过程。

通过引入适当的热传导方程和流动方程,我们可以描述热量在多孔介质中的传递以及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情况。

中国现代干燥技术发展概况 - 副本 - 副本

中国现代干燥技术发展概况 - 副本 - 副本

5粮食干燥成套设备已推广百余台。

此外还对多种新型干燥技术,如过热蒸汽干燥、冲击流干燥、脉动干燥、对撞流干燥等作了探讨和研究。

中国林业大学张璧光教授是中国木材干燥专家,研发了木材除湿干燥机和多功能热泵干燥机,在太阳能干燥及木材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南京林业大学顾炼百教授是我国知名的木材干燥专家,他在“短周期工业干燥技术的研究”、“木废料能源联合干燥技术的研究”及“木材热压干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化所的王宗濂研究员是国内著名的喷雾干燥专家之一。

他和课题组的同志早在80年代就研制了10万cP高黏度物料的喷雾干燥,在离心喷雾雾化器的研究中以三支点力学模型解决了挠性轴系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研制喷液量从5 ̄40 000kg/h,转速从1万 ̄3.2万r/min的雾化器。

在高压喷雾方面研制了生产能力打50t/天,能生产0.3 ̄0.5mm粒径的分散染料。

大连理工大学干燥工程研究室的王喜忠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喷雾干燥专家之一,他和同事王宝和教授、于才渊教授一起对中国的喷雾干燥工业装置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设计的最大装置年可达10 000t,在磷脂油脂和番茄红素的微胶囊化技术、静电雾化技术、超临界干燥和纳米粉体干燥方面的研究都处于国内领先位置。

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的陈国华博士对纸的热风冲击,穿透及冲击穿透干燥作了深入研究,并首次发现有二次升速阶段,他用严谨的试验手段解决了学者们对此种干燥的一系列猜想。

此外对中药食品等多孔物料的微波干燥及微波冷冻干燥作了独特的研究。

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能源工程学院褚治德教授在远红外加热干燥综合技术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中药饮片、涂膜及薄木板干燥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工业应用。

天津科技大学(原天津轻工学院)的潘永康教授和他的同事李占勇教授、赵丽娟副教授和李建国博士一起在研究生物活性物料和蔬果动态干燥时发现有些生物物料干燥时,如果进风的湿球温度接近生物物料的发酵温度,则可最大限度地保存生物产品的活性(90%以上)。

Comsol软件介绍

Comsol软件介绍

我不是做广告的啊COMSOL介绍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关注前沿科技,解决多场直接耦合难题——COMSOL Multiphysics助您登上科学的巅峰COMSOL Multiphysics是一款大型的高级数值仿真软件。

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工程计算,被当今世界科学家称为“第一款真正的任意多物理场直接耦合分析软件”。

模拟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各种物理过程,COMSOL Multiphysics以高效的计算性能和杰出的多场双向直接耦合分析能力实现了高度精确的数值仿真。

COMSOL公司于1986 年在瑞典成立,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分公司及办事机构。

COMSOL Multiphysics起源于MATLAB的Toolbox,最初命名为Toolbox 1.0。

后来改名为Femlab 1.0(FEM为有限元,LAB是取自于Matlab),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到Femlab 3.1。

从2003年3.2a版本开始,正式命名为COMSOL Multiphysics。

COMSOL Multiphysics以其独特的软件设计理念,成功地实现了任意多物理场、直接、双向实时耦合,在全球领先的数值仿真领域里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全球各著名高校,COMSOL Multiphysic已经成为教授有限元方法以及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标准工具,在全球500强企业中,COMSOL Multiphysic被视作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加速研发的重要工具。

2006年COMSOL Multiphysics再次被NASA技术杂志选为"本年度最佳上榜产品",NASA 技术杂志主编点评到,"当选为NASA科学家所选出的年度最佳CAE产品的优胜者,表明COMSOL Multiphysics是对工程领域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产品。

"COMSOL Multiphysics显著特点求解多场问题= 求解方程组,用户只需选择或者自定义不同专业的偏微分方程进行任意组合便可轻松实现多物理场的直接耦合分析。

化工工程中多相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研究及应用

化工工程中多相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研究及应用

化工工程中多相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研究及应用摘要:本文将介绍化工工程中多相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多相流动的基本概念、流态分类及其相应的传热传质特性,以及在化工工程领域中多相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的应用实例,如在化工反应器设计和石油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对多相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化工工程过程的效率和可靠性,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关键词:化工工程;多相流体力学;研究应用前言化工工程是现代工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多相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是化工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多相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地预测和分析化工工程流程的流动和传热传质特性,指导工艺流程和设备设计的优化和改进,提高化工工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多相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并重点分析其在化工工程中的应用,探讨其在化工工程中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一、化工工程中多相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化工工程中的多相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各种化工过程中的物质传输和反应。

多相流体力学研究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而传热传质则是研究物质之间的热量和物质的传输规律。

在化工工程中,涉及到许多多相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现象的实际应用,例如:气体分离、催化反应、干燥、萃取、混合、液-液萃取、晶体生长等过程。

多相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的研究在化工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多相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的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设计和优化化工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在反应器设计中,需要研究多相反应的传质和传热过程,以保证反应过程的高效和稳定性。

在气体分离过程中,需要研究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质和传热特性,以提高气体分离的效率和纯度。

在干燥过程中,需要研究湿气在干燥介质中的传质和传热特性,以保证干燥过程的高效和产品质量。

多相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在化工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化工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

基于当前多孔材料传热传质分析研究报告

基于当前多孔材料传热传质分析研究报告

67C H I N AV E N T U R E C A P I T A LTECHNOLOGY APPLICATION |科技技术应用多孔介质是由固体骨架和流体组成的一类复合介质,它构成了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基础。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

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中水、肥、污染物的吸收、保持和迁移过程的人工控制,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地下岩层中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都涉及到多孔介质中能量和物质的传输问题;动植物中的生命过程也是在多孔介质中发生的传热传质和生化反应的复杂热物理过程;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副产品、食品、建材和纺织品的干燥、建筑物的隔热保温也是典型的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过程;现代铸造技术、燃烧技术、冷冻技术、催化反应技术和各类轻工技术的发展,都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过程密切相联。

多孔介质内对流传热的研究是目前传热传质领域最为热门的方向之一。

随着金属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孔泡沫金属的问世,由于其具有质量轻、极大的比表面积和极高的紧凑性等许多优点,有关以多孔泡沫金属作为换热设备的研究也正迅速开展起来。

因此,研究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过程对于改造自然、造福人类都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主要对多孔材料基本理论进行介绍以及目前多孔介质内部流体流动的传热特性的介绍。

一、多孔材料的概述1. 多孔材料的概念顾名思义,多孔材料是一类包含大量孔隙的材料。

这种多孔固体材料主要由形成材料本身基本构架的连续固相和形成孔隙的流体相所组成,其中流体相又可随孔隙中所含介质的不同而出现两种情况,即介质为气体时的气相和介质为液体时的液相。

所谓多孔材料,须具备如下两个要素:一是材料中包含有大量的孔隙;二是所含孔隙被用来满足某种或某些设计要求以达到所期待的使用性能指标。

可见多孔材料中的孔隙是设计者和使用者所希望出现的功能项,它们为材料的性能提供优化作用。

介电材料辅助的微波冷冻干燥的数值模拟

介电材料辅助的微波冷冻干燥的数值模拟
2 Nain yL b rtr f ce c n e h oo yo r - n ieAeotemo y a c, ies f . t a Ke a o aoyo in ea dT cn lg nAeo E gn r- r d n misUnv ri o ol S h y t
的大小。对 于冷 冻干燥 液体物料 ,Wa g和 C e[提 出了介 电材料辅助的微波冷 冻干燥 。最近 的实验 研 n hn 1 。
究结果表 明使用介 电材 料确实可 以有效地强化微波 冷冻干燥过程【。而前期 的理论研究结果也 得到相 同 7 J
结论D ,。然而 ,任何模 型须经实验检 验。因此,非常有必要基于实验操作条件进行进 一步 的理论研 究 , ,1 8 9 预测和再现真 实的干燥过程 ,使理论 分析和 实验结 果相 吻合。本 文是介 电材料辅助 的微波冷冻 干燥 系列
以检验其 是否能获得 良好的一致性:() 3通过考 察冰饱和度和温度 的分布侧形 ,分析物料 内部的质、热传 递机理 ,讨论干燥速 率的控制 因素 。
2 数 学模型
21 传 质传 热方 程 .
本研 究使用饱 和的冷冻物料 ,内部有一个升华界面,如 图 1所 示 。由于吸湿效 应 ,升华 界面的移动只 除去部分水分 ,仍有 一定量 水分处于吸 附一 解吸平衡 。界面移动后 的区域称做干燥 区;界面移 动前的区域为冷冻 区。模型及其主要假设参 阅文献 【】 5。为配合 实验 条件,本研究将原来的球坐标系方程转换成柱坐标系方程 。
a re n sb t e x e i n a a u e n sa d mo e r dito s s e n t e p o l so e s tr to g e me t ewe n e p rme t me r me t d l e c in .Ba d o r f e fi au ai n l s n p h i c

多孔介质文献综述

多孔介质文献综述

1、前言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由于其广阔的军用和民用前景己成为目前航空航天领域关注的焦点,而限制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气动加热问题:飞行器在高超声速飞行过程中对围绕在机体周围的空气进行压缩,气流在与机体表面进行剧烈摩擦时损失的动能大部分转化成热能,使其温度上升,并对机体表面结构进行加热,飞行器表面受到巨大的热负载后温度大幅度升高,传统的冷却技术不足以满足其正常工作的要求,从而对冷却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发散冷却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暴露在极端热流和高温环境下材料和部件的热防护措施,己经受到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发者和设计者的重视根据材料结构,发散冷却可以分为层板发散冷却和多孔发散冷却,相对于层板结构,多孔材料比表面积更大,内部对换热更加充分,孔隙分布均勾,冷却剂可以均勾的输送到材料表面形成较为一致的温度分布,易于制备,成本低廉,是发散冷却的研究重点。

2、多孔介质定义2.1定义所谓多孔介质,是指多孔固体骨架(solid matrix)构成的孔隙空间中充满单相或多相介质。

固体骨架遍及多孔介质所占据的体积空间,孔隙空间相互连通,其内的介质可以是气相流体、液相流体或气液两相流体。

多孔介质的主要物理特性是空隙尺寸极其微小,比表面积数值很大。

多孔介质内的微小孔隙可能是互相连通的,也可能是部分连通、部分不连通的,显然应用于发汗冷却技术上的多孔介质中的孔隙空间必须是相互连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研究其中的流体流动特性,否则我们的研究便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为了对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流动进行描述,必须对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做如下限制:(1)多孔介质中的孔隙空间是互相连通的(2)孔隙的尺寸与流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相比要大的多。

(3)孔隙的尺寸必须足够小,这样流体才会受到流体和固体界面上的粘附力以及流体与流体界面上的黏着力(对多相系而言)的控制第二个限制允许我们用一个假想的连续体(表征体元)来表征孔隙中的流体分子;第三个限制则可将网络状管道从多孔介质的定义中排除。

2007年《干燥技术与设备》第5卷分类总目次

2007年《干燥技术与设备》第5卷分类总目次

赵金红, 岳晓禹, 施娥娟 , 刘相东( ) 1
李梁 , 张璧光 , 伊松林 ( ) 1
谢丽芳, 张长勇, 程榕, 郑燕萍( ) 1
远红外蔬菜脱水机的改进设计与试验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 品工业的应用研究现状 观赏花的冷冻干燥与保色加工试验研究
热泵干燥装置的应用和发展分析
王伟 , 孙传祝 , 李发家( ) 1 刘树立, 王华( ) 1 李保 国, 李凌云( ) 2
维普资讯
干 燥 技 术 与 设 备 2 0 年第 5 07 卷第 6期
Drig T c n lg yn e h oo y& E up n q ime t ・3 21 ・
20年《 07 干燥技 术与设备 》 5卷分类 总 目次 第
国外 技 术介 绍
常压冷冻干燥实验研究 ( ) 一 常压冷冻干燥实验研究 ( ) 二
JnS w zk 李胜 , oo t w ~ j e , n a ai k 1 a a c , t y D rtwio a Ra hr A n b i ( ) a r c t F s a Jn t c k 李胜 , rtWio a Ra hr A n b i ( ) a a z , Sw y Doo t w - j e , n a ai k 2 a r c t F s a
热力干燥技术 : 新发展和未来研发潜力
A ns u mdr 中华( ) m . i a, 和参数分析 曹崇文, 刘德 旺, 刘强( ) 1
多层带式干燥机风速场的 C D模拟及检验 F
木材干燥基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脉动流化干燥过程 的实验研究
陈东, 周红 , 谢继红 , 尹海蛟 , 刘冬雪( ) 2
带浸没加热管的惰性粒子振动流化床干燥强度研究

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

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

一、基本原理
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过程也具有其独特性。由于孔隙的存在,流体会在固体颗 粒之间流动,形成复杂的流型。同时,由于固体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流动和传 热过程也会相互影响。
二、应用研究
1、能源领域
1、能源领域
在能源领域中,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热能存储和转换 系统中。例如,基于相变材料的热能存储系统能够有效地储存和释放大量热量。 在电力需求高峰期,存储的热量可以被用来加热多孔介质,进而驱动涡轮机发电。 而在非高峰期,存储的热量则可以通过多孔介质的自然对流被冷却并储存。
1、能源领域
此外,在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中,多孔介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 些设备中,多孔介质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热交换环境,还能有效地支撑和保护内部 的敏感组件。
2、环境领域
2、环境领域
在环境领域中,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也被广泛研究。例如,在污染物治 理中,多孔介质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吸附剂和催化剂。通过控制多孔介质的孔隙 率和成分,可以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吸附和分解。此外,多孔介质还被用于构建 人工湿地和植物培养床,以去除污染物并提高水质的生物活性。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方向
本次演示的研究为多孔介质内的相变传热传质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仍 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
1、针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多孔介质,研究其物理属性和结构特征对相变传热 传质过程的影响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
2、深入探讨相变介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对相变传热 传质过程的影响;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实验方法,如红外热像仪法、X射线 衍射法等被逐渐应用于相变传热传质实验中,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精确的 测量手段。

多孔介质快速干燥过程中热质耦合效应的研究

多孔介质快速干燥过程中热质耦合效应的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多孔介质快速干燥过程中热质耦合效应的研究作者:王馨, 王海, 施明恒, 虞维平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动力系,刊名:工程热物理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年,卷(期):2001,22(3)被引用次数:13次1.施明恒高强度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超常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 19982.A B 雷诃夫;夏彦儒能量与物质的转移理论 19623.夏彦儒;施明恒不平衡热力学在热、质输运中的应用 1965(02)4.施明恒毛细多孔介质中发生高强度热质交换时的微分方程组 1980(02)1.施明恒.王馨.SHI Mingheng.WANG Xin快速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湿分迁移机理的研究[期刊论文]-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21(2)2.王馨.施明恒.虞维平含湿多孔介质中热质耦合现象的松弛性研究[期刊论文]-应用科学学报2001,19(4)3.蔡睿贤.张娜多孔介质快速干燥过程热质耦合方程的代数显式解析解[期刊论文]-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24(2)4.王馨.王海.施明恒.虞维平多孔介质内部超常传质的非斐克效应[期刊论文]-应用科学学报2001,19(3)5.李友荣.曾丹苓.吴双应.牟志才.Li Yourong.ZENG Danling.WU Shuangying.MU Zhicai多孔物料干燥时的耦合传热传质效应[期刊论文]-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20(1)6.王馨.王海.施明恒.虞维平快速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期刊论文]-应用科学学报2001,19(1)7.王馨.施明恒.虞维平对流边界条件高强度快速传热传质研究[期刊论文]-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23(2)8.赵凯.宣益民.李强多孔介质内双扩散效应的自然对流传热传质孔隙尺度研究[会议论文]-20091.许光映.刘春花.张伟清多孔介质快速传热传质藕合效应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2.蔡睿贤.张娜多孔介质快速干燥过程热质耦合方程的代数显式解析解[期刊论文]-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3(2)3.彭梦珑.黄敬远.丁力行.杨中深埋地下建筑岩壁耦合传热过程的动态计算[期刊论文]-建筑科学 2007(6)4.焦修刚.刘光廷混凝土热湿耦合数值计算中的参数拟合[期刊论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5.杨历.陶斌斌多孔介质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研究[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5(1)6.杨守慧.冯俊小.郑海薇内配碳球团热风穿流干燥的数值模拟[期刊论文]-冶金能源 2007(1)7.蒋代君.陈次昌.张以忱.伍超纸浆模塑饭盒真空状态下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期刊论文]-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04(4)8.孙朝阳深埋地下洞室围护结构热负荷的动态计算[期刊论文]-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4)9.刘光廷.焦修刚混凝土的热湿传导耦合分析[期刊论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2)10.肖美添.朱艳.刘华信薄层介质干燥过程内部水分扩散[期刊论文]-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11.蔡伟.解国珍基于偏移活化能理论研究干燥热湿传递特性[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7(33)12.李明春.田彦文.翟玉春多孔介质反应体系中的耦合扩散效应[期刊论文]-化工学报 2008(10)13.赵建军玉米干燥特性分类与水分智能预测方法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引用本文格式:王馨.王海.施明恒.虞维平多孔介质快速干燥过程中热质耦合效应的研究[期刊论文]-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1(3)。

多孔介质冷冻结晶的研究

多孔介质冷冻结晶的研究

多孔介质冷冻结晶的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化学、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化学领域,多孔介质冷冻结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因为多孔介质表面具有一定的极性,能够对溶液分子进行交互作用,从而控制分子的结晶过程。

下面将从多孔介质的定义和组成、冷冻结晶的原理与应用以及多孔介质冷冻结晶的研究现状进行相关讨论。

一、多孔介质的定义与组成多孔介质(Porous material)是指具有规则或不规则连通空间的材料,其孔道或孔隙系统可以促进一些物质在其内部的扩散、吸附、分离和反应等过程。

e.g.: 活性炭、硅胶、分子筛、多孔玻璃等。

多孔介质的形状、孔径大小、孔隙度和孔壁材料的特性都对其性能产生影响。

二、冷冻结晶的原理与应用冷冻结晶是一种通过调控冷却速度实现分子结晶的新型技术,在制药、医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基本原理是将溶液分子通过冷却快速降温至-40~-60℃,利用冷却所形成的冰晶作为模板,促成溶液分子在冰晶表面结晶。

结晶的速度和晶体形貌等特性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冷冻结晶的应用举例:1. 制备医药活性成分及化工产品的高纯度晶体2. 在生物学领域中,冷冻结晶技术可促成蛋白分子在冰晶表面的结晶三、多孔介质冷冻结晶研究现状1. 多孔介质的选择与影响多孔介质表面的微观结构、孔径、孔隙率等参数都会对其表现出的冷冻结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多孔介质对于分子结晶的电荷亲和性、极性、亲疏水性等性质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2. 多孔介质的制备方法与优化多孔介质的制备方法涉及原料筛选、孔道尺寸控制、孔壁表面修饰等多个方面,制备工艺的优化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多孔介质的性能。

3. 多孔介质冷冻结晶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多孔介质冷冻结晶技术可以实现对于精细化工领域中一些难溶性化合物及不稳定化合物的制备,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有效促进物质的稳定性和储存寿命。

四、总结多孔介质冷冻结晶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发展已经逐渐从理论阶段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其在制药、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多孔介质传热系数的理论研究

多孔介质传热系数的理论研究

多孔介质传热系数的理论研究多孔介质传热系数的理论研究在热传导过程中,多孔介质的传热系数是一个关键参数。

它影响着多孔介质中的热量传递效率,对于各种工程和科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多孔介质传热系数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

多孔介质由固体颗粒和介质空隙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性质。

传热过程中,热量通过固体颗粒之间的导热和空隙的对流传递。

因此,多孔介质的传热系数是由固体颗粒的热传导系数、流体介质的传热系数以及颗粒间的布局和排列方式等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对多孔介质的传热系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以探索多孔介质传热的机理和规律。

其中一个经典的理论模型是Darcy定律。

它基于多孔介质中的流体运动,将流体的流速与渗透率联系起来。

通过该模型可以计算多孔介质中的有效传热系数。

然而,Darcy定律的假设前提是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是连续的,忽略了流体与颗粒表面的热传递。

因此,它在描述高温和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传热过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弥补Darcy定律的不足,许多学者提出了补充模型和修正方法。

例如,Brinkman模型考虑了多孔介质中的温度梯度对流体运动的影响,更加准确地描述了高温多孔介质的传热过程。

此外,一些研究还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和数值方法,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和热传导方程,来预测多孔介质中的传热系数。

除了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实验研究也是多孔介质传热系数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和搭建实验装置,测量多孔介质中的温度分布和热流量,可以直接获得传热系数的实际值。

这些实验数据可以用于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多孔介质传热系数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课题。

通过建立合适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多孔介质传热的机理和规律,为工程和科学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未来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多孔介质传热的机制,并开发出更准确和可靠的传热模型和方法。

两相耦合传热传质

两相耦合传热传质

两相耦合传热传质是指在多孔介质或者两种不同相的介质中,热量和质量同时传递的过程。

这种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如制冷通风、热量输运及能量存储等系统。

例如,当易挥发性液体在水平方向加热的封闭方腔和开放方腔内时,就涉及到了热毛细对流、浮力对流、相变界面传热传质以及蒸发等多个复杂的物理机制。

此外,多孔介质内相变传热传质是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共性问题之一。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过程,科学家们采用了基于Darcy-Brinkman-Biot的流固耦合数值方法,结合传热模型进行研究。

多孔介质热电材料传热过程数值模拟

多孔介质热电材料传热过程数值模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多孔介质热电材料传热过程数值模拟姓名:李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应用数学指导教师:徐江荣20091201摘 要基于热电效应和多孔介质的特性,研制成的多孔介质热电材料温差发电器件,可以安装在汽车排气管内部,通过对流传热将汽车高温尾气的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电能。

多孔介质温差发电器件具有无运动部件、无噪声、容易微型化、易于控制等优点,由于多孔介质的特性以及排气管设计等原因,可以在排气管内建立起比较大的温度梯度,提高温差发电器的发电功率。

为了更好了解温度梯度的分布、发电功率的大小,可以更好利用尾气的热能,需要对排气管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

本文首先建立四个不同的汽车排气管物理模型。

然后针对不同的排气管建立不同的三维单温度数学模型,区分为无旋和有旋数学模型。

利用数值热传学原理,采用SIMPLE算法,对排气管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有旋模型中使用带旋流修正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对流场、温度场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发现带旋流修正的数学模型,其出口温度更加趋近于真实情况。

最后由温度梯度的特点,确定多孔介质热电材料安插方式,计算排气管内多孔介质热电材料的发电功率,并对不同区域内发电功率进行比较, 发现带旋流修正的数学模型在发电功率上更加科学合理。

借助仿真程序可以对不同工况下或者安装不同参数的多孔介质温差发电器的情形进行模拟,可对排气管内传热情况进行分析,其结论对多孔介质温差发电器件的研发与安装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多孔介质,温度梯度,数值模拟,温差发电ABSTRACTA new system for converting heat which came from car exhausts into electric power was proposed on basis of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in a thermoelectric porous medium. The elements are thermoelectric effect and character of porous medium. Th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by the steep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porous-medium exhaust pipe has several advantages: there are no moving parts and there is no noise, it can be made into micro size and it can be control easily. In exhaust pipe, a trapezoid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was established along y axis because of porous element and the exhaust pipe. Th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increased power generation as a result of this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order to better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and the power generation, the flow field and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exhaust pipe must be numerical simulated carefully.Above all, four different physical models of a car exhaust pipe were established. Second, two different three-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s of a single temperature were established for two different exhaust pipes. One mathematical model is non-rotational flow model, the other one is rotational flow model. The gas flow filed of exhaust pipe has been simulated numerically with SIMPLE method. A mathematical model Updating by rotational flow used in rotational flow model. Afterwards, the velocities and temperature are compared. It is found that temperature on outlet is closer to the real situation by mathematical model updating by rotational flow. Finally, the placement of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in porous medium was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 of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The power generation was computed. Different power generation in different area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It is found that power generating is more appropriate by mathematical model updating by rotational flow.By the simulating method, we can simulate the heat transfer by different intake flows and the different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by porous medium 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 The simulate results are very helpful for optimizing th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Key words:Porous medium, temperature gradi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rmoelectric generation主要符号表ρ密度t时间x方向坐标y方向坐标z方向坐标u x方向速度分量v y方向速度分量w z方向速度分量p压强μ流体的动力粘度tμ流体的有效黏度λ流体第二分子黏度υ流体运动粘度η孔隙率gk气体热导率sk多孔介质热导率effk气固有效热导率α渗透性2C内部阻力因子pd粒径h比焓T温度kS流体的内热源Φ粘性耗散R摩尔气体常数Pr普朗特数MD扩散系数tΓ湍流扩散系数k湍流脉动动能ε湍流耗散率uS x方向广义源项vS y方向广义源项wS z方向广义源项Re雷诺数We电功率rnq辐射通量eleη热能转换效率tη总的转换效率kG层流速度产生的湍流动能bG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ji,τ湍流脉动造成的应力tp脉动速度造成的压力ji,Ω层流旋度β热膨胀系数A前因子sA比表面积pc定压比热容l湍流长度标尺E每摩尔的能量nE n阶指数积分函数H热值第1章 绪论现代社会中能源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之一,同时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地热多孔物料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多物理场分析研究

地热多孔物料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多物理场分析研究

地热多孔物料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多物理场分析研究
林芳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2)2
【摘要】以甘露醇与乳糖等为原材料,利用液氮制备冰激凌法,制备不同初始饱和度的地热多孔物料;通过多功能微波冷冻干燥装置,冷冻干燥处理制备的地热多孔物料,建立地热多孔物料干燥过程的多物理场分析模型,并设计对应的定解条件;通过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结合定解条件,求解多物理场分析模型,完成不同初始饱和度与不同微波功率等条件时的物理场分析,验证地热多孔物料微波冷冻干燥过程多物理场的影响。

【总页数】5页(P157-161)
【作者】林芳
【作者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28.5
【相关文献】
1.具有电介质核心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耦合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
2.初始非饱和多孔物料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
3.具有电介质核圆柱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双升华界面模型
4.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分析
5.吸波材料辅助的液体物料微波冷冻干燥多物理场耦合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ρ i >> ρ v
I =− d ρ v ∂T ∂ ⎛ ∂T ⎞ ⎜K ⎟ + (1 − S )ε ∂r ⎝ ∂r ⎠ d T ∂τ
若忽略蒸汽流动换热,则能量方程为
∂ (ρcT ) ∂ = ∇ ⋅ (λ∇T ) − I ⋅ ∆H + q − (c vTJ v s ) ∂τ ∂r ρc = ρ s cs (1 − ε ) + ρ i ciεS + ρ v c vε (1 − S )
(1) (2)
通常可以忽略对流项 ερ v u v ,则上述方程合并为:
能量守恒方程 由体平均,可以得到: 2.2 冰区 蒸汽连续性方程
λ = λs (1 − ε ) + λ vε
∂ (ερ v ) = ∇ ⋅ (De ∇ρ v ) ∂τ ∂ (ρcT ) = ∇ ⋅ (λ∇T ) + q ∂τ ρ c = ρ s c s (1 − ε ) + ρ v c v ε
r = r 1−
− 1
合并式(14)和式(18)得 式中, 2.3 电介质核 此区仅有能量守恒方程
(23)
2.4 升华界面 对于第一升华界面:界面处升华的水蒸汽为 J vf 1 = ( −usat S ⋅ ∂r / ∂τ ) 此处的质量守恒方程为 能量守恒方程为
( − De ⋅ ∂ρ v / ∂r ) r = r ( −λe ⋅ ∂T / ∂r )
收稿日期:2003-03-03;修订日期:2003-07-28。 作者简介:吴宏伟(1974-),男,山东惠民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 通讯联系人:陶智,E-mail:tao_zhi@
182

校 化 学 工
程 学 报
2005 年 4 月
Hoover 等[3, 4]和 Gould 等[5]许多人都致 Copson[2]在 1962 年首先提出了微波冷冻干燥的数学模型, 此后, 力于该领域的研究。Ma 等[6, 7]构造出第一个一维瞬态模型,在此基础上,由 Ang 等[8, 9]考虑物料的各向异性 而将其扩展到二维。近年来 Wang 等[10~15]提出的升华-冷凝理论很好地分析了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微波冷冻 干燥的过程。 尽管常规的微波冷冻干燥可以大大缩短干燥时间,但是通过数值模拟,作者发现在物料中加入电介质 核可以进一步加速该过程。合理选用比冰损耗系数大的电介质核,则微波能主要由核所吸收并向外界传递。 因此,电介质核可以看作是另外一个热源,物料将由内及外同时被加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干燥速率。本 文将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建立起具有电介质核心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耦合传热传质模型,导出过程的控制 方程组,并对干燥过程的各主要参数进行分析计算。
1 引

冷冻干燥(冻干法)是在低温、 低压及缺氧的操作条件下将水分从物料中去除的过程, 同其他干燥方法相 比,冷冻干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原有的营养成份、生物活性和形态,因而特别适用于热敏材料的干 燥,如药品、食品、生物制品等。但常规冷冻干燥存在干燥时间长,产品成本高的显著缺点,而微波冷冻 干燥正是近年来为克服上述缺点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主要优点是体加热和加热均匀,因此可以得到 较高的干燥速率和优质的产品质量[1]。
∂ (ερ v ) = ∇⋅ Jv ∂τ J v = De ∇ρ v − ερ v u v
图 1 具有电介质核冷冻干燥物理模型
1 2 3 4 5
Jvf2 VF2 J JVF1 Jvf1
Fig. 1 Schematic of freeze drying with dielectric core 1. dried region 2. first sublimation front 3. second sublimation front 4. icy region 5. dielectric core
(15) (16)
由体平均得:
λ = λs (1 − ε ) + λiεS + λvε (1 − S )
∂⎡ ⎣( ρ c ) e T ⎤ ⎦ ∂τ
(17) (18)
(19) (20) (21)
(22)
由式(14), 式(15)可简化为: 式中,
= ∇ ⋅ ( λe ∇T ) + q
(ρc )e = ρ s cs (1 − ε ) + ρ i ciεS + ρ v cvε (1 − S ) + (1 − S )ε d ρ v ⋅ ∆H
r = r 1−
+ 1
− ( − K ⋅ ∂T / ∂r ) r = r
r = r 1+
= J vf 1
− ( −λ ⋅ ∂T / ∂r )
= J vf 1 ⋅ ∆H
对于第二升华界面:界面处升华的水蒸汽为 J vf 2 = ( usat S ⋅ ∂r / ∂τ ) 此处的质量守恒方程为 能量守恒方程为 2.5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由于对称性,球心及表面的边界条件为:
dT λe = λs (1 − ε ) + λiεS + λvε (1 − S ) + K ⋅ ∆H + c vTK
− usat ∂S = −∇ ⋅ (K∇T ) + f t ∇ ⋅ (λe ∇T ) + f t q ∂τ ε (1 − S ) d ρ v ft = ⋅ (ρc )e d T ∂ ( ρ d cd T ) = ∇ ⋅ (λd ∇T ) + qd ∂τ
吴宏伟 1,2, 陶 智 1, 陈国华 2, 邓宏武 1, 徐国强 1, 丁水汀 1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2.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 香港 九龙 清水湾)
摘 要:利用变时间步长的有限体积法对具有电介质核心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的耦合热质传递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 算结果表明:在有电介质核的多孔介质内部存在着两个升华界面,该双升华界面模型成功地模拟了该干燥过程;合理的选 用电介质核心可以大大缩短干燥时间,对于几个大小分别为 1.0,1.5,2.0 和 2.5mm 的电介质核,其单位体积所需干燥时 间同无核相比分别减少了 8%,19%,33%,48%;在相同的电场强度下,电介质核的损耗系数越大,所需干燥时间越短。 关键词:传热和传质;冷冻干燥;多孔介质;电介质核心;损耗系数 中图分类号:TQ028.23;TQ028.677 文献标识码:A
Numerical Study on Conjugat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 within Porous Media with Dielectric Cores during Microwave Freeze Drying
WU Hong-wei1,2, TAO Zhi1, CHEN Guo-hua2, DENG Hong-wu1, XU Guo-qiang1, DING Shui-ting1 (1. School of Jet Propulsion,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ear Water Bay, Kowloon, Hong Kong, China) Abstract: Microwave freeze drying of porous media with dielectric cores was studied numerically. The sets of transient governing equations developed for the conjugat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 was derived and solved with variable time-step finite volume metho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wo sublimation fronts do exist within the porous media, and this is a new phenomenon associated with dielectric core. The two sublimation fronts model proposed can successfully simulate this drying process of porous media with dielectric cores. A dramatic drying time saving could be obtained with proper selection of dielectric cores. Comparing with that of porous media without dielectric core, the drying time per unit volume decreases by 8%, 19%, 33% and 48%, for the porous media with 1.0, 1.5, 2.0 and 2.5mm dielectric core,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drying process is mostly influenced by the core size and the loss factor of the core material. Bigger loss factor results in a shorter drying time under the sam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Key word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freeze drying; porous media; dielectric core; loss fact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