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厢记》

合集下载

第三章_王实甫及《西厢记》

第三章_王实甫及《西厢记》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 全剧通过描写崔、张爱情故事,展现了崔、 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 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 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 性,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 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明确地提出了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 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 的反封建倾向。
❖ 第一折“惊艳”:行路之间,早到黄河这边。 你看好形势也呵![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险? 正是此地偏。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 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揽浮桥,水上 苍龙偃。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back
❖ 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施恩于人,反受 其辱,三来告到官司,夫人先有治家不严之罪。 依红娘愚见,莫若恕其小过,完其大事,实为 长便!常言女大不中留。
❖ [麻郎儿]又是一个文章魁首,一个仕女班头; 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 (夫人云)这小贱人,倒也说得是。我不合养 了这个不肖之女!经官呵,其实辱没家门。罢, 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便与了这禽 兽罢!back
第四本第二折拷艳
❖ (莺莺见夫人科。夫人云)我的孩儿!(夫 人哭科。莺莺哭科。红娘哭科。)(夫人云) 我的孩儿,你今日被人欺负,做下这等之事, 都是我的业障。待怨谁来!我待经官呵,辱 没了你父亲。这等事,不是俺相国人家做出 来的。(莺莺大哭科。夫人云)红娘,你扶 住小姐,罢,罢!都是俺养女儿不长进!
天 下 夺 魁 西 厢 记
第三章 天下夺魁《西厢记》
《西厢记》艺术赏析
第三章 天下夺魁《西厢记》
❖ 一,王实甫生平与作品 ❖ 二,莺莺故事演变与王西厢的创新 ❖ 三,《西厢记》剧情介绍与折子欣赏 ❖ 四,《西厢记》思想内容 ❖ 五,《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 六,《西厢》开拓的才子佳人故事模式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三章 第三节 西厢记 教案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三章 第三节  西厢记 教案

第三章节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又一部杰作,明人称:“旧杂剧,新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西厢记》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之一,金圣叹将此书与屈赋、《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并列为“六才子书”,意谓这六部书代表着六种体裁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一、《西厢记》的作者及成书过程(一)作者王实甫生平:说法较多,如关汉卿作;王实甫作;王作关续;关作王续;王作而后人加工等等。

大约和关汉卿是同一时期人。

根据已有的材料推测,王实甫做过官,不得意而归隐了。

——“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

”他至少活了六十岁,晚景不错;很可能在江南生活过。

——“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

”“有微资堪赡赒,有园亭堪纵游。

”明初贾仲明则给他写过一首挽词[凌波仙]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

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天一阁本《录鬼簿》创作情况: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十四种,保存全本到现在的,有《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三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两种残本各一折。

所作散曲现存的也只有[中吕ㆍ十二月过尧民歌]、[中吕ㆍ山坡羊]等几首。

(二)成书过程(崔张故事的演变)1、唐:传奇:元稹《莺莺传》(《会真记》)2、宋金时期:歌舞曲:秦观、毛滂《调笑转踏·莺莺》说唱文学: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戏曲: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董《西厢》和《会真记》的不同:形式上,把崔张故事扩展为一部五万字的规模宏伟的讲唱文学巨著。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本课内容: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授课时间:三课时一、教学目的1、掌握莺莺故事的流变及其阶段性特点;2、掌握《西厢记》在营造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塑造、语言等方面的高度艺术成就。

二、教学意义王实甫及其代表作《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地位非常重要。

《西厢记》把元代以来莺莺题材的故事进一步向前发展,确立了以爱情为主线、与封建保守势力勇于斗争、争取婚姻幸福的主题,有很高的思想意义。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结构安排合理,矛盾线索紧密,语言华美,是元剧文采派的代表者。

三、教学重点1、莺莺故事的演变发展过程;2、《西厢记》的内容主题及其思想意义;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四、教学难点1、对张生、莺莺、红娘三个人物形象之间矛盾关系的认识与掌握;2、《西厢记》故事线索的安排与处理。

五、教学方式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七、课文导入:如果说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列的一座艺术丰碑,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无疑是这座丰碑上最耀眼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明初就有人评价:“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一、王实甫生平、创作和西厢故事的演变(一)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他生活在元代前期,熟悉勾栏生活,才华出众,和关汉卿同为最杰出的元杂剧作家。

《录鬼簿》载,王实甫作杂剧14种,今存3种。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是他最享盛誉的代表作。

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明初的贾仲明一锤定音,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充分肯定了在《西厢记》在文学上的位置。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本:酬简、拷红、哭宴、惊梦 第五本:报捷、寄衫、求婚、团圆
▪ 三次发展高潮
1、赖婚 2、赖简 3、拷红
▪ 冲突的解决—妥协
第三节《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兼与《董西厢》比较
▪ 老夫人—反面人物
1、“明许明赖”(二本三折) 2、“明许暗赖”(四本二折) 3、“虚推实赖”(五本四折)
⑴、“寺警”前
人莫敢犯。
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 入。
(法本)
﹠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
应门五尺之童,年之十二三者,非呼召不 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 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 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见, 岂不自耻。”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 从新,毋敢再犯。”
红娘
利用
受骗的不平
第三本:传书、闹简、赖简、订 约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我待便将简贴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
处哩!我只将这简贴儿放在妆盒儿上,看 他见了说什么
(红娘)
第二本:寺警、请宴、赖婚、琴心
﹠ 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
茶饮少进,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 语怨东风。
(莺莺)
﹠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云]不干
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旦云]俺 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
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只怕 俺女孩儿折了气分。
[殿前欢]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当日成也是 您个母亲,今日败也是您个萧何。
—《王西厢》

第六编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六编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 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
的环境中展开的。 佛寺本应是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 而王实甫竟安排崔张在这里偷期密约,供 奉菩萨的“庄严妙境”成了培育爱情之花 的园圃。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
望知道事情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 出现了。张生计退贼兵,本来答应婚事的 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青年一代的 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不同于《西厢记诸宫
调》 的张生。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 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 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
《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
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 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 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 轻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 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
第三章王实甫的《 西厢记》
《西厢记》 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
达到了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 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 《西 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 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
事迹俱不详。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 种。完整地保留 下来的,除《 西厢记》外 ,还有 《 丽春 堂》四折、《 破窑记》四折和《 贩茶船》 《 芙蓉亭》曲文各一套。
“情” 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 步。

第二节 《 西厢记》的戏剧冲 突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
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 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 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它 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 发展。

第三章 王实甫

第三章 王实甫

第三节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6
这里并没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 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 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在经过一 番艰难曲折之后,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 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虽然这种胜 利不得不以剧中冲突双方的妥协、矛盾的消解为代 价,以男主人公中进士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 式来完成,但毕竟是张扬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权力, 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 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第二节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2
《西厢记》所写的张生与崔莺莺的爱 情故事,有很长的流传演变过程。 第一,元稹《莺莺传》。《莺莺传》 的主题:“始乱之,终弃之”。着力 宣传男尊女卑和女人是祸水的滥调, 维护封建道德。但是作品在客观上塑 造了莺莺这个美丽、多情、善良的少 女形象,通过她追求幸福爱情而最终 被抛弃的悲剧命运,也暴露了封建社 会的冷酷。
第三节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4
二、《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西厢记》通过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展 开以维护封建礼教的老夫人一方,和以封建礼教叛 逆者张生、崔莺莺以及红娘一方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猛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热情地歌颂了青 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表现了“愿普天下有 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 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 品,这当然不错。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 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 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 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第二节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3
第二,诗词咏唱。《莺莺传》的故事,投合了不少 封建文人墨客的口味。他们写诗填词咏唱其事,并 把它带到歌楼酒馆,崔、张爱情故事便广泛流传开 来。 到宋代秦观和毛滂都曾把崔、张爱情故事写成歌舞 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改写成鼓子词《商调·蝶恋 花》。赵作对张生“弃掷前欢”表示了不满。 第三,宋、金时期,出现了以戏曲形式表演崔、张 爱情故事的作品,南宋有官本杂剧《莺莺六么》的 名目,金院本有《红娘子》的名目,南戏有《张珙 西厢记》。

第三章 西厢记

第三章 西厢记
第三章 西厢记
一、《西厢记》及莺莺故事创新
• 作词章风韵美 • 体制的创新 • 题旨的改造
(一)作者简介:
• 王实甫,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不详。 • 长期混迹于教坊,与伎艺为伍,落拓文人 •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
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 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 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 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 董解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 王实甫:“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 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 (二)人物形象:
• 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 教的维护者。 赖婚,拷红,逼试。
• 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 撮合者。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 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的《淮海 词》,毛滂的《东堂词》都歌咏崔、张恋爱故事
•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已 有《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 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
• 宋杂剧金院本 《调、193 套组曲
• 1、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 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
• 2、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 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 发展。
(二)冲突第一次激化
•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 的环境中展开的。
•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 几个月。
• 王实甫把春意盎然的事件放置在灰黯肃穆 场景中。
普救寺全景
普 救 寺 塔
• 《西厢记》在第一本楔子,先由老夫人交代 其逐步冷落的家世。一阵伤感之后,她吩咐 红娘:

第三章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

第三章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

二、《西厢记》故事艺术、主题的转变:从 唐代元稹《莺莺传》(又称《会真记》) 小说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 称“董西厢”,一种说唱文艺,因其由多 个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故名)再到王实 甫《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 艺术形式将人物活动与心理世界不断扩展, 故事主题一再得到提升。从表现文人薄情 负心,对女子始乱终弃的“猎艳”心态到 肯定“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歌颂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和封建 家长展开斗争,虽然还不免带上“合礼”、 “报德”
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赖简”表现出莺莺在爱情与礼法之间 的犹疑局促,渴求扭变。(本是主动 邀约,却当即变卦,让张生狼狈不堪, 如陷深渊。当然张生的“跳墙”亦是 让莺莺很难接受的“豪侠”行为。) “幽会”表现出莺莺、张生、红娘经过 情感经历的磨合最终好事告成。崔张 幽会于西厢,成就了男女之间的相思 之渴。(至此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结
的色彩,但到“王西厢”最终将“情”的一 发难收、天经地义表现得酣畅淋漓,喊出了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 嘹亮呼声。 三、《西厢记》的矛盾冲突:两条线索:以 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对自由爱情婚 姻的追求者与以老夫人、郑恒为代表的封建 保守婚姻观念的捍卫者之间的冲突(此为明 线、主线);另一条即崔莺莺、张生、红娘 之间的带有喜剧性质的矛盾冲突(此为辅线、 暗线)。
全剧五本二十折: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惊艳 闹斋)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寺警 琴心)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传简 探病)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幽会 惊梦)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思念 荣归)
借厢 酬韵 请宴 赖婚
闹简 赖简 拷红 送别 寄物 求配
剧本开始的“楔子”,交代出崔莺莺家庭 的变故:作为“前朝相国”的父亲“因病 告殂”,母亲与其及一弟扶柩途中暂居普 救寺,崔莺莺已被先期许配郑恒。莺莺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的唱词隐隐露出心事。 “惊艳”一折将张生初见莺莺美貌时的震 惊及莺莺的依依留情表现得鲜明生动。 (“我死也”、拈花微笑、“回顾觑末”) 此可谓矛盾冲突的前奏。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 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明显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 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在第五本第四折中,他鲜明 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呐喊。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 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三、 红娘与老夫人的冲突
经过一番周折,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终 于结合了。但全剧的基本冲突并未解决。因此,发生了 红娘和老夫人之间的正面冲突,就是“拷红”,红娘抓 住老夫人维护相国门风名誉的弱点,从被审者转而成为 审判者,“战胜”了老夫人。
四、 戏剧冲突的延伸和妥协
老夫人“认可”了张生和莺莺的关系,但又提出了让 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的要求,实际上是立即拆散 莺莺与张生。张生、莺莺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并未解决。
莺莺、张生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是追求婚姻婚 姻自主的叛逆者同维护封建礼教、维护门阀利益 的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
1、崔莺莺与老夫人的潜在的矛盾 2、张生与老夫人的矛盾 3、“寺警”——戏剧冲突的激化 4、赖婚——戏剧冲突的高潮
二 、崔莺莺与红娘、张生的冲突
(一)莺莺与红娘的矛盾 (二)莺莺与张生的矛盾
二、成书过程
(一)元稹的《莺莺传》 《莺莺传》实乃文言短篇小说,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造了崔张两 个文学形象,描写了他们真挚的爱情,故而“实有情致”。后张生背叛 了莺莺,“始乱终弃”,而作品却以封建说教为之文过,“遂堕恶趣”。
(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西厢》虽然采用了《莺莺传》的故事题材,但在主题思想、艺术 形式、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改造”,成为一部具 有独创性的新作。 (三)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

西厢记

第二节 西厢故事演变与发展
《西厢记》故事的流传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由 西厢记》故事的流传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 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金代董解元的《 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 俗称《董西厢》 元代王实甫的《 调》(俗称《董西厢》) → 元代王实甫的《崔莺莺待 月西厢记》 俗称《王西厢》 月西厢记》(俗称《王西厢》) 唐代:元稹小说《会真记》 始乱终弃” 一、唐代:元稹小说《会真记》——“始乱终弃” 始乱终弃 宋代: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词》 二、宋代: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词》——“最恨 最恨 多才情太浅,等闲不解离人怨” 多才情太浅,等闲不解离人怨” 三、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崔张故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崔张故 事的新阶段
• 第三节 王西厢
• • • • • • • • • • • • 一、剧情梗概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第一折:惊艳。第二折:借厢。第三折:联吟。第四折:闹斋。 第一折:惊艳。第二折:借厢。第三折:联吟。第四折:闹斋。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第一折:寺警。楔子:退兵。第三折:请宴。第四折:赖婚。 第一折:寺警。楔子:退兵。第三折:请宴。第四折:赖婚。 第五折:听琴。 第五折:听琴。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第一折:前候。第二折:闹简。第三折:赖简。第四折:后候。 第一折:前候。第二折:闹简。第三折:赖简。第四折:后候。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第一折:酬简。第二折:拷红。第三折:送别。第四折:夜梦。 第一折:酬简。第二折:拷红。第三折:送别。第四折:夜梦。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第一折:报捷。第二折:寄愁。第三折:争婚。第四折:团圆。 第一折:报捷。第二折:寄愁。第三折:争婚。第四折:团圆。

第三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三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三阶段:元· 王实甫《西厢记》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 记》。 1、戏剧结构不同:《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王西厢” 安排的是复线结构,“王西厢”不但安排了以老夫人、郑恒等为 一方与张生、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 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2、反对封建婚姻的深刻程度不同。“王西厢”反封建婚姻制度 的程度比“董西厢”更为彻底和深刻。王西厢对西厢故事有质的 提升 元杂剧—— 王西厢:“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王西厢改编的“质变”:重“情”的现代意识 ——人的觉醒 3、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董西厢”与“王西厢”塑造的人物, 虽然都很显明,但“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没有“王西厢”人物 形象塑造的复杂、完美。 4《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突破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 十一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剧情介绍之《听琴》
剧情介绍之《闹简》
剧情介绍之《赖简》
剧情之介绍《酬简》
剧情介绍之《拷红》
剧情介绍之《送别》
《西厢记》戏剧冲突

佛店巧遇→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
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拷红 四两拨千斤 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
《拷红》讲析
戏剧冲突的三次高潮之一 赖婚——赖简——拷红
拷红(庭前巧辩):虽然当事人张生莺莺未 出场,但老夫人和红娘这场火辣辣的尖锐 冲突,实际上是由张、莺情事所引起;冲 突的发展和解决,关系着爱情婚姻的命运, 更关系着全剧的主题命意。
拷红的原因
红娘的职责:“但去处行监坐守”。 老夫人的逻辑: 1、女儿是相府千金,“这等事不是俺相国人家 的勾当”; 2、若是有此,也是因红娘“迤逗的胡行乱走”; 3、早已指派过红娘的职责。女儿“做下来了”, 则是红娘未尽到行监坐守的职责。 追究责任,拷红势在必行。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崔莺莺
• 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 办的婚姻,追求理想爱情。 • 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 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
1、大家闺秀 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又诗词女红无所不 能,却被寂寞地锁在深闺之中,无法驱 散青春的苦闷。 第一本“楔子”: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无语怨东风。 联吟(酬韵):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1)
唐·元稹《莺莺传》
•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 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 君终之,君之惠也。” •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 其身,必妖于人。”
• 肯定张生抛弃莺莺。
“西厢”故事的演变(2)
• 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的 《淮海词》,毛滂的《东堂词》都曾歌咏崔、 张恋爱故事。 •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 已有《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 载“官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
“西厢”故事的演变(4)
•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 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5)王实甫的创新
王实甫的《西厢记》吸收了《蝶恋花 鼓子词》同情莺莺悲剧命运的观点,借 鉴了《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张生为 痴情种的写法,将崔、张故事由一个始 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的自主婚姻 战胜封建礼教的喜剧,从主题思想到人 物性格都有重大突破,成为一部爱情戏 的杰作。
• 帮助莺莺及张生传书递简。 • “闹简”、“赖简”、“拷红” • 在拷红一场中,紧紧抓住老夫人的致命 弱点,大胆接露了老夫人的虚伪、自私, 抨击礼教的罪恶和腐朽。 • 对于莺莺她不断的给以善意的讽刺,批 评她的虚情假意的软弱,帮助她与礼教 进行抗争。在《闹简》一折表现最为明 显。 • 对张生的妥协、软弱也有清醒的认识, 幽默地称张生是“傻角”、是“银样蜡 枪头”。

王实甫 《西厢记》

王实甫 《西厢记》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主:一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矛盾亦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 的矛盾。 辅: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一主一赋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 的发展。 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奇妙的环境展开的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人物是落魄的封建大家族崔氏老妇 人及她的女儿莺莺和莺莺身边的丫鬟红娘还有张生。在崔莺莺的父亲棺材还在佛寺里 搁着的时候,莺莺却遇见了风流才子张生,并对张生有了情意。作者把春意盎然的事 件放置在灰暗肃穆的场景中,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它既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 嘲弄,也使整个戏充满了浓厚的戏剧色彩。 莺莺和张生在佛殿中相遇,两人一下子便坠入了爱河,而莺莺和张生之间感情感情的 迅速发展,必然要和封建礼教发生冲突,必然要为“治家严肃”的老夫人所不容许。 因此红娘阻拦莺莺与张生接触。可见《西厢记》在矛盾开端,尽管内有安排老夫人和 崔、张的正面冲突,但却让我们看到,在三个年轻人一举一动的后面,处处笼罩着老 夫人的阴影,看到青年一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在潜行、在酝酿。
2、冲突第一次激化“赖婚”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望知道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出现了,
王实甫把它作为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胶着的气氛陡然变化。但是,当张生计退贼兵, 本来答应婚事的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青年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 个戏剧高潮。面对老夫人的蛮横不讲理,崔、张束手无策。但是,老夫人也自觉理亏, 她无法回答张生的责问,只好让他留在书院。这一来,双方的矛盾暂时舒缓,却又产生 新的戏剧悬念,因为,成为“兄妹”的崔、张有了接近的空间,原来负责“行监坐守” 的红娘态度的转变,使崔、张有了接近的可能。 3、矛盾的转移 莺莺、张生不甘心人有封建家长摆布,使他们合法的要求受挫,便以“非法”的行为追 求感情的满足。在这过程中,崔、张宇红娘三人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莺莺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她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红娘。 对张生,她固然越爱越深,但要卖出“非法”接近的一步,又有许多顾忌,许多尴尬。 举动言语,常常要真真假假。在红娘,她已决心帮助小姐,却又不能明言。她既埋怨小 姐对她耍滑头,也害怕被小姐倒打一耙,因而不得小心翼翼。 在掌声,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冲突的延伸 • 第五本把全剧的冲突推上最高 有情人” 潮。“有情人”这才最终取得 了胜利。 了胜利。 • “第五本”让戏剧矛盾继续 第五本” 延伸,这既是以老夫人在“ 延伸,这既是以老夫人在“拷 一折的勉强许婚为依据, 红” 一折的勉强许婚为依据, 也是出于对现实生活有清醒的 认识。 认识。
第三节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响 • 《西厢记》中有四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这四 西厢记》中有四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个人物都是依据爱情主题需要而安排的。 个人物都是依据爱情主题需要而安排的。张、崔 是爱情的当事人。红娘爱情使者, 是爱情的当事人。红娘爱情使者,老夫人爱情的 阻挠者。 阻挠者。
•莺莺 •张生 •红娘
一、莺莺: 莺莺: 《西厢记》中的莺莺是一个纯真的女孩,美丽的化身、善良的代 西厢记》中的莺莺是一个纯真的女孩,美丽的化身、 表。一句话,集真善美于一身。 一句话,集真善美于一身。
二、张生:是矛盾的主动挑起者,表现出对于爱情的 张生:是矛盾的主动挑起者, 直率而强烈的追求。 直率而强烈的追求。 1、本质上的志诚种、傻角。这是莺莺眼中的张 、本质上的志诚种、傻角。 生。 2、外在形式表现为风魔汉。这是红娘眼中的张生。 、外在形式表现为风魔汉。这是红娘眼中的张生。 也是张生追求爱情时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 也是张生追求爱情时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 3、性格上的银洋蜡枪头。又表现了年轻人的急噪、 、性格上的银洋蜡枪头。又表现了年轻人的急噪、 脆弱、缺少自信,对突发事件手忙脚乱、 脆弱、缺少自信,对突发事件手忙脚乱、没有应对经 验和对礼教的下意识的恐惧的特征。 验和对礼教的下意识的恐惧的特征。
剧情梗概 剧本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写爱情的发生。 剧本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写爱情的发生。 第一阶段:爱情产生。(第一本) 第一阶段:爱情产生。(第一本) 。(第一本 写出了崔张爱情产生的特点:夸张的一见钟情。 写出了崔张爱情产生的特点:夸张的一见钟情。 爱情产生主要基于两点: 爱情产生主要基于两点:貌和才 一是貌。在第一折《惊艳》中两人点燃了爱情的火花。 一是貌。在第一折《惊艳》中两人点燃了爱情的火花。 张生眼中的莺莺,尽管是生病,也如仙女下凡; 张生眼中的莺莺,尽管是生病,也如仙女下凡;莺莺眼中 的张生,风度翩翩、风流倜傥。 的张生,风度翩翩、风流倜傥。 二是才。双方的才华展示,是进一步的了解, 二是才。双方的才华展示,是进一步的了解,丰富了 一见钟情的内涵。 一见钟情的内涵。

第三章 西厢记

第三章 西厢记
• • • • 红娘→张生 红娘→莺莺 红娘→老夫人 红娘→郑恒 正直勇敢、热心助人 聪明伶俐、机智乖巧 正直勇敢、敢于抗争 正直勇敢
西厢记
• 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 教的维护者。
• 治家严肃,严格按照封建礼教来治家行事。 • 为人虚伪,善于玩弄权术,说话出尔反尔。赖婚 • 思想顽固,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封建立场。拷 红、逼试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主线
门阀观念

冲突点
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
张生、莺莺、红娘 叛逆者
老夫人—封建家长
正剧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副线
性格冲突 性格冲突
天真冲动 端庄矜持 软弱单纯 犹豫反复
喜剧
正直机智 乐于助人 敢于抗争
喜剧
西厢记
三、《西厢记》的思想意义
王西厢:“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 成了眷属。” • 1.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 2.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 • • • 一、《西厢记》的作者异议 1.王实甫说。《录鬼簿》、《太和正音谱》 2.王作关续说。第五本为关汉卿作 3.关汉卿说。
西厢记
• • • • • • • • • 一、西厢故事的演变 1.性行凉薄的元稹《莺莺传》 始乱终弃——“善补过者” 2.微露同情的赵令畤《商调蝶恋花》 “最是多才情太薄,等闲不念离人怨” 3.脱胎换骨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4.臻于完美的王实甫《西厢记》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 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 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 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贾仲明吊王实甫《凌波仙》 • 金圣叹把《西厢记》与《庄子》、《离 骚》、《史记》、《杜诗》、《水浒》并 称为“才子书”,并详加评点为《第六才 子书》。

第三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三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 七、《西厢记》的社会影响 1、《西厢记》对文学的影响
(1)《西厢记》的校译、评点 (2)《西厢记》对文学创作及艺术实践的影响 (3)有关《西厢记》的各种戏曲创作与演出
2、统治阶级对《西厢记》的禁毁
十儿月尧民歌·别情 (元)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 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 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消魂怎地不消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记》题旨的构造 西厢记》
1. 元稹对张生的文过饰非 毛滂( )、秦观等对莺莺的同情 2. 毛滂(pāng )、秦观等对莺莺的同情 赵德麟对莺莺离恨的同情, 3. 赵德麟对莺莺离恨的同情,对张生薄幸的批评 董解元对崔、张二人反对封建礼教, 4. 董解元对崔、张二人反对封建礼教,取得婚姻 自主的颂扬 王实甫《西厢记》 5. 王实甫《西厢记》的题旨
(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红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 罪,乃夫人之过也。(夫人云)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 过?(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輗 ní ,小车无軏yuè ,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 许 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 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 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 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 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 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 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 事,撋ruán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3.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已有《莺莺 《 3. 名目; 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 莺 莺六幺。 莺六幺。 4.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 《 4. 世称《董西厢》 调》,世称《董西厢》。约五万言,用了14宫调、193套组曲 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它虽然取材于 《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 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5.元代王实甫 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 5. 王实甫 杂剧 西厢记》 《西厢记》。

第三章《西厢记》

第三章《西厢记》

第三章《西厢记》第三章《西厢记》第一节西厢故事的演变一、王实甫和《西厢记》《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1.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2.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失传。

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3.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

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结尾,从而使其主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高度。

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

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

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

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今北京市)。 生卒年不详。他一生创作杂剧十四种。 今存《西厢记》、《破窑记》、《丽 春堂》三种。另外,《贩茶船》、 《芙蓉亭》各存曲文一折。胡适曾考 证《丽春堂》一剧是元人杂剧中最早 的作品,尊王氏为杂剧之始。以《西 厢记》“天下夺魁”。
•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 ,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 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 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 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西厢 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 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赖简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 (末作跳墙搂旦科)(旦云)是谁?(末去)是小生 。(旦怒云)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 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末 云)呀,变了卦也! • (旦)红娘,有贼。(红云)是谁?(末云)是小生 。(红云)张生,你来这里有甚么勾当?(旦云) 扯到夫人那里去! (旦云)先生虽有活人之恩,恩则当报。既为 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 安?今后再勿如此,若更为之,与足下决无干 休。
拷红
• 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日 军围普救,老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 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 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 • 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 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 晚窥视,所以老夫人有此一端。 • 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 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 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 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1.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2.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失传。

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3.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

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结尾,从而使其主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高度。

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

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

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

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4.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

从此以后,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就基本定型了。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1. 《西厢记》的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崔、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性,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2. 《西厢记》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剧中的具体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

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女子形象之一。

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她既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相国小姐,又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

一方面,作为青春萌动的少女,她对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有发自内心的渴求,对张生的爱是相当热情、相
当自觉的;另一方面,作为“小梅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名门闺秀,她又受过严格的封建教养,有时显得优柔寡断、言行不一。

可以说,正是情爱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酿成了崔莺莺的矛盾性格。

她既要与老夫人做坚决的斗争,也要逐步摆脱自身封建意识的束缚。

作品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崔莺莺思想性格不同的侧面,层次分明地写出了崔莺莺由青春觉醒到对情爱自主的衷心企盼、再由朦胧抗争到自觉地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历程,这是符合人物发展的性格逻辑和历史真实的。

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志诚种”,他敢于冲破门第悬殊的世俗偏见去追求相国小姐;他的痴情有时近似疯魔,为了爱情甚至可以抛弃功名,直至身染重病。

他以他的至诚打动了莺莺的芳心,并赢得了爱情的最终胜利。

白马寺解围,又表现出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美好品质。

同时他为人憨厚老实、热情诚恳,还具有浓重的书呆子气,颇富喜剧色彩。

红娘是剧中最为活跃的角色,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

她出身卑贱,心地善良,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有主见。

她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的心肠,主动为崔、张这对有情人牵针引线,一面积极地为张生出谋划策,一面引导莺莺走上反抗之路,其间虽然蒙受了主人的无端猜疑和指责,也毫不计较。

当二人事发之后,面对老夫人的威严,她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挽狂澜于既倒,迫使老夫人应允了这桩婚事。

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德,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 《西厢记》将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组织在一个宏大而精妙的艺术结构中。

在《西厢记》中,两种冲突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一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同以老夫人为另一方的冲突,这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这构成了作品的辅线。

两条线索有主有次,并行交织,使得相互之间的矛盾得以充分展开,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生动。

作者还善于利用悬念编织情节,巧妙地设置了“赖婚”、“酬简”、“哭宴”等一系列悬念,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

2. 明快轻松的喜剧性和浓郁的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抒情喜剧的典范性作品。

剧本由一个“有情的成了眷属”的喜剧性主题,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也富有喜剧色彩。

它又采用了许多打趣、滑稽、幽默、诙谐的喜剧表现手法,但并未流于油滑和恶谑,却始终保持着“花间美人”风格。

3.《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的完美统一。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纤毫毕现,这样就大大开掘了人物隐秘奥妙的内心世界。

最后,作者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刻划人物,《西厢记》的人物动作大都不甚复杂,却能很好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态势,蕴涵有丰富的潜台词。

⒋《西厢记》的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

作者善于把质朴活泼的民间口语和精炼隽永的诗词语言熔铸在一起,雅俗并行,本色而又有文采,生动活泼而又雅致清新;《西厢记》中的不少曲词善于渲染气氛,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西厢记》的人物语言也都是高度个性化和充分戏剧化的,完全切合戏剧角色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性格,如莺莺的语言妩媚蕴藉,张生的语言文雅热烈,红娘的语言鲜活泼辣,惠明的语言粗犷豪爽,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作,王实甫也确实堪称文采派的典型范式。

另外,《西厢记》对杂剧的体制也有所创新。

为了适应上述种种戏剧冲突的发展,《西厢记》突破了一般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而用了五本二十一折的规模来增大容量。

每本戏
又围绕情节发展的贯穿线,设置自身发展的高潮。

全戏由一系列小高潮到大高潮来形成波澜起伏、逐层推进的结构,显得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

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到底的成规,在必要时一折戏可轮番主唱。

体制的革新,大大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讲读]
一、《长亭送别》
1. 本折又称“哭宴”,选自《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之第三折,向来被曲家视为绝唱。

在崔莺莺、张生二人的婚事确定之后,迫于老夫人的压力,张生只得进京求取功名,这折戏的内容就是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张生的情景。

整折戏由莺莺一人主唱,它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倾诉了莺莺的忧伤别离之情。

2. 此折的艺术特点:
(1)此折深刻地揭示出莺莺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处于特定场景中的莺莺的多重心理内涵:既有和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恋恋不舍,也有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满腔怨恨;既希望张生赶考能金榜题名,以此来换取二人之间的幸福结合,又害怕张生因此而移情别恋,让“停妻再娶妻”的悲剧重演;既有对眼前心上人充满深情的反复叮咛,也有对自己日后相思苦的想象描绘,从而把莺莺内心缠绵婉曲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多重的心理内涵又都共同指向于莺莺的情感底蕴。

就情感底蕴而言,莺莺追求的是超越了功名利禄与门第观念的纯真爱情,在她心目中,长相厮守的爱情理念高于一切,她明确表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不但和老夫人处处维护门第家声的传统婚姻思想针锋相对,而且把挚爱真情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力地强化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

(2)此折充分发挥了曲词的抒情功能,堪称古代剧诗的典范。

作者善于选取一系列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以景写情,融情入景,创造出凄清悲凉的诗的境界。

如开头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红叶,展现了暮秋一派萧瑟零落的景象,映衬出主人公凄凉愁苦的心境;再如结尾的夕阳古道、淡烟暮霭、禾黍秋风,无不是莺莺主观情感的外射,渗透着她幽怨怅惘的离愁别恨,整折曲词情景相生,缠绵悱恻,处处充溢着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此折的语言葱茏丰茂,美不胜收,充分显示了文采派的特色。

具体分析可参考《西厢记》艺术成就的第三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